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高中化學怎麼寫說課稿

高中化學怎麼寫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3-07-31 17:58:44

Ⅰ 高二化學下冊說課稿五篇

1.高二化學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著重介紹「酸、鹼、鹽在水中的電離」。這在中學階段基礎理論知識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了解電離,電解質的概念;能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常見、典型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並從電離理論的角度認識酸、鹼、鹽;通過酸、鹼、鹽的本質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純沒搜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更深的層面研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意義,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電解質的判斷、電離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說學情

對於高一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化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程度參差不齊,差別較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於抽象思維階段,但本節概念比較抽象,應適當增加實驗和電腦動畫以使微觀離子的活動變得直觀。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做歷教法為指導發現法、微觀演示法。

四、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為分組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活動為:讓每組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物質(銅片、石墨、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餾水、自來水、硫酸溶液)進行思考並動手操作,怎樣才能使燈泡亮起來?通過小組內統一分工、互相協作,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組內交流評價,參與評價。

探究結束之後,各組推薦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的做法邊用實物投影展示,邊進行介紹。動員全班同學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每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找出本組的優缺點,確定小組,並說出的理由。通過此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導學生利用上節課所學的分類方法,對導電材料進行分類。然後引導學生從純凈物和混和物、單質與化合物等分類標准對能導電的物質進行分類,從而引出電解質概念。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標准,學會分類。

之後,讓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理解電解質的定義,把自己的理解與其它組員交流,組內形成統一意見,舉手發言。我引導學生總結,並對學生的說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學生交流。同時為了加深對電解質定義的理解,讓學生說出開始呈現的物質哪些是電解質。結合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電解質概念。(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鹼、鹽等。)

提出梯度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課本相關內容。問題1:氯化鈉是電解質,為什麼氯化鈉固體不導電,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呢?利用flash課件展示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本質。從而引出電離的概念,像NaCl這樣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同時強調電離的條件有2個:察清溶於水或受熱熔化,酸、鹼、鹽在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生電離。)

問題2:如何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呢?從而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開展組內討論,提出預設。讓學生走上講台試著書寫電離方程式,教師對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學生閱讀課本,學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注意點(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和電荷守恆定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分析鹽酸、硫酸、XX的電離的特點,推導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寫出NaOH、KOH、Ba(OH)2的電離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鹼的概念。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著進行探究學習,請學生寫出Na2SO4、KNO3、NH4Cl的電離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鹽的定義,即,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三)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發言,自主概括本節課內容(電解質、電離的概念,需要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酸、鹼、鹽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調整教學策略。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1-4題

2.書寫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硫酸鈉溶液

(2)氯化鐵溶液

(3)硫酸鋁溶液

(4)氫氧化鋇溶液

2.高二化學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為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希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特點,結合高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儲量情況

②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甲烷的結構特點

③通過實驗探究理解並掌握甲烷的取代反應原理

④通過對甲烷結構和性質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從結構角度學習有機物性質的有機化學學習模式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探究實驗、模型、圖片、動畫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

②通過講授、討論、自學、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和比較,類比等科學方法與邏輯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③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並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可能的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②通過甲烷的結構和性質的探索,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分子的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二、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及時對比、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3.高二化學下冊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第一課時《鈉的重要化合物》。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本節知識是鈉單質性質的延伸和發展,鈉單質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轉變為鈉的化合物,所以鈉單質和鈉的化合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只有既了解了鈉單質的性質又了解了鈉的化合物性質,才會比較全面的了解鈉這種金屬。通過鈉單質及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既復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又為學習其他幾種重要金屬化合物奠定基礎和提供理論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化學課程標准》,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實驗,學生能了解兩者性質的差異、掌握二者的轉化關系及鑒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學習,學生應初步掌握對比、推理、歸納的能力。

2)、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實驗和探究。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動手合作的樂趣,在交流中養成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2)、通過學習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對世界制鹼工業、我國化學工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增加學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及學生特點和已有知識,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轉化。

教學難點:Na2O2的性質。

二、說學情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以及鈉單質的性質等知識,能夠對化學反應的得失電子情況及離子反應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可以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對比,歸納出實驗結論。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准確定的「課程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有助於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性質,結合以上的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設疑激趣、實驗探究、分析對比、理論聯系實際等教學方法。以趣味實驗→產生疑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

2、學法: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學習方法。

4.高二化學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為《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該內容屬於化學反應原理范疇。在初中已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高中選修4中還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深入地再學習。因此本節內容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內容的提升與拓展,又是為選修4奠定必要的基礎。從而使學生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呈現一種螺旋式上升的形態。

2、教材的重點

重點: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實質。

難點:從本質上(微觀結構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化學實驗體驗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並學會基本實驗操作和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

2、通過微觀分析能量變化的過程,學會如何判斷吸熱和放熱反應,並能准確的列舉一些常見的吸熱和放熱反應。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理解信息並能結合文字、圖片

2、學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獲取有意義的知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主動參與實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想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知識改變生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具准備

教學媒體、課件;有關實驗試劑和儀器

二、說教法

採用實驗探究法、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等多種方法,以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讓學生不僅動耳聽,還要動手寫,動口說,動腦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教學生不僅學會,更需要教學生會學」要讓學生積極動手,觀看多媒體課件,分組討論,組間評價,主動思考,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序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在一支試管中放入一小塊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再讓學生用手觸摸試管外壁,然後要求學生回答觀察到了什麼現象?觸摸試管外壁時有何感覺?說明什麼問題?並要求學生寫出反應方程式。

這種情景引入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入學習主題,避免思維的盲目性。

5.高二化學下冊說課稿


一、說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點是處於發展成熟期,思維特點是處於形象到抽象的過渡期,而這節課剛好是高二化學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鐵和鐵的化合物中的專題課,因此,設計這節課意在著重培養學生的各種席位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及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思考的習慣,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來觀察和理解生活中的問題。在設計這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實際例子來引導學生思考,並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讓學生人人參與,正確分析各種現象,並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二、說教材

鐵,是已經發現的金屬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鐵的化合物也是我們生產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質,這一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教學大綱的重點,還是每年高考的重點,在這節課中,其難點在於對鐵及其鐵的化合物化學性質的應用,因此掌握這節課就是要掌握這些重點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掌握鐵及其鐵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了解他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和經驗,如鈉、鎂、鋁等金屬的認識和應用,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人人參與,主動學習和思考,使他們將獲得的知識在問題中得到應用。

3、情感與創新,通過問題的討論、交流和探索,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對知識的遷移轉化能力,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

四、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實例引導」的教學反復市,以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來導入新課,層層深入,不斷地讓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鐵和鐵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體現出來。同時,我採用「反饋教學」的方式,設計大量的練習,不斷反饋學生掌握所授知識情況,讓學生主動思考和理解,發揮其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樣也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在這種教學過程中,結合互動,調動氣氛,發揮學生主題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真正做到「兩個主體」的效果,體現現代教學的思想。

五、說學法

在設計這節課時,注重的是指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淺入深,使他們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識並得到應用,使他們聽得明白,思考透徹,說得清楚,寫得明確。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考題,測試其獲得知識的速率和效果,學生可以首先跟著我的腳步走,接受我的灌輸,然後在練習中體現出來。

六、說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系統得聯系前後知識,順著學生想知道新課題的內容的心理來引入。

2、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將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劃分清楚,讓學生有個心理准備,將難點變簡單,掌握重點。

(1)鐵的化學性質,同不同的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產物都不同。

(2)鐵的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同鐵單質的比較,不同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也不同,且抓住鐵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變,採用課堂實驗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鐵離子的檢驗

這些情況應該明確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質變化的過程,在里的同時,要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通過討論可以更好地鞏固和應用。

3、設計課堂練習及課後練習,增加課堂互動性,反饋教學信息,真正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使學生能在課堂上掌握重點,理解難點,各種能力也得到發展。

總之,這節課我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思維特點,運用實例引入和反饋教學及其他互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本著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創新性思維,綜合應用能力的宗旨,設計該教學方案,我想,通過本節課,100%的學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識。

Ⅱ 高中化學5分鍾說課稿

高中化學5分鍾說課稿

說課稿是為進行說課准備的文稿。下面請看我帶來的高中化學5分鍾說課稿!歡迎閱讀!

