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范托夫是哪個國家的化學家

范托夫是哪個國家的化學家

發布時間:2022-01-22 23:27:52

㈠ 到現在為止,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有幾位,是誰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萊亞斯•科里(美)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的貢獻。

1992年:羅道夫•阿瑟•馬庫斯(美)對創立和發展電子轉移反應的貢獻。

1993年:凱利•穆利斯(美)邁克爾•史密斯(加)對DNA化學的研究,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喬治•歐拉(美)對碳正離子化學反應的研究。

1995年:保羅•克魯岑(荷)馬里奧•莫利納(墨)弗蘭克•羅蘭(美)對大氣化學的研究。

1996年:羅伯特•苛爾(美)哈羅德•沃特爾•克羅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發現富勒烯。

1997年保羅•博耶(美)約翰•沃克爾(英)闡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機理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離子傳輸酶的發現,鈉鉀離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論的研究, 約翰•波普(英)量子化學計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邁德•茲韋勒(美)用飛秒激光光譜對化學反應中間過程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2000年—2016年

2000年:艾倫•黑格(美)艾倫•麥克迪爾米德(美/紐西蘭)白川英樹(日)對導電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諾爾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還原反應,巴里•夏普萊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應。

2002年庫爾特•維特里希(瑞士)約翰•貝內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對生物大分子的鑒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對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歐文•羅斯(美)發現了泛素調解的蛋白質降解。

2005年:羅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羅克(美)伊夫•肖萬(法)對烯烴復分解反應的研究。

2006年:羅傑•科恩伯格(美)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

2007年:格哈德•埃特爾(德),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08年:下村修(日)、馬丁•查爾菲(美)、錢永健(美),發現並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

2009年: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英)、托馬斯•斯泰茨(美)、阿達•約納什(以色列),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貢獻。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鈴木章(日),發明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

2012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美)、布萊恩•克比爾卡(美),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獎。

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美)、邁克爾•萊維特(英、美)、阿里耶•瓦謝勒(美、以色列),在開發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做出貢獻。

2014年:埃里克•貝齊格(美)、威廉•莫納(美)、斯特凡•黑爾(德),為發展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做出貢獻。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奇(美)、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美),因「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獲獎。

2016年:讓-皮埃爾•索維奇,J•弗雷澤•斯托達特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獎。

㈡ 高分求有機物的發展歷史

有機化學」這一名詞於1806年首次由貝采利烏斯提出。當時是作為「無機化學」的對立物而命名的。19世紀初,許多化學家相信,在生物體內由於存在所謂「生命力」,才能產生有機化合物,而在實驗室里是不能由無機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國化學家維勒從氰經水解製得草酸;1828年他無意中用加熱的方法又使氰酸銨轉化為尿素。氰和氰酸銨都是無機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機化合物。維勒的實驗結果給予「生命力」學說第一次沖擊。此後,乙酸等有機化合物相繼由碳、氫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學說才逐漸被人們拋棄。

由於合成方法的改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有機化合物不斷地在實驗室中合成出來,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與生物體內迥然不同的條件下台成出來的。「生命力」學說漸漸被拋棄了, 「有機化學」這一名詞卻沿用至今。

從19世紀初到1858年提出價鍵概念之前是有機化學的萌芽時期。在這個時期,已經分離出許多有機化合物,制備了一些衍生物,並對它們作了定性描述。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現,有機化合物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為有機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礎。183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展了碳、氫分析法,1833年法國化學家杜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這些有機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學家能夠求得一個化合物的實驗式。

當時在解決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結合的問題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最初,有機化學用二元說來解決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二元說認為一個化合物的分子可分為帶正電荷的部分和帶負電荷的部分,二者靠靜電力結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學家根據某些化學反應認為,有機化合物分子由在反應中保持不變的基團和在反應中起變化的基團按異性電荷的靜電力結合。但這個學說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類型說由法國化學家熱拉爾和洛朗建立。此說否認有機化合物是由帶正電荷和帶負電荷的基團組成,而認為有機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發生取代的母體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這些母體化合物來分類。類型說把眾多有機化合物不同類型分類,根據它們的類型不僅可以解釋化合物的一些性質,而且能夠預言一些新化合物。但類型說未能回答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

有機化合物按不同類型分類,根據它們的類型不僅可以解釋化合物的一些性質,而且能夠預言一些新化合物。但類型說未能回答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

