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
1914年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美國 「精確測定了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1932年 歐文·蘭米爾 美國 「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4年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美國 「發現了重氫」
1946年 詹姆斯·B·薩姆納 美國 「發現了酶可以結晶」
1946年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美國 「制備了高純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1946年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國
1949年 威廉·吉奧克 美國 「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對超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1951年 埃德溫·麥克米倫 美國 「發現了超鈾元素」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美國
1954年 萊納斯·鮑林 美國 「對化學鍵的性質的研究以及在對復雜物質的結構的闡述上的應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美國 「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國 「發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被廣泛使用於考古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其他學科」
1961年 梅爾文·卡爾文 美國 「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5年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國 「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
1966年 羅伯特·馬利肯 美國 「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1968年 拉斯·昂薩格 美國 「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關系,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氨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系的研究」
1972年 斯坦福·摩爾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1972年 威廉·霍華德·斯坦 美國
1974年 保羅·弗洛里 美國 「高分子物理化學的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國 「對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成鍵問題」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國 「分別將含硼和含磷化合物發展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1980年 保羅·伯格 美國 「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特別是對重組DNA的研究」
1980年 沃特·吉爾伯特 美國 「對核酸中DNA鹼基序列的確定方法」
1980年 羅德·霍夫曼 美國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國 「對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年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美國 「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國 「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傑爾姆·卡爾 美國
1986年 達德利·赫施巴赫 美國 「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1986年 李遠哲 美國
1987年 唐納德·克拉姆 美國 「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7年 查爾斯·佩德森 美國
1987年托馬斯·切赫 美國
1990年 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 美國 「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學」
1992年 魯道夫·馬庫斯 美國 「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 凱利·穆利斯 美國 「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 喬治·安德魯·歐拉 美國 「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4年 馬里奧·莫利納 美國
1994年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美國
1996年 羅伯特·柯爾 美國 「發現富勒烯」
1996年 理查德·斯莫利 美國
1997年 保羅·博耶 美國 「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
1998年 沃爾特·科恩 美國 「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2000年 艾倫·黑格 美國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2000年 麥克德爾米德 美國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2001年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 約翰·貝內特·芬恩 美國 「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2003年 羅德里克·麥金農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的研究」
2003年 歐文·羅斯 美國
2003年 羅伯特·格拉布 美國
2003年 理查德·施羅克 美國
2006年 羅傑·科恩伯格 美國 「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6年 馬丁·查爾菲 美國
2006年 錢永健 美國
2006年 托馬斯·施泰茨 美國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國 「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2012年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美國 「對G蛋白耦聯受體的研究」
2012年 布萊恩·克比爾卡
2013年 馬丁·卡普拉斯 美國 給復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2013年 亞利耶·瓦謝爾 美國
2014年 埃里克·白茲格 美國 超解析度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2014年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 美國
2014年 保羅·莫德里奇 美國
2018年 弗朗西斯·阿諾德 美國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2018年 喬治·史密斯 美國
2019年 約翰·古迪納夫 美國 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的貢獻
『貳』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有哪些人
從1901年開始到2010年為止,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共有156人
首位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得主--李遠哲
錢永健(英文名:Roger Yonchien Tsien )
華裔化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化學及葯理學兩系教授,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
錢永健與哈佛大學的利伯有望奪得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今年由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 謝赫特曼獲得......