高中化學5分鍾說課稿 (一)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了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三、預學設計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像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想與啟示",試著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麼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麼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像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 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 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

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慾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現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復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現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說明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結合聯想和啟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著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嗎?

交流討論:大多數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說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了偏轉。說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說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為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去。 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 為什麼原子不帶電呢?

思考回答 閱讀:P67—P68及拓展視野 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

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

盤點收獲回憶、總結、發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 看屏幕,做練習 學以致用

五、反思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為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原子的構成,我主要採用了:閱讀前人的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分析——提出假設——驗證的方法,通過課堂的表現來看,這種方法還是可行的。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並且大多數學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但也看出部分學生探究意識還不夠,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學5分鍾說課稿 (二)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新課標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一課時。我打算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三個方面來完成我的說課任務。

一、說我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像演員,而學生只是觀眾現象。那麼,在今天的新課標下師生角色還能是這樣嗎?不!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做演員,教師做導演;應該讓學生去表演、去體驗、去收獲;應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也就是說,我們教師應該不僅僅關注的是自己如何講好,而更應該關注如何幫助學生演好!為此,我認為我們教師必須准確把握兩點:一是相關的教學內容,即學生要演什麼;二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學生能演什麼。三是具體的教法和學法,即學生該怎麼演。

對於本課時來說,學生到底要演什麼?我認為依據有兩個,一是課程標准:課標明確指出,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或通過實驗探究來了解金屬的主要性質,即構建清晰的金屬觀;二是本節教材在模塊中的功能價值:金屬的化學性質差異在必修2構建元素周期律和選修4學習電化學時將得到應用與拓展;而選修6的學習將繼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由此我將著重突出三點:一是突出歸納金屬鈉的性質;二是突出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構建出金屬化學性質的認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學生全面觀察的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這三點均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其中第三點還是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對於本課時來說,學生能演什麼呢?我認為初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代表物鐵性質以及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還具備了基本的實驗技能,並剛剛學習了分類觀和氧化還原觀。這些都是學生能夠表演的基礎。尤為難得的是,他們還有著連老師都無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所以我認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全能夠自主通過簡單的實驗探究歸納出金屬鈉的性質,自主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自主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說我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將基於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即用鐵的認知模型同化建構出鈉的認知模型,用金屬的物理性質認知模型去同化建構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並讓學生在合作和實驗探究的氛圍中去進行學習。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課前:先將學生分組,學生人人參與,自主分工,使每個學生都能發現和使用自己的潛能。同時下發學案,指導學生復習回顧,明確目標。減少知識差距,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演好。

課中:通過兩次使用預測、驗證、總結這種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來同化構建鈉的認知模型、同化構建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以完成教學任務。

首先,根據學生的獵奇心理,播放一段關於鈦有超強形狀記憶性的視頻,從而迅速地把學生帶入新課中、進入金屬的世界。

其次,進入匯報預測環節:由學生匯報學案中的三個問題。

1.收集觀察身邊的金屬材料並總結出金屬物理性質的共性與差異性,引導學生構建出金屬物理性質的認知模型,為同化構建金屬化學性質認知模型做好了鋪墊;

2.用氧化還原觀分析鐵與氧氣、酸、鹽的反應,引導用新視角看待老問題,發現它們的氧化還原本質,使認識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飾,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引導學生預測出鈉的化學性質,並對預測質疑,激發學生實驗驗證的好奇心。

接著,進入實驗驗證環節。考慮到鈉的性質很活潑,我打算增加演示鈉與鹽酸反應的實驗。通過控制鈉塊的大小和鹽酸的濃度,使實驗產生輕微的爆炸現象,以此驗證預測,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

而後,學生按照學案中的實驗指導依次完成鈉的切割、燃燒、與水、與硫酸銅的反應四個實驗,並記錄現象,匯報結論。匯報中引導學生得出鈉能與氧氣反應,但不同條件產物不同。而鈉與水反應的現象不易觀察全面,但這卻正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決定讓學生做兩次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第一次不作過多指導,讓學生在匯報時自己發現觀察的不全面,再鼓勵學生重做實驗,多角度全面觀察,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失誤不是失敗,只有停止思考和觀察才是失敗。所以我認為在難點的突破上走彎路勝過抄近路,放手讓學生經歷困惑,苦惱,去收獲驚喜與領悟,讓學生樂在其中。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這種科學探究之樂是建立在苦苦追尋基礎之上的。有利於他們科學素養的提高。接著,再增加鈉與硫酸銅的反應,讓反應結果推翻學生在初中所學的簡單的金屬置換觀,這又有利於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最後,進入總結提升環節。

一是通過學生所發現的對與錯,總結得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以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

二是通過學生所同化建構出的認知模型,總結得出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基本思想,實現化學學科內在知識的拓展。

三是通過學生所歸納出金屬的化學性質,總結得出金屬的還原性本質,以及還原性強弱的差異。

至此教學重點任務得以完成。而有關金屬的其他知識以及學生由鋁的燃燒實驗現象所引發的對金屬氧化膜形成速度和緻密性差異的思考,將於下節課探究完成。

課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去猜想、查證,把教學延伸到課後,並輔以適量的課堂反饋,及時發現問題,檢驗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針對這節課的教學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我有如下教學反思:

1.充分採用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使學生由一種舊知識同化構建出另一種新知識,可以實現化學學科知識的不斷拓展;

2.充分採用自主實驗探究,可以實現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以及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的不斷提高;

3.充分採用群體合作學習,可以實現學生積極地自我認同並欣賞他人的不斷形成。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正是這啟發了我的設計感悟,即教師巧導演,學生樂表演,教師喜贊賞,學生樂思考。我真誠地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在滿心喜樂的氛圍中學習,能夠在探究創新中成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請多指教。

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5分鍾說課稿 (三)

一、教材分析

1.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介紹金屬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本節課的知識是鐵的化學性質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教材從鐵在地殼中含量僅次於氧、硅和鋁為引入,以及在介紹鐵的氧化物時,列舉了氧化鐵作為塗料在生活中的常見應用,說明了研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意義與價值。在介紹鐵的氧化物、鐵鹽和亞鐵鹽性質時,以實驗探究為手段,重點介紹了Fe(OH)2的、Fe2+的還原性與Fe3+的氧化性。

2.教材內容編排注意與第一、二章知識的銜接。

本節課教材內容突出了課程標准中要求的鐵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並且注意與已學知識的聯系與銜接,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問題,並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網路:

(1)與"物質分類"知識的銜接。本節對鈉、鋁、鐵、銅四種重要金屬的化合物的性質按氧化物、氫氧化物和相應鹽的順序編寫。同類化合物的性質有許多相似性,這樣編排便於從一類化合物的性質中找出共性,形成規律性的知識,有利於對同類其他化合物的認識和推斷。例如:鹼性氧化物與酸反應,鹼與酸反應,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筆帶過,沒有安排相應實驗來介紹。

(2)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離子反應代表了反應的實質,教材"學與問"欄目中要求學生根據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鹼,寫出它們與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與酸的反應、鐵鹽和亞鐵鹽性質均以離子方程式書寫,充分體現了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

(3)與"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銜接。Fe3+與Fe2+相互轉化的實質就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內容。教材以實驗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強還原劑、Fe2+遇到強氧化劑的變化,正是利用化合價變化來對反應類型進行判斷。

