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燒制瓷器的主要原料
古代燒制瓷器的原料都有什麼?
燒制瓷器的原料,不僅指製作瓷坯用的原料,也包括配釉所需的原料。我國主要制瓷原料有:
(一)高嶺土
高嶺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長石經過完全風化之後,生成高嶺土、石英和可溶性鹽類;再隨雨水、河川漂流轉於它處並再次沉積,這時石英和可溶性鹽類巳分離,即可得高嶺土。高嶺土在瓷坯中所佔的份量最大,是生產瓷器的良好原料。
高嶺土名稱的由來是很有趣的,據說十八世紀初,法國神父皮雷·得徙萊柯雷在他的《中國瓷器的製造》一書中,首先用景德鎮附近的一個名叫高嶺的村莊的名稱命名中國瓷土,並轉譯為kaolin,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引用,傳播開來,就成了一個國際的名詞。
我國高嶺土的儲量極大,分布極廣,品種繁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江西星子高嶺、江蘇蘇州高嶺、湖南大德高嶺。
高嶺土亦稱瓷土。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其礦物成除高嶺石外,還含多量的石英和雲母。國際上對這類特殊的粘土均稱為「高嶺」(Kaolin)。高嶺土外觀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被其他物質污染時,易變為黑、褐、粉、紅、米黃等色。高嶺土產出時呈緻密或疏鬆的塊狀,無光澤、硬度接近於1,比重2.6,具滑膩感,能用手捏成粉末。
(二)瓷石
製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絹雲母為主並含若干高嶺石、長石的岩狀礦物。顏色白中微帶黃色、綠色、灰色或淺紅色。瓷石不是單一的礦物岩石,其礦物與化學組成較復雜,性質差異頗大。瓷石含有構成瓷的各種成分,如所含絹雲母在常溫起塑性作用,在高溫中起熔劑作用;而所含的游離石英則起減粘作用。生產瓷器的三種作用瓷石兼而有之,制出的瓷器透明度和光澤均好,所以很早我國就用來製造瓷器。瓷石既可以單獨制瓷,又可以配合部分高嶺土製胎。有些礦區的瓷石還適用於配釉,所以又稱「釉石」。瓷石單獨制瓷因含易熔成分田間多,成瓷溫度低,容易變形,成品的熱穩定性較差,所以瓷質較軟。
我國瓷石原料亦很豐富。江西的南港、三寶蓬、余干,安徽的祁門,湖南的馬頸坳、麻坡,福建的德化,山東的大昆侖都盛產瓷石。
(三)麻倉土
元明時期景德鎮制瓷的主要原料。它被發現、使用於高嶺山粘土開采前,因產於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而得名。明代萬曆初麻倉老土開始枯竭,遂被高嶺山的粘土,即高嶺土所取有代。
(四)不(音敦)子
制瓷原料經過加工,製成磚狀泥塊,稱為「不子」或「白不」。原料 製成不子,更便於製作各種瓷坯。中外陶瓷文獻一般都採用這一名詞。
(五)釉槳
施於瓷坯表面的玻璃釉料,主要化學成分為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鈉等。釉槳用浸、噴、澆等方法施瓷坯表面焙澆而成,可使瓷器表面光潔,防止對液體、氣體的吸收,提高產品的機械強度和絕緣性能。
(六)鈷土礦
一種含鈷的礦物。除含鈷外,還含有一定比例的鐵和錳。鐵和錳的含量比例因產地的不同而有差異。由於鈷的著色能力強,經窯爐冶澆呈現藍色,所以多用來作青花、藍釉、藍彩的呈色原料
Ⅱ 宋代鈞瓷哪幾種化學元素含量比較大
陶瓷材料的成份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鐵、氧化鈦等。
鈞瓷始於唐、盛於宋,是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並以其獨特的釉料及燒成方法產生的窯變神奇而聞名於世。鈞瓷作為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它獨特的窯變藝術,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特點廣受陶瓷愛好者喜愛。
鈞瓷屬北方青瓷系統。中國青瓷歷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產的主流。鈞瓷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於其他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現象,構成鈞瓷的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它一問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視,並進入名窯行列之中。
鈞窯傑出的工藝成就,是在科學配好胎、釉的基礎上,燒成過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氣氛的變化,利用氧化和還原氣氛,由同樣的釉料釉色而成為深淺不一的窯變色彩。
