Ⅰ 地球化學專業就業前景
1地球化學專業就業情況
地球化學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畢業後地球化學專業學生會去哪裡工作?畢業後學生都找了什麼工作?以下是地球化學專業常見的幾個就業方向,供參考。
1.地球化學專業就業前景
地球科學是人類永恆的事業。只要地球存在一天作為固體地球科學三大支柱之一的地球化學就要存在一天。地球化學作為一門比較年輕的科學,目前正處於飛躍發展的階段。因此,就業前景看好。
2.地球化學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
本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較好的,畢業生可以從事科研、找礦、土壤環境調查等等。
3.地球化學專業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和地質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以及野外和室內地質及地球化學的研究工作方法、有關測試手段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專業的-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知識產權及可持續發展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地球化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設計實驗,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地球化學專業就業方向有很多,就業前景也比較廣闊,但大家還是要在專業上努力學習,爭取學習地更深入。
點擊查看:地球化學專業最好的大學有哪些
2地球化學專業就業形勢分析
地球化學專業就業方向:地球化學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在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球化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資源、能源、材料、環境、基礎工程等方面從事生產、測試、技術管理等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地球化學作為一門比較年輕的科學,目前正處於飛躍發展的階段。
地球化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為: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球化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資源、能源、材料、環境、基礎工程等方面從事生產、測試、技術管理等工作;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地球化學專業就業前景:地球化學是地質學下設的二級學科之一。它是在20世紀初由化學和物理學與地質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通過採用現代分析和觀測技術手段,不斷吸收近代數理化、生物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地球化學的研究領域逐步擴展,已衍生出眾多分支學科,成為地球科學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球化學研究,教學工作,在資源、能源、材料、環境、基礎工程等方面從事生產、測試、技術管理等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近年來該專業和系統理論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是很好。按地球化學專業相關職位統計,地球化學專業就業前景最好的地區是:北京。在"地質學類"中排名第 2。
3地球化學專業介紹
專業類別 畢業五年平均薪資 工作地點 男女比例
地質學類 ¥8547
薪酬超過89%的專業 北京市
20%在北京市工作 男生較多
男69%-女31%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地球化學和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球化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資源、能源、材料、環境、基礎工程等方面從事生產、測試、技術管理等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地球科學概論、構造地質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等。
就業方向:地球化學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在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球化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資源、能源、材料、環境、基礎工程等方面從事生產、測試、技術管理等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Ⅱ 地球化學的分支學科
地球化學的產生和發展與地質學、化學、海洋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地球化學的發展也推動著這些學科的發展。地球化學以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膠體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分析化學等)和地球科學(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理學等)為基礎,汲取了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海洋科學、大氣科學、天文學、比較行星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生物學、醫學、農學、土壤科學等學科的精髓。一方面,地球化學的發展促進了地球科學的向縱深發展,促進了社會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地球化學學科本身也在為完成這幾大基本任務的奮斗中得到迅速發展。
