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跡
人設崩塌是最近娛樂圈十分流行的詞語,而縱觀世界史也有不少「人設崩塌」的事情,例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小學教材裡面將他十分完美,但仔細了解歷史才知道,愛迪生為了利益,為了維護自己在科學界至高無上的地位,用盡各種無恥的方法打壓特斯拉。
此後的三年時光,居里夫人精神處於崩潰狀態,她獨自承受著周圍的謾罵和非議。最終居里夫人站了起來,並再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為法國科學界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在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居里夫人更是拿出自己一生積蓄,奔波於戰場上救護傷員。1934年因為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病逝。
『貳』 居里夫人的勵志事跡
居里夫人的三克鐳:
1920年5月的一個早晨,一位叫麥隆內夫人的美國記者幾經周折,終於在巴黎實驗室里見到了鐳的發現者——居里夫人。端莊典雅的居里夫人與異常簡陋的實驗室,給這位美國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時,鐳問世已經十八年了,它當初的身價,每克曾高達七十五萬金法郎!這位美國記者由此推斷,僅憑這項專利技術,居里夫人早就應該富甲一方了。
事實上,居里夫婦十八年前就放棄了他們的專利,並毫無保留地公布了鐳的提純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釋異常平淡:「沒有人應該因鐳致富,它是屬於全人類的。」
麥隆內夫人困惑不解地問:「難道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你最想要的東西嗎?」
「有,一克鐳,以便於我的研究。可十八年後的今天我買不起,它的價格太貴了。」
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麥隆內夫人感到非常驚訝。鐳的提純技術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纏萬貫,而鐳的發現者卻如此困頓!她立即飛回美國,打聽到當時一克鐳在美國的市價是十萬美元,便先找到了十個女百萬富翁,以為同是女人,又有錢,她們肯定會解囊相助的,萬萬沒想到都碰了壁。
麥隆內夫人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次金錢的需求,更是一場呼喚公眾理解科學、弘揚科學家品格的社會教育。於是,她在全美婦女中奔走宣傳,最終獲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國總統將公眾捐獻的一克鐳贈予居里夫人。
數年之後,當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國波蘭華沙創設一所鐳研究院,開展治療癌病工作的時候,美國公眾再次向她捐贈了一克鐳。
一些人認為,居里夫人在對待鐳的問題上固執得讓人難以理解。只要在專利書上簽個字,所有的困難不是都可以解決了嗎?
居里夫人後來在自傳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所說的並非沒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們夫婦是對的。人類需要勇於實踐的人,他們能從工作中取得極大的收獲,既不忘記大眾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需要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
居里夫人一生曾擁有過三克鐳。這三克鐳,展示了一位科學家偉大的人格。
一、居里夫人簡介: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
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二、社會對居里夫人的評價
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科學院院長曉發爾:瑪麗·居里,您是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竭誠獻身工作和為科學犧牲的偉大婦女,一個無論在戰爭中還是在和平中始終為分外的責任而工作的愛國者,我們向您致敬。
您在這里,我們可以從您那兒得到精神上的益處,我們感謝您;有您在我們中間,我們感到自豪。您是第一個進入科學院的法國婦女,也是當之無愧。
網路-居里夫人
『叄』 諾貝爾和他的獎金
【簡介】
諾貝爾全稱: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獎金的創立人。諾貝爾獎頒發給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六個領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母親是以發現淋巴管而成為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魯德貝克的後裔。他從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那裡學習了工程學基礎,也象父親一樣具有發明才能。諾貝爾一家於1842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同當時正在聖彼得堡的父親團聚。
諾貝爾從小主要受家庭教師的教育,16歲就成為有能力的化學家,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家語言。1850年離開俄國赴巴黎學習化學,一年後又赴美國在J.埃里克森(鐵甲艦「蒙尼陀」號的建造者)的指導下工作了4年。返回聖彼得堡後,在他父親的工廠里工作,直到1859年該工廠破產為止。重返瑞典以後,諾貝爾開始製造液體炸葯硝化甘油。在這種炸葯投產後不久的1864年,工廠發生爆炸,諾貝爾最小的弟弟埃米爾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於危險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被認為是「科學瘋子」的諾貝爾,只好在湖面的一隻船上進行實驗,尋求減小搬動硝化甘油時發生危險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硝化甘油可以被乾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以安全運輸。上述發現使他得以改進黃色炸葯和必要的雷管。黃色炸葯在英國(1867年)和美國(1868年)取得專利之後,諾貝爾進而實驗並研製成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葯爆炸膠,於1876年取得專利。大約10年後,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葯彈道炸葯。他曾要求彈道炸葯的專利權要包括柯達炸葯,但遭到法庭否決。諾貝爾在全世界都有炸葯製造業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國巴庫油田的產權,所擁有的財富是巨大的,他因此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諾貝爾本質上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希望他發明的破壞性炸葯有助於消滅戰爭,但他對人類和國家的看法是悲觀主義的。
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託,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的)。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桑利瑪去世,終年63歲。
諾貝爾的墓碑是一座高約3米的灰色尖頂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幾個金字和諾貝爾的生卒年月,墓碑兩側刻有諾貝爾4位親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側的地上,插著編號牌:170/1678。周圍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樹。碑上沒有諾貝爾的肖像(據說諾貝爾生前只有一張畫像),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關於他在人類歷史上寫下的輝煌!每一個知道諾貝爾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會感到這種樸素帶給人的心靈震撼。
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科學事業,用以獎掖後人,向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鮮為人知的是諾貝爾同時也是一位劇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時候,他唯一的一部劇作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誹謗滋事、褻瀆神明」,一迨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毀了,只有區區三份得以倖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倖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語外,這部戲劇還沒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包括英語。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在俄國擁有大型機械工廠。1840—1859年其父在聖彼得堡從事大規模水雷生產,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於克里米亞戰爭。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設計製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勛章。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影響和引導下,諾貝爾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
諾貝爾在聖彼得堡長大和求學後去法國和美國深造。學成返回瑞典從事化學,尤其是炸葯的研究與發明。諾貝爾父子在斯德哥爾摩市郊建立試驗室,首次研製出解決炸葯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開始生產甘油炸葯,由於液體炸葯容易發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製造出固體的安全猛烈炸葯「達那馬特」,這一產品成為以後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1867年又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隨後又相繼發明威力更大的炸葯多種。他畢生共有各類炸葯及人造絲等近400項發明,獲85項專利。這些發明使諾貝爾在世界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諾貝爾通過製造炸葯積累大量財富,他購入瑞典B。哥爾斯邦軍火化工廠性大部分股權,創建了諾貝爾化工公司,在西歐各國開設生產炸葯性兩個托拉斯,擁有在俄國巴庫開採石油的諾貝爾兄弟公司。
去世前於1895年立下遺囑,將其財產性大部分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萬美元)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事業5種獎金(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增設經濟學獎金),獎勵當年在上述領域內作出最大貢獻的學者。從1901年開始,獎金在每年諾貝爾逝世日12月10日頒發。
諾貝爾對自己個人的評價是——「最大的優點:保持他的指甲干凈,對任何人都從不構成負擔。最大的特點:沒有家庭,缺乏歡樂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請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惡:不拜財神。生平重要事件:無。」
諾貝爾一生在死神的威脅下為人類向大自然索取動力,在講述自己一生的科學技術成就時他只用了簡短的幾句話——「本文作者生於1833年10月21日,他學問從家庭教師處得來,從沒有進過高等學校。他特別致力於應用化學的研究,生平所發明的炸葯有:猛炸葯、無煙火葯、『巴立斯梯』或稱C89號,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學會、倫敦的皇家學會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師學會。1880年得瑞典國王創議頒發的科學勛章,又得到法國大勛章。」
『肆』 求一篇600字關於科學發現的文章
科學發現大搜查
http://www.ied.e.hk/invent/invention/invention.html
科學家發現最大恆星黑洞 為太陽質量24倍多[圖]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11/02/content_6996370.htm
科學大發現:鐳和釙
1867 年11月7 日,瑪麗·居里出生在波蘭華沙一個非常和睦的知識分子家庭,原名瑪雅·斯可羅多夫斯卡,是家裡5 個孩子中最小的。她的父親是華沙高等學校的物理學教授,母親是一所女校的校長。瑪雅·斯可羅多夫斯卡長著一頭金色的卷發,健康、聰明,記憶力驚人。雖然她比同班同學小兩歲,但很快成為西科爾斯卡女士私立小學中出類拔萃的學生。她喜歡鑽進父親的工作室,那些儀器、試管、礦物標本,甚至驗電器都使她著迷。她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各科成績總是名列第一。中學畢業時,她獲得了1 枚金質獎章。進入巴黎大學後,她更加勤奮地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先後取得物理學和數學碩士的學位。她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學習,學習,頑強地學習前人總結的一切經驗,把一生獻給自己唯一的愛好——科學。
