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上好初中化學課
初中化學是學生剛接觸的課程,所以應該是強化基礎並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多從實驗入手,及化學在生活中的存在,而讓學生感到化學與生活密不可分,這樣就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要注意基本術語及化學語言及儀器名稱等基礎知識的正確學習,為後面加一個良好的基礎,
❷ 如何搞好初中化學教學
初中化學教學: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
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我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葯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並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麼重要,它將直接關繫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從而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中學化學需識記的知識比較多,有時又很集中。我們把元素符號、原子團等製成小卡片,把化合價編成順口溜,把重點內容寫成韻語,簡化記憶。例如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過程中,應是先通氫氣,把試管內空氣排凈後再用酒精燈加熱,當黑色氧化銅完全變為紅色銅時,要先撤酒精燈,等試管完全冷卻後再撤掉氫氣流。這個實驗經演示講解後,我們用氫――燈――燈――氫四個字來表示,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並能完整准確地說出其四個字順序的含義及為什麼。
另外,我們還根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多地依賴於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想像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煉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著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葯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製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後,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藉助於圖片、模型、幻燈、電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二、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必須是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學中形成滿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師放任自流,學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證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就化學課來說,我們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在課堂四十五分鍾內向學生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使他們能輕松接受,這必須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師自身極淵博的知識,較強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還要在課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並且還應了解掌握學生,結合學生暴露的問題,瞄準學習目標,深入准確、畫龍點睛地講。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激發思維,擴大密度,使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鍾內思維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❸ 初中化學說課稿優秀
初中化學說課稿優秀範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准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優秀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說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3。本節課分為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個部分。本節課是化學的「工具性」課程,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學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後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知識和工具。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結構,本節課是對前面知識的一個延伸和後續,而且是學習以後離子,化學式和化合價的重要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對於初中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已經初步形成,在課堂上不喜歡老師的單純灌輸講解,希望老師創建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創造性和才能。本節課中我多數設置討論、看圖歸納總結,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密切的元素;記住並能正確書寫一些元素的名稱和符號;2.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元素概念的建構,學會從一類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徵,從而獲取概念的能力;
2.通過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認識事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元素符號的學習,初步形成「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徵的化學思維方式。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含義;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難點】
對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號的含義。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增強學生對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採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表格總結法等。並通過使用投影展示,將知識體現的更加具體形象。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准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通過提出疑問:缺鈣會引起骨質疏鬆症,那麼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補鈣的物質嗎?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幾種常見的補鈣食品(或葯物)。提出疑問幾種食品名稱中的「鈣」、「鋅」指的是什麼?(分子,原子,還是……?)通過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並製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1.建構元素概念,並區分元素與原子的概念
教師提出疑問:那麼什麼是元素呢?運用投影展示兩組物質:
從組成上分析每組物質的共同點,學生討論交流,得出規律,得出「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中的質子數」的結論。最後教師總結:元素是質子數(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是用來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的,只論種類,不論個數。這樣的設計,從知識上,是為學生建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礎;從能力上,是為了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氧氣、鐵、硫酸銅,講解物質從微觀上來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粒子構成的;從宏觀上來說是由元素組成的。並建構物質的'組成(或構成)的關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質組成與構成的關系。培養學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化學觀念,並認識元素的分類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比較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學生分析、討論得出: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種類和元素種類不變;分子種類發生變化。培養學生發現規律,並總結提煉規律的能力。
3.認識身邊物質中的元素
教師組織活動學生看教材圖2—8,將構成地殼成分元素的質量分數做一些常識性介紹,並簡單向學生說明地殼中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是怎樣測定的。學生觀看圖片、了解、討論認識到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氧、硅、鋁、鐵。
