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靜電袋對信號有屏蔽作用嗎
應該是禪塵卜防靜電袋。靜電袋的主要作用是最大程度地保護靜電敏感元器件免受潛在靜電危害,而不是對信號有屏蔽作用。
防靜電屏蔽袋是由復合而成產品性能,廣泛用於各類pc板、電腦主機板、音效卡、顯卡、網卡及靜電敏感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包裝。防靜電包裝材料由多層材料經復合塗布而成,內層為熱封口層,封品強度比一般材料賀穗封口強度高兩倍;中間層為高強度力學層,具有優良的力學功能;外層為導電層。 該材料與有關化工產品相容,性能良好,包裝儲存過程中不會與被包裝物起化學反應,可直接用於相關產品的接觸包裝。防潮性能達到II級,高低溫性能為±500c。它具有優良的綜合力學性能,經力學強度和包裝運輸跌落試驗證明,滿足包裝強度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導電層採用塗布工藝,可根據用戶要求加工成任意形狀。根據溶劑遷移試驗及老化性能測試,材料的使用壽命為18年。我國防靜電袋包裝材料達兄衫到國際水平。
B. 有沒有兩種化學液體相剋,近距離會產生信號,用接收儀器收到信號求!
液態氫和液態氧,兩者混合,合適的濃度,會產生劇烈爆炸,用耳朵就能收到信號。
C. 鋁合金陽極氧化和導電氧化的區別是什麼
陽極氧化與化學導電氧化的區別:
一、生產工藝不同:
1、陽極氧化是在外加電流的作用下,在鋁製品(陽極)上形成一層氧化膜的過程。
2、化學導電氧化(又叫化學氧化)其實不需要通電,只需要在溶液中浸泡即可,是一種純化學反應。
二、生產時間長短:
1、陽極氧化需要的時間很長,生產過程需要數十分鍾。
2、化學導電氧化的生產工藝所需時間很短,一般在幾秒鍾就可完成。
三、耐磨性好壞:
1、陽極氧化生成的膜有幾個微米到幾十個微米,具有良好的硬度和耐磨性,可用於生產廚具等日用品。
四、導電性能不同:
1、陽極氧化生成的膜絕緣性能良好。
2、鋁件進行化學導電氧化後具有一定的防腐蝕性和導電性 ,在電子設備上 ,鋁材零部件化學導電氧化後可以防止電磁信號的干擾。
五、適用范圍不同:
1、陽極氧化對鑄造鋁的陽極氧化效果不好,不適合造型復雜的鋁製品。
2、化學導電氧化可用於變形的鋁制電器零件,應用於不適於陽極氧化的較大部件或組合件。
D. 化學導電氧化,彩虹色
鋁件進行化學導電氧化後具有一定的防腐蝕性和導電性 ,在電子設備上 ,鋁材零部件化學扮輪轎導電氧化後可以防止電磁信號的干擾。
化學導電氧化從色澤上分,有銀白色導電氧化和彩色導電氧化,後者又可分為土黃色、彩虹色和金黃色導電氧化。
1.氧化膜無色透明,膜層厚度較薄,約為0.3~0.5μm,導電性良好,主要用於變形的鋁制電器零件。
2.膜層厚約0.5μm,無色至彩虹色、深棕色,抗腐蝕性好,孔少。應用於不適於陽極氧化的較廳肆大部件或組合件。
3.氧化膜為金黃色和彩虹色,耐蝕性較好,適合用於鋁合金焊接件的局部氧化。
4.氧化膜為彩虹色,膜薄,其導電性比2號配方更好,適合於要求有一定導電性的零件。
5.經化學導電氧化後,膜層需進行後處理填充一下。其後處理配方為:30~50g/LK2Cr2O7(或Na2Cr2O7)(CP級);90~95℃,5~10min。它通常用於噴漆工藝或電泳漆工藝的底層。
6.僅降低NaF含量,膜層外觀由彩虹色轉為金黃色。桐廳提高NaF含量,降低鐵氰化鉀含量,氧化時間更短一些,膜層外觀為土黃色,不再是彩虹色。
E. 錫箔紙可以防信號探測器嗎
不能,首先錫紙本身就是金屬,它同樣會使金屬探測器發出警報,其次金屬體積只遲嘩要足碼賀行夠大就會在探測時產生互感效應,從而改變磁場,於是金屬探測器就能檢測出來。想要避免被探測最好使用塑料外殼的手機,當然,這也拍譽不能100%避免,因為手機內部也有金屬。用錫紙包裹手機可以防止信號被探測到,不過也需要足夠嚴密的包裹。
F. 高中化學中什麼常見元素最適合做信號彈
鎂,燃燒時發出耀眼白光,鈉和其他的焰色反應金屬用來做煙花彈,漂亮
G. 原子吸收光譜法中產生化學干擾的原因及抑制辦法
一、原子吸收光譜法中產生化學干擾的原因:
⑴待測元素與共存元素之間形成熱力學更穩定的化合物,使參與吸收的基態原子數減少。
⑵自由基態原子自發地與環境中的其他原子或基團反應,導致參與吸收的基態原子數減少,這種類型的干擾,主要是自由基態原子與火焰的燃燒產物形成了氧化物(或氧化物根)和氫氧化物(或氫氧化物根),有時也由於形成碳化物或氮化物所造成的。
⑶分析試樣溶液的有機或無機基體與待測元素形成易揮發化合物,參與吸收的基態原子數減少,靈敏度降低。
⑷其它,如高含量鹽類存在會使吸收信號降低等。
二、抑制辦法:化學干擾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故消除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應該根據實驗的對象和條件進行干擾因素及消除干擾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限於篇幅下面提供一些簡單的分析。
⑴提高火焰溫度。此方法能消除待測元素在原子化時遇到的化學干擾,即任何難離解的化合物在一定的高溫下總是能離解成自由基態原子,許多低溫火焰中出現的干擾,改用高溫火焰,便能得到部分或完全消除。
⑵利用火焰氣氛。對易形成氧化物並具有較大鍵能的元素,可以通過改變火焰的氣氛,採用富燃性火焰,從而有利於元素的原子化,提高測定的靈敏度。
⑶加入釋放劑。待測元素和干擾元素在火焰中形成穩定的化合物時,加入另一種物質使之與干擾元素反應,生成更穩定或更難揮發的化合物,從而使待測元素從干擾元素的化合物中釋放出來,加入的這種物質就稱為釋放劑,常用的釋放劑有SrCl2和LaCl2等。採用加入釋放劑以消除干擾的方法,必須注意的是:加入的釋放劑到一定量時才能起釋放劑的作用。加入量的多少,應通過實驗來確定。