大學畢業後,在一個實驗室里,瑪麗結識了才華橫溢的法國科學家比埃爾·居里(1859~1906)。當時比埃爾已經是一位有名的物理學家了,擔任巴黎化學和物理學院的實驗室主任。在他們相識的第一個夜晚,瑪麗和比埃爾圍繞石英晶體展開了饒有趣味的科學對話。瑪麗後來回憶說:「我喜歡他那種從容不迫、想了再說的談話方式。我也喜歡他的純朴,以及他既嚴肅又充滿朝氣的笑容。我們開始談論科學……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成了朋友。」比埃爾和瑪麗一樣,對舒適的物質生活漠不關心,一心衷情於科學實驗。比埃爾的求婚是以真正的科學方式進行的。求婚者的第一件禮物是比埃爾自己撰寫的一本小冊子,題目為「論物理現象中的對稱原則,電場和磁場的對稱原則」。在愛情面前顯得有些笨拙的比埃爾,給瑪麗寫了一封發自肺腑的信:「讓我倆終身相伴,以謀科學及人類之福利,這事業是何其偉大啊!」一封沒有甜言蜜語,沒有贊美之詞的求婚書,更激起了瑪麗的無限敬意。瑪麗接受了比埃爾的求婚。
1895年7 月26 日,天高氣爽,陽光明媚。瑪麗和比埃爾在巴黎郊區梭鎮的市政廳舉行了「一切從簡」的婚禮,既沒有牧師,又沒有律師,連結婚戒指也沒有。婚禮和傳統的不同,蜜月更加別開生面,新婚夫婦各騎一輛堅固的自行車,在法國鄉村作了一次騎自行車的蜜月旅行。婚後,夫婦倆開始攜手進行科學研究。後來,瑪麗的女兒艾芙·居里在那本傑出的傳記《 居里 夫人傳》中說他們是「兩顆心一起跳動,兩個身軀結合成一體,兩位天才的智能共同思想」。
婚後,瑪麗接連生了兩個女兒,但仍然不放棄她的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學習,發表了有關回火鋼的磁化問題的專著,獲得一筆科研獎金。在剩餘時間里,她同丈夫合作,協助他所進行的實驗。醫生們警告她注意左肺上的結核性病灶,並建議她去療養院休養。但是瑪麗執意不肯去,她太專心她的實驗室工作了。這時,她和比埃爾對亨利·貝克勒爾的實驗都發生了興趣。貝克勒爾是位傑出的法國物理學家,在檢驗一種稀有金屬——鈾鹽時,發現它發射出一種顯然能透過不透明物體的光線。貝克勒爾把一種鈾的化合物放在一塊外麵包著黑紙的照相底片上,發現鈾的化合物已經透過黑紙在底片上留下了放射痕跡,照相底片顏色變黑了。他的觀察結果表明:這是一種新型的發自固體物質內部的輻射,這種輻射能夠使驗電器放電。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某些奇異光線的穿透力。這種輻射的特性和來源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謎,這種能通過不透明物質的神秘的穿透力的本質是什麼?這種奇怪的能源又從何而來?這些疑問強烈地吸引著瑪麗和比埃爾·居里,瑪麗決意去研究鈾的輻射。這就是發現和研究鐳的開始。這是一條漫長而險峻的科學之路,它使這對夫婦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和代價,以最大的勇氣和超凡的想像力,以百折不回的毅力,終於達到了目的。
從研究一開始,他們就遇到種種困難。瑪麗唯一能得到的實驗室是理化學院的一所破舊的木棚。夏天,房間悶熱得像個蒸籠;冬天,溫度常常在零度線上下。不過,總算有了進行科學試驗的場所,這位弱小的肺病患者奮不顧身地開始探索人類尚不知道的秘密。她用比埃爾·居里發明的測量電的精確方法,迅速投入了研究工作。首先,必須測量出鈾射線的電離功率。她用極為簡陋的工具,檢查了鈾的特性,發現這種金屬神秘的放射現象不受光照、溫度及鈾化合物的化學狀態的影響。她漸漸地確信,輻射現象來自原子的一種放射性能。她想:也許鈾還不是唯一具有放射性的化學元素,為了測試輻射是否會發生在其他地方,她細致入微地檢測了每一種已知的元素,包括單質狀態和化合物狀態的,發現釷的化合物也會發射出像鈾那樣的射線。她開始對散發射線的能量使用「放射性」這一術語。
接著,瑪麗檢測了內含釷和鈾的礦石——瀝青鈾礦、硫銅礦和天然氧化鈾,對它們進行了靜電試驗。在測量它們的放射性時,她發現其中的放射性要比預計存在釷和鈾含量中的強得多。她把已知的化學元素一一檢測過,沒有發現任何元素有這樣強大的放射性。經過無數次實驗之後,瑪麗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在這些礦物質中存在著一種威力強大的放射性物質。她斷定這種物質是一種新的元素。 1898 年4 月1 2 日,瑪麗在給科學院的一份報告中宣布,在瀝青鈾礦中可能存在著一種新的威力強大的放射性元素。瑪麗·居里正在開創原子時代。
在這個時刻,比埃爾暫時停下自己對結晶體的研究,開始與年輕的妻子同心協力,共同探尋這一新的元素。經過千百次試驗之後,他們發現,正在探尋的這個新元素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僅占瀝青鈾礦的百萬分之一!這一天,她心情激動地去看她的姐姐。「你知道嗎,波蘿妮亞,」她說,「我所不能解釋的那種射線是一種新的化學元素發出來的。它就在那裡,我要把它抓出來!」
首先,居里夫婦採用化學分析法:用酸和氫硫化合物把瀝青鈾礦中的所有元素分離出來。然後,迅速、准確地測量每種分離物的放射性。通過仔細地分離,他們發現,放射性僅僅存在於礦石的某些部分之中,主要集中在瀝青鈾礦中的兩種不同的化學分餾部分之中,一個含有鉍,另一個含有鋇。他們提出一個大膽的理論:肯定存在著兩種新元素。1898 年7 月,他們宣布發現了其中一種元素,它具有像鉍一樣的化學特性。出自對祖國強烈的熱愛,瑪麗把剛剛發現的新元素稱為「釙」,讓祖國「波蘭」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
釙的發現,使瑪麗·居里初步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不久,他們又鑽進那間陰冷潮濕的實驗室,廢寢忘食地繼續探尋科學的奧秘。在聖誕節後的第二天,他們宣布,又發現了另一種新的元素。他們把它叫做「鐳」(意即放射)。
他們的重大發現受到了廣泛的祝賀,但也有一些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他們說:鐳和釙僅存在於這對夫婦事先准備好的、形跡令人感覺不到的物品中,「鐳在哪裡?拿鐳出來給我們看看!」面對懷疑,居里夫婦決心努力獲取純鐳和純釙。由於釙比鐳不穩定得多,他們決定首先分離鐳。這必須要煉制巨量的原礦,而瀝青鈾礦又是一種十分貴重的礦,居里夫婦根本就買不起。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他們推理說,假如這個新元素存在於瀝青鈾礦石中,但又不同於鈾,那麼在提取鈾之後的殘渣中可能含有釙和鐳。當時這種殘渣幾乎是一錢不值的,只需要付出比運輸費略高一點的代價。
於是,他們開始訂購成噸的「垃圾」——瀝青鈾礦渣。使他倆意料不到的是,奧地利政府決定贈給他們一噸礦渣,但要他們自己支付運輸費,這正是他們十分情願的。大量的、用粗布袋子裝的礦渣被運到理化學院那間被人遺忘的小棚子前。從此,他們夫婦就一鏟一鏟地將「垃圾」注入熔爐中,瑪麗站在熔爐旁,用幾乎和她身高一樣長的鐵條攪拌著沸騰的原料,濃煙熏得她直流淚水。他倆就像汽輪上的司爐工,四年如一日始終不停地鏟呀,鏟呀,毫不動搖地煉制著,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從這種金屬的熊熊烈火中把新元素的秘密發掘出來。
瑪麗終於將經過煉制而濃縮了的物品帶回棚屋內,精煉它們,開始了放射性溶液的分餾結晶工作。1902 年,即在瑪麗·居里宣布可能存在鐳那天之後的第45 個月,她終於從數噸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了十分之 一克 純鐳,只有一茶匙尖那麼點。她計算了這種新元素的原子量為225。在那個永生難忘的夜晚,比埃爾和瑪麗來到那間陰暗的工作室,觀察在微小的玻璃容器中發光的粒子。「磷光閃爍的藍色外廓發出微光」,居里夫婦的臉「都轉向那淡淡的微光,神秘的輻射光源,轉向鐳,轉向他們的鐳!」
關於這段時期,瑪麗後來說過這樣幾句話:「我們沒有錢,沒有實驗室,而且沒有幫助。然而,正是在這簡陋破舊的棚屋裡,我們度過了一生中最好、最幸福的幾年,我們把精力完全奉獻給了鐳的研究工作。」
接著,瑪麗又從幾噸瀝青鈾礦渣中分離了幾毫克釙。但是沒能獲得純釙。這證明釙是一種鐳射線衰變的物質,她曾以如此具有象徵意義的名字命名這種不穩定的元素。她總是遺憾釙沒有鐳那麼重要。
鐳的發現,奠定了放射學的基礎,由此推動了原子科學的發展。後來,鐳又用在醫學上,造福於人類。鐳可以治癒惡性腫瘤的醫療用途為人知曉後,一些國家的科技人員計劃研製這種新元素。朋友們勸居里夫婦把提煉鐳的過程申請專利權。當時鐳的價格約為15 萬美元 一克 ,對於生活十分艱苦的居里夫婦來說,這可以給他們帶來可觀的收入,但他們拒絕了。瑪麗說:「鐳不應當成為任何人發財致富的工具。鐳是元素,它屬於全世界!」居里夫婦主動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無償地公布於世,不從他們的發現中「獲取物質的利益」。由於發現了鐳,以及在研究放射學方面的巨大貢獻, 居里 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物理獎金(1903 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 年獲諾貝爾化學獎),被人們譽為「鐳的母親」。
居里夫婦把所有的獎金幾乎都用到准備再做的實驗上。而瑪麗甚至連一頂新帽子都捨不得買,他們所渴求的,是一所可以進行實驗的好房屋。巴黎大學的教務長曾寫信給比埃爾,告訴他說,文化部長已提名給他法國榮譽勛章。在瑪麗的贊同下,他回信說:「請代我向部長致謝,並請轉告他,我絲毫也沒有領取什麼勛章的願望,但我卻迫切需要有一個實驗室。」後來,居里當上了巴黎大學的教授,同時,大學也提供了一所設備完善的實驗室,居里夫婦的畢生願望實現了。瑪麗曾說過:「我最強烈的願望是要在華沙創建一個鐳學研究院。」1925 年,她的夙願也實現了。
瑪麗在《比埃爾傳》中寫道:「不提高個人的素質,我們就不能指望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朝著各自的最高發展方向努力;同時,承擔各自在人類通常生活中的責任。我們的主要義務是,有助於那些我們認為會對他們十分有益的人。」瑪麗就是將自己的畢生奉獻給放射性物質的科學研究上,直至生命的最後階段。有一天,她從實驗室回家時,自言自語道:「啊,我多麼疲倦啊!」次日,她已經不能起床了。醫生們來看她,但診斷不出她生了什麼病。有點像感冒、結核、惡性貧血,但又一樣都不是。 1934 年7 月 4 日, 居里 夫人死於「鐳中毒」引起的惡性貧血症。長年累月的研究,使她付出了致命的代價。但她的傑出發現,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永遠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伍』 如何評價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三人將各獲1/3獎金。左起:Jean-Pierre Sauvage, Sir J. Fraser Stoddart and Bernard L. Feringa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45分,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化學獎頒發給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J. 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Sir J. Fraser Stoddart)以及伯納德·L. 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他們分別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美國西北大學以及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和合成方面的貢獻。索維奇教授,1944年出生於法國巴黎,1971年獲得斯特拉斯堡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榮譽主任。斯托達特爵士,1942年出生於愛丁堡大學,1966年獲得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費林加教授,1951年出生於荷蘭,1978年獲得格羅寧根大學的博士學位,現為格羅寧根有機化學教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左起:索維奇、斯托達特、費林加諾獎委員會認為,計算的發展向我們展示了微型技術如何引發一場科技革命。今年化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實現了機器的微型化,將化學的發展帶到一個新的維度中,打破了分子系統的平衡局面,為其注入能量,從而使分子的運動具有可控性。從歷史發展來看,分子馬達和19世紀30年代的電動機的地位相似,當時科學家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旋轉曲柄和輪子,卻沒意識到這些東西將導致電車、洗衣機、風扇以及食品加工機的產生。「今天,分子機器很有可能在新材料、感測器以及儲能系統的研發中得到應用。」伯納德·L. 費林加在獲知得獎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感覺有點像100年前首次飛上天空的萊特兄弟,人們當時說,為什麼我們會需要飛行的機器呢?」?有四個「輪子」的分子在金屬表面移動。也許將來醫生會注入你體內這樣的小機器人幫你找到癌細胞以治療癌症分子機器意味著科學家們在比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還要細的納米水平,設計出了一部微型「起重機」、幾塊人工「肌肉」和微型「馬達」。他們是如何設計出如此之小的機器呢?這是諾貝爾獎得主、偉大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提出的著名問題。20世紀50年代,他就預測了納米技術的發展,1984年,他在一個富有遠見的演講中重新提出來。他當時向現場觀眾提問:「現在讓我們談談如何利用非常小的、可移動的物體,設計機器的可能性。他相信這是可能在納米尺度下打造的機器。其實,就在費曼提出問題之前,讓-皮埃爾·索維奇就邁出了分子機器研發的第一步。1983年,他成功地將兩個環形分子連接起來,形成一根鏈,並命名其為「索烴」。通常情況下,分子之間通過強共價鍵這種子之間共享電子的方式相結合,但在鏈狀分子中,分子的結合則是通過自由力結合。一部機器要能執行任務,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必須具有相對運動的能力。這兩個相互扣合的環形分子符合這個要求。到了1991年,J. 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完成了分子機器研發的第二步——研究出輪烷。他將一個環形分子套在一個線性分子上,該環形分子能夠以線性分子為軸移動。