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旱與抗旱的措施是什麼
對於自然災害能否造成危害,要取決於很多種因素。同樣,對於乾旱,它能否造成災害,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則取決於人為措施。世界范圍各國防止乾旱的主要措施是:(1)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2)改進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3)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乾旱風的危害;(4)研究人工降雨技術和一些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等,同時也可以暫時利用一下那些質量較差的水源,如劣質地下水、海水等。
防治乾旱就要防止水土流失,其具體的措施為:盡可能多地植樹種草;沙地用來種草和樹防止土地沙化;還要防止土壤板結會更不利於種植農作物的生長;多用農家肥盡量少用那些無機肥;應該以年為單位隔年種植這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含磷的一類化肥盡量不要用,因為當它們隨雨水進入河流時會使水富營養化,從而使一些河水中的藻類大量繁殖,進而會破壞生態平衡。
建國以來,我國相繼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發展排灌事業,抗旱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至1987年底,排灌機械保有量593.5萬台、6242.2萬kw,配套機電井243萬眼,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7.2億畝。在1978年我國雖遭受了特大乾旱,但由於各類水利工程發揮作用,通過引、提、蓄等多種措施來挖掘水源,擴大灌溉面積,當年的農業生產並沒有受到過大的威脅。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不少地區抗旱災的能力仍比較低,旱災威脅依然存在,抗旱任務仍很艱巨。2009年2月3日,一些主要的小麥生產地,如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受旱農田面積達1.43億畝,其中5692萬畝受到嚴重乾旱,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畝和5610萬畝。這說明了我國在抗乾旱災害能力方面仍需要進一步的提高。
2. 預防旱災有哪些措施
自然界的乾旱能否給人類造成災害,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那麼,為了防止自然乾旱對人類造成災害,首先取決於人為措施。所以,人類要做好防旱、抗旱的措施。
1.下列是世界范圍內各國防止乾旱的主要措施
(1)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田灌溉業;
(2)根據當地情況改進耕作農事制度,改變作物構成,選育一些耐旱的品種,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加強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乾旱風的危害;
(4)研究並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墒,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2.防止水土流失具體措施
(1)多種植樹,多種草;
(2)沙地不種植農作物,可以種植草和樹來防止土地少化;
(3)還要防止土壤板結,因為土壤板結更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4)多用農家肥,盡量少用無機肥;
(5)以年為單位,隔年種植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
(6)少用含磷類的化肥,因為它們由雨水進入河流會使水富營養化,造成藻類大量繁殖而破壞生態平衡。
3.我國抗旱措施
自1949年以來,我國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進而還發展了排灌事業,大大提高了抗旱能力。1987年底,我國的排灌機械保有量593.5萬台、6242.2萬kw,配套機電井243萬眼,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7.2億畝。1978年雖遭遇特大乾旱,由於各類水利工程發揮作用,通過引、提、蓄等多種措施,挖掘水源,擴大灌溉面積,從而保證了當年的農業生產。從這一點來看,我國人民積累起來的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措施,在戰勝乾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國不少地區抗旱災的能力還較低,旱災威脅依然存在,抗旱任務還很艱巨。2009年2月3日,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主產區小麥受旱1.43億畝,其中嚴重受旱5692萬畝,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畝和5610萬畝。通過各方面的努力,7省累計澆麥5658.7萬畝,占受旱面積的39.6%,其中嚴重受旱麥田已灌溉44.3%,從而使旱災大大降低了很多。
3. 論述農業抗旱主要技術措施有哪些
a 抗旱救災,一下子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面對裂開的大地,乾枯的麥苗時,會不自覺的揪心嘆息。警示,不能不讓我們感到震驚。 中國已經出現了普遍的缺水現象,城市缺水,灌溉缺水,徑流也缺。對於水資源的短缺的原因,是不是由全球變暖引起的,專家說法不一。但它從一個角度對我們目前的發展方式發出了一個嚴重警示。 乾旱讓我們真切的認識到,水資源的匱乏已經嚴重製約我國農業發展觀,我們應該把發展節水型行業農業,生態農業作為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環節。 科學發展觀不光是一種理念和要求,更應該落實到實處。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更應該落實這一理念。在工業發展迅猛的今天,農業仍然大部分「望天收」生產方式仍沿襲這幾千年的傳統,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反思。當城市不斷擴張,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這更加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模式,真正讓糧食增產。 b 1.正確認識漳州市水資源的狀況 . 「水多與水少」問題突出,旱澇災害的發生在所難免。