⑷加入保護劑。保護劑有三類。一類是保護劑與待測元素形成穩定的絡合物的試劑,特別是多環螯合的試劑,將待測元素保護起來,防止干擾物質與其發生作用。第二類是保護劑與干擾元素生成穩定的絡合物的試劑,由於把干擾元素控制起來,從而抑制了干擾。第三類是既能同待測元素,又能同干擾元素形成穩定的絡合物,把它們控制起來,從而避免其相互作用,消除干擾。
三、原子吸收光譜法中的化學干擾是指試樣溶液轉化為自由基態原子的過程中,待測元素與其他組分之間的化學作用而引起的干擾效應,主要影響待測元素化合物離解及其原子化。這種效應可以是正效應,提高原子吸收信號;也可以是負效應,降低原子吸收信號。化學干擾是一種選擇性干擾,它不僅取決於待測元素與共存元素的性質,而且還與噴霧器,燃燒器,火焰類型、狀態、部位密切相關。包括離解化學干擾、氧化-還原化學干擾及電離化學干擾。
四、原子吸收光譜的原理:處於基態原子核外層電子,如果外界所提供特定能量(E)的光輻射恰好等於核外層電子基態與某一激發態(i)之間的能量差(ΔEi)時,核外層電子將吸收特徵能量的光輻射有基態躍遷到相應激發態,從而產生原子吸收光譜。
是基於氣態的基態原子外層電子對紫外光和可見光范圍的相對應原子共振輻射線的吸收強度來定量被測元素含量為基礎的分析方法。
H. 錫紙能不能隔離信號
錫紙能隔離信號。
手機里接收信號的天線其參數廠家早已設計好,如果利用錫紙來增強信號好像很難實現。反之,如果把手機用錫紙全部包住,信號就被屏蔽掉了,手機就沒信號了。所以,錫紙是可以屏蔽手機信號的。
錫紙是一種塗上或貼以像銀的膜狀金屬紙,多為銀白色,實際上是鋁箔。
鋁箔紙,亦作鋁箔,在香港有人也稱之為錫紙,是用鋁箔軋機加工而成的厚度在0.2mm以下的一種薄片,主要用於廚羨者房煮食、盛載食物,或用來製作一些可以簡單清潔的物料。成千上萬噸鋁箔紙在世界各地用作保護和包裝食物、化妝用品和化學製品。
(8)哪些化學可以防止信號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一、燒烤
有些食物(例如:地瓜、金菇菜等)必須用鋁箔紙包著來燒,避免燒焦。用鋁箔紙包著來燒海鮮、金菇菜等,可保留鮮味。
錫紙用來燒烤時的作用:
1、防止食物粘烤盤;
2、防止食物粘上臟東西;
3、方便刷烤盤;
4、有的食物烤制的時候有調料,餡料等怕散掉了用錫紙包上;
5、防止水分流失,保持鮮嫩。
二、電發
有些發型師會用鋁箔紙包著頭發,來加熱頭發,有較好的傳熱效果。用鋁箔紙電發不當會引至灼傷、發兄雹質差等問題。
三、吸油
把鋁箔紙搓成一團後打開,可以吸取湯里的油。原理是弄皺鋁箔紙的過程中,會兄塵薯把鋁箔紙的表面張力放大。
I. 藉助人工智慧精確控制體內化學信號素
提升我們人類感官的措施,如果可以系統化的精確控制達到可以無害化使用,那將是多麼美好的時光!
因為人類的感官設計實在太精妙了,我們誤打誤撞找到了提升這些感官的辦法,難道只把他們當做「毒品」一棒子打死?這跟因噎廢食什麼區別?
那麼我來回答一下自己設置的問題:
人類設計什麼機制可以永久防止「強奸犯」和「癮君子」出現?
回答:
以人工智慧的方式,控制各類人體信號素和部分化學干預,(穿戴式超體晶元)達到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來控制(不能用控制的說法,有了這些辦法一切都是自然而言)自己的身體!
願景1:
肥胖不會再出現,當到達合理的膳食標准,就會產生化學信號讓你產生「飽腹感」,一切都讓你無從察覺,就是飽了!心滿意足的瘦!
願景2:
從事藝術創作時,很多的靈感和驚為天人的著作,很大一部分來自LSD(致幻劑),國外還發明了一種「浮缸體驗」,在這種狀態下,
打開「人工智慧調節器」,靈感就跟火山爆發一樣噴薄而出,那世上將出現多少藝術瑰寶!
LSD在1938年被 瑞士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 第一次合成,而其致幻作用直到五年之後的1943年才被發現。霍夫曼親自做了那個體驗LSD致幻效果的人。他在喝下250微克稀釋後的LSD後和助手一起騎車回家,在一路上他感受到了來自LSD強烈的致幻作用: 街道、行人、天空……都變成了另外一個奇幻世界 。並且在醒來之後,霍夫曼感覺自己精神良好。
中情局一直都想研發一種能夠讓犯人說實話的葯物,他們從大麻中提取了相關成分,但效果並不好。 當LSD這種無色無味、安全不上癮 ,並且葯性極強的致幻劑進入軍方的視野之後,其立刻就被拿來做實驗,並且成功地從一位高級軍官口中獲得了一個絕密信息。於是LSD成為了中情局欽點的誠實葯片。從此中情局痴迷於對LSD的研究,並且聯合美國的一家大制葯廠進行批量生產。LSD開始如海嘯般席捲而來。
來自中國警方的案例介紹,「LSD」是D-麥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的簡稱,也稱為「麥角二乙醯胺」,俗稱「郵票」則禪,是一種強烈的半人工緻幻劑,純凈的LSD是一種無色、無氣味,味微苦的固體。LSD一般口服,一次典型劑量只有100微克,僅相當於一粒沙子重量的十分之一,能造成使用者4到12小時的感官、感覺、記憶和自我意識的強烈化等變化。
LSD由於沒有生理成癮的特徵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對志願注射LSD的志願者大腦進行了掃描成像,最終他們發現,在LSD的作用下,大腦的活躍度區域明顯擴大,並且大腦不同的部分可以相互溝通。閉著眼的情況下, 大腦的視覺皮層仍然在工作 ,這個時候所看到的東西就是幻覺了。而原本處於同一個神經網路的部分也會因此而分散,大腦的攔晌血流、腦電波都呈現出了與正常人不同的現象。一個最主要的發現就是,在LSD的作用下, 大腦的視覺、聽覺、注意力等各個系統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也就給人帶來了大量的刺激。
看看這些描述:
大腦的視覺、聽覺、注意力等各個系統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海馬旁回和壓後皮質之間的連接就突然消失了,吸食者產生「天人合一」的幻覺。。。
——這不是「超體」么?