之後,他以輪烷為研究基礎,研發出分子「起重機」,分子「肌肉」和分子計算晶元。伯納德·L. 費林加則是研究出分子馬達的第一人。1999年,他研究出分子旋轉葉片,其能同向持續旋轉。利用分子馬達,他讓一個比馬達大上1萬倍的玻璃杯成功旋轉,此外,他還設計出一輛納米車。今年是超分子化學領域繼1987年之後二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有接受《知識分子》采訪的專家表示,這個領域還處在比較初期的階段,這次獲獎消息令人感到意外。國內自十年前開展該領域的研究,盡管當時得到科技部的重視,並得到「973計劃」的支持,但目前由於理論意義大於實際應用意義,還處於「冷板凳」的狀態。此次諾獎結果料將對該領域研究起到促進作用。專家點評人工合成分子機器意義何在中科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田禾教授是國內較早開展分子機器研究的專家。他對《知識分子》評論說,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機器這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1987年的諾貝爾獎授予了超分子化學,當時人們就曾預言下一步是動態的超分子體系。斯托達特爵士在1991年第一個提出了分子梭(Molecular Shuttle)的概念,即在一個剛性棒狀分子上套一個大環分子,這種大分子被稱為輪烷(rotaxane),輪烷中的大環可以沿著棒狀分子在兩個站點之間來回地運動,這種二元狀態可以通過一個分子實現,正如我們宏觀看到的機械運動,在分子層面上表現出來。索維奇提出的則是兩個分子環之間的相互運動,我們叫它索烴(Catenane);費林加則是第一個提出分子轉子(Molecular Rotor)的概念,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被固定的分子基底上,另一部分分子沿著一個軸進行轉動。這三位科學家都設計了一些不同的分子機械的概念和運動模式。而從意義上講,分子機器實際上是一個分子表現出不同的狀態,這就使得我們可以將一個分子用編碼的方式變成「0101」這樣二進制的形式,從而使「在分子水平進行超高密度的信息存儲」變成一種可能。目前硅基存儲方式因為受到摩爾定律的限制,增速漸緩,而分子機器則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另外,生物體系中也存在類似分子馬達、索烴的運動過程。人工合成的分子機器可以提供一個非常理想的超分子模型,從而模擬生命過程。就目前已經取得的成果來看,現在該領域正在飛速發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生命過程的模擬,這些都是人工合成分子機器的意義所在。「blue sky science」獲諾獎委員重視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曹曉宇博士解讀:很多化學工作者對「分子機器」能獲獎表示相當意外,因為一般來說需要展示出一定的應用,而「分子機器」這個領域相當年輕。索維奇是198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的學生,Jean-Marie Lehn因為開創了「超分子化學」這個領域在1987年共享了諾貝爾獎,實際上現在我所在的各化學群里大家都在說的是超分子化學又拿獎了……不過,「分子機器」雖然和「超分子化學」有交集,例如Lehn的1995年的《超分子化學》這本書里的第186頁里就展示了這次的諾獎得主索維奇的索烴(Catenane)和斯托達特爵士的工作,索維奇和斯托達特在構築索烴和輪烷(Rotaxane)過程中使用了分子間的非共價作用力(「超分子技術」)來構築,但費林加是一個有機化學家,他的「分子馬達」相對獨立,利用烯烴的雙鍵結構和位阻效應實現分子的單向旋轉。實際上這三位新晉諾獎得主與Lehn教授都淵源不淺,索維奇是Lehn的學生,斯托達特和費林加是Lehn的朋友,在去年Lehn實驗室成立50周年的慶典上,斯托達特和費林加教授都做了報告(http://labex-csc.unistra.fr/supramolecular-chemistryand-beyond/ ),而由於Lehn門下的學生們都不做報告,索維奇教授沒有做報告。斯托達特在當時的報告可以直接看:http://www.canalc2.tv/video/13477很有意思的是他們在科學內容之外,還都介紹了與Lehn的淵源和交往故事。盡管這些研究離應用還很遠,但也許是諾貝爾獎委員對基礎研究和「無用」研究的一次鼓勵。無論如何,這次獲獎對於「分子機器」乃至「超分子化學和可控分子組裝」領域有很大的激勵作用,鼓勵著學者們做更多踏踏實實的基礎科學研究。獲獎者實現了概念性的分子機器設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達慧:讓-皮埃爾·索維奇可以講是分子機器領域的開拓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在這個領域展開研究。最早索維奇主要從事的是金屬配合物類分子機器的設計和研究工作,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他的「分子肌肉」:將一個分子的模型和人體肌肉中的一種纖維蛋白的運動方式做了一個類比,研究由金屬配合物配體的競爭產生的一個運動過程。伯納德·L. 費林加則主要從事有機分子機器方面的工作。我們都知道,一般的分子運動都是無規、不定向的運動,而費林加最大的貢獻是致力於將分子的不定向運動轉化為有規律的、定向的運動,這樣才有可能從分子的運動過程中獲取能量。就好比一個馬達如果來回運轉,我們是不能獲得所需能量的,費林加的設計可以讓我們真正有可能獲得能量。而斯托達特爵士是這個領域裡面影響力比較強的人物。早期側重離子型分子機器的設計。近兩年,斯托達特爵士最著名的工作是實現晶體狀態下具有特殊拓撲結構的分子,例如實現一些特殊形狀的分子結、分子環。總體上來說,這三位科學家的工作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分子機器的設計。雖然現在真正意義上的分子機械、分子馬達還未能實現,功能還未能達成,但三位科學家在理念上、概念上都取得了突破,研究具有前瞻性、先導性,這也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真正實現分子水平的可控運動開始以來所取得的一些突破。?做分子機器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學者,在以下頁面可點擊人名查看詳情http://www.catenane.net/pages/links.html分子機器得獎屬爆冷,國內十年前開始研究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劉冬生表示,國際上做分子機器的體系很多,斯托達特爵士和費林加兩位做了很長時間的小分子分子機器。其中托達特爵士做超分子分子機器,弟子遍天下。我們都覺得這次他們獲獎很突然,並沒有在大家猜測范圍之內。因為事實上分子機器一直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研究,而且還沒有發展到特別蓬勃的階段,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包括做功的原理、做功能力的證明以及應用,尤其是現在應用上沒有大的突破。從這兩方面說,我們覺得分子機器還處在比較初期的階段,有很多重要的科學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斯托達特爵士和費林加主要做的是分子機器的構建,該體系的應用范圍並不廣泛,可以預期的應用不明確。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兩人在這其中做了很多工作,這次獲獎也會對該領域研究起到促進作用。就國內研究來說,不少老師從10年前開始進軍這個方向,做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近年來國內在分子機器的構建、機理以及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進展。其中華東理工大學田禾、清華大學化學系張希等團隊在此類分子機器和超分子體系構築等方面取得了有影響的成果。我們團隊是做生物大分子--核酸分子機器的。2006年,中科院在上海組織了一個圓桌會,斯托達特爵士、田禾、費林加等都出席了會議,參會者一起討論:怎麼定義分子機器?怎麼去做?那時候我的職業生涯剛剛開始,領域里的各位前輩都能受邀參會,其實從另一方面說明分子機器的圈子很小,研究者並不多。當時科技部特別支持分子機器的研究,2006年將其列入973計劃,迄今已經支持了兩期。基金委,北京市科委也支持了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現在主要關注的方向是在生物分子水平上物質傳遞和能量傳輸的規律,這對我們理解生命的過程更重要一些,意味著人類在模仿自然界方面能走得更遠。總體來說,我們的研究還處在坐「冷板凳」的階段,做了兩期973,原理和構建上取得了一定進展,應用上還在探索,所以分子機器現在是理論意義大於實際應用。不過石墨烯得獎時,我們也沒有看到它的實際應用意義。分子機器獲得諾貝爾獎,是對這個領域的承認,我們感到很高興。他們創造了新物質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超分子化學研究課題組組長黃飛鶴主要從事超分子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介紹說,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的主要工作是做出了三種具有不同拓撲結構的分子機器,屬於超分子化學的研究范疇。超分子化學這個詞里「超分子」是超越分子層次的意思,超分子化學指的是超越分子層次的化學。分子通過一些非共價鍵弱相互作用力(比如氫鍵、靜電相互作用、主客體分子識別)組裝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分子聚集體,這就是超分子化學的研究對象。傳統化學又稱為分子化學,主要研究對象是原子通過共價鍵連接而構成的分子。「化學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創造新物質,這三種不同結構的分子機器都是人工合成的,不是自然界本來就有的,相當於一種新物質。」黃飛鶴認為,這正是三位獲獎者工作的意義之所在。分子機器有什麼用嗎?「你們怎麼都問有什麼用?」黃飛鶴反問道。他介紹說,此次的獲獎工作都屬於非常基礎的研究,目前還沒有展示出什麼實用價值。黃飛鶴教授還介紹說,目前國內開展超分子化學研究的課題組還不太多,華東理工大學的田禾團隊、南開大學的劉育團隊、中科院化學所陳傳峰團隊、南京大學王樂勇團隊、吉林大學楊英威團隊、上海大學李春舉團隊在分子機器制備方面也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近些年國家更加支持偏向應用型的學術研究,而超分子化學領域屬於非常基礎的研究,獲取經費較往年更加困難。黃飛鶴教授從2010年開始認識索維奇教授。作為同行,平時會在學術會議上見面,工作中也常有郵件往來。在我們的通話中,黃飛鶴對索維奇教授的優雅表示非常欣賞。「他說話非常謙虛、客氣。」2015年,黃飛鶴獲得了超分子領域的「Cram Lehn Pedersen Prize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並在法國舉行的第十屆大環與超分子化學國際研討會上做大會報告。黃飛鶴領獎後,索維奇教授還特意向他問候,交流。黃飛鶴說,作為超分子領域的大牌科學家,索維奇教授能夠如此平易近人,真的非常難得。?讓 - 皮埃爾·索維奇使用銅離子來形成機械結合從而鎖合分子。第一步,環狀的分子連接一個銅離子;第二步,銅離子招募另一個分子;第三步,第三個分子連接到第二步中招募的新月形分子上;第四步,前兩步的兩個分子連接成環形,與第一步的分子鎖合,銅離子被移走。?a. 讓 - 皮埃爾·索維奇創造了一個分子三葉結。這個符號在凱爾特人的十字架、符文石、雷神之錘以及基督教中都有描述,它象徵著神聖的三位一體。b. 斯托達特創造的分子博羅梅安環。義大利的鮑羅麥歐家族在他們的盾牌上使這個標志。它還在古挪威的壁畫上被發現並象徵三位一體。c.斯托達特和索維奇創造的「所羅門的心結」,所羅門王智慧的象徵的分子版本。它在伊斯蘭教和羅馬馬賽克作品中也常被使用。?斯托達特創建的分子梭可以以受控的方式沿一個軸移動。a. 環狀分子組裝到分子軸上;b. 環狀分子閉合,不再從軸上脫落;c. 當加熱時,環狀分子在軸的富電子區域跳動。?弗雷澤·司徒塔特(Fraser Stoddart)的分子「升降機」。?讓 - 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用「細線」將兩個分子穿在一起,使它們可以伸展和收縮。?1999年,費林加建造第一個分子馬達時,它只能機械地朝特定方向旋轉。現在他的研究小組已經將其優化,轉速可達每秒1200萬轉——它含有兩個相同的「葉片」單元,即甲基,葉片之間通過碳碳雙鍵加以固定。當用紫外照射時,其中一個「葉片」會旋轉180度,導致分子馬達被「擰緊」,隨後,另外一個葉片也旋轉180度,分子馬達便又恢復過來。如此循環,葉片便可以旋轉起來。尤為關鍵的是,「葉片」形狀經過特別的設計,可以保證它們只繞同一個方向旋轉。?伯納德·L·費林加(Ben Feringa)的四驅納米車。原定9天後舉行的第一屆納米汽車大賽延期了,大家屆時可以圍觀 http://nanocar-race.cnrs.fr/indexEnglish.php諾貝爾化學獎簡介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願於1901年設立,分設生理或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經濟學獎於1968年由瑞典銀行增設)。在諾貝爾化學獎從1901年至2015年的百餘年歷程中,共有172位獲獎者,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8歲,其中包括四位女性科學家。她們是:瑪麗·居里,1911年化學獎得主,亦於1903年獲得物理學獎;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兒,1935年伊雷娜和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後者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時年35歲;多蘿西·何傑金1964年得主;阿達·約納特,2009年化學獎得主,因對細菌核糖體的結構研究而分享了當年的獎項。歷史上諾貝爾化學獎有63次頒發給個人,23次由兩名科學家分享,21次同時授予3名科學家。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是唯一一位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1958年,他因對胰島素結構的研究獲獎;1980年,桑格由於對核酸測序工作的貢獻,和另外兩人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陸』 2009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誰,詳細信息