鈞瓷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瑰麗多姿的民族文化,歷經坎坷而經久不衰。鈞瓷的藝術美,是通過神奇的窯變工藝而獲得的,它不同於人工的繪畫雕刻藝術,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麗、豐富。《中國陶瓷史》在評價鈞瓷藝術成就時說:「宋代鈞瓷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的銅紅釉,為中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成就。」
鈞釉的乳光狀態和窯變現象是構成鈞瓷藝術美的兩個外觀特徵。乳光狀態是指鈞窯釉那種像青瑪瑙或蛋白石一般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狀態,不僅使鈞釉產生一系列由淺到深的藍色,而且還賦予一種含蓄的光澤和優雅的質感,減少因釉面玻化而帶來的妖艷浮光。窯變現象是指鈞釉在高溫下熔融流動,乳濁和著色色彩發生復雜的交錯變化,而使釉色變得絢麗多彩,紫、紅、藍、白交相掩映,給人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的感受。
鈞釉的乳光和窯變賦予鈞瓷的藝術美感和藝術效果,與鈞釉的化學組成和工藝過程分不開。鈞釉乳光和窯變的形成機理,鈞釉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與顯微結構的關系,外觀特徵與工藝過程的關系,一直吸引著國內外許多陶瓷工作者從事這一方面的研究。這些有待解決的問題的探討,對於陶瓷工藝學及鈞瓷生產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Ⅲ 古代瓷器內部是什麼樣的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漢文明展示的瑰寶。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謝肇制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內部是空心的 形狀如同外面(凹凸) 比如常見的茶壺 裡面就是你說的內部
Ⅳ 高古瓷有哪些特點,該如何掌握 鑒定方法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這些化學元素和侵蝕以及地溫的影響,釉面產生開裂和腐蝕。開裂、腐蝕的胎體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隨著時間逐漸粘積在胎體上,會形成「土斑」。
土斑有兩種,一種稱「蠶卵斑」,成顆粒狀,像桑蠶產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結在一起,大面積在陶瓷器表面形成。這種土斑粘積度極強,用手指剝除不掉。蠶卵斑形成與土壤中礦物質成份比例高有關,比較容易在低溫度陶器上產生。
另一種稱「蚯蚓屎斑」,成條形曲線狀,形狀尤如蚯蚓的屎,細而彎曲,小面積地粘積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圍土壤所含有機質比礦物質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蝕程度強。高溫釉器物及在黑雜土中的器物,都會產生這種土斑。
鑒定方法:在投資高古瓷(民間俗稱元朝以前產的陶瓷即為高古瓷)的時候有一個標准,就是一定要選擇「名窯口、典型器」來收藏。比如說,唐代的名窯口是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窯的青瓷見長,北方以邢窯的白瓷取勝。那麼收藏唐代瓷器時,就要重點考慮這兩個窯口的典型器物。
而投資宋代的瓷器,就最好選擇五大名窯的東西,宋代的五大名窯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和鈞窯。
就拿定窯來說,定窯又有粉定和土定之分,粉定是正宗的定窯,土定則是各地模仿燒造的產品,粉定的窯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陽,對於粉定的瓷器,投資者即使收藏不到帶「官」字的,也要收藏一些胎白、釉好、圖案漂亮的,這些瓷器極具升值潛力。
相比之下土定的投資價值就要遜色一些。 另外宋代建窯、龍泉窯等八大窯系的瓷器也符合「名窯口、典型器」的收藏標准,這些瓷窯的瓷器也都大有歷史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容易保值和升值。
(4)古代瓷器沒有哪些化學元素擴展閱讀
高古瓷器收藏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高古瓷器的歷程來評估(即歷史價值)。中國高古瓷器發展經歷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三個高峰期)、衰落期,從的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