教師總結:地殼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鋁鐵鈣鈉鉀鎂。(養閨女貼給哪家美)元素化學性質與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目有關。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4.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元素符號的含義
教師講解(投影教材P61圖3-19)一個不懂漢語的外國學生走進了我們的實驗室,看著試劑瓶上的標簽的情景。引出「元素符號」。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認識體會學習元素符號的必要性。
提出問題(投影教材P62表3-4)請同學觀察一些常見元素的元素符號,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教師講解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則。並投影規范的元素符號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圖文並茂,將抽象的規則形象化,有利於學生記憶書寫規則,並養成良好的規范書寫習慣。
5.認識元素周期表
教師講解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科學家把它們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把它們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這樣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紹門捷列夫。提問仔細觀察元素周期表,發現規律。
教師總結: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橫行,18縱列,每個橫行叫做一個周期,每個縱列叫做一個主族,按核電子數遞增順序進行,對於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用不同顏色標注。進一步學習元素周期表,體會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
通過習題練習鞏固理論知識。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歸納總結並填寫「原子和元素比較表」,體會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❹ 初中化學第一節課應該怎麼講
先舉化學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告訴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引起同學們的興趣。
然後繼續深入,告訴同學們化學研究的對象和主要任務、人類對化學的認識過程。
同時需要幫助同學們學會如何區分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之間的差異。
再告訴同學們化學學習的特點,這樣有利於學生找到學習化學的正確的方法。
最後,教會同學們葯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稱量和如何洗滌儀器。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化學(英語:Chemistry)是一門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用途、製法,以及物質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化學與工業、農業、日常生活、醫學、材料等均有十分緊密的聯系。
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燃燒後產生了二氧化碳等物質。化學研究的對象涉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或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聯。
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物質接觸、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
不過有時化學都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系,而這些關系並不涉及化學反應。
❺ 如何教好初中化學教師教學經驗
首頁 化學資訊 化學教學 正文
淺談如何教好初中化學
lxj5858 2014-10-17 04:30:00 136
在學校中,學生得到系統知識的主陣地是課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其自身的存在的一些不足越來越凸現出來,轉變教育理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參與性、體驗性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活動不應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活動模式是體現最新教學理念的關鍵。
一、利用化學特點,從開始培養學生興趣
當學生對一門學科有了興趣,那就有了巨大的求知動力。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初三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及時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及相關資料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等等。
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學手段
1、合理運用合作學習形式。合作學習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課程的實施中更注重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取進步,在互動合作中獲取知識應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教會把學生置於集體之中,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合作學習。
2、合理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方案,參與設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節教學中,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一性質時,先把鹽酸滴到紫色石蕊試液中,然後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讓學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紅的原因。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後,學生通過猜想與假設,收集資料,設計實驗,交流討論等環節,最終得出了科學結論。這樣就成功地把書上的演示實驗轉變成了探究性實驗,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接受式向互動探究式的轉變。
三、轉變評價試,激勵學生學習動機
1、變被動評價為學生主動評價。目前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進步。
2、加強對評價過程的重視,實現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中心的轉移。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傳統的學習評價主要是終結性評價,它是面向過去的評價,往往表現為「一考定終身」;同時,這種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獲得答案的過程卻漠不關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而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
3、加強師生、生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於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藉助他人肯定、課堂氛圍等外在因素,因此,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這樣,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而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下的評價方式,將由單一走向多元,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注重過程性評價,也重視結果性評價。
四、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化學課程資源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給教師的空間很大,要求我們不僅能使用教材還要能駕馭教材、補充教材,開發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周圍事物中學習,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我們的教學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麼」、「為什麼」上,還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貼近學生的個體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解放人,重視個體獨特的體驗,個性發展的需求。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的一種互動過程,它是開放的、動態的,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的。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型社會實用人才。
作者:張振武
來源:233網校
相關推薦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老師的角色轉變應該如何做?任重而道遠
10-29
高中化學老師,只要做好一件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就不難進行
07-30
談2020年高考化學學科4種關鍵能力 在高考中的作用
04-15
初三化學教學心得
11-30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探析