『叄』 兩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是誰
截至2021年,兩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按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居里夫人、萊納斯·卡爾·鮑林、約翰·巴丁、弗雷德里克·桑格。
一、居里夫人
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Marie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榮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化學獎。她也是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第一位女教授,是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諾貝爾獎的評選考核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諾貝爾獎二次得主
『肆』 首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首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1852年8月30日出生於荷蘭鹿特丹。父親是醫學博士,范托夫從小聰明過人。中學時期,對化學實驗有濃厚興趣。經常在放學以後偷偷地溜進學校實驗室,做化學實驗。
1869年到德爾夫特高等工藝學校學習工業技術,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受到該校任教的化學家A.C.奧德曼斯和物理學家范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重視。1872年,范霍夫在萊頓大學畢業,前往巴黎醫學院的武茲實驗室。
1901年由於「發現了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以及對立體化學和化學平衡理論作出的貢獻」,成為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後應邀訪問美國、德國。
諾貝爾化學獎的頒發情況
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諾貝爾化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化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截至2020年,已經有185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63次由一人獲得,24次由二人分享,25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8年因故停發;有9年延遲一年頒發;一位兩次獲獎;七位女性獲獎;一對夫妻獲獎;一對母女獲獎。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伍』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蘭人(1852–1911)
1902。埃米爾·費雷(Emil 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1903。阿列紐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 英國人(1852–1916)
1905。阿道夫·馮·貝耶爾(Asolf von Baeyer) 德國人(1835–1917)
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國人(1852–1907)
1907。愛德華·畢希納(Eard Buchner) 德國人(1860–1917)
1908。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人(1871–1937)
1909。威廉·奧斯持瓦爾德(F.Wilhelm Ostwald) 德國人(1853–1932)
1910。奧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國人 (1847–1931)
1911。瑪麗·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蘭人(1867–1934)
1912。維克多·格林尼亞(Victor Grignard) 法國人(1871–1935)
1913。保爾·薩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國人(1854–1941);西奧多·威廉·理查茲(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國人 (1868–1928)
1914。阿爾弗雷德·維爾納(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國人(1866–1919)
1915。理查德·威爾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國人 (1872–1942)
1916-1917。空
1918。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國人(1868–1934)
1919。空
1920。瓦爾特·能斯脫(Walther Nernst) 德國人(1864–1941)
1921。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國人 (男) (1877-1956)
1922。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頓(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國人 男 (1877-1945)
1923。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奧地利人 (1869-1930)
1924。空
1925。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國人(1865-1929)
1926。西奧多。斯維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海因里希·O·魏蘭德(Heinrich.O.Wieland)德國人(1877-1957)
1928。阿道夫·O·R·溫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國人(1876-1959)
1929。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國人(1865–1940);漢斯。馮。奧伊勒一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國人(1873–1964)
1930。漢斯·菲舍爾(Hans Fischer)德國人(1881–1945)
1931。卡爾·波斯(Carl Bosch)德國人(1874-1940);弗里鎔里希·貝吉烏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國人 (1884–1949)
1932。歐文·蘭茂爾(Irving Langmuir) 美國人 (1881–1957)
1933。空
1934。哈羅德·克榮頓·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國人(1893– )
1935。弗雷德里克·約里奧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國人(1900–1958);伊倫·約里奧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國人(1897–1956)
1936。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蘭人(1884–1966)
1937。瓦爾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國人(1883–1950);保羅·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理查德·庫恩 (Richard Kuhn) 德國人 (1900–1967)
1939。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國人(1903一 );利奧波德·魯齊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1940-1942。空
1943。蓋奧爾格·馮·赫維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1944。奧托·哈思 (Otto Habn) 德國人(1879–1968)
1945。阿爾圖巴·I·魏爾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蘭人(1895–1973)
1946。詹姆斯·B·薩姆納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國人(1887–1955);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國人(1891– )
1947。羅伯特·魯賓遜Robert Robinson英國人 (1886–1975)
1948。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1949。威廉·F·吉奧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國人
2000。黑格(美國人)、麥克迪爾米德(美國人)、白川秀樹(日本人)
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諾爾斯 美國人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人
2002。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
