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化學說課稿
【實用】高中化學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化學選修二《化學反應熱的計算》。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本章通過化學能與熱能轉化規律的研究幫助學生認識熱化學原理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了解化學在解決能源危機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節約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實際意義。
在必修化學2中,學生初步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知識,對於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章是在此基礎上的擴展與提高。引入了焓變的概念,使學生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能量的釋放或吸收是以發生變化的物質為基礎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質為主。而能量的多少則是以反應物和產物的物質的量為基礎。把對於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的定性分析變成了定量分析。解決了各種熱效應的測量和計算的問題。在這一節里,我們將進一步討論在特定條件下,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以熱效應表現時的「質」「能」關系,這既是理論聯系實際方面的重要內容,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反應規律和特點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重點,因為熱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反應熱效應的計算。反應熱的計算對於燃料燃燒和反應條件的控制、熱工和化工設備的設計都具有重要意義。
(2)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反應途徑與反應體系。
2、 理解蓋斯定律的涵義,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3、能利用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從途徑角度、能量守恆角度分析和論證蓋斯定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熱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和蓋斯定律的有關計算,培養計算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蓋斯定律的發現過程及其應用的學習,感受化學科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同時養成深入細致的思考習慣。
2、通過加強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3)學習重難點
1、蓋斯定律的涵義和根據蓋斯定律進行反應熱的計算。
2、根據熱化學方程式進行反應熱的計算。
(4)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二 、說教法
a、類比法-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途徑角度理解蓋斯定律。
b、推理法-從能量守恆角度理解蓋斯定律。
c、言語傳遞法—適時引導。
d.實踐訓練法—例題分析、當堂訓練。
教學中還要注意的問題:
1、引導學生准確理解反應熱、燃燒熱、蓋斯定律等理論概念,熟悉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重視概念和熱化學方程式的應用。
2、進行有關燃燒熱計算時,要強調以1mol純物質為標准,因此須注意熱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和反應的△H相對應(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出現分數形式)。同時還要注意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等之間的換算關系,但還要強調是以1mol純物質完全燃作標准來進行的。
3、有關反應熱的計算與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聯系很緊密,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4、可以適當補充一些不同類型的習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如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發生燃燒的反應為例,不僅鞏固、落實了知識和計算能力,還能通過計算的結果說明這些物質燃燒時,其△H的數值都很大,進一步認識煤、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喚起學生資源利用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5、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解題模式:審題→分析→求解(2)有關熱化學
方程式及有關單位書寫正確。(3)計算準確(4)反思解題關鍵處(燃燒熱的標准、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及錯誤易發處
三、 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說服力。教學時,我注意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因此學法指導使課堂教學進入素質教育領域的重要方面,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本節課進行以下學法指導:1、自主學習能力。2、實驗探究能力。 3、運用化學知識能力。
四、 教學過程
環節一 知識鋪墊: 與舊知識「燃燒熱」相銜接,減少學生的陌生感,且為學生設計測定「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H2O(g)==H2O(l) △H2=-44kJ/mol。那麼,H2的燃燒熱△H應該是多少?做好知識與理解的.鋪墊 復習燃燒熱的概念及其計算,從舊知出發能把學生的認知情緒激發起來,並為新知的掌握做鋪墊。
環節二 創設情景 如何測出這個反應的反應熱:C(s)+1/2O2(g)==CO(g) ΔH1=?
引入新課
思考並回答:①能直接測出嗎?如何測?
②若不能直接測出,怎麼辦?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
環節三 蓋斯定律的引出 分析教材中的插圖1-9,在進行類比,得出蓋斯定律,並從能量守恆角度加以理解,培養閱讀自學能力和自我檢查的意識。
環節四 蓋斯定律 適當練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通過練習,
的應用 加深對概念本身的理解蓋斯定律和加強概念的應用。
檢測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
環節五 小結蓋斯定律、作業、 歸納小結 、突出重點 ,促使學生的知識條理化 、系統化。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
一 蓋斯定律
1.蓋斯定律的內容:
ΔH3=ΔH1+ΔH2
2.蓋斯定律的應用:
可計算出難以直接測定的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如反應慢、副反應多等
二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酸鹼鹽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高中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知識體系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標準的另一種形式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原理基礎,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必備的重點知識和能力。掌握好這一內容,既鞏固了初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選修四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進而使學習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
⒉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對溶液導電性的分析,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建立對電離的認識。
②初步了解電解質的概念;能從電離的角度認識酸、鹼、鹽的本質;學會常見酸、鹼、鹽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③認識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
⑵過程與方法
①化學概念是化學基礎知識的核心,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情景,運用有效手段,讓學生體驗、探究概念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③化學原理反映著化學現象及事實的本質,有嚴密的邏輯性,引領或啟發學生通過邏輯思維過程的一種探究方式而發現或總結出原理,從本質上認識、掌握原理。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科思想是學科的靈魂,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學科思想,就會從本質上獲得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就會具備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動力。
⒊教學重難點
1.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建立對電離的認識。
2.認識電解質之間的反應本質
二、學情學法分析
初中化學已經了解了氯化鈉溶液可以導電,蔗糖溶液不導電,但是對於溶液導電的本質以及還有哪些物質能導電並不是很清楚,本課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設計實驗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實驗、積極思考和相互討論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教法
創設情景,使電解質等概念的教學過程化,離子反應等原理的教學邏輯化。整堂課圍繞在對溶液導電的研究中,教學方法是實踐法、發現法。
四、教學程序
我們學校從今年開始實行小班化,採用"兩先兩後---先學後教、先練後講"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充分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本節內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學生領悟到溶液在導電,拓寬了視野的同時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麼樣的溶質可導電?為什麼導電?整堂課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物質導電的本質、導電的條件、探究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
【創設情境】
展示圖片,從"家用電器—簡易手電筒"的工作原理,引導同學獲得信息。重點落實到探討導電的液體物質是什麼。
【問題導入】
准備12種試劑和一套自己設計的簡易測定物質導電性的裝置,學生以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測定13次以上物質的導電性的實驗。(目的:若簡單的思維條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實驗操作,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教師主導的切入點:不同的溶劑下物質導電性的變化或者溶液相互反應後的導電性的變化。)
【設計方案】
學生的探究設計
要求:以一定的依據進行分類,每一類選擇一種物質測定導電性,然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本組所能解決
的問題。(目的:①如果學生設計的實驗都進行測定在時間上是不允許的②培養學生在物質分類的
基礎上對分類有更深的理解③為學習酸鹼鹽定義做准備)
流程:學生自我思考,設計方案;小組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小組匯報。(目的: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這個過程也實現了科學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實驗的探究)
二、教師的探究設計
用導電裝置測定CuSO4溶液的導電性,然後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讓學生觀察導電裝置中燈泡的變化和溶液中的現象。(目的:在學生的認知水平達不到探究的目的時,發揮教師的輔助作用,給學生們一個探究的切入點。)
【實驗探究】
學生六人一組進行分組實驗。
⑴連接測定導電性的簡易裝置。
⑵測定所選試劑的導電性。
【課堂紀實】
一、學生的探究設計:
學生能夠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得到的兩種結果是:
潛意識的根據組成分類——選擇的試劑有:酸、鹼、鹽、有機物的溶液;
解決的問題:什麼物質可以導電。
潛意識的根據物質狀態分類——選擇的試劑有:蒸餾水、固體、溶液;
解決的問題:導電的原理、條件
這些與預期的相同,在第二種分類的情況匯報時,有的組認為應該測定蒸餾水的導電性,為此學生之
間展開了討論,並達成了共識,水是使物質電離的條件。但是學生沒有認識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劑,教師在此給予引導,不但突破了對分散劑認知的局限性,並凸顯了水在電離中的作用,還為學習離子反應做了准備。
落實知識點: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從微觀、符號水平上認識電離;從本質上認識酸、鹼、鹽。(書寫板書)
二、教師的探究設計:
學生的方案中有設計溶液相互反應後體系導電性變化的實驗,但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大多數的學生因為繁瑣沒有做,少數同學做了也沒有達到實驗目的(選擇的試劑不同)。所以我課堂演示了這個"高難度"的實驗(方案是學生設計的,只是選擇了能達到探究目的的試劑,還要提示學生控制試劑的用量)。
落實知識點:認識離子反應、掌握離子反應的本質(書寫板書)
【拓展應用】
手電筒中的溶液是電解質的溶液(目的:扣題,解決了創設情景中的問題,也為電解質理論中電化學知識打下基礎)
初中所學的化學反應中那些是離子反應?進行分類?(目的:尋找學生學習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宏觀的表現為生成沉澱、氣體和水)
用化學語言表示出離子反應的本質。(目的:促進學生在學習了電離方程式後會用微粒觀分析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為下一課時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打下基礎)
【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的演變過程我們是親身經歷者。從講授、灌輸到一定層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種探究要素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是一節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教學環節在應用中關注本質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形成提出問題的氛圍,進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得出結論——交流結果。從課堂的教學效果看,基本上達成了教學目標。但教學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有的學生提不出問題(小組學習的優勢此時體現),有的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方法如控制變數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測水的導電性),有很多同學對做實驗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不可能僅僅依靠一種形式化的探究步驟來實現的,必須堅持在教學的點點滴滴中,必須堅持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中,還需處理好考試與教學的關系,在探究教學下,有的教師會感受到教學時間不夠,知識點強化所需要的時間不夠,如何解決?我的體會是:學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並在小組交流中表達出來的不要再重復,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關注知識點的落實,關注典型問題的解決。
每堂課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學設計,它在考驗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它在考驗著教師的教學功底,它在考驗著教師的職業素養,它關繫到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讓我們共同來實踐吧。
【板書設計】
第二節離子反應
第二節離子反應
一、酸、鹼、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1.從電離認識化合物 3.從電離認識酸、鹼、鹽
電解質 酸
非電解質 鹼
鹽
2.電離的表達 4.從電離認識化學反應
電離方程式 離子反應:
離子反應的本質:
一、對教材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立
1.教學內容: 高中化學第一冊(必修)第五章第四節《化學鍵》第一課時包括:①化學鍵,②離子鍵,③共價鍵,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2.教材所處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後學習化學鍵知識。本節內容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化學鍵的學習,學習這些知識有利於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認識。同時對下節教學——電子式的學習提供基礎,下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學生首先要知道化學鍵的概念。學習化學鍵知識對於今後學習氮族元素、鎂鋁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第二部分是關於共價鍵的內容——跟離子化合物一樣,復習初中學過的氯氣和氫氣起反應形成共價化合物氯化氫的過程基礎上提出共價鍵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紹非極性鍵和極性鍵,它是對共價鍵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了共價鍵之後,必然要考慮成鍵原子之間對共用電子對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電子對在成鍵原子間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引出了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概念。
4.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了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2)能力目標:對立統一論思想:陰、陽離子構成了離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兩個方面。
3)情感目標:通過觀察鈉跟氯氣起反應、氯氣和氫氣的演示實驗,從宏觀上體驗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通過課件演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深入理解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
難點: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確立依據:化學鍵存在於微觀結構中,我們無法進行觀察,只能通過CAI演示,使學生去了解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屬於化學基本概念,這在高考試題中也屬於重點,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這部分內容。
三、教材處理
內容調整:這節課先講解化學鍵相關的知識,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內容放到下一課時去學習。
;B. 高中化學鹽類水解 高一上冊化學鹽類水解的應用教案
化學教案是化學 教學設計 的文本表現形式,是化學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用來支撐課堂實踐的理論基礎。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高一上冊化學鹽類水解的應用教案以供大家閱讀。
人教版高一上冊化學鹽類水解的應用教案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節內容將化學平衡理論和微粒觀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主要表現為:物質在水溶液中是以分子、離子等微粒的形式存在的;這些微粒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有強弱、主次之分;當微粒間的這些相互作用過程可逆時會達到平衡狀態,這時微粒的數目保持不變;外界條件改變會引起平衡的移動,使微粒種類、微粒數量及宏觀性質或現象發生改變。
鹽類水解的應用使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對反應的調控功能,真切感受到原理對實際生產生活的指導作用。
基於此,本節課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藉助“從微觀視角分析水溶液”思維方法,應用鹽類水解的知識解決物質制備、保存、溶液配製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置核心問題是“通過改變影響因素,如何達到促進或抑制鹽類水解的目的?”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鹽類水解第三課時,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鹽類水解的實質、規律和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根據平衡移動原理,溶液中反應物和生成物濃度的大小及溫度的變化都會引起水解平衡的移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實現對鹽類水解程度的調控,從而達到生產生活及化學實驗中的需要,即實現物質的制備、物質保存及物質配製。具體地說,通過改變影響因素來抑制鹽類的水解,實現物質保存、配製和無水氯化物的制備;通過促進鹽類水解,實現膠體和TiO2的制備。同時鹽類水解的應用為第四節“沉澱反應”的應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本小節內容在選修4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生情況分析 已有基礎
(1)通過“鹽類水解前兩課時的學習,初步掌握了鹽類水解的實質和規律及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能夠書寫簡單的鹽類水解離子反應方程式;
(2)從已有方法上看,顯性方法:初步掌握了“從微觀視角分析水溶液”思路和方法;隱性方法:解決化學平衡移動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發展點
(1)能夠根據需要,通過實驗條件或操作的調控,抑制或促進水解;
(2)通過膠體的制備,深化對微粒間相互作用程度的數扒認識,即反應主要,水解次要;
(3)能夠依據性質或宏觀現象,診斷微粒間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強弱。
達成目標
藉助“從微觀視角分析水溶液”思維方法,應用鹽類水解的知識解決物質制備、保存、溶液配製等實際問題。
3.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說明 本節課採用“分析解釋、簡單設計”的任務方式,通過控制探究環節的難度和開放度,層層遞進,力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重在突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強酸弱鹼鹽的配製和保存、制備膠體、無水氯化物和二氧化鈦的基本原理和具體操作;
(2)會尋找不同水解反應之間的聯系,掌握泡沫滅火器的基本原理;
(3)能夠依據宏觀現象或性質,診斷微粒間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強弱。
過程與方法
(1)鞏固“從微觀視角分析水溶液”的思路和方法;
(2)建立強酸弱鹼鹽配製和保存、無水氯化物的制備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用化學知識分析生產生活中見到的現象,有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
(2)讓學生自己進行簡單的設計,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
(3)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解釋,加強學生對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的理解,使學生學會用宏觀現象去探究微觀粒子間的相互作用。
教學重點 (1)掌握強酸弱鹼鹽的配製和保存、制備膠體、無水氯化物和二氧化鈦的基本原理和具體操作;
(2)會尋找不同水解反應之間的聯系,掌握泡沫滅火器的基本原理;
游畢銷(3)能夠依據宏觀現象或性質,診斷微粒間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強弱;
(4)建立強酸弱鹼鹽配製和保存、無水氯化物的制備方法。
教學難點 (1)無水氯化物和無水硫酸銅的制備原理分析;
(2)能夠神遊依據宏觀現象或性質,診斷微粒間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強弱。
(3)會尋找不同水解反應之間的聯系,掌握泡沫滅火器的基本原理。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科學探究、實驗法。
四、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活動線索 認知發展線索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學環節1
應用鹽類水解知識,解決物質配製和保存問題。
【引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我們知道通過改變濃度或溫度,就能引起水解平衡的移動。在實際應用中,就是通過調控鹽類的水解程度,從而滿足我們的需求。今天我們學習鹽類水解的應用。
【展示並提問】這是一瓶配製已久的FeCl3溶液,出現了混濁物,請同學們按照分析水溶液的思路分析下,這個混濁物是怎麼產生的?