2009諾貝爾醫學獎
獲獎人:卡羅爾•格雷得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傑克•紹斯塔克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潘治)生老病死,這或許是人類生命最為簡潔的概括,但其中卻蘊藏了無數的奧秘。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美國科學家,憑借「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成果,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奧秘。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易被鹼性染料染色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染色體」。正常人的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它們對人類生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眾所周知,決定男女性別的就是一對染色體。在染色體的末端部分有一個像帽子一樣的特殊結構,這就是端粒。而端粒酶的作用則是幫助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長度等結構得以穩定。
「染色體攜有遺傳信息。端粒是細胞內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它能夠保護染色體,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損時能夠恢復其長度。」獲獎者之一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介紹說:「伴隨著人的成長,端粒逐漸受到『磨損』。於是我們會問,這是否很重要?而我們逐漸發現,這對人類而言確實很重要。」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布的新聞公報說,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解釋了端粒如何保護染色體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藉助他們的開創性工作,如今人們知道,端粒不僅與染色體的個性特質和穩定性密切相關,而且還涉及細胞的壽命、衰老與死亡等等。簡單地說,端粒變短,細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長度就能得到保持,細胞的老化就被延緩。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陸續有研究發現,端粒和染色體等雖然與細胞老化有關,進而影響衰老,但並非唯一的因素,「生命衰老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進程,它有許多不同的影響因素,端粒僅僅是其中之一」。
「這是有關人類衰老、癌症和幹細胞等研究的謎題拼圖中重要的一片,」新聞公報說,「他們的發現使我們對細胞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維度,清楚地顯示了疾病的機理,並將促使我們開發出潛在的新療法。」
信息時報訊據《中國日報》報道,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5點45分許,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擁有美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的威拉德•博伊爾和美國人喬治•史密斯三人共同獲得這一榮耀。
「他們為日常生活帶來許多實用的創新,為科學探索提供了新工具。」評獎委員會在聲明中說。評委會說,高錕因為在「光學通訊領域的光傳輸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500萬瑞典克朗,博伊爾與美國人史密斯因發明「成像半導體電路」而分享另外500萬瑞典克朗。
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這是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從左到右)的照片。 新華社/路透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新華社記者吳平攝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 (記者和苗 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 來源:深圳衛視《正午30分》 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隨後,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約瑟夫•努德格倫用一根光纖電纜形象地解釋了高錕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錕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另一位評委英厄馬爾•倫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數碼照相機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另兩位科學家的成就。他說,博伊爾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發明了CCD圖像感測器。這個感測器好似數碼照相機的電子眼,通過用電子捕獲光線來替代以往的膠片成像,攝影技術由此得到徹底革新。此外,這一發明也推動了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在疾病診斷、人體透視及顯微外科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用途。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還撥通了博伊爾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85歲高齡的博伊爾表示,能夠成為今年的獲獎者他非常激動,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獲得諾貝爾獎。
高錕1933年生於中國上海,人稱「光纖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博伊爾1924年出生於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兩人發明CCD圖像感測器時均供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諾貝爾科學獎通常頒發給年齡較大的科學家,因為獲獎成果都經過了幾十年的檢驗。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今年公布獲獎名單的第二個諾貝爾獎項。本年度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獨享或分享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中國網10月7日訊 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剛剛揭曉,英國人拉瑪克里斯南、美國人斯泰茨、以色列的約納什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周翔)
諾貝爾獎得主感言:
我們只是一群
努力者的代表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科學是高度合作的事業,」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在得知獲獎消息後說,「很多人對核糖體的研究作出了貢獻。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哦,你知道嗎,」拉馬克里希南在確認獲獎後對媒體說,「我接到獲獎通知電話時的第一反應還認為這是個玩笑,我有個朋友經常和我開玩笑,我還誇獎他說話有瑞典口音。」
「我真的,真的很高興!」年屆七旬的以色列女化學家阿達·約納特在接到獲獎通知電話時,雖然語調平靜,但言語之中卻充滿了喜悅,「這么說,我是繼居里夫人、約里奧-居里、霍奇金之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第四位女科學家了?」
接到來自瑞典的電話時,托馬斯·施泰茨正打算去體育館健身。「電話那頭建議我別去了,因為接下來會有不少電話找我。」施泰茨解釋說,有關核糖體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研發新型抗生素。
核糖體——
生命化學工廠
中的工程師
生命體就像一個極其復雜而又精密的儀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而這一切,就要歸功於彷彿扮演著生命化學工廠中工程師角色的「核糖體」:它翻譯出DNA所攜帶的密碼,進而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分別控制人體內不同的化學過程。
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這些科學家們不僅讓我們知曉了核糖體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層面上揭示了核糖體功能的機理。在醫學上,人們正是利用抗生素來抑制細菌的核糖體從而治療疾病的。評委會說,三位科學家構築了三維模型來顯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體功能的,「這些模型已被用於研發新的抗生素,直接幫助減輕人類的病痛,拯救生命」。(新華社電 記者潘治)
為什麼諾貝爾獎多頒給老者
許多人對諾貝爾獎的印象是,它經常頒發給老者,而不是正值創造力巔峰的中青年科學家和學者。比如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仍然是老者。華裔科學家高錕生於1933年,美國人史密斯生於1930年,博伊爾則生於1924年。
其實諾貝爾獎的頒獎原則就是要保證獲獎成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基礎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廣泛認可,往往有一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的檢驗。此外,將獎項頒給取得了讓人們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立竿見影」的科研獲獎心態。
比如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並證明該細菌感染胃部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這一成果打破了當時的許多醫學教條,但也經過了20多年,人們才漸漸發現這一成果的巨大價值。因此在2005年,兩人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美國科學家拉斯·昂薩格早在1931年就發表了論文《不可逆中的相互關系》,大大推動了熱力學研究,可是直到37年後的196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才授予他化學獎。
還有某類成果依靠一個人在某一時間的發明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前赴後繼才能最終出成果。比如早在1970年,法國化學家伊夫·肖萬就已經詳細地從理論上解釋了烯烴復分解反應是如何進行的,並且列舉了促進這種反應的催化劑的物質成分。直到1990年,肖萬的理論才第一次被美國化學家理查德·施羅克應用在實踐中並製造出效果優良的催化劑。兩年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又發展了施羅克的成果,製造出在空氣中更穩定的催化劑。他們三人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伊夫·肖萬獲獎時已74歲,而施羅克和格拉布也已經60多歲。
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是2007年經濟學獎得主萊昂尼德·赫維奇。獲獎時,他已是90歲高齡。赫維奇1917年出生於莫斯科,後加入美國國籍。他最早提出了「機制設計理論」,並因此與另外兩位經濟學家分享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而這一理論的提出也已經有近20年的時間了。
諾貝爾獎也並非總是「姍姍來遲」,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從發表論文到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只有一年時間。這被稱為奇跡。但他們的成果屬於可以馬上驗證的開創性成果,而大多數諾貝爾獎成果都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許多發表成果的年輕科學家或學者到獲獎時已經成為老者。不過,從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記者楊駿)
三得主小傳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於印度金奈,目前持有美國國籍。拉馬克里希南1971年在印度巴羅達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獲生物學研究生學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魯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後,1982年至1999年曾先後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等工作,1999年至今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
