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旁觀者化學家怎麼救

旁觀者化學家怎麼救

發布時間:2022-04-25 09:52:59

⑴ 旁觀者完美結局怎麼達成 旁觀者完美結局達成攻略推薦

旁觀者完美結局達成攻略推薦
1、首先是水手,以各種形式替他賣罐頭都會出事,不去直接丟給商人不理他了。
2、好人夫婦(最早的1號房住戶) 如果乘坐水手的船走會沉船死亡,乘坐醫生船票會順利離開。一定機率在印刷人房子里搜出便條,直接發覺他是政府人員(當然還是要舉報的,不然罰款)
3、給醫生找女朋友,在結婚前如果沒有把3樓女主人妹妹抓走會導致醫生死亡,對主角影響就是給女兒治病的錢提高50%另外,可以給醫生在郵箱廣告里找個拜金女做女朋友,讓拜金女拿到醫生傳家寶後醫生離開,這個選項可以和平清空二號房並獲得船票(記得先給女兒看病交錢)
4、如果不給兒子錢追隨女朋友會導致他搶銀行
5、如果報告印刷工人是政府官員會導致妻子在騷亂中死亡
6、失眠女在給過她槍(第二個任務),並她殺死前夫後會被抓,到會給你一筆錢(郵箱會有提示)
7、修改廣播車頻率用聲望還得以及用螺絲刀,用錢的話他會主動給改
8、兒子出國分兩種,一種韓國一種朝鮮,具體方法不太明確,好像跟募捐有關
9、第一次與反叛軍拿箱子時如果自己拿回住處,在跟男大學生對話會被槍殺
10、化學家和女兒可以殺可以放走,殺的方法暫時未知,放走需要護照
11、最後一對夫婦的翻譯有問題,他們是移民局的,但是游戲裡面翻譯不準確。
12、游戲移民需要資金,資金會從上向下扣,幫助其他人出國以及持有護照可以減少支出。
13、移民如果身無分文移民會被抓並處死
14、了解完移民後商人刷新賺大錢的方法任務,贏的那位代表結局那邊會贏(政府[愚蠢]或者運動者[聰明])~~~~本條口胡,但是目測是這樣
15、如果不出國,最後准備任務會有4個選項,選擇捐助軍隊導致戰爭結局,選擇捐助國家導致起義運動失敗,但是主角家生活相對還可以接收,算NE,選擇拯救自己會導致主角被克隆,而本體卻在克隆中死去。

⑵ beholder 將軍 怎麼 毒死

游戲中的砒霜是不能直接使用的,滿足條件後才能使用這個。
只有特定的任務中能用,使用方法是對話觸發,用法如下:
1,毒死將軍的時候需要,沒有無法觸發。
2,毒死女化學家的時候一樣。
對話後就觸發劇情毒死他們了。
我是在咪咕游戲上免費玩的,官方中文無廣告無內購版本。

⑶ 想了解下心理學上有多少種效應 分別是……謝謝

心理學更善於將人的心理總結歸類,稱之為心理學效應。以下是我們常常所聽到的35種心理學效應
1.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此後,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於獲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2.門坎效應

所謂門坎效應,是指一個人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後,適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該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3.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
4.刻板效應

社會心理學認為,那種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響稱為「刻板效應」。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產生一種刻板印象。在學校經常可見到這種現象,教師對那些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臉上往往流露出喜愛的神色,並受到器重和青睞。而天資愚笨、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往往受到歧視,教師表現出急躁、厭煩的情緒,令人沮喪的話常掛在嘴邊。實踐證明,經常受到這種「待遇」的學生,會頓覺涼水澆身,喪失了學習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以至產生頹廢情緒。
5.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有時又稱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對決策中收集正確的情報加以分析而言,這種效應是不利的。無論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壞都是片面的,不利於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往往比較偏頗。如果在招聘考試和考察員工績效時,只憑第一印象,就會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
首因效應在招聘過程中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應聘者容易贏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懸河、對答如流者往往給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選拔人才時,既要聽其言、觀其貌,還要察其行、考其績。