【要求同學給予評價】大家對這名同學的表述是否有疑問?
【追問】Fe(OH)3中的OH-來自水的電離,很少,為什麼看到了宏觀的渾濁現象?
【小結】產生Fe(OH)3混濁物這個現象,不僅反映出Fe3+與水中OH-的結合,而且是動態的,不斷促進水的電離。
【提問】在配製FeCl3溶液過程中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呢?
【提問】氯化鐵是這么配製,那配製Fe2(SO4)3溶液、配製CuCl2溶液呢?
【提煉規律】有些鹽在配製(或保存)中水解程度比較大,為了抑制水解,常加少量相應的酸。
【補充】具體操作時一種是將鹽溶解在蒸餾水中,再加少量濃酸抑制水解。還有一種水解程度大的鹽先溶解在酸中,再加蒸餾水稀釋至所需濃度。
【思考】
【黑板書寫並用語言描述微觀的過程】
【回答】
Fe3+不斷地結合了水中的OH-,就促進了水的不斷電離,從而有越來越多的Fe(OH)3生成,就變成混濁物了。
【回答】加鹽酸,增大氫離子濃度,抑制了鐵離子的水解。
【回答】
配製Fe2(SO4)3溶液滴加硫酸,配製CuCl2溶液滴加鹽酸。
通過藉助分析水溶液的思路和方法,促使學生感受到生成Fe(OH)3混濁物,不只是Fe3+和水中的OH-的簡單結合,更重要是不斷地促進了水的電離,是個動態過程。
通過調控pH值,抑制鹽類的水解,歸納某些易水解鹽配製和保存方法。
環節2
應用鹽類水解知識,解決物質制備問題。
【過渡】在配製和保存鹽溶液時,是要抑制水解,有沒有利用鹽類水解的呢?
【提問】還可以用氫氧化鐵膠體作凈水劑,回顧下必修階段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為什麼向沸騰蒸餾水中加溶液並煮沸呢?
【追問】為什麼要向蒸餾水中逐滴加入氯化鐵溶液?而不用飽和氯化鐵溶液直接加熱制備呢?
【繼續追問】為什麼不用氫氧化鈉溶液呢?
【提升】鹼中氫氧根的濃度比較大,而且鐵離子和鹼反應的程度很強,因此,當反應出現時優先考慮反應,若沒有發生反應,再考慮水解。而膠體的制備是利用了鹽類水解是個緩慢釋放的過程,釋放出的氫氧根濃度相對較小,能保證生成的物質顆粒度很小,最終生成膠體。
【提問】請你按照“分析水溶液”的思維路徑分析解釋,為什麼加熱FeCl3•6H2O,生成Fe(OH)3,而加熱CuSO4•5H2O,就能制備無水CuSO4呢?
【引導】兩個水解反應產物性質不同。
【強調】這與之前在講化學平衡時不太一樣,當水量比較大時,水的一點點改變對他影響不大,濃度視為常數。
【追問】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當生成Cu (OH)2和硫酸到達一定量時,能否共存呢?
【提煉主題】
硫酸難揮發,生成Cu (OH)2和硫酸到達一定量時,不能共存,同時水分不斷蒸發,都抑制了水解。
【提問】採取什麼措施就能制備無水FeCl3呢?
【提煉規律】
加熱制備無水氯化物時,要抑制水解,需要在乾燥氯化氫的氛圍中加熱制備。
【過渡】TiO2是一種白色顏料,廣泛應用於各類結構表面塗料、紙張塗層等,工業常用TiCl4和水反應制備TiO2,中間反應是
TiCl4+4H2O Ti(OH)4+4HCl制備TiO2,請思考:
1.這個反應依據的原理是什麼?
2.請你設計,制備TiO2的實驗條件是什麼?應該採取什麼操作?
【過渡】通過抑制水解可以制備無水氯化物,通過促進水解能制備TiO2。 【回答】
氫氧化鋁膠體作凈水劑。
【回顧思考】
必修階段制備氫氧化鐵膠體的操作。
【回答】
加熱是為了促進鐵離子的水解。
【回答】加入到大量水裡,目的是促進水解。
若用飽和氯化鐵溶液直接加熱,水解程度更大,生成沉澱。
【回答】
用氫氧化鈉會生成沉澱。
深刻感受到膠體制備的思路方法,即膠體的制備是利用了鹽類水解是個緩慢釋放的過程,釋放出的氫氧根濃度相對較小,能保證生成的物質顆粒度很小,最終生成膠體。
【小組討論】
【黑板書寫並用語言描述微觀的過程】
學生1:
加熱FeCl3•6H2O
FeCl3+3H2O
Fe(OH)3+3HCl,
加熱,使平衡不斷向水解反應方向進行,生成Fe(OH)3。
同理
加熱CuSO4•5H2O時,會生成Cu (OH)2。
學生2:
FeCl3水解生成的鹽酸揮發,而硫酸難揮發,水解程度應該不同。
學生3:
在硫酸銅晶體這個體系持續加熱,水分被帶走了,這個體系水分本身比較少,水分的改變,對平衡影響比較大,平衡就向左移動了。最後制備無水硫酸銅。
【回答】
不能,酸和鹼中和。
【回答】
要抑制Fe3+的水解,就要增加氫離子濃度,加鹽酸。
學生2:鹽酸本身含有水分,因此需要乾燥的氯化氫抑制氯化鐵的水解,製取無水FeCl3。
【小組討論】
【回答】
TiCl4和水反應,是水解反應。
【回答】
Ti4+結合了水電離的OH-,促進了水的電離平衡正向移動,因此產生濃度大的氫離子。
【回答】
要生成TiO2•x H2O,就要促進鹽類水解,因此需要加熱條件,在操作時需要在大量水中滴加TiCl4。
通過調控,適度水解,制備膠體,並深化對微粒間相互作用程度的認識,即反應是強作用,水解微弱的。
深刻感受到鹽類水解的程度和動態的過程。
通過實驗事實的對比,尋找FeCl3和CuSO4水解的不同,從而促進對無水氯化物制備的認識。
從微粒來源和數量及種類改變角度分析反應,發現是Ti4+結合了水中的氫氧根,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即發生了水解反應。
通過調控,促進水解,實現TiO2的制備。
環節3
應用鹽類水解知識,解決泡沫滅火器原理。
【演示實驗】將飽和氯化鐵溶液和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混合。
【提問】依據現象,你來分析, Fe(OH)3沉澱和CO2是如何產生的?
【追問】HCO3-除了水解,還電離,為什麼不考慮HCO3-的電離呢?
【提升】
碳酸氫鈉溶液因為顯鹼性,所以HCO3-的水解大於電離。將氯化鐵溶液和碳酸氫鈉溶液混合Fe3++3H2O Fe(OH)3+3H+,HCO3-+H2O H2CO3+OH-,這兩個水解反應發生了關聯,促進水解,因此仍然是HCO3-的水解為主,電離是次要的。
【課後作業】泡沫滅火器就是依據互促水解原理制備的,所用試劑是飽和硫酸鋁溶液和飽和碳酸氫鈉溶液,請完成以下問題:
1.請依據“分析水溶液”的思維路徑,分析它的工作原理,並寫出相應方程式。
2.試劑分別裝在玻璃筒和鋼制筒兩個不同容器內,硫酸鋁溶液裝在哪個容器呢? 【觀察現象】
【小組討論】
【回答】
Fe3++3H2O
Fe(OH)3+3H+,
HCO3-+H2O
H2CO3+OH-,
兩個水解反應相互促進,水解趨於完全,生成氫氧化鐵紅褐色沉澱和二氧化碳氣體。
【回答】
現象是生成Fe(OH)3沉澱,不是CO32-和Fe3+的結合。
產物指引著HCO3-的水解程度大於電離程度。
能夠依據宏觀現象或性質,診斷微粒間相互作用的主次以及尋找不同水解反應之間的聯系,解決互促水解問題。
六、板書設計
鹽類水解的應用
看了高一上冊化學鹽類水解的應用教案的人還看:
1.高一化學教程視頻: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冊語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冊語文歸去來兮辭教案
4.高一生物《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學氨教學設計
6.高一上冊語文詩經兩首教案
7.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細胞中的無機物
C. 老師化學教學計劃怎麼寫
老師化學教學計劃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1、老師化學教學計劃首先可以描寫化學教材的分析和教案的准備;2、然後可以描寫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3、其次可以描寫化學教學的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4、最後可以描寫化學教學的輔導、學生作業的批改以及教學反饋。
老師化學教學計劃1
一、學生基本情況及知識現狀分析
初中九年級剛開設的新課程,與生活的聯系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本學期擔任九年級個班的化學教學任務。
這些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實驗班學生相對基礎較好一些,學生的學習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習慣,班級學風較為濃厚,大多數學生都有很強的上進心和學習積極性,有極強的求知慾,這就為本學期的教學提供了較好的教學素材,也對老師的教學工作提出較高的要求。當然也有的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有的是因為在生理上有一定的不足,而導致這些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這就給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對於不同這樣差距比較大的學生,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喜歡學化學,愛學化學,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
二、主要教學內容
九年級的化學教材為新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其中上冊為本期的教學內容,它由五個單元組成:
第一單元:大家都來學化學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將學生帶入化學的殿堂,從而很自然地接受這門新的課程,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單元:認識空氣、認識氧氣首先從學生最熟悉的物質空氣著手,研究了空氣的組成,學習了空氣中與人生命息息相關的一種氣體,氧氣。並探究了氧氣的實驗與工業製法。學習,並探究了二氧化碳的製法,學習了自然界的水從水的組成,又對水的凈化與水資源的保護進行了分析。
第三單元:維持生命之氣,氧氣、生命之源,水。這一單元抽象地向學生介紹了物質的微觀構成,使學生學會去理解物質是怎樣構成的,為今後的探究打下基礎。
第四單元:燃燒燃料從燃燒的現象開始,去探究燃燒的條件,同時得出滅火的方法。讓學生從身邊去發現化學知識,了解燃料的種類以及燃燒對環境的影響。
第五單元:金屬與礦物研究和認識金屬及化合物的性質、制備、存在的用途。
三、學期目標
(1)理論知識聯系生產實際、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實際,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2)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意啟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學習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幾種常見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學習一些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學在實際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資源意識、環保意識等現代意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老師化學教學計劃2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獲著。我要把上學期的不足和收獲的經驗,轉化成這學期的工作動力。現制定如下計劃:
一、思想方面
始終如一地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熱愛本職工作,關心國家大事,堅持政治學習,記錄政治筆記,提高覺悟和意識。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為人師表,嚴於律己,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個人業務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還需要具備較高水平的業務技能。本學年我將注重開拓視野,隨時記下可借鑒的教學經驗、優秀案例等材料,以備參考。
三、教學方面
關注課堂教學,把日常的每一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並對所上的課進行課後分析和反思。即使把教學中點點滴滴的感受寫下來。勤讀,勤做,勤思,勤寫,在讀書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育生活實際,撰寫教育隨筆或讀書筆記。
四、教研工作
我將積極參加教學研究工作,不斷對教法進行探索和研究。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對於素質教育的理論,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幫助後進生,採取各種措施使他們得到進步。
五、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遲到,不早退,聽從領導分配,平時團結同志,尊老愛幼,做到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作為一名教師,我一定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決不應付了事,得過且過,以工作事業為重,按時完成領導交待的工作。
六、學期目標
通過本學期教學,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化學素質,能自覺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形成扎實的化學基本功,為今後學習化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希望在期末考試中所教班級都能取得好成績。
在公司工作了已經有三個年頭了,雖然我還是一個公司最普通的文員,但是我已經完全的掌握了我的工作方向。相信只要我再接再厲,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我會做的更加的出色!
