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學生如何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1。 廣泛閱讀有關勵志、感恩、禮儀、明志等書籍,陶冶情操,明白事理。
2 培養學生獨立的性格。放開手腳讓他們融入社會,譬如假期的勤工儉學、扶弱救殘等公益事業。吃苦、耐勞、有責任心、富有愛心在行動中就烙入心田。。
3。 以身作則。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以父母為榜樣,你的為人處事的方式、你的工作學習的態度無形中就教育了孩子。
B. 如何優化學生學習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指在以教學班為單位的教學活動中,為班級成員所感知和體驗到的人際環境,是對教學主體的心理發生了實際作用的各種環境因素的總和。要提高教學質量,重要的環節是營造出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因為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對整個教學活動有促進作用:它有利於交流教學信息,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於克服和消除學生生理和心理上出現的疲勞,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有助於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從而使教學和學習達到最優化等。
1 課堂心理環境的特徵
課堂心理環境有其自身的特徵[1]:
第一,潛在性。
與其他物化的環境相比,課堂心理環境沒有明顯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情緒體驗的方式展現出來,它會微妙地進入到教學過程當中,潛在於教學活動中,每一位師生都能真實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調節課堂氣氛,從而優化課堂心理環境,發揮課堂心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同時,學生也會通過自己對課堂心理環境的體驗來調整行為去適應教學環境,從而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變化性。
課堂教學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課堂心理環境會隨著教學過程不斷發生變化。首先,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教學特點,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要求不同,學生的心理環境也不同,因而課堂心理環境也不同。其次,課堂心理環境會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學生的年齡、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的性質、課堂中的突發事件等都將對學生對於課堂學習環境的知覺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著課堂心理環境。
第三,主觀性。
每位學生的成長背景不同,對相同環境的體驗也不盡相同,學生的心理環境會隨著教師的態度差異而存在著明顯的差別。
第四,師生共同決定性。
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能單獨的決定課堂心理環境,他們共同決定著課堂心理環境。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2 影響課堂心理環境的因素
2.1 人際關系
這個關系包括師生之間的關系、同學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是衡量課堂心理環境的最重要指標,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心理環境。
2.2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著大部分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影響整個班級的課堂心理環境。不同教師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產生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陳舊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厭煩心理,而方式新穎的教學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是課堂心理環境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課堂氣氛產生於實際教學過程中,並獲得發展,它是進行創造性教學的必要條件,也是整個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心理基礎。
2.4 校風班風
良好的校風班風對於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良好班風學風的創建。
2.5 課程的性質
教師可能會根據不同的課程性質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於是課堂心理環境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2.6 教師的管理方式
教師的課堂管理風格對課堂心理環境的影響遠遠大於教授該課程的經驗,不同的管理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學生行為模式和心理環境。
2.7 課堂物理環境
包括教學的自然環境、教學設施環境、教學時空環境構成。
2.8 社會因素
課堂教學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不一致性,社會發展造成的貧富差距、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帶來師生的不平衡甚至人格分裂等,都會對課堂狀態、課堂氛圍產生影響。
3 營造和諧課堂心理環境、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心理環境以其自身特有的影響力潛在地影響著教與學的過程,同時也影響著教學的質量[2]。因此,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是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教學優化所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實踐中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去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
3.1 提高教師的品德修養
品德修養主要包括教師的道德素質、個性特徵、理論水平、以及心理品質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心理環境主要由教師創設。美國心理學家鮑德威在研究73名教師和1000名學生的相互關系後說[3]:「情緒不穩定的老師很容易擾亂學生的情緒,而情緒穩定的老師也會使學生的情緒趨於穩定。」可見,建設具有良好品德修養的教師隊伍是營造和諧課堂心理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品德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重視和引導學生共同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心理環境,切實提高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科學性。