11-26
更多
❻ 怎麼教初中生第一節化學課
講些生活中的化學應用。如有機玻璃,鐵生銹等
初中第一節化學課就要讓學生提起興趣
1)化學實驗是很多學生對化學有興趣的原因,所以,第一節化學課一定要安排一些(注意是些)實驗,這些試驗不需要復雜的原理,只要有奇妙的現象即可。可以穿插一些需要一定知識才能明白的實驗,然後對學生說這些實驗的原理並不難,只要通過如何如何的學習就可明白。
2)實驗可以吸引學生,但不可一直使用,化學課的關鍵在於講課,有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十分重要,這一點可以通過幽默生動的語言、與學生的互動(如叫學生做實驗助手)、豐富的多媒體資料完成,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
3)初中化學學習時間短,但中考時分數是和物理生物等學科一個分值,這就給了教師不小的壓力,但是,要切記,就不可在第一堂課發諸如「我好好教一年,你好好學一年,到時你們考個好分數大家都高興」之類的牢騷。可以對學生明確化學學習的重要性,但一定要注意言語委婉。可以的話,這些話等日後與學生熟悉之後再說
4)要請教有教學經驗的老師,畢竟他們與學生相處時間更長。但是不可照搬,要以情況而定,現在的90後學生不是老思想老經驗可以適用的,相比之下 , 你有年齡差距小、思想接近的優勢,要揚長避短,教出自己風格
❼ 初中化學說課稿
關於初中化學說課稿範文錦集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鹼鹽的復習是初中化學復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鹼鹽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礎題(如填空題、選擇題)、實驗探究與開放性題、信息題型的知識區域,考查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實驗探究能力,滲透理論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常見酸鹼鹽的通性和用途,認識酸鹼的腐蝕性;初步了解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知道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了解食鹽、純鹼等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稱和作用;知道復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會用酸鹼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2.過程和方法:通過酸鹼鹽知識的討論、歸納小結,培養學生總結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的學習能力;在知識遷移題、實驗探究性問題、開放性試題、趣味性題、信息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酸鹼鹽知識全面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科內多知識點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保護環境、關心愛護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酸鹼鹽的概念,通過化學實驗,將常見的酸鹼鹽的性質進行對比總結,歸納出酸鹼鹽的通性,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培養學生對類似酸鹼鹽的性質進行推測的知識遷移能力。
2、教學難點:理解酸鹼鹽的概念,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根據酸鹼鹽的性質分析常見離子的檢驗,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方法選擇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准備採用包括問題和實驗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歸納法等過程式教學方法。採用"問題探究式"和「討論式探究」的復習法,即先給出實驗題例,通過對題例的探究暴露錯誤,討論發現問題,帶出知識點,引出方法,由此教會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實現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復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圍繞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編排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提問,實驗習題,在練習、討論探究中讓學生復習酸鹼鹽的知識的同時,能力和思維得到提高,科學素養得到升華。 引入課題:由前面物質分類中的化合物引入,這節課復習化合物中的酸鹼鹽,重點掌握它們的性質和用途,酸鹼鹽之間要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1、常見的酸鹼鹽
活動探究一,讓學生討論回顧常見酸鹼鹽,提出問題:你對它們有多少認識?讓學生了解它們的俗名和化學式,並探究這些物質的類別,引導學生如何認識酸鹼鹽,敘述酸、鹼、鹽的概念,認識實驗台上提供的物質的類別,為下一個活動打
2、酸鹼鹽的通性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再由用途體現性質過渡到化學性質的復習。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對常見酸鹼鹽的化學性質有哪些認識?如鹽酸、氫氧化鈣、碳酸鈉、硫酸銅分別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反應?揭示課題:通過化學實驗,驗證某些物質之間能發生反應,觀察並描述實驗現象,並正確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部分學生板演,師生共同評價,從而歸納出酸、鹼、鹽的通性。從所寫的化
學反應方程式歸納出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3、探究應用
展示另一個探究活動題目,提問,下面這個探險隊員硫酸怎樣走出小山?請你幫幫忙給他指指路。根據學生討論分析並給以適度的引導,在探究中復習鞏固酸的化學性質。再由學生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復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發生的條件,在興趣、討論、質疑中愉快的學習,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讓學生利用鹼、鹽的化學性質幫助氫氧化鈣、硫酸銅順利通過小山,作為課後探究,讓學生鞏固酸鹼鹽的知識讓學生學會審題,學會探究,學會解答開放性題,培養探究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與反思
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回顧,不但要弄明白學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清楚?通過展示板書設計進行反思回顧,整理歸納,並通過精選的練習拓展延伸,並提示下節課將從物質的鑒別,推斷,實驗研究,除雜等反面進行綜合復習下基礎。說出你最熟悉的一種物質的用途。化能力。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製取氧氣》。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2總括語
為了處理好教育學的`關系,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要做到精講精練,還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開拓學生思維。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由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的探索發現式學習,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六個環節加以設計和說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進行教學評判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主要介紹了製取氧氣的方法,為後面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學習打下基礎。
4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制定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錳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實驗,逐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感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產生對化學學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5學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節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初三的學生正處於心理斷乳期,有較強的好勝心,因此我會通過小組PK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6教學教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到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快速提升學習效率。本節課我將採用的教法為講授法,實驗法等。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來進行學習。
7教學過程
充分的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而教學活動的精彩開展則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環節。本節課我將從以下4個環節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導入