2003。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
2004。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
2005。法國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
2008年。美國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馬丁·查爾菲),Roger Y. Tsien(錢永健)
2009年。美國科學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學家Ada E. Yonath
2010年。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
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爾·舍特曼)
201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洛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萊恩·克比爾卡(Brian K. Kobilka)。
2013年。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
2014年。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史蒂芬·赫爾(Stefan W. Hell)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威廉·默爾納(William E. Moerner)
2015年。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奇茲·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國化學家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國化學家J·弗雷澤·斯托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蘭化學家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學家雅克·杜本內(Jacques Dubochet)、美國科學家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陸』 諾貝爾化學獎歷年得主是
諾貝爾化學獎歷年得主是:
2002年美國約翰貝內特芬恩,日本田中耕一,瑞士庫爾特維特里希。
2003年美國彼得阿格雷,美國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羅德里克麥金農。
2004年以色列阿龍切哈諾沃,以色列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國歐文羅斯。
2005年法國伊夫肖萬,美國羅伯特格拉布,美國理查德施羅克
2006年美國羅傑科恩伯格。
2007年德國格哈德埃特爾。
2008年日本下村脩,美國馬丁查爾菲,美國,錢永健。
2009年英國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美國托馬斯施泰茨,以色列阿達約納特。
2010年美國理查德赫克,日本根岸英一,日本鈴木章。
2011年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色列。
2012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布萊恩克比爾卡美國。
獎項歷史: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下簡稱: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後一份遺囑於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簽訂。根據最後遺囑所述,遺產將用於建立一系列獎項,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1897年4月26日,諾貝爾的遺囑才經挪威議會通過執行,執行人朗納·索爾曼和呂多爾夫利耶奎斯特設立了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遺產和獎金。遺囑通過後,議會委任瑞典皇家科學院為物理學獎的頒發機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諾貝爾化學獎
『柒』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單
瑞典皇家科學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杜德納,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兩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
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1968年生於法國奧爾日河畔瑞維西,1995年從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她目前擔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研究所主任。
珍妮弗·杜德納,1964年生於美國華盛頓,1989年從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她目前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以及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調查員。
諾貝爾化學獎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獎勵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歷屆(1901年-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單具體如下:
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蘭人(1852–1911)
1902年,埃米爾•費雷(Emil 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1903年,阿列紐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年,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 英國人(1852–1916)
1905年,阿道夫•馮•貝耶爾(Asolf von Baeyer) 德國人(1835–1917)
1906年,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國人(1852–1907)
1907年,愛德華•畢希納(Eard Buchner) 德國人(1860–1917)
1908年,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人(1871–1937)
1909年,威廉•奧斯持瓦爾德(F.Wilhelm Ostwald) 德國人(1853–1932)
1910年,奧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國人 (1847–1931)
1911年,瑪麗•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蘭人(1867–1934)
1912年,維克多•格林尼亞(Victor Grignard) 法國人(1871–1935)
1913年,保爾•薩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國人(1854–1941);西奧多•威廉•理查茲(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國人 (1868–1928)
1914年,阿爾弗雷德•維爾納(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國人(1866–1919)
1915年,理查德•威爾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國人 (1872–1942)
1916-1917年,空
1918年,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國人(1868–1934)
1919年,空
1920年,瓦爾特•能斯脫(Walther Nernst) 德國人(1864–1941)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國人 (男) (1877-1956)
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年,阿斯頓(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國人 男 (1877-1945)
1923年,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奧地利人 (1869-1930)
1924年,空
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國人(1865-1929)
1926年,西奧多年,斯維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年,海因里希•O•魏蘭德(Heinrich.O.Wieland)德國人(1877-1957)
1928年,阿道夫•O•R•溫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國人(1876-1959)
1929年,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國人(1865–1940);漢斯年,馮年,奧伊勒一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國人(1873–1964)