3.通過對實驗探究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

教材介紹Fe(OH)2的制備與性質、Fe3+離子檢驗、Fe2+與Fe3+相互轉化等知識的介紹,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背後所反映的物質性質。做好幾個教材安排的幾個實驗,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與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通過對灰綠色沉澱成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2價鐵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質。

(3)知道溶液中Fe3+的檢驗方法。

(4)知道Fe3+與Fe2+之間能夠相互轉化,能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轉化發生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學會從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的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2)通過對鐵的化合物氧化還原性的預測,初步學會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研究物質氧化還原性。

(3)通過對鐵的化合物實驗演示與探究活動,初步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思路和方法。

(4)通過對"氫氧化亞鐵"制備實驗條件的思考與交流,初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

(2)體驗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和運用,逐步培養學生主動運用知識、遷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策略

1.運用分類的方法,根據物質所屬類別(金屬氧化物、鹼、鹽)預測物質性質

2.整合實驗過程,設計問題情景進行引導、啟發式教學

本節課安排了3個實驗,氫氧化鐵與氫氧化亞鐵的制備、Fe3+離子的檢驗以及Fe3+與Fe2+的轉化。相對而言本節課實驗的內容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質或是Fe2+與Fe3+的轉化,均涉及到+2鐵元素的還原性這一特點,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為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把"Fe(OH)2的制備與性質實驗"、"Fe3+離子的檢驗"和"Fe2+與Fe3+的轉化"三個實驗進行整合,同時設計了幾個問題情景,以起到優化課堂效率,形成知識系統的作用。同時,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關於鐵的氧化物的介紹,利用分類法歸納FeO、Fe2O3、Fe3O4的性質,填寫以下表格:

【學生實驗1】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的制備與Fe3+離子檢驗(整合實驗)

實驗步驟:

①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燒杯加入鐵釘與稀硫酸反應得到,並保持Fe與H2OS4反應不斷進行,()放在公共葯品台上,學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兩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動作要迅速),觀察與記錄現象。再往兩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觀察與記錄現象。

【問題情景1】閱讀課文,結合實驗現象,思考與討論: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據什麼現象檢驗溶液中Fe3+的存在?Fe2+離子遇到KSCN會產生相同的現象嗎?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時間後,再次觀察溶液的顏色,出現了什麼變化?該變化說明了什麼?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3.Fe(OH)2沉澱是什麼顏色?為什麼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後生成的沉澱會出現顏色變化?

【師生小結】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變紅,Fe2+離子沒有此現象,利用這一反應可以檢驗Fe3+的存在。

2.含Fe2+離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後,與KSCN溶液會出現紅色,證明生成了Fe3+,由此說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為Fe3+.

3.Fe(OH)2為白色絮狀沉澱,但在空氣中因被氧氣氧化會而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的Fe(OH)3沉澱。

【問題情景2】

1.從Fe2+被O2氧化為Fe3+,體現了Fe2+的什麼性質?除了O2,還有哪些物質可以氧化Fe2+?

2.若要實現從Fe3+轉為Fe2+的變化,需要加入什麼物質?

【學生實驗2】Fe2+與Fe3+的轉化,按照教材P61科學探究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

【問題情景3】結合實驗探究的現象,思考與討論:

1.Fe3+與鐵粉充分反應後的產物是什麼?如何證明?

2.回憶前面有關Fe2+的實驗,為什麼用Fe與稀硫酸制備FeSO4溶液,並保持鐵過量?

3.實驗中如何判斷Fe3+已充分反應?反應不充分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師生小結】

1.以鐵粉為還原劑,可以將Fe3+還原為Fe2+,此時溶液與KSCN不變紅,說明溶液中已無Fe3+離子。加入氯水後溶液重新變紅,說明前面反應的產物是Fe2+,遇到氯水後重新被氧化為Fe3+.

2.Fe與稀硫酸制備FeSO4溶液,並保持鐵過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振盪試管,一段時間後仍有鐵粉過量,說明溶液中已無Fe3+(已充分反應)。若反應不充分,滴加KSCN後溶液會出現紅色,不能證明Fe3+已被鐵粉還原。

【問題情景3】學生課後思考與討論

通過學習我們指導,Fe2+離子和Fe(OH)2中+2價的鐵均易被氧化。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時,如何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制備較純凈的Fe(OH)2白色沉澱?

;

Ⅲ 高中化學說課稿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在教育部頒發的>的指導下,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節選自全日制普高教科書>第二冊第二章,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碳族元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認識硅的晶體結構.性質和用途.聯系C的知識來學習硅的新知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改精神.新課程標准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a.理解並掌握晶體微粒種類及其相互作用力與晶體類型的關系,晶體類型與晶體主要物理性質的關系

b.掌握理論知識指導學習硅元素性質知識的方法

c.培養空間想像能力,會將平面圖想像成為空間結構,又能將空間結構表示在平面圖上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具備有一定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同時都有一定樂於展示自我.在本節課的概念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與乏味感.

由於理論性較強.採用互動式教學 理論性較強,用圖片

四.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程,我准備請同學在課前對景德鎮陶瓷.秦始皇兵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早請同學作介紹後,我將給他們較為具體的去陳述中國陶器的歷史.從而引出現實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質.

2.豐富知識的外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讓學生閱讀課本,並請學生歸納課本內容並回答

提問如"誰知道硅在地殼中的含量?""誰知道硅在宇宙范圍內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藉助於多媒體向同學們看晶體彩圖

從晶體的外在結構引入硅的結構及其硅晶體結構平面

再展示金剛石晶體球棍模型

通過對比金剛石晶體與晶體的結構分析結構對物理性質的影響

再推出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

通過討論晶體硅.金剛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種原子晶體的熔沸點高低

再比較它們的化學鍵,對它們物理性質的影響因素

利用判斷題,解決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模糊點

4.指導學生歸納本章本節的內容

歸納.總結.及時鞏固

通過課堂練習,及時反饋學生掌握並及時解決可能留下的問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著重介紹「酸、鹼、鹽在水中的電離」。這在中學階段基礎理論知識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了解電離,電解質的概念;能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常見、典型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並從電離理論的角度認識酸、鹼、鹽;通過酸、鹼、鹽的本質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更深的層面研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意義,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電解質的判斷、電離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說學情

對於高一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化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程度參差不齊,差別較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於抽象思維階段,但本節概念比較抽象,應適當增加實驗和電腦動畫以使微觀離子的活動變得直觀。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指導發現法、微觀演示法。

四、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為分組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活動為:讓每組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物質(銅片、石墨、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餾水、自來水、硫酸溶液)進行思考並動手操作,怎樣才能使燈泡亮起來?通過小組內統一分工、互相協作,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組內交流評價,參與評價。

探究結束之後,各組推薦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的做法邊用實物投影展示,邊進行介紹。動員全班同學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每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找出本組的優缺點,確定最佳小組,並說出最佳的理由。通過此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導學生利用上節課所學的分類方法,對導電材料進行分類。然後引導學生從純凈物和混和物、單質與化合物等分類標准對能導電的物質進行分類,從而引出電解質概念。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標准,學會分類。

之後,讓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理解電解質的定義,把自己的理解與其它組員交流,組內形成統一意見,舉手發言。我引導學生總結,並對學生的說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學生交流。同時為了加深對電解質定義的理解,讓學生說出開始呈現的物質哪些是電解質。結合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電解質概念。(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 酸、鹼、鹽等。)

提出梯度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課本相關內容。問題1:氯化鈉是電解質,為什麼氯化鈉固體不導電,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呢?利用flash課件展示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本質。從而引出電離的概念,像NaCl這樣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同時強調電離的條件有2個:溶於水或受熱熔化,酸、鹼、鹽在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生電離。)

