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樣品預處理有哪幾類
樣品預處理是指將抽取的樣品按其特性進行預先混合、縮樣、包裝和儲存的過程。樣品根據其特點可分為環境樣品、動植物及其加工製品和特殊樣品。其中環境樣品包括土壤、水、空氣等;特殊樣品主要是指嘔吐物、排泄物等;動植物及其加工製品則有高含水量、低含水量,高脂樣品、低脂樣品之分。當抽取的樣品運回實驗室後,通常將樣品分為液態(包括水)和固態兩類進行預處理。
1.液態樣品
可用離心或過濾的方法除去樣品中的漂浮物和沉澱物。取適量樣品(一般不少於1000mL)供分析用。必要時,需稱量分離開的各部分的重量,並分別進行分析,並將各個部分殘留量的總和表示樣品的總殘留量。取樣後,盡量在樣品可能發生的任何物理化學變化前完成分析工作。
2.固態樣品
土壤,充分混勻後,過1mm篩,用四分法取適量樣品(至少250g),並取100g均勻的土壤樣品,分散在盤中,置105℃烘至恆重,冷卻後重新稱重,測出土壤乾重。動植物樣品,取可食用部分切成小塊後,用高速搗碎機搗碎後,分別取適量樣品供分析用。一些含水量低的樣品,可按重量加入一定比例的重蒸餾水後再搗碎,分析時需按比例扣除水的重量。
Ⅱ 有絲分裂實驗中預處理,固定,解離,漂洗,壓片的作用是什麼
一:有絲分裂中預處理、固定、解離和水洗的目的是什麼?
1、 預處理:降低細胞質的粘度,使染色體縮短分散,防止紡錘體形成,讓更多的細胞處於分裂中期。
2、 固定:藉助於物理方法或者化學葯劑的作用,迅速透入組織和細胞將之殺死,並且使其結構和內含物在形態結構上盡可能保持生活時的完整和真實狀態,同時更易於染色,可以較清楚的顯現細胞在生活時不易看清楚的結構。
3、 解離:去除未固定下來的蛋白質,同時使胞間層的果膠質物質解體,細胞易於分散壓片而易於觀察。
4、 水洗:洗去材料中的酸以利於染色,並防止解離過度。
Ⅲ 化工原料的預處理方法 越全面越好 最好分有機無機
1.液態原料 包括液化石油氣、凝析油以及原油蒸餾或各種二次加工所得的多種餾分油。在石油化工生產中,一般將餾分油分為輕質油及重質油兩大類。前者包括石腦油、拔頭油、抽余油以及常壓瓦斯油(包括煤油、輕柴油)等,後者主要指減壓瓦斯油(包括重柴油、減壓柴油等)。上述各種石油餾分均可作為裂解原料,其中石腦油(直餾汽油)是優質裂解原料,其裂解技術成熟,為西歐及日本石油化工企業的主要裂解原料。據80年代初統計,石腦油在裂解原料中所佔比例(質量%),西歐80,日本90,全世界60。由於原油性質不同,石腦油收率(%)相差很大,低者僅占原油的2~3,高者可達30~40。中國原油的石腦油收率約為 5~15。為擴大裂解原料,已採用常壓瓦斯油,甚至減壓瓦斯油作為裂解原料,到80年代初柴油餾分佔裂解原料的10%左右。隨著油品餾分變重,芳烴及硫含量增多,氫含量減少,乙烯產率降低,裂解性能變差,裂解技術也趨向復雜化。為改善重質原料油品的品質,可採用加氫裂化、加氫脫硫等工藝進行預處理。
Ⅳ 預處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一、混凝-絮凝
混凝是指向水中投加一定劑量的化學葯劑,這些化學葯劑在水中發生水解,和水中的膠體粒子互相碰撞,發生電性中和,產生吸附、架橋和網捕作用,從而形成大的絮體顆粒,並從水中沉降,起到了降低顆粒懸浮物和膠體的作用。
二、介質過濾
介質過濾是指以石英砂或無煙煤等為介質,使水在重力或壓力下通過由這些介質構成的床層,而水中的的顆粒污染物質則被介質阻截,從而達到與水分離的過程。粒狀介質過濾基於「過濾-澄清」的工作過程去除水中的顆粒、懸浮物和膠體。
工業水處理
在工業用水處理中,預處理工序的任務是將工業用水的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或城市自來水處理到符合後續水處理裝置所允許的進水水質指標,從而保證水處理系統長期安全、穩定地運行,為工業生產提供優質用水。
