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初中化學中推陳出新培養創新意識和思維
為了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性思維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善於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創造性學習。
創新,不是墨守陳規,而是推陳出新。而創造性思維就是指人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通過創造思維,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因此說,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育觀念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強調學生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有意識的行動,而創新思維在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那麼,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寬松氛圍,培養創新思維
老師在教學中如何給學生營造愉悅的氛圍,創設多種情境,這是我們經常討論的問題。教師創設的情境越新穎,學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思維就越敏銳,探索的願望就越強烈。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也就是創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培養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和策略的推動力。而化學的學科教學又有其自身的優勢。化學實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質世界的無窮奧秘,幫助學生擴大視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盡可能以精彩的實驗引人入勝,抓住學生的心弦,促進學生的情趣高漲,以積極的態度,振奮的精神投入學習。
例如:在初中序言課上,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一杯蒸餾水、一杯自來水,讓學生觀察能否分辨出上述兩杯水。給學生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以揭開了化學神秘的面紗。然後,分別給兩只燒杯中倒入少量的肥皂水,振盪,讓學生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一隻燒杯中產生大量泡沫,另一隻燒杯中有少量浮渣。在同學們驚訝的同時做完課本中幾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鎂帶燃燒前後,色、態的改變,燃燒的過程發出耀眼的白光,銅綠受熱由綠色變成黑色,試管壁出現了晶瑩的液滴,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成牛奶一樣乳白色等實驗現象,這些實驗現象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想法,為創造新活動營造了積極的氛圍。
在講《分子和原子》這節內容時,演示酒精與水混合總體積縮小的實驗,並分析證明分子之間有空隙的時候,就有學生提出是不是所有兩種液體混合總體積都縮小呢?有沒有增大的呢? 這個問題的提出,我就感覺到這位學生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並孕育著可貴的創新精神,於是,我高度的贊揚了這個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探索的精神,號召其他學生向他學習。雖然他提出這個問題不利於分子有空隙的解釋,但不能制止學生提出看起來不相關的問題,因為這樣就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要努力營造寬松的環境,保護活躍
❷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如下:
一、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創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自身的素質決定著教育的成敗。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教師的一個主體性行為。沒有正確的育人觀,教師就不可能在教學中貫徹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本的思想,更談不上去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前提。
教師應時刻保持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努力創造。教師應對學生的一些違反常規的思維持寬容的態度,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創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培養以積極的態度注視事物的習慣,有助於觀察力的發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指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和精於觀察。樂於觀察是指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對好奇的事物加強觀察。引導學生確立觀察的目的。
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徵。有目的地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是無目的地觀察,東張西望,對事物熟視無睹,那就鍛煉不了學生的觀察力。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為學生確立觀察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然後有所思、有所獲。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創造能力提供基礎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於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提出不同凡響的見解。
學生的創造思維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去刺激、引導,如准備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思維的教具(如實物、掛圖、教學資料等)以及創造良好課堂氛圍。
要允許學生走入「誤區」,在思維磨擦中,自省自悟。學生在進行創造思維中,難免出現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於犯錯,要善於以「錯誤案例」催開學生的創造之花。
對學生知識性、結論性、判斷性的錯誤,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要以點拔為主採取激勵、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思維,把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在矯正誤點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自悟,啟動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開發學生的想像力,為創造能力提供翅膀
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充分想像。心理研究表明,有創造性的孩子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方式偏離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們最初對事物的學習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贊揚,但一旦有了「異想天開」的想法和做法以後,教師或家長也許會有不同的反應了。
可能有的教師告訴孩子:「別再胡鬧了」;也可能有的教師會很高興:「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孩子創造的積極性更應該細心加以保護,以便給孩子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氣,讓他們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首先要教育學生,只有「繼承」得好,才能有所創新。
創新必須有所突破。所以,要想有所創新,必須繼承好前人的知識,也就是要掌握前人總結的.經驗,達到前人已經攀登上的知識高峰的高度,這是創新的基石。
如果有人整天苦思冥想,想發明創造,可是底子太薄,連繼承也沒繼承好,何來創新?我們應教育學生努力學好文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博覽群書,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現代社會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知識陳舊率、更新率加快,我們要通過經常性地開展課前五分鍾演講、每周新聞發布、讀書看報經驗交流、熱門話題辯論及網路知識競賽等培養和促進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不斷用新知識武裝自己,擁有打開創新之門的鑰匙。
其次,發揚教學民主,保護學生的個性。
教師在學生面前有絕對權威,對全體學生提出高度統一的要求,實行嚴格的控制約束成為不少教師一慣的工作方法。循規蹈矩、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聽話學生」被視為「好學生」,反之則被視為「壞學生」。
這樣無疑扼殺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剝奪了學生的主體權利,也「磨圓」了不同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十分不利。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營造一種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氛圍。