6.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現在頭腦中占據優勢,從而改變了對該人或該事的一貫看法。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相對應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一般在較陌生的情況下產生影響,而近因效應一般在較熟悉的情況下產生影響。兩者都是對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觀臆斷,使得決策信息失真。

7.暈輪效應(光環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某人或某事由於其突出的特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視了其它的心理和行為品質。它有時會產生「積極肯定的暈輪」,有時會產生「消極否定的暈輪」,這都會干擾對信息的評價,要克服暈輪效應就必須堅持客觀,不摻雜主觀成分。

8.蝴蝶效應196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研究「長期天氣預報」問題時,出現了疑難問題:她在計算機上用一組簡化數據模擬天氣的演變,原本是想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但是,事與願違,多次計算表明,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異,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心理情緒也是如此,有一組漫畫顯示,一個人在單位被領導訓了一頓,心裡很惱火,回家沖妻子發起了脾氣,妻子無來由地被訓,也很生氣,就摔門而去。走在街上,一條寵物狗攔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氣啦,就一腳踢過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過一個老人面前,把老人嚇了一跳。正巧這位老人有心臟病,被突然沖出的小狗一嚇,當場心臟病發作,不治身亡。
洛倫茲發現了微小差異導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煽動起來的小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匯合,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
在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靈活運用人事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下屬或人才的積極性,使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從而使工作效能達到最優。

9.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 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 18 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 18 名學生的確表現超常。
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我想早點聽到你成功的消息。」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
10.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說他畢業後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才,放手用才,敢於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乾的下屬創造機會。
11.鯰魚效應
從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們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只有一條漁船能做到帶活魚回港。後來,人們發現這條船的魚槽內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而已。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類」後,也會因緊張而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延長了壽命。這就是「鯰魚效應」。
運用鯰魚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目前,一些機關單位實行的公開招考和競爭上崗,就是很好的典型。這種方法能夠使人產生危機感從而更好地工作。
12.海潮效應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此乃海潮效應。人才與社會時代的關系也是這樣。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對於一個單位來說,要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本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現在很多知名企業都提出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激勵人。
13.名片效應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後,他又抱著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歷史,通過了解,他發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歷,於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理,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也即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這里,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 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盡快促成人際關系的建立,但要使" 心理名片"起到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善於捕捉對方的信息,把握真實的態度,尋找其積極的、你可以接受的觀點,"製作"一張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尋找時機,恰到好處地向對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這樣,你就可以達到目標。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於人際交往記憶處理人際關系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14.異性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男營業員接待女顧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顧客熱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如今的社會還是一個男性占很大優勢的社會,外出辦事多數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較為順利,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謂?quot;異性效應"。
15.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喊叫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時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16.詹森效應
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藉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
「酸葡萄 」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東西就說是「酸」的,是不好的,這種方法可以緩解我們的一些壓力。比如:別人有一樣好東西,我沒有,我很想要,但實際上我不可能得到。這時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樣東西不好的地方,說那樣東西的「壞話」,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檸檬」心理就是認為自己的檸檬就是甜的,「甜檸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擺脫不掉的東西就是好的,要學會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自己的優勢,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試試「甜檸檬」心理學會接納自己,逐漸增強自信。
18.「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這一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出處。 「南風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於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比如:有些同學與大家在一起時很兇很要強,一次、兩次可能因為你很兇,要了別人強,佔了上風,但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失去了朋友。我們可以還看到,在與別人發生矛盾,各不相讓,到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想想如果學學「南風」兩人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結果是否會好許多呢?
19.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20.培哥效應

