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初中化學哪些內容適合說課

初中化學哪些內容適合說課

發布時間:2023-06-29 04:52:21

① 初中化學實驗說課的范圍是什麼

化學實驗就是在課本上給定了幾個實驗的范圍之內考察,其中可能會有課本上實驗的延伸,要真正理解課本上的實驗跟寫流程,要記好現象和反應過程,

② 初中化學實驗創新說課稿

初中化學實驗創新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學實驗創新說課稿(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化學實驗創新說課稿1

知識與技能要求:

(1)記住苯的物理性質、組成和結構特徵。

(2)會寫苯的燃燒反應、鹵代反應、硝化反應、加成反應等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要求

(1)通過分析推測苯的結構,提高根據有機物性質推測結構的能力。

(2)通過苯的主要化學性質的學習,掌握研究苯環性質的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化學家發現苯環結構的歷史學習,體驗科學家艱苦探究、獲得成功的過程,培養用科學觀點看待事物的觀點。

重點與難點

難點:苯分子結構的理解。

重點:苯的主要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

一,課始檢測

(1)烷烴、烯烴燃燒的現象?

(2)烷烴、烯烴的特徵反應是什麼?

二,導入

這節課起我們學習一種特殊的烴,先請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學史資料。

三,科學史話19世紀初,英國等歐洲國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氣,使煤炭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生產煤氣剩餘一種油狀、臭味、粘稠的液體卻長期無人問津。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從這種油狀液體中分離出一種新的碳氫化合物。法國化學家日拉爾確定了這種碳氫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8,分子式為C6H6,並叫作苯。

四,探究問題1

(1)若苯分子為鏈狀結構,根據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飽和烴嗎?

(2)在1866年,凱庫勒提出兩個假說:

1、苯的6個碳原子形成xxx狀鏈,即平面六邊形環。

2、各碳原子之間存在xxx交替形式。

凱庫勒認為苯的結構式:xxx;結構簡式為:xxx

五,探究問題2

若苯分子為上述結構之一,則其應具有什麼重要化學性質?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學性質能使溴水褪色;使錳酸鉀褪色。

六,分組實驗

從實驗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學性質特點。

1、將1滴管苯滴入裝有水的試管,振盪,觀察。

2、將1滴管苯與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於試管中,振盪,靜置觀察現象。

3、將1滴管苯與1滴管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混合於試管中,振盪,靜置。

4、提問實驗現象是?

5、歸納小結

實驗、現象、結論。

水、分層、苯不溶於水。

溴水、分層,上層為橙紅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分層,下層為紫紅色、苯不能使高錳酸鉀褪色。

七,思考與交流

(1)你認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雙鍵?苯到底是什麼結構呢?

(2)苯的鄰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種說明什麼?

八,強調

科學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個C原子之間的鍵完全相同,是一種介於單鍵與雙鍵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鍵。

初中化學實驗創新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會正確區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4、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識。

5、通過微觀想像、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6、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內容。學生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已經初步認識到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它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是教學中的難點。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於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排「元素周期表簡介」的目標,是讓學生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為他們今後的學習提供方便。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即可,不要隨便提高要求。本課題分兩課時完成:1、元素。2、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簡介。

三、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題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後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提供有關資料,供學生查閱,提出問題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鞏固,使所學的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教學過程中可組織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符號認位、聯想記憶、查表搶答等。

四、設計思路

1、由問題、圖片、文字資料推出元素概念,課本72頁活動與探究得出地殼、生物細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課本73頁資料、圖片和課文內容得出元素符號的寫法和涵義。

3、由課本74頁活動與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關用途。

五、教具設計

1、投影1:按照課本49至50頁圖樣繪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圖。

2、投影2:元素與原子比較表。(空白)

3、投影3:介紹地殼里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簡介幾種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簡介門捷列夫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提問:水通電分解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麼組成的?

回答

引入課題2「元素」。

初中化學實驗創新說課稿3

●教學目標

1.加深對乙醇、苯酚、乙醛性質的認識;

2.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乙醇、苯酚、乙醛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酚羥基和醇羥基的區別及探討性實驗的設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激勵學生大膽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可行性,並指導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

●實驗用品

試管、試管夾、燒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管、單孔橡皮塞、玻璃片、鑷子、葯匙、酒精燈、濾紙、小刀、火柴。

無水乙醇、乙醇、苯酚、苯酚稀溶液、10% NaOH溶液、稀鹽酸、飽和溴水、2% AgNO3溶液、2%氨水、FeCl3稀溶液、2% CuSO4溶液、乙醛稀溶液、金屬鈉、銅絲、pH試紙、熱水、蒸餾水。

●教學過程

[引言]

課堂上我們學習了乙醇、苯酚和乙醛的性質,今天我們自己動手實驗,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它們的性質。

[板書]一、乙醇的性質

[師]乙醇有哪些主要化學性質?

[生]①和Na反應;②發生催化氧化;③發生消去反應。

[師]下面我們用實驗來驗證乙醇的化學性質。

[板書]1.乙醇與Na的反應

[師]請大家根據乙醇的性質以及鈉和水反應的實驗,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乙醇和Na反應與H2O和Na反應相比誰快?乙醇與Na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2.如何用實驗證明乙醇與Na反應生成H2?

3.如何證明乙醇與Na反應後的溶液的酸鹼性?它的酸性(或鹼性)是如何引起的?

[學生討論後回答]

1.水和Na反應快。乙醇與Na反應的實質是Na取代了乙醇分子中羥基上的H原子。

2.用排水法收集一試管放出的氣體,移開試管,用燃著的木條檢驗,可以聽到爆鳴聲。

3.滴入酚酞變紅色,說明乙醇和鈉反應後溶液顯鹼性。其顯鹼性的原因是CH3COONa是強鹼弱酸鹽,水解顯鹼性。

[師]請大家動手做Na與乙醇反應的實驗並檢驗生成的氣體及生成溶液的鹼性。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巡視時解答學生發現的問題:大試管中始終有大量的不溶物,起始反應劇烈,後來緩慢。

[指導]加入Na塊過多,起初劇烈反應時生成的CH3COONa包在鈉塊表面,對乙醇和Na的反應有阻止作用。

[過渡]Na與H2O,Na與CH3CH2OH反應時現象、裝置選擇、原理過程有相似性也有不同點。大家在完成實驗報告中要重點加以比較。接下來我們學習乙醇的氧化反應。

[板書]2.乙醇的氧化反應

[師]有機物的去氫、得氧都是發生氧化反應。乙醇在有催化劑存在的情況下,加熱能與氧氣發生氧化反應。

[投影]原理:

[解釋]在CuO的催化作用下,CH3CH2OH中-OH的氫原子,該碳上所連的H原子都易脫去,之後氧原子的一個電子與碳原子的一個電子重新形成一對共用電子對,形成一個新的C-O鍵。脫下的兩個氫原子與CuO中的氧原子形成水分子。

[質疑]大家能否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乙醇脫氫氧化後形成乙醛呢?如何在加熱的條件下提供CuO從而理解銅做催化劑的實質呢?