學生幹部的組建通過競選和民主選舉產生,而不由教師說了算,充分聽取學生幹部和其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權益,既鼓勵冒尖,也允許落後,既統一要求也保護學生個性。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其自主精神,進而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之火迸發。
第三,教育學生克服習慣性思路,摒棄舊觀念,樹立新思想。
習慣性思路是我們平時思考問題時的一種不自覺的慣性,一想就想到那裡,成為一種習慣,而且總認為是對的。這樣就難以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因為習慣性思路是走前人走過的老路。
我們要在平時教育教學中運用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活躍學生思維,使之養成多途徑、多思路思考問題的好習慣。我們要教育學生樹立起不迷信權威、不墨守陳規、不安於現狀、不怕失敗、勇於嘗試、敢於標新立異、不怕冷嘲熱諷、不斷開拓進取的思想。
對那些能別出心裁解答作業題、完成工作任務,平時會「耍小聰明」、能使出「雕蟲小技」和「敢於吃螃蟹」的學生給予正確引導和熱情鼓勵,使其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得以發展和弘揚。
第四,開展多種形式的實際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發展創造力的機會與空間。
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實際活動,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書本、課堂之外的東西,去感受和接觸更為豐富的周圍世界,能激發學生廣泛、強烈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不畏困難、大膽、主動、靈活、自主等一系列對創造力發展有益的個性品質。
為此,教師應在充分發揮學生幹部和其他學生自身作用的前提下,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角度出發,組織學生到校外開展一些環境保護、當地自然資源及其利用等方面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參觀科技館、科技發明成果博覽會、工藝品展覽等。
在校內開展科技小製作、體育競賽和手工製作、「金點子」、「小發明」、生活、學慣用具使用與維修方法的改進等競賽活動。在學校廣播或宣傳欄中開設「奇思妙想」欄目,播發學生佳作。讓學生從現在作起,從小事做起,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❸ 化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一、營造和諧氛圍,打造創新環境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擺著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居高臨下地把學生看做什麼都不懂或知之甚少的孩子,無視學生擁有的潛能。課堂上教師為了完成自己預先設計的課堂教學任務,總是要求學生安靜地聽講,不允許學生自由議論、提出不同的見解,而且教師提出問題後,學生必須舉手,得到教師點名時才能獲得回答問題的機會,當有時學生回答的思路、方式不符合自己原規劃好的思路時,則會立即打斷學生的回答,這實際上是沒有平等對待學生的表現,試想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怎麼能得到培養?學生即使有創新意識也無情地被扼殺了。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獨霸講壇,用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訓練模式、一種標准答案去對學生「格式化」,教師必須建立平等、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以代替教師權威型的關系,改「一言堂」為「群言堂」,採取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引導、幫助、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大膽質疑,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大膽想像,積極思維,主動探索,使他們在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創新意識得到培養,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更新教學觀念,誘導創新意識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而一個具有創造能力的人首先應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創造能力的前提,創造能力是創新意識的必然結果,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又必須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和創造性的作風,教師創新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效果。教師創新素質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也會水漲船高,否則就會影響甚至埋沒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念,把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作為教學的最高目標,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創設多樣情境,培養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情感,觸發聯想,以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激發求知慾,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創設疑問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是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慾的重要形式。在化學第一節課的教學中,我盡量舉一些日常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事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影視舞台上,經常有一些歌手、舞女在煙霧繚繞的如夢幻般的「仙境」中載歌載舞,這「煙霧」從何而來呢?告訴學生,如果學了化學,就會知道這夢幻般的「仙境」的來龍去脈。此外,還增做一些趣味實驗,如水上生火實驗(把鉀投入水中)、「白蘭地」變成「紅葡萄酒」的實驗(酚酞試液與鹼溶液混合),通過這樣情境的創設,使學生一開始就樂意學習化學,從而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力對學生形成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3.利用實驗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化學教學中學生獲取化學知識和檢驗知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特別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新教材特點之一加強了實驗的教學,特別是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實驗。探究性實驗教學方式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這種實驗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與之對應的學習是始於問題,推進於問題,歸結於問題。學生通過搜集查閱大量的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試驗……最後經過自己的努力或與他人的合作,將問題解決。
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不拘泥於教材的安排,對化學實驗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設計,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選擇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通過創設條件,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4.在習題評講中,創設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習題評講中,當講完一道習題,再把原題進行變換,改變已知條件或改變設問角度,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對習題理解得更深,可起到一題多練,一題多得,觸類旁通的作用。
5.從舊情境中為學生創設創新能力的新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從學生學習過的舊知識中挖掘新知識,為學生創設創新思維的台階,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很多,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自己有創新意識,並在教學中孜孜以求,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❹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校是知識科技和發展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搖籃,因此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多給學生留有主動探索的機會。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讓創新型人才輩出,就要用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課標基本理念六條中的第三條指出: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獨特的作用。總體目標第四條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做為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如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意識呢?