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治及其現狀是怎麼樣的
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葯劑等化學手段來防治植物病害,是控制植物病害的一種強有力的方法,是IPM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方法是施用化學農葯。
化學農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了突破性進展。化學防治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和治療植物、增強植物的免疫能力和鈍化病原物,即或殺滅病原物,或抑制病原物侵染和擴展,或治療受侵染的組織,或增強植物抗病性。但是,現實中人們在利用化學防治方法時,一般強調徹底滅殺病原物,把重點放在解決已經危害的病害上,這是策略上的一種失誤。它忽略了寄主種群、環境、微生物種群和人為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互作,而事實上要實現病害防治生態經濟最高效益的目標,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因子。加上化學防治具有防治速度快、范圍廣、成本低和便於使用等優點,因此實踐中人們往往忽視栽培防治等方法,不求防患於未然,寧願見病才治,大量依靠葯劑防治。化學防治對暴發性生物災害的減免作用是其他措施不可比擬的。但其引起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問題十分嚴重。目前全世界年農葯使用量近200萬t,我國每年需要33.4萬~80萬噸化學農葯防治農業病蟲草害,每年用葯面積超過1.7億hm2,僅次於美國,並躍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高毒、高殘留農葯占約500t,導致化學農葯綜合症加重。化學農葯雖能快速有效地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但是,隨著化學農葯的長期和大量使用而引起病原產生抗葯性(Resistance),造成病蟲害再猖獗(Resurgence)或新種群的大發生,污染農作物產品及環境殘毒(Resie)等一系列問題,通稱為化學農葯綜合症,又稱為3R。據統計,隨著化學農葯的長期和大量使用,目前已經有150多種病原、100多種雜草和500多種害蟲對化學農葯產生了抗性。另外,由於在噴灑的農葯中,真正對病蟲起到防治作用的農葯僅占噴施量的0.1%,其餘99.9%的農葯都揮發到大氣或淋溶流失到土壤和水域中或殘留於作物中造成污染。
我國目前的現狀:①全國農田受不同程度污染面積達2000萬hm2,佔耕地面積的1/5,減產糧食100億kg以上,經濟損失150億元以上。②食用農葯殘留超標的農作物產品直接影響了人類健康。農葯殘留包括農葯原體、有毒代謝物、降解物和雜質。一些農葯一旦進入食物鏈,很難消除。使用農葯後,直接殘存在環境、生物體內和土壤中,例如殘存於穀物、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農葯從土壤、水、植物表面揮發,間接進入大氣,隨風飄移,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全世界每年約有200萬人因使用化學農葯而中毒,其中大約有4萬人死亡,農葯中毒事件每年發生5萬~7萬起。③農葯殘留威脅著整個生態系統,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對非靶標生物的直接危害,使病蟲害防治更加復雜和困難。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因農葯殘留超標所造成的損失達70多億美元。目前歐盟禁止使用的農葯中涉及我國生產與使用的有70多種。
鑒於此,有人過分地貶低化學防治,希望完全摒棄化學防治,而提出以生物防治等來完全替代化學防治。但是,現實並非如此,生物農葯尚不能取代化學農葯的地位,未來70%~80%的農葯市場仍將由創新化學農葯控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化學農葯已經成為植物病害防治過程中一種較為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農葯的生產技術和使用技術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正朝著低用量、低毒性、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再加上化學農葯本身高效、快速、容易使用等特點,化學農葯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被完全取代。農業措施、抗病育種、生物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方法不能很好地解決全部病害,相反在很多病害面前變得束手無策,不僅無法挽回因病害造成的損失,而且還帶來了技術和經濟上的負擔,甚至還有可能導致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態問題。化學防治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有可能是綜合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措施,我們務必在研究和應用中重視它與其他方法的利弊互補和相輔相成,同時還要注意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綜合治理的思想來指導化學防治。
2. 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基本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如用黃板誘殺,燈光誘殺,糖醋液誘殺。化學方法是指用嫌寬各種農頌枝葯進行噴殺或土壤中施入農葯。生物方法是芹櫻亮指用一些益蟲或鳥來捕殺害蟲
