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機化學中常用溶劑
L上的寫的太多了,有那麼多「溶劑」嗎?我就是做有機的:
四氫呋喃(THF):沸點64℃,刺激性氣味;常用於做反應的溶劑;
二氯甲烷(CH2Cl2): 沸點40℃,,無刺激性,很清涼;常用於做反應的溶劑;
苯和甲苯(C6H6,C7H8): 沸點80℃,110℃,甲苯有點難聞;常用於做反應的溶劑;
N,N二甲基甲醯胺(DMF):沸點153℃,異味;常用於做反應的溶劑;
乙酸乙酯、石油醚、己烷(CH3COOC2H5,混合物,C6H14):沸點77℃、60~90和90~120兩種、69℃,優點香味兒,很清涼,容易揮發;常用於硅膠柱層析和重結晶的溶劑;
無水乙醇、無水乙醚、丙酮:(CH3CH2OH、C2H5OC2H5、CH3COCH3):沸點78℃、35℃、56℃,也是易揮發,清涼,無刺激性;常用於浸泡TLC板,洗滌產品的溶劑
四氯化碳(CCl4):沸點77℃,無刺激性;常用作分析試劑;
㈡ 影響萃取法的萃取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怎樣才能選擇好溶劑
影響萃取效率的因素:萃取劑的選擇、用量,萃取次數,靜置時間,乳化等。萃取劑選擇:溶解度高、密度差別、不相溶、不反應、低沸點、環保、成本。
萃取,又稱溶劑萃取或液液萃取,亦稱抽提,是利用系統中組分在溶劑中有不同的溶解度來分離混合物的單元操作。即,是利用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的不同,使溶質物質從一種溶劑內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的方法。廣泛應用於化學、冶金、食品等工業,通用於石油煉制工業。另外將萃取後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分開的操作,叫做分液。
固-液萃取,也叫浸取,用溶劑分離固體混合物中的組分,如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類;用酒精浸取黃豆中的豆油以提高油產量;用水從中葯中浸取有效成分以製取流浸膏叫「滲瀝」或「浸瀝」。
雖然萃取經常被用在化學試驗中,但它的操作過程並不造成被萃取物質化學成分的改變(或說化學反應),所以萃取操作是一個物理過程。
萃取是有機化學實驗室中用來提純和純化化合物的手段之一。通過萃取,能從固體或液體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物質。
㈢ 有機化合物進行重結晶時,最合適的溶劑應該具有哪些性質
有機化合物進行重結晶時,理想的溶劑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不與被提純物質起化學反應。
2、在較高溫度時能溶解多量的被提純物質;而在室溫或更低溫度時,只能溶解很少量的該種物質。
3、對雜質溶解非常大或者非常小(前一種情況是要使雜質留在母液中不隨被提純物晶體一同析出;後一種情況是使雜質在熱過濾的時候被濾去)。
4、容易揮發(溶劑的沸點較低),易與結晶分離除去。
5、能結出較好的晶體。
6、無毒或毒性很小,便於操作。
7、價廉易得。
(3)有機化學反應如何選擇溶劑擴展閱讀:
1、影響效果因素:
重結晶的效果與溶劑選擇大有關系,最好選擇對主要化合物是可溶性的,對雜質是微溶或不溶的溶劑,濾去雜質後,將溶液濃縮、冷卻,即得純制的物質。
混合在一起的兩種鹽類,如果它們在一種溶劑中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差別很大,例如硝酸鉀和氯化鈉的混合物,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上升而急劇增加,而溫度升高對氯化鈉溶解度影響很小。
則可在較高溫度下將混合物溶液蒸發、濃縮,首先析出的是氯化鈉晶體,除去氯化鈉以後的母液再濃縮和冷卻後,可得純硝酸鉀。重結晶往往需要進行多次,才能獲得較好的純化效果。
2、吸收帶位置的影響
溶劑對吸收帶的影響與溶劑,溶質以及躍遷帶種類有關。根據溶質和溶劑兩者的性質,產生不同的作用,若分子間的作用對激發態的穩定作用比對基態的強,有關躍遷的吸收帶向紅移。相反,使基態更穩定者,則向藍移。
當溶質為非極性分子,與非極性溶劑之間的相互作用只是弱的分散作用,溶劑對溶質的影響往往很小,溶液的光譜接近於氣態。若溶質的激發態有偶極,或伴有電荷轉移,則吸收帶波長隨溶劑的介電常數或折光率的增加而向紅移。
3、紫外吸收光譜的影響
當一個純的化合物在一系列不同的溶劑中測其光譜,所得的數據,包括強度和吸收帶波長位置常隨溶劑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根據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時兩者之間可能發生化學反應,亦可能形成復合物,溶質的離解常數和互變異構平衡亦與溶劑有關,使不同溶劑可產生很不相同的光譜。
所以在比較或核對化合物的光譜時,最好採用同一溶劑,若是所用溶劑不同,則在分析光譜時,應考慮到溶劑的影響。此外有時亦可從某一吸收帶在不同溶劑中的差異來推測此帶所屬的躍遷種類。
溶劑和溶質相互間的物理作用有靜電作用,分散作用,氫鍵以及電荷轉移和電荷相斥作用等。分子間的這類作用,對分子能級的影響不同,致使光譜有差異。
㈣ 在化學反應中,溶劑的作用是什麼選擇溶劑有什麼要求
解析:此題的做法是要找到題中的差量,從而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和「質量守恆定律」的應用。
具體如下:
首先根據該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co3+hcl==cacl2+h2o+co2↑
根據此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反應質量的減少的原因為生成了二氧化碳。
所以根據題中的表格可以找到關系:
實驗一:反應前的總質量為:8g,反應後的質量為:5.5g,則證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為:8-5.5=2.5g
實驗二:反應前的總質量:5.5g,反應後剩餘的總質量:3g,則證明生成了二氧化碳:5.5-3=2.5g
實驗三:反應前的總質量:3g,反應後的總質量:1.6g,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3-1.6=1.4g
★從此處可以看出:在實驗一和實驗二中都生成了2.5g的二氧化碳,說明在這兩次的實驗中碳酸鈣過量,而在實驗三中:卻生成了1.4g的二氧化碳,則證明在此實驗中碳酸鈣的量不足,鹽酸的量過量(因為:每次加入的鹽酸的量均一樣,所以如果鹽酸完全反應應得到二氧化碳為2.5g)(這不好理解)。
★所以在實驗三中可以得到:鹽酸過量,碳酸鈣不足,從而可以判斷實驗三中已經沒有碳酸鈣剩餘(而鹽酸有剩餘),所以再進行實驗四,會出現沒有任何氣體產生,所以加入的10g鹽酸會沒有一點損失,所以在實驗四中反應後的質量為:1.6g
即:m=11.6g
★註:在實驗三中剩餘的1.6g的不溶物為石灰石中的雜質(因為在上面已經說過實驗三中有鹽酸剩餘),
---------------------------------------------
所以一共反應掉石灰石的質量為:8-1.6=6.4g,
則生命這反應掉的6.4g的物質就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鈣,
所以質量分數:6.4/8*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