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學家是如何找到化學反應條件的
嘗試,講真化學實驗就是一次次的失敗然後從中找出最優的條件。比如一種金屬配合物的結晶條件的探索,要把常用的有機溶劑甲醇乙醇丙酮乙腈四氫呋喃TMF以各種不同的比例嘗試個遍,控制變數,找最優條件。這個過程的枯燥乏味是你難以想像的
Ⅱ 科學家還能用什麼變成什麼
牛頓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牛頓為什麼能在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就?他怎樣由一個平常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聯想到 他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的幾個故事.「我一定要超過他!」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籬笆下的樂趣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斗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牛頓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里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裡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里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家裡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回到家裡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於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後,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鑽研笛氏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准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慾望.他一遍又一遍,終於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萬有引力和光的秘密牛頓二十三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在鄉下度過的休學日子裡,他從沒間斷過學習和研究.萬有引力、微積分、光的分析等發明的基礎工作,都是這個期間完成的.那時,
Ⅲ 盧瑟福如何搖身一變成為化學家
1908年,盧瑟福因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氡,因這一重大發現,他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這應該是科學界的一大怪事,物理學家竟然獲得了化學獎。那麼他又是怎麼踏入化學領域的呢?
19世紀末,物理學上爆出了震驚科學界的「三大發現」: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同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發現了自發放射性;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瀘瑟福的老師)發現電子。這激勵了盧瑟福對原子結構進行深入的研究。
他的第一步就是抓住鐳放出的射線,然後順藤摸瓜追蹤原子內的秘密。盧瑟福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將鉛塊鑽上小孔,孔內放一點鐳。
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一束射線立即分成三股,一股靠近N極偏轉,一股靠近S極偏轉,還有一股一直向前,盧瑟福將它們分別命名為α、β和γ射線。β射線正是湯姆遜發現的電子流,γ射線則是倫琴發現的X光,居里夫婦發現的則包括α、β和γ射線。
於是,19世紀末的三大發現在這個實驗里全部得到了解釋。盧瑟福開始了進一步思索。α粒子從電量和質量來看,很像元素氦,那麼鐳放出α射線後剩下的又是什麼呢?經實驗,竟然又是一種新元素——氡。
這一偶然的實驗,戲劇性地使盧瑟福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盧瑟福也很意外,他風趣的說:「我一生中研究了許多變化,但是最大的變化是這一次,我從一個物理學家變成了一個化學家」。
這也是幽默的盧瑟福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幽默。
Ⅳ 怎麼變成科學家,中學生怎麼做
科學家(Scientist)這個職業給它下的定義是: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
凡可以稱之為科學家的都是一些實乾的人,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還有黑洞之王霍金等。
想要成為一個科學家,最起碼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並為之努力和奉獻,並非以金錢為主要目標;
二是努力學習前人總結出來的已知的知識,這樣才能站在前人和偉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三是探索和發現未知的領域並不顧一切為之付出。
中學生應該做的是前兩條。
Ⅳ 高中學過的化學家
1:拉瓦錫(法)
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
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
關於燃燒的原理