願景3:
當面臨突如其來的危險時,如心肌梗塞、溺水、大創傷休克等,穿戴式設備「超體晶元」啟動,合適劑量的腎上腺素會讓我們轉危為安,面對搶劫時,也會在腎上腺素的作用下體力大增,增加逃脫幾率;
腎上腺素(adrenaline,epinephrine,英文大寫縮寫為 :A 或 E)是 腎上腺髓質 的主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主要是在 髓質鉻 細胞中首先形成 去甲腎上腺素 ,然後進一步經苯乙胺-N- 甲基轉移酶 (phenylethanolamine N-methyl transferase,PNMT)的作用,使去甲腎上腺素 甲基化 形成腎上腺素。
由人體分泌出的一種激素。當人經歷某些刺激(例如興奮,簡盯鋒恐懼,緊張等)分泌出這種化學物質,能讓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氣), 心跳 與血液流動加速,瞳孔放大,為身體活動提供更多能量,使反應更加快速。腎上腺素是一種激素和神經傳送體,由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會使心臟收縮力上升,使心臟、肝、和筋骨的血管擴張和皮膚、粘膜的血管收縮,
是拯救瀕死的人或動物的必備品 。
願景4:
一位美國戰略情報部的間諜認為LSD可能會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當人們服用了LSD之後會真正明白自己是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類似於會正確地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的終極宇宙問題。
願景N:
發現未知 ,我們的感官能了解到的東西太少了,不是沒有表象,而是自己笨么!就如地震而言,狗、雞、老鼠均能感受到危險,提前預知地震,我們就跟小白一樣等死?
「洞察力、觸覺敏銳度的極大提升」——我們就像盲人再視一樣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所有東西都會縮小,直至變成平面,平面再變成點」 ——這個描述是不是說在「 降維 」?如果我們 能夠感受得到多維空間 ,我們就像從二維到三維一樣發現無數的未知!
第六式:重塑基因的獎勵方式之自然方式
當下基因的獎勵方式列舉:
1.滿足基礎的七情六慾後得到獎勵;
個體獎勵——多巴胺的獲取方式因人而異,根據思維導圖來確定;
(我特意用一張「七情六慾思維導圖「來說明)
2.高級一些的獎勵機制——「心流」
一本書叫「盜火」——推薦看一下,翻譯翻譯:
該書的名字「盜火」就是西方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就火種偷盜下來送給人類,冒著生命危險送給人類,給人類文明進展加速的故事!
該書詳細闡述了如何獲得「心流」!
翻譯翻譯: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並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 游戲 、閱讀、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的時候。
心理理論之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書系統闡述了心流理論,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從日常生活、休閑 娛樂 、工作、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闡述如何進入心流狀態。對心理學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心流》是理解積極心理學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理論素材;對大眾讀者來說,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動指南。
還有一些摘自網路的心流的闡述——雲時代的好處:
產生原理: 已經用加粗劃了重點
心流
心流
心流的產生往往符合三大原則: 目標清晰、即時反饋、挑戰與技能匹配 。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挑戰與技能的匹配,也就是說心流的產生是依賴於個人能力與這個事件挑戰難度的匹配。
自身技巧水平較高時:
當挑戰水平也較高,我們就比較容易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進入心流(Folw);挑戰水平中等,我們則會感覺到對此事有「掌控感」(Control);而挑戰水平較低,我們做起來會感到放鬆(Relaxation),顯得毫無壓力。
自身技巧水平中等時:
面對挑戰水平較高的事情,我們則會被「被喚醒」(Arousal),有興奮感、緊張感,會被激勵,向心流狀態邁進;可面對挑戰水平較低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太無聊(Boredom)。
自身技巧水平較低時:
面對挑戰水平中偏高的事情,我們就會對這件事感到不同程度的擔憂、焦慮(Anxiery,Worry);面臨挑戰水平較低的事情,我們就會對這件事感到無聊,同時又做不好這件事,很容易讓我們陷入一種「徹底的無感(Apathy)」里。
折疊技能方法
1. 去嘗試更多的事情。
心流
正如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所說,「在為喜歡的事情努力時、當內在動機存在時,人們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而只有通過實踐去嘗試做一件事,你才會真正知道自己對它的感受,靠想像、分析和測試都是並不能真正幫你做到這一點的。 」
2. 設立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並主動尋找反饋。
當目標越明確時,人們對於自己能否勝任就越清晰 ,也越能夠專注地努力,而不會左顧右盼、猶豫拖延。而尋找反饋,能夠幫助人們根據反饋做出及時的調整,避免反復碰壁而消耗熱情與精力。比如我們 在玩 游戲 時,目標是清楚可循的 ,如打下敵機、打死怪獸、組合圖形、尋找寶物、累積分數等;其次,每個 游戲 動作的成敗皆立即得到回饋,每局的成敗皆立刻揭曉,大部分 游戲 成敗是即時可知的。
3. 另外,在完成某一項具體的任務時,以下的小技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拆分任務,清除雜念。 將一個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具體的子任務,並為子任務分配時間,形成進度清單。在每次開始一項任務時,對照清單,明確自己目前的進展。這樣也能幫助我們清除雜念——因為我們只需按著進度走即可,無需多想,只要把事情做了就好。
減少外界的干擾。 處於心流狀態的人是不願被人打擾的,容易造成干擾的環境也很難讓自己進入到心流狀態,所以需要了解哪些東西容易對自己造成干擾,並提前阻止,例如將手機調至靜音模式、找一個相對封閉安靜的空間等。
深呼吸、白噪音、輕音樂、或冥想等都被認為是很好的准備工作 ,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入狀態。最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心流」更多時候是一種在回溯中才能被意識到的狀態,而這正是因為如此,處於心流中的人,是投入而忘我的,甚至喪失了對自我意識、感官,乃至對周圍時空的覺察力,當然這也因人而異。所以, 當我們太過刻意地想要去尋找心流時,可能不僅會破壞隨時出現的心流,還會適得其反 。從熱愛到投入,從投入到忘我,此乃心流的基礎核心。所以有時候,忘記自己,就跟看見自己一樣那麼重要。
折疊行為特徵
活動特徵
心流
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定義心流為一種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米哈里齊克森提出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
1.我們傾向去從事喜好或者擅長的活動。
2.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
3.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4.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5.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動感。
6.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7.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 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8.不斷優化的障礙,我們對於所從事的活動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戰的,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來增加完成障礙的能力。
以上項目不必同時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產生。但米哈里齊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個個體都能達到心流的狀態。
群體特徵
這種工作群體的特徵包括了:
1.創意的空間排列。2. 游戲 場的設計。3.平行而有組織地聚焦。4.目標群組聚焦。5.現存某項工作的改善(原型化)。6.以視覺化增進效能。7.參與者的差別是隨機的。
主要活動
1.棋類活動2.籃球3.雙人舞4.攀岩5.編程6.認真專注地進行任意一種活動
應用領域
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可能是第一個將心流的概念提出並以科學方法加以探討的西方科學家,不過他並非第一個注意到心流現象或發展出心流技法的人。
超過二千五百年的時間里,東方精神傳統實踐家-- 如佛教家及道教家運用心流技法 為其發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日本禪宗使用心流來決定其表現形式。在佛教圈中,心流早已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
在教育領域中,"過度學習"似是心流的一項重要因素--至少在技術層面是如此。同時,許多現代運動員也在運動中經歷心流,他們稱此經驗為"在心流區"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心流的概念已廣為東西科學家、精神大師及運動員所共同認識,只有齊克森米哈里將心流的概念應用到改善西方文化構成(如 游戲 場設計 )的領域中。東方精神實踐家曾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心流理論來促成精神力及個人之發展與自我提升。
翻譯+總結:
心流就是不斷打破 讓自己感覺有挑戰的小目標 後的大腦中樞直接給予的獎勵!