新的一年是一個充滿挑戰、機遇與壓力開始的一年。在這里工作已過3個年頭了,在此,我訂立了_年度工作計劃,以便使自己在新的一年裡有更大的進步和成績。
1)發揚吃苦耐勞精神。面對倉庫中事務雜、任務重的工作性質,不怕吃苦,主動找事干,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積極適應各種環境,在繁重的工作中磨練意志,增長才幹。
2)發揚孜孜不倦的進取精神。加強學習,勇於實踐,博覽群書,在向書本學習的同時注意收集各類信息,廣泛吸取各種「營養」;同時,講究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努力培養自己具有扎實的工作基礎、辯證的思維方法、正確的思想觀點。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樹立本部門良好形象。
3)當好助手。對主管交待的工作努力完成並做好,增強責任感、增強團隊意識。積極主動地把工作做到點上、落到實處。我將盡我的能力減輕領導的壓力。完成自已份內工作的同時能夠主動幫主管或同事分擔一些工作。和同事互幫互助,共同維持和諧的工作環境。
4)熟悉公司新的規章制度和業務開展工作。公司在不斷改革,訂立了新的規定,特別在公司目前正在進行的7s推行工作中,作為公司一名老職員,必須以身作責,在遵守公司規定的同時全力配合。
老師化學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積極開展教學教研工作。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為中心,結合學生現狀不斷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狠抓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
二、具體工作和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標,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加強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研究新課標,組織切實有效的學習討論活動,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支撐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2.轉變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以新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牢固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溝通和"對話"中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努力建立互動的師生關系。
3.改變備課方式,提高教師的課質量、例題的選擇,習題的配備與要求,可根據每個班級學生的實際,靈活處理。重視教學過程的反思,盡可能做到每節課後教師要反思教學過程。
4.發揮備課組的集體作用集體備課,教案和學案基本統一。每一節課都有一個主備,然後集體討論,補充完善。備課組要做到資源共享。作業在完成課本上的習題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完成補充習題。
5.完成教材中必要的實驗探究和演示、學生實驗,並適當補充部分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三、課程的實施與操作
1.備課要求
對於化學概念、知識與技能的備課,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同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課程標准》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來確定重難點,找出突破難點的方法,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化學概念、知識與技能的內容。突出促進學生、教師的發展,體現學科特點、教師特色,備課思路過程要有特色。
2.授課要求
(1)應重視新知識的引入,新知識的引入是實現舊知識向新知識遷移的過程。在新知識引入中既應重視與舊知識的聯系,又應創設有利於遷移的情景,因此能否講好引入是講好新課的一個關鍵。
(2)新授課應樹立化學課堂教學是一種化學活動的教學的觀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化學活動的教學。化學活動是學生經歷化學學習過程的活動,也是學生自己建構化學知識的活動。
(3)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效的化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的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化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
(4)新授課應重視培養學生應用化學的意識和能力。
(5)新授課應重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創造精神。
3.作業布置與批改
作業是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記錄學生成長和評價反饋的重要手段。但是作業過多過難,則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疲於應付,嚴重地束縛和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故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適量性,使適量的作業既可以達到鞏固所學知識和提高各種能力的目的,又能夠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自學、總結、歸納和反思。
(2)層次性,作業本身要有層次,應由易到難。
(3)針對性,設計或布置一些有針對性的、適合其個性發展的作業,培養和促進每位學生發展其特長。
(4)實踐性,讓學生動手、動腦,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能力。
4.測驗評價必要的測驗檢查是檢測教學效果、激勵學生學習的一個有效方法。各章及時過關考試,認真對待周清、月考。
老師化學教學計劃4
一、基本情況
1、學生情況分析:本學期任教高一年級4、5、6三個班,共有學生180人,三個班都是平行班,學生基礎差、底子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在增進了解的基礎上逐漸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教學情況分析:對於高一新班,任課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規定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特別是沒有預習時不允許進入實驗室進行學生實驗等,要求學生准備好聽課筆記,每一節課都要認真做筆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化學1》突出了化學與社會、生活、健康、環境的聯系,重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注重化學知識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滲透於融合。
2、方法與能力目標:《化學1》增強了學習的探究性、親歷性和體驗性,通過「實驗」「思考與交流」「學與問」「實踐活動」「科學探究」以及習題等的設計,大大增加學生活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了更多的體現,從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學會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標:《化學1》通過思考和問題討論認識化學知識的規律性和化學變化的本質,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性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並獲得探究的樂趣。根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聯系其用途,了解化學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化學計量及其在實驗中的應用,離子反應方程式,氧化還原反應及配平、計算,幾種重要金屬的性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非金屬硅、氯、氮和硫的性質及其對應化合物的性質。
2、教學難點: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計算,幾種重要金屬的性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非金屬氯、氮和硫的性質及其對應化合物的性質。
四、教學方案
1、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研究:課堂教學中要滲透探究性教學。一定要努力構建一個以學生自主活動、自主學習、實踐和探究為主的開放的教學過程,對重點知識,常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探索慾望,從而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思維去解決問題。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和知識的特點,探索不同特色的課堂探究式教學模式,如問題啟發式、實驗探究式、討論互動式等。
2、對不同內容側重培養學生不同的學學習能力的計劃:針對新教材的編排特點,我認為,對不同教學內容應側重培養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如在學習化學實驗基本方法時,著重胚芽給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及思維能力。
3、加強實驗:實驗教學功能,應由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知識向幫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轉換。要努力培養學生學會利用實驗的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基礎實驗技能,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按教學安排計劃授課,科學安排教學內容;
2、認真分析學生情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3、加強實驗探究,重視實驗教學;
4、加強平時的復習鞏固,通過測驗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老師化學教學計劃5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四個教學班的化學教學,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特製定以下計劃。希望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習進行學習。
一、彈性調節難度
教學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一定要適合學生的胃口,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教學要求,對不同層次學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過高、過難,學生接受不了,會產生厭學情緒,成績更差;若要求過低,學生會感覺太簡單、無味,不投入精力學習,成績平平,甚至後退。所以我對不同層次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要求不同,進行彈性調節,使每個同學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二、加強方法指導
對原有知識基礎較好、學習方法得當、學習信心強的學生,重點是指導學生把知識向縱、橫兩個方向發展,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有餘味;對原有知識基礎一般、學習方法欠佳、學習信心時弱時強的學生,重點是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由學生自己閱讀,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三、課堂、課後有分別
不管是難度和廣度的調節,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教師的教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法,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中心任務的主戰場,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課堂效率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備課時堅持啟發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化學學科的待點,聯系生活,從各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候適當利用課件加強教學直觀性。注重課堂的節奏、容量大小,充分發揮教師語言的特點,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課後對不同的學生採取培優補差的方式。
四、積極抓好日常的教學工作程序,使教學工作有效開展
按照學校的要求,我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的備課資料的搜集工作,按時按量的布置了學生作業,全批全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在班上評講,及時反饋。
五、實驗教學有待加強
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盡量做好每個演示實驗。本人教學中,課前准備較周密,演示實驗現象明顯,效果良好,使全班學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師應從科學態度、規范操作,給學生示範,甚至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並啟發引導學生從生動的感性知識上升到抽象的思維。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D.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教案大全
化學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原子結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教案大全一
一.教材分析
知識脈絡
通過初中的化學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本節教材,就是要在已有 經驗 的基礎上繼續深入地探討原子核的結構以及核外電子的排布的規律,並利用原子結構的知識解釋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質,使學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與元素的性質(得失電子能力、化合價等)的關系。同時,通過原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為後階段學習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結構打下基礎。
(二)知識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點:
新教材(必修)與舊教材相比,刪掉了描述核外電子運動特徵的電子雲;降低了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結構示意圖,元素的部分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的關系;調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現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識的邏輯關系,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同時,新教材更注重了讓學生參與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原子核的結構,懂得質量數和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含義,掌握構成原子的微粒間的關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義;掌握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質量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2.引導學生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使他們能畫出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了解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與元素的原子得、失電子能力和化合價的關系。
(二)過程與 方法 目標
通過對構成原子的微粒間的關系和氫元素核素等問題的探討,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嘗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的質量、電性的認識,了解微觀世界的物質性,從而進一步認識物質世界的微觀本質;通過原子中存在電性不同的兩種微粒的關系,認識原子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
2.通過人類探索原子結構的歷史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假說、模型等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歷程,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體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喜悅。
3.通過「化學與技術----放射性同位素與醫療」,引導學生關注化學知識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過「未來的能源----核聚變能」,引導他們關注與化學有關的 熱點 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知識上重點、難點:構成原子的微粒間的關系和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二)方法上重點、難點:培養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嘗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了解假說、模型等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歷程。
四.教學准備
(一)學生准備:上網查閱, eq o(sup 5(14),sdo 2( 6)) C在考古上的應用;核素、同位素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搜集有關原子結構模型的資料。
(二)教師准備:教學媒體、課件、相關資料。
五. 教學方法
問題推進法、討論法。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提問】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麼?
【學生回答】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課題】這一節就從探討原子的結構開始我們的學習。
【點評】開頭簡潔,直截了當,由初中相關知識提出問題,過渡到原子結構的學習。
【板書】第一節 原子結構
【提出問題】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種原子的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麼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
【學生思考、回答】
【媒體顯示】利用Flash動畫演示盧瑟福的 粒子散射實驗
1.實驗示意圖 2.現象:
【觀察、思考】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絕大多數 粒子穿過金箔後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原因是什麼?
(2)為什麼有少數 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
(3)極少數的 粒子幾乎象是被金箔彈了回來,原因是什麼?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根據 粒子散射的實驗現象,學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結構模型。並由代表發言。
【歸納、小結】3.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荷,位於原子的中心;帶負電荷的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的空間做高速運動。
【點評】通過盧瑟福的 粒子散射實驗的介紹, 由學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結構模型,使學生實現一種科學探究的體驗;了解假說、模型等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歷程,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會一種方法:通過粒子撞擊實驗,研究微觀世界的規律,使人類獲得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方法。認識一個規律: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規律。
【質疑】我們已經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那麼,原子核的內部結構又是怎樣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的運動狀態又是怎樣的呢?
【板書】一.原子核 核素
原子核的構成,
【媒體顯示】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閱讀】
構成原子的微粒--------電子、質子和中子的基本數據:
微粒 電子 質子 中子 質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對質量 0.005484 1.007 1.008 電量(C) 1.602×10-19 1.602×10-19 0 電荷 -1 +1 0 【思考、討論並提問】
請根據表中所列數據討論:
1.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數之間存在著什麼關系?為什麼?
2.原子的質量主要由哪些微粒決定?
3.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質子、中子的相對質量分別取其近似整數值,那麼,原子的相對質量在數值上與原子核內的質子數和中子數有什麼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1、數量關系: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電性關系: 原子 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陽離子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陰離子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3、質量關系: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歸納小結】
如果用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形式表示一個質量數為A、質子數為Z的原子,那麼組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可以表達為:
原子 eq o(sup 6( A),sdo 2( Z)) X
【遷移與應用】
1.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用Cl-37符號表示某種原子,請你談談圖中符號和數字的含義。
2.某二價陽離子含有10個電子,12個中子,求質量數。
3.元素R的一個原子,質量數為 a ,其陰離子Rn-有b個電子,求中子數。
【回顧】元素的種類是由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決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質疑】同種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相同,那麼,中子數是否也相同呢?