我想,教師首先要有創新精,要改革教學方法,變灌輸方式為主動探索式,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努力創設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教學氛圍,運用有利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造條件。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談以下體會。 一在探究新知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學習過程中引起的,在教學過程,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給學生創設學習數學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引起學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習也達到最佳效果。 二、在教學過程中 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參與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創設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氛圍,而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有利於解放學生思想,活躍學生思維,使其創新精神得以發揮。首先,教師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方法,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例如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叫學生折出一個二分之一,可有兩個學生折出了四分之一,這時吳老師就問學生,對這件事你們怎麼看?大多同學都持反對意見,可吳老師卻評價說:「你們真有創造力。」簡單的一句話,體現了吳老師對學生的寬容,也體現了吳老師尊重學生,允許學生的「不聽話」。到了課的最後,吳老師又說:「老師教出了一個二分之一,你們卻創造出這么多的分數,首先該感謝誰呀?」自然而然,兩個「不聽話」的孩子就成了這節課上的英雄,這個教學環節就成了吳老師的亮點。又如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老師他對學生提出「三個歡迎」和「三個允許」的開放政策:歡迎質疑、爭辯和發表意見,允許出錯,改正和保留意見。這些民主的教學思想,都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其次要注重情感的培養。「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如「誰想說說?」「誰願意說說?」等等。當聽完學生不同意見後,可常說,我很榮幸,我和某某同學的意見相同。話雖簡單,但足以證明教師已經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的師生交流過程,彼此都會忘了自己是誰,都會樂於發表自己的 三、開展多種競爭,培養學生創新。競爭有利於提高創新的素質。創新素質是在一定的負擔壓力下,在自信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在競爭中發展提高。在操作和評價性議論中,各種概念和思考程序都程現出來,學生不僅接受到事實的信息,還獲得結構性信息和方法性信息,如課堂回答問題,我要求學生當眾解答,從想到說,這就是理解過程中的一個飛躍,學生因為問題的難度和時間的限制,加上自尊心和榮譽感,就會形成一種有益的壓力,促進學生高速度消化課內外知識。 四、開展實驗活動,培養創新技能。創新技能是反映學生創新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只有通過學習一些社會實際活動,才具有實際的效果,才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創新成果,體驗到創新的樂趣,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探究意識到。 總之,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真正落到實處,就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出更新教育觀念,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教學新大綱實質,深入鑽研教材。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❺ 如何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目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反思
中學化學實驗中大部分為演示實驗,約占實驗總數的90%以上。演示實驗又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種實驗教學的常用模式是實驗前教師明確講清有關的知識點,將實驗方案和步驟以及注意事項明確地教給學生,再進行演示實驗,然後再把實驗現象、結果與所講授的新知識作對應比較,最後由教師或學生做概括總結。觀察實驗和做實驗主要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鞏固,是為了進一步掌握已學的知識,書寫實驗報告時進行的概括、小結等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整理、歸納,以便構成相關知識的網路體系,使之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一般只是被動地接受、鞏固和檢驗知識,實驗起的僅是幫助學生鞏固和檢驗知識的目的。
條件差的一些學校,化學教師甚至採取講實驗背實驗的方法完成實驗教學,而考試成績卻不一定差。評價學校及化學教師的標准也主要是考試分數,所以化學實驗教學一直處於次要地位,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力也未得到鍛煉和培養。
二、樹立科學的實驗教學觀念
1、確立實驗教學的價值功能,拓寬實驗的教育功能
傳統的實驗教學忽視了實驗在情感領域和能力、方法領域的培養。實際上化學實驗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態度,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踐能力,訓練科學方法等方面具有課堂講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學實驗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化學課程標准側重了學生用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及影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新課程著眼於學生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對每一個階段學生的發展應達到的目標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學生的體驗、體會、感受、經歷。也就是說,實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成為實驗的「主人」,而不是教師指揮下的「機器人」。
3、重視實驗的探究過程
探究性實驗教學方式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這種實驗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與之對應的學習是始於問題,推進於問題,歸結於問題,學生通過搜集、查閱大量的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試驗......最後經過自己的努力將問題解決。可見,探究式實驗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自主地觀察實驗現象,從中發現問題並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它,激勵他們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或發現新的規律等,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此在實驗教學中,學生的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的轉變,對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三、加大實驗教學改革的力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三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起步階段,化學實驗能力是隨著學習化學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及要求也應有階段性。初三學生只學習了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少數典型的、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缺乏系統性。因此對於初三年級的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除了要樹立上述的實驗教學觀念外,重點應放在基本實驗操作的訓練上,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科學的實驗習慣。
1、增強實驗的探究性
在化學教學中盡管有較多的驗證性實驗,也應把這個過程當作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要注重引導學生有意地去設計探究性實驗,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和探究,一方面能從探究過程中透過各種實驗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
2、設計聯系實際的實驗
為了使學生用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身邊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加一些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實驗。例如:初三化學教材中沒有「二氧化碳溶於水」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舉例說明二氧化碳溶於水的現象,許多學生舉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事實,教師也可以將一瓶汽水打開,學生通過透明的瓶體可以發現有大量的氣體(二氧化碳)逸出,但怎樣演示「二氧化碳溶於水」實驗呢?教師可以設計用一次性注射器來進行,該實驗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後再從集氣瓶中抽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過活塞的運動來直觀地進行二氧化碳溶於水的實驗。當壓強增大時,二氧化碳溶在水裡的溶解量增加;當壓強減小時,二氧化碳溶在水裡的溶解量減少。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做這樣的實驗。