在有些電視節目中,曾有人做過所謂奇特的記憶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塊黑板,然後隨意讓觀眾說出一些詞語、數字、節目名稱、公式、外語單詞等等,並按序寫在黑板上。表演者在這一過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卻能根據觀眾的要求准確地講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內容,甚至還能把全部內容倒背出來。
這種表演看起來十分神奇,其實只不過是運用了培哥記憶術,產生了「培哥效應」罷了。這種方法實際上並不難,它是自創一套記憶編碼,比如,⑴——帽子,⑵——眼鏡,⑶——圍巾,⑷——衣服,⑸——腰帶,⑹——褲子……並熟練地記下來,然後通過聯想與要記的材料相連接。比如要求你記住這樣幾個詞:⑴大象,⑵打氣,⑶洗澡,⑷電風扇,⑸自行車,⑹水……這樣你就可以把大象與固定編碼的第一號帽子聯系起來,聯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頂帽子。要記住第六個詞「水」時,把它與褲子產生聯想——水把褲子弄濕了。 通過這樣的編碼聯想,記起來就不困難了。因為在聯想時,我們有意識地把聯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記住第四個詞——電風扇與衣服發生聯想時,如果表象是電風扇吹開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像成電風扇穿了一件羽絨服,就非常奇特,這就更便於記住這一對象。
21.遷移效應

在學習心理學中,先行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影響,稱為「遷移效應」。它有三種效應方式:
先行學習A促進了後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正效應;先行學習A干擾和阻礙了後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負效應;先行學習A 促進了後繼學習B無任何影響,稱為零效應。
22.反饋效應

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心理學借用這一概念,以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象稱做「反饋效應」。
23.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一詞是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他以此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24.水桶效應

一個木製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所以在一個團隊、群體中,劣者的危害極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桶效應」。

25.奮起效應

這是與破摔效應意義相反的一種積極效應:當一次大的挫折後,受挫人不僅不氣餒,反而激發起改變現況、奮力向上的意志,從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應,即奮起效應。

26.糖果效應

我很欣賞薩勒通過實驗得出的「糖果效應」這個概念。
薩勒對一群都是 4 歲的孩子說:「桌上放 2 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 分鍾,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么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 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 2 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 20 分鍾;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2 / 3 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 分鍾得2 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乾脆躺下睡覺 ——為了熬過20 分鍾!1 / 3 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 秒鍾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裡了。
經 12 年的追蹤,凡熬過 20 分鍾的孩子(已是 16 歲了),都有較強的自製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 歲了),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
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說,薩勒也未指出實馬的樣本大小,有多少被試孩子,他們的家教狀況如何。
我認為4 歲的測試不會絕對性地決定他以後的人格,4 一16 歲期間,12 年的環境與教育會起更大的作用。但薩勒提出的這個效應還是頗有新意的。
27.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種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即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28.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能算判斷嗎?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反感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創造。

29.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就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態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時茂說陳佩斯:「就你那模樣,一看就是個反面角色……」然後說自己:」看我穿上這身衣服,起碼也是個地下工作者呀……」這就是從長相產生的定勢效應。「疑人偷斧」也是這個道理,它是以邏輯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勢效應。在人際交往中要避免定勢效應,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去看人。而對於一個犯過錯誤或不被看重的人來說,要改變別人的定勢效應,就要對自己的成績或好事做適當宣傳,在別人的心目中改變的、不好的定勢效應,建立新的、好的定勢效應。

30.得寸進尺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 55%的人同意,而後者只有不到 17%的人同意,前者比後者高3倍。後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得寸進尺效應」。
31.破窗效應

在教育中有著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如果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就給他貼上一個「差生」或「壞學生」的標簽,那麼人們就會帶上有色眼鏡看他,只要他犯了一點小錯,就抓住不放,亂扣帽子,因為既然是破的東西,讓他再破一些也無妨,所謂「牆倒眾人推」,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32. 觸摸的心理效應