[生]銅在加熱條件下形成氧化銅。若浸沒在乙醇中失去氧原子後變為紅色的銅。銅在反應前後質量、性質沒有發生改變,即做為催化劑。

[師]那麼針對我們的實驗條件,大家如何進行合理的操作,且簡便易行,效果明顯呢?

[學生各抒己見,討論紛紛]

[生甲]把銅絲纏成螺旋狀,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後,伸進試管中。若效果不好,把銅絲纏成內徑不同的同心螺旋管進行實驗。

[生乙]把纏好的多層同心環螺旋管放在瓷管中加熱,往上面滴酒精,反應後蒸氣逸出後聞生成物的氣味。

[師]肯定後,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補充說明:第一種方案要注意,乙醇量要少,否則生成的乙醛溶於乙醇後,不能逸出,不易聞到刺激性氣味。若反復操作後效果會明顯。

第二種方案,在實驗時要控制乙醇的用量和滴入的速度,以及螺旋管的紅熱程度,一定要保證實驗安全,謹防乙醇著火燃燒。

[生]通過點撥提示後,積極思考,探索可行性方案和操作技巧。多次實驗後,安全可靠再向全班推廣。

[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1.學生把乙醇約2 mL加入試管中,把銅絲纏繞成螺旋管後在酒精燈上加熱氧化。伸入試管反應後聞氣味。重復多次,效果明顯。

2.有些學生沒注意應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致使底部銅絲一直保持紅色。解釋為:靠近焰心加熱,氧化變黑的部分在燈芯高濃度酒精蒸氣的作用下,又被還原為銅。這實際也是將乙醇氧化為乙醛的一個實例。

3.利用瓷管實驗的,注意從上部加蓋單孔塞,單孔塞上裝有滴管,滴入乙醇後,(滴時注意盡可能地將乙醇澆在銅絲圈上)移去滴管,集中聞氣味。

[過渡]我們知道,羥基不僅是醇類的官能團,也是酚類的官能團,而且醇和酚在性質上有很大差別,下面我們來實驗驗證苯酚的性質。

初中化學實驗創新說課稿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氨水的鹼性以及氨與酸的反應;了解氨的水溶性;

2、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化學實驗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慾望,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氨的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

【難點】

氨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投影】

①2007年10月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德國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理由是他發現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機理。

②1918年,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因為發明合成氨方法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③1931年,卡爾·博施因為改進合成氨方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教師】為什麼關於合成氨的反應多次受到諾貝爾獎的垂青呢?氨對於我們生產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義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氨,了解氨的'性質。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理性質

【教師多媒體出示新聞】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時,杭州市一製冷車間發生氨氣泄漏事件,整個廠區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圓數百米,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烈的刺激性氣味,進入廠區呼吸都感到困難。廠區內寒氣逼人。同學們能從材料中獲取到哪些氨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刺激性氣味,液氨易揮發,液氨汽化會吸收大量的熱。

【教師】那麼氨氣除了這些物理性質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性質呢?

【演示】噴泉實驗。同學們仔細觀察,實驗結束後說一說你們都觀察到了哪些現象?

【學生】燒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進入燒瓶,形成噴泉,燒瓶內液體呈紅色。

【教師】為什麼會形成噴泉?這又說明了什麼?

【學生】較大量的氨氣溶於少量的水中,使燒瓶內的氣壓明顯小於瓶外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水迅速進入燒瓶,形成噴泉。說明氨氣極易溶於水。

【教師】沒錯,氨氣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體積水大約可以溶解700體積的氨氣。氨氣溶於水後,與水也可以發生反應,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但一水合氨又不穩定,受熱容易分解為氨氣和水。

2、化學性質

【教師】同學們繼續思考,燒瓶內的液體變成紅色又說明了什麼呢?

【學生】說明氨氣溶於水後形成的氨水呈弱鹼性,可以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同時也說明氨氣也是一種鹼性氣體。

【教師】氨氣也是氣體當中唯一的一種鹼性氣體,那同學們思考一下,根據氨氣的性質有什麼方法可以檢驗氨氣呢?

【學生】可以用濕潤的紅色試紙,如果氣體使濕潤的紅色試紙變藍,那就說明氣體是氨氣。

【教師】既然氨氣是鹼性氣體,那麼它是不是可以與酸反應呢?

【教師】演示氨氣與氯化氫的反應,並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現象,並嘗試寫出反應方程式。

【教師】氨氣可以與酸反應,生成含有銨根的鹽,我們就把它叫做銨鹽。那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麼蘸有濃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不接觸就能放出白煙呢?

【學生】說明濃氨水和濃鹽酸均具有強揮發性。

3、銨鹽的性質

【教師】組織學生自行閱讀教材銨鹽的性質部分,並討論應當怎樣合理地儲存和施用銨態氮肥?並解釋原因。

【學生】

①由於銨鹽受熱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乾燥陰涼的地方,

②由於銨鹽會和強鹼在加熱的情況下發生反應,生成氨氣。因此施用時應避免與鹼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生】在含銨根離子的試劑中加入強鹼(常用氫氧化鈉)並加熱,如有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放出可確定有銨根離子。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氨的性質

作業:課後搜集自然界中氮的循環過程。

初中化學實驗創新說課稿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鐵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描述有關實驗現象;會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知道鐵製品銹蝕的原因和一般防銹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逐步養成實驗、觀察、思維的習慣並學會其方法,能利用鐵的性質分析解釋有關現象和問題。

3、德育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和現代的冶鐵史,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鐵的化學性質。

2、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3、建立反應條件對反應結果有很大影響的觀點。

三、突破難點措施:

通過比較鐵與氧氣反應,鐵在乾燥空氣中、在水中、與空氣和水接觸的不同現象,分析原因,得出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結果不同的結論。

四、教學模式:

開放式「超前自學」教學模式。其基本環節是:學生開放學習--交流學習結果--師生總結評價--創新應用練習。

五、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查閱資料。

六、教學媒體選用:

常規儀器(略)、錄像片、實物投影儀、圖表、計算機。

七、提前准備工作:

1、學生查閱有關資料;

2、提前一周開始觀察鐵生銹的三個實驗。

八、教學過程:

(一)專題討論,開闊視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鐵製成的?

2、你知道我國古代從何時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我國古代何時發現「濕法冶金」?

3、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鋼鐵工業生產狀況如何?

(二)學習交流,總結評價

1、根據日常生活的觀察,了解回憶鐵的物理性質:

_色,_態,_延展性,_傳導性,硬度_,密度_,熔點_,沸點_,_磁化。

2、鐵的化學性質:

[溫故知新] 鐵在氧氣中燃燒有什麼現象?說明什麼問題?

[設疑導入] 鐵在空氣中呢?

[展示] 一周前開始做的三個鐵生銹對比實驗結果。

[實驗與觀察]

[分析與思考]

1、三個實驗的條件有什麼不同?

2、三個實驗的結果有什麼不同?

3、這說明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銹?

4、如何防止鐵生銹?

5、舉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鐵生銹的例子,它們的原理是什麼?