從1858年價鍵學說的建立,到1916年價鍵的電子理論的引入,是經典有機化學時期。

1858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和英國化學家庫珀等提出價鍵的概念,並第一次用短劃「-」表示「鍵」。他們認為有機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組成的原子通過鍵結合而成的。由於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個氫原子只能與一個別的元素的原子結合,氫就選作價的單位。一種元素的價數就是能夠與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結合的氫原子的個數。凱庫勒還提出,在一個分子中碳原子之間可以互相結合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離到兩種酒石酸結晶,一種半面晶向左,一種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轉,後者則使之向右旋轉,角度相同。在對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類似現象。為此,1874年法國化學家勒貝爾和荷蘭化學家范托夫分別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圓滿地解釋了這種異構現象。

他們認為:分子是個三維實體,碳的四個價鍵在空間是對稱的,分別指向一個正四面體的四個頂點,碳原子則位於正四面體的中心。當碳原子與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基團連接時,就產生一對異構體,它們互為實物和鏡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關系,這一對化合物互為旋光異構體。勒貝爾和范托夫的學說,是有機化學中立體化學的基礎。

1900年第一個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發現,這是個長壽命的自由基。不穩定自由基的存在也於1929年得到了證實。

在這個時期,有機化合物在結構測定以及反應和分類方面都取得很大進展。但價鍵只是化學家從實踐經驗得出的一種概念,價鍵的本質尚未解決。

現代有機化學時期 在物理學家發現電子,並闡明原子結構的基礎上,美國物理化學家路易斯等人於1916年提出價鍵的電子理論。

他們認為:各原子外層電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結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層電子如從—個原了轉移到另一個原子,則形成離子鍵;兩個原子如果共用外層電子,則形成共價鍵。通過電子的轉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層電子都獲得惰性氣體的電子構型。這樣,價鍵的圖象表示法中用來表示價鍵的短劃「-」,實際上是兩個原子共用的一對電子。

1927年以後,海特勒和倫敦等用量子力學,處理分子結構問題,建立了價鍵理論,為化學鍵提出了一個數學模型。後來馬利肯用分子軌道理論處理分子結構,其結果與價鍵的電子理論所得的大體一致,由於計算簡便,解決了許多當時不能回答的問題。有機化學的研究內容

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分界。有機化學之所以成為化學中的一個獨立學科,是因為有機化合物確有其內在的聯系和特性。

位於周期表當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過與別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層電子而達到穩定的電子構型的。這種共價鍵的結合方式決定了有機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數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氮、氧幾種元素構成,少數還含有鹵素和硫、磷元素。因而大多數有機化合物具有熔點較低、可以燃燒、易溶於有機溶劑等性質,這與無機化合物的性質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個碳原子的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結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別的元素的原子就連接在該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沒有一種別的元素能像碳那樣以多種方式彼此牢固地結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種形式,有直鏈、支鏈、環狀等。

在有機化學發展的初期,有機化學工業的主要原料是動、植物體,有機化學主要研究從動、植物體中分離有機化合物。

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有機化學工業逐漸變為以煤焦油為主要原料。合成染料的發現,使染料、制葯工業蓬勃發展,推動了對芳香族化合物和雜環化合物的研究。30年代以後,以乙炔為原料的有機合成興起。40年代前後,有機化學工業的原料又逐漸轉變為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發展了合成橡膠、合成塑料和合成纖維工業。由於石油資源將日趨枯竭,以煤為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必將重新發展。當然,天然的動、植物和微生物體仍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天然有機化學主要研究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合成、結構和性能。20世紀初至30年代,先後確定了單糖、氨基酸、核苷酸牛膽酸、膽固醇和某些萜類的結構,肽和蛋白質的組成;30~40年代,確定了一些維生素、甾族激素、多聚糖的結構,完成了一些甾族激素和維生素的結構和合成的研究;40~50年代前後,發現青黴素等一些抗生素,完成了結構測定和合成;50年代完成了某些甾族化合物和嗎啡等生物鹼的全合成,催產素等生物活性小肽的合成,確定了胰島素的化學結構,發現了蛋白質的螺旋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60年代完成了胰島素的全合成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70年代至80年代初,進行了前列腺素、維生素B12、昆蟲信息素激素的全合成,確定了核酸和美登木素的結構並完成了它們的全合
成等等。

