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大譜圖有哪些以及它們的作用
你說的是紫外,紅外,質譜,核磁么?
紫外是對顯色官能團的確定
紅外是對各主要官能團的確定,如 羰基,甲基,羧基,或者物質種類,比如羧酸, 芳香類,烷類等, 各物質種類均有其特徵峰,還可以看出來該物質是否共軛等信息
核磁(氫譜) 主要是對分子中每個原子上所連的質子數的判斷,根據n+1規則,或者多重峰的影響,可以判斷出該物質中氫原子的個數
質譜:主要研究分子斷裂時碎片的歸屬情況, 比如分子離子峰可確定該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 與各峰之間的差值則為斷裂的離子碎片,可用於物質推斷的鑒別! 採納哦!
Ⅱ 四大波譜是哪些
電子躍遷紫外UV和振動光譜紅外IR屬於光譜,質譜MS不是光譜而是物質粒子的質量譜,核磁共振NMR屬於波譜
Ⅲ 四大光譜法解析化合物結構時分別利用哪些信號特徵和參數
這樣實在很龐大 難以簡單說完
只能給你大概的印象
1紫外光譜
基本上用處很小 只能拿來觀察共軛系統大小 長短
大概以200nm為界線 數字越大 那麼共軛系統越長
如果共振結構多 也會使最大吸收波長變長
本環本身約在200上下 若有雙鍵取代基團
像是烯 醛 酸 NO2 有電子對可供共振 則吸收波長偏右
雖然可以有細部計算方式 但並不實際
2紅外光譜
CH3-3000 尖銳
C=O 1630-1850
C=C 1620-1680
O-H 3650-3200 寬廣
N-H 3500-3300 尖銳
其實還有很多 但是一般圖譜都是復雜難辨認
只有以上的幾個 還算是具有特色的特徵
3質譜
質譜的用處就大多了 不過主要還是得到分子量
以及異原子 像是Cl Br
質譜得到的分子量為M+ 具有同位素的原子
會在母峰M+旁出現另外一個峰
若是在M++2位置有波峰 通常考慮Cl Br
Cl35:Cl37 3:1 Br79:Br81 1:1
也就是說母峰比M+2峰高度比 若是3:1 考慮有Cl存在
另外像是斷裂點 假設分子量M+
若有M+ - 15的峰 代表可能有CH3+的斷片存在
若有M+ -31的峰 代表可能有OCH3+ 甲氧基的支鏈
也就是根據斷裂峰的大小推斷分子的可能存在基團
4氫譜
化學位移 所接基團負電性越強 吸電子能力越強
共軛系統上的H 都會逐步增加化學位移
CH3 -1-2
CH2-Cl 2-3
C=C 4-6
苯環 7左右
醛 9-10
酸 11-12
這些很好記 重點是COUPLING CONSTANT 偶合常數
具有相同偶合常數的峰 代表鄰接
代具有共軛系 則可能長距離耦合
像是苯環鄰位取代 偶合常數>間位>對位
這也要看所用的機器解析度 90MHz 則不見得看得到耦合
若是300 MHz 600 MHz 900 MHz 越高則解晰越清礎
耦合關系也會比較好計算
另外要考慮所用溶劑 像是酸化合物
若是使用的溶劑不夠乾燥除水 則可能會發生看不到酸上的H
一般考試所給的圖譜 一定會具有代表性 清晰 干凈
只要背熟了 其實很容易解析結構
若是真的要解化合物結構
那紫外光 紅外光譜 恐怕一點用途也沒有
只能靠經驗啰 多看圖譜
Ⅳ 用什麼方法來檢測兩種化學品是否完全一樣
對不同種類的化學品採取的方法不一樣。
對於無機物,一般要檢測熔點、紅外、粉末衍射等。
對於有機物,一般四大譜:紅外、氫譜、碳譜、質譜分別測,能對得上就是一樣。
Ⅳ 紅外、紫外、核磁、質譜的聯系
剛給別人回答了一份,和你的一樣哎...
