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簡單的計算化學鍵的鍵級
根據分子軌道理論的鍵級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化學鍵的鍵級=(成鍵電子數-反鍵電子數)/2。
傳統的分子軌道理論表示,雙原子分子在形成分子的過程中,各個原子的原子軌道按照成鍵三原則組合成分子軌道,比其原子軌道能量低的分子軌道稱為成鍵軌道;能量高於其原子軌道的分子軌道稱為反鍵軌道;與其能量相近的分子軌道稱為非鍵軌道。
排布在這三種分子軌道上的電子相應稱為成鍵電子、反鍵電子和非鍵電子。用該分子的成鍵電子數減去反鍵電子數即為凈成鍵電子數。因此鍵級的計算可記作:
鍵級=(成鍵電子數-反鍵電子數)/2。
(1)化學怎麼數鍵擴展閱讀
計算分子的鍵級,可採用原子軌道線性組合為分子軌道法,方法為:
(1)寫出單電子的薛定諤方程;
(2)按照成鍵三原則,用原子軌道線性組合為分子軌道法選擇試探性變分函數;
(3)應用變分法建立久期方程及久期行列式並確定能量;
(4)求系數確定體系的狀態;
(5)按能量的高低,畫出能級圖;
(6)按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規則在分子軌道中填充電子;
(7)求出成鍵軌道和反鍵軌道的電子數,代入公式計算鍵級。
② 怎麼數一個物質中的 σ 鍵和 π 鍵數
σ 鍵是電子雲正向重疊形成的,π鍵是電子雲平行疊加形成的。一般的單鍵都是 σ比如烯的雙鍵中一個是 σ 鍵,另一個是平行的π鍵,炔的三鍵中一個是 σ 鍵,另兩個個是平行的π鍵。
有機物中你可以算一下不飽和度,除去由環形成的,剩下的數與π鍵數相等(苯環那種多原子大π鍵除外)
③ 化學鍵的數目怎麼求
化學鍵的數目等於所有原子的未成對電子數加和再除以2
④ 如何求物質的化學鍵數目
對於無限延伸的你可以從局部看,一個鍵周圍有幾個原子,一個原子周圍有幾個鍵,然後一比就知道了。
比如金剛石中,一個碳原子周圍有4個鍵,一個鍵周圍有2個碳原子,然後你這樣寫:
C ~ 鍵
2 : 4 = 1:2
這樣就知道1molC原子可以形成2molC-C鍵
再比如石墨,一個碳原子周圍有3個鍵,一個鍵周圍2個碳原子,
C ~ 鍵
2 : 3 = 1 : 1.5
石墨中1molC原子形成1.5mol鍵,和金剛石相比,你會發現多出0.5mol鍵,這就說明在石墨中可以看做有C=C鍵,多出的0.5mol鍵重合,形成雙鍵,這樣就有1molC-C鍵和0.5molC=C鍵。
而白磷分子不是無限延伸的,它是4個P原子通過6個P-P鍵形成的正四面體分子。1molP原子形成1/4molP4分子,有1.5molP-P鍵。1molP4分子有6molP-P鍵。
硫分子則是有8個S原子通過8個S-S鍵形成的縐環狀分子。1molS形成1/8molS8分子,有1molS-S鍵。1molS8分子有8molS-S鍵。
⑤ 化學鍵的數目怎麼求
先寫出CnH2n的結構式,就是把碳氫鍵寫出,(以直鏈為例)先不考慮第一個C,那麼每個C都分得2個C-H和一個C-C(紙上寫寫就看出來了)這就是3n個,再加上未考慮的一個C-H鍵,就是3n+1了
H2O2啊,要結合其結構式,你學了《物質結構與性質》了嗎?
結構式是 H-O-O-H,所以就是3個啊
⑥ 如何求物質的化學鍵數目
我總結的最簡單的演算法,幾乎試用於目前你所學過的多原子分子:比如S4分子:S最外層電子數為6,共4個原子(共用電子都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兩個共用電子對形成一個鍵),則成鍵數=[4*(8-6)]/2=4,則S4有四個鍵,
⑦ 物質中所含化學鍵的數目怎麼算
先寫出CnH2n的結構式,就是把碳氫鍵寫出,(以直鏈為例)先不考慮第一個C,那麼每個C都分得2個C-H和一個C-C(紙上寫寫就看出來了)這就是3n個,再加上未考慮的一個C-H鍵,就是3n+1了
H2O2啊,要結合其結構式,你學了《物質結構與性質》了嗎?
結構式是 H-O-O-H,所以就是3個啊
⑧ 如何計算化學鍵
在分子軌道理論中,用 鍵級 (bond order)表示鍵的牢固程度。鍵級的定義是: 鍵級= (成鍵軌道上的電子數 - 反鍵軌道上的電子數)/2 鍵級也可以是分數。一般說來,鍵級愈高,鍵愈穩定;鍵級為零,則表明原子不可能結合成分子。 實例分析 1:試分析氫分子離子H 2 + 和He 2 分子能否存在。 解:氫分子離子是由1個H原子和1個H原子核組成的。因為H 2 + 中只有1個1s電子,所以它的分子軌道式為(σ 1s ) 1 。這表明1個H原子和1個H + 離子是通過1個單電子σ鍵結合在一起的,其鍵級為 。故H 2 + 可以存在,但不很穩定。 He原子的電子組態為1s 2 。2個He原子共有4個電子,若它們可以結合,則He 2 分子的分子軌道式應為(σ1s) 2 (σ*1s) 2 ,鍵級為零,這表明He 2 分子不能存在。在這里,成鍵分子軌道σ1s 和反鍵分子軌道σ*1s各填滿2個電子,使成鍵軌道降低的能量與反鍵軌道升高的能量相互抵消,因而凈成鍵作用為零,或者說對成鍵沒有貢獻。 參考 http://spspku.bjmu.e.cn/Web%20Page/GeneralChem/kechengneirong/09/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