【媒體顯示】三種不同的氫原子
【比較】三種氫原子結構的異同。
【質疑】它們是不是同一種元素?
【板書】2.核素
核素:人們把具有一定數目質子和一定數目中子的一種原子稱為核素。
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為同位素。
【遷移與應用】1.請你描述構成原子的各種微粒與元素、核素間的關系。
2.請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間的關系.
【媒體顯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間的關系:
【拓展與提高】
1.? 下列各組物質中,互為同位素的是
(A)O2、、O3 、O4 (B)H2、D2、T2 (C)H2O、D2O、 T2O (D) eq o(sup 5(40),sdo 2(20)) Ca 和 eq o(sup 5(42),sdo 2(20)) Ca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同種元素的質子數必定相同
(B)不同元素原子的質量數必定不同
(C)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D)凡是核外電子數相同的微粒必定屬於同一元素
【交流與研討】
生物體在生命存續期間保留的一種碳原子----碳-14會在其死亡後衰變,測量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遺物里碳-14的數量,可以推斷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據課本內容與網上資料:闡述C-14在考古上的應用;列舉核素、同位素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點評】通過上網搜集資料,然後分組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
【簡介】
1.放射性同位素用於疾病的診斷 2.放射性同位素用於疾病的治療
3.未來的能添一一一核聚變能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2.為什麼原子不顯電性?....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教案大全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認識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能層分布及其能量關系
3、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及其能量關系
4、能用符號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級,初步知道量子數的涵義
5、了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能用構造原理認識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6、能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7、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8、知道原子的基態和激發態的涵義
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躍遷及吸收或發射光譜,了解其簡單應用
方法和過程:復習和沿伸、類比和歸納、能層類比樓層,能級類比樓梯。
情感和價值觀:充分認識原子結構理論發展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深入完美的過程。
二、教學重點
根據構造原理寫出1~36號元素原子的電子排布式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電子雲與原子軌道
泡利原理、洪特規則
三、教學難點
電子雲與原子軌道
能量最低原理、基態、激發態、光譜
四、教學准備
學案准備、課件准備
五、 學習方法 :學案預習法、閱讀法、歸納法、討論法
六、教學方法:講解、討論、歸納、探究法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內容——原子結構理論的演變
主要學習形式:1、課前由學生上網查找關於原子結構理論演變的相關資料並發送給老師。
2、上課主要採用教師講授法,輔以課件完成學習任務。
主要教學內容:
一、原子結構理論衍變
宇宙大爆炸——2小時後,誕生物質中最多為氫(88。6%),少量為氦(1/8),極少量為鋰——融核形成其他元素。至今,宇宙年齡為140億年,氫仍是最豐富元素。地球年齡為46億年,地球上元素大多為金屬材料,少數為非金屬,僅22種。
1932年勒梅特提出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
1815年普魯特預言:氫是元素之母(思辨性推測),後來得到理論上的解釋。
道爾頓原子模型:一切物質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構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
湯姆生原子模型:電子是種帶負電、有一定質量的微粒,普遍存在於各種原子之中。
湯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中和了電荷,從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電子像麵包里的葡萄乾鑲嵌其中。
盧瑟福原子模型: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實驗。根據實驗,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盧瑟福原子模型(又稱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的質量幾乎等於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繞核做高速運動。
玻爾原子模型:玻爾藉助誕生不久的量子理論改進了盧瑟福的模型。
玻爾原子模型(又稱分層模型):當原子只有一個電子時,電子沿特定球形軌道運轉;當原子有多個電子時,它們將分布在多個球殼中繞核運動。
不同的電子運轉軌道是具有一定級差的穩定軌道。
電子雲模型:現代科學家們在實驗中發現,電子在原子核周圍有的區域出現的次數多,有的區域出現的次數少。電子在核外空間的概率分布圖就像「雲霧」籠罩在原子核周圍。因而提出了「電子雲模型」。
電子雲密度大的地方,表明電子在核外單位體積內出現的機會多,反之,出現的機會少。
如:氫原子的電子雲
第二課時:主內容——能層與能級、軌道
課前預習 :
1、對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按能量的差異將其分成不同的 ;各能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 。對於同一能層里能量不同的電子,將其分成不同的 ;能級類型的種類數與能層數相對應;同一能層里,能級的能量按 的順序升高,即E(s)<e(p)<e(d)<e(f) p="" 。
2、在同一個原子中,離核越近,n越小的電子層能量 。同一電子層中,各能級的能量按s、p、d、f、……的次序
學習過程
〖復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①2n2 ②最外8(2) ③次外層18,倒數第三層32 [就低不就高]
能 層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 號 K L M N O P Q……
最多電子數 2 8 18 32 50……
〖思考〗這些規律是如何歸納出來的呢? ——不完全歸納法
二、能層與能級
概念學習
能層(電子層):在多電子原子里,電子分別在能量不同的區域內運動,我們把不同的區域簡化成不連續的殼層,也稱作電子層。
能級(電子亞層):在多電子原子里,在同一能層里的電子,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它們在同一能層運動的區域也不同,同一能層里電子運動的不同區域又叫不的能級。
[比喻]: 樓 層——————能 級
能層(電子層) 樓梯
樓層越高,樓梯數越大,對應能量越高
軌 道:量子力學把電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個空間運動狀態稱為一個原子軌道。S—1,p—3, d—5,f—7。
歸納 總結 :(由學生完成)
能級的符號和所能容納的最多電子數如下:
能 層 K L M N O ……
能 級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軌 道 數 1 1 + 3 1 +3 +5 1 +3 +5 +7 ……
最多電子數 2 2 6 2 6 10 2 6 10 14 ……
各能層電子數 2 8 18 32 50 ……
(1)每個能層中,能級符號的順序是ns、np、nd、nf……
(2)任一能層,能級數=能層序數
(3)s、p、d、f……可容納的電子數依次是1、3、5、7……的兩倍
總結:本次學習中,各能層電子數的獲得與上學年有什麼不同?(學生完成)
[質疑]:在多電子原子中,電子運動怎樣才能不紊亂?
↓↓
三、構造原理(核外電子排布的構造原理)
[質疑]:在多電子原子里,核外電子排布遵循什麼規律?與能層能級有什麼關系/
[思考]:1、K-19的核外電子排布為什麼是2、8、8、1,為什麼不是2、8、9呢?
2、多電子原子里,核外電子排布一定遵循能層由低到高,能級由低到高的原則嗎?
學生閱讀:P5-6頁。
[學生總結]:經過研究,多電子原子里的核外電子排布,增加的電子大多是按圖1-2所示的能級順序填充,填滿一個能級再填一個新的能級,這種規律稱為構造原理。
[課堂習得練習1]:
構造原理的記憶口訣
電子所排的能級順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課堂習得練習]:
n + 0.7l
電子層數
主量子數 角量子數(s —0, p—1, d—2, f—3)
例舉:3d與4s ,究竟應該先填充在3d還是4s呢?我們可以通過上邊的n + 0.7l來進行計算比較確定。3d對應的值是3 + 0.7×2=4.4,4s對應的值是4 + 0.7×0=4。所以應該先填充4s,然後才填充3d。
可以以此類推。
[學生練習}
1——18號無交錯,只寫18號。Ar-18
19——36號有交錯,把學生分成兩組來寫:A組寫原子序數為單的元素原子,B組寫原子序數為雙的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教案大全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結構
(2)知道物質可分的哲學思想,了解科學家認識原子結構的不同階段及重要貢獻。
過程與方法:
(1)學會從史料、圖片、表格中運用觀察、分析歸納的方法獲取信息,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過學生表達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科學探索物質構成奧秘的史實中體會科學探索的艱辛過程,學習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度、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意識。
(2)通過學生的交流與討論,獲取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化學的信心。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原子結構由抽象化變成形象化;原子的構成及各粒子之間的數量關系。
難點:原子結構由抽象化變成形象化。
教學方法:探究討論、情景教學、PowerPoint多媒體展示、講解結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圖片(講述)
【提問】對於體積這么小的原子,它還可以再分嗎?
【提問】發揮想像,同學們想像中的原子是什麼樣的?
【引入】原子的結構是不是和同學們想像的一樣呢?今天,我們一起進入原子的世界,認識原子的構成。
觀看
思考
回答
討論交流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發揮想像,大膽表達,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於原子結構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原子結構的發現史
【講述】原子結構的發現是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我們穿越時空,追逐科學家的腳步,看他們是怎麼一步步發現原子的結構。
【多媒體】原子結構發現史
道爾頓認為原子不可再分
↓
湯姆生發現電子,證明原子可分。提出棗糕模型。原子的內部結構是否如湯姆生所想像的那樣。
↓
重點分析講解
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α粒帶正電,質量比電子的質量大的多),介紹實驗現象,重點引導學生解釋實驗現象和得出實驗結論。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試一試】假設你是盧瑟福,根據實驗結論和原子有核模型,畫出原子的構成示意圖。
(請一位學生上黑板展示它的作品,並讓他描述作品。教師再適當分析提問,防止學生有錯誤的認識:如認為原子有一層殼。)
【總結】通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證明和先進科學儀器的出現,我們才能看到原子的構成示意圖。
觀看
傾聽
思考
回答
思考
分析
討論
交流
自由想像
學生畫圖
通過原子結構的發現史,讓學生體會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真理是實踐中不斷完善的過程,學習科學家不斷地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的思想方法。
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自己嘗試去分析解釋現象,調動學生思維,積極參與到發現原子結構的探究中,並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畫圖,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
三、原子的構成
【多媒體】原子構成示意圖: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根據實際需要,可適當引導:原子是實心的?原子由什麼構成?原子中含有哪幾種粒子?原子核位於原子哪個部位?原子核有哪幾種粒子構成分別顯什麼電性?圖中數據表示什麼,得出什麼規律?)