3. 什麼是化學防治在棗樹病蟲草害綜合防治中應該怎樣實行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措施是指用化學葯劑進行防治病蟲草害。化學農葯雖有其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產生抗性、成本較高等弊端,但是,由於它具有防治對象廣泛、防治效果好、速度快,並能進行工業化生產的特點,因此,它仍然是棗樹病蟲草害綜合防治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防治措施。如果沒有化學農葯,棗樹栽培的高產高效,就不可能實現。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做到無公害化生產,在進行化學防治時,必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科學選葯,對症下葯 在棗樹病蟲害防治上,長期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波爾多液、石硫合劑是防治棗樹病蟲害的優良用葯,它們具有成本低、葯效期長、長期使用不產生抗葯性、基本無污染、較少殘留、低毒安全等眾多優點,並且對果樹的各種病害及部分蟲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組配防治措施時,不要只迷信洋葯,而要以石硫合劑、波爾多液作為主要用葯,適當配合其他高效、低毒、安全、無污染的葯品,進行防治。一般在棗樹萌芽時,先噴1次5波美度石硫合劑+100倍五氯酚鈉,以後每隔20~25天,噴1次200倍倍量式波爾多液,中間針對棗樹的病蟲害發生情況,適當噴灑一些針對性的速效治病、殺蟲農葯,就能做到經濟有效地防治果樹病蟲害。
(2)噴葯要及時、適時,真正做到防重於治 每種葯品都有一定的殘效期,例如:波爾多液在棗樹各種病害發病以前噴灑,對絕大多數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波爾多液的葯效期一般20天左右,兩次用葯間隔時間最長不能超過25天。如果噴葯不及時,間隔時間太長,勢必給病害提供可乘之機,極易引起發病,給果樹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3)提高噴葯質量 噴葯既要細致周密,防止給病蟲草害留有生存之地,讓其卷土重來,給果樹造成更大危害;噴葯又不能重復噴灑,以免造成用葯濃度過高、發生葯害。
(4)使用化學農葯時,一定要先做好病蟲測報工作 要把握好噴葯的時機、用葯的種類及濃度。噴葯時要周到均勻,樹冠上下里外必須沾有葯液,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雨水多的年份,應注意噴施倍量式波爾多液保護葉片、果實。採收後,應噴施1%的尿素+1000倍果樹專用型「天達2116」液1~2次,以增加葉片的葉綠素含量,促進光合作用,延長葉片壽命,推遲落葉期,提高養分的貯備水平,增強樹勢。
(5)使用化學農葯時,應優先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無污染的農葯種類 具體如下:
微生物源殺蟲、殺菌劑:如Bt、白僵菌、阿維菌素、瀏陽黴素、多氧黴素、農抗120等。
植物源殺蟲劑:如銀果、煙鹼、苦參鹼、楝素、除蟲菊、魚藤酮、茴蒿素、松脂合劑等。
昆蟲生長調節劑:如滅幼脲、除蟲脲、蟲醯肼、卡死克、撲虱靈等。
礦物源殺蟲、殺菌劑:如機油乳劑、阿維柴油乳劑、腐必清以及由硫酸銅和硫磺分別配製的多種葯劑等。
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葯:如吡蟲啉、尼索朗、克蟎特、蟎死凈、菌毒清、代森錳鋅類、甲基托布津、多菌靈、撲海因、粉銹寧、甲霜靈、百菌清、世高、阿米西達、福星等。
(6)使用化學農葯時,要嚴格限制使用中等毒性農葯 如:毒死蜱、樂斯本、抗蚜威、敵敵畏、滅掃利、殺滅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並要嚴格控制農葯的施用量,在有效濃度范圍內,盡量用低濃度葯液進行防治,不要隨意提高用葯劑量、濃度和使用次數,應從改進施葯方法和噴葯質量方面來提高葯劑的防治效果。注意!采果前20天應停止噴灑農葯,以保證果品中無殘留,嚴禁殘留超標。
(7)使用化學農葯時,要嚴格禁止使用高殘留、高毒和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的農葯 如:有機磷農葯1605、氧化樂果、甲胺磷、磷胺、久效磷、甲基異柳磷、甲拌磷、乙拌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有機胂類殺菌劑福美胂;有機氯類殺蟲劑六六六、滴滴涕、三氯殺蟎醇;氨基甲酸酯類農葯呋喃丹、克百威、涕滅威、滅多威;二甲基甲脒類殺蟲殺蟎劑殺蟲脒等,以及一切在果樹上禁止使用和不宜使用的農葯。徹底避免高毒、高殘留農葯制劑污染果實與周圍環境,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4. 防治植物害蟲有哪些方法
植物害蟲(plant,insect pest of)主要指為害農作物及其產品的昆蟲和蟎類等。種類多、分布廣、繁殖快、數量大,除直接造成農作物及其產品的嚴重損茄攔失外,還是傳播植物病害的媒介。昆蟲屬節肢動物蚜蟲門昆蟲綱。
植物害蟲的防治主要是兩個大的方面
1.是化學防治,人類使用那些對害蟲產生致命作用的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大都是人類通過化學手段所合成的,著名DDT就是其中一種,在人們對其顯著的殺蟲作用歡欣鼓舞的時候惡果也隨之而來,由於是人工合成生態環境很難將其代謝降解,長期在生物體內存留,並對生物造成巨大傷害,現在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化學方法的弊端。
2.是生物防治,首先是以蟲治蟲 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蟎的利用。第二以菌治蟲 以菌治蟲就是利用害蟲的病原微生物(真菌、細菌、病毒等)防治害蟲,其中以細菌和真菌應用最廣。第三利用其他有益動物防治害蟲 除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昆蟲外,還有鳥類、蛙類及其它動物,對控制害蟲數量的發展有很大作用。
防治