問題2:如何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呢?從而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開展組內討論,提出預設。讓學生走上講台試著書寫電離方程式,教師對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學生閱讀課本,學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注意點(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和電荷守恆定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分析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的特點,推導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寫出NaOH、KOH、Ba(OH)2的電離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鹼的概念。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著進行探究學習,請學生寫出Na2SO4、KNO3、NH4Cl的'電離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鹽的定義,即,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三)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發言,自主概括本節課內容(電解質、電離的概念,需要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酸、鹼、鹽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調整教學策略。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1-4題

2.書寫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硫酸鈉溶液 (2)氯化鐵溶液 (3)硫酸鋁溶液(4)氫氧化鋇溶液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xx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對本節課作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 第 章,第 節,第

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

,本節課的學習為

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

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xx

2、xx

過程與方法目標:

1、xx

2、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抽象、聯想、想像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2、從生活出發學化學,體驗化學對生活、生產及科技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xx

難點是:xx

四、教法

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模式,並藉助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我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展開學習活動,結合實驗、層層深入、多層次教學,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並使知識的學習系統化。

五、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是目的。因此,教師要啟發、引導、層層深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本節課,學生通過「問題情景—實驗探究—質疑討論—f分析推理—整合運用」的學習方法。此外結合反饋補救法,通過學生的習題檢測,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每一位學生」。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知識回顧,新課引入。「導入舊概念,提出新問題。」

第二環節:新課學習,全民總動員。

首先:xx

其次:xx

再次:xx

第三環節: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講解、實驗探究得出本節課的重要結論,並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回顧,使學生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側重點,最後布置相應的習題,來鞏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

總之,本節課我是根據高二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知規律,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類比法、分組討論法以及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演示、多媒體動畫等教學手段,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內容選擇於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了解甲烷的電子式、結構式的寫法,並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體結構及其對性質的影響。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學性質,著重強調取代反應。

(3)通過對物質立體構形的理解使學生逐漸培養形象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環境、能源等問題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甲烷的結構特點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難點:主要是學生有機物立體結構模型的建立,具體體現在如何將甲烷和烷烴的結構特點、有機物的成鍵特點從實物模型轉換為學生頭腦中的思維模型,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層面認識甲烷的結構和取代反應。

二、學生分析

關於甲烷,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學習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紹這些知識時,非常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另外,結構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結構方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學生將會產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錯誤認識。而對分子的立體結構的認識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有機分子結構的了解,並最終影響他們對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了解和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三維空間中對有機物分子有個真正的了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化學性質。

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索法

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不僅注意觀察,同時還啟發了學生積極思維,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

2、多媒體教學法

由於甲烷分子的正四體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機理很抽象,對初學有機物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故用計算機的多媒體動畫進行直觀分析,輔以直觀教具(模型、折紙)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難點。實驗錄像的播放有助於全體學生觀看到實驗現象。

3、本節課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設計

1、引入

通過一段生活錄像引入,從日常實際生活出發,使學生初步了解有機物,復習通過燃燒產物來確定所含元素的實驗,進入最簡單的烴——甲烷的學習

2、探索甲烷的結構

[課堂探究練習1]已知甲烷僅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其中質量分數c%=75%,H%=25%。請同學們推出甲烷的化學式。

[課堂探究練習2]畫出碳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甲烷分子的結構,空間構型又可能有哪幾種情況?

由於學生在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知識的局限性,因此在學習甲烷分子的結構時,首先在課前布置學生認真預習教材,並要求學生做實踐活動,即自己動手製作甲烷分子的結構模型,然後課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紹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在對比之中,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3、實驗探究化學性質

在學生解甲烷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甲烷的化學性質上。回應前面所講的「結構決定性質」,接著引導學生通過結構理解甲烷的有關化學性質:

(1)甲烷的可燃性決定了它有什麼用途呢?有什麼優點呢?寫反應方程式,介紹爆炸極限問題,以甲烷作能源為例講解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滲透環保、能源問題。關心社會,並讓學生思考礦井生產為了避免瓦斯爆炸應該採取的安全措施是什麼?介紹新農村沼氣池情況。可以補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

(2)甲烷的取代反應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反應類型,對於實驗的處理,由於教材上演示實驗現象不利於後排學生觀察,播放實驗錄

像:(]取代反應實驗:用排飽和食鹽水法將甲烷和氯氣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氣80ml,光照。)在實驗的基礎上,先使學生有一個甲烷分子中氫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後再通過給出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幾步方程式,向學生說明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不僅一個能夠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進而講清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結合球棍模型和電腦模擬,幫助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通過電腦模擬,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學生學習興趣大,對取代反應的實質的理解也更深刻,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反復播放。明確取代反應和置換反應的區別。

(3)簡介甲烷的熱分解反應,結合性質總結甲烷的用途。

4、練習鞏固

利用多媒體投影練習內容,讓學生當堂練習,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及時進行點評。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說課題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鈉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過氧化鈉〔打開課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的同時打開課件這個按鈕〕

鈉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通過鈉的化合物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鈉一節的知識,並為下一節鹼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通過過氧化鈉強氧化性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鈉的化合物碳酸鈉和碳酸鈉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說這句話的同時打開相應按鈕〕

根據素質教育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有:

①知識技能目標:知道Na2O,Na2O2的性質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標:通過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應,以及相關補充實驗,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③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實驗教學與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說這名話時打開課件對應的按鈕〕

重點:鈉的化合物的性質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過氧化鈉的性質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說這句話時按課件對應的按鈕(教法按一次,學法接著再按一次)〕

教法:關於本節過氧化鈉的教學,我採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象中分析結論。然後通過結論總結過氧化鈉應具有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在親自實踐中,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和教師的啟發誘導,運用貯存在自己頭腦里的知識,來認識對它們來說是未知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產生新見解.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展學生智能和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

五、授課程序〔按授課程序的按鈕〕

第一部分:情景創設〔點情景創設的按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採用圖片引入法。

問:圖中消防員正在救火,想想常什麼來滅火?(水,二氧化碳)

其實水,二氧化碳不僅可以滅火,其實還能「點火」,接著指導學生做第一個探究實驗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探究實驗一:〔點探究一按鈕〕Na2O2與H2O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探究

讓學生取一個石棉網,在上面放一個蘸有過氧化鈉的脫脂棉,然後用膠頭滴管滴幾滴水

現象:脫脂棉著火了

設疑:為什麼脫脂棉著了?探究一下該反應的能量變化,填寫「探究實驗報告」相關內容。

(反應物能量總和大於生成物能量和,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溫度達到了脫脂棉的著火點,所以能燃燒。)

2、探究實驗二:〔點探究二按鈕〕Na2O2與H2O反應生成物的探究

指導學生動手做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實驗

現象:帶火星的木條著了(有氧氣生成)

反應後溶液稀釋能使酚酞變紅,使石蕊變藍。(有鹼生成)

及時填寫「探究實驗報告」相關內容。(生成的氣體為O2,溶液呈鹼性,顯然是NaOH溶液。即:2Na2O2+2H2O=4NaOH+ O2↑)

3、探究實驗三:〔點探究三按鈕〕Na2O2與H2O反應後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導學生動手做:將水注入到盛有1g Na2O2的試管里,製成溶液,並將溶液分裝在四支試管中,分別向其中兩支試管中滴加幾滴紫色的石蕊試液和無色的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藍,觀察較長時間也不裉色,而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且半分鍾內裉色。

填寫「探究實驗報告」相關內容。(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穩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實驗四:〔點探究四按鈕〕驗證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指導學生: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稀鹽酸,用坩堝鉗夾取

包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脫脂棉伸入燒杯上部

現象: 脫脂棉燃燒

填寫「探究實驗報告」。(過氧化鈉可與二氧化碳反應,且反應放熱,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創新應用

1、創新應用一:〔點創新一按鈕〕

探討如何設計用過氧化鈉與水制氧氣

指導思考:「固+液 氣體」

探討交流:展示各自的設計。

2、創新應用二:〔點創新二按鈕〕

金屬鈉著火怎麼辦?Na2O2應怎樣保存?有哪些方面的應用?