這就是為什麼「理想過於遠大就成為空想」,因為 沒有路徑設計么! 沒有路徑設計大腦中樞就 不知道在哪裡有獎勵,你就無法堅持 ,無法堅持就無法完成 「2萬個小時」 積累的必備專業技能,就無法成為行業頂級。。。惡性循環導致「理想變空想」!
總結:
這個需要強大的自我暗示,需要 很強的分析和路徑規劃能力 ,同時需要 很強的自控力 ,也就是基本需要具備「 精英意識形態 」!
(不是,我的意思不是說你是個廢物,而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廢物——哈哈,周星馳的台詞),簡單個「心流」感覺都蠻費勁的,那試問有幾人能夠在 這個浮躁的 社會 , 達到「心流」的條件?
放大招的「總結」來臨:
根據自己的目的, 以「專業的心流設計」的方式設置獎勵(就像 游戲 通關一樣),利用設計出來的內驅完成既定任務 ;
什麼意思?翻譯翻譯:
人的完成一個事情有「內驅有外驅」,內驅:不吃飯就難受,吃飽了就舒適,憤怒了就想爆發,一拳揮出去,歸於平靜——凡是 內部獎勵機制控制的行為就是內驅!
外驅是什麼?我要看完這5本書,偷懶就頭懸梁錐刺股!其實我們人類一直對一種外驅執著——就是哪怕 「千辛萬苦」也要完成的理想!
繼續翻譯翻譯:
本書描繪的願景5是,當我知道了我的理想,根據理想的路徑智能化設計好內在獎勵機制, 把「千辛萬苦」的過程,變成「多巴胺的隱性獎勵」 ;
忍不住繼續翻譯:
就是類似,看一章難啃的工具書的過程大腦就不斷給你「類似品嘗甜點的過程一樣的獎勵」,想想看, 一切「小目標」完成起來都是如此的愉悅和興奮!
這可不難,商業化進程,會將學習每個技能做成「心流學習模式」就像「新東方心流學習法第一季」、「形意拳心流學習法之鷹捉」
付費、下載、開啟學習就可以了!
(動心了記得找作者合作共贏,這里有現成的路徑設計,畢竟水面上冰山的只是小頭哈哈!)
第七氏:基因的「事物認知快與慢」
在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中》中,卡尼曼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 情感 、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此段來自網路作者:姜友瑤https://blog.csdn.net/jackjyy/article/details/80296613
系統1:一般來講指的是直覺性判斷,系統2:一般指的是理性思考;
現實工作和生活中,為什麼強調成熟?
我們中國也講究三十而立、講究辦事牢靠
意思就是說,一些重大的事情的決策上需要理性思考來綜合判斷後結合場景的情況給出你的最終建議,這就是辦事牢靠!
但同時這還不足以理解基因的系統1和系統2;
幾個應用案例:
系統1:
在高速公路上「危險路段」一般會設置減速標志,一般有倆種方式:
1.
2.
高速路上,車速飛快,每秒鍾的判斷都會影響剎車距離20米左右,所以第二種利用系統1的 快速直覺判斷 ,給予高效的預警!