【分析】1、由圖中數據,引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進行比喻,並圖片直觀地理解。2、整理所有圖中學生給出的信息,通過板書,讓學生總結原子的構成。(提問:原子核的電性由哪個粒子決定?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等於?引出核電荷數的概念)
【過渡】原子的構成又有哪些特點?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 2020高中化學金屬晶體教案
★ 高中化學共價鍵教案設計
★ 高中化學分子的性質教案設計
★ 高一化學:烷烴教案
★ 2020高中化學分子的性質教案
★ 高一化學《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教案與記憶方法
★ 初三化學原子的結構知識點與決定關系
★ 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
★ 高二化學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中物理重力勢能教案大全
E. 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5篇
1.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章教材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的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在高中階段學生對氧化還原的認識是一個分階段、螺旋上升的過程:
水平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徵,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性和還原性等基本概念;能夠分析哪些化學反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說出哪些物質具有氧化性或還原性,初步了解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了解化合價與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的關系。
水平2:在Na、Al、Fe、Cl、N、S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中,學會研究物質氧化性或還原性的思路方法,初步體會到物質的氧化性或還原性存在強弱關系,如Cl2與Fe3+的氧化性強弱等;學生初步應用電子轉移守恆進行一些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如濃、稀XX與金屬銅的反應配平;學生能夠書寫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水平3:在周期表周期律的學習中,學生對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的強弱建立規律性認識,如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得失電子能力的比較,並能夠從物質結構(原子結構)的角度預測分析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並對比強弱關系。
水平4:在電化學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達到電子轉移的定量水平,對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的認識有進一步提高。在這里可以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
水平5:高三復習,達到應用氧化還原反應解決分析綜合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綜合應用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進行定量計算、物質制備、能量轉化慧嘩兆、實驗設計等綜合問題,甚至還要跟其他相關的知識聯系共同解決問題。
可見本節內容在高中化學學習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通過對本節教材的學習,為以後學習氧化還原反應規律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利用化合價升降,判斷反應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
2能從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劑、還原劑及被氧化、被還原的概念;
3能列舉中學階段常用的前租氧化劑和還原劑。
4能夠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現象進行解釋說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日常生活現象的分析,初步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廣泛存在於生活中;通過知識內容類比,學會判斷電子轉移和化合價升降的關系。
2通過參與探究活動,領悟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徵,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勇於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材料對比方法獲取信息,培養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蘆派1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並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體驗探究過程,體驗知識生成的愉悅感。
本節內容的重點
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以及電子轉移的觀點來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本節內容的難點
1用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觀點以及電子轉移的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會用「雙線橋」來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剛進入高中不久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心理狀態活躍,易於調動
2學生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已初步了解原子結構的組成,並能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原子結構及離子結構
3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形成了簡單的分類思想,經過離子反應的學習對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形態理解的比較清楚
四、教學方法及策略
1概念教學通常是老師講授為主,平鋪直敘,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沉悶,學生興趣不高。為打破這種局面筆者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以探究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原因,主動建構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2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氯化鈉、氯化氫入手,讓學生從微粒的角度分析反應前後元素的形態是否發生了改變,引出氧化還原反應中原子狀態的變換,從而認清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的原因。
3利用課本插圖及動畫模擬作為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的原因,突破難點。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大家是否注意過一個現象:削了皮的蘋果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後,蘋果表面變成褐色;但市售的蘋果汁不變色,為什麼呢?(展示市售蘋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維生素C起到了防止蘋果汁變色的作用)
提示:在空氣中蘋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蘋果變色,蘋果汁中加的Vc將Fe3+還原為Fe2+而防止變色。這裡面涉及到我們這節課的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設計】§2-3氧化還原反應
【探究活動一】請學生寫出可以製取NaCl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並分析各反應中的化合價如何變化。
學生有的寫出來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有的寫出了鈉與氯氣的反應……
學生完成後,引導學生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將這些化學反應分類: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和無化合價變化的反應。我們就將有化合價變化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還原反應。
重點分析鈉和氯氣反應中化合價的變化。
【探究活動二】請大家閱讀課本36頁,圖2-11,用自己的話描述氯化鈉形成過程中微粒的變化,分析形成氯化鈉的過程中化合價變化的原因,並歸納化合價與電子得失的關系。
【通過討論讓學生初步感知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由於鈉和氯原子間電子的得失而使兩元素分別顯示+1、—1】
【活動三】若參加反應的物質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電子化合價變化又是如何產生的?請大家看課本37頁第一段,然後觀看動畫氯化氫形成的過程及電子對的形成和偏移情況。
【小結】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到電子(或電子對偏向)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該物質即為氧化劑;失去電子(或電對偏離)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該物質為還原劑。
【小結】有電子轉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應即為氧化還原反應。電子的轉移決定了了化合價的升降。
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有化合價的變化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有電子轉移(得失或電子對的偏移)
【活動四,回扣情景】削了皮的蘋果在空氣中放置顏色變為褐色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加入Vc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們如何用電子轉移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2.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說課題目是: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專題3第二單元《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中的「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打開課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的同時打開課件這個按鈕〕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知識是本專題的重點之一,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從自然界獲取鐵和銅」的知識,並為下一節「鋼鐵的腐蝕」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識體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的「結構—性質—制備—用途」的模式,而是從熟悉的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事例著手,引發學生對「他們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類如何獲取這些物質」的思考,進而產生探究的X望。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認識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應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關知識,了解化學在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釋與解決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並且通過「鐵三角」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說這句話的同時打開相應按鈕〕
【知識目標】
1、了解鐵、銅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2、掌握鐵、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應用
3、掌握的Fe2+、Fe3+的檢驗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鐵、銅製品及課堂表述,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並能准確表述有關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在「實驗—反思—再實驗—再反思」的過程中體驗實驗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過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使實驗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問題討論的過程,培養學生善於合作的精神。
2、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總結,培養學生事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說這名話時打開課件對應的按鈕〕
重點:鐵、銅的化學性質、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難點: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四、教法和學法〔說這句話時按課件對應的按鈕(教法按一次,學法接著再按一次)〕
教法:關於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採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象中分析得出結論。先引導學生從生活常識發現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然後通過結論總結鐵、銅應具有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模擬發現過程,通過推測、設計探究實驗以及學生自主實驗探究認識Fe2+、Fe3+的區別和轉化。最後由學生總結歸納三方面的結論要點,嘗試用簡潔的圖示方法自主構建「鐵三角」關系。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展學生智能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
五、教學的程序〔按教學的程序的按鈕,以下按順序點擊〕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採用圖片引入法。
鐵、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金屬材料,它們的用途特別廣泛(展示圖片:江陰長江大橋、火鍋、門鎖、電線等)你能根據圖片說出它們的物理性質嗎?學生回答,教師幻燈片投影總結
2、交流與討論對於鐵、銅參加的一些反應,在初中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請你寫出下列(課本72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若是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還原劑。你還知道有鐵、銅參加的其他反應嗎?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比一比哪組既快又正確。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活動與探究----Fe2+、Fe3+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先告訴學生Fe2+、Fe3+的性質及檢驗方法,其次介紹Fe2+、Fe3+可以相互轉化,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完成探究實驗,最後由學生得出Fe2+、Fe3+轉化的條件,嘗試構建「鐵三角」關系。
告訴大家:Fe2+、Fe3+的檢驗:
⑴觀察法:含Fe2+的溶液顏色為淺綠色;含Fe3+的溶液顏色為黃色色
⑵顯色法:Fe3+遇KSCN溶液顯血紅色;Fe2+遇KSCN溶液不顯血紅色
【分組實驗】現有下列試劑:鐵粉、0.1mol·L-1FeCl3溶液、0.1mol·L-1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雙氧水)、其它試劑和儀器。怎樣設計實驗來證實Fe2+和Fe3+之間的轉化?
【歸納】能否用簡潔的圖例表示(歸納)Fe、Fe2+、Fe3+轉化的關系?
2、活動與探究----Cu、Cu2+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這個實驗由老師做,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創新應用
創新應用一:
實驗室中配製氯化亞鐵溶液,試劑瓶中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鐵釘?
創新應用二:
如何設計實驗證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強弱。
3.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化學_____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XX》是魯科版XX年級必修X(或選修X)第#單元的第#節第#課時,本節是化學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與高中化學的始終,本節是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介紹XX為今後學習打下重要的基礎,本節內容在整個高中化學的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學生掌握、了解。
2.能力目標:通過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的教學,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准備採用的教法是導學法、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與導學法相結合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實驗探究法和導學法,讓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准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我設計的XX是()此XX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讓學生結合導學稿中(回顧與思考)環節進行自學釋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環節3: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請學生先分組討論。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環節4:課堂矯正、拓展延伸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滿足學生的XXX等等之類
環節5:課堂小結、鞏固遷移
在學習本節教學內容後進行簡單的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系統的認識,並通過練習在鞏固所學的知識。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4.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
一、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教材
本節課是《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金屬材料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
二、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學情
在物理課的相關學習中,學和生對金屬的物理性質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一些金屬製品,因此,學生對金屬、金屬材料及其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此前,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探究能力,能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進行一些分析和總結。但由於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時承擔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三、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金屬材料等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2)了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知道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同時還需考慮如價格、資源以及廢料是否易於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區分生鐵和鋼,認識金屬與金屬材料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實驗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通過討論探究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會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金屬材料的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四、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之間的辯證關系。
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教法
根據化學課程標准「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內容。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採用實驗探究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程序實行探究式討論教學
通過教學,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認識知識到認識方法,由書本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教學活動層次逐步深化,學生的個性得到的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在興奮的狀態。
六、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學法
由於本課實驗的探究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又特別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中,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取長補短,形成技能,培養合作意識,使創新能力逐步得到發展。
七、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教師講授前面已學習了碳、氫、氧等非金屬單質的知識,今天我們要研究另一類單質-金屬。請同學們說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金屬製品,並展示他們課前收集到的金屬製品,如:銅錢、硬幣、紀念章等,使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金屬材料。並用多媒體播放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資料,請同學們講出,還有哪些領域用到了金屬製品,進一步突出化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金屬材料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產生了解金屬性質的探究欲。
新課講授: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我們知道金屬有很多用途,可為什麼金屬會有這么廣泛的用途呢這是由它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質決定的。同學們想知道金屬的性質嗎
請學生利用實驗台上的儀器、材料,盡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屬的物理性質。(教師可以預先設計一些試驗步驟,並在多媒體上放映。)
學生分別取出鐵絲、銅絲、鋁絲。①用細砂紙打磨這些金屬絲,用濾紙擦拭後,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②用力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③分別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別用鐵錘用力錘一下;⑤用手拿著金屬絲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另一端,試試它們能不能傳熱;⑥用電池、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
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結果,介紹實驗探究方法,同時進行師生評價。科學探究結束,讓學生歸納出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如:大多數是銀白色,有金屬光澤,常溫下多數是固體,密度、硬度一般較大,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體展示物理性質圖
教師指出:金屬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外,還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鐵、鋁等大多數金屬都呈銀白色,但銅卻呈紫紅色,金呈黃色;在常溫下,鐵、鋁、銅等大多數金屬都是固體,但體溫計中的汞卻是液體……金屬的導電性、導熱性、密度、熔點、硬度等物理性質差別也較大。出示幾種金屬的物理性質數據表,請同學們分析,留意導電性,密度,熔點,熔點最低,硬度金屬是什麼等)的物理性質。
5.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上冊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律,對學好化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許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時,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確定一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會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學會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理解氧化還原的實質。
能力培養: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科學品質:激發創造意識,培養勇於探索認識新事物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難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方法:
以講解、分析、體溫、概括為主體,抓住化合價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系著一關鍵,通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等一一揭示反應的實質,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練提問討論歸納總結的程序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使學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學習化學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氧化—還原反應是矛盾對立的,同時又是統一的,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學法指導:
復習初中學過的知識,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採用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的。鼓勵學生做筆記並思考,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參與「學中練,練中學」。在練習中,可讓學生依老師的思維模式,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理解後再按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記憶,最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復習初中學生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自然過渡到新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XX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同學思考回答:「氧化銅失去銅,發生還原反應,氫氣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像這樣一種物質被氧化,另一種物質被還原叫氧化—還原反應。」同學們在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已經掌握了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就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
2.講授新知識
以Na在Cl2中燃燒和H2與CuO反應為例,通過得失氧情況和價態分析,總結如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即: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外部特徵:化合價升降。啟發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元素化合價變化原因,認識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的改變是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特徵。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內部本質:電子轉移。電子得失、電子對偏移,氧化反應,失e、價升;還原反應,得e、價降。從而解除疑難,進行下一環學習。
(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劑,得電子的物質(化合價降低),具有氧化性;還原劑,失電子的物質(化合價升高),具有還原性。就這樣邊講課邊板書,在化學方程式上畫線,標明化合價及電子得失,啟發學生分析討論,並總結歸納。教會學生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即: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氧化劑還原劑
為了理解,加深記憶,讓學生先看幾分鍾書,然後讓一位學生上台寫出H2在Cl2中燃燒這個化學反應,並分析,即:
價升,(電子對偏離)發生氧化反應;價降,(電子對偏向)發生還原反應。
為了使知識更清晰,可以給出小節,並給出類似題型的練習題,達到鞏固加強。最後一起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即:
接受電子失去電子
