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禁忌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禁忌
黃芪,又稱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常用中葯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黃芪的功效:
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二、黃芪的作用:
1、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2、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
3、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激能力,促進機體代謝和改善心功能。
4、有降壓的作用,調節血糖,可以作為糖尿病患者的`輔助用葯,黃芪同時具有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5、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
6、具有氧化性。黃芪的化學成分有:膜莢黃芪含黃酮、皂甙類成分黃酮類成分如芒柄花黃素、羥基芒柄花黃素(毛蕊異黃酮)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較強的抗氧化活性。
7、病弱體虛的人服用,可以增強體力,增強抵抗力,對病情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三、黃芪的食療價值: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褲運的純胡耐梁天然品,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同瓊珍靈芝煎湯或泡水畝頃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葯,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
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餚等。
四、黃芪的中葯療效: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葯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五、黃芪的食用禁忌:
1、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2、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為什麼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呢?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了。同理,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
3、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
4、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葯,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葯,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西方最新研究的結果也證實,服用黃芪的時候,最好不要服用環磷醯胺5,否則互相會相剋。另外,有一些品種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隨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據醫生的醫囑。
;B. 黃芪含甘草酸嗎
不含的凳改,不是一種植物啊。
黃芪,中葯名,又稱黃耆(學名:Astragalus propinquus Schischkin)是豆科黃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晌嘩柔毛。羽狀復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厘米。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黃耆以其根入葯,葯用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神農本草經》把黃耆列為「上品」。《葯性歌訣》雲:「黃耆入葯,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對表虛自汗、氣虛內傷、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脾虛泄瀉、體虛多汗、氣虛脫肛、子官脫垂、浮腫及癰疽等疾病療效顯著」。《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古葯書均認為它有益氣補虛的作用。
葯理研究發現,黃耆含有膽宴粗行鹼、豆香素、葉酸、氨基酸、甜菜鹼、皂甙、糖類、蛋白質、核黃素、黃烷化合物、鐵、鈣、磷及硒、鋅、銅、錳等多種微量無素。味甘,性微溫,具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抗菌、托毒、排膿、生肌、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腫及癰疽等。由於黃耆能防止肝糖減少,對肝臟有保護作用,並能促進人體血液中白細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學物質、放射線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體白細胞減少,顯著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但黃耆最主要的仍是補中益氣,利水消腫,對虛胖虛腫症最為適宜。
【化學成份】
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羥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astragalosideⅠ、Ⅴ、Ⅲ)。
C. 黃芪的化學成分有哪些
摘要:黃芪是一種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也是一味較為普遍的中葯葯材,具有利水消腫、保肝降壓、消炎抗菌、活血生肌等作用。我國從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利用黃芪進行中醫治療,直到現在,黃芪仍然在中醫臨床治療中有著廣泛應用。現本文就主要從現代葯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黃芪的化學成分,並分析其葯理作用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黃芪;化學成分;葯理;中醫臨床;作用