系統1結論:
可以藉助直覺1的高效策略,讓信息傳達更快,更容易讓大腦高效的接觸和學習事物,無論在廣告學還是教育課程設計等方面都是需要很好的遵守的原則, (很多大師級廣告符合此案但從未深究內核)。
所以說,這里個基因設計的認知程序,有利有弊,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用的方案, 順道而為,事半功倍 ,下面直接上一些干貨「理性判斷」的方式方法:
不得不說,中國作為唯一的四大文明古國,先賢的智慧確實值得學習以此舉一反三,利用科學發展觀高效解決問題:
我要重新闡述的是「佛教四聖諦」: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 集 、 滅 、 道 四條人生真理,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盤的最終目的。
概述
一、 苦諦 :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二、 集諦 :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三、 滅諦 :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凈的境界--涅 盤 。
四、 道諦 :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葯,應該修學。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該段來自360網路
總結:這種解析方式,正是「理性思考」的道,獨家解析一起參悟
J. 次生物質在植物的化學防禦中的作用和意義
害誘導的植物揮發性次生物質及其
在植物防禦中的作用*
張 瑛 嚴福順**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0)
早在19世紀初,Kirby和Spence就提出:幾乎沒有一種植物能夠避免昆蟲的取食為害,同時也沒有一種植物能被所有植食性昆蟲取食為害。後一種情況反應了任何植物對於昆蟲的侵害總有某種防禦機制使某些昆蟲無法突破。在植物對昆蟲的防禦機制中最重要的是化學因素,其次是形態結構〔1~2〕。
植物對昆蟲化學防禦的類型主要有:(1)產生能引起昆蟲忌避或抑制昆蟲取食的物質,使覓食昆蟲避開、離去或者阻礙正在取食中的昆蟲繼續取食;(2)產生阻礙昆蟲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利用的化學物質;(3)產生某些物質使昆蟲中毒死亡,或延遲其生長發育,降低繁殖率,從而使植物本身免於蒙受更大的損害〔2〕。(4)產生某些揮發性物質引誘致害昆蟲的天敵,以避免繼續受到損害,這種方式又被稱作間接防禦〔3~4〕。
長期以來,對植物防禦機制的研究局限於「植物—植食性昆蟲」的兩級營養關系中。近十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已擴展到「植物—植食性昆蟲—植食性昆蟲的天敵」三級營養關系中。
植食性昆蟲的天敵搜尋獵物時,主要依靠帶有相關信息的信息素(infochemicals)。對植食性昆蟲的天敵有引誘作用的信息素可能來自於植食性昆蟲、寄主植物、或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5~6〕。昆蟲行為實驗表明,微紅絨繭蜂Cotesia rubecula對分別從寄主昆蟲菜粉蝶Pieris rapae的糞便、口腔液、以及受菜粉蝶侵害的植株提取的揮發性物質均表現正趨性〔7〕。昆蟲對信息素的利用取決於兩個因素:信息素的可檢測性(detectability)與可信性(reliability)〔8〕。顯然,直接來自食植昆蟲的信息素是暗示食植昆蟲存在的最可靠的信號。雌性成蟲釋放的性信息素引誘雄蟲前來交配,其天敵就能利用這種高特異性的信息找到目標。昆蟲性信息素也能被卵寄生的天敵利用,因為雌蟲完成交配後,常在附近產卵。對於以昆蟲幼蟲為寄主或食物的天敵昆蟲來說,植物受害所產生的揮發性物質對它們的引誘作用,遠遠超過食植昆蟲本身或其遺留的糞便〔9〕。因為昆蟲自身發出的氣味物質量少,在遠距離范圍內不易被檢測到〔8,10〕。與此相比,寄主植物產生的揮發性物質在遠距離范圍內就比較容易被檢測到,不足之處是不如前者可靠。因此,天敵昆蟲在搜尋獵物時面臨著「可信性—可檢測性」問題〔8,11〕。植食性昆蟲誘導被害植物產生的揮發性次生物質(herbivore-inced volatiles,以下簡稱HIV)釋放量大,而且與致害昆蟲有直接關系,提供的信息明顯突出於環境中其它信息,從而將可信性與可檢測性這兩個方面較好地結合起來。
Dicke及其同事首先發現,被害植物能積極主動地引誘致害昆蟲的天敵,即受蟲害誘導而改變其揮發性次生物質的組成相,為天敵提供可靠的信息。他們發現當棉紅蜘蛛Teranychus urticae在金甲豆的葉片上取食時,植株釋放出一組HIV,能引誘捕食性的智利小植綏蟎Phytoseiulus persimilis。他們還發現HIV的組成成分依植物種類、紅蜘蛛種類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受同一種紅蜘蛛為害的植株也因其栽培品系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HIV,捕食蟎類則能辯別這些差異,被吸引到相關紅蜘蛛存在的植株上〔9,12〕。
單純的物理損傷能使植物釋放出大量的揮發性次生物質,其主要成分為己醛、己醇之類的脂肪酸衍生物,能引誘食植昆蟲的天敵,但是這種引誘作用在損傷形成後很快就消退了〔10〕。而植食性昆蟲的取食活動對植物造成的損傷,不僅能誘導植物改變其揮發性次生物質的組成相,增強對天敵昆蟲的引誘作用,而且這種誘導出來的新的組成相能在損傷後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其誘導產物則以萜類、吲哚等為常見〔8,3〕。
關於HIV的誘導機制、化學組成、及其在植物防禦中的作用等問題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新的害蟲防治對策的提出,為我國乃至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1 蟲害誘導的植物揮發性次生物質(HIV)的特點
1.1 植食性昆蟲的為害是HIV產生的必要條件