植物害蟲是以作物為中心的農業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生、為害情況受氣候因素、土壤因素、食料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響。蟲害防治主要可有以下一些途徑:控制田間的生物群落,減少害蟲的種類與數量。這是害蟲防治的關鍵性措施,其內容包括消滅或減少蟲源,惡化害蟲發生、為害的環境條件,及時採取措施抑制害蟲在大量發生之前等。增加天敵生物的種類輪扮與數量。控製作物易受蟲害的生育期,使與害蟲盛發期錯開。具體措施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加強預測預報,因地因時制宜地協調採用必要的不同措施,達到安全、有效、經濟簡便地控制害蟲為害的目的。 立枯病的病原是立枯絲核菌,其生長最適溫度為24至28℃,當溫度在20℃植物幼苗在土壤濕度大時,極易發生立枯病。如果再加上地勢低窪、土質粘重、前作物為寄主植物和用舊苗床土、施用未充分腐熟堆肥等因素,會加重發病,其症狀為莖基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有時,在病部可見淡褐色菌絲。防治方法:1.播種顫桐胡前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較好、疏鬆、無病地或輕病地作苗圃。2.用福爾馬林熏蒸,每平方米苗床用360ml葯液加水9至27kg,均勻噴灑葯液,然後用塑料薄膜蓋嚴密,過一星期後揭膜,耙鬆土壤,讓葯充分揮發,兩星期後播種。3.開始發病時,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幼苗基部,也可用草木灰(8:2)混合後撒於幼苗基部。
白粉病常見的有牽牛花白粉病、紫白粉病、瓜葉菊白粉病,其病狀大致相同,葉片上初發病時均會出現白色霉斑,以後迅速擴大並相互連接,形成大片白色霉層,嚴重的會使病株畸形、矮化,有的不能正常開花,葉片變黃枯死。防治方法:1.植株不宜過密,應通風透光,濕度不宜過高。2.秋季、冬季清除落葉,剪除病株,集中燒毀。3.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4.發病時,可噴灑20%的粉銹寧1000倍液,以後根據病情發展用葯。
銹病芍葯銹病於5月份開始發病,葉片上出現不規則褐色病斑,葉背產生黃褐色小顆粒狀物,而玫瑰銹病於玫瑰花含苞待放時發病,其葉片正面出現黃色斑點。防治方法:1.及時並徹底清除病株和病殘體,集中燒毀。2.種植地應排水良好。3.萌芽後,噴灑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
5. 植物病害化學防治有什麼策略
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的策略就是要科學地使用殺菌劑,提高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的效果和最大限度地發揮化學防治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因此,不管是策略或者是具體的措施都要充分考慮防治效果、生態影響、經濟和社會等因素。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的效果是殺菌劑—病原物—寄主—環境菱形關系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制訂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的策略時除了需要考慮殺菌劑本身的生物學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外,還必須考慮殺菌劑與病害三角關系的相互作用。如果存在大量病原物、缺乏抗病性寄主和有利病害發生流行的環境條件下,使用任何高效的殺菌劑也很難保證持續有效的防治效果。此外,連續使用選擇性強的高效殺菌劑容易導致病原菌抗葯菌株的發展。因此,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的策略應包含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和科學用葯三方面的核心內容,是將化學防治、生態及生物控制、栽培實踐技術等植物病害防治措施有機結合的植物病害綜合治理(IPM),目標是將植物病害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的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預防為主的策略就是要堅持在植物病害發生的早期使用殺菌劑,把病害的發生控制在較低水平,充分發揮化學防治的效果和延緩抗葯性群體的形成。綜合防治策略就是要堅持在植物病害化學防治實踐中配合利用各種利於減輕病害發生的技術,如注意田園衛生、鏟除越冬(越夏)的病原、減少侵染來源、監測病原菌抗葯性群體發生與流行、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水肥管理、合理輪栽和調節播種期,配合生態和生物控制,充分發揮殺菌劑在植物病害綜合防治中的作用。科學用葯的策略就是要堅持依據殺菌劑的生物學和理化性狀、病害的生物學、寄主和環境對植物病害發生的影響,正確選用殺菌劑品種、劑型和使用的方法、劑量、時間、頻率,保證殺菌劑的高效、安全使用。
6. 植物病害化學防治原理是什麼
殺菌劑防治病害的原理主要有保護、治療和免疫三個方面。保護是指植物未發病前噴布葯劑以防止病菌侵入;治療是指植物發病後噴布葯劑而阻止病害繼續發展,使植物恢復健康;免疫是指應用化學物質提高植物對病菌的抗性,以免於發病。
7. 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是通過種植管理,採用先進的種植技術,使園林植物良好地成長,提高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消滅或者減少病蟲害的來源,或者改善植物生長條件,使其抑制病蟲害的生長,而有利於植物的生長的一系列栽培措施,直接或者間接地消滅、抑制病蟲的生長和危害,那如何防治農作物蟲害呢?8. 化學防治是指什麼
chemical control
葉鍾音
用化學葯劑控制植物病害發生發展的方法。利用葯劑處理植物及其生長環境,以減少、清除、消滅病原生物,或改變植物代謝過程,提高植物抗病能力,達到預防或治療植物病害的目的。化學防治的重要性隨著不同類型病害而異。僅一次初次侵染的種傳病害,以葯劑種子消毒處理即可奏效。多次再次侵染為主的病害如麥類銹病、稻瘟病、水稻白葉枯病等,應以選用抗病品種、農業技術措施等為主,配合生長期的化學防治。但是當前仍未找到高產抗病品種之前,或因所推廣的品種抗病性喪失,且氣候條件有利於發病時,仍應採用化學防治以解燃眉之急,如小麥赤霉病。化學防治的應用應考慮經濟效益和環境生態效益。