由於地球化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並重並且不斷發展的學科,地球化學和其他學科不斷相互滲透,於是便產生許多分支學科。這些地球化學的分支學科也具有生命力旺盛和正在發展的特徵。下面對地球化學一些主要分支學科作一簡述。
(1)元素地球化學
元素地球化學是最早和最經典的地球化學分支學科。美國的克拉克、中國的黎彤等地球化學家早期的研究工作都是從元素地球化學入手的。現今元素地球化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地球和部分天體中元素的性質、豐度、賦存狀態、遷移形式、富集和分散規律、演化和循環歷史等地球化學特徵。
(2)量子地球化學
量子地球化學是20世紀70年代初晶體化學、量子化學(量子力學)、礦物學、固體物理學等學科交叉的結果。它「研究礦物中的化學鍵或『電子結構』,礦物的晶體結構及其穩定性,礦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化學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相平衡和元素分配,晶體結構隨溫度、壓力和成分的改變(比較晶體化學),礦物能量學以及礦物的譜學性質。量子地球化學的核心問題是用量子力學理論和各種譜學方法研究礦物中的化學鍵或『電子結構』」。量子地球化學研究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理論研究就是應用量子力學理論,為所研究的地球化學物種對量子力學運動方程(薛定諤方程)求(近似)解。實驗研究就是要用各種譜學方法來確定某物種的電子結構(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3)地球化學熱力學
地球化學熱力學是應用熱力學基本原理研究地學系統的狀態變化所產生的一門地球化學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能量及其轉換,解決自然界過程的方向和限度問題,即平衡態問題。其主要研究內容有:自然熱液體系的熱力學;礦物相平衡;礦物熱力學性質;礦物固溶體熱力學;硅酸鹽熔體的熱力學;流體-岩石相互作用;非平衡非線性熱力學;計算機模擬和模型化研究等(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4)地球化學動力學
地球化學動力學是動力學基本原理應用到地球化學過程研究所產生的一門地球化學分支學科,它研究自然過程的速度和機制問題,包括化學反應速率的化學動力學和物理運動的動力學,主要指的是流體動力學、擴散和彌散等(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1998)。目前地球化學文獻中將化學動力學和動力學劃分為兩個學科。化學動力學(Kinetics or Chemical Kinetics)研究化學反應的速率和反應歷程(或反應機制,指反應物分子在變為產物分子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具體途徑與步驟)。而動力學(Dynamics)則是研究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宏觀運動的速率和機制。在地球科學實際研究和應用中,化學動力學和動力學二者兼而有之,不宜截然分割。所以,國內外學者用「地球化學過程的動力學」(簡稱地球化學動力學)來反映地球化學研究中的化學動力學和動力學問題(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5)同位素地球化學
同位素地球化學主要採用地質年代測定和同位素示蹤研究手段,研究地球和宇宙物質中核素的形成、豐度,以及根據這些核素在自然作用中的衰變和分餾來追蹤各種地質地球化學過程。同位素地球化學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學和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學主要根據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進行地質體系計時,以及根據放射成因產物子體同位素組成進行示蹤分析。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主要利用輕穩定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分餾進行地質作用示蹤(陳道公等,1994)。
(6)實驗地球化學
實驗地球化學是地球化學中一門比較年輕的分支學科,對其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人們一般認為,實驗地球化學是在實驗礦物學和實驗岩石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主要涉及流體相的地球化學過程中化學元素(包括同位素和有機質)的行為和反應機理的實驗研究(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7)天體化學
天體化學又稱空間化學(Space Chemistry)或宇宙化學(Cosmochemistry),是地學、空間科學與天文學相互交叉滲透而產生的一門新興科學。空間化學研究宇宙空間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起源與分布、各類天體的化學組成與化學演化。浩瀚宇宙中的物質由基本粒子構成了100多種元素、2000多種同位素和各種化學物,天體化學研究這幾個層次物質的時空分布、存在狀態和演化規律(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8)岩石地球化學
岩石地球化學是近代岩石學與地球化學的交叉學科。它以地球化學的基本原理、實驗方法和研究成果,去探討各類岩石學問題,從中引申出地質含義(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岩石地球化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中主元素、微量元素與同位素的地球化學組成、作用與演化。從研究地球或天體物質的岩石成因入手,進而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與資源環境效應等問題。