3.2 不斷改善教育教學方法
改善教育教學方法是營造和諧課堂心理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產生心理緊張情況,這與教師教學方法不科學,學生學習方法不正確有關。因此,教師要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由「學會」變為「會學」,從根本上優化課堂心理環境,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3.3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和諧課堂心理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師生關系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話題,也是學校人際關系中一種基本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做到「三共」、「三帶進」。三共即思維共振、情感共鳴、個性共揚;三帶進即把激情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營造師生互信、互愛、互動的課堂心理氛圍,使整個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總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優化課堂心理環境,努力創設一個使學生願意學習、樂於學習、進而享受學習的課堂心理環境,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充分發揮其潛力,實現其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C. 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生理上日趨成熟,而社會閱歷淺,心理上比較稚
嫩,因而不善於處理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中所發生的各種心理沖突,在突然的打擊或挫折
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教師要全面把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的心理自我保
健能力,幫助他們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分析
從大量的中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來看,當前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的來說是好
的,但為數不少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厭學
2、逆反
3、激怒
4、社交恐慌
5、嫉妒
6、不良嗜好
7、焦慮
8、抑鬱
二、積極採取措施,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面對中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學應採取積極措施,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有著特殊性和規律性,因此教育時也應採取相應的方法。學校要設置
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他們矯治和預防心理失調與心理
障礙、教會他們自我心理保健。讓他們學會了解自我、正確評價自我、認識現實、正視逆境、
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勞逸結合,科學用腦,提高學習效
率;保持健康的情緒,藉助釋放、升華、轉移、自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
(二)通過活動,培養健康心理
一方面,都是要幫助學生增加營養,滿足身心發展的需要,指導學生閱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觀賞體驗大自然、文學藝術、社會中的「美」;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懂得人生的真正價值並滿懷信心地去努力奮斗。另一方面,教師可遵循趣味性、可行性、發展性和序列性原則,採取制訂計劃,保證時間、人員和場地,積極宣傳、及時指導和認真總結的操作策略,針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具體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心理。通過自主訓練,培養學生自主處事的心理品質,克服依賴心理;通過志向訓練,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克服惰性心理;通過情感訓練,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心理品質,防止閉鎖心理。
(三)幫助學生學會交往
實踐證明,群體中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和諧的關系使人感到溫暖,產生安全感;相反,
彼此冷漠、互不來往,甚至仇視和猜忌的關系使人產生壓抑和焦虛,缺乏安全感,導致多種
心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首
先,要幫助學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要指導學生尊重父母,理解和體諒父母的苦心;
指導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道德品質和生活,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的幫助和合理的
指導,平等對待子女,盡量滿足其正當需求,尊重他們的意見。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熱愛學生,對學生充滿希望和信心。這樣,學生受到鼓舞,就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
識,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再次是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教師要指導學生恰當地評價自己和他
人,正確地識人和擇友,與同學團結友愛,彼此溝通思想,達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最後是教
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地與異性交往,破除對異性的神秘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樹立正確的性
道德觀念,使男女生相互尊重、關心和愛護,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科學文化中去,促進
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四)進行學習方法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主要包括:教會學生科學用腦,促進智力發展;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正確的
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地獲取知識;增強學習毅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及
時分析自己學習中的利潤失,糾正錯誤;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制訂學習計劃,掌握學習技能,
形成積極健康的學習心理,提高學習效率。