化合價降低化合價升高
被還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還原性
四、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和記憶方法:
1.總結:元素化合價升高則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該物質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元素化合價降低,則原子得到電子,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該物質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種類型的化學反應,總結出復分解反應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得看元素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無變化。
3.聯系反饋:
寫出Zn與HCl反應,Cu在Cl2中燃燒的反應式,並標出化合價、氧化劑、還原劑並同時布置課後作業,以達到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發生學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透徹講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結
5.布置作業
F. 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教學設計
氧化還原反應是在反應前後,某種元素的化合價有變化的化學反應。下面我為你整理了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氧化還原反應》這節課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理論內容,如何幫助、指導學生從初中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膚淺認識,提升到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結構,這是第一章的教學重點內容之一。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從教材中歸納知識網路,接著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並給出歸納的結果,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課堂氣氛活躍,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缺乏主次性與完整性。如:
1.得電子,氧化劑,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失電子,還原劑,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2.得電子(偏向)→化合價降低→被還原→還原反應→還原產物→氧化劑→具 氧化性。
失電子(偏離)→化合價升高→被氧化→氧化反應→氧化產物→還原劑→具還原性。
3.氧化劑→化合價降低→氧化性→被還原→還原過程→還原產物。
還原劑→化合價升高→還原性→被氧化→氧化過程→氧化產物。
4.得氧→被氧化→化合價升高→發生氧化反應→還原劑→具還原性。
失氧→被還原→化合價降低→發生還原反應→氧化劑→具氧化性。
隨後,我引導學生歸納出合理的知識網路:
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得到電子→化合價降低→本身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本身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通過講解發現學生對8個概念找不到主次,不能形成有序、清晰的知識結構,造成概念的模糊、雜亂無章。既不方便於對概念的記憶,在解決問題時又不能准確無誤地提取相關概念。
G. 高一化學教學工作計劃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又將開始安排今後的教學工作了,是時候寫一份詳細的教學計劃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2022高一化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本學期,我校高一年級化學學科將使用魯科版教科書《化學2》(必修)開展教學活動。高一化學備課組成員有四位教師。為更好的化學教學工作,特製化學備課組訂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建議》,認真學習《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明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進行。
在教學中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課程觀。
二、教學要求
1、認真研究當前教育改革發展趨勢,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能力培養,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為重點,重視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寓思想教育與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深化教育改革。
2、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提倡以科研帶教學,以教學促科研,使教學工作課題化。教師要努力提高教科研的意識和能力,積極探討科學合理、適應性強的實驗方案,改革課堂教學方法,積極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開拓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備課活動中,要把化學課堂教學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學目標、方法、內容的確定、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單元的測試與評估、課內外輔導活動中要從有利於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去思考設計。
3、做好調查研究,真正了解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認真研究學法,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分類指導,正確處理對不同類學校和不同類學生的教學要求,注重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教學中,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教學效率。提倡向40分鍾要質量,反對加班加點磨學生的低劣教學方法。
4、注重知識的落實,加強雙基教學,加強平時的復習鞏固,加強平時考查,通過隨堂復習、單元復習和階段復習及不同層次的練習等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及時鞏固和逐步系統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5、加強實驗研究,重視實驗教學,注重教師實驗基本功培訓,倡導改革實驗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動手機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6、要發揮群體優勢,發揮教研備課組的作用,依靠集體力量,在共同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繼續堅持「同課異構」的備課方式,搞好化學必修2的集體備課,提高教學質量。
本學期下學期,我繼續擔任高一五個教學班的化學教學,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特製定以下計劃。希望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習進行學習。
一、工作思路:
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化學必修2》是高中化學課程必修部分的第二個模塊。本冊教材通過《物質結構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與能量》、《有機化合物》、《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四個專題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從個別到一般的化學元素化合物的規律總結認識,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定性研究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熱能,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反應速率的簡單介紹,為選修四打基礎;掌握簡單常見有機物甲烷,乙烯,苯,乙醇等有機物的性質及用途,為選修五打基礎;通過對一系列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學習,使學生對元素化學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 題。
二、重點目標:
完成必修2教學內容,實現模塊要求的三維教學目標,熟悉高考化學的題型和命題趨勢,盡快提高教學基本功。基於普通班和重點班的區別,所以要區別對待。重點班的同學在課上要多一些自主學習,在其能夠接受的范圍內組織討論,自己歸納、總結。自己動手探究等多種方法。同時,對優生強化學習,進行提優,對差生同樣要做好補差工作。對普通班的學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將知識點盡量簡單化,力求學生能夠理解。同時降低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也能適當放進一些學生活動以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具體工作措施:
1、彈性調節難度
教學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一定要適合學生的胃口,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教學要求,對不同層次學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過高、過難,學生接受不了,會產生厭學情緒,成績更差;若要求過低,學生會感覺太簡單、無味,不投入精力學習,成績平平,甚至後退。所以我對不同層次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要求不同,進行彈性調節,使每個同學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2、加強方法指導
對原有知識基礎較好、學習方法得當、學習信心強的學生,重點是指導學生把知識向縱、橫兩個方向發展,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有餘味;對原有知識基礎一般、學習方法欠佳、學習信心時弱時強的學生,重點是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由學生自己閱讀,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 法。
3、課堂、課後有分別
不管是難度和廣度的調節,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教師的教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法,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中心任務的主戰場,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課堂效率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備課時堅持啟發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化學學科的待點,聯系生活,從各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候適當利用課件加強教學直觀性。注重課堂的節奏、容量大小,充分發揮教師語言的特點,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課後對不同的學生採取培優補差的方式。
4、積極抓好日常的教學工作程序,使教學工作有效開展
按照學校的要求,我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的備課資料的搜集工作,按時按量的布置了學生作業,全批全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在班上評講,及時反 饋。
5、實驗教學有待加強
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在教學中盡量做好每個演示實驗。本人教學中,課前准備較周密,演示實驗現象明顯,效果良好,使全班學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師應從科學態度、規范操作,給學生示範,甚至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並啟發引導學生從生動的感性知識上升到抽象的思維。
根據新課程模塊要求,盡可能採用邊講邊實驗、分組實驗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化學實驗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形成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化學教學任務,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本學期需要完成高中化學必修二的教學任務。為了能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必修一的內容,特製訂一下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積極開展教學教研工作。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為中心,結合學生現狀不斷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狠抓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
二、具體工作和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標,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加強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研究新課標,組織切實有效的學習討論活動,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支撐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2、轉變教學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以新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牢固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溝通和"對話"中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努力建立互動的師生關系。
3、改變備課方式,提高教師的課質量、例題的選擇,習題的配備與要求,可根據每個班級學生的實際,靈活處理。重視教學過程的反思,盡可能做到每節課後教師要反思教學過程。
4、發揮備課組的集體作用 集體備課,教案和學案基本統一。每一節課都有一個主備,然後集體討論,補充完善。備課組要做到資源共享。作業在完成課本上的習題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完成補充習題。
5、完成教材中必要的實驗探究和演示、學生實驗,並適當補充部分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三、課程的實施與操作
1、備課要求
對於化學概念、知識與技能的備課,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同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課程標准》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來確定重難點,找出突破難點的方法,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化學概念、知識與技能的內容。 突出促進學生、教師的發展,體現學科特點、教師特色,備課思路過程要有特色。
2、授課要求
⑴應重視新知識的引入 ,新知識的引入是實現舊知識向新知識遷移的過程。在新知識引入中既應重視與舊知識的聯系,又應創設有利於遷移的情景,因此能否講好引入是講好新課的一個關鍵。
⑵新授課應樹立化學課堂教學是一種化學活動的教學的觀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化學活動的教學。化學活動是學生經歷化學學習過程的活動,也是學生自己建構化學知識的活動。
⑶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有效的化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的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化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
⑷新授課應重視培養學生應用化學的意識和能力。
⑸新授課應重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創造精神。
3、作業布置與批改
作業是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記錄學生成長和評價反饋的重要手段。但是作業過多過難,則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疲於應付,嚴重地束縛和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故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適量性,使適量的作業既可以達到鞏固所學知識和提高各種能力的目的,又能夠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自學、總結、歸納和反思。
⑵層次性,作業本身要有層次,應由易到難。
⑶針對性,設計或布置一些有針對性的、適合其個性發展的作業,培養和促進每位學生發展其特長。
⑷實踐性,讓學生動手、動腦,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能力。
4、測驗評價
必要的測驗檢查是檢測教學效果、激勵學生學習的一個有效方法。各章及時過關考試,認真對待周清、月考。
一、基本情況
1、學生情況分析:本學期任教高一年級03,04,05共三個班,有兩個班是實驗班,還任化學科組長,高一年級副級長,04班班主任。從中招成績看,全年級學生無論是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習慣和學習成績,都十分不理想,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學習主動性不強,因此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在增進了解的基礎上逐漸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教學情況分析:對於高一新班,任課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規定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特別是沒有預習時不允許進入實驗室進行學生實驗等,要求學生准備好聽課筆記,每一節課都要認真做筆記。
二、指導思想和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能力。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
提高學生化學科學素養。從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出發,配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抓好學生的「雙基」,注重全體學生在初中原有基礎上的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爭取較高優秀率。同時,努力探索教育教研的新路子,加強與達高合作,用好『一張紙教學案』,詣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三、教學目標
突出了化學與社會、生活、健康、環境的聯系,重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注重化學知識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滲透於融合,充分開發學生的情商和智商。
增強學生的探究性、親歷性和體驗性,通過「實驗」「思考與交流」「學與問」「科學探究」以及習題等的設計,最大限度增加學生活動。
狠抓聽課效率和作業質量兩個關鍵點,重視作業的布置,收繳,批改。抓住記憶遺忘規律,促進學生學習效益的提高;縮小化學差生面,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擴大尖子生面,提高優秀率;加大化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度,努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做學習的主人。認真組織學科培優,認真做好競賽輔導工作。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和貫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化學課程標准》,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課程觀;實踐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努力使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
本學期任教高一年級2、8、11、15四個班,班主任分別為甘國調、石偉、陳爽和李雲妃老師。兩個班的基礎不夠扎實,8、15班的基礎差、底子薄,想讓他們對化學有興趣並學好化學,以及明年選擇理科,任務相當艱巨。因為四個班為高一年級學生,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在增進了解的基礎上逐漸培養學生學習對化學的興趣。對教師的親近,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
2、教學情況
對於高一新班,科任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並讓他們明確知曉化學教師對他們的基本要求,知道他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如規定要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特別是沒有預習時是不允許進實驗室進行學生實驗的,沒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業的,上課有問題只要舉手示意就可以提問的等。要求學生准備好聽課筆記,最好准備一本相關教輔書籍等。本學期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必修2內容,既有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內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識,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把握,更應重視科學方法的培養,科學態度的形成。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礎上,從微觀角度,從原子、分子、離子的層次探究物質的性質、變化的規律及其本質的原因。主要內容為:以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表為線索,探究微觀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從微粒的相互結合方式初步探究化學鍵理論,認識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強調化學反應與能量的學習,從化學反應的實質、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幫助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化學反應。
第三章:高中生提供有機化學的入門知識,由常見的有機物入手學習最基本的有機化學知識。分別介紹化石燃料與有機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以及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性,認識到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擴大視野,感受化學的魅力,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化學的興趣。
四、本學期教學目標
通過化學2的學習,初步掌握化學分類中的有機物基礎和物質結構基礎的知識以及化學反應原理的基礎知識,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通過元素周期表初步形成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結構系統,學會分析歸納總結。在探究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掌握比較、類比、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科學方法。化學聯系生活,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師做到集體備課和課後反思,參加教學研討活動,積極收集相關教學資源信息,學習最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分析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
五、具體工作和措施
1、堅持按教學計劃授課,科學安排教學內容,不隨意拓寬教學內容。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課堂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突出合作者、幫助者、引導者的角色,要盡量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究活動來尋求問題的解決。
2、認真分析學生學習狀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運用基本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多與學生談話,多了解學生對化學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3、加強實驗研究,重視實驗教學,增加學生動手機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把實驗作為探究知識、驗證知識的重要手段,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建議學校開放實驗室,作為科任教師可協助實驗員開展對學生進行實驗輔導。
4、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以延伸課堂教學空間。每周安排一次進教室答疑,以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及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5、加強平時的復習鞏固,加強平時考查,通過隨堂復習、單元復習和階段復習及不同層次的練習等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及時鞏固和逐步系統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不主張以多做練習的方式來提高解題技巧,而是要通過方法與技能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本位,要通過能力培養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主張學生至少有一本化學教輔書,以彌補教材習題的不足;主張固定檢查學生的課堂筆記、練習冊,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指導思想和要求
認真貫徹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有關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須的基本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本事等方面都能獲得充分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新課程下的化學高考做准備。
二、具體工作和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標,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加強教師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研究新課標,組織切實有效的學習討論活動,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支撐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2、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要以新理念指導自我的教學工作,牢固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努力建立互動的師生關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主,提倡研究性學習、發現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地轉變,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
例題的選擇,習題的配備與要求,可根據每個班級學生的實際,靈活處理。
4、發揮備課組的團體作用
團體備課,團體討論,補充完善。同時,根據各班的具體情景,適當進行調整,以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景為標准,讓學生學會並且掌握,教案應體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及時反思、歸納總結修改。備課組要做到資源共享。作業在完成課本上的習題的基礎上,根據不一樣層次的學生,要求完成補充習題。
三、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實施與操作
新課程強調化學教學是化學活動的教學,《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既注重學生本事的培養,又強調師生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設置問題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盡量讓問題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
突出促進學生、教師的發展,體現學科特點、教師特色,備課思走過程要有特色。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狀態、理解本事、興趣愛好和個性差異,注重師生情感互動,讓學生有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提高學習效率打下感情基礎。
樹立「團隊」精神,注重發揮團體力量,提高備課的質量和效率,並及時在課後記下教學隨筆,進行教學反思,並大力提倡「團體備課」方式。
2、授課要求
(1)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授課應重視新知識的引入
(2)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授課應樹立化學課堂教學是化學活動的教學的觀念。
(3)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授課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4)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授課應重視培養學生應用化學的意識和本事。
(5)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授課應重視培養學生動手本事和實踐創造精神。
3、作業布置與批改
作業是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各種本事的有效手段,也是記錄學生成長和評價反饋的重要手段。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適量性
(2)層次性
(3)針對性
(4)實踐性
(5)探索性
課外輔導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的輔助手段之一。形式能夠有一般輔導、個別輔導、學生互相輔導。各班成立課外活動小組、興趣小組、競賽輔導小組等。
5、測驗評價
必要的測驗檢查是檢測教學效果、激勵學生學習的一個有效方法。各專題及時過關考試,認真對待。
H. 高中化學教育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是行政活動中使用范圍很廣的重要公文,也是應用寫作的一個重頭戲。我特地為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學教育工作計劃,僅供參考!
