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有機分析做出重要貢獻的化學家有哪些
貝格曼(T.O.Bergerman,1725-1784,瑞典有機化學家);
陳耀祖(1927-,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中科院院士);
尤斯圖斯·馮· 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德國化渣者凳學家)他創立了有機化學;
奧格斯特·威廉·馮·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1818.4.8-1892.5.2),德國化學家,著有《有機化學分析手冊》;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機化學家R.B.伍德沃德與R.霍夫曼同時提出的「分子對稱軌道嫌拿守恆」這一些念歸公式化,此稱伍德沃德-霍夫曼規則.
阿爾伯特·本傑明·普雷斯科特(lbert Benjamin Prescott,1832年-1905年);著有《近似有機分析的要點》、《有機分析》;
有機化學一詞是由瑞典化學家如旅貝采利烏斯在18世紀初提出來的。
❷ 分析化學領域有哪些大牛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怎樣的
元素與分離化學 無機合成化學 固體無機化學(~(≧▽≦)/~) 無機材料化學(~(≧▽≦)/~) 配位化學 團簇化學 有機金屬化學 生物化學 核化學 電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不清楚細分)、分析化學 基於生物技術的經濟方面,包括生物催化、發展下一代。
算了吧,太年輕了,論文都是近幾年發的,引用次數還沒上去,再過兩三年積累了引用次數後,先去爭取個國家獎,估計2019年後去試水,差不多。 70後中,雷的論文也很不錯,不過和彭的問題一樣,論文引用次數不高,這幾年去候選都過不了首輪。 施章傑,李富友這兩位論文引用很高,去試水還說的過去。黃飛鶴就引用次數還不錯,就是被爆出引用方面的小弊端。 游書力,這幾年論文風頭正盛,不過引用也算一般,積累幾年後,也有望試水。
分析化學領域有哪些大牛
【】分析化學是研究物質化學組成和結構的分析方法和理論的一門學科。他是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
【】分析化學包括結構分析和成分分析兩方面。目前成分分析仍然是分析化學的主要方面。成分分析又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分析化學是一門工具學科。所以從分析方法上,有分為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化學分析有分為質量分析;滴定分析有分為酸鹼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測定滴定法。儀器分析,分為光學分析法、電化學分析法、色譜分析法、質譜橘則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波譜法。
分析化學[1] 是關於研究物質的組成、含量、結構和形態等化學資訊的分析方法及理論的一門科學,是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鑒定物質中含有那些組分,及物質由什麼組分組成,測定各種組分的相對含量,研究物質的分子結構或晶體。詞條介紹了分析化學的發展歷史、分析方法、應用領域、誤差消除等。
畢業生適應范圍: *** 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生產管理與技術開發、現代材料科學與好襲工程、安全檢測與監督及各級教育、人力資源培訓部門從事化學、化工和計算機的教學與培訓等工作。 學校和科研機構,外貿、環保、醫葯衛生、公安、廠礦企業等部門。 下面是詳細情況: 化學專業 1 、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具備化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並具備一定化工基礎知識,受到科學研究和工程能力訓練,能在化學與化學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教學和管理的工程應用基礎研究的高階人才。 2 、主要課程: 英語、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生物化學、儀器分析、化學工程基礎、化工制圖、催化化學、配位化學等。 3 、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到化學、化工、制葯、材料、食品、環境保護等科研院所、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產品開發和管理等工作。 應用化學專業 應用化學專業(Ⅰ)(精細化工方向) 1 、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掌握現代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備在精細化學品方面的科技開發、應用研究、工程設計、生產管理等能力的高階工程技術人才。 2 、主要課程: 英語、無機與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精細有機合成化學與工藝學、高分子合成工藝學、分離過程化學、精細化學品剖析技術、醫葯、染料中間體化學、表面活性劑化學及工藝學、助劑化學與工藝學等。 3 、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以在化學、化工、石油、制葯、染料、材料、精細化工等企業、事業、科研院所從事精細化學品開發、生產、管理、貿易以及教學與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應用化學專業(Ⅱ友伍兄)(工業分析方向) 1 、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掌握現代化學與現代分析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及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備分析方法的建立、現代分析儀器的使用、管理和開發,未知樣品的剖析能力,同時具有較強的工業產品和中間體分析操作技能的高階專門分析人才。 2 、主要課程: 英語、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分離過程化學、現代儀器分析、精細化學品的剖析技術、化工中間體與產品分析、食品分析、葯物分析等。 3 、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以到化學、化工、石油、冶金、材料、制葯、食品、環境保護、技術監督、商檢等企業、事業、大專院校、科研部門從事分析測試方面的工作。 制葯工程專業 1 、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以化學、工程學和葯學為基礎,掌握化學制葯及生物、中葯制葯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化學合成葯的尋找、研製,各類制葯的生產工藝研究、生產過程與產品質量控制及生產管理的高階工程技術人才。 2 、主要課程: 英語、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葯物合成反應、葯物化學、生葯學、葯理學、天然葯物化學、制葯工藝學、制葯分離工程、制葯裝備與車間設計、葯事管理學等。 