(五)優化班級心理環境、提高學習心理健康水平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
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於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研究表明,班主任是營造班級心理
環境的關鍵人物,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在教育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
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的心境,養成開朗健康的性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
影響學生,其次要以愛心治班,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學生,真誠地與他們交往;以民
主治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組織他們參與班級管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創造寬松
的班級氛圍;通過團隊活動、牆報、黑板報、專題討論、主題班會等途徑,促進健康輿論的
形成;以活動治班,在適當的時候帶領學生進行社區活動,在輕松的氣氛中溝通師生心靈,
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這樣,可以盛開良好的班級心理環境,吸引和團結所有同學,建立起
民主、和諧、信任、友好的群體關系,使得人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煥發出無窮的創造力
量,從而鏟除滋生心理問題的土壤,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D. 如何讓學生形成優秀的,行為品質,學習品質和心理品質
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
E. 如何提高職中學生的心理素質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職業教育蓬勃發展,職中學生不斷增加,職中學生素質的提高就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學校應該堅持以學生的素質持續發展為本。國內教育理論普遍認為,素質基本分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對於職中學生來說,心理素質的提高是教育的重點。因為心理素質是學生從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從生理素質發展為社會文化素質的中介,沒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素質。
二、問題的分析
本著提高職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宗旨,職業中學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全面了解職中學生特有的心理特質,遵循教育規律,對症下葯,努力為社會輸送責任心強、奮發向上的青年建設者。從職中學生的心理年齡上分析,學生正處於暴風驟雨、充滿壓力的青春期,教育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需要經過8個心理社會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解決一個危機或一個重要的問題。而青少年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同一性」的問題。詹姆斯馬西婭基於埃里克森的理論,對青少年進行深入訪談,提出了同一性的四種狀態:
1.過早閉合型
個體從未經歷過同一性的危機。他們根據父母的選擇而不是自己的選擇,過早地確立了同一性,他們對某種職業和理想信念做出承諾,但這些承諾過多地反映了父母和其他權威人物的看法,並不是他們自作主張做出的自我評價。過早閉合型的青少年處於最低自尊、最低焦慮的情緒狀態。
2.同一性迷失型
處於這種狀態的青少年既沒有擇業意向,又沒有對理想信念的任何承諾,當青春期結束時,他們沒有取得任何進步。同一性迷失型的青少年處最低自尊、最高焦慮的情緒狀態。
3.同一性延緩型
處於這種狀態的青少年已開始嘗試對職業和理想信念做出選擇,但是還不能對任何一種做出確切的承諾,他們正嘗試各種生活選擇。同一性延緩型的青少年處於最高自尊、最高焦慮的情緒狀態。
4.同一性獲得型
在這種狀態下的青少年能做出自覺、明確的職業和理想信念的決定。這些決定是自主而自由地做出的,反映了他們自己真實本性及內心深處的承諾。處於最高自尊,最低焦慮的狀態。
從以上同一性四種狀態的表現形式來看,職中的青少年學生大部分屬於同一性迷失型,他們缺少堅定而又正確的理想和信念,生活沒有目標和追求,在人格上處於最低自尊,但在情緒上卻處最高焦慮狀態。
因此,在開展職中學生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找到自我,使學生盡快進入同一性獲得型的狀態,培養學生遠大理想,並有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面對困難中表現出冷靜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問題的解決
1.盡快使中職學生處於同一性獲得型的穩定心理狀態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根本
(1)建立學生的人生使命感是幫助職中學生獲得同一性的首要任務。
在人生舞台上,每一個人都充當多重角色,職中學生,同樣擔負多樣角色:子女、學生、社會建設的接班人。教師在培養時,學生應努力做好子女、好學生,成為具有較強勝任力的接班人,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生使命感。
(2)發展學生潛能,提高學生自我功效感,是引導學生確立正確擇業意向的重要環節。
班主任在新學期的班會課上,組織學生靜思自己的人生角色,並聯想每一個角色背負的重大使命,並把認真思索的內容鄭重寫下來,要求學生在每一個新的日子開始時,大聲朗讀自己所寫的使命宣言,把自己所確立的人生目標存入大腦的潛意識中,讓潛意識引導學生正確的行為,因為只有清楚自己生活意義的學生才能處於心理上的最低焦慮狀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職業中學的教師必須面對這樣的一個現實:職中的很多學生不善於學習書本理論知識,但是卻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發現學生的優點,尤其需要挖掘學生潛在的優勢,創設有助於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學生在發展自身潛能的過程中驚喜地發現自己並不落後於他人,自我功效感因此增強,學生自己對將來職業的選擇意向更加清晰。近幾年來,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參加技能實踐課的機會較多,如數控、機械、酒店管理、導游、園藝、動漫、財會等專業都有實訓基地,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較多。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賽前備戰全力以赴,比賽成績喜人。此外,學校老師在文化課語、數、外的教學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學生自我功效感的加強。教學設計從學生現狀出發,靈活調整原來教材的編排,課堂教學多設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動,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習積極性高。學生明確生活的意義和學習的目標,參加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和蘇州市通用英語等級考試,具有較高的通過率。實踐證明,培養職中學生具有較高的自尊感和較低的焦慮,即同一性的獲得,需要引導青少年學生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行業加以關注,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從事將來的行業,學生每一次實際操作的成功都能使自己的自信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解決學生同一性延緩期的焦慮狀態是幫助學生獲得同一性的關鍵。