指導恩考:結構-性質-保存、應用

回答交流:金屬鈉著為主要生成過氧化鈉,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來滅火,得用砂子蓋滅;過氧化鈉能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應,所以得密封保存;過氧化鈉主要可以應用於於呼吸面具和潛水艇及航天飛行時的供氧劑

第四部分:歸納小結〔點歸納小結按鈕〕

列表對比氧化鈉與過氧化鈉相關性質

第五部分:布置作業

自已設計針對本課對應練習題

備註:

1. 本節的整體設計思路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既定的實驗,觀察現象,探究原因,獲取新知識。

2. 說課之前自己對本節課的思路一定明確,說白了就是把你的這個明確的思路說給評委聽。所以必需層次分明,並不是內容越多越好,知識越深越好。不是給學生上課,課件內容應該不用動畫效果。(不是做不出來)

3. 參加比賽要想獲獎,必須有你獨特的東西,比如本節的獨到之處就是:讓學生探究式的學習知識。這一特點必須在說課中體現出來

4. 所說的話一定不能羅嗦,不能像上課怕學生聽不懂就多重復幾遍

5. 本說課稿黑色字是主體內容,藍色斜體字是主標題,粗黑體字是分標題,淡紫色字是告訴你什麼時候打開按鈕,紅色字是《探究實驗報告》應填的部分內容。

6. 本節的作業設計和《探究實驗報告單》沒做詳細設計,根據使用者自身理解來設計

7. 如需把本說課稿列印交給評委,需刪除相關內容。

8. 正式參賽前必須反復試說,在辦公室說給同事聽,說完一起討論,回家自己拿表看好時間說,如果做不到連說三遍前後不差1分鍾,就是你的說課還有隨意性,一些話還得重新措詞,還得繼續練習。〔我的實際心得〕

9. 最後說明一下,本節課件和說課稿的版權歸我(真的花了我不少心血,主要在於設計思路),只授權你(程慧敏)使用,不得轉載與收費性網站上,希望能理解知識勞動者的辛苦。

10.按作者的設計思路來說課作者自己很有把握是一篇好說課稿,但如果沒有獲獎,費用就免了吧,為同行服務了 :)

;

Ⅳ 高三下冊化學說課稿範文5篇

1.高三下冊化學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為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希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特點,結合高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了一下旅基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儲量情況

②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甲烷的結構特點

③通過實驗探究理解並掌握甲烷的取代反應原理

④通過對甲烷結構和性質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從結構角度學習有機物性質的有機化學學習模式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探究實驗、模型、圖片、動畫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

②通過講授、討論、自學、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和比較,類比等科學方法與邏輯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③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並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可能的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②通過甲烷的結構和性質的探索,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分子的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二、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及時對比、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採用板塊教學,分為四個學習板塊。即:板塊一:甲烷的結構探究;板塊二:甲烷的物理性質;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並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知關系。具體的教學流程:

【引入】隨著「西氣東輸」工程的順利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氣,請問天然氣的成分是什麼?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為能源有哪些優點?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第一段並思考以上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回答

【投影】「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布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開采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

【過渡】天然氣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作為一種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開采和使用的同時上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為了防止悲劇再次上閉鎮孫演,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氣,剛才我們已經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們有必要進一步了解甲烷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和學習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設計思路: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天然氣成分,存在及作為能源優點等相關信息;展示「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布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圖片;開采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儲量境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對西氣東輸工程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習興趣,並引出《甲烷》課題。

2.高三下冊化學說課稿範文


1.實驗基本操作和技能

這類試題的特點通常是給出限定的儀器、葯品和一些操作步驟,要求正確完成某項實驗操作,既有常見儀器的使用方法,又有基本操作的正誤辨別,著重考查考生對中學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的情況,題目的難度不高,但並不容易得滿分。

2.正確運用實驗原理和正確認識實驗裝置

這類試題通常是給出限定的實驗裝置、反應條件、實驗現象和有關數據,要求考生根據實驗原理及試題中所給予的信息,結合元素化合物知識,選用儀器葯品,正確認識、選擇裝置,說明裝置中某些儀器的作用,描述實驗現象,寫有關化方程式,進行數據分析.指出實驗中必須注意的某些問題等等,主要考查考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綜合及評價的能力。這類題目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具有較大的區轎鏈分度。

3.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驗設計或處理

近年來,實驗題中新情境試題不斷增多,這類試題的特點是將基本的實驗操作設計置於新的情境中(主要是中學課本沒有的新反應或新裝置或是能使中學生理解的最新科技知識、簡化的改進的裝置等),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來進行儀器組裝、現象描述、數據分析、考慮安全和防污等,用來考查考生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分析綜合及評價的能力。由於這類實驗試題情境新穎、設問巧妙、鋪墊得當、知識新、思維量大、所以區分度很好,能確實將一些基礎扎實、自學能力強、思維敏捷、心理素質好的考生選撥出來。所以,新情境實驗試題將是今後實驗試題的命題方向。

因此實驗復習若能根據考綱和高考試題的幾個特點方面,設計化學實驗專題加以重點復習,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分析:

以往的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十分強調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教材重視知識的呈現,使得學生在「過程和方法」方面的體驗和訓練不夠,「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也是處於大而空的狀況。新的課程標准和新教材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狀況。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和諧發展,教材內容的選擇及呈現方式就是緊緊圍繞這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而進行的。教材欄目的設計和篇幅內容的豐實,充分體現了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教材分成五節:常見氣體的制備和凈化、物質的提純與分離、物質的檢驗、定量實驗和化學實驗方法的探究。前四節是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再現、整理、歸納、拓展、延伸、完善和鞏固。其中涉及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常見氣體的實驗室製法;物質的分離、提純和鑒別;定量實驗;實驗設計的一般步驟和實驗方案的評價,這些是本章的基礎部分,也是後面發展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在教學中強化對實驗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復習與考查,重視化學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的歸納和總結。第五節則是對以上這些知識的一個綜合考察,是學生學習能力和實驗能力的集中反映,是高考中一個學生易失分的地方,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學情分析:

高三學生在實驗復習前已系統復習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在初中和高一、高二的學習中學生初步具備了一些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常見氣體的實驗室製法;物質的分離、提純和鑒別;定量實驗的一些相關知識。這為化學實驗的復習打了一定的基礎。但我們的學生在實驗的綜合性方面能力較差,在實驗的設計與評價等方面還比較薄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實驗知識:

1.了解化學實驗常用儀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

3.掌握常見氣體的實驗室製法(包括所用試劑、儀器、反應原理和

收集方法).