3 、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以在各類葯物生產企業、葯物研究所、醫葯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從事新葯研製、葯品生產、管理及營銷等工作,也可以在農業、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門從事生產、新產品研製、經營管理及營銷等工作。 葯物制劑專業 1 、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從事葯物新劑型和新制劑的設計、研究、生產、質量監控與臨床制劑指導的高階葯學專門人才。掌握葯學、生物制劑學、工業葯劑學和葯物制劑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初步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具備多樣化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閱讀和翻譯,具備從事葯物制劑的設計、研究與開發、生產、質量控制的初步能力。 2 、主要課程: 英語、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葯物化學、葯物分析、葯理學、工業葯劑學、生物葯劑學、葯用高分子材料學、制劑工程學、葯事管理學等。 3 、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以在各類葯物研究與開發單位、醫葯院校、醫葯生產和商業企業、醫院、葯事行政管理和葯檢所等部門從事葯物制劑研製、新葯研發、葯品生產、管理、教學及營銷等工作,亦能適應食品、日化及精細化工等相關的企事業單位。
做高階技工,比白領都強。
要看你的本事咯
未來將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大的新零售業商品形式,除了目前經營的五大子的公司外,未來將新增添諸如房產、美容、物流、美容等行業,囊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在他們董事長的致辭中就有體現,「大力拓展影視、旅遊、金融業務,積極探索多元產業發展道路」,在不斷學習和探索中更新自我,這是董事長的未來期待,也是他對企業的期待。
線上教育未來發展方向,我認為一個是線上教育從業者們會傾向於在垂直領域深耕細作,另一個就是平台依賴性會降低,去中心化的,每個老師都是一個自媒體都是自帶流量,那麼就應該注重打造自己的個人ip.格子匠能幫助有教學資源線上教育從業者快速搭建自己的知識店鋪,將學員粉絲都儲存在自己的池塘。
❸ 中國最好的化學專家有哪些
候德榜,主要貢獻在於制鹼上面
邢其毅,領導合成人工牛胰島素,個人認為他在化學界的地位是要比候德榜高的
徐光憲,物理化學,現在稀土提純所用的串級分離技術的提出者
張青蓮,測定並修正了若干若干原子量,比喻銦(In)
還有唐有祺,傅鷹,黃鳴龍······都很牛
❹ 我們中國化學有那些名人
1、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20世紀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
2、李遠哲,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中國人 。1959年李遠哲本科畢業於台灣大學 ,並於1961年獲得台灣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次年去美國深造,196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
3、盧嘉錫,台灣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縣 ,物理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34年,盧嘉錫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4、黃鳴龍,有機化學家。1898年7月3日生於江蘇省揚州市,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
他畢生致力於有機化學的研究,特別是甾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為我國有機化學的發展和甾體葯物工業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
5、柳大綱,中國分子光譜研究的先驅者,鹽湖化學的奠基人,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柳大綱開拓了中國鹽湖資源及其化學基礎的研究,組織綜合隊伍考察,並組建了青海鹽湖研究所。
勘測研究了察爾汗鹽湖區富藏的鉀、鎂資源,發現了柴旦鹽湖區柱硼鎂石資源以及柴達木盆地若干點的鋰資源等,提出了從鹽湖鹵水分離制鉀和直接提取硼鋰資源的有效工藝,為鹽湖開發和西北地區建設作出了貢獻。
❺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在化學上做出傑出貢獻最好把做出的
王璡,分析化學家、教育家。是我國近代分析化學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畢生致力於理科和師范大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培育了中國幾代科學技術人才。他還長期從事化學史的研究工作,是用分析實驗結果為依據並與歷史考證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化學史的開拓者之一。候德榜,著名化工專家,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省閩候縣坡尾鄉一農民家庭,1974年8月26日卒於北京。190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教會的福州英華書院,1910年考取清華留學預備學堂高等科,1913年以全部功課十科均滿分完成預科學業並公費派往美國留學,191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專業、191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1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21年10月回國後出任中國化工工業開拓者范旭東開的天津塘沽鹼廠總工程師。建國後,1951年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今中科院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63年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候德榜一生功績卓越,為中國化學工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是中國近代化工工業的奠基人,世界制鹼權威。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撰寫過《manufactureofsoda》、《從化學家觀點談原子能》、《制鹼工學》等10餘部著作,發表過60多篇論文,被范旭東稱為「國寶」,其塑像立於北京化工大學院內,為後人共仰。邱宗岳,化學教育家,南開大學化學系的創始人,理學院的奠基人之一。他將南開大學化學系出了特色,注重學生的基礎理論教育和實驗訓練,為國家培育出大批科技人才。還有??太多了!!!!!!!