由於黃芪在醫學臨床中表現出多種葯理作用,具有非常廣泛的臨床使用價值,因此這種傳統的中葯葯材受到了世界醫學的廣泛關注。不但我國的醫葯學學者對黃芪的化學成分、葯理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國外部分醫葯學專家也在相關領域進行了研究。研究證明,黃芪本身含有多種糖類、黃酮類、氨基酸、皂苷類以及其他多種微量元素。正因為如此,黃芪才能在醫葯學臨床中體現出廣泛的葯用價值。以下筆者就結合現有的研究文獻,來對黃芪的化學成分及葯理作用研究進行簡單歸納和分析,以供參考。
1、黃芪的簡單概述
中葯學中所指的黃芪,主要是指黃芪這種植物的根經過晾曬後所得到的乾燥根。一般多為蒙古黃芪的根或者是膜莢黃芪的根。野生的黃芪主要生長在我國的蒙古、華東、華北和西北等地區,但是因為黃芪的葯用價值很高,目前我國全國各地都有黃芪的人工栽培種植。
D. 關於黃芪的植物和用葯成份的詳細介紹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葯材的統稱中葯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1、葯材基源
黃芪-中葯材(圖2)
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除上述2種外,有幾種黃芪屬植物,如賀蘭山黃芪、川黃芪、秦嶺黃芪、白芪、金翼黃芪和多花黃芪均作黃芪入葯,但質量稍差。化學成分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黃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黃芪多糖A、B、C、D,
黏液質,
多種氨基酸、苦味素、黃芪皂苷、膽鹼、葉酸、黃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鋅、鈷、銅、鉬等多種微量元素。
E. 黃芪含有哪些成分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莢黃芪[A.membranaceus(Fisch.)Bge.](見圖2-50),以根入葯。根含黃芪皂苷、異黃芪皂苷、大豆皂苷Ⅰ、膽鹼歷團、甜菜鹼、β-谷甾醇、胡蘿卜苷、氨基酸、蔗糖、亞油酸及亞麻酸等。味甘、性微溫。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能並滑。治體虛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慢性腎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腦血栓、白細胞減少症貧血,並用於預防感冒等。主產黑龍江、山西、內蒙古、吉林、甘肅、河北、陝西等省、自治區,我國北方絕爛臘多數地區都可栽培。在山西渾源縣、內蒙古烏蘭察布建立了通過國家GAP認證的生產基地。
喜涼爽乾旱氣候,耐旱、耐寒、怕熱、怕澇,幼苗細弱怕強光。是深根類葯材,要求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透氣性強的中性和微鹼性砂質壤土,黏土和重鹽鹼地不宜種植。
圖2-50 黃芪植株形態圖
1.花枝 2.根 3.雌雄蕊
F. 黃芪提取物的化學成分
黃芪提取物化學成分眾多,主要含有皂苷、黃酮、多糖以及氨基酸等幾類成分。
1
皂苷類在黃芪及其同屬近緣共分離出四十餘種三萜皂苷,其結構為四環三萜及五環三萜苷類,苷的糖多為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多接於苷元3,6位。有些苷的某些羥基乙醯化,膜莢黃芪中分離出黃芪苷Ⅰ、黃芪苷Ⅱ。在膜莢黃芪中有乙醯黃芪苷Ⅰ(Acetytastragaloside)、黃芪苷(Astragalo
side)Ⅰ~Ⅷ、異黃芪苷(Isoastragaloside)Ⅰ~Ⅱ、黃芪皂苷乙(Atramembrannin)、環黃芪醇(Cycloastragenol)(Cyclosiversigenin)和大豆皂苷(ISoyasaponin);膜莢黃芪皂苷呆板廠蒙古黃芪中有黃芪苷1、I、W和大豆皂苷1。
2
多糖類從內蒙黃芪中分得4種多糖,其中兩種為葡聚糖AG-1和AG-2、另兩種為雜多糖AH—1和AH-2,其中AG-1和AH-1具有免疫促進作用。
3
黃酮類黃芪所含黃酮主要為黃酮類。異黃酮類,二氫黃酮類,主要有山奈素、槲皮素、異鼠李素、鼠李檸檬素、熊竹素、芝柄花素、毛蕊異黃酮(calycosm),芒柄花黃素(for
mononetm)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黃烷(2』,4』-dihydroxv—5,6-dimethoxvisoflavane)L-3-羥基-9-甲氧基紫檀烷-(L-3-hydroxv-9-methoxypterocarpan)及其苷類,其苷類的糖多為葡萄糖,鼠李糖,從膜莢黃芪的莖葉中分出鼠李檸檬素3一葡萄糖苷及槲皮素3一葡萄糖苷。
4 氨基酸類黃芪根中測出21種游離氨基酸,其中有天冬醯胺(asparamide)、刀豆氨酸(ca
naraine)、脯氨酸(prolin)、精氨酸、天冬氨酸、1氨基丁酸(r-amiinnobutyricacid)等。
5 生物鹼類從膜莢黃芪中分離出膽鹼(eholme)和甜菜鹼(betaine)。
6 有機酸類黃芪的有機酸主要有香草酸、阿魏酸、異阿魏酸、對羥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綠原酸及棕櫚酸。
7 微量元素黃芪中微量元素以鐵、錳、鋅和銣含量較大,另有報道其富含硒。
8其他黃芪中還含有胡蘿卜苷(daucostero1)、葉酸(fol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1)。
G. 黃芪的主要成分和應用有哪些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主產於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春、迅判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和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1.化學成分:主要含有皂苷類、多糖類、黃酮類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質、核黃素、葉酸、維生素D、胡蘿卜苷、咖啡酸、綠原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種成陵灶分。
2.應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水腫尿少,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黃芪性溫,入脾經,為補益脾氣之要葯。治療脾氣虛弱,倦態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或與人參、白術等補氣健脾葯同用。
3.用於肺氣虛弱,咳喘氣短 。黃芪入肺經,又能補益肺氣,治療肺氣虛弱,咳嗽無力,氣短喘促,咳痰清稀,聲低懶言者。
4.用於表虛自汗 。黃芪能補肺脾之氣,益衛固表以止汗,治脾肺氣虛所致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者。
5.用於內熱消渴。黃芪有健脾益氣、生津止渴之功。
6.用於血虛萎黃,氣血兩虛。黃芪具有養血之功,通過補氣又有助於生血。
7.用於氣虛血滯,半身不遂,痹痛尺昌扮麻木。黃芪能補氣以行血,補氣以通痹。
8.用於氣血虧虛,久潰不斂。黃芪以其補氣養血之功,使正氣旺盛,可收斂排膿,生肌斂瘡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