3、實施綠色化學實驗教學
綠色化學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化學,其核心內涵是在反應過程和化工生產中,盡量減少或徹底消除使用和產生有害物質。
化學實驗對環境也會造成污染。預防化學污染,最關鍵的問題是從小培養具有綠色化學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人。
中學化學實驗要提倡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和清潔化。化學實驗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廢水、廢渣和廢氣,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一定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例如在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尾氣通入石灰水生成沉澱,一氧化碳有毒可以點燃處理掉。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能隨意把廢氣排入大氣及把廢液排入下水道中,應該用相應液體吸收有毒或有害氣體。實驗後用酸中和鹼或用鹼中和酸。
化學教師應將綠色化學的思想深入到實驗教學中,使它成為化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努力使學生養成綠色環保的思維習慣。
4、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實驗教學
多媒體技術能為化學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信息,收集、選擇、處理的能力及人際交往的能力。
傳統的實驗教學遇到一些要求高、難、設備貴重的實驗往往難以開出,多媒體正好可彌補這一缺陷,例如:(1)物質條件受限制的化學實驗;(2)爆炸、毒性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險實驗;(3)易出錯誤的實驗,多媒體模擬一些錯誤的實驗,可使學生親眼感受錯誤操作的危險性,從而避免錯誤的發生;(4)微觀物質結構及其運動的實驗,有時通過語言描述比較困難,結構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藉助多媒體三維圖功能則可以有利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理解,有利於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
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必須把握一定的尺度,因為化學畢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為化學畢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樹立培養科學態度的過程,而多媒體無法代替否則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總之,化學實驗中無不滲透著新的知識和新的力量,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不是某一節課、某一天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作為教師,要具有強烈的精神和較強的創造能力,不怕麻煩、不畏艱苦、樂於奉獻、勇於開拓,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因為我們相信學生的創造能力和不可低估的創新實踐能力不可被埋沒。而要做到這一切,化學實驗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方式.因為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大熔爐。
❻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江總書記於1999年6月15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創新就是對現存的事和物進行改造,使之變成新的事和物,使其功能及性質達到更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現談幾點膚淺的見解。
一、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意識及觀念。表現為對知識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陳守舊,有銳意改革的意識;自我價值的取向即自我認識;靈活有序的思維;及個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這些因素構成了人們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過學校的各種活動,植根於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牢固的意識及觀念,達到鄧穎超同志所說的:「人小志氣高,立志去創造。今天准備好,明天立功勞。」
1、教育學生確立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創造的基礎思想
知識是創造的基礎,基礎知識越扎實,知識面越寬,創造能力就越強。印度宰相西薩·班·達爾發明了國際象棋,國王要獎賞他,問他要什麼,他說第一格放1粒麥子,第二格放2粒,以後每格都是前一格2倍,共64格放滿就可以了。國王以為一個宰相竟只想實現如此渺小的願望,十分生氣地下令獎他。結果一計算:1+2+22+23+34+……+261+262+363+=18,446,744,073,719,511,615粒麥子,等於全世界生產兩千年麥子的總和。這下嚇壞了國王。有一教師知道了,獻計給國王說:「打開倉庫讓他一粒一粒去數取吧!」為什麼?這位教師說:「取1粒麥子要1秒鍾,那麼宰相取齊賞給他的麥子要5800億年。難道你5800億年生產不了這么多麥子?他也沒有這樣的長壽吧!」國王聽後大喜。宰相知道了,也認為國王是個聖明君子,於是不要國王賞賜了。
大家熟知的三國故事孔明借箭,三天內做十萬支箭,還立生死狀,孔明靠什麼力量來完成這十萬支箭?是靠人力嗎?不是,是靠知識,靠他對天文氣象的知識!靠他軍事上的知識。
如何教育學生使自己知識豐富呢?首先要積累知識,要發揮大腦記憶功能及青少年記憶力強的特點,盡量多讀多積累知識;其次要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社會不斷發展,科技在進步,知識不斷更新,要跟上時代步伐就應不斷學習,永遠當學生;再次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在接受人類基本文化遺產之後應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充分發揮。歷史上有不少的科學家由於種種原因,在校學習期間並不是科科都學得很好,但他有興趣的這一科卻學得特別好,後來就在這方面有成就。
在教育活動中還應創造讓學生運用知識的機會,體會到知識的作用。有一所小學的學生要去一個山坡植樹,老師先讓學生量出長寬,規定每隔5米種一棵,讓學生計算要種多少棵,還讓學生去分樹穴位,最後才去挖穴植樹。有的學生計對了,也有的計錯了,讓他們到實地去驗證,這體現了知識的作用。
2、鼓勵學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對待自己的工作,不管做了多久,多熟悉都應把它作陌生的來看待,永遠把它當作一種研究的對象,不要安於現狀,因陳守舊,不滿足前人的結論和成果,而應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繼續開拓。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伽利略不迷信古希臘權威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的論斷:重量不同的物體從空中落地,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輕者下落慢,發明了自由落體定律。達爾文不迷信「上帝造人」的胡說,創立了進化論;哥白尼不信千年鐵律「地心說」而創立了「日心說」。數學中的運算都是從左至右,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算呢?還有其它方法嗎?史豐收從小學二年級起就提出這個問題,能不能從右至左算?後來潛心研究,終於總結出史豐收快速演算法。
我們在教學中應積極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由過去的教師只做教學的「裁判員」改變為「導演」。把過去對一些答案、結論或學生的意見,只問「對不對呀」的提問方式改為「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呀?」。這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變問,但會激發學生的熱情。有個老師組織學生學習寓言《愚公移山》後問大家有什麼感想。有學生說:「我們應該學習愚公大無畏精神及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一干到底直至取得成功的毅力。」這時老師不問對不對,如果問這個同學答得對不對呀?學生的思維就停頓了。而這位老師卻徵求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學生活躍了,有的說:「愚公的精神雖是好,但方法不好,應移民,搬家不比搬山省時、節錢嗎?」有的說:「修條公路都比移山易得多呀。」……這樣教學就是培養學生不固守前人的結論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的好例子。
3、引導學生形成天生我必有才,有才必有用的意識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人有千分之三為弱智的,而絕大多數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天生我必有才,問題在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和個人的努力不同,其發展的方向就不同而矣。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其創造的機會,也就是說行行出狀元。唐代書法家王羲之一日在長安大街步行,見到一個姑娘,搓面拉麵,雙手靈巧,嘆息這樣的巧手不去學書法真可惜。旁邊一個老太婆聽了說:「人人都去寫字,全城人不都餓死了嗎?」這個故事說明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做一行都有自己創造的對象,都可象這姑娘一樣巧手拉金絲。荷蘭生物學家列文克,出身貧賤,當過學徒,擺過雜攤,後來當了市政廳的門房。他的業余愛好就是磨鏡片,人們笑他沒出息,他把人們的取笑付諸腦後。有一次他透過兩片鏡觀看東西,奇怪地發現它變大了,由此而發明了顯微鏡。