學生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剛剛確立人生目標的學生,已開始嘗試對職業和理想信念作出選擇,但是還不能對任何一種選擇做出確切的承諾,他們正嘗試各種生活選擇,處於這一狀態的青少年處於最高自尊、最高焦慮的情緒狀態,很容易跟老師、學生發生沖突,這對老師是很大的挑戰。這時候,教師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是解決學生高焦慮情緒狀態的重要途徑。對學生行為穩定的、積極的回應是非常重要的。養成學生回顧自己一天的行為,清楚自己一天的收獲和缺憾的習慣,改進甚至於舍棄即使被同伴所認同的卻對自身不適宜的行為特徵。老師不僅需要每天閱讀學生的成長記錄,而且要在學生文章後面寫上公正的評價和充滿激情的鼓勵,老師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在適當時候,以幫助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所思和所想,分析學生產生錯誤行為的根源,從源頭解決學生的行為問題。職中學生的諸多不良行為和習慣在學生之間很容易相互影響並蔓延,如一位喜歡模仿男明星留長發、亂發的男生周圍,會有一大批仿效的男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扭轉學生追隨他人錯誤行為的壞習慣,告訴學生盲目模仿只能表現自己的無知和缺乏主見,如一定的服飾、發型在適當場合才會有最佳的效果,明星特定的舞台形象並不適合日常生活中的青年學生。因此,學生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適合自己的年齡、身份,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為社會所認同和接納,可見,班級、學校乃至社會的規則深入學生內心就顯得非常重要。
2.養成教育是構建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
學生在確立人生奮斗目標之後,內心的平靜只是暫時的,因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文化、技能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問題,同伴之間的各類競爭,等等,共同構成青少年一時難以承受的沉重壓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是幫助學生減壓的最佳途徑。減少學生的學習任務和難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缺少強化訓練的學生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更加無力應對工作中的重重壓力。
(1)養成學生專注訓練和坦然面對挑戰的習慣。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利·捷克仁米哈依研究發現每個人如果能夠沖破情緒的制約,渾然忘我時,在工作中就能發揮出最佳水平。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設置的各項課程考試和技能競賽,目的不僅僅在於考查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更在於在限時測試過程中培養學生專注的習慣。只有專注於學習和工作,才能排除焦慮、自卑、消沉等不良情緒對心理狀態的干擾。學生在真正面對省甚至於全國技能大賽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放鬆心態,面對挑戰,增強自身能力,而結果已不再重要。生活中每個人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但是不同的個體面對相同的壓力卻有著不同的感受和反應。當學生養成挑戰困難、挑戰自我的行為習慣時,他們會感覺到自己肩膀上所擔負的不是壓力,而是生活的動力。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堅持是很重要的。人在實現自己遠大理想的過程中,輕易放棄,只能讓自己更加自卑,自己的才華和潛能因為停止努力而沒有機會發揮出來。中職學生在技能訓練開始時憑著自己一時的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可是不久就會懶散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開導學生做事要善始善終,鍥而不舍。在課程的時間安排上,每周安排一節課讓學生閱讀中外勵志叢書,並針對閱讀內容開展演講、辯論等活動。讓學生最終學會戰勝自己的惰性,養成做事堅持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善於溝通的人際交往方式。
處在青春期的職中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過於強調自我,不善於考慮他人的感受和處境,部分學生無法接受他人包括家長、教師對他們的批評和指正,很容易跟周圍人群產生沖突,內心感到焦慮痛苦。因此,職中學生每周上一堂人際交往課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在課堂上大量引用生活案例讓學生分析,使學生在辨析人際交往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換位思考的理念,明白坦誠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忠告才是真正的勇士,隨心所欲,缺乏自製的表現並非真正的勇敢。經常組織學生排演小品,讓學生設身處地了解語言的重要性,學會傾聽,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態度和藹,不卑不亢。
四、結語
總之,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要細化在教育的點點滴滴中。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正直、善良、誠實、豁達、樂觀自信,有同情心,有毅力,惜時守信,認真負責,自尊自愛,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人格。
F. 如何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科學研究表明,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個商數。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可見情商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緒
中學生的情緒和感情不夠穩定,處於過渡時期。一些學生不善於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有時為一點小事而傷心或大發脾氣,有時為某次考試不理想而沮喪。有的學生時常被悲觀、憂郁、孤獨、緊張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導致學習沒興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甚至有的學生因考試不理想或學習上的壓力,居然從高高的樓頂上跳下來。由此可見自身情緒控制尤其重要,實踐也證明,一個人的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體現在自身情緒控制的成敗上。那麼怎樣才能有效控制情緒呢?