2:門捷列夫(俄)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3:戴維(英)
製取多種元素,如鈉,鉀
4:阿伏伽德羅(意)
阿伏伽德羅常數
5:舍勒(瑞典)
發現氯氣
6:侯德榜
聯合制鹼法
7:張青蓮
測定原子量
8:蓋斯(俄)
蓋斯定律
9:凱庫勒(德)
苯環結構
10:道爾頓(英)
氣體分壓定律
Ⅵ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科學家
科學家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是一項非常崇高的事業,自然科學是對自然界基本事實的發現,是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歸納,是人們揭示真理的一種認識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准確,然後成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力量。科學也是先進文化的代表,與藝術文化有相通之處,求真、求善、求美。科學最終造福於社會,這不僅體現在它對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所提供的源頭知識,也包括科學研究對於培養人才的促進作用,體現以科學為指導的為人類進步展示前景的價值觀及發展觀。
一、 科學需要獻身精神
科學研究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但需要付出艱辛、痛苦的代價,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所以,科學家就不僅需要好奇心,而且更需要獻身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古今中外,老一輩的科學家為我們今天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如兩次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等。他們為了達到科學的最高境界,並使之成為服務社會、強盛民族的力量,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不顧個人安危,保持了科學家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和一絲不苟的科學作風,孜孜不倦地為追求真理而奮斗終生。
居里夫婦科學成就蓋世,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不撈取任何個人私利,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創造以發大財。居里夫人對此回應道:「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居里夫婦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居里夫人還將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8噸鈾礦石渣提取0.1克鐳),價值高達100萬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從事腫瘤研究的實驗室。居里夫人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最後由於惡性貧血獻身於她終身熱愛的科學。
鄧稼先為了祖國的原子能事業,長期隱姓埋名。他在一次核試驗時發現某個方面的問題後,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他一個人走進了試驗場地,很快找到核心部件,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在他體內埋下了致命性輻射病的禍根。楊振寧博士和他是同學,一起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楊振寧博士曾對他說過:「我的名氣比你大,但你的貢獻比我大」。
二、科學需要嚴謹態度
正因為科學追求的是崇高的目標境界,做科學就來不得半點虛假。嚴肅的科技工作者對實驗研究所產生的各種事實、數據必須要求其有可重復性,測量必須精確。近代科學以科學假說為驅動,然後用實驗求真、去偽存真,通過科學探索,揭示自然的本質。
一般來說科學研究都有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有時候一個實驗所反映的事實有可能從局部來看是正確的,然而從整體看有可能是偏頗的。實驗結果報道中出現的問題,有的是實驗操作失誤發生錯誤,也有可能是客觀的實驗結果,由於實驗設計不周或缺乏必要的對照,而得到錯誤的結論。因此,作為科學工作者必須要有自知之明,不僅要對科學實驗的設計,技術路線的選擇,數據的測定、採集和處理,以及結論的作出慎之又慎,而且即使有相當不錯的獲得同行認可的成績,也不宜將某個階段性工作的意義過於誇大。對於一個科學問題,只有長期、深入、系統地研究,方能得到比較完整的認識,達到對規律的把握,也許還能轉化為對社會的實際貢獻。
在我們自己的工作中,對於科學創新的艱巨性、嚴謹性有了一些體會。如1986年,上海血液學所在國際上首先證明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可以在分化誘導劑的作用下獲得臨床完全緩解,也就是可將白血病細胞改造成為接近正常細胞的途徑來實現白血病的治療。論文送往國際雜志後,許多國際權威對此表示懷疑,我們用大量數據小心求證,用事實證明這種思路是正確、可行的。後來,這篇論文在國際血液界最權威雜志《Blood》發表,據統計是我國各領域引證率最高的文章,更重要的是,這種白血病誘導分化療法現已為國內外同行廣泛採用,使這一類型白血病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可治癒的成人白血病。1990年我們又在國際上發現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第一例變異型染色體易位,這是對國際權威的挑戰。當時,我們並沒有馬上對外宣布,而是反復求證,從細胞、染色體、分子水平,用各種方法證實變異型染色體易位的存在,直至克隆到該易位導致的特異致病基因,並且證明該變異型染色體易位與患者臨床預後較差有關,這才在高水平雜志上進行發表,其意義被以後我們自己的工作,以及國際同行的工作所不斷肯定與拓展。因此,我們每提出一個學術觀點,每發表一篇論文,每發明一種新方法或技術都是不斷求證的過程。特別是國內外同行對我們工作提出的質疑或修改意見,都使我們的研究更入佳境。科學的本質是批判的,我們要勇於接受同行的評價。