一、教材分析
必修2中只學習了幾個有限的有機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選修課程要豐富代表物的類型,增加新的物質--醛。其次,每一類有機物中,必修僅僅研究簡單的代表物的性質,選修課程要豐富學生對一類有機化合物的認識。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有機物的類別。例如烴的教學,一定要能夠舉出多種烴的代表物的名稱,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產中是否真實的存在,掌握其應用,再例如酸,必修僅僅學習乙醇性質,還應了解其他常見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質、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簡單命名。
從必修到選修,對有機物分類、組成和存在的認識從代表物上升到類別。也就是,不應該一到有機化學的學習,就奔著化學反應去,然後就拘泥於典型有機化合物身上。
二、從認識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層面。
對於同樣一個反應,在必修階段只是感性的了解這個反應是什麼樣的,能不能發生,反應有什麼現象;到了選修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描述的階段,而要達到以下要求:
1.能夠進行分析和解釋:基於官能團水平,學生需要了解在反應當中官能團發生了什麼變化,在什麼條件下由什麼變成了什麼。
2.能夠實現化學性質的預測:不僅姿拆能分析給定的事實,還應該對化學性質有預測性。對於給定的反應物能分析出與哪些物質能發生反應,反應產生何種產物。
3.明確結構信息:在預測反應的產物的基礎上,能明確指出反應的部位,以及原子間結合方式,重組形式,應該基於官能團和化學鍵,要求學生了解官能團的內部結構。例如羥基的氫氧鍵是能夠斷裂的,羥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應該是連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鍵是可以斷裂,進一步,還可能了解這個原子的成鍵環境。這樣就要求建立化學鍵的認識,極性、飽和性等。
因此,從必修到選修,對有機物化學性質的認識應上升到用官能團的結構及化學鍵變化來解釋、預測反應水平。
三、從合成物質層面:
選修階段要從碳骨慶臘架上官能團的轉化來認識化學反應,這也就是從轉化譽冊滑與合成角度認識認識反應。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反應前後化合物之間的關系,能夠順推,逆推。
教學目標任務要求
《有機化學基礎》是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也是高考內容的重點選考部分。它是為對有機化學感興趣的學生開設的選修模塊,該模塊的內容主要涉及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和應用,共設置了三個主題:
1.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烴
2.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
3.有機合成及其應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導下,教學設計是至關重要的。
高中化學課程目標規定了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通過化學學科的學習應達到的發展目標,整個體系由三個目標緯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層次(面向全體學生的和針對部分學生的)構成。體現了"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科學教育為大眾"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課程目標的維度;實現了與課程結構的對應。
了解化學課程的總目標體系,對教師合理、全面的設計教學目標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並將其體現於教學目標中。《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學習安排於高中二年級,是在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必修2"有機物"的認識基礎上拓展,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更有系統、有層次加深認知程度。
《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設置在於學習有機化學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有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們廣泛的存在於現代生活的每個角落及生產、研究的各個領域。基於此設置意圖,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應更關注學生較高層次的科學素養的培養。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教學目標中就加大關注對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指導及創造精神的培養。理論知識、實踐活動、生活經驗的相互關系的聯系和應用。
四、採取的教學措施
(一)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有機化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開展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的主題活動,讓同學們真實的感受到世界的進步與化學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認真學習也許下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就是他,從而學生們就不會認為他們每天學習的知識都是與生活毫無聯系,將來都用不上的東西,也就不會覺得乏味無趣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
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律與方法: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製法(工業製法、實驗室製法)→一類物質。教師教學中要圍繞這一主線對各類有機化合物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理解,雖然有機化合物種類多,數目巨大,但有規律可遁,有方法可用,並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學習方法的掌握。
例如:講到乙炔時,因為之前講過乙稀,老師可以引導讓同學們自己推測出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通過實驗讓學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從而總結出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區別,重點認識到碳碳雙鍵、碳碳三鍵的加成、氧化、聚合反應。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總就出乙炔的用途。通過乙炔的講解的,得出炔烴因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鍵性質與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視直觀教學,培養空間思維能力。
立體化學知識在有機化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機化學基礎》模塊中這方面知識涉及較多。在教材中,出現了大量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立體結構,如果准確掌握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由於學習此模塊之前學生未學習過《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產生感性認識,其中較有效的方法是採用模象直觀手段。
(四)重視實驗中培養學生動手、觀察、總結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學生自己能做的實驗一定讓他們自己親自動手做,在實驗過程中既要注重實驗現象的觀察,更要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總結實驗的規律,思考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我也常常提醒同學們要注意操作的規范性,思維的嚴謹性。
比如做乙醛的銀鏡反應時,銀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種加熱方式,反應中注意的事項,反應後試管的洗滌方法等,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論證理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五)充分了解學生,事半功倍
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部分存在著如下缺陷:
1.對各類主要官能團的結構特徵、主要性質和反應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2.知識網路化程度差,對大型推斷題沒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對所學知識進行准確的應用。
3.書寫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較差。
五、優差生輔導計劃
對後進生的輔導方面, 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轉化一個後進生比培養一個"三好生"更為重要、更有價值。我要按照成績排出了化學後進生和較差生的名單,對於較差生,主要是利用課堂時間多提問,多加註意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化學成績,而對於差生,我則決定利用課後給他們經常補課,經常給他們布置一點任務,利用課前上課的幾分鍾檢查。每天給他們一點任務,完成後大加贊揚,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習結束也要當天過掉。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安排不同的作業,並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請優生介紹學習經驗,差生加以學習,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測測清":要求學生每天做好"預習聽課復習"三步。並積極檢查.把當天的功課在當天解決。周周有總結。在測試中檢查出學生未能掌握的知識再及時把進行講解和解決。利用輔導時間,加強鞏固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
一、指導思想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課堂教學為核心,深化教研,改革教法,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化,大面積提高我校化學學科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深刻領會高考考試大綱的基本精神,准確把握考試大綱的整體要求,把對高考考試大綱的理解轉化為我們的教學行為,切實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
2、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做到兩個改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和主動提問;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變單純知識傳授為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各種能力的培養。
3、利用集體備課時間經常性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集思廣益,探討教法,尤其要研究高考命題呈現的動態趨勢,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
4、學生的化學學科成績,要在優生率、及格率和平均分方面有明顯提高。
5、夯實基礎,抓好雙基,科學構建化學學科知識結構。
三、主要措施
1、要正確處理復習資料和教材之間的關系,發揮好教材的作用和功能,堅持以教材為主,化學課本是高考命題的根本,是教與學的關鍵,是任何復習資料都不可替代的。
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過好教材關。即在復習每一章前,將考綱的教學要求及本章的知識要點以提綱的形式列出來,讓學生根據提綱重返教材,熟悉基本概念和知識要點。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基本點、疑點、難點為出發點精選一些例題,在課堂上重點點擊,幫助學生解決疑問。然後再選編一些緊扣教材的基礎題進行章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搞知識落實。
2、扎扎實實開展化學教學大綱、高考考試大綱、尤其是近5年全國高考試題學習和研究。准確把握了解、理解、應用認知層次。
3、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繼續全面推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活動,經常性地開展聽課、評課和評教活動。課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看學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課堂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學習。
4、繼續開展"三清"運動,要求學生人人有糾錯本,搞好知識落實。"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實現"三清"的先決條件是給學生適當的學習內容,適量作業題量和一定的完成時間;"三清"運動的關鍵是學生要及時自覺地進行歸納、提升和總結,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
因此,教師要在診斷學生學情上下功夫,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布置適量的任務,教研組要督促檢查評價。要抓住學生的"錯誤"不放,反復運用"錯誤"糾錯,直到由不會變會。高三化學組要繼續搞好章節過關練習題,要把知識落實做為教學質量提高的重點環節進行檢查。
5、習題講評要到位,師生要注重反思。
6、在實驗教學上下功夫。近年來,高考試題難度呈下降趨勢,但對化學實驗原理和操作方面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要發揮好現有實驗設備的作用,把實驗室的作用發揮出來,能做實驗的要做,能看的儀器設備要看;利用好實驗光碟,能夠讓學生從中體驗和感悟出實驗情景和科學精神。
I. 高二化學教學工作計劃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新的機遇和挑戰向我們走來,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學計劃,就是在准備做教學計劃吧。那麼如何輸出一份打動人心的教學計劃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二化學教學工作計劃(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玉兔奔去一路輝煌,祥龍降臨萬象更新,在新的一年裡,為了在工作上獲得新突破,教學上取得新成績,在教導處「工作計劃具有:超前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實效性」的指導下,我們高二化學組在20xx—20xx上學期末,就積極籌劃下學期的教學工作,經過組內廣泛討論,理順了工作思路,確定了工作的重點,明確了工作方法,現整理如下:
一、 思想與認識
1、繼續深入領會新課改的精神、做好選修課的選擇,上學期我們已選定《有機化學基礎》,並且上了前兩章內容,後三章計劃在下學期的兩個多月內完成,上完後我們將繼續上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內容,選上兩門選修課的依據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①「新課改」強調教學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教材面向所有的學生,又注重個性差異,選修教材編寫本意是便於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只有選修內容上完了,學生才知道哪些是難的,哪些是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選修課上少了,不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也不符合新課改的精神;
②借鑒現在高三的做法,本校高三以及孝感高中的高三都是上了2門選修課,這也是市教科院的要求;
③有利於化學競賽,競賽並沒有因為新課改而降低難度,雖然化學奧林匹克競賽考察的知識和能力超過中學教學的要求,但是上全選修課,利於參加競賽學生的自主深入鑽研。
2、認真學習「兩綱」、不折不扣落實選修課的教學,既然確定了選修課,就不能有思想上的輕視,而要認真鑽研教材大綱,積極關注考綱,把握教學的深廣度,全面落實教學任務。
3、積極發揚:「團結、務實、創新、求真」的高二化學組精神、力爭完成教學計劃,我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落實教學計劃,有效的途徑就是全面提升教學效率。同時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成長需要,使每個學生的學習不同程度地進步,素質不同程度地提高。
二、方法與措施
1、抓好「兩個落實」,一是落實作息制度,嚴格落實學校有關作息制度,包括晚自習輔導到班的落實;二是落實教學常規,配合學校督促落實常規教學。
2、以考促學、以考促教,利用月考的機會,認真分析總結,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學中的不足,以便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整。
3、繼續開展「課內比較學」活動,通過該活動,開展組內相互學習,共同探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達到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
4、積極開展集體備課、提高備課效果,教學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攻克難關需要聚我們大家的力量和智慧,這也是校本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應當引起我們重視。平時注意收集備課的素材或團消皮問題,盡量做到備課時有主題,有中心發言人,注重實效,做到備課後,人人有收獲。
三、進度與安排
第一周醇酚(選修5)。
第二周醛羧酸酯。
第三周有機合成。
第四周第三章歸納、整理、測試。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引,緊跟學校教學工作計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構建樂學課堂和高效課堂為中心,狠抓常規教學的落實,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策略。學習北門中學教學模式和經驗,變「教學」為「導學」,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本事為主,努力提高四十五鍾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研究,進一步改善課堂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個人的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
二、現狀分析橋宴
1、學情分析:
本學期教的高二(8)班、(14)班,其中14班均為理科普通班,大部分學生的化學學科基礎相對較薄弱,尤其對化學原理的運用本事較弱,分析問題本事,綜合本事欠缺。但各班大多數學生能認真聽講,基本上能按時完成作業,有問題能及時提出,有較強的上進心。大部分同學都能進取地學習。8班為理科實驗班,學生基礎較為扎實,具備了必須的分析本事,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本事,分塌差析綜合性問題的方法,提高解題本事,尋求更簡單的解法,才是教學重要任務。
2、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是完成選修五《有機化學基礎》第三、四、五章的資料,選修三《物質結構與性質》的所有資料。這兩個選修模塊是高考中的選考模塊。資料較為多,可是一部分是在必修2的基礎上加以延長的,對學生要求對一些概念的理解應當更加深刻,並且本模塊所增添延長知識較為多,難以理解,須要時光同時也須要學生多練。
三、教學目標
做好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增強對新課標的理解和駕馭本事;設計好導學案,立足課堂開展教學研究,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根據學校工作計劃,結合學科實際,落實各項教研和教學常規工作。實現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習本事的培養。
四、具體措施
1、認真做好教學常規,確保教學有效開展
精心准備導學案。按課程標準的要求,進取認真地做好課前備課資料的搜集;認真上好每節課;進取實踐新課程理念,把握好課堂,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精心構思每道題。分層、合理布置學生作業,書面作業要求全批全改,及時反饋;對每一次測試認真分析總結,為學生確定合理的目標。