要使學生認識自己,關鍵是教師承認學生。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讓每一位學生看到自己的才幹,嘗到成功樂趣。有個老師組織學生學習「串」字,懂得讀音及其義後,讓學生分析字形,怎樣記牢它。很多學生都講了,其中有一位平時很差的學生說:「『串』字象街上賣馬蹄一樣,兩個馬蹄子中間用一條竹絲穿起來就是『串』字。」老師馬上表揚了他有創造精神。從此,這個學生上課肯動腦筋,常發表一些與眾不同的意見,得到表揚,成績也慢慢好起來。
4、啟發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
思維是人的智力核心,平時說開拓學生智力很大程度是指發展學生的思維。思維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一個人能善於觀察,大膽想像,認真分析與歸納,才會產生創新的意念。
善於觀察大膽想像是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有資料表明,人們獲得知識有一半源於觀察,而發明創造都善於觀察,從微小的現象中悟出大道理的。阿基米德從入浴缸沖涼見到溢出的水發明了阿基米德定律,瓦特在煲水過程中觀察沸騰的水冒出的蒸氣沖著壺蓋在不停地跳動而發明了蒸汽機;牛頓觀察蘋果落地這一現象發現了萬有引力;門捷列夫看玩牌,發現了元素周期表。這都是善於觀察大膽想像的結果。
觀察和想像能力靠我們在教學中去培養。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每一個活動的目的要求,其次指導好方法,最後讓學生大膽展開想像。教學的過程中不要追求結論,應著力於學生獲得知識過程的方法的培養。有一位老師組織學生學習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點。他先出了三組題:10÷2 11÷2 12÷2…… 19÷2; 20÷2 21÷2 22÷2……
29÷2;30÷2 31÷2 32÷2……39÷2讓學生計算後分辨出哪些是整除的,不是整除的劃去。再讓學生觀察能被2整除的數有什麼特點,經過一番討論很易得出了結論。老師為了訓練學生觀察與想像的能力,可就一些常見的事和物進行觀察而展開想像。如竹是大家常見的,觀察竹後你想到什麼:「象徵人的品質虛心有節」;「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在所不辭」;「不怕嚴冬浩雪,四季常青」;也有學生說似一些沒主見立場的人「隨風飄」。同一事物由於想像的作用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就是訓練思維的好方式。
5、培養學生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
不到長城非好漢是一種大無畏精神,是人的意志及毅力的表現,是為工作、事業、科學獻身的精神。缺乏這種精神的人就會象人們所說的眼高手低,心想干一番大事,但做起事遇到困難就氣餒了,最終一事無成。
凡有貢獻的科學家,他們工作起來都是廢寐忘餐的,甚至到生命最後一刻也不會忘記科學。德國化學家歐立希研究一種治療螺旋體菌感染的特效葯時,失敗605次都不放棄,終於在606次成功,因此這種葯取名為「六零六」。諾貝爾為了研究炸葯,他弟弟炸死在工作間,自己也被炸得鮮血淋淋。美國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在南美野外考察被毒蛇咬傷。由於無醫無葯,知道自己不行了,還堅持記錄著被毒蛇咬傷後的身體變化情況,直到停止呼吸。
要培養學生這種精神,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及進步,另一面也應讓學生去面對一定的困難,在困難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及毅力。現在學校推廣的「分層教學法」,對不同的學生要求不同,訓練的內容不同,份量不同,使各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完成學習任務,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新的挑戰就在面前,有一定的難度任務,要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指學生動口、動手去做的能力。內容相當豐富,本文所討論的是學生的創新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首先應要用創新的一些基本技法武裝頭腦,然後要有可行的制度及措施。
(一)創造的基本技法
創造的方法,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總結方法。1949年創造學的奠基人美國奧斯本發明的世界第一種發明創造法-「潛力激勵法」以來,有人總結了300種,也有人總結100種,我國許立言等提出十二個聰明的辦法,上海和田小學也總結了指導學生創造發明的十二法。現綜合各家,介紹一些基本技法,以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的活動。
1、加一加
加就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品合起來,得出一個新產品,把原來各產品的優點集中到一件產品中。這種創新的產品舉目皆是。鉛筆和橡皮擦,原來是分開的,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美國威廉把它合起來,製成帶有橡皮的鉛筆成為一種新產品。八十年代我市有一個小學生,母親常等他放學後才清洗地板,他沖水她掃地,他覺得這很費事,他後來把水管套在掃把上,打開水龍頭就掃,邊掃地邊沖水一個人即可。他把這個「帶水管的掃把」寫成小發明,參加全省小發明競賽獲得獎勵。
2、減一減
這方法的思路恰與前面的相反。它是在某一產品中減少一部分或幾部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達到最佳狀態,或出現新的功能和新產品。比如減少一兩部分、減輕、減小、減少時間、減少次數等。
北京航空大學附中初一學生王宏宇(13歲),每晚回家開門後要摸黑入室去拉燈。怎樣才能減少摸黑的時間,減其它裝置呢?能不能做到門開燈亮呢?經過苦心研究終於成功發明了「自動開燈裝置」。
3、改一改
改就是將原來的產品改變。或改變它的形狀,或改變它的性質,或改變製造的材料,或改變它的顏色。有的整體改,有的改其中一部分或幾部分,從而產生新的產品。
有個班主任編學生的座位時,讓學生按高低排隊,然後個子矮的坐前面,個子高的坐後面。但有幾個個子高的近視,看不清黑板,坐上前又擋後排學生視線。因此有個學生想出了把固定高度的凳改一改,變成了可放高放低的凳,高個子坐前面也不擋視線了。後來這種凳子迅速被推廣使用。陝西省西安市四十一中初一(3)班學生杭曉東(13歲)把普通的衣架改為帶扣的衣架,晾起衣服來風吹不掉。
4、變一變
變是將一物品的部分或全部變一變。或改變它的材料,或改變它的性質,或改變用途,或改變形狀、顏色、氣味等。通過變一變形成新的產品,出現新的優點新的用途。
水管也許是人們最早用竹、木來做,或用泥燒制而成;人們把這些材料變為用鐵做出美觀耐用的鐵水管;為了防銹,減輕重量,人們又用塑料做成水管;但易老化斷裂,於是又把它變為用塑料及金屬合在一起的新型水管,內外層為塑料中間為鋁,這種管目前很受歡迎。
5、縮一縮
縮就是縮小,把一件物品縮小而產生新的產品,通過縮小也可以擴大產品的用途。微型收音機、小汽車等,舉目都可見到縮一縮的產品。呼和浩特市十四中初二(1)班學生張宏斌把平時所見的望遠鏡縮小,發明了「針孔望遠鏡。」
6、擴一擴
擴就是擴大,是創新的一條重要思路,把原產品擴大為新的產品。一方面是以其體積外形進行擴大;二是從其性質及用途進行擴展,使其產品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及綜合利用。
旅遊時戴的太陽帽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將帽舌擴展以遮住太陽的;海邊泳灘上的太陽傘也是將傘擴大後的產品。洗衣機原來只是會洗衣服,還要人去放水,洗干凈後又要擰幹才晾;將其功能擴展裝上電腦變成全自動洗衣機,可自動排放水,洗干凈後還會將衣服中的水脫干。四川省隆昌縣城關中學初三學生范雪梅(15歲)發明「盆傘架」,這種架能放洗臉盆,又能放傘,就把架的用途從一個擴展到兩個。
7、仿一仿
仿就是模仿。仿一仿就是從一種事物的外形、性質、用途得到啟示,創造新的產品。可以仿自然界的任一個可以借鑒的事物,現在有一門學科叫仿生學,就是專門研究如何仿自然界的事物而創造新產品的;仿也可仿別的的產品及經驗。有傳說日本人從外國購進機器先拆,第一部就仿,第二部就是自己創新的產品了。
魯班是仿照植物的葉子發明鋸。現在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兒童玩具都是仿生物,仿動畫卡通片制出來的新產品。
8、代一代
代就是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東西而產生新的產品。代可全部替換,也可代一部分或幾部分,使其性能更優,價格更低,更適合人們的需要。
裝水的桶,過去是用木做,後來用鐵皮代替了木,現在用塑料代替鐵皮做成了塑料桶更是價廉物美。隨著社會的發展,到處可見到用塑料代替過去用鐵和木做的產品。
9、反一反
反就是反過來的意思。從思維的角度解釋為逆向思維。把問題或事物的形狀、性質、用途倒過來想一想,從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後、里外、橫豎、大小、因果等顛倒過來思考,得出新的結果及產品。
法拉第把電能產生磁的現象反過來思考,那麼磁能產生電嗎?經過努力終於在1821年制出世界第一台電機。「吸塵器」是從「吹塵器」反過來思考而創造出來的。開始人們在清潔時是用一種叫「吹塵器」的把灰塵吹走,但吹得灰塵滿天飛,反過來把灰塵吸入就制出了「吸塵器」。在教育方法中,我們的老師經常說,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很好的。但日本的教師經常說,日本地窄人多,自然資源缺乏,日本要生存、發展大家就必須好好讀書,學好科學技術。這也不失為一種激勵學生勤奮讀書的好方法。
10、聯一聯
聯就是聯合。將一件或幾件物品聯起來成為一種新的產品。將相關物品的功能優勢進行聯合,形成新的功能優勢。同時還應把一件物品的材料、性質、用途、價值、事物發展的各種條件及規律進行聯系來分析了解,從而構思出新的產品。
噴池早就在城市、庭院及公園里佔有一席的位置了。但過去它只能按人為的安排,高低、大小、形狀均是定形的。音樂利用擴聲器傳送到嗽叭中,將聲音放大,為大多數人享受。彩燈五顏六色,為都市、賓館、庭院增添色彩。如何將噴泉的大小高低隨著音樂的大小變化而變化,噴出來的水花有五光十色呢?使人們享受到大自然的景色,增強視聽效果呢?於是人們把噴池、音樂、彩燈聯起來,做成音樂彩色噴池。北京鐵六中董建川(15歲),看到人們扛氣瓶上樓梯就聯想到車,如果有一種車能推上樓梯不是可以減輕人的負擔嗎?這種車能像手推車那樣把車輪做成圓形的嗎?當然不可以,又應怎麼樣的呢?他又聯想到小狗爬樓梯的情景,終於發明了「爬樓梯車」。湖南津市湖南拖拉機製造廠子弟學校初一學生易成城,自己常削鉛筆易斷、不勻稱及不圓滑。見到木工師傅刨木,刨得這么平滑,就聯想到削鉛筆,最後發明了「削筆刀」。
11、搬一搬
搬就是把其它產品的全部或一部分搬過來,使原來的產品功能起了變化,或者更優,或者用途擴大,變成一種新的產品。
放大鏡搬家做成了照相機,投影儀;收音機有一條可伸縮的金屬棒做天線,將它搬到教室來成了老師的教鞭,把它搬到電視機上成了電視機的天線等。這些都是搬一搬而創新的產品。
12、定一定
定就是限定,將一件事或物品的性質、用途、功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以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從而產生新產品,或新的制度。