施泰茨1940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學獲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博士後,1970年至今在耶魯大學工作。
約納特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來大學獲學士學位,1964年在希伯來大學獲碩士學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獲X射線晶體學博士學位,1970年她組建了以色列第一個蛋白晶體學實驗室,目前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工作。約納特曾因細菌抗葯性方面的研究於2008年獲歐萊雅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設立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
女性得主 鳳毛麟角
在諾貝爾獎百餘年的歷史上,共有789位獲獎者,然而女性獲獎者卻少之又少,所佔比例不到獲獎總人數的5%。
諾貝爾獎女性得主中雖不乏居里夫人這樣兩度獲獎的傳奇人物,但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2008年為止,只有35位女性曾獲諾獎殊榮。她們所獲獎項主要集中在和平獎、文學獎以及生理學或醫學獎三個獎項,人數分別為12位、11位和8位。在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方面,居里夫人獲得了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除居里夫人外,只有1名女性獲物理學獎,3名女性獲化學獎。而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頒發至今無一位女性獲獎。
歷史上,曾有一些傑出女性被認為足以摘取諾貝爾獎的桂冠,但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現。例如,沃森與克里克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聞名,他們因此與威爾金斯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實際上,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作出巨大貢獻,她未能獲獎在學術界曾引起長久爭議。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 記者劉石磊)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記者和苗 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3人共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中約納特是自1964年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首先宣讀了獲獎者名單。他說,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了解核糖體的工作機制對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隨後,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貢納爾·馮·海伊內和評委莫恩斯·艾倫貝里通過投影儀圖片展示,分別詳細地介紹了3名獲獎者的成就。他們介紹說,生物體每個細胞中都含有脫氧核糖核酸(DNA),基於DNA上攜帶的信息,核糖體便能合成蛋白質,如血紅蛋白、免疫系統的抗體、胰島素、皮膚中的膠原蛋白等。這些蛋白質在生命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它們在化學層面上組成並控制著生命。因此,有關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能夠被迅速應用到實際中,沒有核糖體存在,病菌就無法存活,當今醫學上很多抗生素類葯物都是通過抑制病菌的核糖體來達到治療目的的。
他們說,3名獲獎者通過獨立的研究工作,分別採用X射線蛋白質晶體學方法繪制出3D模型來體現合成核糖體的成千上萬個原子的位置,他們繪制的模型已被廣泛應用於新抗生素的研製,以減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撥通了約納特的電話向她表示祝賀。約納特在接受媒體現場電話連線采訪時表示,獲悉這一消息時她非常高興,從來沒想到自己能獲此殊榮。她說,雖然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學中很重要,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科學家們繼續尋找答案。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於印度金奈,施泰茨1940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約納特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他們將平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瑞典文學院8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德國女作家和詩人赫塔·米勒。瑞典文學院在頒獎決定中說,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她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詳細]
赫塔·米勒:得知獲獎很吃驚
米勒通過她的出版商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對自己獲獎感到「非常意外」。米勒曾多次獲得德國的文學獎項,其作品包括小說、詩歌和隨筆等。1982年,米勒的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出版。她的其他作品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線》《那時狐狸就是獵人》等
赫塔·米勒代表作:《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
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我本是一隻受傷的小獸,很想前行,卻無路可尋。在茫茫網路,是你的手將我牽引。是的,你是上天安排下出現的,而我必定將在你的命令下消失。
據法新社報道,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9日宣布,美國總統奧巴馬獲得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挪威諾貝爾獎評審會主席托爾比約恩·亞格蘭(ThorbjoernJagland)表示,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奧巴馬,是表彰他「在加強國際外交及各國人民之間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東方網10月12日消息:據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消息,10月12日中部歐洲時間下午13時00分左右(北京時間19時00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E·威廉姆森 。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獲頒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她對經濟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對普通人經濟治理活動的研究」,而瑞典科學院將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奧利弗·E·威廉姆森,以表彰「他對經濟治理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的經濟治理邊界的分析」。埃莉諾·奧斯特羅姆1933年出生於美國,現供職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奧利弗·E·威廉姆森1932年出生於美國,現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兩位經濟學家將各獲得一半獎金。
諾貝爾獎金原本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獎五項。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全稱應為 「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經濟學獎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第一次頒獎。
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除和平獎頒獎儀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以外,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與去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79萬元人民幣)。
時間表
10月5日 宣布生理與醫學獎得主
10月6日 宣布物理學獎得主
10月7日 宣布化學獎得主
10月8日 宣布文學獎得主
10月9日 宣布和平獎得主
10月12日 宣布經濟學獎得主
全齊了
『柒』 急!「悼念瑪麗·居里」 閱讀理解
居里夫人
瑪麗亞•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M.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11.7—1934.7.4)
一位影響過世界進程、偉大無私而又謙遜質朴的女性;在科學探索中堅毅刻苦、鍥而不舍並取得卓越非凡功績的人;第一位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原子能時代的開創者之一。
【簡介】
常被稱為瑪麗•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及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賢祠。她還是「居里學院」的創始人。
【生平】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為曼婭•斯卡洛多斯卡(波蘭文為Manya Sklodowska),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蘭華沙的一個教師家庭。
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
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一生的時候說: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功績——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夠取得,不僅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難以想像的和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一、靠自學走進巴黎大學
瑪麗•居里是家中5個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親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學數理教師,媽媽也是中學教員。瑪麗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媽媽得了嚴重的傳染病,是大姐照顧她長大的。後來,媽媽和大姐在她不滿10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飢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初,瑪麗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國家實業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項目。在完成這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共同意願使他們結合了。瑪麗結婚後,人們都尊敬地稱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畢業生的任職考試。第二年,她又完成了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決心考博士,並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
二、鐳之光
1896年,法蘭西共和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表了一篇工作報告,詳細地介紹了他通過多次實驗發現的鈾元素,鈾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能自動地、連續地放出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和一般光線不同,能透過黑紙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倫琴發現的倫琴射線也不同,在沒有高真空氣體放電和外加高電壓的條件下,卻能從鈾和鈾鹽中自動發生。鈾及其化合物不斷地放出射線,向外輻射能量。這使居里夫人發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能量來自於什麼地方?這種與眾不同的射線的性質又是什麼?居里夫人決心揭開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選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這個研究課題,把她帶進了科學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開墾了一片處女地,最終完成了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並奠定了現代放射化學的基礎,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實驗研究中,居里夫人設計了一種測量儀器,不僅能測出某種物質是否存在射線,而且能測量出射線的強弱。她經過反復實驗發現:鈾射線的強度與物質中的含鈾量成一定比例,而與鈾存在的狀態以及外界條件無關。