[啟發與點撥]

1、鐵銹的主要成份。

2、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結果相差很大,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來 避免鐵生銹。

3、全世界每年因生銹而浪費的鋼鐵約佔全世界年產量的1/4, 可見鋼鐵防銹具有重要意義。

4、常見的防銹方法。

[分組實驗] 鐵與稀鹽酸、稀硫酸的反應

[觀察] 有什麼現象發生?

[分析與思考] 原因是什麼?化學方程式怎麼寫?

[啟發點撥]

1、根據該性質可用鐵與酸反應製取氫氣。

2、由該性質也可知使用鐵製品應避免與酸接觸。

[展示] 提前做好的銅樹的實驗結果。

[分組實驗] 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觀察] 有什麼現象發生?

[分析與思考] 原因是什麼?化學方程式怎麼寫?屬於什麼反應類型?

[啟發點撥] 鐵製品不能盛放硫酸銅溶液。

[小結與概括] 你認為應該如何歸納鐵的化學性質?

(三)議議練練,創新應用

[想想議議] 由上述鐵的兩條化學性質,結合以前所學的制氫方法,你對置換反應有 什麼進一步的認識?

[誘導歸納]

1、不同的金屬(如鐵、鋅)可以把同種酸中的氫元素置換出來,制出氫氣。

2、同一金屬(如鐵)可以把不同酸(如鹽酸、硫酸)中的氫元素置換 出來,制出氫氣。

3、金屬鐵還可以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

[練習與反饋] 把5.6克鐵放入足量硫酸銅溶液中,完全反應後, 溶液的質量有無變 化?為什麼?

[創新應用] 查閱有關資料,看看有哪些更先進的防銹蝕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學小論文。

;

③ 初中化學溶解度說課稿

初中化學出現了關於溶解度的知識介紹,那麼關於溶解度的說課稿有哪些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化學溶解度的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化學溶解度說課稿(一)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九年級下冊第七章溶液第2節《物質溶解的量》的第二課時,包括固體溶解度、溶解度曲線、氣體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為不可缺少的身邊的化學物質,溶液是同學們經常接觸的一類成分比較復雜的化學物質,也是同學們比較熟悉的一類分散體系。在上冊化學就經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鹽酸等。學生雖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現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沒有從化學角度去研究。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物質溶解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下一章酸、鹼、鹽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義務 教育 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是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討論交流的 方法 去認識溶解度,享受互助的樂趣,來達到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於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實踐的精神。

3、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固體溶解度的涵義、溶解度曲線、氣體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固體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體溶解度曲線的含義及應用;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

二、說教法

授課採用設疑、分組討論、啟發、講授、歸納、多媒體等 教學方法 。在“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學生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感性認識,把教與學統一起來。同時在教學中不斷地設疑,提問,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景。以討論交流的方法來理解溶解度,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此外,其他各種教法在教學過程中將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學法指導

在“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指導下,引導學生學習,要讓學生明白:

1、在理解溶解度時,只有在一定的溫度下、100g溶劑、達到飽和狀態才能確定溶解度。

2、某些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情況

3、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關系

4、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學設計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根據以“溶解度的涵義→溶解度與溶解性的關系→溶解度曲線及其應用→氣體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為知識線索,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復習引入

復習: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及其相互轉化關系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沖一些溶液,例如糖水、鹽水、葡萄糖等,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糖溶得多點?還是鹽溶得多點?如何進行比較?這樣設置問題讓學生感覺驚愕、意想不到,就會積極的思考由此產生了學習動機。

2、分組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根據各自 經驗 和知識不同,得出比較條件。

3、練習鞏固

通過練習鞏固新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分析比較

通過閱讀課文,了解溶解度與溶解性的關系,再通過比較兩種物質的溶解度得出,同一溫度下,不同物質的溶解度不同,由此引出不同溫度下,同一物質的溶解度不同。

5、讀圖分析

通過溶解度曲線圖使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再對溶解度曲線進行分

析了解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關系

6、遷移與應用

通過設計一些練習使學生真正會利用溶解度曲線

7、自學

列出自學提綱,讓學生自學,再利用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加以鞏固所學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小結本節課的內容,交流收獲,體驗成功,學生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 總結 自己的收獲。

8、布置作業

讓學生通過作業,把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問題中,也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本節課的知識能得到延續、提高,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新課內容真正被學生所接受。

初中化學溶解度說課稿(二)

3.2溶液中教參註明是3課時,我們基本上是這樣來分配這幾塊內容的:1.物質的溶解性及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2.物質的溶解度;3.物質從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組成和溶質質量分數。而第二課時物質的溶解度也是這一節的重點和難點,並且課堂教學的容量比較大,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晰,我的教學方法也不是最靈活。所以藉此機會和各位老師交流一下,來突破自己的瓶頸問題。

首先我談談自己對教材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有三個主要內容:溶解度的含義,溶解度與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的關系,溶解度的影響因素即溶解度曲線的知識。後面還有一部分關於利用溶解度計算的內容我們是放在下一課時講的。這三部分的主體都是溶解度,是學生對溶解認識的一個跨越,是從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個由性到量的跨越,我們授課時由淺及深,從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義,而溶解度與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的關系,其實是對溶解度引入的意義的一個鞏固,讓同學們更清楚“度”的重要性。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說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情況,2句話。氣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還通過一個曲線顯示氣體溶解度受壓強影響的情況。以教材的思路看,它提供了簡潔的內容和流程,是想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得出一些規律。然而我們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知識不是我們說一遍或是學生寫一遍就能理解的。為了加深學生對溶解度的理解我們還要加入一些內容來輔助教學主體內容。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義。

(2)知道並能使用溶解度曲線。

(3)掌握固體、氣體的溶解度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在區分物質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於水的過程中,體驗比較的方法。

(2)在總結物質溶解度的變化過程中,運用圖表的方法。

(3)培養自學、閱讀、查找有關數據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絕對和相對的辨證關系。

其實,這一課時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都是重點,對學生來說都是難點,而對考試來說沒有什麼太難的,基本上就是關於溶解度曲線的運用的題目。然而就教學的延續性來說,這一課時在培養學生的一些能力上有比較大的幫助。如過程與方法的目標(2)在總結物質溶解度的變化的過程中運用圖表的方法,其實豈止是溶解度的變化,以後的質量及質量分數的變化、pH的變化等等都可以用圖表的方法,所以我們更重在一些分析過程而非結果的運用。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感悟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系這一條只能說是拉上來的,我覺得理科的教學也就是國外的科學的教學中有太多的點都能夠讓學生深刻的感悟到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系。其實我個人覺得影響事物變化的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而內因是不能或不易改變的,能夠改變是外因這一點也是滲透在這一目標中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所以沒有寫出來。

三、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

1.新課導入

復習提問什麼是物質的溶解性,如何比較幾種物質的溶解性。同學們利用上節課內容回答,並舉例說明。然後請同學找出方法的不足之處,加以完善,由此引出溶解度這樣一個概念來表示物質的溶解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舉一反三的過程,完成舊知到新知的過渡。