4.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對常見的物質(包括氣體物質、無機離子)進行分離、提純和鑒別。

5.掌握化學實驗的記錄方法和運用化學知識設計一些基本實驗。

(1)根據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或處理數據,得出正確結論。

(2)根據實驗試題要求,設計基本實驗方案。

(3)能繪制和識別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

6.以上各部分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

實驗能力:

1.用正確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完成規定的「學生實驗」的能力。

2.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和處理實驗數據,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3.初步處理實驗過程中的有關安全問題的能力。

4.能識別和繪制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的能力。

5.根據實驗試題的要求,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2、運用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設計簡單實驗方案。

3、具有解決化學問題進行專題信息收集、加工、輸出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化學知識在解決生活、生產和社會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習化學的自覺性。

2、通過學生實驗的開發和實踐,感受科學實踐的重要性,增強實驗的實踐能力。

3、通過化學實驗設計和實踐活動,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尊重

他人的品質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4、通過習題等途徑,了解現代化工的發展,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學會化學實驗基本知識:如基本操作、常見氣體的制備、物質的檢驗和鑒定、定量實驗。

2、應用化學實驗基本知識設計實驗。

難點:應用化學實驗基本知識設計實驗和對方案的評價。

3.高三下冊化學說課稿範文


一、新課程標准要求

⑴舉例說明烴類物質在有機合成和有機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認識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它們的轉化關系。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有機合成是有機化學服務於人類的橋,是有機化學研究的中心,是化學工作者改造世界、創造未來最重要的手段。

有機合成高三化學說課稿有機合成是有機物性質的應用,要求學生在前兩章及本章前三節的學習基礎之上熟練掌握好各類有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相互衍生關系以及重要官能團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礎知識,同時對本節第一課時有機合成的過程要有初步掌握。本節課教學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逆合成分析法設計有機化合物合成路線的基本技能,旨在培養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合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順利學習本模塊第五章進入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時代及選修一《化學與生活》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合成的有機物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對學生滲透熱愛化學、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有的認知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學生學習心理的期待群體中的個體差異。

三、本節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掌握有機物的性質及轉化關系,學習逆合成基本原則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小組討論、歸納、整理知識,培養學生對有機物性質和官能團轉化方法的歸納能力。

②通過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有機物的合成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信息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體會新物質的不斷合成是有機化學具有特殊的科學魅力,對學生滲透熱愛化學的教育。

②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

③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以化學主人翁的身份體會化學學科在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設計流程與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理論依據

布魯納認知結構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二)教學策略與方法選擇標准

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內容與層次,化學教學內容的具體特徵,高二學生的年齡與思維發展情況,我班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特徵,化學學科的特徵(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邏輯結構),教師的教學優勢能力及我校化學教學的技術條件。

(三)教學策略

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

(四)教學方法

1、問題解決法

2、情境激學法

(五)重、難點突破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課後反思

1、教師變「教學」為「導學」。

2、教育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過程。

3、教學注重務實、創新、高效、學思結合。

4、教師學會了等待就學會了尊重。

4.高三下冊化學說課稿範文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課文《氧化—還原反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上冊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律,對學好化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許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時,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確定一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會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學會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理解氧化還原的實質。

能力培養: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思想: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科學品質:激發創造意識,培養勇於探索認識新事物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難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方法:

以講解、分析、體溫、概括為主體,抓住化合價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系著一關鍵,通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等一一揭示反應的實質,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練提問討論歸納總結的程序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使學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學習化學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氧化—還原反應是矛盾對立的,同時又是統一的,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學法指導:

復習初中學過的知識,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採用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的。鼓勵學生做筆記並思考,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參與「學中練,練中學」。在練習中,可讓學生依老師的思維模式,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理解後再按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記憶,最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氧化銅失去銅,發生還原反應,氫氣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像這樣一種物質被氧化,另一種物質被還原叫氧化—還原反應。」同學們在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已經掌握了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就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

2.講授新知識

以Na在Cl2中燃燒和H2與CuO反應為例,通過得失氧情況和價態分析,總結如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即: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外部特徵:化合價升降。啟發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元素化合價變化原因,認識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的改變是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特徵。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內部本質:電子轉移。電子得失、電子對偏移,氧化反應,失e、價升;還原反應,得e、價降。從而解除疑難,進行下一環學習。

(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劑,得電子的物質(化合價降低),具有氧化性;還原劑,失電子的物質(化合價升高),具有還原性。就這樣邊講課邊板書,在化學方程式上畫線,標明化合價及電子得失,啟發學生分析討論,並總結歸納。教會學生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即: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氧化劑還原劑

為了理解,加深記憶,讓學生先看幾分鍾書,然後讓一位學生上台寫出H2在Cl2中燃燒這個化學反應,並分析,即:

價升,(電子對偏離)發生氧化反應;價降,(電子對偏向)發生還原反應。

為了使知識更清晰,可以給出小節,並給出類似題型的練習題,達到鞏固加強。最後一起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即:

接受電子,失去電子

化合價降低,化合價升高

被還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還原性

四、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和記憶方法:

1.總結:元素化合價升高則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該物質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元素化合價降低,則原子得到電子,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該物質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種類型的化學反應,總結出復分解反應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得看元素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無變化。

3.聯系反饋:

寫出Zn與HCl反應,Cu在Cl2中燃燒的反應式,並標出化合價、氧化劑、還原劑並同時布置課後作業,以達到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發生學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透徹講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結

5.布置作業

5.高三下冊化學說課稿範文


一、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化學選修四第四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教材通過「電解氯化銅」的實驗展示電解原理的實質,並認識電解池的功能。「電解氯化銅」的實驗是理解電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心。通過該實驗將推導出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方法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其中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材內容的重要性

電解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之一,既涉及到電化學的理論知識,又與氧化還原反應等密切相關,故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原電池,通過對電解池的學習之後,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換、電解質溶液、原電池和電解原理和有關計算等知識聯系起來的知識網路,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原理,會判斷電極產物

2、能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培養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銅的微觀模擬,探究電解原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判斷電極產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電解知識的學習,發現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並提高他們辯證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電解原理和以電解CuCl2溶液為例得出惰性電極作陽極時的電解的一般規律。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電解原理,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對電解產物的判斷

六、教法

通過多媒體的應用,直觀形象的展示電解的過程,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並適當進行問題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體現「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

七、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概括、練習等學習手段,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其探索精神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復習回顧——新課引入——探究活動——學習電解理論——演示模擬實驗——完善電解原理——課堂小結——學習反饋(固化能力,形成學科思想和學科能力)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力求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復習回顧(2分鍾)

通過習題復習回顧原電池相關知識進行熱身,並與本節課建立銜接

2、創設情景,引入新課(1分鍾)

通過名人典故引入新課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學習電解原理(20分鍾)

Ⅳ 高中化學說課稿:《離子反應》

高中化學說課稿:《離子反應》

本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離子反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

1、認識電解質溶液中的離子反應;

2、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一)知識框架

高中化學說課稿:《離子反應》說課稿模板

(二)新教材特點:新教材較舊教材相比,一其知識的衍變關系更具邏輯性,簡潔明了;二是新引入了離子反應實質的實驗探究分析過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三是在離子方程式書寫的教學過程安排上,較傳統教學有新的、本質上的突破。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 2、學習特徵 3、預測困難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的確定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掌握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並能准確書寫常見的酸、鹼、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相互間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稀硫酸與Ba(OH)2溶液反應實質的探究,使學生學會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研究方法。

2、在離子反應知識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並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3、通過“質疑”、“猜測”、“歸納”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以“聯想·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以“遷移·應用”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感、能通過“交流·研討”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能藉助“知識點擊”讓學習有餘力的同學感受化學學習的無窮魅力。

2、通過對電解質知識框架中各知識點有序的衍變分析、推導,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習中的邏輯美。

3、通過“身邊的化學”,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其實離我們不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關注化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二)、重點、難點

重點: 離子反應、常見酸、鹼、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簡單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對策:學生的分組實驗、分層次練習與小游戲相結合。

難點: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選擇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

對策:應用實驗探究和實際問題的解決類突破。

三、教學思路與教學過程

環節一: 呈現科學史話,創設情境,提出問題。(3分鍾)

科學史話“啞泉致啞”、“安樂泉解毒”話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帶領蜀軍平定南方之時,蜀軍由於誤飲啞泉水、個個不能言語,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點迷津——飲用萬安溪安樂泉之水、終於轉危為安,渡過難關,啞泉水為何能致啞,萬安溪安樂泉水又是什麼靈丹妙葯?