心理學家弗爾德對早產兒進行過每天45分鍾的撫摸實驗。一般認為,早產兒應該生活在一個隔離的,猶如子宮般的環境中,撫摸只會給他們壓力感,會有礙他們的生長。然而他對20個早產兒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鍾舒緩而有力的撫摸。10天中,接受撫摸的嬰兒比沒有得到撫摸的嬰兒平均重 47%,而且睡眠和靈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個月末,他們的體質和智力有明顯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撫摸的嬰兒離開保育箱的時間比其他嬰兒平均提前了6天。弗爾德說:「撫摸能有規律地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33.權威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34.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原是經濟學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樣的東西的價值同它滿足的需要成正比,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錦上添花更令人感動的原因所在。
35.投射效應

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親,你有所了解了么?

⑷ 科學家的故事

諾貝爾:歷史永遠不會忘卻的科學家
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科學事業,用以獎勵後人,向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一、艱難的成才之路
諾貝爾1833年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機械師、發明家,但由於經營不佳,屢受挫折。後來,一場大火又燒毀了全部家當,生活完全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債度日。父親為躲避債主離家出走,到俄國謀生。諾貝爾的兩個哥哥在街頭巷尾賣火柴,以便賺錢維持家庭生計。由於生活艱難,諾貝爾一出世就體弱多病,身體不好使他不能象別的孩子那樣,活潑歡快,當別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卻常常充當旁觀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
諾貝爾的父親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幾乎是在轟隆轟隆的爆炸聲中度過了童年。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贊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使他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父親讓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里,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二、勇敢者的事業
1856年,諾貝爾的父親把他和兩個哥哥留在俄國管理工廠,自己帶上其他家人回國了。諾貝爾的兩個哥哥致力於企業的復興,而諾貝爾則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他所心愛的發明創造。僅僅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就完成了三項發明:氣體計量儀、液體計量儀和改良型的液體壓力計,這三項發明都取得了專利。盡管這些發明不太重要,但是它鼓舞了諾貝爾的信心,他決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新的發明創造。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從機械方面轉到應用化學方面。
早在1847年,義大利的索伯萊格就發明了一種烈性炸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歷史上任何炸葯所不能比擬的。但是這種炸葯極不安全,稍不留神,就會使操作人員粉身碎骨。許多人因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橫飛,連屍體也找不到。諾貝爾決心把這種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發明雷管的時侯,正是歐洲工業革命的高潮期。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炸葯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葯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炸葯本身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葯,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葯,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葯的安全炸葯,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葯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葯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在法國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葯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膠質炸葯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他的發明興趣不僅限於炸葯,作為發明家、科學家,他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曾經研究過合成橡膠、人造絲,做過改進唱片、電話、電池、電燈零部件等方面的實驗,還試圖合成寶石。盡管與炸葯的研究相比,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於探索的精神卻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流芳百世的遺願
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一生過著獨身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他謙虛謹慎,對別人親切而忠誠。他拒絕別人吹捧他,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葯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這位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和實驗家,由於心臟病突然發作而逝世。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餘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幹。」
基於這樣的思想,諾貝爾不顧其他人的勸阻和反對,在遺囑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財產作為一筆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獎金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及支持和平事業等5份。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裡,即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不僅僅表明了這位科學家的偉大人格,而且,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越來越成為世界科學技術冠軍的標志。激勵著越來越多的精英豪傑,獻身於科學事業,去攻克一道道科學難關。同時,它也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科學文化的交流。

⑸ 」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如果你是一名科學家......如果你是一名發明家....」這段話用拿破崙的一句話概括