居里夫人對已知的化學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獲得了重要的發現在:一種叫做釷的元素也能自動發出看不見的射線來,這說明元素能發出射線的現象決不僅僅是鈾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把有這種性質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們放出的射線就叫「放射線」。她還根據實驗結果預料:含有鈾和釷的礦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鈾和釷的礦物一定沒有放射性。儀器檢查完全驗證了她的預測。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礦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礦物,並精確地測量元素的放射性強度。在實驗中,她發現一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這說明實驗的礦物中含有一種人們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這種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為這種礦物早已被許多化學家精確地分析過了。她果斷地在實驗報告中宣布了自己的發現,並努力要通過實驗證實它。在這關鍵的時刻,她的丈夫比埃爾•居里也意識到了妻子的發現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關於結晶體的研究,來和她一道研究這種新元素。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從礦石中分離出了一種同鉍混合在一起的物質,它的放射性強度遠遠超過鈾,這就是後來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釙。幾個月以後,他們又發現了另一種新元素,並把它取名為鐳。但是,居里夫婦並沒有立即獲得成功的喜悅。當拿到了一點點新元素的化合物時,他們發現原來所做的估計太樂觀了。事實上,礦石中鐳的含量還不到百萬分之一。只是由於這種混合物的放射性極強,所以含有微量鐳鹽的物質表現出比鈾要強幾百倍的放射性。
科學的道路從來就不平坦。釙和鐳的發現,以及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動搖了幾世紀以來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科學家們歷來都認為,各種元素的原子是物質存在的最小單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變的。按照傳統的觀點是無法解釋釙和鐳這些放射性元素所發出的放射線的。因此,無論是物理學家,還是化學家,雖然對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興趣,但是心中都有疑問。尤其是化學家們的態度更為嚴謹。為了最終證實這一科學發現,也為了進一步研究鐳的各種性質,居里夫婦必須從瀝青礦石中分離出更多的、並且是純凈的鐳鹽。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離新元素的研究工作開始時,他們並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學性質。尋找新元素的唯一線索是它有很強的放射性。他們據此創造了一種新的化學分析方法。但是他們沒有錢,沒有真正的實驗室,只有一些自己購買或設計的簡單的儀器。他們出於工作效率的考慮,分頭開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試驗確定鐳的特性;居里夫人則繼續提煉純鐳鹽。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並准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從此鐳的存在得到了證實。鐳是一種極難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它的形體是有光澤的、象細鹽一樣的白色結晶。在光譜分析中,它與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譜線都不相同。鐳雖然不是人類第一個發現的放射性元素,但卻是放射性最強的元素。利用它的強大放射性,能進一步查明放射線的許多新性質。以使許多元素得到進一步的實際應用。醫學研究發現,鐳射線對於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細胞,一經鐳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壞了。這個發現使鐳成為治療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異常迅速的細胞組成的,鐳射線對於它的破壞遠比周圍健康組織的破壞作用大的多。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在法蘭西共和國,鐳療術被稱為居里療法。鐳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於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在實際中的應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金子一般的心靈
由於居里夫婦的驚人發現,1903年12月,他們和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夫婦的科學功勛蓋世,然而他們卻極端藐視名利,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不撈取任何個人私利。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以此發大財。居里夫人對此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居里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車禍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她決心加倍努力,完成兩個人共同的科學志願。巴黎大學決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講授物理課。居里夫人成為著名的巴黎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教授,還是在他們夫婦分離出第一批鐳鹽的時候,就開始了對放射線各種性質的研究。僅1889年到1904年間,他們就先後發表了32篇學術報告,記錄了他們在放射科學上探索的足跡。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專論》一書。她還與人合作,成功地製取了金屬鐳。1911年,居里夫人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位女科學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兩次在兩個不同的科學領域里獲得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這在世界科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鐳學研究院,居里夫人擔任了學院的研究指導。以後她繼續在大學里授課,並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嗇地把科學知識傳播給一切想要學習的人。她從16歲開始,成年累月地學習、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變那嚴格的生活方式。她從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早年她為了供姐姐上學,甘願去別人家裡做傭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為了節約燈油和取曖開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圖書館讀書,一直到圖書館關門才走。提取純鐳所需要的瀝青鈾礦,在當時是很貴重的,他們從自己的生活費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先後買了8、9噸,在居里先生去世後,居里夫人把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
1932年,65歲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華沙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居里夫人從青年時代起就遠離祖國,到法蘭西共和國求學。但是她時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小時候,她的祖國波蘭被沙俄侵佔,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當他們夫婦從礦物中分離出新元素以後,她把新元素命名為釙。這是因為釙的詞根與波蘭國名的詞根一樣。她以此表示對慘遭沙俄奴役的祖國的深切懷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後死於惡性貧血症。她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後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一生中,共得過包括諾貝爾獎等在內的10種著名獎金,得到國際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0多個。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樣謙虛謹慎。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評價】
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演講:
「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僕,她的極端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餘地。由於社會的嚴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總是抑鬱的。這就使得她具有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一種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脫的少見的嚴肅性。一旦她認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極端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少女時期我在巴黎大學,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 (梁衡)
她中學畢業後在城裡和鄉下當了7年家庭教師,積攢了一點學費便到巴黎來讀書。當時大學里女學生很少,這個高額頭,藍眼睛,身材修長的漂亮的異國女子,很快成了人們議論的中心。男學生們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湊上去說幾句話,常常擠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傘柄趕走這些追慕者,但她對這種熱鬧不屑一顧。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給那些追尋的目光一個無情的後腦勺。她身上永遠裹著一層冰霜的盔甲,凜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來是住在姐姐家中,為了求得安靜,便一人租了間小閣樓,一天只吃一頓飯,日夜苦讀。晚上冷得睡不著,就拉把椅子壓在身上,以取得一點感覺上的溫暖。這種心不旁騖,懸梁刺股,卧薪嘗膽的進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難做到的啊。宋玉說有美女在牆頭看他三年而不動心。范仲淹考進士前在一間破廟里讀書,晨起煮粥一碗,冷後劃作四塊,是為一天的口糧。而在地球那一邊的法國,一個波蘭女子也這樣心靜,這樣執著,這樣地耐得苦寒。她以25歲青春難再的妙齡,面對追者如潮而不心動。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頭,就會跌回溫軟的懷抱和贊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發現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
【英文簡介】
Maria Skłodowska-Curie (born Maria Skłodowska; known in France and most other countries as Marie Curie; November 7, 1867 – July 4, 1934) was a Polish-French physicist and chemist. She was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radioactivity, the first twice-honored Nobel laureate (and still today the only laureate in two different sciences), and the first female professor at the Sorbonne.