這是傳統的有機四大譜。
首先,來源么,前三種稱之為光譜,就是利用不同波段的電磁波對不同的能級進行激發,通過吸收光的波長進行判斷環境的官能團,質譜是利用高速粒子對分子進行撞擊,一般按照鍵能等規律進行斷裂,得到碎片峰。
嗯,原理,基本上上面已經解釋了,再解釋清楚一點吧,順帶把應用一並解釋了。
紫外(其中一般包括可見光),現階段在經常和熒光一起用,判斷物質的共軛什麼的,這個波段里發生的是分子中電子能級的躍遷,也就是說在對應的波長頻段下,一部分能量被分子吸收,使得分子中電子發生躍遷,表現在圖譜上就是吸收峰的升高。在應用中么,在結構鑒定的用處不大,但是在一部分定性或者定量分析中還是很有用的,紫外有一個特點就是檢測限比較低,所以很多分析儀器的檢測器都是紫外檢測器,和它配套的就是熒光了,很多存在紫外吸收的都有熒光,因為電子吸收能量之後躍遷到激發態,這個狀態是不穩定的,會回到相對穩定的基態,在這個過程中將會放出能量,這個能量可能以光的形式發射出去,就是熒光或者磷光(這里的差別可以網路之)。熒光的檢測限更低,所以現在在細胞里用得很多,恩,扯遠了...
紅外,顧名思義,就是紅外波段的電磁波,這個波段對應的是分子中鍵的振動,包括伸縮振動和彎曲振動,基本原理和上面一樣,就是一個波段的能量被吸收,在圖譜上產生吸收峰,這個能量使得振動能級發生了躍遷。相對電子而言,振動和分子內小基團結構的關系更親近一些,所以對於官能團的鑒定更有用,不過,建議只看看比較特徵的峰,比較細節的就不要太追求了,因為經常出現難以解釋的東西,比如叔丁基之類的,偶爾很准,偶爾就很無語的,一般判斷一些羰基啦,苯環啦,炔鍵啦羧基啦醛基啦什麼的還是蠻不錯的。
質譜不是光譜,它是通過高能粒子的撞擊來完成的,撞擊得到碎片峰,然後我們通過推斷得到整個分子的骨架,其中有幾個過程,第一是樣品分子的分布,需要讓樣品氣化或者吸附在基底上,前者適用於小分子,後者一般是大分子,撞擊粒子的選擇有很多,電子撞擊就是EI譜,這個是最常見的,也是撞擊碎片最徹底的,小分子可以玩一下,大分子你得到了碎片就組裝不起來了,撞擊得到的碎片怎麼判斷大小呢?一般撞擊下來的碎片會帶電,所以我們通過施加電場和磁場(TOF貌似不需要磁場),通過旋轉後的撞擊位置不同得到不同碎片的質量。另外,高分辨的質譜能確定小數點後面好幾位,基本可以直接判斷元素組成。
最後說核磁,核磁針對的是核自旋能級的能量,通過施加一個脈沖,使得核由低自旋向高自旋躍遷,然後高自旋的核通過環境或者和其他同種原子之間的能量交換發生弛豫(發生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稱為T1或者T2,它決定著核磁共振的峰的寬度或者高度,一般認為峰越尖銳越好),回到低自旋態,再次接受脈沖,再次到高自旋,不同環境的原子吸收的能量不一樣,因此可以判斷不同環境的原子,現在比較成熟的是碳譜和氫譜,其中前者的缺點在於需要的樣品量大(具體原因可以翻書),還有核磁里用的比較多的是二維譜,可以判斷同種或者不同種原子之間的耦合關系,恩,也就是連接關系,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和其他圖譜不同,核磁里的每一個峰都需要能精確解釋,否則是不能被認可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核磁是用來判斷結構的最好方法,當然X射線晶體衍射更准確,但是很多東西都很難長出晶體來。
回答完畢。
Ⅵ 有機化學分子式結構分析需要哪些儀器
紅外、質譜、氫譜、碳譜,最常用的四大譜,對應的三種儀器:紅外、質譜、核磁
Ⅶ 天然產物化學成分結構鑒定中需要哪些波譜數據
四大波譜是: 核磁共振(NMR),質譜(MS),紅外(IR/Raman)紫外(UV). 紫外:四個吸收帶,產生、波長范圍、吸光系數 紅外:特徵峰,吸收峰影響因素、不同化合物圖譜聯系與區別核磁:N+1率,化學位移影響因素,各類化合物化學位移質譜:特徵離子、重排、各化合物質譜特點(如:有無分子離子峰等)
Ⅷ 有機化學四大譜是什麼
四大譜公認的為核磁,質譜,紫外和紅外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