2.新課講解

不同物質在相同條件下溶解性不同,同種物質在不同條件下溶解能力也不同。介紹溶解度是衡量溶解能力的尺子。即把大家討論的各個因素溶入溶解度的概念中。然後剖析各個要點,一定溫度、100g溶劑、飽和溶液(是一個點,代表物質在溶劑中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實質是一定條件下溶質的質量(此處與溶解度本身的含義有一定出入,但是有助於學生理解和運用溶解度)、單位、符號。告訴學生溶解度就是某溫度下,某物質在100g溶劑(通常是水)里最多能溶解的克數。然後用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如20℃,食鹽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的含義。提問反之,20℃時,硝酸鉀在100g水裡溶解了31.6g就達到飽和狀態意味著告訴我們20℃硝酸鉀的溶解度。鞏固練習,將課本77頁表格中各種物質的溶解度的含義說出來,有些同學會漏說溫度或是水的質量,或是遺漏單位,同學間加以糾正以鞏固溶解度的各個因素。反復練習以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增加練習簡單的計算物質某溫度時的溶解度,如20℃時某物質在50g水中溶解了20g就不能再溶解了,它的溶解度是多少。通過不斷的遞進的小練習將難點溶解。

提問:我們之前經常提到的某物質可溶於水等,如果兩種物質都是可溶於水的,它們的

溶解度是否是一樣的呢?通過閱讀課本77頁最後一段,回答老師的問題。然後請同學們把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用數軸表示,以加深理解。並根據表中數據判斷它們各屬於什麼情況。向學生介紹溶解的絕對性和不溶解的相對性。通過讓學生感悟辯證關系的同時糾正我們日常的一些不夠規范的說法。

一定溫度下,一種物質有一個溶解度的值,那麼某種物質在各個溫度下的溶解度該如何測得呢?學生討論發言。化學上也常用一些坐標圖表的方法把實驗測得的數據顯示出來,介紹溶解度曲線,由學生完成78頁思考與練習。比較氫氧化鈣和硝酸鉀的溶解度。比較時指出不同物質比較溶解度應在同溫下。通過觀察硝酸鉀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曲線,得出硝酸鉀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情況。結合79頁圖觀察一些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完成思考與討論,並得出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規律。再請學生通過看79頁圖完成一些小練習來體會溶解度曲線的用途:如在溶解度曲線上找到1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找到硝酸鉀溶解度為110g/100g水時的溫度、說出兩條曲線交點的含義或是從曲線圖上能夠讀到的信息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圖表坐標的方法來處理數據,並運用運用圖表獲取有用信息。

介紹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除了溫度還有壓強。如何影響用大家熟悉的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雪碧汽水為例講解。對於氣體而言,飽和溶液的判斷是有些抽象的,例如河水中氧氣的溶解情況,有時我會運用夏天雷雨前魚兒會跳出水面的例子。這個例子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化學知識很好的結合起來,當然應該還是有個別學生不容易理解,那需要我們額外的講解。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自己說出本節課學到的溶解度的知識的一些要點。

4.鞏固練習

通過一些小的題目加強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初中化學溶解度說課稿(三)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叫張鋒旺,來自尉氏縣南曹鄉中心學校。我說課的題目是新課程標准滬教版 九年級化學 教材第六章第三節第二課時的內容:溶解度。下面我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的設計。

一、教材內容:

溶解度在整個第六章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學習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之後,來探討固體物質在一定量溶劑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為下節學習結晶做好鋪墊。學生雖然對於一般物質溶解後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上一課題從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課題將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物質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問題。學生學起來不會感到吃力,還是易於理解和接受的。同時,在利用數據研究問題的同時,使學生從中能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學習和研究問題。

結合新課標、本節課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立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2、 學會繪制並使用溶解度曲線圖;

3、 知道溫度、壓強對氣體溶解度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2、 對溶解度曲線圖繪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達到學以致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學慣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處理實驗數據,進一步提高在實驗探究中控制實驗變數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固體溶解度曲線圖的應用;影響氣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學情與學法分析:

經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學生已掌握飽和溶液、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學習溶解度知識難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仍需要教師的管理和引導。據本節課的特點,結合教法與學生的實際,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基礎上,採用交流討論、歸納應用的方法進行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 學習方法 。因此做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三、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教師的教,也要考慮學生的學;即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也注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採用目標導學法、引導啟示法、歸納總結法進行教學。

1、目標導學法: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學功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問題的慾望,並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2、引導啟發法: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引導學生逐步探究,發現歸納,使學生領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

3、歸納總結法:對於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線圖應用,可以通過閱讀、學生間交流討論,總結。此過程有助於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上課時我首先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誰能說出二者的轉換方法?”學生七嘴八舌的搶著回答。問:“實驗證明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學生會說與溶質、溶劑有關,還跟溫度有關(打開課件)問:“怎樣來描述物質溶解性的強弱呢?大家不妨討論一下。”引導學生:物質溶解性是難於直接測定的,能否用一個可測的物理量來表示一種很難測定的物質的性質?用溶解“最大量”來表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個可供選擇的辦法。這個溶解“最大量”就是這節我們學習的溶解度。接著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探討何為溶解度。

(二)、講授新課

1、 固體物質溶解度:

播放課件:展示三張圖片,圖片1質量相同的溶劑,一個溫度為10℃,一個溫度為40℃,分別加入相同質量的NaCl和KNO3。問:能不能比較它們的溶解性大小?學生:不能。問:為什麼呢?引導學生得出:應該在同一溫度下。圖片2溫度相同,質量不同的溶劑分別加入相同質量的NaCl和KNO3。問:能不能比較它們的溶解性大小?學生:不能。問:為什麼呢?引導學生得出:應該在一定溶劑中。圖片3溶劑質量相同,分別加入相同質量的NaCl和KNO3。問:能不能比較它們的溶解性大小?學生:不能。問:為什麼呢?引導學生得出:應該達到飽和狀態。得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應定溫度、定溶劑的量,定狀態。學生閱讀教材168頁內容,(播放課件打出溶解度的定義)注重指出“三個條件”。問:你能理解這樣規定的意義嗎?學生思考討論會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規定用溶解度來表示物質的溶解性才有意義。

學生討論:20℃時KNO3溶解度為31.6g,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在20ºC時,該物質在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溶解的質量為31.6克。或說:在20ºC時,該物質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課件)讓學生簡單了解溶解度與溶解性的關系。為了加深學生對溶解度的理解,我設計了下面的練習。

反饋練習:

1、某物質在20℃時溶解度為21.5g,其含義是什麼?