第一,廣泛閱讀名人傳記。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愛迪生等等科學家的都行。
第二,閱讀心理文獻,將自己的心理狀態保持好。
第二,認真學習,學習和思考應該占你生活的絕大部分,如果有任何其他事情占據了你大多數時間,那麼果斷放棄那件事情。只有全心全意去學習,去搞研究,才可能成為科學家。
第三,做好計劃。一個長遠的計劃加上一個近期的計劃。每一天都要規劃好
第四,吃好喝好睡好,保持呼吸,不要斷氣。科學家都是要有命活到成果出來的時候。
(看得出你家庭條件很好,所以賺錢養活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擔心,一心一意去搞科研就行了。不過你才上初三,能有如此志向很難得,但是要明白科研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大多數都是幾十年才出成果的。所以需要堅持,絕對的堅持!)
科學家需要絕對的天賦,絕對的努力,絕對的堅持!
天賦有沒有誰也不知道,而努力和堅持就是你能做的。
至於課題的問題,可以去附近的大學裡面找做實驗的教授。你跑過去,直接問有沒有可以適合你做的,一般會被拒絕。你可以要求做他們實驗的旁觀者,不懂即問,知識不夠就自學。科學家沒有不敢想的,也沒有不敢做的,要的就是大膽。
加油吧,我初中看了愛因斯坦的傳記後就一直想做一個科學家,不過現在有點不堅決了,因為確實會很辛苦,至少要承受住很多枯燥無聊的事情,很多事情都需要一個人琢磨解決。希望我能做到!你也加油吧。

⑹ 德魯克的《旁觀者》里「怪獸與綿羊」一文中的生化學家是誰

旁觀者》,德魯克自傳體性質的小說。
在德魯克的著作中,沒有一本反芻的時間像本書這么長--20年,那就是他的回憶錄《旁觀者》。這本書雖不是德魯克最重要的著作,卻是他自己最喜愛的一本。它是德魯克知識及人生旅程的記錄,是一本有關「人」的書,而不是以德魯克個人為主題,也並非即興式的思念憶舊,每一組人與事都扣合著20世紀里最重要的某些領域和特性,借社會的圖像,捕捉並傳達這一代的人難以想像的那種神髓,真正的德魯克也就格外清晰地浮現出來。
也許它是德魯克迷最不該錯過的一本,雖然大家用來讀一本書名中既沒「管理」也沒「領導」的書時間很有限,但可能的話,請翻開開始讀吧。
德魯克簡介:彼得·德魯克,當代國際上最著名的管理學家,對世人貢獻卓越,影響深遠,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總統自由勛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他的著作多達50餘本,暢銷於130多個國家。

⑺ 一則科學家的故事

諾貝爾:歷史永遠不會忘卻的科學家
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科學事業,用以獎勵後人,向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一、艱難的成才之路
諾貝爾1833年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機械師、發明家,但由於經營不佳,屢受挫折。後來,一場大火又燒毀了全部家當,生活完全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債度日。父親為躲避債主離家出走,到俄國謀生。諾貝爾的兩個哥哥在街頭巷尾賣火柴,以便賺錢維持家庭生計。由於生活艱難,諾貝爾一出世就體弱多病,身體不好使他不能象別的孩子那樣,活潑歡快,當別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卻常常充當旁觀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
諾貝爾的父親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幾乎是在轟隆轟隆的爆炸聲中度過了童年。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贊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使他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父親讓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里,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二、勇敢者的事業
1856年,諾貝爾的父親把他和兩個哥哥留在俄國管理工廠,自己帶上其他家人回國了。諾貝爾的兩個哥哥致力於企業的復興,而諾貝爾則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他所心愛的發明創造。僅僅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就完成了三項發明:氣體計量儀、液體計量儀和改良型的液體壓力計,這三項發明都取得了專利。盡管這些發明不太重要,但是它鼓舞了諾貝爾的信心,他決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新的發明創造。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從機械方面轉到應用化學方面。
早在1847年,義大利的索伯萊格就發明了一種烈性炸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歷史上任何炸葯所不能比擬的。但是這種炸葯極不安全,稍不留神,就會使操作人員粉身碎骨。許多人因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橫飛,連屍體也找不到。諾貝爾決心把這種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發明雷管的時侯,正是歐洲工業革命的高潮期。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炸葯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葯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炸葯本身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葯,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葯,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葯的安全炸葯,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葯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葯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在法國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葯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膠質炸葯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他的發明興趣不僅限於炸葯,作為發明家、科學家,他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曾經研究過合成橡膠、人造絲,做過改進唱片、電話、電池、電燈零部件等方面的實驗,還試圖合成寶石。盡管與炸葯的研究相比,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於探索的精神卻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流芳百世的遺願
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一生過著獨身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他謙虛謹慎,對別人親切而忠誠。他拒絕別人吹捧他,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葯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這位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和實驗家,由於心臟病突然發作而逝世。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餘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幹。」
基於這樣的思想,諾貝爾不顧其他人的勸阻和反對,在遺囑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財產作為一筆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獎金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及支持和平事業等5份。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裡,即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不僅僅表明了這位科學家的偉大人格,而且,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越來越成為世界科學技術冠軍的標志。激勵著越來越多的精英豪傑,獻身於科學事業,去攻克一道道科學難關。同時,它也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科學文化的交流。