預處理的對象主要是水中的懸浮物、膠體、微生物、有機物、游離性余氯和重金屬等。這些雜質對於電滲析、離子交換、反滲透、鈉濾等水處理裝置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Ⅳ 每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前,必須進行什麼預處理關於化學的
蒸餾水洗過後,用干凈的脫脂棉擦乾,然後才能蘸取。
Ⅵ 基準無水碳酸鈉為什麼要進行預處理
因為:
(l)
Na2CO3
作為
基準物
,具有純凈,不吸濕,化學性質穩定等優點,且分子量大,可減小稱量誤差。
(2)由於所標定的HCl
標准溶液
將用來測定
混合鹼
,即Na2CO3與NaOH的混合物,因此標定與測定條件一致,可減小測定誤差。
Ⅶ 危險廢物有哪些預處理措施
預處理技術有助於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可以實現危險廢物的資源化,進一步減少危險廢物的最終處理量,降低處理難度和運行成本,提高危險廢物的管理水平。
1.焚燒預處理技術
焚燒法是危險廢物的一種高溫處理技術,危險廢物在溫度為850℃的第一燃燒室焚燒後,產生的煙氣進入溫度為1200℃的第二燃燒室焚燒以破壞各種有害物質[2]。該種方法具有減量化和無害化程度高的優點,但由於焚燒工藝缺陷或操作不當,也易造成少量的多氯聯苯(VCB>、多環芳香烴(PAH>處理不完全或微量二惡英(PCDD)的產生;且飛灰和底灰中還殘留不能處理的重金屬物質,因此,需採用適當的預處理技術來減少此類影響,常用的預處理技術有以下幾種:
(1)破碎、分選。對於固態的焚燒廢料,通常要進行破碎、分選處理,破碎成一定粒度的廢料不僅有利於焚燒,而且破碎後的分選有利於有價值資源的回收利用(如廢舊金屬的回收),並且降低焚燒成本。
(2)剔除不宜焚燒的危險廢物。不宜焚燒的危險廢物包括:燃燒值小的;不能在焚燒中處理的有毒化合物;含有大量重金屬的化合物。
(3)分離、烘乾。對於含水量較高的危險廢棄物,不能直接焚燒,應進行分離及烘乾,減少焚燒體積,增加燃燒值。分離可採用離心、壓濾等技術;烘乾可採用直接烘乾(接觸法)、間接烘乾(對流法)、輻射烘乾(紅外線、微波)等技術。
(4)沉澱、固化。對難以分離及烘乾的含水率較高的危險廢物,可採用沉澱及固化技術,減少焚燒體積,增加燃燒值。沉澱技術主要通過添加葯劑達到固液分離的效果;固化則是通過添加新物質有毒化合物不再移動,在化學及力學方面更加穩定,處理無機/有機污泥及含金屬污泥效果更好。沉澱和固化技術可聯用。
(5)萃取、浮選。對於含有含水率較高的危險廢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也可採用萃取、浮選技術處理,以達到提出污染物,減少焚燒體積的目的。萃取法包括液/液萃取及液/固萃取,可根據危險廢物的種類及狀態加以選擇;浮選即溶解空氣浮選,常用於濃縮危險廢物流,形成含水率較低的污泥,達到回收有價值固體物質或去除有毒物質的作用,常用在油脂類危險廢物的預處理中。
2.填埋預處理技術
填埋是一種常用的危險廢物處理技術,具有經濟、處理量大、能耗小的特點。填埋場的選址及填埋的預處理是填埋的關鍵,常用的填埋預處理技術如下:
(1)分類、分揀。對要填埋的危險廢物進行分類、分揀,一是回收有價值的資源;二是禁止可燃性廢物進入填埋場,保證填埋場的安全運行。
(2)壓縮減容。對要填埋的危險廢物一定要壓縮減容,增大處理量,降低填埋處理成本。
(3)中和技術。對於酸性或鹼性固體廢物,可根據其酸鹼特性,利用中和技術對其預處理,達到以廢治廢並減少庫容的目的。