2.充分發揮現有水利工程的抗旱功效
充分利用水庫、水閘、灌溉等水利工程,根據水資源變化情況和旱情發展趨勢,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做好節水、保水工作,科學配置有限的水資源,
3.加強抗旱基礎設施建設
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實施抗旱打井工程、雨水集蓄工程建設,把打大口井、深水井和建設雨水集蓄工程當作永久性抗旱基礎設施來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因降雨時空不均所造成的水資源短缺矛盾。 4.實施人工增雨是緩解旱情的有效途徑之一
5.大力推廣應用抗旱新技術、新材料,發展節水型農業
6.加強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的除險加固工作. 做好水庫等水利設施的除險加固工作,提高現有水利設施的利用率,有利於進一步增強防洪抗旱能力。
7.依法加強水事管理,維護用水秩序
8.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地表涵養水源能力
水土流失越厲害、植被覆蓋率越低的地區地表含水量越少,水環境往往越差,越容易受旱。做好水土流失綜合整治,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對於改善生態環境、有效涵養水源、緩解乾旱至關重要。 c 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我們要時刻在心中牢牢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把節約當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節水節電,節約一切值得我們珍惜的一切資源,但是希望我們的官員們能夠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們手中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你手中的那「一杯水」不是這樣「節約」的。
4. 如何應對乾旱
【簡介】:
乾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現象。乾旱一詞在氣象學上有兩種含義:一是乾旱氣候,另一是乾旱災害。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體時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顯著偏少而發生的災害。 乾旱是我國最常見、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氣候災害,乾旱受災面積占農作物總受災面積的一半以上。乾旱給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嚴重影響社會公共安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存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乾旱造成的損失絕對值呈明顯增大的趨勢。那麼,面對日益嚴峻的旱情,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解決辦法】:
解決乾旱缺水的基本方針是:「全面節流、適當開源、加強保護、強化管理」。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強全民水危機意識的教育,牢固樹立長期抗旱思想,把節水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建立節水型農業、工業和社會。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樹立起強烈的水危機意識,徹底改變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觀念。把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到重要議事日程,這是做好抗旱減災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像西北地區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區修建蓄水塘壩,黃淮海地區和東北平原地區發展井灌及平原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輪作、耙磨保墒、秸桿還田、地膜覆蓋、增施有機肥等旱作農業技術;積極推廣使用「旱地龍」等抗旱劑、種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學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預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統和抗旱物資儲備制度,提高對乾旱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國的抗旱信息系統,形成由中央、省、市、縣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網路,集旱情監測、傳輸、分析和決策支持於一體,涵蓋水情、雨情、工情變化的各種相關因素,能及時准確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確評價乾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建立抗旱物資貯備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經費下撥過程緩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滿足了「一旦需要,隨時調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規范抗旱行為;探索旱災保險機制,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近幾年的抗旱實踐表明,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解決水量分配、規范用水秩序、經濟補償等各種水事問題難度越來越大,已經很難滿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將這些矛盾納入法制軌道來調節,使抗旱工作更為規范和高效;個體農民自身抗災能力極其有限,應對乾旱風險,迫切需要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抗旱減災領域,建立旱災保險等風險轉移機制,有利於分擔各級政府財政壓力,也可在分散和轉移旱災風險。