簡史
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以硫赭防治植物病害的記載。1882年法國P.M.A.米拉德(Pierre Marie Alexis Mittardet),發現波爾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作用,從而開始了植物病害化學防治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無機殺菌劑階段。在此期間主要使用一些金屬無機鹽和非金屬無機化合物如汞、銅、鋅、硫、砷等。1934年W.H.蒂斯代爾(W.H.Tisdale)和I.威廉斯(I.Williams)與H.馬丁(H.Martin)分別同時報道作為橡膠硫化促進劑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鹽經室內試驗具有殺菌毒力,1942年M.C.戈茲沃西(M.C.Gotd-sworthy)首次報道這類化合物在田間防病效果,是化學防治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有機殺菌劑階段。隨後出現三氯甲硫基類、醌類殺菌劑等。這一時期開發的殺菌劑使用劑量比無機殺菌劑明顯下降,對人畜和植物安全。但仍屬於保護性殺菌劑。20世紀60年代後開發的萎銹靈、苯菌靈、硫菌靈等開創了化學防治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內吸殺菌劑階段。這類殺菌劑可以通過植物莖、葉表面滲透或根部吸收後隨植物體液運輸至植株各部位,對侵入寄主體內的病菌具毒殺或抑製作用,控制病害蔓延,達到治療作用。田間用葯量和用葯次數明顯降低,葯劑殘效性提高。有的葯劑一次種子處理,可以保護幼苗期不受氣流傳播病菌的侵染,或能控制系統性病害如粟白發病、玉米霜霉病的發生為害。對病菌無毒性殺菌劑的開發是殺菌劑發展中新的動向。這類殺菌劑通過干擾真菌的致病系統,或增強寄主植物防禦作用,提高抗病能力。四氯苯酞、三環唑、咯喹酮在離體條件下對稻瘟病菌無殺菌活性,但在水稻植株上,顯示極高的防病效果。噻瘟唑處理稻株後,誘導稻株產生α-亞麻酸等抗菌物質和使被侵入細胞木質化阻止病原向鄰近細胞擴展,從而減輕病害。可以預料隨著對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學及殺菌劑對病菌作用機制的研究及生物工程技術的進展,植物化學防治將發生深刻變化。
化學防治原理
使用化學葯劑減輕病害或控制病害的原理有化學保護、化學治療和化學免疫。
化學保護
指病菌侵染植物前使用殺菌劑殺死病菌或阻止侵入,使植物避免遭受侵染。美國J.G.霍斯福爾(James G.Horsfull)將化學保護分為二種:第一種是病菌接觸寄主之前或之後將殺菌劑直接噴到靜止的病菌上。①施葯於接種體來源。如在桃芽萌動前噴葯而殺死潛伏於芽鱗片上的越冬桃縮葉病菌,而減輕桃縮葉病的發生。②在健康植物表面施葯。如小麥腥黑穗病菌粘附在小麥種子表面,種子萌芽後,病菌的厚垣孢子亦萌芽從芽鞘侵入。當播種前以葯劑拌種,直接殺死粘附種子上的病菌厚垣孢子而減輕發病。第二種是殺菌劑噴在寄主表面形成一層葯膜,當病菌孢子降落在具葯膜的植物表面,因受葯劑毒力作用,孢子不能萌芽侵入。波爾多液和有機硫類的保護性殺菌劑都具有在植物表面形成不溶性保護膜的性能。防治稻瘟病的三環唑、咯喹酮等內吸性殺菌劑,能抑制菌體黑色素的合成,影響附著胞侵入栓的侵入,所以它的防病原理屬於無毒性的化學保護。
化學治療
病原菌侵染植物後,在植株表面施葯而控制病害蔓延,減輕發病。其作用方式為:針對病原物,直接殺菌或抑菌,以及鈍化病原物產生的毒素;或影響寄主植物代謝,改變其對病菌的反應或影響病菌的致病過程。化學治療可分為以下3種。①局部化學治療。如冬季蘋果樹幹上的輪紋病、腐爛病疤可先以刀刮治,而後塗抹殺菌劑。②表面化學治療。如植物表面的白粉病病斑用硫黃粉噴灑,直接殺死表生的菌絲和孢子。③內部治療或內吸治療。將葯劑施於植物體,通過滲透、內吸和運轉,葯劑在植物體內對病菌的直接毒殺和抑製作用,或作用於寄主植物,而減輕病害。
化學免疫
化學葯劑使用後,誘導植物細胞內原有的抗性基因表達,產生能夠遺傳的高水平抗性。這種化學免疫的現象目前尚屬理論上探討的,盡管有一些化學葯劑可以誘導產生一些植物保護素的物質,後代中能否再次表現還不清楚,真正的化學免疫將是研究化學防治的新課題。
化學防治途徑
chemical control channels
葉鍾音
根據植物病害的致病原因、發病規律、病害循環的特點,而採用的化學防治方法。通過使用殺菌劑以阻止病原生物的繁殖及控制接種體生成,控制初次或再次侵染源,阻斷病原物的傳播,防止病原物在侵染點侵入寄主,以及在已發病的植株上用化學葯劑治療等都是化學防治途徑。目的是以最有效的殺菌劑,最少的使用次數和最低劑量,簡便的使用方法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殺菌劑使用方法有種苗處理、土壤處理、葉面噴灑、浸漬、熏蒸等。
種苗處理
攜帶病原物的種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經過葯劑處理減少初次侵染源。對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防病效果比較明顯,對有再次侵染的病害,種苗處理不能達到徹底防治目的。種苗處理具有用葯量少、植物處於休眠狀態,對較高濃度葯劑抵抗力強、集中處理環境污染小等優點。早期主要以植物汁液或酒浸漬種子,1907年法國學者普雷沃斯特(Prevost)發現低濃度的硫酸銅具有抑制黑粉病菌孢子萌發的作用。1910年開始以氯化汞拌種防治穀物雪腐病,1931年氯酚羥基汞問世,開始廣泛用有機汞處理種子。1937年四氯對醌、1945年六氯苯用於穀物拌種,這些種子處理葯劑的發展推動了種苗化學處理,成為很多重要病害防治重要手段。1966年後由於內吸性長效殺菌劑的發展,種苗處理的防病范圍擴大,葯劑處理種子不僅能消滅種苗外表粘附的病原物,還能抑制內部的病原物,並可使幼苗免受土傳病菌侵害。如萎銹靈拌種防治小麥稈黑粉病、棉花立枯病等。亦可利用其內吸及在幼苗體內的殘效而保護幼苗期不受氣流傳播病害的侵害,如乙菌定(Mitstem)拌種防治大麥白粉病。長期以來由卵菌引起的系統性病害,採用化學防治無效,自乙醯基丙氨酸類殺菌劑問世後,這類病害的防治也迎刃而解,如以甲霜靈拌種防治穀子白發病。種子處理有浸種、拌種和濕潤拌悶。①浸種。以一定濃度的葯液浸漬種子或浸沾苗木,浸漬時間隨葯液的濃度和溫度不同而調整,一般葯液濃度高、溫度高浸種時間短,反之則延長浸漬時間。②拌種。根據種子量折算所用葯劑(粉劑或糊劑)的用量,一般在專門的器械內均勻拌和葯粉,使每粒種子表面均勻沾布葯劑形成「包衣」。近年來還開發了種衣劑。③濕潤拌悶。又稱半干法即用少量的較高濃度葯液,均勻噴灑於種子表面,而後加覆蓋堆悶一定時間後再播種。