控制情緒,並不是簡單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導、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北京大學心理系孟邵蘭教授在人類情緒中指出:情緒情感是認識自我的鏡子。她還強調人對自己要有自我的認識,特別是要認識自己的精神狀態,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動機、個性習慣等。每當學生產生不良情緒時,我重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具體分為三步。第一步,正視現實。要求學生接受並正視自己的不良情緒,因為每個人並非時時刻刻是積極樂觀的,偶然產生一些不良情緒也是正常的.了解自己的情緒處於什麼狀態,即是什麼心情或心境,並讓學生認識自己產生不良情緒時的一些身體表現(姿勢、言語、面部表情和體態等方面)。如:悲傷時痛哭流淚,痛恨時咬牙切齒,恐懼時手足無措。訓練學生通過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體平靜下來。第二步,找原因,查根源。找到自己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人什麼事產生的不良情緒,著重分析自己主觀方面的原因,並回憶自己曾有哪些類似的不良情緒及被不良情緒纏繞的體驗和危害性。第三步,解決方法。引導學生認識任何不良情緒都是可以控制、轉換的,如化悲痛為力量、自卑的超越等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求有效控制情緒的方法,如通過語言與他人溝通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轉移精力(聽音樂、散步等)便情緒得以緩解。實踐表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開展自我批評,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對控制不良情緒,收效良好。
二、注重挫折教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路不總是一帆風順,挫折對每個人來說也是難免的。但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強,能打擊或經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經不住挫折考驗,面對挫折恐懼而消極悲觀、承憂郁,自然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重者則導致心理障礙,影響身心健康。特別是高科技時代的今天,強競爭、快節奏、多變化給人帶來更加強烈的情緒沖擊,使矛盾、沖突更普遍更尖銳。因此班主任要認真地給學生補上挫折教育這一課。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質一樣,可以通過學習和鍛煉而獲得提高。在常教育工作中,經常教育學生要有意識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明白許多飽經風霜、遭遇過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風順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為。在我班上設立心理信箱,在每個假期布置一份特殊的作業--讓學生給我寫一封信,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承受能力。然後把學生反映的心理問題認真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組織開展了挫折教育系列活動,如十六歲的花季、偉人年輕的時候、』二十一世紀的我主題班會,愛我中華、愛我鄂高、愛我班級的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同時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挫折教育情景,寓挫折教育於日常教育工作中,定期組織一些難度較大的活動(爬山、義務勞動),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重在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認識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的道理;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家庭貧困的學生,注重引導他們自強、自立;對女生,注重引導他們自信、自強、自尊、自愛。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我班有個學生,家庭條件優裕,從小嬌生慣養,各方各能力不及一般同學。後來他父親不幸因病去逝,他承受不住這個沉重打擊,日益消極悲觀,不再願意與同學交往,成績一落千丈。我針對這相現象,在班上開展了愛心教育系列活動,讓他感覺到班集體的溫暖,同時我多次找他談心,幫他排除心中的煩悶,還讓他擔任班幹部,從各方面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使他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漸漸地從父親去逝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在班級挫折教育系列活動中表現突出,工作出色,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
三、注重樂觀教育.營造良好的心境
樂觀就是以寬容、接納、愉悅和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周邊的現實世界,它能很好地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美國心理學教授馬丁認為:樂觀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培養學生請商,還要注重樂觀教育,營造良好的心境。
如何使自己樂觀起來?美國兩位心理學家米勒和戴爾納通過認真調查研究認為:樂觀的人多數是自愛、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強,且性格外向易與他人交往。鑒此,我通過目標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引導學生多方位思考問題(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幽默感,以輕松的心情對待環境壓力,以微笑對等生活等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樂觀主義精神,使他們正確地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自然、自信積極,樂觀向上。
以上述三點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靈活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情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G. 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高三是一個復雜而又激情的時代,在感慨時間的快速流逝的同時,更多的對之前的歡笑時刻的懷念。。可是時間不會倒流,在加上高考這個大山,讓許多的學子都有一種恐懼卻有期待的感覺,他們渴望結束也渴望學校生活,因為外面的社會不是那麼的純潔而虛幻。。再加上來自學校,親人和社會的壓力,使他們有著許多別人看不出的惆悵和擔憂,容易產生煩躁的心理,甚至引發暴力(當然一般很少),因為他們沒有經歷失敗,也不想失敗。。。同時也反映了當代中國的教育是失敗的,填鴨式的教學,過早的把一些在那個年齡層所不能吸收的學習壓力,給予了他,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了對學習的厭倦和對老師的反感,還有就是以一張紙定人生的規則。。。扼殺了無數的人才,不一定只有學習學的好才有出路,其實更應該的是去培養學生的興趣,只要有興趣了,即使面對一堆數字,他也覺得是一種幸福。提高心理素質不是一天就能成效的,畢竟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與其執著於提高,不如去更多的鼓勵他們,哪怕只是提高了一分,兩分,對你對他來說都是進步不是,沒有永遠完美的學生,即使再好的學生也會有失誤的時候,所以適當的放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H. 當代中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學會放鬆身心,釋放不良情緒和壓力,積極樂觀面對和關愛他人和自己,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困難,學會冷靜從容
I. 如何培養學生心理素質
所謂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主要是指培養受教育者的各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訓練和培養的過程。心理素質是學生成長的內因.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方面可能會遇到各種心理問題,有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的話將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心理障礙或人格缺陷。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能力。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小學生的優良心理素質已刻不容緩!