5. 我國有哪些新型的抗旱措施或者抗旱成果
1、西南山地丘陵集雨節灌技術:該技術重點解決山丘區地形復雜、田塊較小而分散、交通不便且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和水源少而分散的問題。可使作物增產10%~20%,產值提高15%~20%。技術要點如下:
(1)微小型水利工程集雨開源,結合坡改梯工程和土壤改良,進行坡面水系治理,根據地形和集雨面積,系統地搞好「三溝」(截流溝、邊背溝、排洪溝)以及「三池」(蓄水池、積肥池、沉沙池)、山平塘等微、小型水利工程為重點的坡面水系治理配套工程。
6. 抗旱iv級是什麼概念,有哪些措施
一、概念: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四級響應:
1.數省、自治區、直轄市同時發生一般洪水;
2.數省、自治區、直轄市同時發生輕度乾旱;
3.大江大河幹流堤防出現險情;
4.大中型水庫出現險情;
5.多座大型以上城市同時因旱影響正常供水。
二、措施:
1.國家防總辦公室副主任主持會商,作出相應工作安排,加強對汛旱情的監視和對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導,並將情況上報國務院並通報國家防總成員單位。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加強汛情、旱情監視,做好洪水預測預報,並將情況及時報國家防總辦公室。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由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同志主持會商,具體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按照預案採取相應防守措施或組織抗旱;派出專家組赴一線指導防汛抗旱工作,並將防汛抗旱的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和國家防總辦公室。
7. 化學實驗室常見事故及應急措施有哪些
實驗室常見事故和應急措施:
1、衣服著火
(1)就地翻滾熄滅火苗,或者有安全沖洗設備可用,則立即用水浸透衣物。
(2)如有必要,採取醫學處理。
(3)向導師和安全部門報告事故。
2、化學品濺到身體
(1)用緊急沖洗設備或水龍頭將身體濺到的部位在快速流動的水下沖洗至少5分鍾。
(2)立即除去被濺到的衣物。
(3)確認化學品沒有進到鞋內。
(4)如有必要,採取醫學處理。
(5)向導師和安全部門報告事故。
3、輕微割破和刺傷
(1)用力地使用肥皂和水沖洗傷口幾分鍾並擠出血液。
(2)如有必要,採取醫學處理。
(3)向導師和安全部門報告事故。
8. 化學工業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化工生產中預防靜電的安全措施防止靜電的措施:
1.工藝控製法
工藝控製法是從工藝梳程、設備構造、材料選擇及操作管理等方面採取措施,限制電流的產生或控制靜電的積累,使之控制在安全的范圍之內。主要措施有:
①限制輸送速度;
②正確區分靜電產生區和逸散區,採取不同的防靜電危害措施;
③對設備和管道選用適當的材料
④適當的安排物料投入順序;
⑤消除產生靜電的附加源。
2.泄漏導走法
泄漏導走法即靜電接地法。靜電接地是消除導體上靜電簡單又有效的方法,是防止靜電的最基本的措施。可以利用工藝手段對空氣增濕、添加抗靜電劑。靜電接地連接是接地措施中重要的一環,可採取靜電跨接、直接接地、間接接地等方式,把設備上各部分經過接地極與大地連接,靜電連接系統的電阻不應大於100歐姆。
3.靜電中和法
靜電中和法主要是將分子進行電離,產生消除靜電所必要的離子(一般正負離子成對)。其中與帶電物體極性相反的離子,向帶電物體移動,並和帶電物體的電荷進行中和,從而達到消除靜電的目的。這種方法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薄膜、紙、布等行業,但是應用不當或失誤會使消除靜電的效果減弱,甚至會導致事故發生。利用此原理製成了靜電消除器,靜電消除器的類型主要有自感應式、外接電源式、放射線式、離子流式和組合式等;在生產中根據生產需要選擇適合的靜電消除器。
4.人體的防靜電措施
人體帶電除了能使人體遭受電擊和對安全生產造成威脅外,還能在精密儀器或電子元件生產過程中造成質量事故,因此必須解決人體帶電對工業生產的危害。消除人體帶靜電的措施是:
①人體接地。在人體接地的場所,應裝設金屬接地棒。工作人員隨時用手接觸接地棒,以消除人體所帶的靜電。在坐著的工作場所,工作人員可佩戴接地的腕帶。在防靜電的場所入口處、外側,應有裸露的金屬接地物。在有靜電危害的場所應注意著苯,工作人員應穿戴防靜電衣服、鞋和手套,不得穿化纖衣物。穿防靜電鞋的目的是將人體接地。
田工作地面導電化。特殊危險場所的工作地面應是導電性的或造成導電條;件,工作地面泄漏電阻的阻值,既要小到能防止人體靜電積累,又要防止人體觸電時不致受到傷害,故阻值要適當,一般為3x10^6歐姆≤R≤10^6歐姆。
③安全操作。a、工作中應盡量不搞可使人帶電的活動;b、合理使用規定的動防護用品;c、工作時應有條不紊,避免急性動作;d、正在防靜電的場所不得攜帶與工作無關的金屬物品;e、不準使用化纖材料製作的拖布或抹布擦洗物品及地面。
化工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者應重視靜電在化工生產中的危害i把靜電的危害通過合理的安全措施給予消除,從而保證企業安全生產,避免事故的發生。
9. 抗旱的抗旱方法
增強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要用不斷發展的科學認識自然,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防災減災,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災情研究、監測、預報和預警水平。迄今為止,四川省沒有覆蓋全省的旱情監測網路,時逢大旱,問題尤為突出。據了解,逐級報上來的旱情,幾乎層層有水分,真實性和准確性大打折扣,對領導科學決策,指揮抗旱,合理分配抗旱物資和資金,增加了不少困難。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通過建立旱情分析及抗旱統計信息系統,利用先進、科學的氣象衛星遙感遙測技術,結合地面土壤墒情監測網的實測資料,對四川盆地土壤墒情的動態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快速、准確地捕捉全省旱情分布及其演變信息,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發展趨勢,提供土壤墒情信息彩圖,加強旱情的預測和預報,為決策部門提供及時、准確的旱情及抗旱信息。科學地評估旱災損失和抗旱效益,提出防旱、抗旱、減災決策建議,使旱災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農業是用水大戶,解決農業用水問題,既要因地制宜增加抗旱水源,積極開展春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投工投勞,又要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培育和推廣優良糧食品種。加強對保護性耕作技術、冬小麥綜合節水技術等現有節水農業技術的集成推廣。全面推行農業節水抗旱技術勢在必行。