She was born in Warsaw, Congress Poland, Russian Empire the youngest, to Polish parents and lived there until she was 24. In 1891 she went to Paris, France, to study science. She obtained her higher degrees and concted nearly all her scientific work there, and became a naturalized French citizen. She founded the Curie Institutes in Paris, France, and in her home town, Warsaw. She was the wife of Pierre Curie.
【居里夫人故事三則】
簡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裡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5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裡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里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里夫人。
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卻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把握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是居里夫人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訣竅」。早在女兒不足周歲的時候,居里夫人就引導孩子進行幼兒智力體操訓練,引導孩子廣泛接觸陌生人,去動物園觀賞動物,讓孩子學游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們做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她們唱兒歌、講童話。再大一些,就讓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教她們識字、彈琴、搞手工製作等等,還教她們騎車、騎馬。
繼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獲諾貝爾獎之後,由居里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後輩也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榮獲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名言】
弱者坐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
如果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以為人們在每一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們已經作了我能作的事」,人們只能要求我們如此,而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點快樂。
如果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們每天都愉快地過著生活,不要等到日子過去了才找出它們的可愛之點,也不要把所有特別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來。
我們不得不飲食、睡眠、瀏覽、戀愛,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過我們必須不屈服於這些事物。
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understood. (Marie Curie)
生活中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只有需要理解的東西。
人必得要有耐心,特別是要有信心。
使生活變成幻想,再把幻想化為現實。
人類看不見的世界,並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學的光輝照射的實際存在。尊貴的是科學的力量。
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個人」。
體操和音樂兩個方面並重,才能夠成為完全的人格。因為體操能鍛煉身體,音樂可以陶冶精神。
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
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我們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麼關系?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認為,你們必須從一種理想主義中去尋求精神力量。在不使我們驕傲的情況下,這種理想主義可把我們的希望和幻想上升到一個很高的境界。
人類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對於這種人說來,無私地發展一種事業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們不可能去關心他們個人的物質利益。
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我把你們的獎金當做榮譽的借款,它幫助我獲得了初步的榮譽。借款理應歸還,請把它再發給另一些貧寒而又立志爭取更大榮譽的波蘭青年。
榮譽使我變得越來越愚蠢。當然,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就是一個人的實際情況往往與別人認為他是怎樣很不相稱。比如我,每每小聲咕嚕一下也變成了喇叭的獨奏。
我認為我們應該在一種理想主義中去尋找精神力量,這種理想主義使我們不驕傲,而能使我們把我們的希望和夢想達到高尚的境界。
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作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麼大,這種事情必須作到。
使生活變成幻想,再把幻想化為現實。
我們波蘭人,當國家遭到奴役的時候,是無權離開自己的祖國的。
祖國更重於生命,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土地。
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
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
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鮮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
【啟迪】
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輝一生以後,我們從中得到的教益和啟迪是深刻而廣泛的。第一,受壓迫、處於困境的人們,只要意志堅強,不畏艱難,勤奮學習,勇於攀登,勝利與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創新精神去從事科學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並且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氣去完成它。第三,在科學的道路上,有時可能會遇到不應有的壓抑和歧視,但只要有信心,有腳踏實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鎖和禁錮是可以打破的。第四,在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地去創造條件,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年表】
1867年11月7日
生於波蘭王國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父親烏拉狄斯拉夫•斯可羅多夫斯基是中學的數學教師,母親布羅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羅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學校校長。幼名瑪麗亞•斯可羅多夫斯卡。瑪麗亞行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蘇菲、布羅尼施拉娃、海倫娜和哥哥約瑟夫。
當時波蘭處於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統治下。
1868年 一歲
父親斯可羅多夫斯基任諾佛立普基公立中學副督學。母親體弱,患肺病,不得已辭去女校校長職。
全家搬離費瑞達路那座住了八年的屋子。
1873年 六歲
父親被俄國當局降職降薪。為了補貼家用,在家收寄宿生,輔導學業。最初只有兩三人,後增至十人。
瑪麗亞進私立寄宿學校,校長是西科爾斯卡女士。
1879—1878年 九歲一十一歲
大姐(1876年)因患斑疹傷寒,母親(1878)因長期患肺病先後不治去世。
1881年 十四歲
離開寄宿學校,轉入俄國管理的公立中學校。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亞歷山大三世(1844—1894)即位。
1882年 十五歲
法國青年學者比埃爾•居里(1859年5月15日生,時年二十三歲)受聘於巴黎市理化學校,任物理實驗室主任。
他與胞兄雅克•居里共同發明居里靜電計。
1883年 十六歲
6月:中學畢業。公立中學校方,特別是德文教師巴斯特•麥丁、學監梅葉女士頑固地執行俄國當局的民族壓迫政策。
畢業後去波蘭南部鄉間親戚處度假。有時與少年夥伴越境去加里西亞叢山中遊玩,藉以大聲說波蘭語,放聲唱波蘭歌。
1884年 十七歲
9月:回華沙。在城內擔任家庭教師。
參加波蘭愛國青年定期秘密聚會的「流動大學」,聽課,做科學實驗,並擔任掃盲工作。
1886年 十九歲
1月:到普羅克、斯茨初基、索波特擔任家庭教師。為資助二姐布羅妮施拉娃前往巴黎深造(華沙的大學不收女生),並為自己升學積攢費用。
1891年 二十四歲
9月:赴巴黎求學。
11月:進入索爾本大學(即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1893年 二十六歲
7月:通過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
從華沙方面獲得「亞歷山大獎學金」六百盧布,解決了她的經濟困難,得以繼續在法國深造。
比埃爾•居里發明不用砝碼的精確天平——居里天平。
10月: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克爾文勛爵,1824—1907)渡海訪問居里。
1894年 二十七歲
接受國家工業促進委員會有報酬的研究鋼鐵磁性的任務,以補充學習費用的不足。
4月:經波蘭學者、瑞士福利堡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瑟夫•?/ca
『捌』 我是初三的一名學生,剛剛學化學,但化學成績卻一直不好,我想考重點,但害怕化學給墜了分,我該咋辦
如何學好化學這門自然科學課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下面僅就此問題談一些看法僅供同學們參考。
一.認真抓好「聽、思、問、練」的學習四個環節,力求達到懂、會、透,提高課上吸收率。
聽是關鍵,思是核心,課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力,聚精會神聽講,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去專心聽講是決定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有些同學課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兒,做小動作,不注意聽講,而在課余時間補課,就如同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一樣,久而久之知識缺陷越來越多,造成學習吃力,形成惡性循環。更重要的是還要會聽課,不僅聽會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概念、例題要能理解同時更要學習和感受老師講的每一知識點的方法與思路。要學會巧妙地完整記筆記的方法,課上一定要養成「先聽後記」的習慣,將聽到的內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綱挈領地記錄本節的重點、難點,須掌握的內容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易錯、易混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當時沒聽懂的,沒明白的地方,課下要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還要記清課本內容和發散性問題及要求當堂完成的鞏固性、檢驗性、提高性的訓練試題。課後應全面系統地整理筆記,將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作筆錄。這個過程可以提高每個同學的悟性也就是消化、理解變為自己知識的過程。
「思」是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之中,只有積極思考,才能使自己獲得知識,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因此課上要勤於思考,學會思考,積極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爭論,以此來鍛煉和培養自己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從而達到使當堂所學知識能消化、理解。
要「練」一定量的習題來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並可培養一定的技能技巧,是達到會、透的一個重要環節。但不能搞簡單的重復或題海戰術。要通過作一定量的題自己能悟出什麼道理,總結出一些規律來,要把作題的過程看成為培養自己的思維和思維能力再提高的過程,做題後不要僅滿足對答案,對解法而已,當每做稍有些難度的題後要回味一下,理順解題思路邏輯關系和題目的類型是很有益的。可以想這道題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題的基本方法是什麼,不這樣解行不行,哪種方法最簡捷這便是一題多解的過程。能否通過改變物質、數據、操作順序或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的互換來重解,這便是一題多變。回憶一下這道題與過去做過的題有無相同、相似之處這便是多題一解的訓練。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抓住聽、思、問、練四個學習環節,提高課上的吸收率,使所學知識不斷地消化理解變為自己的知識,不僅能達到懂、會,更重要的是達到透,這樣你就能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培養了應變能力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二.在學習化學知識中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礎、抓思路、抓規律。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是提高能力的保證。學好化學用語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在做題中要善於總結歸類題型及解題思路。化學知識之間是有內在規律的,掌握了規律就能駕馭知識,記憶知識。如化合價的一般規律,金屬元素通常顯正價,非金屬元素通常顯負價,單質元素的化合價為零,許多元素有變價,條件不同價態不同。再如實驗室製取氧氣所需氣體發生裝置為試管。規律為只要是給固體受熱無論是一種葯品還是兩種葯品用來製取氣體都要用同制氧氣一樣的裝置-即試管。抓住規律可以加以運用如給出信息題告訴實驗室制甲烷氣用醋酸鈉和鹼石灰兩種固體混合加熱,雖然我們沒學過這部分知識但根據固體受熱製取氣體的裝置規律可知同制氧樣。再如根據化學式的計算,要抓好思路,什麼題用化學式來計算即只要有元素的質量分數的題就先要根據化學式來計算。