1930年,漢斯•菲舍爾(Hans Fischer)德國人(1881–1945)
1931年,卡爾•波斯(Carl Bosch)德國人(1874-1940);弗里鎔里希•貝吉烏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國人 (1884–1949)
1932年,歐文•蘭茂爾(Irving Langmuir) 美國人 (1881–1957)
1933年,空
1934年,哈羅德•克榮頓•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國人(1893– )
1935年,弗雷德里克•約里奧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國人(1900–1958);伊倫•約里奧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國人(1897–1956)
1936年,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蘭人(1884–1966)
1937年,瓦爾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國人(1883–1950);保羅•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年,理查德•庫恩 (Richard Kuhn) 德國人 (1900–1967)
1939年,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國人(1903一 );利奧波德•魯齊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2015年,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奇茲•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國化學家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國化學家J•弗雷澤•斯托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蘭化學家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學家雅克•杜本內(Jacques Dubochet)、美國科學家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2018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美國科學家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格雷戈里·溫特爾(Gregory P. Winter)
201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英國科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捌』 諾貝爾獎幾年選一次獎金多少
諾貝爾獎一年選一次。
諾貝爾獎每年的獎金金額視諾貝爾基金的投資收益而定,無固定值。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諾貝爾獎主要設置的獎項: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評選規則: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
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玖』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單
瑞典當地時間2021年10月6日11時55分(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55分),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Benjamin List和美國科學家DavidW.C. MacMillan,以表彰他們對「發展不對稱有機催化」的貢獻。
歷屆(1901年-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單如下:
1、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蘭人(1852–1911)
2、1902年,埃米爾•費雷(Emil 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3、1903年,阿列紐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4、1904年,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 英國人(1852–1916)
5、1905年,阿道夫•馮•貝耶爾(Asolf von Baeyer) 德國人(1835–1917)
6、1906年,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國人(1852–1907)
7、1907年,愛德華•畢希納(Eard Buchner) 德國人(1860–1917)
8、1908年,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人(1871–1937)
9、1909年,威廉•奧斯持瓦爾德(F.Wilhelm Ostwald) 德國人(1853–1932)
10、1910年,奧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國人 (1847–1931)
11、1911年,瑪麗•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蘭人(1867–1934)
12、1912年,維克多•格林尼亞(Victor Grignard) 法國人(1871–1935)
13、1913年,保爾•薩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國人(1854–1941);西奧多•威廉•理查茲(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國人 (1868–1928)
14、1914年,阿爾弗雷德•維爾納(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國人(1866–1919)
15、1915年,理查德•威爾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國人 (1872–1942)
16、1916-1917年,空
17、1918年,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國人(1868–1934)
18、1919年,空
19、1920年,瓦爾特•能斯脫(Walther Nernst) 德國人(1864–1941)
20、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國人 (男) (1877-1956)
21、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年,阿斯頓(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國人 男 (1877-1945)
22、1923年,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奧地利人 (1869-1930)
23、1924年,空
24、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國人(1865-1929)
25、1926年,西奧多年,斯維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26、1927年,海因里希•O•魏蘭德(Heinrich.O.Wieland)德國人(1877-1957)
27、1928年,阿道夫•O•R•溫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國人(1876-1959)
28、1929年,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國人(1865–1940);漢斯年,馮年,奧伊勒一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國人(1873–1964)
29、1930年,漢斯•菲舍爾(Hans Fischer)德國人(1881–1945)
30、1931年,卡爾•波斯(Carl Bosch)德國人(1874-1940);弗里鎔里希•貝吉烏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國人 (1884–1949)
31、1932年,歐文•蘭茂爾(Irving Langmuir) 美國人 (1881–1957)
32、1933年,空
33、1934年,哈羅德•克榮頓•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國人(1893– )
34、1935年,弗雷德里克•約里奧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國人(1900–1958);伊倫•約里奧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國人(1897–1956)
35、1936年,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蘭人(1884–1966)
36、1937年,瓦爾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國人(1883–1950);保羅•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37、1938年,理查德•庫恩 (Richard Kuhn) 德國人 (1900–1967)
38、1939年,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國人(1903一 );利奧波德•魯齊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96、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諾爾斯 美國人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人