(一)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一是田間地面灌水技術。改土渠為防滲渠輸水灌溉,可節水20%左右。在習慣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溝灌溉的地方,推廣寬畦改窄畦,長畦改短畦,長溝改短溝,控制田間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節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二是管灌。即管道輸水灌溉,就是將低壓管道埋設地下或鋪設地面將灌溉水直接輸送到田間,常用的輸水管多為硬塑管或軟塑管。該技術具有投資少、節水、省工、節地和節省能耗等優點。與土渠輸水灌溉相比管灌一般可省水30-50%。三是.微灌技術。有微噴灌、滴灌、滲灌及微管灌等。是將灌水加壓、過濾,經各級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於作物根際附近,微灌屬於局部灌溉,只濕潤部分土壤。對部分密播作物適宜。微灌技術的節水效益更顯著。與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80-85%。微灌可以與施肥結合,利用施肥器將可溶性的肥料隨水施入作物根區,及時補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養分,增產效果好,微灌一般應用於大棚栽培和高產高效經濟作物。四是.噴灌技術。是將灌溉水加壓,通過管道,由噴水嘴將水噴灑到灌溉土地上,噴灌是大田作物較理想的灌溉方式,與地面輸水灌溉相比,噴灌一般能節水50-60%。但噴灌所用管道需要壓力高,設備投資較大,能耗較大,成本較高,多在高效經濟作物或經濟條件好、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應用。五是.關鍵時期灌水。在水資源緊缺的條件下,應選擇作物一生中對水最敏感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時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節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漿期至乳熟期、棉花花鈴期和盛花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在關鍵時期灌水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六是.利用科學的水土保持方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壤涵水量,減少乾旱的發生頻率。
(二)大力提倡節水抗旱栽培技術。一是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減少地面徑流,更多地儲蓄和利用自然降水。據在棕壤土上試驗。小麥秋種前深耕29厘米加深松到35厘米,其滲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塊塊10 -12倍,較大降水不產生地面徑流,使降水絕大部分蓄於土壤中。據測定,活土層每增加3厘米,每畝蓄水量可增加70-75立方米。加厚活土層又可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二是選用抗旱品種。以種省水。不同作物間的耐旱性差異較大,被稱為作物界駱駝的穀子、地瓜、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強,在缺水旱作地區應適當擴大種植面積。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間抗旱性也有較大差異。抗旱品種較一般品種根系發達具有深而廣的貯水性和調水網路,具有受旱後較強的水分補償能力。三是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以肥補水,增施肥料,可降低生產單位產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機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機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稈還田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四是防旱保墒的田間管理。主要是正確運用中耕和鎮壓保蓄土壤水分。五是地面覆蓋保墒。一是薄膜覆蓋。在春播作物上應用可增溫保墒,抗禦春旱,蓋膜麥田比裸地麥田土壤水分高3-5%,小麥增產20%左右。二是秸稈覆蓋。即將作物秸稈粉碎,均勻地鋪蓋在作物或果樹行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
(三)增強化學調控抗旱措施。一是保水劑。它是由同分子構成的強吸水樹脂,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其自身重量幾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將保水劑用作種子塗層。幼苗醮根,或溝施、穴施,或地面噴灑等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給種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個小水庫。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氣中的水分,又能將雨水保存在土壤中,當遇旱時它保存的水分能緩慢釋放出來,供種子萌發和作物生長需要。保水劑可使小麥增產10-15%、地瓜增產30-35%、棉花、花生增產18-21%。二是抗旱劑。抗旱劑應用較廣泛的主要是黃腐酸制劑,屬於抗蒸騰劑,葉面噴灑能有效地控制氣孔的開張度,減少葉面蒸騰,有效地抗禦季節性乾旱和乾熱風的危害。噴灑一次可持效10-15天。除葉面噴灑外可用作拌種、浸種、灌根和蘸根等,提高種子發芽率,出苗整齊,促進根系發達,可縮短移栽作物的緩苗期,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