良好的導入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目光,能夠讓學生快速地融入到課堂中。本節課我將以試講的方式來進行導入:同學們好,上課。在上課之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多媒體上的這個視頻,我們看看視頻中講了什麼樣的內容呢?視頻播放結束了,哪位同學願意說一說他都看到了什麼呢?好,就請最後一排靠牆的男同學來回答一下吧。請坐,他告訴我們呢,看到了潛水運動員和登山愛好者都在使用氧氣罐來維持正常呼吸。觀察得很認真。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呼吸離不開氧氣,它非常重要,那同學們知道如何製取這么重要的氣體嗎?老師看到大家的臉上充滿了疑惑,沒關系,我們一起來走進化學實驗室,開始今天的學習吧。
通過這樣的方式導入,可以將生活和學習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會給學生三分鍾的時間,自主閱讀教材。並找出製取氧氣的方法,學生給出的答案是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和加熱氯酸鉀制氧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專注力。接下來,我會先進行實驗的演示,把少量高錳酸鉀裝入試管中,並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用帶有導管的塞子,塞緊試管加熱試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並引導學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通過我的演示可以減少學生在後面親自動手實驗時出現不必要的錯誤,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接著我會將全班分為10個小組,前後桌4人為一小組,學生在組內進行親手操作。與此同時我會走下講台,及時的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提醒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注意安全,學生可以通過親手操作感受到化學的神奇和實驗成功的喜悅。緊接著我會進行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拿兩個試管,一個只有過氧化氫溶液,另一個在裡面加入了二氧化錳,分別用帶有的木條放到試管口,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木條在接觸到放有二氧化錳的試管處迅速熄滅,知道用這種方法可以檢驗氧氣是否集滿。我也會補充相關內容,如二氧化錳可以加這個化學反應,它叫做催化劑。學生通過實驗對比和記錄,從而歸納出實驗的步驟,並能夠深刻理解催化劑的作用。最後我會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工業中是否可以使用這種辦法來製取氧氣?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相聯系。
小結
在課堂快要結束時,我會通過提問學生的方式,來總結本堂課的知識,起到鞏固的作用。
作業
作業環節,我會請學生查閱,是否所有的催化劑都能夠加快化學反應,下節課分享。
8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我的板書簡單明了,直觀易懂,是一節課內容的濃縮,我會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寫上本節課的題目,黑板正中央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黑板右下方寫上本節課的作業,這樣的板書清晰地展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邏輯,可以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傾聽。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屬於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於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於「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並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麼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麼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現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里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著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並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著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麼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於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並解釋原因。之後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系,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干、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麼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於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採用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並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鍾菜就可以變咸,腌蘿卜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後布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並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為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並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於學生抓住要領。
一、對教材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立
1、教學內容:高中化學第一冊(必修)第五章第四節《化學鍵》第一課時包括:
①化學鍵,
②離子鍵,
③共價鍵,
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2、教材所處的地位: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後學習化學鍵知識。本節內容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化學鍵的學習,學習這些知識有利於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認識。同時對下節教學——電子式的學習提供基礎,下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學生首先要知道化學鍵的概念。學習化學鍵知識對於今後學習氮族元素、鎂鋁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第二部分是關於共價鍵的內容——跟離子化合物一樣,復習初中學過的氯氣和氫氣起反應形成共價化合物氯化氫的過程基礎上提出共價鍵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紹非極性鍵和極性鍵,它是對共價鍵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了共價鍵之後,必然要考慮成鍵原子之間對共用電子對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電子對在成鍵原子間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引出了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概念。
4、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了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2)能力目標:對立統一論思想:陰、陽離子構成了離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兩個方面。
(3)情感目標:通過觀察鈉跟氯氣起反應、氯氣和氫氣的演示實驗,從宏觀上體驗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通過課件演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深入理解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
難點: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確立依據:化學鍵存在於微觀結構中,我們無法進行觀察,只能通過CAI演示,使學生去了解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屬於化學基本概念,這在高考試題中也屬於重點,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這部分內容。
三、教材處理
內容調整:這節課先講解化學鍵相關的知識,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內容放到下一課時去學習。
四、教學方法
3W教學法(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樣做)。
五、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一)、引入:請學生回憶鈉和氯氣反應、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實驗現象。接著播放上述兩個實驗的錄象,讓學生加深實驗現象。過渡,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反應的微觀實質是什麼?引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新課教學:
(1)、離子鍵:演示NaCl的形成過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鍵原因、特點,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再來分析哪些原子之間會明顯以離子鍵結合?在周期表中處於什麼位置?