[實驗探究]

步驟

現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將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環節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和交流總結 (15分鍾)

【活動●探究】

實驗操作

現 象

結論

1、2mLNa2SO4 與2mLBaCl2 混合

2、2mLNa2CO3 ,滴加2mL鹽酸

3、2mLNaOH,滴入幾滴酚酞,再滴入稀鹽酸

4、2mL CuSO4 ,滴加溶液NaOH

【學生分析歸納】復分解類型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有沉澱生成 有氣體生成 有水生成

2.離子方程式

環節三:設置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小游戲(5分鍾)

小游戲—— 比比誰的“反應”快

派到卡片的同學扮演卡片上的離子,沒有卡片的同學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學組成一種“溶液”。

手中離子能與“雲朵”中的離子或物質發生反應的,請迅速舉起卡片,比比誰的反應速度快!

卡片上的離子:

K+、H+、 Ba2+ 、Na+、Ca2+、Cu2+、Mg2+、CO32-、NO3- 、Cl-、SO42- 、OH- 、

環節四:螺旋上升的'練習與應用,提升學習的空間。(10分鍾)

練習1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向醋酸鈉溶液中加入稀鹽酸

(2)向氯化銨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總結:生成弱電解質的離子反應

(3)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4)鐵與氯化鐵溶液反應

總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反應

練習3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別與少量、等量、過量的Ba(OH)2反應

關鍵:將少量的反應物系數定為1

(2)Ca(HCO3)2分別與少量、等量、過量的 NaOH反應

實踐◆應用

西江沿岸某工廠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與它相鄰一家工廠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單獨排放都會對西江造成嚴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廠的領導,為了保護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決方案嗎?說說看!

參考方案:

將兩個工廠做橫向聯合,把兩個工廠的污水按適當的比例混合,使會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 OH- 分別生成AgCl、BaSO4、Fe(OH)3 沉澱,待檢測達標後再排放,以防污染。

“啞泉致啞”、“安樂泉解毒”

話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帶領蜀軍平定南方之時,蜀軍由於誤飲啞泉水、個個不能言語,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點迷津——飲用萬安溪安樂泉之水、終於轉危為安,渡過難關,啞泉水為何能致啞,萬安溪安樂泉水又是什麼靈丹妙葯?

原來啞泉水中含有較多的硫酸銅,人喝了含銅鹽較多的水就會中毒,致啞、嘔吐、腹瀉、最後虛脫、痙攣致死。而萬安溪安樂泉水中含有較多的鹼(一般味苦),在人體誤食硫酸銅後大量飲用此泉水,其中的鹼不僅中和胃酸,然後又會在腸胃中與硫酸銅發生

離子反應:Cu2+ + 2OH- = Cu(OH)2↓

致使原來會被人體吸收的可溶性銅鹽變成不溶性的Cu(OH)2沉澱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學反思

1、教學預案與對策:

(1)多媒體教學無法實施;

對策:利用課本圖片和實驗實施正常教學。

(2)學生層次有差別;

對策:低層次的學生多引導,高層次的學生加強提升空間。

(3)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

對策:自然的依據事件的大小逐級上報分級處理;人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於引導。

2、學生主體的發揮和能力的培養;

3、教學效果的體現;

;

Ⅵ 高三化學說課稿範例五篇

【 #高三# 導高舉語】高三化學是一個新的起點,新高三一輪復習從零開始,完整涵蓋高中所有的知識點,第一輪復習是高考復習的關鍵,是基礎復習階段。開學後我們要復習元素化合物相關知識,高考中四道大題中的工業流程和實驗探究均立足於這部分內容進行考查。 高三頻道。

1.高三化學說課稿範例


一、說教材

《實驗化學》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模塊有助於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實驗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亞XX鈉和食鹽的鑒別」選自蘇教版《實驗化學》專題3課題2。本節課的主題是物質的鑒別,鑒別的對象是跟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工業鹽(亞XX鈉)和食鹽,鑒別方法主要涉及被鑒物質的化學性質,且給學生從物理性質、組成與結構等角度探討鑒別方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教材要求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根據物質的特性多角度設計物質鑒別的實驗方案,並開展實驗探究,感悟化學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對本課時教學我們設置了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NaNo2和Nacl結構、組成與性質的差異,學會物質鑒別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NaNo2和Nacl的鑒別過程,培養學生設計、評價、操作、處理等實驗綜合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誤食並賀亞XX鈉中毒為載體,建立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上述目標的設置,我們在充分體現性質差異決定鑒別方法差異的同時,很好地注意了預設與生成、主體與主導、獨立與合作、收斂與發散、理論與實際等關系的處理。

三、說過程

按照情境引課,情理結合,分合相輔,師生互動,學用一致,不斷升華的總原則,從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組成與性質、不同組成與性質決定不同鑒別方法、不同鑒別方法呈現不同現象、不同鑒別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選擇為出發點,整節課的教學架構設置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呈現先行,尋找啟迪」、「激發思維,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設計方案,實驗論證」、「創新優化,不斷升華」等六個實施階段。其主要教學內容與設計意圖簡述如下。

【教學過程】引入:通過工業鹽(亞XX鈉)中毒事件的視頻報道,提出「為何會出現這類嚴重的中毒事件?」的問題;通過NaNo2樣品呈現和NaNo2用途說明,進一步提出「如何通過鑒別法來避免這類中毒現象發生?」的問題。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為學習背景,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所應關注的學習方向,使課堂迅速進入一種有序、高效的教學狀態。把學習與研究放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背景之中,這種「告知」學習者學習目標的預設,能有效激發學習者為快速獲得學習結果而規劃系列的預期行為,並逐步將預期行為轉化為實踐行為,使實踐行為與正確的學習結果相匹配。

【教學過程】問題1:怎樣用實驗方法鑒別Nacl與NH4cl兩種固體?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得出「焰色反應法、氣體法(與NaoH固體反應)、顯色法(與石蕊試液反應)、顯色法(與pH試紙接觸)」等四種方案。戚蔽碧

【設計意圖】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可通過先給學習者呈現一個先行組織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為新呈現材料的學習提供一個觀念的框架,這樣有助於智慧技能的保持與遷移。

【教學過程】通過對Nacl與NH4cl兩種固體鑒別方法的研究,我們可以思考與整理出物質鑒別所應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據物質的物理性質差異、根據物質的化學性質差異、根據物質的組成、結構差異等三方面。

【設計意圖】在分析固體Nacl與NH4cl鑒別方法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出物質鑒別的常用原理,完成學生認知結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升華,為鑒別NaNo2與Nacl固體

提供了上位概念與規則的支撐,同時也為學生如何選擇所需信息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作好輔墊。

【教學過程】問題2:要合理鑒別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識儲備?(呈現已經完成的預習作業:搜索歸納NaNo2的性質、用途,展示所寫的科普小論文),投影呈現NaNo2和Nacl的性質對照表。

【設計意圖】通過查找資料、撰寫科普小論文方式使學生了解NaNo2的性質,它既提高了學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性質搜索結果與性質比較最終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現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時凸現了NaNo2與Nacl在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上的差別。

【教學過程】問題3:怎樣用實驗方法鑒別NaNo2和Nacl兩種固體?(學生分組討論,初步形成簡要實驗方案)

師生共同歸納整理出要完成物質鑒別的實驗操作,必需綜合考慮方案設計、方案評價、方案實踐、方案反思等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發現信息、評價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而優化其思維的遷移、發散、收斂品質,最終形成有序的多個從理論角度得出的實驗鑒別方案。

【教學過程】對學生設計的典型理論鑒別方案,師生共同進行從實踐視角的可行性評價,並分組進入方案實踐(四人一組,進行有明確任務的分組實驗,並匯報實驗步驟、現象與結論)。

【設計意圖】體現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實驗中檢驗理論設計的合理性、簡約性、安全性、可行性,凸顯實驗的「動」的功能,也彰顯實驗的「靜」的功能(實踐對理論的評價功能)。

【教學過程】師生共同歸納與整理進行物質鑒別,必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必需掌握一般的鑒別流程。在此基礎上,思考物質鑒別在理論與實踐中是否存在一定區別?