2、我來當法官:

(1)、在20℃時100g水中溶解了23gNaCl則NaCl在20℃時的溶解度為23g;

(2)、在20℃100溶液中含有溶質23g則該物質的溶解度為23g;

(3)、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則NaCl的溶解度為36.5g;

(4)、在20℃時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則NaCl在20℃時的溶解度為36.5g。

分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總結(1)(2)(3)句的錯誤之處。對表現好的小組大家鼓

掌激勵。

問:“同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表示這種變化關系,最直觀、形象,又便於應用呢?”學生思考引出溶解度曲線圖。

2、固體物質溶解度曲線圖:

我們用縱坐標表溶解度,橫坐標表示溫度,根據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可以畫出某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這種曲線叫做溶解度曲線。

請同學們認真觀看:通過繪制觀察NaCl溶解度曲線,你能得到什麼信息?(播放課件)學生自己領悟繪制的方法。“學生自己閱讀教材169頁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並將圖6——15完成,看誰做得又對又好,小組內展評。”

讓學生閱讀教材169頁圖16、17幾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由學生相互交流總結出曲線所表示的信息。

固體物質溶解度曲線及意義:

(播放課件)請同學們看圖a 、b點表示的含義,學生討論得出:曲線上的點即a 點表示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溶液為飽和溶液;b點(交點)表示這兩種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為了增強對溶解度曲線的應用,達到學以致用。然後播放課件中的兩題學生交流討論當堂完成。教師巡視點評。

3、 氣體物質溶解度:

介紹氣體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課件)在壓強為101KPa,一定溫度時溶解在1體積水裡達到飽和狀態時的氣體體積。著重指出它們是體積關系沒有單位。然後說:大家想一想0℃時,氧氣的溶解度為0.049的含義是什麼?學生會立即回答:在0℃,氧氣壓強為101kPa時,1體積水最多能溶解0. 049體積氧氣。追問:生活中有這些現象,打開可樂飲料瓶蓋會冒泡;喝過可樂後會打嗝。誰能解釋是什麼原因?學生思考討論引導學生得出氣體溶解度的特點:當溫度一定時氣體溶解度一般隨壓強增大而增大,隨壓強 的減少而減少;當壓強一定時,氣體溶解度一般隨溫度升高而減少,隨溫度降低而增大。然後學生小組搶答:1:打開健力寶瓶蓋時我們為何會看到有氣體冒出?

2:給水加熱時我們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現氣泡?

4、留下問題:

能否將溶解的溶質從溶液中取出來?怎樣將溶質從溶液中取出來?這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結晶。

(三)、(由學生自己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還有那些疑惑?

為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又設計了三個達標測試。目的檢測學生對溶解度曲線圖的應用。由學生同時動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而後統一答案。

(四)、達標測試:

1、(2008)右圖是A、B兩種固體物質中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下列

問題:

(1)t1℃時,B物質的溶解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將t2℃時,A、B的飽和溶液分別升溫到t3℃,A溶液的溶質

質量分數________________(填“大於”、“小於”或“等於”)B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假設升溫過程中水的質量沒有變化)。

2、(2010)右圖是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30℃時,該物質的溶解度為 g。

(2)50℃時,將40g該物質加入到l00g水中,攪拌後得到的

是 (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

3、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汽水,飲料大多數是碳酸飲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氣體,打開汽水瓶蓋時,汽水會自動噴出來,這說明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與 有關。喝了汽水後,常常會打嗝,這說明氣體的溶解度還與 有關。

(五)、作業:教材170頁觀察與思考,173頁4題、5題。

五、板書設計:

溶解度

1、 固體物質溶解度:

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注意:條件:一定溫度。

標准:100克溶劑

狀態:飽和狀態

2、 固體物質溶解度曲線:(1)、繪制方法;(2)、曲線圖表示的意義。

3、 氣體物質溶解度:

影響因素:當溫度一定時.氣體溶解度一般隨壓強增大而增大,壓強減小而減小。當壓強一定時.氣體溶解度一般隨溫度升高而減小,溫度降低而增大。

④ 初中化學說課稿優秀

初中化學說課稿優秀範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准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優秀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說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3。本節課分為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個部分。本節課是化學的「工具性」課程,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學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後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知識和工具。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結構,本節課是對前面知識的一個延伸和後續,而且是學習以後離子,化學式和化合價的重要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對於初中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已經初步形成,在課堂上不喜歡老師的單純灌輸講解,希望老師創建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創造性和才能。本節課中我多數設置討論、看圖歸納總結,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密切的元素;記住並能正確書寫一些元素的名稱和符號;2.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元素概念的建構,學會從一類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徵,從而獲取概念的能力;

2.通過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認識事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元素符號的學習,初步形成「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徵的化學思維方式。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含義;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難點】

對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號的含義。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增強學生對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採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表格總結法等。並通過使用投影展示,將知識體現的更加具體形象。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准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通過提出疑問:缺鈣會引起骨質疏鬆症,那麼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補鈣的物質嗎?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幾種常見的補鈣食品(或葯物)。提出疑問幾種食品名稱中的「鈣」、「鋅」指的是什麼?(分子,原子,還是……?)通過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並製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1.建構元素概念,並區分元素與原子的概念

教師提出疑問:那麼什麼是元素呢?運用投影展示兩組物質:

從組成上分析每組物質的共同點,學生討論交流,得出規律,得出「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中的質子數」的結論。最後教師總結:元素是質子數(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是用來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的,只論種類,不論個數。這樣的設計,從知識上,是為學生建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礎;從能力上,是為了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氧氣、鐵、硫酸銅,講解物質從微觀上來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粒子構成的;從宏觀上來說是由元素組成的。並建構物質的'組成(或構成)的關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質組成與構成的關系。培養學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化學觀念,並認識元素的分類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比較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學生分析、討論得出: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種類和元素種類不變;分子種類發生變化。培養學生發現規律,並總結提煉規律的能力。

3.認識身邊物質中的元素

教師組織活動學生看教材圖2—8,將構成地殼成分元素的質量分數做一些常識性介紹,並簡單向學生說明地殼中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是怎樣測定的。學生觀看圖片、了解、討論認識到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氧、硅、鋁、鐵。

教師總結:地殼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鋁鐵鈣鈉鉀鎂。(養閨女貼給哪家美)元素化學性質與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目有關。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4.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元素符號的含義

教師講解(投影教材P61圖3-19)一個不懂漢語的外國學生走進了我們的實驗室,看著試劑瓶上的標簽的情景。引出「元素符號」。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認識體會學習元素符號的必要性。

提出問題(投影教材P62表3-4)請同學觀察一些常見元素的元素符號,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教師講解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則。並投影規范的元素符號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圖文並茂,將抽象的規則形象化,有利於學生記憶書寫規則,並養成良好的規范書寫習慣。

5.認識元素周期表

教師講解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科學家把它們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把它們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這樣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紹門捷列夫。提問仔細觀察元素周期表,發現規律。

教師總結: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橫行,18縱列,每個橫行叫做一個周期,每個縱列叫做一個主族,按核電子數遞增順序進行,對於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用不同顏色標注。進一步學習元素周期表,體會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

通過習題練習鞏固理論知識。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歸納總結並填寫「原子和元素比較表」,體會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

⑤ 初中化學說課稿

人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範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課程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導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學習本節課,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同時,它又是中考中常設計的內容,因此,在初中化學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分析實驗的基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拉進化學與生活的距離。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化學反應原理

二、說學情

本課時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關於二氧化碳的知識的了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會很難。又由於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尤其對化學實驗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對實驗的動手和分析能力弱,還沒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我採用組成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來形成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法

(1)情境引入法: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意識。

(2)實驗探究法:本節課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分析實驗現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質。

(3)問題討論法:在教學中恰當的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通過討論完成探究實驗。

四、說學法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探究,提煉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

2、指導學生利用分析、對比的思維方式,使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聯系。

3、引導學生定勢思維為發展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趣: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的糧食;消防官兵贊美它是滅火的先鋒;建築師稱它是粉刷匠;而環境學家卻指責它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謎底:是什麼?