(2)、共價鍵:通過演示HCl的形成過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鍵原因、特點,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同樣來分析哪些原子之間會明顯以共價鍵結合?根據原子吸引電子能力不同共價鍵分為非極性共價鍵和極性共價鍵。
(3)、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比較:從概念、成鍵粒子、粒子間作用、形成條件等方面去比較二者。
(4)化學鍵: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學鍵的概念。強調:存在與分子內或晶體內,分子間不存在;必須是相鄰的原子或陰、陽離子間。
(5)、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通過對NaCl、HCl形成的討論,得出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及反應條件和反應熱的原因。
六、課堂小結:
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七、布置作業:
課後習題一,鞏固本節所學內容。
鹽的性質:
1.鹽溶液與指示劑反應
2.鹽溶液與某些酸溶液的反應
3.鹽溶液與某些鹼溶液的反應
4.鹽溶液與某些鹽溶液的反應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海水制鹼》,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海水制鹼》這節課是魯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全一冊第3單元第3節的內容,純鹼在工業生產和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應用,是初中化學遇到的一種重要的鹽類物質。本單元以海洋為背景,引領學生認識海洋化學資源,體現「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本節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 「一、氨鹼法制純鹼;二、純鹼的性質。」在第一部分,主要內容:一是通過認識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引導學生從元素守恆的角度思考原料選擇的問題,樹立元素守恆觀;二通過自主學習,了解純鹼、小蘇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體會學習化學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過用分類的方法探究純鹼的性質,總結鹽類性質的一般規律,學會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過復分解反應實質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微觀本質上認識和思考宏觀的現象和變化,突出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
二、說學情
學生的起點知識、能力和思維障礙:(1)學生雖然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但是對質量守恆定律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質量守恆」的層面上,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元素守恆觀。(2)學生雖然有了從微觀角度認識宏觀現象的意識,但是還不能完全從微觀角度認識宏觀的現象與變化。
學生在第二單元已經重點學習了酸與鹼,但對於鹽的認識僅局限於幾種具體物質(如接觸的氯化鈉、硝酸鉀、硫酸銅等)的物理性質,而對鹽的化學性質知之甚少,更無法根據化學性質推斷其用途。本課時在學習了純鹼的製法和用途的基礎上,由學生較了解的鹽——碳酸鈉入手探究鹽的化學性質,既點明了個性,又體現了鹽的共性,使學生有全面認識。
三、教學目標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氨鹼法制純鹼的原理及純鹼、小蘇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過實驗探究,了解純鹼等鹽類的性質;
3.了解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組實驗和交流討論,了解鹽類的性質,學會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過學習復分解反應的實質,進一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系,初步形成化學學科的核心觀念——微粒觀。
3.初步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分析數據,並從微觀角度理解相關信息,初步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進行信息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組實驗和交流討論,體驗合作學習和科學探究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純鹼的性質、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難點】
樹立元素守恆觀、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五、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增強學生對酸及其性質的理解,我採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自學法、引導法、實驗分析法、討論法、歸納法、多媒體教學法等,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准備分為三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邊學習邊鞏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 說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首先從生活常識激趣導入:做饅頭的面團發酸了怎麼辦?學生回答加食用鹼。
[投影]【食用鹼說明書】
教師繼續提問:為什麼發酸了的面團加入純鹼後蒸出的饅頭既沒有酸味又疏鬆多孔?
學生思考後踴躍回答,教師引入主題。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測的對不對,學完本節課《海水制鹼》,我們會對碳酸鈉的性質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會揭曉。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常識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活動一:自主學習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
通過自主學習和交流討論氨鹼法制純鹼的工藝流程,認識氨鹼法制純鹼的化學反應原理,樹立元素守恆觀。
設置問題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組成發生了什麼變化?
2.用NaCl製取Na2CO3還需要含有什麼元素的物質?
3.為什麼向飽和食鹽水中先通入氨氣,後通入二氧化碳氣體?
4.食鹽水與氨鹽水哪種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討論】學生交流討論,回答問題並說明判斷的理由。
【自主學習】純鹼的用途。
【設計意圖】設計問題組,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利用頭腦風暴法構建學生思維場。
活動二:純鹼的性質
【實驗探究純鹼的性質】
要求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實驗,並記錄實驗現象。
海水制鹼
【教師建構模型】
;❽ 初中化學說課稿
初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准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後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後學習「鹼的通性」、「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並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酸的涵義。
2、了解酸的通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二能力目標:
1、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意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採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一總體思路:
⑴導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於現代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過感覺登記器登記信息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③選擇性知覺信息,以便在STM中儲存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通過復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⑤為在LTM中保存對信息進行意義編碼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⑥將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⑦反應生成並進入效應器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⑧學習結果學習者的環境中⑧評估作業,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⑨通過執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2、以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過程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人類認識自然、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是從外現的、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感性認識逐步升華為內在的、本質的、抽象的理性認識。因此,在設計中要體現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以便使學生感到學得自然、學得輕松。本課總體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體現了認識規律(即:現象→規律→本質)。同時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理論來自於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的思想(即:實踐→理論→實踐)。
