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免疫組化及特殊染色是啥意思
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利用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熒光素、酶、金屬離子、同位素)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稱為免疫組織化學。
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又稱免疫細胞化學,是指帶顯色劑標記的特異性抗體在組織細胞原位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和組織化學的呈色反應,對相應抗原進行定性、定位、定量測定的一項新技術。
(1)免疫組織化學的全過程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流程
一、目的:為了規范免疫組化染色過程中各步驟的規范化操作,以期獲得免疫組化結果的標准化,特製定本規范
二、范圍:適用於本科室免疫組化實驗室進行的所有免疫組化檢測;
三、權責:
1、本科室病理醫生根據診斷需要申請免疫組化檢測項目,在技術員完成染色後判讀結果;
2、免疫組化室技術員根據病理醫生申請的項目完成免疫組化的染色工作;
四、作業內容:
1、取材、固定、組織處理:參照《常規製片質量管理制度》;
2、診斷醫生電子申請免疫組化,組化室技術員核對並提交檔案室准備所需蠟塊,預先把標記及病理號記錄於載玻片上;
3、切片:切片厚度3-4um,採用陽離子玻片撈片,60°溫箱烘烤過夜;脫蠟步驟參照《常規製片質量管理制度》;
4、抗原修復:採用熱修復法,具體步驟如下:
(1)在盛裝PH6.0檸檬酸緩沖液的電飯鍋內放入切片;
(2)煮沸;
(3)保溫30分鍾,自然冷卻;
(4)染色方法:採用EnVision二步法;
(5)PBS沖洗,3*5分鍾。
⑵ 什麼是免疫組織化學以ABC為例介紹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步驟及在染色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免疫組化就是通過免疫反應來驗證組織中是否存在某個蛋白。A是待檢測的蛋白,也就是抗原,B就是一抗,只會和A發生反應,C就是二抗,只會和B反應,C通常會攜帶某種標記,比如說熒光,用於檢測。
結果就是有A,B就能結合上,有AB,C就能結合上,通過檢測C是否存在就可以知道A是否存在。
⑶ 什麼是免疫組化染色,它的原理和步驟是什麼
是病理學診斷方法,尤其是免疫組化在腫瘤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實用價值受到了普遍的認可。
免疫組織化學的臨床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惡性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2)確定轉移性惡性腫瘤的原發部位;
(3)對某類腫瘤進行進一步的病理分型;
(4)軟組織腫瘤的治療一般需根據正確的組織學分類,因其種類多、組織形態相像,有時難以區分其組織來源,應用多種標志進行免疫組化研究對軟組織腫瘤的診斷是不可缺少的;
(5)發現微小轉移灶,有助於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包括手術范圍的確定。
(6)為臨床提供治療方案的選擇。
⑷ Western Blotting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它和ELISA的區別在蛋白質測定上什麼情況選用什麼方法
ELISA是酶聯接免疫吸附劑測定(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的簡稱。近二十幾年來,免疫學分析方法發展很快,特別是在使用標記了的抗原和抗體的分析技術以後,使原來許多經典的分析方法在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都不能相比。繼50年代的免疫熒光(IFA)和60年代的放射免疫(RIA)分析技術之後,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發表了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於IgG定量測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開始用於抗原定位的酶標抗體技術發展成液體標本中微量物質的測定方法,建立了用酶來標記抗原或抗體的分析技術。它是繼免疫熒光和放射免疫技術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免疫酶技術,是一種用酶標記抗原或抗體的方法。由於酶的高效生物催化作用,一個酶分子在數分鍾內可以催化幾十幾百個底物分子發生反應,產生了放大作用,使得原來極其微乎其微的抗原或抗體在數分鍾後就可被識別出來。
ELISA試驗是一種敏感性高,特異性強,重復性好的實驗診斷方法。將抗原、抗體免疫反應的特異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可敏感地檢測體液中微量的特異性抗體或抗原。此項技術自70年代初問世以來,發展十分迅速,由於其試劑穩定、易保存,操作簡便,結果判斷較客觀等因素,目前已被廣泛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的許多領域。
ELISA基本原理
ELISA是以免疫學反應為基礎,將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反應與酶對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結合起來的一種敏感性很高的試驗技術。
ELISA基礎是抗原或抗體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體的酶標記,基本原理有三條:
(1) 抗原或抗體能以物理性地吸附於固相載體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間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並保持其免疫學活性;
(2) 抗原或抗體可通過共價鍵與酶連接形成酶結合物,而此種酶結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學和酶學活性;
(3) 酶結合物與相應抗原或抗體結合後,可根據加入底物的顏色反應來判定是否有免疫反應的存在,而且顏色反應的深淺是與標本中相應抗原或抗體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顯色的程度顯示試驗結果。
由於抗原、抗體的反應在一種固相載體——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進行,每加入一種試劑孵育後,可通過洗滌除去多餘的游離反應物,從而保證試驗結果的特異性與穩定性。
在測定時,把受檢標本(測定其中的抗體或抗原)和酶標抗原或抗體按不同的步驟與固相載體表面的抗原或抗體起反應。用洗滌的方法使固相載體上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與其他物質分開,最後結合在固相載體上的酶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應的底物後,底物被酶催化變為有色產物,產物的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直接相關,故可根據顏色反應的深淺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由於酶的催化頻率很高,故可極大地地放大反應效果,從而使測定方法達到很高的敏感度。
免疫組織化學又稱免疫細胞化學,是指帶顯色劑標記的特異性抗體在組織細胞原位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和組織化學的呈色反應,對相應抗原進行定性、定位、定量測定的一項新技術。它把免疫反應的特異性、組織化學的可見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藉助顯微鏡(包括熒光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顯像和放大作用,在細胞、亞細胞水平檢測各種抗原物質(如蛋白質、多肽、酶、激素、病原體以及受體等)。 免疫組化技術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50年代還僅限於免疫熒光技術,50年代以後逐漸發展建立起高度敏感,且更為實用的免疫酶技術。
免疫組織化學的全過程包括:1.抗原的提取與純化;2.免疫動物或細胞融合,制備特異性抗體以及抗體的純化;3.將顯色劑與抗體結合形成標記抗體;4.標本的制備;5.免疫細胞化學反應以及呈色反應;6.觀察結果。
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它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Coons等於1941年首次採用熒光素進行標記而獲得成功。這種以熒光物質標記抗體而進行抗原定位的技術稱為熒光抗體技術(fluorescentantibody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