(4)氧化還原技術。氧化還原技術主要用來降低或解除危險廢物的毒性,使之成為環境的中性物質,減少滲出液的毒性,增加填埋的安全性。如使用NaOCl、Cl2對CN-、NO2-進行解毒處理。
(5)固化/穩定化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是填埋預處理技術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種技術,也是今後需要加強研究的一種技術。它是通過化學或物理方法,使有害物質轉化成物理或化學特性更加穩定的惰性物質,降低其有害成分的浸出率,或使之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從而滿足再生利用或處置要求的過程。例如,在含有空氣的條件下,加熱含鉻污泥時,三價鉻可以被氧化為六價鉻,在含有鈣鹽的含鉻污泥中加入硅酸鈉和黏土後,就可以通過玻璃固化而抑制六價鉻的產生,如果在添加劑配比適當時,在燒結過程中可形成ZnO•Cr2O3尖晶石。目前,根據廢物的性質、形態和處理目的可供選擇的有以下幾種固化/穩定化方法:
•水泥固化,適用於重金屬,廢酸,氧化物。
•石灰固化,適用於重金屬,廢酸,氧化物。
•塑性固化法,屬於有機性固化/穩定化處理技術,從使用材料的性能不同可以把該技術劃分為熱固性塑料包容和熱塑性包容兩種方法。
•有機聚合物穩定法,不適於處理酸性及有機廢物和強氧化性廢物,多用於體積小的一些無機化學廢物。
•玻璃固化技術,也稱為熔融固化,適用對象為不揮發的高危害性廢物及核廢料。
•自膠結固化,利用廢物自身的膠結特性來達到固化目的的方法,適用於含有大量硫酸鈣和亞硫酸鈣的廢物。
•葯劑穩定化技術,通過特定的葯劑對重金屬廢物進行穩定化技術以處理,達到減毒、穩定的作用。
Ⅷ 樣品前處理的目的是什麼
您好!樣品前處理的目的:
1.使被測組分從復雜的樣品中分離出來,製成便於測定的溶液形式。
2.除去對分析測定有干擾的基體物質。
3.如果被測組分的濃度較低,還需要進行濃縮富集。
4.如果被測組分用選定的分析方法難以檢測,還需要通過樣品衍生化處理使其定量地轉化成另一種易於檢測的化合物。
樣品前處理的要求:
1.樣品是否要預處理,如何進行預處理,采樣何種方法,應根據樣品的性狀、檢驗的要求和所用分析儀器的性能第方面加以考慮。
2.應盡量不用或少使用預處理,以便減少操作步驟,加快分析速度,也可減少預處理過程中帶來的不利影響,如引入污染、待測物損失等。
3.分解法處理樣品時,分解必須完全,不能造成被測組分的損失,待測組分的回收率應足夠高。
4.樣品不能被污染,不能引入待測組分和干擾測定的物質。
5.試劑的消耗應盡可能少,方法簡便易行,速度快,對環境和人員污染少。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Ⅸ 常用的樣品預處理方法有哪些
1.溶劑提取法,同一溶劑中,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質溶解度的不同將混合物組分完全或部分分離的過程稱為萃取,也稱提取,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2.浸提法:浸提法又稱浸泡法。用於從固體混合物或有機體中提取某種物質,所採用的提取劑,應既能大量溶解被提取的物質,又要不破壞被提取物質的性質。為了提高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往往在浸提時加熱。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脂肪。提取劑是此類方法中重要因素,可以用單一溶劑,也可以用混合溶劑。
在進行鹽析工作時,應注意溶液中所加入的物質的選擇。它應是不會破壞溶液中所要析出的物質,否則達不到鹽析提取的目的。