3、以整體的連貫性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為了能使整堂課一氣呵成,成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體系。首先,將教材中酸的涵義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後,目的是使學習既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又使教學內容順利落實。不把知識強加於學生,讓學生在自然、輕松的有效學習中獲得知識,而不時接受知識;其次,特意在環節⑺中設計了不能發生的酸和金屬的反應,以此順理成章地將學生思維遷移至研究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上來。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地位和作用
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是初中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單元所學知識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其中「性質活潑的氧氣」就是我們要仔細學習的內容,本課程是典型的物質製取課,也是學生初次通過化學實驗來獲得新物質
(二)教學目標
(1)、知道氧氣的實驗室制備方法、收集方法和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
(2)、了解實驗室制氧氣的步驟及驗證氧氣的性質。
(3)、知道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
(4)、認識制氧氣所需儀器的名稱及知道這些儀器的連接和使用方法。
(5)、知道實驗室收集氧氣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氣法)的原理。
(三)教學難點與重點
1、重點: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制備方法、收集方法和檢查氣密性的方法。
2、難點:製取氧氣的儀器連接和組裝,氧氣和驗滿和氧氣性質的實驗。
二學情分析
一>學生情況
九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化學,特別對於化學實驗有濃厚的興趣,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簡單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所以對於氧氣的製取會更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觀念,本節課採用了復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及當堂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這些現代教學媒體和實驗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上課前,我會用PPT向學生展示幾張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工作圖片,然後提問:在這類特殊環境下,人們是怎樣呼吸的?如果在實驗室,我們又會怎樣製取氧氣?層層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進行探討。然後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水的.電解,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
二>實驗探究,探究新知
我會向學生系統的說明實驗室製取氣體應該遵循的方法步驟。
實驗探究1:學生根據我給的資料卡,討論出最佳製取氧氣的葯品和方法:過氧化氫在常溫下就能分解出氧氣。但是速度很慢
實驗探究2:學生討論: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過氧化氫的反應速率加快,學生再根據實驗室提供的葯品,探究實驗,相互討論總結出最適合製取氧氣的方法是:在過氧化氫中加入二氧
化錳,並且根據對二氧化錳的後期處理,發現催化劑的存在,並且定義,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三>聯系生活,擴展新知(5分鍾)
讓學生根據催化劑的性質,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催化劑,我會適當引導,把生活和化學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強烈興趣。四>科學探究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製取氧氣(15分鍾)
實驗步驟(多媒體課件演示),根據演示的實驗,學生能准確選擇實驗儀器。(對於一些實驗的注意事項,我會正確引導,讓學生從這些方面去考慮)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及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化學用語等。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因此,可以說對原子的學習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使學生對宏觀物質的性質認識得更為深刻;了解原子的結構,使學生能深入了解宏觀物質的組成、結構。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及本節的特點,結合初三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日常學習態度等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間的相似、相異和相互關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d、認識物質的可分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及閱讀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進行化學史教育,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原子概念;原子的結構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
4、對於教材的處理
要讓學生理解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結構是本課時教學上最大的難點。故將此種微粒通過電腦製作成形象、生動的模擬動畫,讓學生更直觀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結構模型。
二、說教法
主線:激疑——探索——引導分析——歸納總結
1、對於原子概念的教學,我採用實驗—分析—歸納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首先從實驗入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直觀接受宏觀物質的可變性,並積極思維,逐步認識到分子雖小,在化學變化中卻可以再分的客觀事實;通過演示模擬動畫,分析水分解反應的實質得:在反應過程中,構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氫微粒並沒有改變。從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導學生討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3、列表比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異及相互關系,進行抽象思維訓練。
4、對於原子結構的教學,仍從觀察實驗現象入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結構;充分利用模擬動畫,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組成。
三、說學法
主線: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得出結論
1、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從實驗入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積極思維,並藉助形象、直觀的模擬動畫,接受微觀粒子的客觀存在。
3、引導學生通過對舊知識的回顧,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引出新知識。
4、通過小結、課堂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化學第四單元課題三《水的組成》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是繼空氣之後,學生學習的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的物質之一,對於學生能從化學的視角看待物質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本節課的學習,也為學生從宏觀到微觀的跨越奠定基礎,單質化合物的學習不僅豐富了物質分類的內容,也是將物質進一步分類的依託。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掌握他們的情況有利於課堂的教學。九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大腦機能顯著發展並趨於成熟,首先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逐步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具有因果關系的興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認知興趣遷移。其次是知識基礎:在生活中學生已經初步的對水的物理性質有所了解。最後是能力水平: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備了與人合作、交流、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學好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准,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知道單質、化合物的區別以及氧化物的含義。