土壤處理
用化學葯劑處理土壤,利用葯劑的毒力直接殺死或抑制病原生物或改變土壤的酸鹼度,使不利於病原生物的生長繁殖。內吸性葯劑在土壤中經根部吸收後,進入植物體內並傳導至地上部位,控制植株不受氣流傳播病菌的侵染。根據用葯時間分為播前使用、播時處理和植物生長期處理。處理方法有澆灌、毒土、及專門的施葯工具注射等。葯劑處理受土壤類型、理化性質、微生物作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從病原生物、葯劑、土壤等全面考慮。土壤處理劑中有一類是利用葯劑的熏蒸作用,其蒸汽壓比較大,進入土壤後,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揮發成氣體在土壤顆粒中擴散,從而增加葯劑與病原生物的接觸,達到殺菌目的。如不飽和鹵代烴、有機硫、異硫氰酸酯等。有的殺菌劑由於殺菌譜及本身的理化性質,很適宜於土壤消毒,如五氯硝基苯對土傳絲核菌有特效,敵克松易受紫外光分解,進入土壤後較穩定,且對絲囊霉、腐黴菌有特效。惡霉靈在土壤中經微量元素活化,植株內吸後對土壤傳染的腐黴菌、鐮刀菌、絲核菌有特效。當然,長期單一的使用某種葯劑,也會導致土壤微生物區系發生變化,如土壤長期使用苯菌靈後導致鏈格孢屬的上升。
葉面噴灑
主要針對氣流和雨水傳播的病害。葯劑加水配成一定濃度的葯液均勻噴灑於植株上,起保護和治療作用。有噴霧和噴粉。在噴霧中根據用葯量、使用器械的壓力、霧點大小又分常量噴霧、低量、超低量噴撒法。噴粉法由於粉塵對空氣、環境和噴葯人員的毒害,已日趨減少使用。噴灑的時間和次數依據葯劑的特性和病害的特點而確定。保護性殺菌劑要根據病害預測預報,控制在病害發生前或少量中心病株出現時應用,有多次侵染的病害噴葯數天後由於新長出的葉未能受葯,所以一定時間後需繼續用葯。內吸性治療劑由於在植株體內可再次分配,噴葯次數可根據葯劑在體內的殘效而決定。為了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每種葯劑應確定最後一次噴葯至產品收獲期之間的間隔期,以控制農產品中農葯的殘留量在國家標准允許范圍之內。適用於葉面噴灑的殺菌劑的劑型有可濕粉、膠懸劑和乳油。
煙熏
在熱源的作用下,葯劑揮發,或在葯劑中加入發煙劑、燃燒劑使其燃燒產生煙霧。用於防治溫室、塑料大棚內的葉部病害、林區的樹木病害。
洗果
果品收獲後貯藏前的處理,以殺菌劑浸漬、噴淋果品或葯劑處理果品包裝紙等方法以控制貯藏期病害的發展。
此外還有:果樹樹干病害先以刀刮治,而後再塗以葯劑,冬季果樹主幹塗以白塗劑以減少凍害和殺死樹幹上的越冬病原物;類菌原體引起的木本植物病害用抗菌素液注入樹干中,有的還可加壓灌注等。
9.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苗木檢疫
一些病蟲害分布范圍較窄,僅在局部地區造成嚴重危害。但這些病蟲害可以隨苗木的種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條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園林產品的遠距離運輸傳播到新區,擴大其危害范圍。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間或地區間的人員往來和產品交流日趨頻繁,增加了危險性病蟲害傳播的機會。如美國白蛾從國外傳入遼寧省,後又隨鐵路運輸傳到陝西省武功縣,隨水路傳入山東省榮成縣。因此,嚴格貫徹執行我國的檢疫法規,在機場、港口和車站等商品進出口的門戶抓好苗木病蟲害進、出口檢疫,在國內抓好苗木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防患於未然,是控制危險性病蟲害擴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我國林業部於1996年新確定了35個國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它們是日本松干蚧、梨圓蚧、濕地松粉蚧、松突圓蚧、落葉松種子小蜂、大痣小蜂、柳扁蛾、雙鉤異翅長蠹、黃斑星天牛、銹色粒肩天牛、雙條杉天牛、美國白蛾、楊干透翅蛾、楊干隱喙象、蘋果棉蚜、蘋果蠹蛾、棗大球蚧、杏仁蜂、松材線蟲病、松皰銹病、松針紅斑病、松針褐斑病、冠癭病、楊樹花葉病毒病、落葉松枯梢病、毛竹枯梢病、杉木縮頂病、桉樹焦枯病、獼猴桃潰瘍病、肉桂枝枯病、板栗疫病、香石竹枯萎病、菊花葉枯線蟲病、柑橘潰瘍病等。在檢驗中發現檢疫對象,應及時對驗檢物品採取消毒處理、就地燒毀或隔離試種等措施。由於檢疫工作中還存在執法不嚴、檢測手段和設施較落後等問題,致使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日本松干蚧、松突圓蚧和楊干象等檢疫害蟲仍呈蔓延之勢,應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二)園藝技術
園藝措施是防治病蟲鼠害的根本措施,應貫穿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主要措施有:
1.選育和推廣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良樹種。不同樹種間、同一樹種不同品種間對各種病蟲害的抗性均有差異。一個品種如果僅具備速生、豐產特性,而不抗病蟲害,則很難在生產中得以推廣。如20世紀70年代我國大面積種植的大官楊,推廣不久即因受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蟲危害而被淘汰。這個教訓說明了抗病蟲育種在防治工沒脊塵作中的重要性。我國抗性育種工作,起步較晚,職務保護工作者和育種工作者應加強協作,選育出更多具有抗病蟲能力的優良品種,以滿足生產的需要。目前已選育出一些抗松皰銹病、楊樹天牛、楊樹潰瘍病和泡桐叢枝病的優良品種或無性系。
歐美一些國家利用楊樹遺傳可塑性強的特點,枯禪培育出不少抗病蟲性強的優良品種。1988年,美國科學家應用基因工程方法,在楊樹抗蟲育種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通過基因嵌合,把馬鈴薯中對昆蟲有抑製作用的蛋白基因通過大腸桿菌轉移到楊樹中,培育出了新型抗蟲樹種。我國育種工作者也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2.按不同立地條件選擇不同樹種和密度。