97、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
98、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年,
99、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
100、2005年,法國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
101、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
102、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
103、2008年,美國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馬丁•查爾菲),Roger Y. Tsien(錢永健)
104、2009年,美國科學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學家Ada E. Yonath
105、2010年,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
106、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爾•舍特曼)
107、201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洛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萊恩•克比爾卡(Brian K. Kobilka)年,
108、2013年,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
109、2014年,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史蒂芬•赫爾(Stefan W. Hell)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威廉•默爾納(William E. Moerner)
110、2015年,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奇茲•桑卡(Aziz Sancar),
111、2016年,法國化學家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國化學家J•弗雷澤•斯托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蘭化學家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
112、2017年,瑞士科學家雅克•杜本內(Jacques Dubochet)、美國科學家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113、2018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美國科學家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格雷戈里·溫特爾(Gregory P. Winter)
114、201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英國科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115、202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杜德納,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拾』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歷屆名單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蘭人(1852–1911)
1902。埃米爾·費雷(Emil 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1903。阿列紐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 英國人(1852–1916)
1905。阿道夫·馮·貝耶爾(Asolf von Baeyer) 德國人(1835–1917)
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國人(1852–1907)
1907。愛德華·畢希納(Eard Buchner) 德國人(1860–1917)
1908。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人(1871–1937)
1909。威廉·奧斯持瓦爾德(F.Wilhelm Ostwald) 德國人(1853–1932)
1910。奧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國人 (1847–1931)
1911。瑪麗·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蘭人(1867–1934)
1912。維克多·格林尼亞(Victor Grignard) 法國人(1871–1935)
1913。保爾·薩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國人(1854–1941);西奧多·威廉·理查茲(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國人 (1868–1928)
1914。阿爾弗雷德·維爾納(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國人(1866–1919)
1915。理查德·威爾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國人 (1872–1942)
1916-1917。空
1918。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國人(1868–1934)
1919。空
1920。瓦爾特·能斯脫(Walther Nernst) 德國人(1864–1941)
1921。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國人 (男) (1877-1956)
1922。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頓(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國人 男 (1877-1945)
1923。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奧地利人 (1869-1930)
1924。空
1925。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國人(1865-1929)
1926。西奧多。斯維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海因里希·O·魏蘭德(Heinrich.O.Wieland)德國人(1877-1957)
1928。阿道夫·O·R·溫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國人(1876-1959)
1929。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國人(1865–1940);漢斯。馮。奧伊勒一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國人(1873–1964)
1930。漢斯·菲舍爾(Hans Fischer)德國人(1881–1945)
1931。卡爾·波斯(Carl Bosch)德國人(1874-1940);弗里鎔里希·貝吉烏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國人 (1884–1949)
1932。歐文·蘭茂爾(Irving Langmuir) 美國人 (1881–1957)
1933。空
1934。哈羅德·克榮頓·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國人(1893– )
1935。弗雷德里克·約里奧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國人(1900–1958);伊倫·約里奧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國人(1897–1956)
1936。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蘭人(1884–1966)
1937。瓦爾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國人(1883–1950);保羅·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理查德·庫恩 (Richard Kuhn) 德國人 (1900–1967)
1939。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國人(1903一 );利奧波德·魯齊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1940-1942。空
1943。蓋奧爾格·馮·赫維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1944。奧托·哈思 (Otto Habn) 德國人(1879–1968)
1945。阿爾圖巴·I·魏爾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蘭人(1895–1973)
1946。詹姆斯·B·薩姆納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國人(1887–1955);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國人(1891– )