2、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探究和思維的方法,認識實驗探究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增強科學探究的慾望,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電解水實驗探究水的組成;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難點】
准確區分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是我在對教材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並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將採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通過創設情境、演示實驗與提問的方式,讓同學們感受新知,鞏固新知。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探究學習法、多種感官協同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來重點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創設情境法:上課伊始,首先我將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氣一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是人體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種物質是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歷史上人們一直認為水是一種單一的物質,他們認為水不可以繼續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從而引出本課主題。這樣設計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化學、發現化學,培養學科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導入之後就是新課講授環節,這一環節我將重點講解電解水實驗與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關於電解水實驗,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知識內容,在講解時,我會首先演示電解水的實驗,讓學生注意觀察,電極上發生什麼現象?兩支玻璃管內的液面有什麼變化?接著讓學生通過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引導學生猜想電解水後會生成什麼物質,然後讓學生根據小組的猜想結果進行驗證實驗。實驗完成後,分別用火星的木條和點燃的火柴靠近兩極氣體進行檢驗。通過水的電解實驗鞏固氧氣的檢驗,練習氫氣的驗純,分析實驗現象,並在此基礎上推斷水的組成。即水在通電的條件下,發生分解反應產生氫氣和氧氣,說明水中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最後讓學生書寫電解文字表達式鞏固新知識,完成電解水實驗的學習。
在認識了水的組成的基礎上,教材結合前面所學的元素、氧氣等知識,從它們組成上的區別歸納出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在講解時,教師可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圖,並提問學生「水電解生成氧氣和氫氣兩種氣體,能不能說明水是由氧氣和氫氣組成的混合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水、氫氣、氧氣雖然都是純凈物,但它們的組成卻各不相同。接著讓學生思考它們的區別,從而引出單質、化合物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觀察CO2、P2O5、Fe3O4、MnO2、CO、SO2等物質的組成有什麼特點引出氧化物的概念。
經過以上過程便完成了電解水實驗以及單質、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學習。之所以採用提問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教學,是為了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主動思考,而不是教師的直接灌輸,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升
新課講授後就是鞏固提升環節,我會讓學總結物質的簡單分類及單質、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中的注意點。即單質和化合物都必須是純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在鞏固新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所學的知識內容。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由學生總結課堂內容。最後布置作業:課後收集歷史上科學家們對水的組成的研究都經歷了哪些過程,下節課來談談從這些探究歷程中自己有什麼啟發。
七、說板書設計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製取氧氣》。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2、總括語
為了處理好教育學的關系,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要做到精講精練,還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開拓學生思維。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由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的探索發現式學習,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六個環節加以設計和說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進行教學評判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主要介紹了製取氧氣的方法,為後面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學習打下基礎。
4、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制定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錳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實驗,逐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感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產生對化學學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5、學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節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初三的學生正處於心理斷乳期,有較強的好勝心,因此我會通過小組PK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6、教學教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到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快速提升學習效率。本節課我將採用的教法為講授法,實驗法等。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來進行學習。
7、教學過程
充分的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而教學活動的精彩開展則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環節。本節課我將從以下4個環節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導入
良好的導入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目光,能夠讓學生快速地融入到課堂中。本節課我將以試講的方式來進行導入:同學們好,上課。在上課之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多媒體上的這個視頻,我們看看視頻中講了什麼樣的內容呢?視頻播放結束了,哪位同學願意說一說他都看到了什麼呢?好,就請最後一排靠牆的男同學來回答一下吧。請坐,他告訴我們呢,看到了潛水運動員和登山愛好者都在使用氧氣罐來維持正常呼吸。觀察得很認真。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呼吸離不開氧氣,它非常重要,那同學們知道如何製取這么重要的氣體嗎?老師看到大家的臉上充滿了疑惑,沒關系,我們一起來走進化學實驗室,開始今天的學習吧。
通過這樣的方式導入,可以將生活和學習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會給學生三分鍾的時間,自主閱讀教材。並找出製取氧氣的方法,學生給出的答案是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和加熱氯酸鉀制氧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專注力。接下來,我會先進行實驗的演示,把少量高錳酸鉀裝入試管中,並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用帶有導管的塞子,塞緊試管加熱試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並引導學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通過我的演示可以減少學生在後面親自動手實驗時出現不必要的錯誤,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接著我會將全班分為10個小組,前後桌4人為一小組,學生在組內進行親手操作。與此同時我會走下講台,及時的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提醒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注意安全,學生可以通過親手操作感受到化學的神奇和實驗成功的喜悅。緊接著我會進行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拿兩個試管,一個只有過氧化氫溶液,另一個在裡面加入了二氧化錳,分別用帶有的木條放到試管口,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木條在接觸到放有二氧化錳的試管處迅速熄滅,知道用這種方法可以檢驗氧氣是否集滿。我也會補充相關內容,如二氧化錳可以加這個化學反應,它叫做催化劑。學生通過實驗對比和記錄,從而歸納出實驗的步驟,並能夠深刻理解催化劑的作用。最後我會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工業中是否可以使用這種辦法來製取氧氣?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相聯系。