問題4:建築工人怎樣用簡單的方法區分食鹽和工業鹽?

【設計意圖】知識的達成,能力的獲得需要不斷的總結、不斷的訓練、不斷的思索,並反璞歸真,讓理論知識、理論方法回歸生活,再次調動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激情和才智,讓學生感受學習化學的成功與喜悅,較好地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堂目標。

【教學過程】總結:驗證與探究是物質鑒別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傳統、現代方法;局部、整體方法;基礎、綜合方法是溝通具體鑒別方法與物質組成、性質的橋梁,這些方法雖然在運用時一定存在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現象,但其獨立知識、能力的構建應及時融入化學學科的完整體系之中。

【設計意圖】及時的歸納、總結與提升,能凸現對完整、系統知識的有序構建,也能強化對創新、綜合能力的優化培養。

2.高三化學說課稿範例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鹼金屬編排在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之後,可以把前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知識在此更好地應用,並得到鞏固,也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豐富的典型金屬元素的感性認識,本章實質上起到了承前起後的作用。鈉是鹼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金屬,學好鈉的性質可為後面學習其它鹼金屬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教材是本章的重點。

1.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徵認識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2、目標分析

2.1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階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導學生去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了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為以後學習其它族元素作一個鋪墊。

2.2在能力方面,通過鈉的有關性質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改進實驗讓學生體驗化學實驗創造的激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鈉為什麼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氣中會變成什麼呢?把鈉投入水中有什麼現象?會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二)演示實驗,觀察現象

通過實物鈉歸納出鈉的顏色、狀態、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導熱性等物理性質。演示鈉在空氣中點燃觀察其產物;再演示鈉和水的反應,讓學生總結,最後我歸納其反應現象:「浮」、「球」、「游」、「消」、「紅」。(課本上對生成氣體的檢驗方法效果不好,我對此進行了改進:用一裝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黃豆大的鈉的大頭針,瓶倒置使鈉和水充分反應,取下塞子、點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銳的爆鳴聲,效果得到大大改進。)

(三)分析現象,深入探究

鈉是銀白色的,其表面顏色是灰暗的,而鈉在空氣中燃燒後又呈現淡黃色,這些說明了鈉在常溫下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氧化鈉、點燃則與氧氣反應生成了過氧化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鈉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反應,當氫離子濃度越大,反應越劇烈,鈉與稀鹽酸的反應會發生爆炸原因就在於此。

(四)總結性質,得出結論

通過鈉的性質得到鈉是一種活潑金屬,具有很強的還原性。結合鈉的性質去解釋鈉的用途,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用途。

4、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教給學生對金屬鈉的認識,掌握金屬鈉的性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歸納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化學性質。從鈉的性質可以類推其他鹼金屬的性質,這樣,由點及面、由表及裡,對鈉的性質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3.高三化學說課稿範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把氧化還原反應理論安排在《鹵素》這章里講述,是由於這章介紹的氧化還原反應較多,客觀上有從本質上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需要,並能加深對鹵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質的理解。

氧化還原反應像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等內容一樣,歷來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還原是一對典型的矛盾,它們既有斗爭性,又有統一性,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應發生必然有還原反應發生,它們絕對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統一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學中的對立統一現象到處可見。通過認真引導,就可以使學生逐步理解對立統一規律在自然現象里的體現。反過來,這又會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對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2教學目的要求與編排特點

本節要求學生用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的理解並學會用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並能用箭頭正確表示電子的轉移。本節教材從復習初中學過的狹義氧化還原反應入手,也即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入手,繼而從化合價升降角度(或觀點)分析,最後上升到用電子轉移(電子得失或電子對轉移)的觀點來揭示氧化、還原的實質,從而形成廣義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這種由狹義至廣義、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觀到微觀的安排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3教材的重、難點分析

本節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題是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與本質。重點及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用相關知識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觀點認識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從而歸納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與本質;至於難點還有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發生氧化反應的物質是還原劑、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是氧化劑,以及如何用雙線橋法和單線橋法表示電子轉移情況及其該兩種方法的區別之處。

4.高三化學說課稿範例


一、教材分析

通過以前章節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能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和化學反應的自發性、以及原電池的原理等理論知識,為本節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理論知識准備。化學電池是依據原電池原理開發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廣闊的應用范圍的技術產品。小到手錶、單放機、兒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衛星通訊,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本節的教學是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延伸和拓展,將抽象的理論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感性體驗聯系起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深入認識化學電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池工業的進步,各種新型的電池層出不窮。教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類電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電池(鹼性鋅錳電池)、二次電池(鉛蓄電池)、和在未來有著美好應用前景的燃料電池。簡介了電池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適用范圍。同時向學生滲透綠色環保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常見電池的組成與應用;

理解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

了解常見電池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系。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多種手段獲得信息的方法與途徑,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學習常見化學電池的組成、應用與原理,通過探究,學習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電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新型電池的介紹,提高學生創造欲X與學習興趣,學會利用能源與創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環保意識與節能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性能及應用

【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及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四、學情分析

在化學必修2中學生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初步知識,前一節又已經學過原電池的基本內容,知道原電池的定義,形成條件,簡單的電極反應等,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化學電源的知識。學生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有關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設計理念

本節課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聯系得比較緊密,所以設計本節教學時,堅持以課堂為主,向課前和課後延伸,課堂教學時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學電源入手,以化學電源的發展史為線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鹼性鋅錳電池、鉛蓄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等,引導學生對電池的優劣,找尋出這些電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共同探究化學電池的研究和發展方向,課前通過商店調查、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化學電源的有關信息,課後通過小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培養邏輯推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六、教學方式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預習學習」為先導,通過學生自主預習、調查研究、查閱資料,初步了解常見電池的分類、電池的優劣的判斷、電極方程式的書寫,課堂上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探究合作、解決問題、小組歸納、提出新問題……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去體驗和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去體驗合作探究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課後,通過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立足於社會大背景之下,以更開闊的視野從管理、技術、環境和消費等不同角度來分析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介紹化學電池的種類

展示並演示三類化學電池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課件。

製作氫氧燃料電池

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課堂練習

5.高三化學說課稿範例


一、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學1》(必修)的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第四節內容。是繼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之後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氨是非金屬元素氮的化合物,是沿著非金屬元素學習思路(氫化物→單質→氧化物→含氧酸→鹽)學習的第一種物質,在生活中比教常見,重要的化工產品。

二、學情分析

1、氨氣在生活中常見,對部分物理性質已經比較熟悉。

2、經過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學習,已經具備了繼續學習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維活躍,喜歡動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質、用途,銨鹽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觀察、分析、推理、及判斷的能力。

通過對氨氣的認識,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物質認識方法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有趣實驗現象原因探索,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科學態度。

通過氮肥能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飢餓問題,讓學生感悟化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

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哈伯的故事,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重難點

教學重點:氨、銨鹽的性質

依據本節課內容,課標要求確定本節重點。

教學難點:噴泉形成原理

利用課堂實驗,結合學生生活接觸(如我校噴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噴泉工作原理,再結合典例的練習,可突破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設計問題,啟發思考;實驗探究,突破難點;適時點撥,釋疑解惑。

2、學法

自主預習、合作展示、探究討論。

六、教學模式(化學組教學模式-----三步達標)

自主預習→自主檢測→探究討論→探究練習→課堂小結→課堂檢測

閱讀全文

與高中化學怎麼寫說課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7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