1947。羅伯特·魯賓遜Robert Robinson英國人 (1886–1975)
1948。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1949。威廉·F·吉奧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國人
1950。奧托.P.H·第爾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國人;庫特·阿爾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國人
1951。艾德溫.M·麥克米倫(Edwin M.Mcmillam) 美國人(1907– );格倫.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國人
1952。阿切爾·J.P·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國人;理查德·L.M·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國人(1914–)
1953。赫爾曼·施陶丁格爾(Hermann Staudinger) 德國人(1881–1965)
1954。菜納斯·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國人 (1901–)(一九六二年獲和平獎)
1955。文森特·杜·維格諾德(Vincent Vigneaud)美國人(1901–)
1956。西里爾·N.欣謝爾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國人(1897–1967);尼古拉·N·謝苗諾夫 (Nikolai N.Semenov)蘇聯人(1896– )
1957。亞歷山大·R·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國人(1907–)
1958。弗雷德里克·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國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兩度獲獎)
1959。雅羅斯拉夫·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
1960。威拉德·弗蘭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國人(1908–)
1961。MELVINCALVIN
1962。約翰·考德里·肯德魯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國人(1917–)
1963。卡爾·齊格勒 (Karl Ziegler)德國人(1898–1973);久里奧·納塔 ( Giulio Natta) 義大利人 (1903-1979)
1964。多羅西·克勞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國人 (1910–)
1965。羅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國人 (1917–1979)
1966。羅伯持·桑德遜·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國人(1896–)
1967。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國人 (1927–);羅納德·G.w·諾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國人 (1897–1978);喬治·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國人 (1920–)
1968。拉斯·翁薩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1969。德里克·哈羅德·理查德·巴頓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國人 (1918–);奧德·哈塞爾 (Odd Hassel)挪威
1970。盧伊斯·弗德里科·菜洛伊爾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1971。格哈特·赫茲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國人(1904–)
1972。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國人 (1916–)
1973。恩斯持·奧托·費台爾 (Ernst Otto Fisher) 德國人(1918–);傑弗里·威爾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國人 (1921–)
1974。保爾·約翰·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國人 (1910–)
1975。約翰·沃卡普·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國人(1917–);弗拉基米爾·普賴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
1976。W.N. 利普斯科姆(美國人)
1977。I. 普里戈金(比利時人)
1978。P.D. 米切爾(英國人)
1979。H.C. 布朗(美國人)、G. 維蒂希(德國人)
1980。P. 伯格(美國人);W.吉爾伯特(美國人)、F. 桑格(英國人)
1981。福井謙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國人)
1982。A. 克盧格(英國人)
1983。H.陶布(美國人)
1984。R.B. 梅里菲爾德(美國人)
1985。J.卡爾、H.A.豪普特曼(美國人)
1986。D.R. 赫希巴奇、李遠哲(中國台灣人)、J.C.波利亞尼(加拿大人)
1987。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國人)、J.M. 萊恩(法國人)
1988。J. 戴森霍弗、R. 胡伯爾、H. 米歇爾(德國人)
1989。S. 奧爾特曼, T.R. 切赫 (美國人)
1990。E.J. 科里(美國人)
1991。R.R. 恩斯特(瑞士人)
1992。R.A. 馬庫斯(美國人)
1993。K.B. 穆利斯(美國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
1994。G.A. 歐拉(美國人)
1995。P.克魯岑(德國人)、M. 莫利納、F.S. 羅蘭(美國人)
1996。R.F.柯爾(美國人)、H.W.克羅托因(英國人)、R.E.斯莫利(美國人)
1997。P.B.博耶(美國人)、J.E.沃克爾(英國人)、J.C.斯科(丹麥人)
2000。黑格(美國人)、麥克迪爾米德(美國人)、白川秀樹(日本人)
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諾爾斯 美國人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人
2002。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
2003。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
2004。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
2005。法國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
2008年。美國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馬丁·查爾菲),Roger Y. Tsien(錢永健)
2009年。美國科學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學家Ada E. Yonath
2010年。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
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爾·舍特曼)
201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洛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萊恩·克比爾卡(Brian K. Kobilka)。
2013年。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
2014年。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史蒂芬·赫爾(Stefan W. Hell)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威廉·默爾納(William E. Moerner)
2015年。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奇茲·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國化學家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國化學家J·弗雷澤·斯托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蘭化學家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學家雅克·杜本內(Jacques Dubochet)、美國科學家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10)諾貝爾化學獎多少屆擴展閱讀: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項獎金之一。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做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做出重大貢獻者。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