❻ 你知道我國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的歷史貢獻
王琎,分析化學家、教育家。是我國近代分析化學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畢生致力於理科和師范大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培育了
中國幾代科學技術人才。他還長期從事化學史的研究工作,是用分析實驗結果為依據並與歷史考證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化學史的開拓者之一。
候德榜,著名化工專家,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省閩候縣坡尾鄉一農民家庭,1974年8月26日卒於北京。190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教會辦的福州英華書院,1910年考取清華留學預備學堂高等科,1913年以全部功課十科均滿分完成預科學業並公費派往美國留學,191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專業、191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1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21年10月回國後出任中國化工工業開拓者范旭東開辦的天津塘沽鹼廠總工程師。
建國後,1951年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今中科院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63年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
候德榜一生功績卓越,為中國化學工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是中國近代談跡橘化工工業的奠基人,世界制鹼權威。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撰寫過《manufacture of soda》、《從化學家觀點談原子能》、《制鹼工學》等10餘部著作,發表過60多篇論文,被范旭東稱為「國寶」,其塑像立於北京化工大學院內,為後人共仰。
邱宗岳,化學教育家,南開大學化學系的創始人,理學院的奠基人之一。他將南開大學化學系辦出了特色,注重學生的基礎理論教育和實驗訓練,為國家培育出大批科技人才。
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殷常符
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徐壽,在近代中國,化學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果。其首功
徐壽,江蘇無錫人,一八一八年出生於一個中等地主家庭。五歲時死了父親,家庭經濟性況不像一般地主那樣富裕,這使徐壽不能順利的走上科舉仕途的八股文,開始研究所謂格致之學。
徐壽開始學習化學知識大概是一八五五年後一、二年之內。他來到上海之後,看到了當時由教會辦的墨海書館出版的《博物新編》一書(一八五五年出版),書中記氧氣、氫氣、等化學知識,從這本書里,徐壽學到了初步的化學知識。
徐壽從上海回到無錫後,親手做了一些儀器開始進行化學試驗,他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動手作試驗,所以他的化學知識比起同時代的人,要豐富得多。他不僅試驗了《博物新編》所載的方法,還能舉一反三,做出書上未有的試驗。一八六二年,他被請到安慶,與華蘅芳等人共同努力,造出了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一八六七年被調到江南製造局,從此一直到他逝世,在那裡擔任了十七年編譯工作。徐壽除了譯書之外,還發起成立了一個「格致書院」,向聽講的人做氧氣、氫氣試驗,徐壽主持這一書院,這為我國的化學事業做了一些先驅工作。徐壽的兩個兒子徐建寅、徐華封,在他的影響下也都成為化學工作者。在半殖民地半封的中國,化學能有這么一點基礎,與徐壽的啟蒙工作是分不離的。
據載,黎壽共譯成十三部書,其中以化學譯著為主,如:《化學鑒原》、《化學鑒原續編》、《化學鑒原補篇》、《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物體遇熱易改說》等。除此之外,他還發表了一些科學論文。徐壽的這些譯著和論文。對我國近代化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
首先是化學基本物質命題方面,從徐壽所著的書開始,我們有了一套系統元素名稱。今天通用的元素名稱基本上就是採用了那時決定下來的原則。因為西方拼音文字和我國的方塊漢字,造字的原則上具有本質的區別,大部分的化學原素在我國的語文里沒有現成的名稱可用。在徐壽之前,一些最著名的元素,如金、銀、銅、鐵、等,早以採用我國原有的名稱;一些習見的氣體如養氣、輕氣、等,則沒有造成新字而是根據它們的性質來命名的,可是到徐壽譯書的時代,元素以經有了六十四種州雀,據性質命名的方式巳經不行了。因此,徐壽巧妙地應用西方文字第一音節而造新字的原則。
根據這個原則,大約在一八七0年以後一、兩年內,由徐壽翻譯了《化學鑒原》一書,首先印出中文含團化學元素表。絕大部分金屬元素名稱,如鈉、錳、鎳、鈷、鋅、鈣、鎂等最初都是《化學鑒原》中使用的,一直保留到現在未改變。徐壽應用取音的原則,為我國元素名稱奠定了基礎,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功績。
除了為元素名稱奠定基礎外,徐壽的貢獻還在於介紹化學知識的系統性。在此以前,介紹的只是零星的化學常識,不成系統。徐壽所譯的化學書,全盤把近代化學的主要部分都傳入了我國。最早出版的《化學鑒原》是一部研究普通化學的書。論證基本理論和重要元素的性質。《化學鑒原補編》是一部專門有機化學的書。《化學考質》則專講定性分析。《化學求數》是講定量分析。《物體遇熱易解說》是物理化學的初步知識。再加上徐建寅譯的《化學分原》和汪振聲譯的《化學工藝》可以說這八部書概括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徐壽系統的傳播了新的化學知識,不僅對中國有很大的影響,日本也派克枊元前光來學習。
❼ 與化學有關的職業有哪些
1、化學分析工程師
是能熟練使用各種化學實驗儀器進行化學分析的專業人才。工作內容:對測試出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編制分析報告;對原料及新產品的分析方法進行驗證,並編寫相關標准;負責原始記錄及報告單的收集整理,以及原料留樣的管理;對成品檢驗工作的審核及成品的最終放行等。
2、化工生產工程技術員
准時、准確地將生產線產品數據進行整理,並提供給相關的人員與部門;將生產相關的數據輸入電腦進行保留,並配合相關人員做好月底盤底工作;配合完成生產部門的月、年度的報表製作;配合完成對原料的最佳參數設置;配合生產經理對部門的生產文件進行管理等。
3、化學老師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4、醫師
一種高級醫務衛生人員,是指受過高等醫學教育或長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經國家衛生部門審查合格的高級醫務衛生人員。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進行醫學診查、疾病調查、醫學處置、出具相應的醫學證明文件,選擇合理的醫療、預防、保健方案。
5、執業葯師
經全國統一考試合格,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葯師職業資格證書》並經注冊,在葯品生產、經營、使用和其他需要提供葯學服務的單位中執業的葯學技術人員。 負責提供葯物知識及葯事服務的專業人員。
❽ 我國在地球化學各分支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啊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