電梯的升降都有極限的,最高不能超過限定的高度,最低也是要到達規定要求,因此就要有一種叫行程開關的半成品,行程開關可使電梯到某一高度自動斷電。瑞典科學家攝爾休斯規定水結冰時的溫度為零度,沸騰時的溫度為100度,兩者之間平均分為100份,每等份為1度,這就製成了攝氏溫度計。四川南溪縣第一中學初三學生戴便飈(14歲)在家裡養雞,每天要給水它喝,天天都要加幾次水。如何保證容器經常都有水呢?於是他就發明了「吸水器」。
以上列舉了12種創造發明的技法,不僅是自然科學常用,而且社會科學也普遍使用的,如教育教學改革也使用這些方法創造很多新經驗。五十年代黑龍江推廣小學「集中識字法」,南京反一反推出了一種「分散識字法」;上海推廣「成功教育」,有人變一變,推出「愉快教育」;上海育才中學的教改經驗是「讀讀、講講、議議、練練」簡稱為讀、講、議、練,把它擴一擴為「啟、讀、講、議、練」等等。這些創造發明的成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並不陌生。
(二)怎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具體動口、動手,從事實際的工作能力。能力的形成及成長不是講出來的,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逐步成長的。美國一對富有的高齡夫婦得子,萬分高興,什麼事都不讓他干,都是父母代勞,由父母餵食,他連食飯的能力都沒有,到了25歲時被稱為「25歲嬰」。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定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實踐,就象毛澤東主席講的在游泳中學游泳。很多學校的經驗表明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要做到一改、二學、三實踐、四立制。
1、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
江總書記在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號召我們「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那麼現在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是什麼?是一種死記硬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一定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就是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努力去開拓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思維力。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是更多地指導學生把握學習方法,學會求知的本領,使學生懂得自己如何去學習,使學生越學越活。
素質教育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要有一個較大的轉變。教學上要求人人達到同一標准,轉變為教學促進人人得到發展;對學生要求科科學好轉變為各科達到基本的要求同時發揮各人的特長;教學手段從單一的粉筆加嘴巴轉變為多媒體教學;教學的形式從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多種形式教學,實行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考核的方法從考死記硬背改為考知識與能力相結合;評估的內容從單一分數評定轉變為從思想、身體、知識、技能、心理素質等全面評價學生。使學生全面地、健康地成長。
2、學習創造工程學的知識
創造工程學從創立到現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並沒有象其他學科那樣被普及,為人人知曉,過去也許大多數人認為創造、創新這都是專家們的事,一個普通勞動者,能按領導分配的任務,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個好公民;還有一個社會環境就是中國過去一直都是計劃經濟,不存在什麼競爭,所以企業不創新,由於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創新的才能,所以一進入到市場經濟就有不少企業「死火」了;再有就是我國人民也有一個傳統觀念,就是聽話,按吩咐去做。有人進行過這樣的對比,中國人送子女入學時反復叮囑:「要守規矩聽老師的話。」猶太人送子女入學則對孩子說:「多想問題,向老師多提幾個問題。」由於種種原因,形成了長期很少人過問創造方面的知識。
江總書記在1999年的教育工作會議上講:「我們的勞動力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我們應該大力普及創造工程學的知識,讓在校學生都了解和掌握一些創造的知識,並能運用到實踐中去。為了達到一目的,學校應開一些專題,介紹一些科學創造工程學的知識及指導學生進行運用。
3、開展「六小」實踐活動
實踐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學校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好的形式是開展小考察、小改革、小發明、小製作、小種養、小創作(論文)的「六小」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去做,從做中增長才幹,組織得好也會出成果。長沙市九中組織學生開展科技活動中創造發明的項目不少,且有相當多的數量申請了國家專利,也有不少的發明應用於生產中去,投放了市場。
小考察是組織學生帶著一定的目的到一個地區或一個單位去進行調查研究的實踐活動。這活動對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很有益處;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組織小考察時應先明確目的,了解考察范圍,擬定考察題綱及具體做法。今年1月有一所中學利用放寒假的時間,組織全校同學以鎮分組,開展「知我家鄉」的考察。主要考察本鎮范圍內的工農業生產及自然環境等,使全校同學受到一次愛家鄉教育,也學到小考察的一些基本辦法。
小改革是組織學生對一些制度、管理措施及方法提建議、出措施。這種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隨著形勢的需要不斷改進,不要做刻舟求劍的人,同時也培養學生當家作主的精神。學校是社會的一角,應充分利用這一陣地來培養學生的小改革的意識及實踐。有一所學校植了一塊草坪,怎樣管理呢?向學生徵集管理意見,在三天內收到四百多份建議,參予率達到學生人數的64.2%。學校把這些建設整理後再交學生討論,形成了一份制度,實施後證明,這是一份很好的制度。不管學生提出的建議多幼嫩,只要他們能參與討論,進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都是一種鍛煉。
小發明就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簡單的科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大膽設想,進行創新。組織學生對某一件物品進行觀察,分析它的優缺點及其用途。然後怎樣去發展其優點,克服缺點,並提建議和方案,這個建議及方案就是發明創造的方案。開展這些活動可以先簡單後復雜,找一些易於發現易於製作的入手,讓學生看到自己創造力,以逐步激發創造發明的熱情及積極性。
小製作是組織學生利用科技活動及業余時間進行一些模型製作,或開展一些編織活動。如製作航模,飛機模型,小收音機及一些電器,農村可根據實際進行一些木器製作及竹器編織。通過這些活動可培養學生細致及堅強的毅力,也可在實踐中豐富所學的知識,增強運用知識的能力。組織這些活動要注意為學生力所能及的,不要半途而廢,挫傷積極性。
小種養最最適合農村中小學的活動,也是縮短教育為當地服務的距離的最好形式。利用學校的農場,或在校園內不影響校園整體規劃的情況下劃出一些土地,讓學生開展小種養活動。如每班種一棵香蕉,從種植、管理直到收獲都由學生自己親手做。這種種養不同於農戶,應增強科技含量,有一個學生種一棵番薯,用它跟月光花嫁接,結果一棵番薯收五十多斤。前年報道信宜鎮一農戶種一棵深薯收60斤。那麼誰能超過他呢?誰能種出一米長的豆角嗎?通過這些活動增長才幹。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種養技術也會應用到家裡的農業生產上。
小創作是組織學生開展文學方面的創作。如寫小論文、小說明文、小小說、詩歌、書法、照相、畫畫等,與學科緊密結合。很多學校都有文學社,他們自己寫稿,自己編輯出書出報紙,都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活動。信宜市綜合成人中專學校有一個學生叫李婉裕,自己出了一本書《永遠的山杜鵑》。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干華、茂名市政府秘書長盧忠仁對此十分支持,楊干華親自為該書題寫書名,盧忠仁為該書作序。該書填補了信宜市在校學生出書的空白,終究是一次成功。
上面六種活動是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實踐中的主要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基本形式。
4、建章立制,持之以恆
任何事物的發展,只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得以良性的發展。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是一種經過長期培養逐步成長的,不是一兩次活動就能立竿見影的。而這種能力又是在活動中發展,它是以乘方的形式增長,創新實踐活動越多,能力增長就越快,用進廢退。所以學校應建章立制,有制度來保證創新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有措施來激發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
為了保證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關鍵要有一支輔導隊伍。因此,學校應充分挖掘學校的人力資源,發揮教師隊伍中的各人優勢組成一支輔導隊伍。其次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些項目,組成興趣小組,自覺參與。對各種活動學校要統籌安排陣地及活動時間,做到輔導教師落實,參加學生落實,活動內容落實,活動時間落實,活動地點落實。
要保證學生實踐活動的落實及持續開展,還要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對學生活動的成果進行評比獎勵。也可以擬定一個科技節,或每年每期進行一次成果展覽評獎。對成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對指導開展活動有成績的老師也應給予表彰。