有機合成方面主要研究從較簡單的化合物或元素經化學反應合成有機化合物。19世紀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隨後陸續合成了葡萄糖酸、檸檬酸、琥珀酸、蘋果酸等一系列有機酸;19世紀後半葉合成了多種染料;20世紀40年代合成了滴滴涕和有機磷殺蟲劑、有機硫殺菌劑、除草劑等農葯;20世紀初,合成了606葯劑,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種磺胺類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葯物。

物理有機化學是定量地研究有機化合物結構、反應性和反應機理的學科。它是在價鍵的電子學說的基礎上,引用了現代物理學、物理化學的新進展和量子力學理論而發展起來的。20世紀20~30年代,通過反應機理的研究,建立了有機化學的新體系;50年代的構象分析和哈米特方程開始半定量估算反應性與結構的關系;60年代出現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和前線軌道理論。

有機分析即有機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9世紀30年代建立了碳、氫定量分析法;90年代建立了氮的定量分析法;有機化合物中各種元素的常量分析法在19世紀末基本上已經齊全;20世紀20年代建立了有機微量定量分析法;70年代出現了自動化分析儀器。

由於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有機化學與各個學科互相滲透,形成了許多分支邊緣學科。比如生物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量子有機化學、海洋有機化學等。有機化學的研究方法

有機化學研究手段的發展經歷了從手工操作到自動化、計算機化,從常量到超微量的過程。

20世紀40年代前,用傳統的蒸餾、結晶、升華等方法來純化產品,用化學降解和衍生物制備的方法測定結構。後來,各種色譜法、電泳技術的應用,特別是高壓液相色譜的應用改變了分離技術的面貌。各種光譜、能譜技術的使用,使有機化學家能夠研究分子內部的運動,使結構測定手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電子計算機的引入,使有機化合物的分離、分析方法向自動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進了一大步。帶傅里葉變換技術的核磁共振譜和紅外光譜又為反應動力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這些儀器和x射線結構分析、電子衍射光譜分析,已能測定微克級樣品的化學結構。用電子計算機設計合成路線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進展。

未來有機化學的發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迄今我們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資源,如煤、天然氣、石油、動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陽能的化學貯存形式。今後一些學科的重要課題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陽能。

對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共同課題。有機化學可以用光化學反應生成高能有機化合物,加以貯存;必要時則利用其逆反應,釋放出能量。另一個開發資源的目標是在有機金屬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產生無窮盡的有。機化合物。這幾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結果。

其次是研究和開發新型有機催化劑,使它們能夠模擬酶的高速高效和溫和的反應方式。這方面的研究已經開始,今後會有更大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了有機合成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研究。今後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有機化合物結構的測定等必將更趨系統化、邏輯化。

事實上遠遠不止這些的,幾乎生物化學的全部都包括在有機化學裡面的,
要找齊並不容易。這種東西不能一口氣全咽下去,感興趣的話平常就應該多留意。

㈢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的晚年病逝


晚年感染肺結核,身體消瘦,仍孜孜不倦於研究,1911年3月1日病逝於柏林附近的Steglitz。

㈣ 191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名字不打).

范特霍夫。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第一道靈光降臨在荷蘭化學家范特霍夫身上。這位一生痴迷實驗的化學巨匠,不僅在化學反應速度、化學平衡和滲透壓方面取得了驕人的研究成果,而且開創了以有機化合物為研究對象的立體化學。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蘭語: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於荷蘭鹿特丹,逝於德國柏林,荷蘭化學家,1901年因「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獲諾貝爾化學獎。

成功的范特霍夫身上,自然有許多成功的啟示。走進這位大師的世界,聆聽他生命的節律,或許會有不小的收獲。

㈤ 20世紀生物化學哪些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物化學家有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威廉·拉姆齊、阿道夫·馮·拜爾、歐內斯特·盧瑟福、瑪麗·居里、等等。

一、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蘭語: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於荷蘭鹿特丹,逝於德國柏林,荷蘭化學家。

1901年由於「發現了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以及對立體化學和化學平衡理論作出的貢獻」,成為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

參考來源:網路-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網路-愛德華·畢希納

㈥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的介紹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蘭語: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於荷蘭鹿特丹,逝於德國柏林,荷蘭化學家,1901年由於「發現了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以及對立體化學和化學平衡理論作出的貢獻」,成為第一位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