3.營造混交林,避免樹種單一化。
4.用無病蟲害的壯苗造林。
5.採取中耕、除草、野啟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強對中幼齡林的管理,促進植物生長。
6.及時清除系統中的病蟲木,改善衛生條件。
7.嚴禁亂砍濫伐,促進多層次的植被生長。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長健壯,抗病蟲能力增強,各種天敵昆蟲、有益微生物和鳥類等天敵明顯增加,從而提高了整個植物系統對病蟲害的控制能力;園藝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減少了病原物和害蟲的種群數量。
(三)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園林病蟲害具有節省能源、防治成本較低、不污染環境、可以持久發揮控制效果等優點。近十年來,生物防治癒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值得大力提倡。
1、微生物制劑。微生物殺蟲劑主要有白僵菌、蘇雲金桿菌、昆蟲病毒等。我國每年應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蟲的面積較大。1984―1986年,湖北、湖南和廣東三省應用青蟲菌6號液防治馬尾松蟲千餘公頃,效果達90%以上。從80年代以來,我國已將春尺蠖多角體病毒、馬尾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舞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分別用於防治春尺蠖、馬尾松毛蟲和舞毒蛾,推廣面積均在6000hm2以上。利用枝頂孢霉防治楊干象、用泰山1號線蟲防治楊樹天牛也取得了明顯效果。我國的微生物制劑,特別是白僵菌的產量及應用面積均居世界前列。但由於絕大部分微生物制劑為土法生產,全國又沒有制定統一的質量檢測標准,制劑質量得不到保證,在應用過程中出現效果不穩定、成本高等問題,致使近年來白僵菌在一些省份應用面積逐年下降,蘇雲金桿菌應用面積亦不大。
前蘇聯、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已生產多種經過注冊的商品化微生物制劑。前蘇聯每年生物防治面積佔全國森林病蟲害防治總面積的50%以上,他們主要應用蘇雲金桿菌和多角體病毒防治舞毒蛾、橡綠卷蛾、松尺蠖、松毛蟲等食葉害蟲,球孢白僵菌用於防治小蠹蟲。美國、加拿大每年應用蘇雲金桿菌防治雲杉卷蛾的面積在105hm2左右。日本的赤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CPV)是世界上最先注冊,並商品化生產的病毒制劑,用於防治赤松毛蟲。美國和加拿大也生產有多種病毒制劑用於防治食葉害蟲。由於病毒制劑見效慢,加入少量化學農葯,便可加速害蟲死亡,以提高防治效果。
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在生產上已應用微生物商品制劑防治根癌病和根腐病。利用白粉寄生菌可控制白粉病、銹菌寄生菌可控制銹病的發展;利用大隔孢伏革菌防治松樹銀白腐病等。
2、天敵昆蟲。我國應用較多的寄生性天敵昆蟲有赤眼蜂、腫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敵昆蟲有蒙古光瓢蟲、異色瓢蟲和??蝽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國應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蟲的面積達數十萬公頃。經過多年生產實踐證明,在一定范圍內人工釋放赤眼蜂仍是低蟲口密度條件下控制松毛蟲的好方法。目前在浙江、湖南等省應用面積較大。利用蒙古光瓢蟲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敵蒲滿控制隱蔽性害蟲(如鞘翅目的天牛類(雙條杉天牛)、小蠹類(柏膚小蠹)、長蠹類(二齒莖長蠹)、吉丁蟲和鱗翅目害蟲如松梢螟、六星黑點豹蠹蛾燈),利用腫腿蜂防治雙條杉杉天牛、粗鞘雙條杉天牛、青楊天牛,利用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圓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楊天牛等有明顯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敵均因未完全解決繁殖寄主、工廠化生產工藝或防治效果不穩定等問題,未在生產中廣泛應用。除人工釋放外,在生產中應注意保護人工林的生態環境,為天敵的繁殖創造條件,從而提高自然界各種天敵昆蟲對害蟲的控製作用。
美國十分注意從國外引進天敵昆蟲,用引進天敵昆蟲防治落葉松鞘蛾等害蟲取得成功。法國對赤眼蜂的研究處於世界前列。該國的昂萊布生物防治試驗站從世界各國收集赤眼蜂,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並用於防治農業害蟲。美國、英國和前蘇聯等國也有應用赤眼蜂防治雲杉卷蛾的報道,但因防治效果不明顯而未大量用於生產。
3、益鳥。在楊樹人工林中利用掛人工鳥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鳥和灰喜雀等益鳥,可以明顯降低食葉害蟲和蛀干害蟲的密度。據觀察,一對啄木鳥可控制20~30hm2楊樹林中的光肩星天牛。貓頭鷹對林鼠也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德國、前蘇聯等國很重視人工林中益鳥的保護和人工招引益鳥技術的研究。由於這些國家林分生態環境較好,益鳥保護森林的作用十分明顯。
4、性外激素的應用。70年代以來,人工合成性信息素開始用於一些害蟲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我國應用白楊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製作的誘捕器,捕殺楊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化學防治