植食性昆蟲的天敵能夠區分受害植株與未受害植株的氣味,體現這種差異的揮發性物質可能來自被侵害的植株,而不是致害昆蟲本身〔14〕。在一個由金甲豆、棉紅蜘蛛和智利小植綏蟎組成的三級營養系統中,棉紅蜘蛛的為害使金甲豆植株產生能引誘小植綏蟎的HIV。證據有:(1)雌性小植綏蟎能區別帶有棉紅蜘蛛和不帶有棉紅蜘蛛的植株〔15〕;(2)去掉棉紅蜘蛛及其可見的遺留物後,受害植株仍然能引誘小植綏蟎,而且持續至少幾個小時,但是棉紅蜘蛛自己卻不能引誘小植綏蟎;雖然棉紅蜘蛛的糞便對小植綏蟎有一點引誘作用,但這並不能解釋受害葉片對小植綏蟎強大的引誘作用〔16〕;(3)對來自於受棉紅蜘蛛侵害的植株、物理損傷的植株、以及未受蟲害的植株的揮發性物質分別進行化學分析,發現它們都含有典型的植物化學物質,如脂肪酸衍生物、萜類和苯甲基水揚酸酯等,其中萜類和酚類只在被棉紅蜘蛛侵害的植株上空發現或含量更高,(E)-β-羅勒烯、4,8-二甲基-1,3(E),7-壬三烯和里那醇和甲基水揚酸酯都能引誘智利小植綏蟎〔4,17〕。此外,對其它三級營養關系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比如:(1)金甲豆-棉紅蜘蛛或蘋果紅蜘蛛Panonychus ulmi-智利小植綏蟎〔4,18,19〕;(2)玉米Zea may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緣腹絨繭蜂Cotesia marginiventris〔20,21〕;(3)捲心菜Brassia oleracea capitata-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或菜粉蝶的幼蟲-菜粉蝶絨繭蜂C.glomerata或微紅絨繭蜂〔7,22~25〕;(4)芽甘藍Brassia oleracae L. via. gemmifera-大菜粉蝶的幼蟲-菜粉蝶絨繭蜂〔26〕等。
1.2 萜烯類是HIV的主要成分
在許多研究過的三級營養體系中,萜烯類是常見於報道的HIV的主要成分,人為的物理損傷或沒有被害蟲侵害的植株一般不產生或只產生少量的萜類物質〔17,19,27〕。在其它的一些三級體系中,未受害的植株上空也發現了萜類物質,但其含量明顯少於被侵害的植株〔26,28〕。值得注意的是,有兩種單萜(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和4,8,12-三甲基-1,3(E),7(E),11-十三烯在許多昆蟲-植物互作關系中,被認為是植食性昆蟲誘導的植物揮發性物質,例如被害蟲取食侵害後的金甲豆、黃瓜、蘋果、玉米、豇豆、棉花等都釋放出這兩種萜烯類物質〔13〕。它們的存在是否就暗示著食植昆蟲的存在,至今尚無定論。雖然一些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含有能催化前體物橙花叔醇和�牛兒基里那醇轉化成這兩種單萜的酶〔29〕,但是這不足以得出肯定的結論,因為捲心菜也含有此類酶,但被菜粉蝶或大菜粉蝶為害後卻不產生這兩種單萜,而產生4-甲基-3-戊醛和烯丙基異硫氰酸酯〔25〕。另外也有許多植物受害蟲侵害後不產生這兩種單萜,如受甜菜夜蛾侵害的大豆、受巢蛾Yponomeuta viginctipunctata侵害的植物Sem telephium〔13〕。許多植物的花也釋放這類物質卻與昆蟲的為害毫無關系〔30〕。一些植物葉片能自然地釋放出這些單萜,如芽甘藍在未受損傷、物理損傷、蟲害、經昆蟲口腔液處理過的物理損傷等四種情況下放出的萜類物質基本相似〔24,26〕。
盡管答案尚不確定,但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中,常發現它們和植食性昆蟲為害的結果聯系在一起,所以仍是今後工作的重點。
1.3 HIV是植物對害蟲為害的整體性反應
Karban和Carey〔31〕的工作發現棉花植株被葉蟎侵害後長出的新生組織跟沒有受過侵害的植株的新生組織相比,前者對同一種蟎具有更強的抗性。看來,棉花能對植食性昆蟲的為害作出整體性化學應答。此外,Potting等〔32〕也發現受玉米螟Chilo partellus幼蟲為害的玉米植株上,未受傷害的葉片能產生對螟黃足絨繭蜂Cotesia flavipes有引誘作用的揮發性物質。現在認為,植物被昆蟲侵害後,不僅其受傷部位產生HIV,沒有被侵害的葉片也產生這樣的物質,也能引誘害蟲的天敵〔17,33〕。植物的這種能力擴大了HIV的空間影響范圍或強度,使被害植株突出於周圍環境,從而易於被致害昆蟲的天敵發現,即提高其可檢測性。Turlings和Tumlinson〔33〕發現,將折下的未受過蟲害的玉米植株的莖部浸在幼蟲口腔液的稀釋液中,其葉片會釋放出能引誘寄生蜂的萜類物質。Dicke等人發現被侵害的金甲豆的葉片中存在水溶性誘導物,能使未曾受害蟲侵害過的葉片釋放HIV引誘捕食蟎〔34〕。其原因究竟是昆蟲的化學物質從植物的受害處轉運到其它部位,還是昆蟲口腔液在植物受害處引發植物合成內源性誘導物,隨後被轉運到別處?目前尚無定論。但是可以肯定,誘導的第一步必定有植食性昆蟲的參與,而且整株植物都作出了反應〔13〕。
1.4 HIV釋放的滯後性
近來對玉米和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的研究發現,被植食性昆蟲取食為害隔夜後釋放的物質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明顯多於剛剛被為害之際〔35〕。在連續三個光周期內收集被甜菜夜蛾侵害的棉葉所釋放的揮發性物質,並進行化學分析,發現:損傷的早期主要釋放大量的脂肪氧合酶衍生的揮發性化合物(如:(Z)-3-己醛,(Z)-3-己烯基乙酸)和萜類碳氫化合物(如α-蒎烯、香葉烯、石竹烯);隨著為害的繼續,早期階段釋放得很少的其它一些萜類物質開始增多,逐漸從早期的閉環和開環式萜類占優勢轉變成另一些萜類為主要成分。這些後期釋放的萜類有(E)-β-羅勒烯、里那醇、(E)-4,8-二甲基-1,3,7-壬三烯、(E)-β-法尼烯、(E,E)-α-法尼烯、(E,E)-4,8,12-十三烯。早些時候,Turlings等已發現,玉米被甜菜夜蛾幼蟲取食為害開始16h後收集的揮發性物質中才含有大量的誘導產生的吲哚、萜烯、倍半萜,為害開始後2h在植物上空收集到的揮發性物質中只含有綠葉氣味物質。其他的實驗也說明,許多植物在受害的第2天釋放的揮發性物質,比剛受害時釋放的揮發性物質對害蟲天敵有更加強烈的引誘作用〔21,27〕。顯而易見,植物對植食性害蟲的侵害作出應答需要一段時間,即存在滯後性。
不同種植物釋放HIV的滯後期長短不一樣。例如,萜烯類物質的釋放在一年生的玉米、金甲豆和多年生的棉花作物中有所不同。植食性昆蟲的侵害一發生,棉花就開始釋放幾種萜類物質,抑製取食或抵禦其他的無關病原,16h後才釋放被誘導的物質〔27〕。玉米和金甲豆剛被侵害時不放出萜烯類化合物。這種差異很可能反映了植物的兩種防禦策略,正如Coley等〔36〕提出的:生長快速的一年生植物將大部分的能量用於生長而不是防禦;生長緩慢的多年生植物在防禦上的投入更多,形成有效的結構性防禦,即在一些特化的結構中積累大量的游離單萜和倍半萜,一旦受到侵害立即釋放出來,阻止害蟲取食或使之中毒。現在的研究發現,這兩種策略棉花兼而有之。這樣,一方面,棉花植株產生更多的毒素或忌避劑作用於致害生物,另一方面又向致害生物的天敵提供可靠的信號,標示出致害生物的位置〔35〕。