(二)新課講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老師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分別從顏色、氣味、狀態三方面進行回答。培養學生觀察並能准確描述實驗現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向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接著問學生,為什麼在擁擠的人群里,蹲著比站著難受?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打開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向預先准備好的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傾倒水,震盪)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實驗中得到二氧化碳溶於水。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我們打開汽水瓶蓋會有氣體產生,氣體是什麼?又體現了什麼性質?從而加深學生對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 引導學生回顧「向盛有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里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燒,從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燃燒。

(2) 「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探究(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老師指導:從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內取出少量的液體放入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引導學生猜想: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學生(猜想):

①是CO2?

②是H2O?

③是CO2和H2O反應生成的新物質?

學生操作實驗分析對比得出結論。目的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

(通過若干組實驗,此時,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因實驗得出而興奮起來,掀起一個小高潮)。並加熱紫花觀察到紅花變紫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養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能力以及書寫化學方程式能力。

(3) 學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吹氣,注意現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應這一原理。並說明這是CO2的一條重要性質,可用於檢驗CO2氣體。

(4) 即時應用,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證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並操作實驗驗證,以便使知識學以致用。

過渡: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要求學生通過剛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性質的理解,並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想、推斷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後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二氧化碳有這么多的用途,那麼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從而引出了「溫室效應」這一熱點話題。培養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做到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這一教學理念。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從而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情況,及時強調、歸納、突出重點,設置課後思考(多媒體體現),將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五)練測平台

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習題,力圖達到「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質

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

無色無味氣態比空氣大能溶於水

二、化學性質

1、不支持燃燒,不燃燒

2、與水發生反應

CO2+H2O=H2CO3

3、與石灰水發生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滅火、人工降雨等

人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範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化學式與化合價》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4的內容。本節課主要講述了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質化學式的寫法,這位過渡到本課題起到了鋪墊作用。為之後學習第五章《化學方程式》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化學式的涵義;知道一些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能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並能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並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來計算物質的組成;能看懂某些標簽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化學,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了解化學式,知道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

2、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

3、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並會應用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元素的概念和物質的微觀構成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數字的基本運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這為化學式的有關知識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採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採用談話法與講解法。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面向全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難度的問題,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前面學過的一些物質的化學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麼我們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這些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學式的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81頁相關內容,對於化學式的定義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後以H2O為例,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該化學式的意義,教師進行指導並及時指出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學生討論結束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並講解,得出化學式的定義及其意義。

講解結束後,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意義是否相同?為什麼?並組織學生討論符號H、2H、H2、2H2各具有什麼意義?在學生有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我進行歸納總結: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意義不同,因為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表示分子個數,右下角的數字表示一個分子中含該元素的原子個數。

在此基礎上,通過多媒體呈現練習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一些錯誤,針對這些錯誤我進行指導並歸納總結,從而引出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2、化學式的學習

學生學習了化學式,為化學價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實驗測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個數比,如不是這個數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在化學上,就用「化合價」來表示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目。引導學生看課本83頁 表4—6「 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針對表格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問題如下:

(1)化合價有幾種?是哪幾種?(讓學生明白元素化合價有下負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顯多少價?氫元素通常顯幾價?金屬元素通常顯什麼價?非金屬元素通常顯什麼價?

(3)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多少?

(4)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多少?

在此基礎上,組織兩個活動。

活動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化合價記憶比賽,看誰記得多,記得准,評出「記憶之星」;

活動二:讓學生編寫能幫助記憶的的化合價韻語、歌謠。

活動結束後,展示同學們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通過活動,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學習了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之後,應用化合價來推求實際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學式。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練習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識的學習。練習如下: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原則,已知氧元素為—2價,計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價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價。練習結束之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名稱,一般讀作某化某,如:NaCl讀作氯化鈉。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如:CO2讀作二氧化碳。

3、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引導學生復習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了解相對分子質量跟相對原子質量一樣,也是相對質量。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討論,從而引出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相關內容。由於計算比較簡單,啟發學生自己學習,並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糾正錯誤。

在有關相對分子質量計算教學完成之後,可讓學生傳看幾種商品(如醫葯、化學試劑、洗滌劑、食品等)的標簽或說明書,教給學生如何查看它們的成分、含量或純度,並適當講解化學試劑按純度分級的情況。

(三)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化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四)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1、基礎習題:完成課本章節後練習題

2、拓展作業:到實驗室查看化學葯品的標簽,了解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雜質的種類和數量,並對其中三種葯品的有關情況做記錄。

人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範文3

各位評委老師: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初中化學《環境保護》,下面我將從說教材等以下幾點說起。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後講授。本節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歸納復習課。

環境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近年來中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並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展,講授過程中注重中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松,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環境問題貫穿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知識內容可發展、適用年級可擴大。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這章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後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學生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高中學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擴展研究。他們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後,對環境問題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說,初中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可以為高中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本節課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於環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並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系的能力。因為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境衛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⒈了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環境污染的初步知識。

⒉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唯一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2、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3、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通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為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製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五、學法的確定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污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搜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致地梳理,通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盡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於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說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七、教學過程設計

1、設置問題,引入課題

通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麼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境污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麼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類型有哪些?這些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麼?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最大?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通過查閱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⒊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後按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溫室效應→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閱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⒋布置作業

(1)必做題:A、每個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境污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題目,並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境污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台環境現狀分析」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

⑥ 初中化學說課稿《中和反應》

初中化學說課稿範文《中和反應》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第一部分內容:中和反應。是在學生學習常見的酸和鹼的一些性子後,又把酸和鹼的反響單獨列為一節,這就闡明白:一是評釋中和反響的重要性,二是由酸鹼中和反響的產品引出鹽,切合由淺到深的了解紀律。課本通過學生的運動與探究引入中和反響,爾後又通過交換與討論的方法了解中和反響在一樣尋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親昵了化學講義知識與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時又富厚了學生的將來生活。

2、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②了解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②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關信息加工處理

③會用觀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意識

②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酸鹼之間的中和反應

難點是: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

二、說學情:

我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習過程中,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才華的機會,因此,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知識。

三、說教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為此,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本校的學生情況,我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其模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系生活。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這樣,不但使學生始終處干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本課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從以下方法進行學習: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3、自主學習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同學們想看魔術嗎(激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教師播放課件:

①向盛有無色溶液的燒杯中,滴入幾滴無色的溶液,燒杯溶液變紅。

②再向變紅溶液燒杯中滴入無色溶液,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當燒杯溶液剛好變成無色時停止。

驚奇的顏色變化,會引起學生發出疑問;有了這“奇”“疑”的問題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們想知道這個奧妙嗎?要想揭開這個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三節酸和鹼反應——中和反應。

2、引導實驗,自主探究

前面同學們已學過酸、鹼各自具有一些化學性質,那酸與鹼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嗎?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用事實說話,請同學們進行活動與探究(P193)。接著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3、歸納總結