㈦ 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物化學家有哪些

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物化學家有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威廉·拉姆齊、阿道夫·馮·拜爾、歐內斯特·盧瑟福、瑪麗·居里、里夏德·維爾施泰特、卡爾·博施、哈羅德·尤里、彼得·德拜,等等。

一、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蘭語: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於荷蘭鹿特丹,逝於德國柏林,荷蘭化學家。

1901年由於「發現了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以及對立體化學和化學平衡理論作出的貢獻」,成為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

二、威廉·拉姆齊

拉姆齊最初研究有機化學,後來研究物理化學。在1874~1880年,主要從事吡啶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並於1877年合成了吡啶。1880~1894年,主要研究液體的蒸氣壓、臨界狀態及表面張力與溫度的關系。1894年他和瑞利合作,發現氬。

1895年他將釔鈾礦置於硫酸中加熱,得到一種新惰性氣體,並和W.克魯克斯一起用光譜確定為元素氦,從而第一次在地球上找到所謂「太陽元素」。

拉姆齊研究了氦和氬的性質,指出它們在周期系中屬於新的一族,並預言這一族中存在著其他元素。1898年他分餾液態空氣時發現了三種新的稀有氣體元素,命名為氖、氪、氙。1903年他和F.索迪證明鐳能產生氦。

1910年他和W.格雷測定了氡的原子量,並確定了氡在周期系中的位置。拉姆齊因發現空氣中的稀有氣體元素並確定其在周期系中的位置而獲得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

三、阿道夫·馮·拜爾

阿道夫·馮·貝耶爾(Adolf Von Baeyer,1835—1917年)德國有機化學家,1835年10月31日生於柏林。由於合成靛藍,對有機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獲得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

四、歐內斯特·盧瑟福

歐內斯特·盧瑟福(英語: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知名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五、瑪麗·居里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㈧ 為什麼范特霍夫和勒貝爾提出的立體化學理論能解決困擾19世紀化學家的難題

當化學由平面上升為立體進行理論分析後就能解決許多令人困擾的問題,如配合物的結構及其立體異構體的數目等。

㈨ 荷蘭有那些世界著名人物

荷蘭的世界著名人:

一、梵高:梵高是荷蘭優秀的後印象派畫家。梵高早年曾經經商,後來開始學習繪畫。梵高擅長採用點彩的畫法,整個畫面顏色對比強烈,在他的畫中可以看出他強烈、獨特的個性和深刻的意識。梵高的代表作如《星夜》、《向日葵》等如今已經是世界聞名的大作。由於受到多年的精神病發作,梵高在法國自殺身亡,當時他只有37歲。

二、馬爾科·范巴斯滕:范巴斯滕是荷蘭足球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他曾經效力於阿賈克斯足球俱樂部和AC米蘭隊,並幫助荷蘭贏得歐洲錦標賽冠軍,他曾兩次兩次幫助AC米蘭贏得多個世界大賽的冠軍,而他自己也獲得了足球先生的稱號。由於腳踝受傷,范巴斯滕在1995年宣布退役,並擔任荷蘭隊的主教練。

三、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范托夫是荷蘭著名的化學家,早在中學時期,范托夫就對化學實驗十分感興趣。范托夫在大學畢業後在巴黎的一家醫學實驗室工作。由於范托夫發現了化學界著名的平衡理論,為表彰他為人類做出的貢獻,特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

四、格勞秀斯格:勞秀斯是國際法學創始人,人們通常稱他為「國際法之父」和「自然法之父」。格勞秀斯一生比較坎坷,曾因為政治和宗教沖突而被關進監獄,在三年後成功越獄,便隱居從事寫作。他的著作《戰爭與和平的權利》成為了資本主義的自然法的基礎,而且還是重要的國際法著作。格勞秀斯在國際法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則對調整國家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並對之後的國際法理論做出了貢獻。

五、安東尼·列文虎克 :安東尼·列文虎克,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生卒均於代爾夫特。由於勤奮及本人特有的天賦,他磨製的透鏡遠遠超過同時代人。他的放大透鏡以及簡單的顯微鏡形式很多,透鏡的材料有玻璃、寶石、鑽石等。其一生磨製了400多個透鏡,有一架簡單的透鏡,其放大率竟達270倍。主要成就:首次發現微生物,最早紀錄肌纖維、微血管中血流。

㈩ 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誰

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蘭,在1901年,成就 「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閱讀全文

與范托夫是哪個國家的化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