1.5 HIV釋放的節律性
Loughrin等還發現甜菜夜蛾的取食為害,誘導棉花在釋放新的氣味時表現出明顯的晝夜節律〔35〕:受到侵害的第2天早晨,被誘導的萜類物質(E)-β-羅勒烯和(E)-4,8-二甲基-1,3,7-壬三烯的釋放量開始增多,下午到達高峰,比開始釋放時提高了10倍,晚上又減少,第3天再次上升,晚上再次下降。而其他的非誘導的萜烯類物質,如α-蒎烯和石竹烯,在受到侵害的第2天後開始減少,以後不再增多。很明顯,被誘導的萜烯類物質表現出的節律與花香的節律非常相似。此外,未受侵害的棉花植株釋放的揮發性物質中也含有與HIV相同的成分,盡管含量低於受害植株,也表現出晝夜節律。可以推測,植食性昆蟲的取食為害將葉片內在固有的節律性活動放大了。這種節律產生的機理可能包含有糖苷鍵的斷裂〔37〕,並發生酸催化的醇脫氫反應使萜烯類碳氫化合物增多〔38〕,也可能是植食性昆蟲的侵害誘導出一系列萜烯合成酶〔39〕,這仍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HIV的晝夜節律正好與害蟲天敵的活動規律相吻合。HIV釋放量最多的時候正是害蟲天敵搜尋獵物或寄主的時候。與其說是植物調整自身的代謝途徑來適應植食性昆蟲的天敵,倒不如認為是昆蟲天敵尋食或產卵時充分利用了這些可靠的化學信息。這種吻合也是在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形成的〔40〕。
2 影響HIV的因素
蟲害誘導的植物揮發性物質的組成和含量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植物方面的影響有植物種類、品系、發育階段、受害部位、受害點的分布是否均勻、受害程度、受害持續的時間等;昆蟲方面的因素有害蟲的種類、發育階段、口器的大小和形狀、取食的行為方式等;其他的非生物因素有光強、季節、水壓等〔8,13,25〕。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植物的種類。
Takabayashi等分析了被棉紅蜘蛛侵害的4種植物(金甲豆、黃瓜、蘋果、西紅柿)產生的揮發性物質,發現蘋果和西紅柿釋放的HIV非常簡單,蘋果主要放出(3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和少量的(E)-β-羅勒烯;西紅柿只放出一種HIV成分,即甲基水揚酸酯。由於這兩種植物都具有有效的直接防禦方式——以葉表面能分泌粘性物質的腺毛來阻止棉紅蜘蛛種群的維持,因此可以假定,對植食性害蟲具有有效的直接防禦機制的植物投入較少的能量用於HIV的生成和釋放〔41〕。此外,Takabayashi等人還發現蘋果的S.Red品系和Cox Orange品系受T.urticae為害後產生的HIV中,(E)-β-羅勒烯和(3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在前一品系的HIV中的含量明顯高於後一品系。Loughrin等人也發現受甜菜夜蛾侵害的野生品種比商業化品種釋放出更多的HIV〔42〕。目前發現的同一植物不同基因型對植物HIV的影響都是在數量的變化上。
相對於植物種類對HIV的影響來說,不同種的植食性害蟲使植物釋放的HIV的差異較小。例如,紅蜘蛛T.urticae和蘋果紅蜘蛛P.ulmi分別誘導蘋果樹S.Red品系產生的HIV中都含有4,8-二甲基-1,3(E),7-壬三烯,只是含量不同,前者的誘導含量為49.4%,後者為8.5%〔28〕。這樣的差異也足以使T.urticae的天敵綏蟎Amblyseius potentillae和A.finlandicus作出選擇——它們都只對T.urticae為害的蘋果葉表現正趨性〔15〕。
在棉花和玉米中,觀察到不同種害蟲取食為害時,植株釋放的揮發性物質的差異主要存在於非誘導的脂質氧化產物中,這些物質在植株受到損傷的同時釋放出來。觀察到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各種昆蟲的幼蟲取食方式不同造成的。玉米因不同昆蟲取食產生的HIV沒有明顯的質和量的差異〔40〕。
由上可知,植物釋放的HIV具有明顯的植物種屬特異性,而針對害蟲的特異性不強,不妨從植物的角度作這樣的解釋:HIV在盡可能多地引誘有效的害蟲天敵的同時,也引來一些無關的天敵,這並不會給植物帶來不利影響。
植食性昆蟲的發育階段也能使植物的HIV發生數量和質量上的差異〔43〕。1齡期到4齡期粘蟲Pseudaletia separata的幼蟲誘導玉米產生的揮發性物質能引誘寄生蜂,而5齡期和6齡期幼蟲侵害的玉米卻不能。分析表明,受幼齡夜蛾幼蟲為害的植株上空的收集物中,HIV佔80%,而5、6齡幼蟲為害的僅佔15%。分別用3齡期和6齡期幼蟲口腔液處理葉片上人為損傷的部位,前者使植株產生HIV,後者則不能。
3 HIV在植物防禦中的作用
HIV的許多成分能直接作用於致害昆蟲,如檸烯、蒎烯、香葉烯等對有些昆蟲可引起忌避或抗生作用,法尼烯有保幼激素活性,能影響昆蟲的生長發育,還有一些酚類是昆蟲忌避劑或蛋白酶抑制劑。
HIV不僅有直接防禦作用,也是間接防禦的手段。整個植株都能夠對致害昆蟲取食造成的局部損傷作出應答,通過調整自身的生理生化變化,在恰當的時間釋放出大量的區別於周圍環境並有一定特異性的HIV,寄生物尋找寄主或捕食者尋找獵物時能夠檢測和利用HIV提供的信息發現目標,解救受害植株。此外,HIV還能通過調節害蟲病原性真菌的萌發來提高害蟲天敵的作用效率,以避免植株繼續受侵害〔44〕。
應該強調一點,以萜烯類物質為主的HIV的產生,不可能完全是在植物-寄生物或植物-捕食者之間的選擇壓力下形成的,更有可能是以植物與其進攻者之間的直接關系為基礎形成的。萜烯類物質的產生主要與受到微生物侵害的植株有關,能抵禦微生物的進攻,被植物病理學家稱作「植物抗毒素」〔45〕。對於受到植食性昆蟲侵害的植株來說,激活這些抗毒素來保護脆弱的創口可能是為了防止微生物的入侵,同時,這些物質也能直接作用於害蟲本身,而且能被害蟲天敵檢測到。可以推測,植物通過HIV產生的間接防禦源於直接防禦。誘導機理的闡明將有助於檢驗該假說。
此外,HIV也可能是植物之間的通訊手段〔18,28,46〕。例如,Rhoades的實驗發現,暴露於同類受害植株釋放的HIV中的紅榿木Alnus rubra和柳樹Salix sitchensis的幼株受到的植食性昆蟲的為害比對照組輕得多。然而,Lin和同事的實驗結果卻不盡如此:曾經同受大豆尺蠖為害的大豆植株放在一起的、沒有受害的大豆植株,其葉片對墨西哥大豆瓢蟲Epilachna varivestis的引誘作用與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差異。如果能進一步搞清植物之間通過空氣進行信號傳遞所涉及的化學物質,以及接收到信號的植物發生的生理生化變化,將給HIV在植物間的化學通訊中的作用提供直接證據,但目前尚無定論。