❼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通過「嘗試探究」,引導學生創新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什麼都想親自試一試,並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嘗試探究教學最基本的特點是「先練後講」。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做到,在知識的構建、知識的運用與發展等數學問題的教學中,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先行嘗試學習解決,再由師生共同歸納講解。這一「先行嘗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嘗試」是學生創新學習的心理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做到:①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做好學生進行「嘗試」的引導。同時,我做到鼓勵學生敢試,對於嘗試成功的,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使之對嘗試充滿信心而敢去試一試;對嘗試有困難或失敗的, 我則及時給予啟發引導,鼓勵再試。②我注意做好鋪路搭橋。抓住知識的新舊聯系,組織好嘗試前的舊知識復習,為學生搭起嘗試的「橋梁」,做好嘗試的准備,打好嘗試成功的基礎。③我注意科學設計嘗試題,嘗試題做到讓學生「試」有方向、「試」有目標、「試」有所獲。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實際,嘗試題的設計形式應有所不同。「同步嘗試題」、「變異嘗試題」和「發展嘗試題」是嘗試探究教學中嘗試題設計的基本形式,只要根據內容的難易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靈活運用,就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嘗試題。
2.創設情景,為學生創新學習營造良好氛圍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的內容的興趣。」嘗試探究教學注重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嘗試和探究討論。入情入境的教學,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學生創造樂於嘗試、樂於探究討論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教學「分數大小比較」時我用「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個中奧秘;教學「圓柱體表面積」時,我注意利用電腦媒體對圓柱體的表面進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創設「動態情境」,以增加學生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新思維;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利用電腦媒體,設計出輪子是長方形、橢圓形、圓形、三角形等狀態下運動畫面效果,創設「應用情境」,以啟發學生對圓的特點的認識;教學圓錐體體積時,組織學生進行圓柱和圓錐量杯互為「倒水」的實驗,創設「實驗情境」,以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實踐證明,富有啟發的故事、聯系緊密的生活實例、動手操作等,能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於嘗試、樂於探究討論,對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引導課堂自學,提高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創新學習,培養學習能力,需要一定的「學習過程」來保證。在實施嘗試探究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把學習過程作為創新學習的重要環節,並貫穿在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指導課堂自學課本、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獲得創新學習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現代教學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中的觀察、遷移、比較、歸納、推理、實驗、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是學生獲得學習過程的重要形式。
4.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一種重要方法,更是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的重要形式。因此嘗試探究教學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式學習。教學實踐證明,開展課堂討論,一方面可以發揮學生「群體」的學習作用,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與空間,同時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互相評價,從而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另一方面,討論可以使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敢於大膽求新,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在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時,我做到善於引導,精心組織。在內容上,有的放矢,充分發揮民主性。我根據教學需要,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討論問題,以保證討論圍繞重點,抓住關鍵,言之有物;並注意引導學生在質疑問難中主動提出討論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敢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同時,在組織形式上,我講求實效,切實給學生創設一定的討論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切實進入角色;並科學把握好討論時機和調控好討論過程,切忌隨意性與形式化,靈活進行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的操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從而提高討論的效率和效果;同時密切重視討論結果的反饋,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發表不同見解,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實踐出真知,要讓學生融入到社會實踐當中
數學無處不在、無處不用、無處不學,我們除了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同時,我們也要避免「閉門造車」現象,一定要讓學生盡可能地融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從實踐中去學習、去提高。提高學習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一個環節。有的學生好學,有的學生會學,我們要在數學教學中,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例如:教學「容積」時,對於不同形狀容器體積的大小,學生有時候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和實際計算出來的數據是有差別的。同樣容量的容器,有的看起來就顯得多,而有的看起來就顯得少。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們一般都比較感興趣,我讓他們到生活中去找不同形狀、但容量相同的容器進行比較,尋找其中的奧秘。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學生們設計出自己的容器作品來參與比賽。也可以從學生當中徵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材料,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其中,大家共同想辦法、出點子、進行擴散思維訓練,從中選出最優秀方案來。這樣,實踐出真知,同樣,實踐出創新。不但鍛煉和檢驗了從實踐中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知識的能力,是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我們必須更加地努力,百倍地付出,圍繞著創新能力培養這一目標來開展我們的數學教學以及課內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和活力,進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特別是學校和教師的努力,這直接關繫到學生的教育和成長。只有我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通過共同的努力來使其變為現實,國家創新人才的培養才有望實現,我們的未來才會有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出現。
❽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
開發智能,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是數學活動課的活動目的之一。教師要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學生親自實踐,在實踐中感知、在實踐中創造,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興趣
而不是給一味的生搬硬套
的教科書式的教學
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啟發和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為將來從事創造性勞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造的熱情是人才發展的基礎