(9)區域地球化學
區域地球化學的倡導者為A.E.費爾斯曼。根據費爾斯曼的意見,區域地球化學的任務是研究化學元素在一定區域中的時間和空間分配、分布、遷移和集中-分散規律。現代區域地球化學是以區域岩石圈——全球岩石圈的子系統為對象,開展有關該子系統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綜合研究的地球化學分支學科(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10)構造地球化學
構造地球化學思想萌芽於19世紀(H.C.Sorby),在 20世紀 60年代由范菲(W.C.Fyfe)和陳國達等人奠定理論基礎。構造地球化學是構造地質學和地球化學的交叉學科,它研究構造作用下地球(主要是地殼)中元素在流體和固相岩石中的賦存狀態、分配和遷移、分散與富集等地球化學過程。陳國達在1976年和1984年多次指出:「構造地球化學是一門介於構造地質學和地球化學之間,研究各種地質構造作用與地殼中化學元素的分配和遷移、分散和富集等關系的學科。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地質構造作用與地球化學過程之間,也就是運動和物質之間在時間、空間和成因上的聯系,把形成與形變、建造與改造統一起來加以研究」(吳學益,1998)。
(11)深部地球化學
深部地球化學又稱地球深部物質科學。這一分支科學主要研究地球深部(特別是地幔和地核)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這方麵包括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理論研究主要是運用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岩石學、礦物學、構造地質學等基本原理,構築深部地球模型。實驗研究主要依託金剛石壓腔和大腔體實驗技術、靜態超高壓實驗技術、超深鑽探技術等的發展而發展。其研究內容為:①地球深部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研究;②地球內部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研究;③地球演化及地球動力學研究(謝鴻森等,1997)。
(12)礦床地球化學
礦床地球化學以研究礦產資源為主要對象,是礦床學與地球化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它主要是用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礦床學。礦床地球化學一方麵包含和繼承了經典礦床學、地球化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同時也引進了地學領域以外的數理化等方面的一些理論知識和研究手段。礦床地球化學不僅要研究礦床本身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問題,而且還要研究礦床形成的成礦過程和礦床形成後的保存與演化(李朝陽,1999)。
(13)勘查地球化學
勘查地球化學(Exploration Geochemistry)是從地球化學探礦學(或地球化學找礦學Geochemical Prospecting,Geochemical Exploration)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應用學科。西方國家對地球化學找礦的定義是:「地球化學找礦是基於系統地測定天然物質的一種或數種化學性質的任何礦產勘查方法」(H.E.Hawkes et al.,1962)。前蘇聯學者認為:「地球化學找礦是根據基岩及覆蓋層中、地下水及地表水流中、植物中、土壤中和氣體中的含礦物質不明顯的微觀分散暈以發現礦床的一種找礦方法」(В.Ч.克拉斯尼科夫,1955)。在早期,地球化學產生了一門以礦產勘查為目的的應用學科,被稱之為化探(地球化學找礦)。後來,地球化學找礦從理論上、方法上和技術上有了迅速進展,特別是應用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純粹的找礦地球化學領域擴展到環境地球化學、工程地球化學、農業地球化學等領域。所以,化探(地球化學找礦)這一名詞逐步被勘查地球化學所取代。
(14)低溫地球化學
低溫地球化學主要研究自然界中200℃以下的地球化學作用和演化過程,也包括常溫和零攝氏度以下的元素被萃取、活化、遷移與富集成礦的地球化學行為。過去,低溫地球化學研究領域之所以較長期處於薄弱狀態,原因主要是:①過去的地球化學實驗大都是在中高溫條件下進行的;②過去成岩成礦測溫數據不夠多和不夠完善;③長期以來人們對元素活動性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未認識到低溫條件下元素的較強烈的地球化學活動性;④一些低溫交代作用,過去被誤認為是高中溫熱液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塗光熾倡導下,我國開展了低溫地球化學的研究。目前已建立和完善了低溫地球化學實驗研究體系,總結了我國若干低溫礦床和礦化層位的地球化學特點,研究了金、銀、鉑族金屬、稀土元素和某些分散元素的低溫地球化學行為和某些非金屬的低溫成礦作用,分析成礦、埋藏變質的低級變質作用中成礦元素的遷移和富集過程,進行了低溫條件下某些成礦元素的活化、遷移、沉澱實驗,建立了低溫開放體系中水-岩相互作用模型(塗光熾,1998)。
(15)有機地球化學
B.И.維爾納茨基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先後發表了《生物圈》等著作,籌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有關有機地球化學的「活質實驗室」,標志著有機地球化學開始萌芽。之後,隨著石油地質學和石油工業的發展,由於地質學、沉積學、生物學、有機化學、石油地質學等學科的發展和相互滲透,有機地球化學得到長足發展。其定義為:有機地球化學主要研究天然產出有機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它們在地質體中的分布、轉化和參與地質營力的作用等(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值得指出的是,地球化學另一分支——生物地球化學,與有機地球化學有一定的關聯。所以不單獨列出。可以認為,生物地球化學也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萌芽的,它是研究生物圈中在生物有機體參與下發生的地球化學過程,揭示有機體與其環境在化學元素組成上的相關關系,查明地球化學省及其與地方病的關系,側重生物和人類活動對碳、氮、磷、硫等元素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996)。