三.要培養自己的自我完善能力
每次單元測驗後都要進行自我評價,找出成績與存在問題,特別是要分析所丟分的原因是什麼,各佔多少分如失6分,其中粗心失2分,不會的失2分,復習不全面失2分,再分析一下自己為什麼粗心、不會,找出原因以利以後的學習,堅持下去必有好處。達到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非智力因素能力。建立錯題本,把自己在各次各類考試中及綜合練習中做錯的題集中收集起來,寫在錯題本上。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經掌握的題做上標記進行淘汰,使不會的題逐漸減少,直到減少到零,這樣堅持下去你的學習成績一定會突飛猛進的。
四.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化學學科的顯著特之一是概念多,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確,掌握是否熟練對學好初中化學課程關系極大。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而初三學生中對概念學習不重視,認為掌握概念就是死記硬背。學法不當,效果不好,這部分內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識之一。
通過感性認識來掌握概念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化合反應的概念。通過觀察酸、鹼、鹽溶液的導電性可形成電離的概念。所以脫離化學事實只是單純的背誦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能熟練掌握了。
2.找出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
化學概念之間即有本質的區別又有聯系,學習時不要孤立地機械地單一記憶,應將不同的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存聯系。如元素與原子、分子與原子不同點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構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相同點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質宏觀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質微觀構成的。使用時要注意物質拽元素,分子拽原子避免出現錯誤。
3.要理解概念的組成和系統
學習中要弄清每個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其中關鍵部分是什麼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為化合物,二為兩種元素組成,三為其中一種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關鍵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弄清並搞懂了,書寫和判斷氧化物就容易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為一定溫度,二為100克溶劑,三為達到飽和狀態,四為溶解的質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斷和溶解度的有關計算題就不會出現錯誤了。
4.要注意概念中關鍵字、詞的意義理解和記憶。
每個概念在教材中都是用精煉的語言進行描述和表達的。在理解和記憶時切不可顧名思義,更不可斷章取義,要理解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如單質的概念,關鍵詞為純凈物,若不強調純凈物而改為物質的話,你還判斷為單質就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包括純凈物和混合物,那麼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單質也可以為混合物如紅磷與白磷,O2與O3它們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但可組成兩種單質。由此延深的題:某物質經分析只含一種元素,則該物質是( ),A.一定是單質 B.一定是純凈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純凈物與可能是混合物。很明顯應選D。
五.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特點 1.元素及化合物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相互滲透關系密切,要把這兩者結合好。如由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的差異之大,硫酸由於濃、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質上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必須把物質的性質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聯系起來。
2.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系緊密,規律性較強,知識系統都是從單質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質用途制備的順序進行的。而物質的存在、制備、用途都取決於物質的性質。因此學習中應緊緊抓住物質的性質去帶動其餘的。如依據氫氣的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來推導它的用途、存在不要去死記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內容多,即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即記通性又記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對實驗的依賴性強,大部分化學知識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與C、P、S、mg、蠟燭等演示實驗使你認識到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達到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如何學習呢?1. 要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如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揭示了元素性質特別是元素化學性質跟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關系,揭示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揭示了分子形成過程及化合價的實質。這就為正確書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2.要總結規律並掌握物質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質總結出一般規律同時還要把握住物質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有機化合物可總結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蠟燭等與氧氣反應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規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再如學習第八章酸,通過鹽酸、硫酸、硝酸、磷酸的化學性質學習總結出酸的一般規律,但對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濃H2SO4的吸水性和脫水性,硝酸的強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3. 要定期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注意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路。元素化合物知識雖然繁多、零碎,但根據彼此之間的聯系可以以某物質為中心將其聯系串成一個知識網路,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條理化。
4.將元素化合物中類別相似的知識歸為一知識塊進行橫向比較,辯清異同點使知識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從具有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比較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實驗操作看H2、CO分別還原CuO的操作一樣,不同點是CO還原CuO需進行尾氣處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顏色不一樣,還原性的產物都有金屬或水或CO2
從反應類型看CO與CuO的反應不屬於置換反應。
六.化學計算的學習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學計算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進行化學計算的依據。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質的變化規律不十分明確,就會把題做錯。如式量這個概念它只表示一個化學式如H2O的式量為18,5H2O中水的式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式量比為22:9,若生成4克C同時還有多少克D生成。其C和D的質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後再進行有關計算。如把C和D的質量比仍按22:9進行計算就是錯誤的,反映出你對式量的概念還不清楚。
2.掌握並運用好解題步驟
解題分為三步即審題、析題、解題。審題就是閱讀原題,理解題意了解特點和類型弄清已知和未知,要防止不看全題斷章取義,粗心大意。析題就是剖析原題,在審題基礎上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對眾多事實或復雜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挖出隱含條件及內在聯系找出突破口,從而確立解題思路和方法。這是解題中最關鍵的一步。解題是在析題的基礎上進行的用已知求出未知得出正確結果。
3.注意解題規律和思想,掌握解題技巧
要善於從典型題的分析中找出其特點、規律和思路,能舉一反三,要做一題知多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質量守恆定律這是初三化學方程式綜合計算題和用字母表示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題中的主要思路。如a克KClO3和b克MnO2加熱完全反應後剩餘固體質量為c克生成O2多少克?運用質量守恆定律可求出O2質量是a克+b克-c克。再如已知KClO3中氧的質量分數為39.2%,KMnO4中氧的質量分數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熱完全分解後哪種物質產生氧氣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比KClO3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要大,但要是認真分析抓住完全反應這個關鍵詞語,從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雖含氧元素的質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轉化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轉化為O2,近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SO4)3的混合物測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質量分數為a%,則混合物中Fe的質量分數是多少?此題按元素質量分數求可做出來但很繁索,可以巧解。即從物質宏觀元素巧妙地過度到微觀原子個數來找出質量比從而可以進行計算。無論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變的所以:
S : O
原子個數比 1 : 4
質量比 32 : 64
1 : 2
設混合物的質量為1,已知S元素質量為a%,則O元素的質量為2a%,那「SO4」 的總質量為3a%所以Fe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3a%
七.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1.要重視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是老師講授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課本大多數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都 是通過實驗求得和論證的。通過實驗有助於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
2.要認真觀察和思考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因為化學實驗都是通過現象反映其本質的,只有正確地觀察和分析才能來驗證和探索有關問題,從而達到實驗目的。對老師的演示實驗(80多個)要細心觀察,學習和模仿。要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要認真分析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現象。如弄清煙、霧、火焰的區別。要正確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弄清現象與結論的區別並進行比較和分析。要會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來推斷和檢驗有關物質。如六瓶無色氣體分別為氧氣、氮氣、空氣、二氧化碳氣、氫氣和一氧化碳氣如何鑒別?其思路為從它們不同的化學性質找出方法即用點燃的木條和石灰水最後從現象的不同來推斷是哪種氣體。
3.要自己動手,親自做實驗不要袖手旁觀。實驗中要勤於思考、多問、多想分析實驗發生的現象從而來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獨立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並能解答一些實驗問題。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並能根據實驗裝置圖,解答實驗所提出的問題。
總之在初三這個學年裡只要充滿信心,勤奮學習,總結掌握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學這門課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