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我認為要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認清形勢,明確塑造心理素質的緊迫性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已經來到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蓬勃發展的新世紀。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生態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高新技術的勞動場的競爭日益加劇,人際關系也日趨錯中復雜,這一切都加重了人的心理負擔,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少年兒童,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也不能面臨世界激烈競爭的嚴峻考驗。
然而,據有關資料顯示,少年犯罪率的急劇上升已成為全球三大公害之一,去年教育界三大惡性事件的陸續報道使人觸目驚心。一段時間來由於對兒童心理素質教育的忽視以及來自社會、家庭甚至學校的不良影響,至使在青少年兒童中間所暴露的種種心理障礙導致嚴重影響他們各方面健康成長的事實讓人憂心忡忡。
時代的責任感在無情地鞭笞我們,無數的事實也在無聲地提醒我們,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加強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二、遵循規律,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積極性
兒童心理發育成長和心理素質教育的過程受到諸如遺傳、胎期環境、營養、生理發育、家庭影響、社會環境、學校教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並有其自身的科學規律。克服教育過程中的盲目性、無序性、隨意性,防止、空洞說教,提倡針對性、系統性、實效性,遵循兒童年齡特徵和心理發展的科學規律,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兒童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學校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環境,是兒童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是傳遞社會文化、塑造道德品質、陶冶高尚情操、發展個性特長,使兒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長的樂園。
現代學校教育以其純潔優美的育人環境,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精心設計的教材,專用化的師資隊伍,並通過鮮明的目標和周密計劃,豐富多彩的寓教活動,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施以直接的影響,並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也是對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充實和優化。因此,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現狀,把兒童心理素質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小學階段是兒童智力、動機、情緒、態度、性格、行為、品德、自我等各種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不失時機的把握這一重要的時機,實施良好的心理素質訓練、培養和教育,為他們向更高的心理水平發展提供和創造必要的條件。由此可見,加強兒童心理素質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光榮的職責。
三、把握重點,突出心理素質教育的時代性
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不斷呈現出新的特點,當代學生的心理障礙也日益增多。據資料統計,在中小學中存在心理異常表現的約佔30%,患有心理疾病的約佔15%。其中,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於「眾星捧月」的環境成就了孩子「唯我獨尊」自私冷漠的心理,抗挫折、自理能力差,缺乏責任心和集體感;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常表現為:孤僻、憂郁、脆弱、不合群,易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望子成龍家庭的孩子則心理負擔重,易緊張、愛發脾氣;文化素質低下家庭的孩子,由於棍棒的摧殘、金錢的及放任自流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以及學校教育中的學業負擔過重,這些都是引起孩子心理障礙的主要根源。
答案補充
在心理素質教育中,為避免教育與培養目標的脫節,我們必須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把握時代的特徵,突出兒童心理素質教育的重點,去創造新思路、新辦法。
答案補充
為適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我們應充分利用兒童幼稚、真誠、好動、好奇、喜歡模仿、喜歡成功、可塑性強等共有的特徵,通過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把自理、自立、自控能力的培養,友愛、互助、關心他人的品德塑造,堅韌、頑強意志的訓練,勤儉、樸素品質的教育,遵紀、守法習慣的養成,作為對兒童心理素質教育的重點,為他們今後像雄鷹般搏擊長空,造就一副堅強的翅膀。
答案補充
四、齊抓共管,形成心理教育途徑的廣泛性
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家長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啟蒙性、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點。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少年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素質,必須切實加強和改進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和管理,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等形式,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改善家長的教育手段,增強家長的教育素質,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改進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關心和重視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動員和發揮社會各界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通過認真治理學校周邊環境,加強對電子游戲機廳的管理,取締非法網吧,加大對電腦光碟場的監督,清除網路垃圾,多優秀的少年兒童的電腦軟體,降低兒童圖書價格,設立兒童影視頻道,多建立社區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等一系列措施,努力為少年兒童創造一個良好、干凈的成長環境。