磺化法和皂化法:這是處理油脂或脂肪樣品時經常使用的方法。例如,殘留農葯分析和脂溶性維生素測定中,油脂被濃硫酸磺化,或被鹼皂化,由疏水性變成親水性,使油脂中需檢測的非極性物質能較容易地被非極性或弱極性溶劑提取出來。
5.沉澱分離法:沉澱分離法是利用沉澱反應進行分離的方法。在試樣中加入適當的沉澱劑,使被測組分沉澱下來,或將干擾組分沉澱除去,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
6.掩蔽法:利用掩蔽劑與樣液中的干擾成分作用,使干擾成分轉變為不幹擾測定的狀態,即被掩蔽起來。運用這種方法,可以不經過分離干擾成分的操作而消除其干擾作用,簡化分析步驟,因而在食品分析中應用十分廣泛,常用於金屬元素的測定。
7.色層分離法:色層分離法又稱色譜分離法,是一種在載體上進行物質分離的方法的總稱。根據分離原理的不同,可分為吸附色譜分離、分配色譜分離和離子交換色譜分離等。此類方法分離效果好,近年來在食品分析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色層分離不僅分離效果好,而且分離過程往往也就是鑒定的過程。本法常用於有機物質的分析測定。
8.吸附色譜分離:吸附色譜分離法利用聚醯胺、硅膠、硅藻土、氧化鋁等吸附劑,經過活化處理後,具有適當的吸附能力,可對被測組分或干擾組分進行選擇性的吸附而達到分離的目的。比如:食品中色素的測定,可將樣品溶液中的色素經吸附劑吸附(其他雜質不被吸附),經過過濾、洗滌,再用適當的溶劑解吸,得到比較純凈的色素溶液。吸附劑可以直接加入樣品中吸附色素,也可將吸附劑裝入玻璃管製成吸附柱或塗布成薄層板使用。
9.分配色譜分離:分配色譜分離法根據兩種不同的物質在兩相中的分配比不同進行分離的,兩相中一相是流動的,稱為流動相;另一相是固定的,稱為固定相。
當溶劑滲透於固定相中並向上滲透時,分配組分就在兩相中進行反復分配,進而分離,例如,多糖類樣品的紙上層析,樣品經酸水解處理,中和後製成試液,在濾紙上進行點樣,用苯酚-1%氨水飽和溶液展開,苯胺鄰苯二酸顯色劑顯色,於105℃加熱數分鍾,可見不同色斑:戊醛糖(紅棕色)、己醛糖(棕褐色)、己酮糖(淡棕色)、雙糖類(黃棕色)的色斑。
10.離子交換色譜分離:離子交換色譜分離法是利用離子交換劑與溶液中的離子之間所發生的交換反應來進行分離的方法。根據被交換離子的電荷分為陽離子交換和陰離子交換。該法可用於從樣品溶液中分離待測離子,也可從樣品溶液中分離干擾組分。
分離操作可將樣液與離子交換劑一起混合振盪或將樣液緩緩通過事先制備好的離子交換柱,則被測離子與交換劑上的H+或OH-發生交換,被測離子或干擾組分上柱,從而將其分離。例如,可以利用離子交換色譜分離法制備無氨水、無鉛水及分離比較復雜的樣品。
11.濃縮法:食品樣品經提取、凈化後,有時凈化液的體積較大,被測組分的濃度太低,會影響最後結果的測定。此時需要對被測樣液進行濃縮,以提高被測成分的濃度。常用的方法有常壓濃縮和減壓濃縮兩種。
12.常壓濃縮法:常壓濃縮法只能用於待測組分為非揮發性的樣品試液的濃縮,否則會造成待測組分的損失。操作可採用蒸發皿直接揮發。如果溶劑需要回收,則可用一般蒸餾裝置或旋轉蒸發器。該法操作簡便、快速,是常用的方法。
13.減壓濃縮法:減壓濃縮法主要用於待測組分為熱不穩定性或易揮發的樣品凈化液的濃縮,其樣品凈化液的濃縮需採用K-D濃縮器。濃縮時,水浴加熱並抽氣減壓,以便濃縮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且速度快,可減少被測組分的損失。食品中有機磷農葯的測定(如,甲胺磷、乙醯甲胺磷)多採用此法濃縮樣品凈化液。
樣品預處理所用時間遠遠大於色譜分離時間,佔分析消耗總成本最大,樣品預處理過程會消耗大量溶劑及其他化學品,是實驗重復性和准確性最差的環節,更是影響實驗結果好壞最重要因素。