目前,化學防治仍是控制病蟲害大發生和消滅蟲源基地的主要措施。我國化學防治面積占整個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的70%左右。在搞好預測預報的前提下,正確使用農葯適時進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國內常用的殺蟲劑有愛福丁、吡蟲啉、銳勁特、滅幼脲等;殺菌劑有百菌清、多菌靈、粉銹寧、托布津。主要施葯方法有噴霧、噴粉、熏蒸、拌種、放煙等。近年來飛機超低容量噴霧防治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防治效果,節省了勞力,降低了成本。在生產中還開發了在樹幹上用毒筆塗環,捆紮毒繩或葯紙帶,往蛀孔中插毒簽或塞葯片,注射葯液,撒毒土或毒餌等簡便易行的施葯方法,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毒性較低的農葯,如殺蟲脒、苯來特、托布津、溴氰菊酯等部分依靠進口。由於葯價偏高,飛機防治費用不斷上漲,地面噴霧防治噴霧器射程不夠,影響了防治效果。一些地方長期單一使用溴氰菊酯,害蟲出現了抗葯性,影響了化學防治工作的進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用六六六粉已經撲滅的竹蝗在80年代有所抬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尚未找到替代六六六的化學葯劑。
殺菌劑可分為鏟除劑、保護劑和內吸劑。鏟除劑直接可殺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護劑可直接施於植物體,保護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濃度的石硫合劑,波爾多液,有機硫、有機磷、有機氯等。內吸劑是指被植物吸入體內,起抑制病原物擴展的葯劑,如托布津、多菌靈、苯萊特等。化學葯劑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種實消毒和噴灑植株等。
但大量採用化學葯劑防治,產生了嚴重的「3R」問題,即抗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殘留(Resie)。許多害蟲對化學農葯產生了幾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抗葯性。一些主要害蟲的數量急劇下降後又突然回升造成更大的危害,次要害蟲在天敵被殺死後突然暴發成災。農葯不但殃及非防治目標物種如天敵、傳粉昆蟲和野生動物等,而且嚴重污染土壤、水域、大氣和動植物產品,反過來又造成新的害蟲危機。
(五)物理防治
在生產上可利用一些害蟲的成蟲對燈光的趨性,設置黑光燈或高壓滅蟲燈誘殺成蟲。還可採取超聲波、熱處理、射線照射等方法處理種子和插條,消滅病原物或害蟲,如47~51℃溫水浸泡桐種根1小時,可防治泡桐叢枝病。我國北方利用松毛蟲下樹越冬習性,在松毛蟲春季上樹前在樹幹上紮上塑料帶,可阻止越冬幼蟲上樹,減輕其危害。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一種乃至多種生物因素,以削弱或減少病原物的接種體數量與活動,或者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從而達到減輕病害並提高產品數量和質量的目的。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
(1)抗生菌的利用。即利用產抗生素的微生物來防治土傳真菌病害。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可以參與營養物質的爭奪、侵染點的佔領、誘導植物產生免疫力,乃至直接對病原物襲擊等微生物均作為生防資源來進行發掘。
(2)重寄生物的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大多是寄生物,在它們生活的某些階段也經常被另一些微生物寄生,從而失去侵染致病能力甚至被置於死地。重寄生物有多種類型,主要有重寄生真菌,如腐霉等根腐病原可被一些叢梗孢目真菌所寄生,以致菌絲、孢子囊和卵孢子等器官被破壞;寄生真菌的病毒,如從患病的蘑菇上可提純到病毒。
(3)抑制性土壤的利用。抑制性土壤又稱抑病土、抑菌土等,其主要特點是,病原物引入後不能存活或繁殖;病原物可以存活並侵染,但感病寄主受害很輕微;病原物在這種土中可以引起嚴重病害,但經過幾年或幾十年發病高峰之後,病害減輕至微不足道的程度。
(4)根際微生物和菌根的作用。植物根的滲出物主要有糖類、氨基酸類、脂肪酸、生長素、核酸和霉類等,聚集在根的四周富集成豐富的營養帶, *** 了細菌等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這種效應叫根際效應。由根滲出物的影響,其中包括營養物質的礦質化,共生及非共生固氮,形成菌根,並影響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微生物的活動等。
在目前無公害蔬菜生產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常見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拮抗微生物的利用 一種微生物的存在對另一種微生物不利的現象,稱為拮抗現象。凡是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菌類都叫抗生菌。應用時首先要人工培育繁殖這些抗生菌,使用到蔬菜的根周圍或種圍,可以抑制病原菌的侵入。生產中多使用秸稈肥、餅肥、綠肥、腐殖酸肥、廄肥等有機肥,都可以促進土壤中腐生微生物的生長而抑制病原菌的活動。
(2)病原物的寄生物的利用 病原物的寄生物就是病原物的病原物,利用它就可以消滅病原物。
(3)交互保護作用的利用 一種病毒的某一株系侵染後,能抑制同一病毒另外株系的侵染,即使最初侵染的是弱毒株系也同樣能抑制強毒株系的侵染。目前,交互作用在病毒病防治上已經成功應用。
(4)抗生素的利用 抗生素是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種特殊物質,可以抑制、殺傷甚至溶化其他有害微生物。農業生產上使用的抗生素統稱農抗,目前約有20多種,都是通過微生物發酵所得到的代謝產物,應用最多的是農用鏈黴素和新植黴素,可以防治多種細菌性病害。