玉不琢磨不成器,孩兒不教不成才,不以規矩難成方圓。在兒童健康心理雕琢的過程中,願我們都來做一個心靈手巧、別具匠心的育人工匠,無愧民族的囑托,時代的企盼。
J.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種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狀態。也就是平常說的心情。心境一經產生就不只表現在某一特定對象上,而是相當一段時間內,使整個生活活動都染上某種感情色彩。如一個人高興時,對稱心如意的事固然表現出滿意、愉快的情感體驗,對平常冷漠不關心的事情,也會應起新鮮、親切的情感體驗。這便是情感調節行動的功能 。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經常可以看到某些教師在學生面前總是扳著面孔,動輒對學生大家訓斥,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使學生做到言出即從。然而,學生面對這樣一張不可接近,甚至可怕的面孔,還怎麼能產生愉快的心境,怎麼能對其所教學科產生樂趣呢?這便是由於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忽視了心境調節行動的功能所致。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一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境,實在是重要的。 (一)建立積極的師生感情,是給學生創造良好心境的首要條件。師生感情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境。然而,師生感情建立的主導方面是在教師一方的。這便要求我們經常的去接觸學生,關心、愛護學生。經常的接觸學生既可以在「雙向交流」中了解學生的情況,又可以使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愛護。往往在課余時間老師與學生一起愉快活動之後,會使下一堂課都處於愉快地氣氛中,使學生很長時間對老師有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因此,我們應該從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的點滴小事上去關心學生,建立積極的師生感情。 (二)講求批評的藝術,才能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心境。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是天天要「犯錯誤」的。然而犯錯之後老師批評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導致不同的心境。在教育實踐中,常可看到對犯同樣錯誤的學生,有的老師的批評使學生心灰意冷或產生對立情緒,以致影響學生一天的生活甚至更長時間;有的使學生心悅誠服,高高興興的接受,產生一種良好心境,以致一段時間內該學生很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很少重犯舊錯。所以我們應該講求一下批評的藝術。批評的方式、方法根據錯誤的具體情況不同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我們常用的告誡法、激將法等。然而不論採取哪種批評方式,教師都要切忌一點------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教育者:「我愈是深入兒童內心世界,體驗他們的思想感情,我們教育中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真理便愈是顯得清楚;在影響一個兒童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三)做好家長工作,是保持學生良好心境的又一重要條件。學生在家庭中心境的好壞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這與我們教學活動中的家長工作是密切相關的。然而,當前很多教師的家長工作中形成告學生狀的形式。不論是家訪或是把家長請到學校,一見面便竹筒倒豆似的訴說學生的不是,甚至責備家長。過後,家長對孩子輕則訓斥,重則毆打。對此,蘇霍姆林斯基有一段精闢的論述:「找家長是需要的 ,同家長座談也是需要的,但決不能使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教師正把他最親近、最喜愛的人變成一種嚇人的東西。使孩子把人看成駭人的怪物,這在教育中是根本不許可的。」這種告狀式的家長工作不僅損害了師生感情,而且破壞了學生家庭生活,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心境。所以,我們必須端正家長工作的態度,使家長工作在教學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首先,家長工作要以了解學生在家裡的情況,協助家長進行正確家庭教育為目的。其次,做家長工作時要對學生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適當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改變學生頭腦中教師走訪家長就是告狀的觀念。二、讓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指一個人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力求參加某種活動的經常性的意識傾向。興趣不只是對事物表面的關心,任何一種興趣都會有使人由於獲得這方面的知識或從事改種活動而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因而,興趣在人的生活和活動中的意義是巨大的。這是一種強大的動力。興趣在學習方面所表現出的愉快的動力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那些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 他們在學習上比那些不願學習而勉強學的學生更為積極,更能堅持不懈,學習效果也更好。然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這需要培養。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注意到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而生硬的進行知識灌輸,導致了學生對學習產生乏味感覺,甚至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所以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 (一)利用小學生不隨意注意佔主導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兒童在學習中很容易被心氣、醒目的刺激所吸引,他們的興趣很容易被情景左右,這便有利於學生直接興趣的培養。直接興趣是指或事物本身發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使學生輕松自如的集中注意力,從而不用很大意志努力關注某種事物便可以學到知識。這對學生獲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有位教師為使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提高寫作能力,有意識讓學生辦小報、搞剪貼。學生們課後翻書抄報,錄章摘句,求知慾高,勁頭十足。他們的意識表面上不是為閱讀、分析能力的提高,而實際上在辦報時無形之中加寬了閱讀面,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寫作水平。