三、科學需要良好環境
那麼科學文明發展到今天,為何國內外有悖科學道德的事件時有發生?這與社會環境、體制機制和個人道德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隨著科學經濟功能的突現,科學的榮譽與日俱增,社會對科學越來越重視,科學這片凈土再也不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了。它還成為政府、企業乃至其他社會團體關注的焦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大轉變的時期,科學界並不是真空地帶,社會上的浮躁風氣與商業投機心理影響到了科研領域,使本來應該是探索未知的科學研究工作成為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商業行為。在不良風氣的影響下,科學界出現了科研成果造假、論文數據剽竊等丑惡現象,對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
其次,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初期的某些弊端也反映到科學技術研究的機制體制中,出現了某些誘發學術不端行為的土壤,比如追求短期效應的評價機制等。真正的科學評價體系應該是多元的,不能單純地看科研項目申請數量和論文產出的數量。有的單位甚至將科研經費申請量直接與個人收入等比掛鉤,在獎勵方式上只注重申請人或第一作者而不提倡團隊精神等做法,在相當程度上侵蝕了科學界的肌體。此外,研究項目資助強度過低而渠道又過於分散的體制性困惑,則使得相當部分科研人員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申請項目上而無心作深入長期的科研項目。為此,決策部門應針對時弊,要防止重數量輕質量,重短期輕長期,重個人得失輕國家目標的傾向,制訂多元的合理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和獎懲辦法。
對於科技界少數人的不端行為和作風,在追溯其社會根源,即社會轉型時期的結構性問題或體制性問題時,並不意味著學者本身的道德責任可以因此得到寬宥和推卸。胡錦濤總書記發出了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要「以崇尚科學為榮」的號召。如何提升中國科技界的整體素質,關繫到我國科學事業的前途。所以,科技界廣大有識之士近年來一直呼籲加強科學道德建設,講求學術信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科協最近頒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後,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要認真學習《規范》,進一步認識科研道德規范的重要性。要認真分析造成學術腐敗等不良現象的社會根源,自覺地抵制市場經濟轉變初期的浮躁作風,同時積極建立起有效的社會監督約束機制,制訂科技人員道德行為准則。在此基礎上,還要繼續加強科技立法,依據法律遏制科技領域的不良行為和腐敗事件。科技人員本身要道德自律,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科學的本質是不懈求知、求真和捍衛真理。要保障知識的真實可靠就必須誠實守信。這樣的價值也是人類知識發展的前提與科學家做人的准則,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在科研活動中做到誠實、忠實地提供信息。在科學實踐中要做到精確、嚴謹、細心地設計和進行科學實驗,准確無誤地記錄和報告結果,杜絕粗枝大葉;科學分析要做到客觀,讓事實說話,避免主觀和偏見;在科研中要強調團隊精神,提倡尊重同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在研究效率方面要做到高效,珍惜資源,力戒浪費,對社會和公眾負責,使科學真正為探索未知、認識世界和造福社會服務
Ⅶ 怎麼成為科學家
科學家不是空想來的,他要付出比常人多N倍的努力,要有一雙明銳的眼睛,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於思考聯想,要學會動手實踐不能只是空想。
Ⅷ 想成為科學家該怎麼做
先要好好讀書,科學家必須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其次也需要有特別的創新能力。選擇一個比較感興趣的學科,多看些資料。科學家其實就是某個方面的專家,對某個方面堅持鑽研下去,就是科學家。
科學工作者要有堅定的信念,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要敢於說真話。在坎坷和磨難面前要樂觀,要笑對人生。人生不是平坦的,想要做出成績,就要先通過信心和信念的考驗這一關。
凡可以稱之為科學家的都是一些實乾的人,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還有黑洞之王霍金等。
(8)化學家怎麼變擴展閱讀:
科學家的使命
當科學進步到今天這樣,大部分人都不必再參與滿足人們最基本生存物質資料的生產,更多的人被從滿足生存的第一線解放出來的時候,科學家就從曾經半專業化的狀態進化成了一個專業化的群體。並且越來越大。
原因很簡單:人類社會已經有更多的餘力來探索如何更輕松的脫離自然動物的狀態,而剩餘人群的增加,意思是說從事非第一線生產生存必需品的人的增加,必然會壯大在各個時期被分化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人群,作為一個人群,用來維護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