小結
在課堂快要結束時,我會通過提問學生的方式,來總結本堂課的知識,起到鞏固的作用。
作業
作業環節,我會請學生查閱,是否所有的催化劑都能夠加快化學反應,下節課分享。
8、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我的板書簡單明了,直觀易懂,是一節課內容的濃縮,我會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寫上本節課的題目,黑板正中央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黑板右下方寫上本節課的作業,這樣的板書清晰地展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邏輯,可以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傾聽。
;❾ 初中化學教學技巧有哪些
關於初中化學教學的技巧問題,很多老師都提出了很好的觀點,在這里我將部分教學技巧總結了下來,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初中化學教學技巧
1.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語言規范、准確能使學生得到嚴格地訓練,形成一絲不苟的學風。教學語言在字斟句酌、符合學科知識的前提下,還應精練、豐富、生動活潑,又有幽默感,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疲勞,激發學習興趣。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我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學生剛接觸化學,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是對化學實驗。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為此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四大發明……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並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麼重要,增強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所謂精講,指既要配合教材內容,又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就是要突破重點,帶過一般,設疑破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盡可能讓他們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初中化學知識內容龐雜,如若把這些知識孤立地講,往往會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了它們的內在聯系,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路,抓住其實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系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3.加強實驗教學是抓好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途徑
教學中我反對「黑板上畫實驗,課堂上講實驗,課下背實驗」的應試教學。我認為實驗時要做到操作規范化,並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從具體觀察上升到抽象思維。對分組實驗應要求學生做好預習,仔細觀察實驗現象,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認真做好記錄,填寫實驗報告,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因此教師的教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學形式,教師的一堂課不能只滿足合乎科學性、系統性,還必須看到學生是否有了獲得知識的動力,是否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進行思考和學習,是否處在積極的智力活動中。
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1.勤於預習,善於聽課做筆記,並試著做一做課後的練習。
2.常復習,多記憶,課後應及時復習,認真做作業。
3.吃透課本,聯系實際,以課本為主線認真吃透課本。
4.重視實驗,培養興趣,認真細致的觀察老師演示實驗,在學習化學前准備兩個筆記本。
❿ 如何教好初三化學
化學是初三學生剛接觸的一門課,
要想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必須從初中抓起,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入手,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起,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課時少、任務重、內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極易混淆等矛盾,幫助他們過好基本概念關,實驗操作關等,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工作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點滴體。
一、激發興趣
對於初中生來說,初中化學是他們的入門學科,引出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是一個必要的條件。我建議你不要怕浪費時間,第一節課
一定要精選幾個學生會產生興趣的實驗做,這一節課你可以不講任何內容,只要學生開心,感興趣就可以。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我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葯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並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麼重要,他將直接關繫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這樣做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初中化學需識記的知識比較多,有時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節里一下就出現了二十七種元素符號,讓學生很難記住,為此我們從講緒言開始,將需記住的元素符號分批分期地布置給學生,並經常提問檢查。我們把元素符號、原子團等製成小卡片,把化合價編成順口溜,把重點內容寫成韻語,簡化記憶。例如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過程中,應是先通一氧化碳,把試管內空氣排凈後再用酒精燈加熱,當紅褐色氧化鐵完全變為黑色鐵粉時,要先撤酒精燈,等試管完全冷卻後再撤掉一氧化碳流。這個實驗經演示講解後,我們用碳—燈—燈—碳四個字來表示,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並能完整准確地說出其四個字順序的含義及為什麼。另外我們還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多地依賴於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再造想像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煉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著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葯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製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燒以後,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藉助於圖片、模型、幻燈、視頻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二、精講多練
所謂精講,既要配合教材內容,又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就是要突破重點,帶過一般,設疑破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盡可能讓他們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學完第五章時,我們組織學生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與氫氣還原氧化銅作對比分析,進而明確異同點及可燃性和還原性,進一步復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實驗裝置及實驗步驟等。初中化學知識主要分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來說,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到三十多種元素,七十多種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如若把這些知識孤立地講,往往會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們的內在聯系,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路,抓住其實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系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
三、和學生做朋友
例如:其實,我覺得前兩條都是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做的,我只是把自己這幾年的經驗總結了一下。最關鍵的還是和學生交心。真正的成為他們的朋友,這才是最重要的。我最長和他們說的就是:是我家的孩子嗎!都是我們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