2、進取開展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進取、認真開展實驗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直觀理解,有助於培養學生實驗本事。依據學校現有實驗條件,在保證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適當開展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後實踐。
3、進取參加教研活動,提高專業業務本事
學習化學課程標准,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與同組教師進行交流探討,相互解決有關問題。進取參加教改工作,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充分體現人本教學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教材特點:
本教材所介紹的化學反應原理是一些有關化學反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它們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際價值。
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一些經典原理的含義或應用發生了質的變化,本教材盡量避免內容在科學性上與現代科學脫節,注重科學性,尤其避免為了「淺出」而隨意地、錯誤地解釋概念,使本教材在科學性上具有相對長的生命力。
《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是考查中學生對描述化學反應的物理量,如反應的能量變化、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常數等,以及溶液中的離子平衡等知識的認識和掌握情況,同時考查學生運用這些化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反應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1、富有張力,適於因材施教。
2、注重科學性,避免自圓其說
3、重視知識的框架結構,重在介紹學術思想,不圍繞有限的知識點組織素材,而是知識點服從知識的框架結構,介紹思路方法,力圖從本質上理解。
4、注重知識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注重知識的銜接(與必修內容銜接,各部分內容的銜接,與大學內容銜接)
5、突出實驗科學的特點。知識是避免理論絕對化,任何理論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應用范圍;強調實驗對理論產生的重要性。
6、突出現代化學走向定量化的特徵。注意提供定量信息,設計一定數量的定量計算內容,如焓變、平衡常數、平衡轉化率等。
二、工作措施:
1、注重知識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注重與必修內容的銜接,盡可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線索進入到新的學習內容中去;注重教材內部內容的銜接,在前後章的內容、章內各節內容,以及各處內容的編寫上都特別注意了這一點;注重與大學內容的銜接,不是簡單地將大學內容搬來,簡單下移,而是精心設計、精心選擇,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認識規律,在深入淺出上下功夫,讓學生在中學階段對相關問題有一個正確的概念、基本的了解,更深層次、更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高水平的把握留待大學階段解決。因此,本教材在這方面比較好地解決了中學內容與大學內容的銜接問題。
2、合理處理抽象概念。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例如焓變、熵等物理函數)力求從同學熟悉的事實出發,用淺顯的語言,分析其物理意義。盡量避免繁雜的數學推導或者不講過程只端出結論的兩種偏頗做法。
3、重視學習者的參與性。盡可能地啟發同學開動腦筋、動手實踐,經過理性思考之後,再做出歸納、介紹理論。避免填鴨式的知識羅列。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手實驗的機會。調實驗對於理論產生的重要性,衡常數概念、速率概念都是通過實驗數據導出。
4、介紹知識時避免將理論絕對化,理論的得出無不源自實驗事實,理論的正確性必須經過實驗的檢驗;任何理論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應用范圍;任何理論都不能隨意使用,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做到:
(1)提高認識,夯實基礎
(2)重視對新增知識的處理。平衡常數、溶度積等勿深入探究,學生能理解會判斷及進行有關計算即可。
(3)注意課本的編排方式及呈現方式。為有助於學生掌握,先講電解池再講原電池,先講平衡再講速率等。採用原處理方式。
(4)注重與原課本的結合。平衡移動原理運用Qc與Kc判斷雖然合理,勒夏特列原理雖有局限性但應用方便,完全可採用,反應速率表示原處理方式即可。
(5)可將必修2第2章與原理結合在一起合並講解,節約時間,同時也防止知識重復講解。
(6)重視「過程與方法」體系的建構。
(7)注重問題本質掌握,增強解決新問題能力。
(8)注重學生對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課本有關一些定理、公式並非直接告訴,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處理有關數據,然後得到結論,讓其自己去體會定理、公式的來龍去脈。這對學生數據處理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視對學生的培養。
一學生基礎情形
本學期的教學義務很沉重,閱歷了上學期會考的重點學期,各個科目完成的教學義務都偏少,化學也只完成了《有機化學基礎》一個選修模塊,且學生的控制情形,也比幻想中的差,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學期教學義務包含《物資構造與性質》和《化學反映原理》兩個選修模,這兩個模塊中《化學反映原理》又是必考,對《有機化學基礎》和《物資構造與性質》而言又更為主要,本學期應當完成的教學量是《物資構造與性質》完成而《化學反映原理》至少完成80%,這才對後面的教學溫習工作有利。
學生對一個選修模塊的控制情形已經不是很幻想,本學期對兩個選修模塊,更應當針對學生的.接收力小及根本差等問題進行備課,依據學生「吃得飽與否」進行教學,但是又不能太慢。
二教材剖析
《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剖析情況
本選修模塊是樹立在必修2的元素周期表、原子結構、晶體類型、有機分子的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的知識延長內容,有著知識點內容比擬少的特色,但是作為研討物質的微觀方面《物質結構與性質》又顯得抽象,學生對微觀結構尤其是空間建摸才能又不是很好,對與該模塊則應當更多的應用現代教學教學的辦法進行教授。《物質結構與性質》在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這方面的內容上增添了以前教材中所沒有請求的關於電子的排布式和原子的軌道式,元素的第一電離能和電負性等內容,這又增添了學生所要控制的范疇,須要教學中更多的進行彌補。在本模塊彌補的知識的進程中又要注意學生對微觀結構認識是較為單薄的,在新增知識的同時不能過多的講太多課標裡面不請求而又是懂得必需的知識點,否則對學生懂得會造成凌亂。對於分子的空間結構和配合物的知識,在高考中請求雖然不多,但是隨著歷年的高考察看剖析知道,其知識點的掌握容易聯合在大題中,尤其是元素周期律的大題中,如果沒有認真懂得,將阻礙學生的解題。
《化學反響原理》的分析情況
本選修模塊是高靠中的必考選修模塊,因此其掌握的好壞情況將直接決議著高考學生的施展。《化學反響原理》的內容較為多,但是大多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礎上加以延長的,對學生要求對一些概念的理解應該更加深刻,而且本模塊所增添延長知識較為多,理解也比擬難以理解,須要時光同時也須要學生多練。《化學反響原理》模塊中的知識也是學生高一比擬單薄的知識,尤其在原電池電解池還有金屬腐化和電化學腐化方面更是不好,因此更要求教學上的時光保證和學生學習上的練習上的時光保證。《化學反應原理》針對該教材編寫特色和教學課標的情況,將占本學期的三分之二的時間進行教學,同時可是的增長將採用必定的辦法進行彌補。
三教學辦法
1、盡快熟習學生,懂得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對教學進行調劑。
2、多做學生工作,要經常找學生談心,分析學化學的根本辦法。
3、改良教學方式,多採用討論啟示探究試驗探討等方法,活潑學生學習氛圍,進步學習興致。
4、面向全部學生,注意各層次的學生基礎盡量使優生有事做,差生不灰心。
5、多接洽生涯,如介紹一些適用先進的科學技巧,如燃料電池汽車,天然氣汽車,高性能資料等進步學生的興致。
6、增強落實學生的學習,全批全改,個別學生還可採用面批。真正重視以練習來增進理解的方式。
總之要盡量進步全部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念,使他們的成就有所提高。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務處和化學組的教學工作方案為指引,針對年級的實際情況,構建有年級特色的,充滿活力的新課程體系,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創建高效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樂於合作的精神,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的跨躍式發展。
二、工作目標
認真學習教務處的工作計劃,組織學習高二課程標准。注重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習慣及化學學習興趣,根據不同學生學業水平的差異,努力追求適合於本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形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力爭在明年的學測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三、工作措施
(1)周二組織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要做到」一個結合」、」兩個發揮」、」三定四統一」,即獨自備課與集體備課然後再個人備課相結合;發揮每位教師的作用、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優勢;定時間、定內容、定主備人;統一進度、統一教案、統一練習題、統一單元測試題。經過精心的准備,每次的備課組活動要解決一到幾個相關的問題,通過集體備課,提高備課組成員的教學研究水平。
(2)備課組成員備課要做到」五備」、」五精」,即備大綱(課標)、備考綱、備教材、備學案、備學生;精心確定教學目標,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精心編制題目,精心運用教學策略,精心優化導學案。
(3)繼續進行推磨聽課
(4)要注意深入實際,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計劃,改變教學方法,以適應好,中,差學生的平衡發展,同時作好分層教學工作。
(5)重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研究。發現問題,總結歸納。重視導優輔差工作。
(6)抓好《化學與生活》的教學和學業水平測試的復習。
J. 高中化學教學計劃模板怎麼寫
在工作計劃要達成的目標部分,關鍵是要清晰的定義目標,表現形式就是清楚的定義目標對應的指標,並設置量化的指標目標值。
【篇一】高中化學教學計劃模板怎麼寫
一、指導思想
以化學新課程標准為指引,認真落實學校教學工作計劃,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抓好常規教學,夯實基礎,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務。
二、現狀分析
1、基本情況:
本學期理科班周課時為7節,主要學習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向高考輻射。
2、教材分析:
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內容是最基本的化學反應原理,包括反應速率、反應方向及限度等問題。從理論的高度認識酸、鹼和鹽的本質及其在溶液中的反應。對於大家已經熟悉的化學反應與能量的關系,將以反應熱與反應物的物質的量的定量關系為主。以化學能和電能的相互轉化為基礎的電化學過程和裝置,如電池、電冶金和金屬腐蝕等,是富有時代氣息和應用廣泛的領域。作為化學原理應用於實際的每個實例,都是那樣的有趣和富有啟發性。
3、學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數學生有學習化學的興趣,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和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學生程度參差不齊,由於高一課時緊,內容多,部分學生必修1、2的知識遺忘較嚴重,理解掌握上差別較大。有極個別學生基礎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工作目標
1、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圍繞化學教研組計劃要求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認真研究和學習高考考試說明,做好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增強對新課標的理解和駕馭能力,立足課堂開展教學研究,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加強常規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課題的實驗和研究,以及為高三培養化學尖子作好培優工作。
2、根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結合學科實際,落實各項教研和教學常規工作。樹立質量為本的教學理念,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投身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四、具體工作措施
1、認真做好教學常規,確保教學有效開展
深入備好每節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的備課資料的搜集工作。然後,備課組共同研討確定學案內容,根據班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共享。部分章節內容製作成教學課件後,再根據班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共享。此項工作上課前兩至三天完成。認真上好每節課,積極實踐新課程理念,把握好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精心設置習題,合理、分層布置學生作業,書面作業要求全批全改;學生配套教輔不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反饋。精選每章的測驗題,與備課組共同出題,並要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對每一次測試要認真分析,總結,為學生確定合理的目標。
2、積極開展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積極、認真開展實驗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直觀理解,有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依據學校現有實驗條件,在保證演示實驗絕大部分完成的基礎上,適當開展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後實踐。
3、做好綜合實踐,踐行分層教學
(1)培養特長生學習、探究化學的興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習做好缺差輔導,確保每一個學生學習不掉隊。
4、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業務能力
(1)學習化學課程標准,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組和備課組活動時間,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
(2)定時與備課組內的老師進行交流,解決有關問題。與備課組每周進行一次活動,內容包括有關教學進度的安排、疑難問題的分析討論研究,化學教學的最新動態、化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等。
(3)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工作。要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更好地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更自主地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都能積極響應學校教學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網上資源,使用啟發式教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總之,只有我們堅定信心,師生共同努力,相信在本學期我們一定能*完成高二年級的化學教學工作,取得優異的成績,為高三化學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二】高中化學教學計劃模板怎麼寫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提高教學工作質量為重點,切實加強教學研究和教改實驗工作,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大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
二、基本情況
1、學生情況分析
2、教學情況分析
對於高一新班,科任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並讓他們明確知曉化學教師對他們的基本要求,知道他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如規定要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特別是沒有預習時是不允許進實驗室進行學生實驗的,沒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業的,上課有問題只要舉手示意就可以提問的等。要求學生准備好聽課筆記,准備一本相關教輔書籍等。對化學特別有興趣且學有餘力的學生,將會利用周六對其培訓。
本學期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必修1內容,既有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內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識,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把握,更應重視科學方法的培養,科學態度的形成。
三、本期教學目標
1、思想教育目標
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審美情趣;通過化學緒言中化學史及第一章化學新能源的學習,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與創新意識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針對高一新生求知慾望強烈的特點,要逐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為祖國化學化工事業的發展作出新貢獻。
2、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物質的量等量論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辯證思維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通過鹼金屬、鹵素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基本化學實驗技能。
3、知識傳授目標
本學期通過有關化學基本概念和元素基礎知識的學習,首先讓學生掌握物質的量這一基本概念並能靈活運用;其次,通過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知識的學習,要讓學生牢固掌握化學用語的使用。要通過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鹼金屬和鹵素性質的實驗深化對有關元素化合物及化合物性質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
(1)基本理論的重點是氧化還反應、離子反應及物質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別是物質的量),要注重化學用語的應用,化學計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點是鈉、過氧化鈉及氯氣的相關性質,氯氣的制備,關鍵是靈活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實驗技能為一定量物質的量濃溶液的配製
2、教學難點
(1)氧化還原的基本概念及應用。
(2)物質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計算。
3、相互聯系
本學期是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的第一學期,學生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教師要協助班主任逐漸讓學生從過分關懷的初中階段改變過來,以培養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要較快解決高中課時容量與難度比初中大,教師的教學節奏比初中會快,作業比初中多的現狀,以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