地球化學家。1941年生於陝西咸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並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先後多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香港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變質同位素年代學理論研究方面最早發現超高壓榴輝岩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較早發現在低級變質條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動,且Sm-Nd體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確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最早通過測定大別山榴輝岩年齡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為秦嶺造山帶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卻曲線,並通過同位素示蹤對其多階段快速折返機制提出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領域做出了系統研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壓變質作用中同位素體系及變質年代學理論做出許多開拓性工作:較早發現並證明造山帶榴輝岩中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礦物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計算了綠片岩相及疊加蘭片岩相變質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確地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這些工作為正確進行超高壓變質定年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2.他對華北和華南陸塊的碰撞過程及秦嶺-大別造山帶演化進行了長期系統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測定出大別山含柯石英榴輝岩的Sm-Nd年齡為三疊紀,並證明它們是陸殼俯沖成因,從而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最終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島弧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及地球化學特徵,為秦嶺造山帶兩條地縫合線的釐定及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還首次在大別山北側發現古生代岩漿弧和洋殼俯沖成因榴輝岩,系統測定了大別山其它榴輝岩岩,岩漿岩年齡,研究了碰撞後殼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離過程。
3.超高壓變質岩的折返機制是大陸深俯沖研究的著名科學問題。他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卻的曲線,對多階段快速抬升歷史給出重要制約。結合測定南秦嶺同碰撞花崗岩的年齡,查明俯沖陸殼不同構造單元的U-Pb同位素特徵,他提出了一較完整的超高壓變質岩多階段折返模型。
4.尋找富鐵礦曾是我國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他應用趨勢面分析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深部富礦體,並鑽探驗證成功;應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上述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重視,第一作者論文的SCI總引用頻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2、歐陽自遠(1935— )
世界著名的天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他積極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具體設計國內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與科學目標,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
歐陽自遠原籍江西上饒,1935年10月9日生於江西吉安。1952年從永新中學(現為任弼時中學)畢業後,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並於1956年本科畢業。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所從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員。1991—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貴州省科協主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7年7月,被貴州省遴選為貴州省首批核心專家。2008年6月13日,歐陽自遠出任奧運聖火在貴州省傳遞的第一棒火炬手。
歐陽自遠院士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1960年在我國率先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隕石、宇宙塵、月岩)和比較行星學研究。提出了鐵隕石成因的假說,吉林隕石的形成演化模式與多階段宇宙射線照射歷史的理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地質體中消融型宇宙塵並提出判據系列,劃分了宇宙塵成因類型。對太陽星雲化學不均一性與化學演化過程,行星模式豐度,行星與地球大氣圈、水圈及內部圈層的起源與演化,地球的能源與演化階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與理論,為國際學術界所公認。充實了玻璃隕石成因理論,論證了中國白堊系/第三系界面撞擊事件,提出地外撞擊誘發古氣候旋迴的假說,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擊地球事件誘發氣候、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近年來提出地球原始組成的非均一性與演化的非均變性理論框架。由於傑出的科研貢獻,他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地下核試驗地質效應綜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貴州省科學大會獎,《吉林隕石綜合研究》(第一完成人)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天體化學》專著(作者:歐陽自遠)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至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專著6部,合作主編專著11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多項。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50多人,有的已成為我國地學研究、教學和生產的骨幹力量,有的已成長為地球化學各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歐陽自遠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環境科學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岩石圈中國委員會,國際地圈生物圈對比計劃中國委員會及國際空間研究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地質所,蘭州地質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及長春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環境科學》、《黃金科技》、《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及《地質地球化學》雜志主編,《空間科學學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南極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雜志副主編;《中國科學》等8種科技雜志編委。