①氫氧化鈉是鹼,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顯示紅色,隨著鹽酸的加入紅色逐漸消失變成無色,所以此時的溶液不是鹼性溶液,說明有新的物質生成,進一步說明了酸和鹼發生了化學反應。(藉助FLASH動畫展示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過程),其他的酸和鹼也能發生類似的反應: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課件展示酸與鹼的反應方程式,請同學們總結反應的`特點,反應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種化合物(鹽),這類化學反應叫中和反應。

4、聯系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應的概念,下面我們看幾則資料。

課件展示:(讓學生真正理解在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

①改變土壤的酸鹼性

根據土壤情況,可以利用中和反應,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鹼性物質,以調節土壤的酸鹼性,利於植物生長。例如近年來由於空氣污染造成酸雨,導致一些地方的土壤變成酸性,不利於作物的生長,於是人們將適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處理工廠的廢水

工廠生產過程中的污水,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例如: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③用於醫葯

人的胃液里含有適量鹽酸,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如果飲食過量時,胃會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這情況下,可以遵醫囑服用某些含有鹼性物質的葯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教師引導:這些資料說明了什麼?(中和反應用途很廣)

5、交流與討論(P194)

6、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和反響,簡朴認識了中和反響的原理,會寫一些中和反響的化學方程式,並認識了中和反響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7、課外作業: 查資料,生活、生產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響。

8、板書計劃

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

一、中和反應

1、中和反應:酸與鹼作用生鹼鹽和水的反應

⑦ 初中化學說課稿

關於初中化學說課稿範文錦集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鹼鹽的復習是初中化學復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鹼鹽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礎題(如填空題、選擇題)、實驗探究與開放性題、信息題型的知識區域,考查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實驗探究能力,滲透理論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常見酸鹼鹽的通性和用途,認識酸鹼的腐蝕性;初步了解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知道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了解食鹽、純鹼等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稱和作用;知道復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會用酸鹼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2.過程和方法:通過酸鹼鹽知識的討論、歸納小結,培養學生總結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的學習能力;在知識遷移題、實驗探究性問題、開放性試題、趣味性題、信息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酸鹼鹽知識全面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科內多知識點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保護環境、關心愛護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酸鹼鹽的概念,通過化學實驗,將常見的酸鹼鹽的性質進行對比總結,歸納出酸鹼鹽的通性,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培養學生對類似酸鹼鹽的性質進行推測的知識遷移能力。

2、教學難點:理解酸鹼鹽的概念,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根據酸鹼鹽的性質分析常見離子的檢驗,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方法選擇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准備採用包括問題和實驗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歸納法等過程式教學方法。採用"問題探究式"和「討論式探究」的復習法,即先給出實驗題例,通過對題例的探究暴露錯誤,討論發現問題,帶出知識點,引出方法,由此教會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實現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復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圍繞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編排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提問,實驗習題,在練習、討論探究中讓學生復習酸鹼鹽的知識的同時,能力和思維得到提高,科學素養得到升華。 引入課題:由前面物質分類中的化合物引入,這節課復習化合物中的酸鹼鹽,重點掌握它們的性質和用途,酸鹼鹽之間要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1、常見的酸鹼鹽

活動探究一,讓學生討論回顧常見酸鹼鹽,提出問題:你對它們有多少認識?讓學生了解它們的俗名和化學式,並探究這些物質的類別,引導學生如何認識酸鹼鹽,敘述酸、鹼、鹽的概念,認識實驗台上提供的物質的類別,為下一個活動打

2、酸鹼鹽的通性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再由用途體現性質過渡到化學性質的復習。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對常見酸鹼鹽的化學性質有哪些認識?如鹽酸、氫氧化鈣、碳酸鈉、硫酸銅分別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反應?揭示課題:通過化學實驗,驗證某些物質之間能發生反應,觀察並描述實驗現象,並正確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部分學生板演,師生共同評價,從而歸納出酸、鹼、鹽的通性。從所寫的化

學反應方程式歸納出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3、探究應用

展示另一個探究活動題目,提問,下面這個探險隊員硫酸怎樣走出小山?請你幫幫忙給他指指路。根據學生討論分析並給以適度的引導,在探究中復習鞏固酸的化學性質。再由學生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復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發生的條件,在興趣、討論、質疑中愉快的學習,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讓學生利用鹼、鹽的化學性質幫助氫氧化鈣、硫酸銅順利通過小山,作為課後探究,讓學生鞏固酸鹼鹽的知識讓學生學會審題,學會探究,學會解答開放性題,培養探究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與反思

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回顧,不但要弄明白學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清楚?通過展示板書設計進行反思回顧,整理歸納,並通過精選的練習拓展延伸,並提示下節課將從物質的鑒別,推斷,實驗研究,除雜等反面進行綜合復習下基礎。說出你最熟悉的一種物質的用途。化能力。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2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製取氧氣》。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2總括語

為了處理好教育學的`關系,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要做到精講精練,還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開拓學生思維。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由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的探索發現式學習,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六個環節加以設計和說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進行教學評判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主要介紹了製取氧氣的方法,為後面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學習打下基礎。

4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制定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錳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實驗,逐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感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產生對化學學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5學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節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初三的學生正處於心理斷乳期,有較強的好勝心,因此我會通過小組PK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6教學教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到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快速提升學習效率。本節課我將採用的教法為講授法,實驗法等。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來進行學習。

7教學過程

充分的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而教學活動的精彩開展則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環節。本節課我將從以下4個環節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導入

良好的導入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目光,能夠讓學生快速地融入到課堂中。本節課我將以試講的方式來進行導入:同學們好,上課。在上課之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多媒體上的這個視頻,我們看看視頻中講了什麼樣的內容呢?視頻播放結束了,哪位同學願意說一說他都看到了什麼呢?好,就請最後一排靠牆的男同學來回答一下吧。請坐,他告訴我們呢,看到了潛水運動員和登山愛好者都在使用氧氣罐來維持正常呼吸。觀察得很認真。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呼吸離不開氧氣,它非常重要,那同學們知道如何製取這么重要的氣體嗎?老師看到大家的臉上充滿了疑惑,沒關系,我們一起來走進化學實驗室,開始今天的學習吧。

通過這樣的方式導入,可以將生活和學習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會給學生三分鍾的時間,自主閱讀教材。並找出製取氧氣的方法,學生給出的答案是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和加熱氯酸鉀制氧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專注力。接下來,我會先進行實驗的演示,把少量高錳酸鉀裝入試管中,並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用帶有導管的塞子,塞緊試管加熱試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並引導學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通過我的演示可以減少學生在後面親自動手實驗時出現不必要的錯誤,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接著我會將全班分為10個小組,前後桌4人為一小組,學生在組內進行親手操作。與此同時我會走下講台,及時的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提醒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注意安全,學生可以通過親手操作感受到化學的神奇和實驗成功的喜悅。緊接著我會進行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拿兩個試管,一個只有過氧化氫溶液,另一個在裡面加入了二氧化錳,分別用帶有的木條放到試管口,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木條在接觸到放有二氧化錳的試管處迅速熄滅,知道用這種方法可以檢驗氧氣是否集滿。我也會補充相關內容,如二氧化錳可以加這個化學反應,它叫做催化劑。學生通過實驗對比和記錄,從而歸納出實驗的步驟,並能夠深刻理解催化劑的作用。最後我會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工業中是否可以使用這種辦法來製取氧氣?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相聯系。