2、從藝術性來評估(即藝術價值)。主要包括造型、裝飾、圖案三個方面。
3、從研究價值來評估(即科學研究價值)。如有紀年款的瓷器、在紀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這些瓷器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不是評估價值的主體,因此在高古瓷器價值評估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不高。
4、從其他因素來評估。包括完殘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方面。
Ⅳ 古瓷器含有微量元素鋯是仿品嗎
瓷器中的金屬元素的測量對瓷器的鑒定意義不大,僅有少量的元素有點意義比如鐵、銅、鋁等,主要原因是對瓷器的金屬元素的含量研究目前很不成熟,無法確定各個時期的金屬元素的含量的准確定量,所以不能根據瓷器的元素含量判斷真偽。謝謝
Ⅵ 陶瓷的化學成分是什麼
陶瓷原料包括高嶺土、粘土、瓷石、瓷土、著色劑、青花料、石灰釉、石灰鹼釉等。
高嶺土陶瓷原料,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因首先發現於江西省景德鎮東北的高嶺村而得名。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種含水鋁硅酸鹽礦物。由長石類岩石經過長期風化與地質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種微細礦物的混合體。主要化學組成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和結晶水,同時含有少量鹼金屬,鹼土金屬氧化物和著色氧化物等。
瓷石也是製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種由石英、絹雲母組成,並有若干長石,高嶺土等的岩石狀礦物。呈緻密塊狀,外觀為白色、灰白色、黃白色、和灰綠色,有的呈玻璃光澤,有的呈土狀光澤。
陶瓷,英語:china。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Ⅶ 古代陶瓷的釉質鑒定
長石有鉀長石、鈉長石、鈣長石和鋇長石,他們呈架狀硅酸鹽結構。其化學成分是鉀、鈉、鈣和鋇的鋁硅酸鹽。長石釉是在清代晚期由歐美傳入中國的一種新的制釉新方法。其特點是釉面硬度高,光亮透明,有柔和感,燒成范圍寬,高溫黏度大,不易流淌,發色均勻,原料來源廣,化學成分穩定,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傳統灰釉、石灰釉與長石釉比較,其缺點是燒成范圍較窄,高溫黏度較小,流動性大,原料來源復雜,化學穩定性差。唐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用長石制釉了。對古陶瓷痕跡鑒定的關鍵。不但要知道各地長石的常量元素,更要知道其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
漢綠釉、唐三彩、宋三彩和遼三彩在古代就是琉璃。我國最早的綠釉陶器發現於漢武帝的重孫漢宣帝在位期間的墓葬中。自漢宣帝以後,綠釉陶器製作在絲綢之路沿線獲得蓬勃發展,到東漢時期已經非常流行了。雖然兩晉時期國內政局稍有穩定,但是以北方匈奴為代表的民族勢力日盛,徹底阻隔了中原地區與西亞各國的聯系,這一時期釉陶製品又從中國人的視野中消失了。直至北朝少數民族政權建立後,絲綢之路重新打開,釉陶生產才得以恢復和發展。琉璃釉陶自三國以後消失了三百年,在東魏、北齊時期才又出現在國人面前。藏龍網上知識很多,希望能幫到你,可以去看看。
Ⅷ 宋代瓷器中含有什麼化學元素
宋代瓷器主要是以白瓷和青瓷為主。
特別是宋代的青瓷特別有名,他當中主要含有的顏色元素是鐵元素,是青瓷的主要元素。
Ⅸ 在古瓷器中含ba成份多少
瓷器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粘土、滑石等,化學成分:主要SiO2、AlO3、K2O、NA2O、CaO、MgO等硅鋁酸鹽類化合物。沒有氧化鋇物質,因為它與水形成的各種碳酸鋇是有毒的,所以人們是不會用這種物質製作瓷器的。謝謝
Ⅹ 「燒制瓷器」屬於化學變化么解釋。
是化學變化。燒瓷器的過程是瓷土中礦物從無規混合到形成化學鍵成為部分結晶的過程。也就是說脫水,脫氧,形成無機高聚物等反應。這些都是化學反應。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這件原始青瓷尊是原始瓷器的一個典型代表。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謝肇淛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