Ⅸ 我想成為化學家
你去看看<<揭開原子秘密的人>>
1871年,盧瑟福誕生在紐西蘭的一個農村。他家人口很多,盧瑟福從小一邊上學一
邊幫著家裡干農活。
少年時的盧瑟福是個很愛動腦筋的孩子,尤其喜歡自己動手做些小玩意。他曾經「發
明」了一種可以發射「遠射程炮彈」的玩具火炮,還巧妙地設計出增加炮擊距離的方法。有
一次,家裡的大鍾壞了,盧瑟福便動手把鍾拆開來,他的兄弟姐妹都認為一定會受到父母的
責罰,但盧瑟福竟把鍾修好了,而且以後還走得很准。後來,他還自製了一架照相機,自己
拍攝,自己沖洗,成了個攝影迷。
24歲時,盧瑟福獲得一筆獎學金,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凱文迪許實驗室進行深造。從
此,他開始了在英國的科學研究生活。37歲那年,由於他對於放射性現象研究的傑出成
就,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他並沒有滿足,決心對原子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人提出,自然界天地萬物是由原子構成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
認為原子是物質最小的單位,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形狀像個實心小球。而此時隨著科學的發
展,一些科學家認識到原子內部還有著更小的單位,盧瑟福的老師湯姆遜就持這一種觀點。 文章來源:61童話網,網址:http://www.61tonghua.com
他們認為,原子的模樣像西瓜,瓜瓣就像是原子內均勻分布的正電荷,而瓜子就是電子。
「原子果真像老師所說的那樣嗎?「盧瑟福想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自己一直思索的這個問題。
他想,如果原子果真像個西瓜,那麼,如果用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作「炮彈」來轟擊它,
就一定很容易地穿過它而筆直地前進。於是,他決定用一種叫做「a「的粒子做「炮彈」,
來轟擊原子,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
然而,要做這個實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設計一套專門儀器外,實驗本身就像
是用機關槍掃射幾個散落在茫茫草原中的小核桃一樣的困難。
在年輕的助手和幾個學生幫助下,盧瑟福終於設計出了一個試驗裝置:
一個「a」射線的放射源,就像一挺機關槍,一個金屬箔作靶子,就像放核桃的草地,
在它的旁邊放一個硫化鋅的熒光屏,屏後安裝一架顯微鏡,來觀察實驗的情況。
實驗開始了,發射源發射出的「a」粒子「炮彈」,以每秒2000米的速度穿過金屬
箔,在漆黑的實驗室里,熒光屏上出現了點點閃光。 文章來源:61童話網,網址:http://www.61tonghua.com
「這是怎麼會事呢?」學生們問道。
「這說明絕大多數a粒子穿過金屬靶子飛走了,只有個別a粒子被彈了回來。」盧瑟福說。
可這意味著什麼呢?盧瑟福陷入了沉思。
實驗使盧瑟福感到驚嘆,他開始了連續不停的實驗和思考,像著了魔一樣整日整夜地呆
在實驗室里。管理實驗大樓的工友搞不清他是否離開過,他的妻子兒女也難得見他一面。一
天清晨,盧瑟福興沖沖地沖進了辦公室,對著正在整理東西的助手,大聲地說道: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原子到底是什麼樣子我知道了。」略一停頓,他又說:「它大
致可以設想為一個小的太陽系。」助手怔怔地看著他,聳了聳肩說:
「什麼?您是說我們在一個看不見的世界裡當了普羅米修斯嗎?——普羅米修斯是希臘
神話中為人類送來火種的神。「是的,就像是太陽系。」盧瑟福繼續解釋到,「原子既不是
像小實心球,也不像西瓜,它的中心有個小的、帶陽電的核,而帶陰電的電子在圍繞著這個
核飛轉。這就如同:原子核是太陽,電子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
文章來源:61童話網,網址:http://www.61tonghua.com
「那麼,a粒子被彈回來的現象怎麼解釋呢?」助手問他。「這是因為原子內部大部分
是空隙,所以比原子更小的粒子能很容易穿過;又因為當中有個核,a粒子碰上這個堅硬的
核就會被彈了回來。
盧瑟福終於打開了原子神秘之宮的大門!他的這一嶄新的原子結構理論,具有劃時代的
意義。從此,原子學和原子核物理學便誕生並發展起來。
1919年,盧瑟福用人為的方法第一次分裂了原子,他用a粒子轟擊氮原子,使它變
成了一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1926年,在他的指導下,兩個年輕研究人員瓦耳順和科
克拉夫特設計出了一架巨型原子搗碎機,用這架儀器,他們把輕金屬鋰轉變為氦。
一時間,報紙新聞把這一消息迅速傳遍了全球。
一些人們驚慌地說:「原子分裂了,世界是否已經到了末日?」「人工可以製造黃金
了,貨幣就要貶值!」
但是,科學家們清醒地預感到:世界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原子時代。
1933年,62歲的盧瑟福仍在不知疲倦地進行著研究工作。就在這一年,他又發現
文章來源:61童話網,網址:http://www.61tonghua.com
和命名了質子——氫原子核,並預言核內存在著中子。
由於他卓越的成就和影響,多種榮譽和獎賞不斷向他涌來。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獎
章——科柏萊獎章。幾十所大學和科學團體爭相授予他榮譽學位和學籍。在巨大的榮譽面
前,盧瑟福仍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從不誇耀自己的成績。1937年10月,盧瑟福由於
長期緊張地工作,積勞成疾,在英國劍橋醫院與世長辭。
為紀念這位傑出的科學家,英國皇家學會在一所實驗室門前,為他雕塑了一座半身銅
像。每年都有很多人來到他的墓碑前,向這位揭開原子秘密的先驅者表示深深的懷念與敬意。
現在知道怎麼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