小結

在課堂快要結束時,我會通過提問學生的方式,來總結本堂課的知識,起到鞏固的作用。

作業

作業環節,我會請學生查閱,是否所有的催化劑都能夠加快化學反應,下節課分享。

8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我的板書簡單明了,直觀易懂,是一節課內容的濃縮,我會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寫上本節課的題目,黑板正中央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黑板右下方寫上本節課的作業,這樣的板書清晰地展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邏輯,可以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傾聽。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屬於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於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於「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並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麼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麼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現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里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著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並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著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麼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於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並解釋原因。之後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系,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干、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麼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於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採用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並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鍾菜就可以變咸,腌蘿卜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後布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並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為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並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於學生抓住要領。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對教材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立

1、教學內容:高中化學第一冊(必修)第五章第四節《化學鍵》第一課時包括:

①化學鍵,

②離子鍵,

③共價鍵,

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2、教材所處的地位: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後學習化學鍵知識。本節內容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化學鍵的學習,學習這些知識有利於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認識。同時對下節教學——電子式的學習提供基礎,下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學生首先要知道化學鍵的概念。學習化學鍵知識對於今後學習氮族元素、鎂鋁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第二部分是關於共價鍵的內容——跟離子化合物一樣,復習初中學過的氯氣和氫氣起反應形成共價化合物氯化氫的過程基礎上提出共價鍵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紹非極性鍵和極性鍵,它是對共價鍵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了共價鍵之後,必然要考慮成鍵原子之間對共用電子對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電子對在成鍵原子間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引出了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概念。

4、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了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2)能力目標:對立統一論思想:陰、陽離子構成了離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兩個方面。

(3)情感目標:通過觀察鈉跟氯氣起反應、氯氣和氫氣的演示實驗,從宏觀上體驗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通過課件演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深入理解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

難點: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確立依據:化學鍵存在於微觀結構中,我們無法進行觀察,只能通過CAI演示,使學生去了解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屬於化學基本概念,這在高考試題中也屬於重點,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這部分內容。

三、教材處理

內容調整:這節課先講解化學鍵相關的知識,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內容放到下一課時去學習。

四、教學方法

3W教學法(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樣做)。

五、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一)、引入:請學生回憶鈉和氯氣反應、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實驗現象。接著播放上述兩個實驗的錄象,讓學生加深實驗現象。過渡,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反應的微觀實質是什麼?引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新課教學:

(1)、離子鍵:演示NaCl的形成過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鍵原因、特點,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再來分析哪些原子之間會明顯以離子鍵結合?在周期表中處於什麼位置?

(2)、共價鍵:通過演示HCl的形成過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鍵原因、特點,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同樣來分析哪些原子之間會明顯以共價鍵結合?根據原子吸引電子能力不同共價鍵分為非極性共價鍵和極性共價鍵。

(3)、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比較:從概念、成鍵粒子、粒子間作用、形成條件等方面去比較二者。

(4)化學鍵: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學鍵的概念。強調:存在與分子內或晶體內,分子間不存在;必須是相鄰的原子或陰、陽離子間。

(5)、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通過對NaCl、HCl形成的討論,得出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及反應條件和反應熱的原因。

六、課堂小結:

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七、布置作業:

課後習題一,鞏固本節所學內容。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5

鹽的性質:

1.鹽溶液與指示劑反應

2.鹽溶液與某些酸溶液的反應

3.鹽溶液與某些鹼溶液的反應

4.鹽溶液與某些鹽溶液的反應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海水制鹼》,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海水制鹼》這節課是魯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全一冊第3單元第3節的內容,純鹼在工業生產和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應用,是初中化學遇到的一種重要的鹽類物質。本單元以海洋為背景,引領學生認識海洋化學資源,體現「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本節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 「一、氨鹼法制純鹼;二、純鹼的性質。」在第一部分,主要內容:一是通過認識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引導學生從元素守恆的角度思考原料選擇的問題,樹立元素守恆觀;二通過自主學習,了解純鹼、小蘇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體會學習化學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過用分類的方法探究純鹼的性質,總結鹽類性質的一般規律,學會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過復分解反應實質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微觀本質上認識和思考宏觀的現象和變化,突出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

二、說學情

學生的起點知識、能力和思維障礙:(1)學生雖然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但是對質量守恆定律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質量守恆」的層面上,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元素守恆觀。(2)學生雖然有了從微觀角度認識宏觀現象的意識,但是還不能完全從微觀角度認識宏觀的現象與變化。

學生在第二單元已經重點學習了酸與鹼,但對於鹽的認識僅局限於幾種具體物質(如接觸的氯化鈉、硝酸鉀、硫酸銅等)的物理性質,而對鹽的化學性質知之甚少,更無法根據化學性質推斷其用途。本課時在學習了純鹼的製法和用途的基礎上,由學生較了解的鹽——碳酸鈉入手探究鹽的化學性質,既點明了個性,又體現了鹽的共性,使學生有全面認識。

三、教學目標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氨鹼法制純鹼的原理及純鹼、小蘇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過實驗探究,了解純鹼等鹽類的性質;

3.了解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組實驗和交流討論,了解鹽類的性質,學會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過學習復分解反應的實質,進一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系,初步形成化學學科的核心觀念——微粒觀。

3.初步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分析數據,並從微觀角度理解相關信息,初步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進行信息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組實驗和交流討論,體驗合作學習和科學探究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純鹼的性質、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難點】

樹立元素守恆觀、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五、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增強學生對酸及其性質的理解,我採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自學法、引導法、實驗分析法、討論法、歸納法、多媒體教學法等,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准備分為三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邊學習邊鞏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首先從生活常識激趣導入:做饅頭的面團發酸了怎麼辦?學生回答加食用鹼。

[投影]【食用鹼說明書】

教師繼續提問:為什麼發酸了的面團加入純鹼後蒸出的饅頭既沒有酸味又疏鬆多孔?

學生思考後踴躍回答,教師引入主題。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測的對不對,學完本節課《海水制鹼》,我們會對碳酸鈉的性質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會揭曉。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常識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活動一:自主學習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

通過自主學習和交流討論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認識氨鹼法制純鹼的化學反應原理,樹立元素守恆觀。

設置問題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組成發生了什麼變化?

2.用NaCl製取Na2CO3還需要含有什麼元素的物質?

3.為什麼向飽和食鹽水中先通入氨氣,後通入二氧化碳氣體?

4.食鹽水與氨鹽水哪種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討論】學生交流討論,回答問題並說明判斷的理由。

【自主學習】純鹼的用途。

【設計意圖】設計問題組,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利用頭腦風暴法構建學生思維場。

活動二:純鹼的性質

【實驗探究純鹼的性質】

要求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實驗,並記錄實驗現象。

海水制鹼

【教師建構模型】

;
閱讀全文

與初中化學哪些內容適合說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3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