在這種直接興趣的鼓舞下學生學習絲毫不感到吃力和緊張,卻又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二)在直接興趣基礎上引導學生關心學習結果,培養間接興趣。直接興趣可以使學生愉快的學習。然而並不是一切事物都可以引發直接興趣,也不是引導學生直接興趣的事物永遠可以使學生感興趣。因此我們應在直接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心活動的結果,使學生意識到它的結果對自己有意義,從而形成間接興趣。這種興趣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最大熱情,並力求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好成績。例如前面所例子,如果學生對辦小報僅僅保留在直接興趣的基礎上,時間久了,學生這種興趣就會慢慢消退或被其他興趣所代替。所以應在前面基礎上及時向學生講述經常閱讀對自己知識、能力、道德各個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樂於讀書,培養起閱讀習慣。 三、堅毅的意志品質保證我們知道學習任務畢竟不是在游戲之中、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必須經過一定的意志努力。這就需要學生具有堅毅的意志品質。意志是指人們為實現某種目的,在行動中自覺克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意志和行動是不可分的,意志支配著行動,同時也在行動中得以表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也充分體現出了意志品質的差異所形成的不同情況;那些意志堅強的學生遇到困難百折不撓,能夠取得好成績;那些意志薄弱的學生遇到困難時產生畏懼心理,採取逃避做法,這樣的學生往往學習成績較差。因此在培養前面所述的兩個心理品質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堅毅的意志品質。 河南省鶴壁市 姬國強 韓莉 其實,人的一生中有誰能夠絕對的說自己沒有說過一次謊話呢?包括對父母、老師、愛人、朋友、同事、學生,甚至對剛剛懂事的孩子。一位心理學家寫過一則短文,他認為,人說謊就像空氣一樣普遍存在,說謊幾乎可以說是人的一種需要;每一個正常的人,大致從6歲開始就學會了說謊,而且一般來說,謊言會伴隨人的一生。 存在主義者薩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一種事物和現象的存在都有其理由,學生說謊也是如此。經過調查分析,我認為學生說謊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由於某種原因,不願或不敢說出事實的真相,如學習成績差,做了不該做的事,談話對方是家長或老師並且較專制,這是,學生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二是當時的情況對自己不利,如果說出真話將危及自己,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三是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隱私而說謊;四是害怕說了真話反而會傷害別人。 當然,從道德的角度來說,學生說謊是不對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學生說謊、接受學生說謊的同時,還要想出一些方法來防止學生說謊,引導他們講真話,然後根據實情採取相應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第一、 處理突發事件時,最好採取冷處理。班主任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然後進行調查,在掌握實際情況之後,再去處理。假如,你發現某位學生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很氣憤,這個時候你最好不要立即去找當事人解決問題,因為在這個時候,從感性上來講,你的荔枝很可能失去控制;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不是要了解情況以教育學生,而是要抓住把柄批評他/她,甚至是懲罰他/她。在師生之間拔劍弩張的情況下,學生會「隨機應變」,想著法子編謊言為自己開脫,以逃避懲罰。於是,在謊言之下,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復雜。因此,遇到類似的情況,最好先冷靜下來,一方面調整情緒,另一方面抓緊時間悄悄的了解情況,等到摸清情況之後,你可裝成無意中和當事人相遇的樣子,隨便聊聊,在他沒有思想准備的時候,慢慢的引上正題。這時候即使你知道了一點點,你也要裝作知道了很多,甚至是全部,讓犯錯誤的學生感覺不講真話不行了。這樣,一般情況下,他會講出真情來,你就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了。 第二、 如果有幾個學生同時參與了某件錯事,你想從中了解情況,你最好他們做「隔離調查」。心理學上有一種「囚徒理論」,意思大致是這樣的:兩個或幾個犯罪嫌疑人同時被抓,而警方又沒有掌握確切的證據,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警方一般會採取單獨審問的方式,因為如果採取集體審問的方式,幾個嫌疑人會一起欺瞞警方,掩蓋事實真相以逃避懲罰。在單獨審訊時,他/她們每個人都會這么想,如果對方招認我不招,那麼我就可能被重判,而對方就可以減輕懲罰。於是在這種「趨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警方審訊的結果一般是兩個人都會招認,或者至少有一人會招,於是鎮鄉就可以大白了。當然,我們不能用對囚徒的態度對待學生,但我們可以借鑒「囚徒心理」達到摸清事實、教育學生的目的。 第三、 在向學生了解情況時,首先要注意場合。在涉及比較嚴重的問題時,最好和同學單獨交談,不要當著眾人直接點名批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不管犯有怎樣的錯誤,他不希望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批評。其次要注意方式方法、語音語調。對學生要以禮相待,不要把學生放在一個對立面上。和學生談話,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解除學生的心理戒備,講明你是在幫他,是為了他好,這樣他就自然會講真話了。 第四、 作為辦主任還要注意用人格去影響學生。從師德的角度講,就像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教師的人格,對於年幼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育科學 ,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度」。盡管說謊有一定的普遍性,人有不可避免一生不講謊話,但作為教師應努力使自己講真話,少講謊話,更不能信口開河,否則又怎麼去要求學生講真話呢? 最後,還要注意運用科學的管理,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管理風格,這種風格為學生設定了一個心理氛圍,在不同的氛圍中,學生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作為辦主任,要注意運用科學的方法來管理學生,在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向心力,使學生信任、尊重老師,自覺地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總之,學生的心靈就像一扇窗戶,我們要想辦法打開這扇窗,讓學生們在陽光的照耀下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