❾ 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創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自身的素質決定著教育的成敗。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教師的一個主體性行為。沒有正確的育人觀,教師就不可能在教學中貫徹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本的思想,更談不上去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前提。教師應時刻保持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努力創造。教師應對學生的一些違反常規的思維持寬容的態度,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創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培養以積極的態度注視事物的習慣,有助於觀察力的發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指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和精於觀察。樂於觀察是指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對好奇的事物加強觀察。 引導學生確立觀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徵。有目的地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是無目的地觀察,東張西望,對事物熟視無睹,那就鍛煉不了學生的觀察力。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為學生確立觀察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然後有所思、有所獲。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創造能力提供基礎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於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提出不同凡響的見解。學生的創造思維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去刺激、引導,如准備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思維的教具(如實物、掛圖、教學資料等)以及創造良好課堂氛圍。要允許學生走入「誤區」,在思維磨擦中,自省自悟。學生在進行創造思維中,難免出現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於犯錯,要善於以「錯誤案例」催開學生的創造之花,對學生知識性、結論性、判斷性的錯誤,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要以點拔為主採取激勵、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思維,把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在矯正誤點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自悟,啟動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開發學生的想像力,為創造能力提供翅膀
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充分想像。心理研究表明,有創造性的孩子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方式偏離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們最初對事物的學習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贊揚,但一旦有了「異想天開」的想法和做法以後,教師或家長也許會有不同的反應了。可能有的教師告訴孩子:「別再胡鬧了」;也可能有的教師會很高興:「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孩子創造的積極性更應該細心加以保護,以便給孩子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氣,讓他們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
❿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轉變教育觀點,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
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評價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要把教師的意識強加於學生;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處理所獲起的信息,使新舊知識融合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心裡上的需求,體現自我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增加創新意識。
2、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舞台
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即時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由師生的情緒、情感、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威信、學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由師生共同調節控制形成的,實質就是處理好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真正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者。
因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創新能力的舞台。
3、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通過想像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像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像思維。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盡量改變傳統的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另外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實驗用品,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作能力。有時實驗不一定獲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從中吸取教訓,重新進行實驗,直到取得滿意的效果為止。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5、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結構
現代社會,知識重量的增長及更新換代加速、新學科的涌現,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程改革,呼喚著教育終身化。不斷學習成為現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授者,更要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繼承是學習;創新也是學習。
教師要提高自學能力必須要做到:能有目的學習;能有選擇的學習;能夠獨立的學習;能在學習上進行自我調控。最終走上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以學導學,以學導教。
同時,教師知識結構必須合理,現代社會的教師不能僅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去適應明天的社會,作為教師除了掌握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要有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才能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當好先生而去教好學生。
6、利用新的信息,觸發創新靈感
現代社會,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瞬息萬變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斷地獲取並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
否則,創新將成為無水之源、無土之木。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信息,如:通過圖書館、電視、報紙、互聯網、社會調查等獲取信息,為創新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在科學的高屋建瓴,運籌帷幄,駕馭科學發展的潮流,才能使創新能力結出豐碩的成果。
(10)化學教學如何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擴展閱讀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3條基本原則:
1、特色性原則
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為此,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應變能力培養為關鍵,產學研結合為途徑,與時俱進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這是我院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遵循的原則。
2、實用型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專業崗位的要求,與專業崗位群發展緊密相關。以此為原則組成一個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實驗、實訓教學平台可分為基礎實驗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崗位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崗位實踐平台三大步進行構建。
3、混合型原則
混合型體現在教師類型的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對實踐教學設施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一體化混合實踐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