(16)環境地球化學
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球化學環境的相互關系,是地球化學與環境科學相互滲透而產生的新興邊緣學科。它從地球環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的觀點出發,以地質學為基礎,綜合研究化學元素在地-水-氣-生-人環境系統中的地球化學行為,揭示人為活動干擾下區域及全球環境系統的變化規律,為資源開發利用、環境質量控制及人類生存、健康服務(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17)流體地球化學
近十多年來,通過從火山、地震、海底熱液、超深鑽、非生物成因天然氣、岩石礦物中流體包裹體等直接探測和觀察地球內部流體,同時進行流體-岩石相互作用的野外和室內實驗研究,獲得許多重要發現和認識上的飛躍,完善了流體地球化學的研究體系(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流體地球化學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例如,1993年和1997年兩次召開「Geofluid」國際學術會議,「流體地球化學」1996年開始作為大學(成都理工學院)研究生課程,1997年,「流體地質與成礦效用」被列為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等等。流體地球化學主要研究自然界流體的形成、運移、定位(改造、演化、卸載和儲存等)規律,重點探索流體地質作用過程中的地球化學規律、原理和效應。
(18)氣體地球化學
氣體地球化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界各種氣體的地球化學特徵、成因類型、運移、聚集規律及其所參與的地球化學動力學過程和表徵的地質學意義(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19)農業地球化學
農業地球化學主要研究土壤中元素分布、分配規律、成壤的地球化學過程、土壤的利用和改良、農業污染及其防治,以及土壤地球化學環境與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量、質量的關系。它在目前人口劇增、耕地銳減、土地負載力下降的嚴峻形勢下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996)。
(20)海洋地球化學
狹義的海洋地球化學是指海底地球化學。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處於資料積累階段,60年代之後,隨著大洋錳結核的大規模調查、海底熱水硫化物的發現、深海鑽探、國際海洋調查等一系列事件,推動了海洋地球化學的迅速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996)。現代海洋地球化學的定義為:研究海洋環境下的各種地球化學作用過程和在這些過程中化學元素的行為規律和自然演化歷史(歐陽自遠,倪集眾,項仁傑,1996)。
Ⅲ 現代地球化學及其發展趨向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球化學進入了現代地球化學發展階段。現代地球化學的主要特徵可概括如下:
(1)各種精密、靈敏、高效的分析技術不斷引入,微區、微量分析(X光熒光分析、等離子光量計、精密質譜儀、電子探針等)和實驗模擬技術不斷得到改進;隨宇航、超深鑽、深海探測等研究的進展,人類得以更全面深入地觀察和認識地球。
(2)基礎科學成果的引入和廣泛運用,提高了地球化學的理解能力和認識深度。如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和量子力學新理論的引入,又如隨板塊理論的掘起和隨之而來的對岩石圈-地幔性質和演化的興趣,以及登月、隕石資料的積累等,促使地球化學突破了原來的研究范圍,並向定量化、模型化、預測化的方向大大地跨進了一步。
(3)地球化學與相鄰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結合是它不斷開拓前進的重要動力。目前地球化學分支學科早已超過20多個(塗光熾,1984),這些分支學科各自有一定的研究領域和明確的研究任務,在理論上和方法上均自成體系。
(4)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及電子技術的不斷提升,地球化學「正在進入一個對自然過程進行全面、廣泛的數字模擬的階段」。
(5)地球化學在解決與人類息息相關的諸如礦產資源、能源、環境以及地震等問題方面提供了重要途徑,做出了實際成果。地球化學在解決自然科學的重大基礎問題——生命起源、地球與天體的形成演化、元素的合成等問題的研究中,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現代地球化學的發展趨勢是:
(1)由經驗性研究向理論化方向發展 地球化學已有可能將對地殼和地幔中化學作用的研究與模擬實驗研究相結合,即將逆向研究與正向研究相結合;
(2)不斷引用相鄰學科的最新理論和技術,使地球化學研究繼續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發展;
(3)為避免單項研究造成的結論的多解性,研究正在向與地球科學系統內其他學科及與相鄰學科間密切結合的方向發展,即重視對同一科學問題進行綜合探索;
(4)以地球化學理論、方法的不斷發展為支持,地球化學參與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的能力不斷增強。如已積極參與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地幔柱的活動、地球動力學、造山帶形成、地殼和大氣圈的形成和演化等重大基礎課題的研究等。
從地球化學的學科特點、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現代地球化學已經顯示出作為一個系統學科、全面研究地球-太陽系形成演化過程化學機制的突出標志和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