歐陽自遠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過:「《科學家傳略》給我的影響較大,特別敬重居里夫人;武俠人物里,我最欣賞喬峰的坦盪大氣和家國情懷。」
3、傅家謨,
我國有機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於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大學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56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1961年取得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碩士學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術員;1962年升為助理,1966年晉升副研究員,1988年晉升研究員。1966年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並任實驗室主任。1985年領導組建中國科學院有機地球化學開放實驗室(1990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石油地球化學和分子有機地球化學研究。1993年依託國家實驗室組建成立「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曾負責和參加完成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中國科學院重大等三十餘項科研任務。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7項、部委級獎20項。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00多篇,專著5本、譯著1部。代表作有《有機地球化學》、《碳酸鹽岩地球化學》、《乾酪根地球化學》和《地球化學進展》等,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多名。
4、張本仁
地球化學學家。1929年5月28日生於安徽懷遠。195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中國地質大學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將成礦帶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相結合,突破了當時勘查地球化學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評價異常的局限,並開發出基岩測量數據在解決地質和成礦問題上的多種應用。80年代後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區域岩石圈為基礎的區域地球化學新理論和新方法,用於秦巴地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研究,將區域岩石圈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礦產研究有機結合,深化了對區域岩石圈演化、構造發展、成岩成礦規律的認識。1992年以來,通過殼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討了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構造分區與演化,揭示了造山運動的深部過程及其動力學因素。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於崇文
地球化學家。1924年2月生,寧波鎮海人。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理論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和數學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從事的專業方面,理論上頗多建樹,如在區域地球化學方面,為發展中國的區域地球化學作出了開拓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獎項[1]。
6、塗光熾
1937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1944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9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博士學位,1949—1950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華大學任副教授,並首先在中國開設地球化學課程,1951—1954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1955年任北京地質學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自1960年起任副所長。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質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196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七屆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兼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中、英文《地球化學》、《礦物學報》主編。自1987年起為美國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曾任《》雜志國外編委。
塗光熾20世紀50年代在祁連山及西北乾旱地帶作綜合地質考察。60年代從事華南花崗岩類有關礦床及鈾礦地質研究,70年代除繼續此項研究工作外,著重從事富鐵礦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層控礦床,後期側重新疆北部及黃金地質並持續至今。90年代開始超大型礦床、低溫地球化學及分散元素成礦研究。1982年,「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1987年「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中國金礦主要類型、成礦模式及找礦方向」獲國家黃金管理局一等獎(以上著作中為第一作者);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1996年,《中國礦床》專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擔任鉛鋅礦床部分)。