蔥蒜類蔬菜體內含有抗菌性物質,對其周圍蔬菜的病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可以把大蒜磨碎壓出汁液兌水施用。大蒜素現在已經能從大蒜中大規模提取或人工合成。抗菌劑401就是人工合成的大蒜素,抗菌素402是同系物,二者對多種真菌、細菌有殺死和抑製作用。
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個月左右噴噴植物殺蟲劑比較好,預防蟲害發生,一般情況下都是放陽台上明亮通風處比較好,見光通風比較好,生長更好更旺
南鄉蟒龍15級2010-05-20 合理運用栽培、化學、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態學手段,把病蟲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其優點是:1、協調措施,減少矛盾。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如果協調起來,就能達到既能殺死病蟲害,也能較大限度地發揮天敵的作用。如採用內吸殺蟲劑,塗抹莖、乾和根部澆灌等,早期控制蚜蟲、紅蜘蛛、介殼蟲的發生。選用對農葯抗性較強的天敵,配合施用殺傷天敵較少的選擇性葯劑,是避免或減少矛盾的途徑。 2、力求兼治,簡化措施。在自然界里,多種病蟲害常同時發生,分別防治,造成重復。以一種優勢病蟲害為對象,掌握植物發育的關鍵和病蟲防治的有利時機,集中用葯,兼治其他。可根據當時、當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抓住有利時機,採用施放天敵、使用菌劑、葯劑等針對性措施,達到兼治的目的。 3、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構成病蟲害發生的環境因素及影響其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因此,採取取長補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如防治地下病蟲「種蠅」時,注重施肥與葯劑殺滅成蟲相結合的措施,可以基本控制其為害。
這個根據防治對象的不同來的,不同植物防治方法不同,不能說各有什麼優點,應該說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防治方法
比如物理防治人工需求大,但是對特定的某種植物或土壤防治效果較好且無長期的後續影響
化學防治人工需求小,但是范圍廣,速度快,見效也快
生物防治見效就慢了,我也不能說有什麼優點,因為缺點也很多,並且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發現缺點
植物發生病害有一定的病理變化程序,即病變過程,無論是非侵染性或侵染性病害都是先在受害部位發生一些外部觀察不到的生理活動的變化,產生生理病變。隨後細胞和組織也發生病變,最後發展到從外部可以觀察的兵變,因此,植物病害表現的症狀是植物內部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的結果。症狀是植物和病原物兩者的綜合反映。一般把植物本身的病變稱為病狀,把病原物在植物發病部位所形成的有一定特點的結構稱為病症。所以,一般所說的症狀包括了這兩者。植物病害的症狀可分為許多類型。根據植物發生的病理變化,在病狀方面,大致可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1)變色植物受害後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綠色稱為變色。如葉綠素的形成受到抑制,造成葉綠素減少而出現褪綠,葉綠素減少到一定程度時葉片發黃,表現為黃化。花青素過盛時葉片發紅或呈紅色。另一種形式是葉片不是均勻地變色,而是深綠或黃色部分相間,則稱為花葉。 (2)壞死植物的細胞和組織死亡而造成壞死,壞死是在葉片上表現為葉斑和葉枯。葉斑形狀、大小和顏色不同,但輪廓都比較清楚。葉斑的壞死組織有時可以脫落而形成穿孔葉斑症狀,有的葉或果上的病斑圓形或有綸紋或呈角形,可按斑的形狀稱為圓斑、綸紋斑、角斑等。較大面積的枯死,便造成葉枯、芽枯、莖枯等症狀。 (3)腐爛是植物組織較大面積的分解和破壞。植物的根、莖、花、果都可以發生腐爛,幼嫩或多肉的組織則更容易發生。腐爛有時與壞死很難區別,一般講,腐爛是整個組織和細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壞和分解,而壞死則多少還保持原有組織和細胞的輪廓。腐爛可分干腐、濕腐和軟腐等,根據腐爛的部位又可分根腐、莖腐、基腐、花腐、果腐等,幼苗的根或莖腐爛,幼苗直立死亡稱為立枯,幼苗倒伏,稱為猝倒。 (4)萎蔫是指植物失水而發生凋萎。萎蔫有各種原因,典型的萎蔫症狀是植物的莖或根的維管束受病原物侵害,菌體堵塞導管或產生毒素,阻礙或影響水分的輸送。這種萎蔫是不能恢復的。此外根或莖的進一步壞死和腐爛或土壤缺水也可使植株萎蔫。 (5)畸形畸形的種類很多,增生性的畸形有枝條不正常地增加、產生叢枝、局部細胞增生形成腫瘤、根的過度增多形成發根等,抑制性的畸形有葉變小、葉缺、植株矮小、節間縮短等。病部組織發育不均衡時出現扭曲、皺縮、卷葉等。
10. 植物病害防治的措施及其優缺點,在線急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植物檢疫、抗病育種、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六種。這六種防治方法各有其的利弊。
例如,(1)農業防治:優點是無污染且易操作。缺點是對於控制病害的作用有限。
(2)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優點是種植經濟而有效、且無污染,缺點是一般選育抗病品種時間比較長,投入的人力、物力較大。
(3)物理防治:優點:安全、環保,缺點:只能是限於特定某種病害、且需要一定的設施等。
(4)化學防治:化學防治,優點是具有快速高效、收效快、防治效果好,使用方法簡單、不受地域限制、受季節限制小,便於大面積機械化操作,適合於大面積使用,能起到比較好的防病和控病作用。缺點: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抗葯性,農葯殘留,再猖獗。克服途徑:交替使用農葯,減少施葯次數,掌握有效用量,混合使用農葯減少抗葯性。對人畜、環境等的副作用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