Ⅹ 有機化合物測定的預處理方法
在樣品制備過程中,應注意防止易揮發性成分的逸散,避免樣品組成和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做微生物檢驗的樣品,必須根據微生物學的要求,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制備。
食品的成分復雜,既含有大分子的有機化合物,如蛋白質、糖類、脂肪等,也含有各種無機元素,如鉀、鈉、鈣、鐵等。這些組分往往以復雜的結合態形式存在。當應用某種化學方法或物理方法對其中一種組分的含量進行測定時,其他組分的存在常常給測定帶來干擾。因此,為了保證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得到准確的檢驗結果,必須在測定前排除干擾組分。此外,有些被測組分在食品中含量極低,如農葯、黃麴黴毒素、污染物等,要准確檢驗出其含量,必須在檢驗前對樣品進行濃縮。以上這些操作過程統稱為樣品預處理,它是食品檢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系著檢驗的成敗。
樣品預處理總的原則是:消除干擾因素,完整保留被測組分,並使被測組分濃縮,以獲得可靠的分析結果。常用的樣品預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有機物破壞法
有機物破壞法主要用於食品無機元素的測定。食品中的無機元素,常與蛋白質等有機物質結合,成為難溶、難離解的化合物。要測定這些無機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測定前破壞有機結合體,釋放出被測組分。通常採用高溫、或高溫加強烈氧化條件,使有機物質分解,呈氣態逸散,而被測組分殘留下來。
各類方法又因原料的組成及被測元素的性質不同可有許多不同的操作條件,選擇的原則應是:第一,方法簡便,使用試劑越少越好;第二,方法耗時間越短,有機物破壞越徹底越好;第三,被測元素不受損失,破壞後的溶液容易處理,不影響以後的測定步驟。
根據具體操作方法不同,又可分為干法和濕法兩大類。
(1)干法灰化:又稱為灼燒法,是一種用高溫灼燒的方式破壞樣品中有機物的方法。干法灰化法是將一定量的樣品置於鉗禍中加熱,使其中的有機物脫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溫電爐中(一般約550℃)灼燒灰化,直至殘灰為白色或淺灰色為止,所得殘渣即為無機成分,可供測定用。除汞外大多數金屬元素和部分非金屬元素的測定都可用此法處理樣品。
干法灰化法的特點是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試劑,故空白值低;因多數食品經灼燒後灰分體積很少,因而能處理較多的樣品,可富集被測組分,降低檢測限;有機物分解徹底,操作簡單,無需操作者看管。但此法所需時間長;因溫度高易造成易揮發元素的損失;並且坩渦對被測組分有一定吸留作用,致使測定結果和回收率降低。
干法灰化提高回收率的措施:可根據被測組分的性質,採取適宜的灰化溫度;也可加入助灰化劑,防止被測組分的揮發損失和柑禍吸留。例如:加氯化鎂或硝酸鎂可使磷元素、硫元素轉化為磷酸鎂或硫酸鎂,防止它們損失;加入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可使鹵素轉化為難揮發的碘化鈉或氟化鈣;加入氯化鎂及硝酸鎂可使砷轉化為砷酸鎂;加硫酸可使一些易揮發的氯化鉛、氯化鎘等轉變為難揮發的硫酸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