❾ 與化學專業有關的30個職業
醫生,葯劑師,化工廠科研人員,制葯人員,安全化工人員,環境化學家、化學研究人員、化學工程師、農業化學家、化學教師、食品科學家、化學實驗人員、營養專家,地質員,考古人員,陶器瓷器製造者,金屬冶煉者,石油工人。
1、醫生:與醫生有關的化學內容,包括職業病,葯品知識,葯品製造,中葯熬煮原理;營養科學知識,殺菌劑及其應用原理等。
2、葯劑師:與葯劑師有關的化學知識包括有機化學,葯品製造,葯品貯藏,葯品使用禁忌。
3、安全化工人員:化學用品基本知識,化學葯品的保管與貯藏。
4、營養專家:有機化學,食物成分與營養。
5、石油工人:有機化學基礎,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與發展,地球化學。
(9)我國化學分析工作者有哪些擴展閱讀
專業技能:
1、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及化學工程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關於科學研究、化學相關產業的政策,國內外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5、了解化學某些領域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化學相關產業發展狀況;
6、掌握中外文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推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理論,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❿ 截止到現在還在世的分析化學專業院士有哪些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他們的資料
化學家。江蘇鎮江人。1952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化學系。1959年獲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副博士學位。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末發現了陰離子促使汞電極氧化發生極譜氧化波的普遍規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鹽膜理論。系統地研究了釕的極譜動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並提出其電極過程機理,&127;發現銻(Ⅲ)與各類氨羧配合劑形成配合物,錳(Ⅱ)與酒石酸雙核配合物等的極譜波,系統研究配合物的極譜電極過程。研究了各類染料、中性載體、配體等在液/液界面的離子轉移及對金屬離子的推動過程並探討其機理及離子轉移規律。系統研究各類微電極、化學修飾電極、電化學檢測器與液相色譜和毛細管電泳聯用。進行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和生物電化學研究。發表論著500多篇冊。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於香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五邑大學(廣東江門)名譽教授;中國化學會24屆常務理事,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主任,中國光學學會光譜學委員會副主任;《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副主編,《分析化學》編委會顧問,《分析化學學報》、《分析試驗室》、《冶金分析》、《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等國內期刊編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國際期刊顧問編委或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分析與環境化學學科評審組成員(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獎學科(專業)組評審委員。
1945—1949年就學於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1950 年在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後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參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員,82升研究員,83年獲批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長春分院及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及長春地質學院兼職教授等職。1986年調廈門大學至今,歷任化學系教授、現代分析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46年來一直從事原子光譜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雙電弧光源多次為國內外專著及論文所引用和一些實驗室所採用,60年代初在我國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譜裝置並發表了國內首批原子吸收論文,所主持的「光譜感光板測光自動化」課題1985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975年起從事感耦等離子體(ICP)光譜分析研究,參加過多項獲獎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2次,國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三等獎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一次),所研製的新型霧化-氫化物發生裝置獲中國專利。所主持的「ICP進樣方法及其過程的研究」1993年獲中科院長春分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流動注射在原子光譜分析中應用的技術、新方法」研究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獲廈門大學第七屆「南強獎」個人一等獎。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二百篇,出版專著有《發射光譜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譜圖》(1964,合著)、《原子吸收及原子熒光分析譯文集》(1975,主編,合譯)。1982—1995參加過國際會議25次,應邀作過大會報告四篇,特邀報告13篇。
俞汝勤(1935-) 長沙人,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長沙雅禮中學。1953年入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化學系學習,1959年畢業。回國後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1962年調湖南大學,歷任化工系教授、校長等職。1984年加入共產黨,是中國化學學會理事。《化學感測器》主編。專長於有機分析試劑和化學計量學研究,所主持的「氟離子選擇性電極研究」和「有機試劑用於電化學及催化動力分析研究」,分別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著有《現代分析化學與信息理論基礎》、《化學計量學導論》等。 選自百年長沙老照片叢書之《長沙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