植物產生HIV,雖然有利於自身生存,但也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1)HIV含有大量的植物信息,有時也會引來更多的害蟲;(2)在引來害蟲天敵的同時也會引來過寄生物(如寄生蜂的寄生性天敵)或過捕食者(如捕食蟎的捕食性天敵);(3)可能給鄰近的植株提出警告,使它們提高了生存競爭的能力,反而使自己在競爭中相對於周圍的植株來說處於弱勢,犧牲自己以保全整體。但不管怎麼說,HIV也是植物與其他生物相互競爭、相互適應、協同進化的結果。
4 HIV的誘導機理
和綠葉氣味一樣,HIV是植物的揮發性次生成分。在沒有受到其他生物侵害和物理性損傷時,植物體內揮發性次生物質較少,或者大量合成後積累在特定結構里,只有一少部分釋放到空氣中。當有傷口時,積累的揮發性物質就大量地從傷口進入空氣,形成所謂的綠葉氣味,但是它們不是植物的HIV。從前面的論述已知,HIV是由植食性昆蟲的為害誘導植物發生某種生理生化變化,從而整株植物都參與合成並有規律地釋放出來的有一定植物種屬特異性的揮發性物質。
植物對植食性昆蟲和病原體的侵害作出相應的生理生化反應,這種反應的第一步就是植物對外來信號的識別。致害昆蟲誘導被害植株產生HIV的外源信號很有可能就存在於昆蟲的口腔液中,因為昆蟲取食時,通常要分泌口腔液,口腔液中就含有大量的酶類物質〔2〕。Potting等人將少量的玉米螟Chilo partellus的口腔液注射到未受損的玉米莖中,能誘導後者釋放大量的HIV,吸引玉米螟的天敵——雌性螟黃足絨繭蜂C.flavipes〔32〕。Turlings等將幾種鱗翅目幼蟲(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美洲棉鈴蟲Helicoverpa zea,粉紋夜蛾Trichoplusia ni,梨豆夜蛾Anticarsia gemmatalis)和南美沙漠蝗Schistocerca americana的口腔液稀釋,然後將玉米莖的斷口浸入其中,也能誘導玉米釋放HIV,對廣寄生的緣腹絨繭蜂C.marginivertris和專性寄生的紅足側溝繭蜂Microplitis croceipes均有很強的引誘作用〔47〕。Mattiacci與其同事不僅證實了大菜粉蝶P.brassidae幼蟲的口腔液可誘導帶有物理創傷的捲心菜釋放HIV,還進一步鑒定出口腔液中的β-糖苷酶是一種有效的激發劑〔37〕。β-糖苷酶廣泛存在於許多昆蟲的口腔液中,包括鱗翅目昆蟲在內。現在,美國農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農業研究所的H.T.Alborn〔48〕等人在甜菜夜蛾幼蟲的唾液中發現了一種物質Volicitin,即N-(17-羥基-亞麻醯基)-L-谷氨醯氨,它能觸發穀物釋放HIV吸引夜蛾幼蟲的寄生天敵。他們認為Volicitin在調節植物、昆蟲及其天敵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生化反應及化學信號傳遞中起關鍵作用。Volicitin可能在植食昆蟲中具有激素或消化作用,然而要搞清幼蟲分泌Volicitin的機理還需要作更多的工作。
植物接受外部的侵害信號後,將它轉變成內部信號,產生某種水溶性的內源激發物使整個植株都釋放HIV〔34〕。但是這些工作只能說明存在著內源信號物,而它究竟是什麼物質,如何使植物大量釋放HIV,以及外源信號是怎樣轉換成內源信號的,這些方面的研究尚未見報道。HIV在植物體內的代謝合成途徑的研究將會為此提供重要線索。
植物揮發性次生代謝物大多是脂質的降解產物,尤其是其中的綠葉氣味物質〔49〕;HIV的主要成分萜烯類物質也是脂類氧化降解的中間產物乙醯輔酶A的衍生物,可以推測,HIV的誘導過程中一定涉及脂質代謝的調控。Conconi和Ryan等用止血鉗模擬植食性昆蟲對西紅柿葉片的損傷,發現葉肉細胞內的亞麻酸和亞油酸含量升高,同時脂質總量在受傷後的8h內保持不變,因此他們認為脂肪酸的釋放是激活防禦基因的重要步驟〔50〕。此外,Saravitz也發現物理損傷能誘導大豆葉片內脂肪氧合酶基因7和基因8的表達量升高,其中基因7表達量的升高只能維持8h,而基因8能在損傷後8~72h內維持高水平的表達〔51〕。脂肪氧合酶催化茉莉酸合成的第一步反應,茉莉酸及其天然類似物對植物的生理活動有廣泛的影響,包括對衰老、植物性貯存蛋白、蛋白酶抑制劑、分生組織的生長、植物間信號等的誘導〔45〕。脂質代謝在HIV形成過程中的具體調控過程有待研究。
植食性昆蟲的取食活動對植物造成的物理損傷,也因其取食方式不同而使植物產生不同的反應。例如,對西紅柿Lycopersicon esculentuni Mill var. Castlemart來說,4種類型損傷對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抑制劑、脂肪氧合酶和過氧化物酶這四種蛋白質的誘導量各不相同:(1)棉鈴蟲Heliothis zea幼蟲的咀嚼式口器能誘導產生大量的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抑制劑、脂肪氧合酶;(2)斑潛蠅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只能誘導出脂肪氧合酶;(3)癭蟎Aculops lycopersici Massee對其脂肪氧合酶活性具有顯著影響;(4)物理損傷可誘導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劑〔52〕。多酚氧化酶、脂肪氧合酶和過氧化物酶都參與脂質的代謝,對它們不同的誘導作用則產生不同的調控效應,使植物產生不同的HIV組成相。
總之,植食性昆蟲對植物既造成物理損傷又產生化學刺激,同時還很可能傳染病原體,這些復雜的刺激使植物作出復雜的反應,在形成直接化學防禦的同時,也產生了間接的防禦效果,既經濟又實惠。HIV的形成機制與其他防禦機制交織在一起,其闡明需要植物生理學家與昆蟲學家、微生物學家的共同努力。
5 結束語
在植物體對昆蟲為害所具有的兩種防禦機制中,直接防禦更為迅速、有效,而間接防禦似乎並不顯得很重要。但是對搜索產卵寄主的寄生蜂、尋找獵物的捕食性昆蟲來說,植物釋放的HIV的確是非常重要的線索,於是客觀上形成了植物對植食性昆蟲的間接防禦手段。不管這種觀點正確與否,HIV誘導機制的闡明對於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途徑的進一步研究將提供新的有力的理論依據,也是設計害蟲生物防治新方法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