⑻ 在一般人心目中,科學是怎樣的印象

在一般人心目中科學是有根有據可以推歡或計算出來的。

⑼ 為什麼科學家對基因武器憂心忡忡

在介紹基因武器之前,這里先簡單說說什麼是基因。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它是由DNA構成的。DNA是構成基因的物質基礎。在生物工程中,用來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就是DNA中所包含的四種核苷酸。組成DNA的核苷酸雖然只有這么四種,但它們可以有許許多多的排列順序,而不同的排列順序就可以決定不同的信息,即遺傳密碼。

基因武器又稱遺傳武器。它是採用遺傳工程的方法,按照設計製造者的意圖,通過基因重組,即通過重新排列DNA中那四種核對酸的排列順序,把一些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體內,使之成為一種具有顯著抗葯性的致病菌。例如人體內的大腸桿菌本來是一種非致病微生物,在通過改變其基因之後,就變成了一種致病菌。

由於這種致病菌利用了人種生化特徵上的差異,因此它只對特定遺傳型的人種才具有致病作用,而對除此以外的其他人種並不起作用。這樣,基因武器的設計製造者就可以「有選擇性地」利用這種武器來對某些特定的人種進行殺傷,而不會同時傷害處在同一環境中的其他人種。

基因武器正是通過致病基因來感染人體的,而人們所感染的致病基因,只有設計者才能知道其遺傳密碼,因而也只有他們才能夠解救染病者。這正是「解鈴還需系鈴人」!其他人要在短期內來「破譯」這種密碼是不大可能辦到的。因此受害者只能坐以待斃,其他旁觀者「愛莫能助」!

盡管基因武器目前還只是處於研究探索階段,但它已經引起一些有責任感的科學家的憂慮。這種憂慮,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對於原子武器的憂慮。

⑽ 一個熱氣球坐著3個科學家去拯救世界分別是化學家,物理學家,農作物學家。但是氣球上只能做兩個人必須得

在這種時候,三個人都不願自己被扔下去,就算兩人結盟想扔另一個人,那個人也不是那麼好扔的,他只要死摳住一個人,那個人也不敢亂來。三個人會在混亂中打架,而且這時氣球肯定已經在往下墜了,掉下去的,最可能是身體最差的那個人。
但其實不會這么差,如果三個人都能沉得住氣,氣球不會這么快墜落,一定是比較慢的,因為只要丟掉一個人,氣球就能夠hold住。這樣,可以讓氣球降到一個水域上空幾米處,再讓一個人下去,這樣這個人也不會掛,另外兩個人也能重新升空。
那問題來了,還是得選擇誰下去。這樣或許就好選多了,因為他不會掛掉。拯救世界的任務肯定是很艱辛的,肯定有人不想參與,尤其是還沒拯救氣球就出了事。說不定大家搶著跳下去呢。

閱讀全文

與旁觀者化學家怎麼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