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學中醚鍵的檢測和鑒定
定義:醚由一個氧原子連接兩個烴基的有機化合物。通式為R—O—R′。當R與R′相同時,稱簡單醚;R與R′不同時,稱混合醚。R′和R均為脂肪烴基者為脂肪醚;R或R′為芳香烴基者為芳香醚。 通常,醚以習慣法命名,先寫出與氧相連的兩個烴基的名稱,再加上「醚」字。
鑒定:常溫下,多數醚為有香味的液體(甲醚和甲乙醚為氣體),沸點比分子相對分子量相當的醇低得多,在水中的溶解度與等相對分子量的醇相近。醚有弱極性,是良好的有機溶劑。醚與鹼、氧化劑、還原劑均不反應,與金屬鈉也不反應,故常用金屬鈉乾燥醚。
由於醚鍵的存在,醚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發生一些特殊的反應。
醚可與強酸生成鹽,與缺電子化合物生成絡合物:
在較高溫度下,強酸可使醚鍵斷裂(一般使氧和較小烴基間的鍵斷裂,最有效的試劑是濃氫碘酸或氫溴酸)。
希望對你有些幫助了~~
Ⅱ 怎樣判斷一個化學鍵是不是醚鍵
由一個氧原子連接兩個烴基的有機化合物。通式為R—O—R′。當R與R′相同時,稱簡單醚;R與R′不同時,稱混合醚。R′和R均為脂肪烴基者為脂肪醚;R或R′為芳香烴基者為芳香醚。通常,醚以習慣法命名,先寫出與氧相連的兩個烴基的名稱,再加上「醚」字。
比如CH₂=CHOCH₃這個是醚鍵,而HCO-OCH₃這個是酯鍵.CH₃CO-O-COCH₃這個是酸酐鍵。
縮醛結構也屬於醚的范疇,比如CH₃OCH₂OCH₃也屬於醚鍵。
醚是一類比較穩定的化合物(某些環醚例外),常溫下一般不與氧化劑、還原劑、鹼、活潑金屬等起反應。
(2)如何判斷有機化學中是否有單醚擴展閱讀
化學物質中醚類的特性如下:多數醚是易揮發、易燃的液體。與醇不同,醚分子之間不能形成氫鍵,所以沸點比同組分醇的沸點低得多,如乙醇的沸點為78.4℃,甲醚的沸點為-24.9℃;正丁醇的沸點為117.8℃,乙醚的沸點為34.6℃。一般的醚是較穩定的化合物。
Ⅲ 有機化學中,鑒別題 (具體點)
一基礎知識:結構與性質的聯系
1、由性質信息推測官能團或物質種類
(1).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錳酸鉀褪色的有機物常含有:"雙鍵"或"叄鍵"等
(2).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含有"醛基".
(3).能與Na發生反應產生H2的有機物含"羥基,羧基"
(4). 能與Na2CO3或NaHCO3溶液反應產生CO2的有機物含有"-COOH".
(5).能與NaOH溶液反應的有"酚羥基","—COOH"和"酯基".
(6).能與三氯化鐵溶液發生顯色反應,顯紫色的有機物必有"酚羥基".
(7).能發生酯化反應的有機物含有"-OH"或"-COOH".
(8).能水解生成醇和酸的有機物含有"酯基".
(9). 能發生水解反應的物質有鹵代烴,酯,低聚糖及多糖,蛋白質.
(10).能與氫氣加成的有碳碳雙鍵,碳碳叄鍵,碳氧雙鍵(醛,酮)及苯環.
2、根據反應條件推測反應類型,反應物,生成物種類
(1).反應條件為濃或稀硫酸加熱的反應有:醇的脫水(170℃,為消去生成烯的反應),酯化反應及水解,硝化反應等.
(2).反應條件為"NaOH溶液,Δ"的反應有:鹵代烴的水解或酯的水解等
(3).反應條件為"NaOH溶液,醇溶液,Δ"只有鹵代烴的消去
(4).反應條件為"銅或銀,Δ"只有醇的氧化
(5).連續氧化為醇醛酸的衍變
二、根據有機物之間衍變關系推測物質種類或結構
1、根據有機物性質及相關數據推測官能團的個數
(1).由銀鏡反應中醛與生成銀的物質的量關系推知含-CHO的個數.
若1mol醛生成2molAg,則醛分子中醛基個數為 1 .
若1mol醛生成4molAg,則醛分子中醛基個數為 2 或醛為 甲醛 .
由醛與新制氫氧化銅反應時生成生成Cu2O的物質的量關系推知含-CHO的個數.
若1mol醛生成1molCu2O,則醛分子中醛基個數為 1 .
若1mol醛生成2molCu2O,則醛分子中醛基個數為 2 或醛為 甲醛 .
.醇與Na反應,用醇與放出H2的物質的量關系判斷-OH的個數.
若1mol醇生成0.5molH2,則醇分子中羥基個數為 1 .
若1mol醇生成1.0molH2,則醇分子中羥基個數為 2 .
.用羧酸與NaOH反應的量的關系判斷—COOH個數
若1mol羧酸與1molNaOH恰好反應,則羧酸分子中羧基個數為 1 .
.用酯與酯水解生成一元醇或一元酸的物質的量關系推斷酯基個數
若1mol酯水解生成1mol一元酸或一元醇,則酯分子中酯基個數為 1 .
若1mol酯水解生成2mol一元酸或一元醇,則酯分子中酯基個數為 2 .
(5).利用碳氫原子個數比確定
C:H=1:2的有機物為:烯烴,一元醛,一元羧酸及酯 ;C:H=1:1的有機物為:乙炔,苯,苯酚,苯乙烯 ;C:H=1:4的有機物為:甲烷,甲醇,尿素 .
(6).利用與飽和烴相比缺H數確定:
缺2個H: 含有一個碳碳雙鍵或碳氧雙鍵或含有一個環 ;缺4個H: 有兩個不飽和鍵(碳碳雙鍵或碳氧雙鍵)或一個碳碳三鍵; 缺8個H: 苯及苯的同系物,酚類 ; 缺8個以上H: 有苯環和其他不飽和鍵;不缺H: 烷烴,醇,醚 .
(7).利用加成反應中量的關系判斷分子中雙鍵或叄鍵個數
1mol有機物加成1mol氫氣,則有機物分子中有 1 個雙鍵(可以是碳碳雙鍵,也可以是醛或酮中的碳氧雙鍵);1mol有機物加成2mol氫氣,則有機物分子中有 2 個雙鍵或 1 個碳碳叄鍵
2、根據反應產物推測官能團的位置
(1).由醇氧化為醛或酮及羧酸的情況,判斷有機物的結構.當醇氧化成醛或酸時應含有"-CH2OH",若氧化為酮,應含有"-CH-OH"
(3).由消去反應產物可確定"-OH"和"-X"的位置.
(4).由取代產物的種數確定H的個數及碳架結構.
(5).由加氫後的碳架結構,確定"C=C"或"C≡C"的位置.
三.有機合成方法與規律
合成方法:①識別有機物的類別,含何官能團,它與何知識信息有關②據現有原料,信息及反應規律,盡可能合理把目標分子分成若乾片斷,或尋求官能團的引入,轉換,保護方法或設法將各片斷拼接衍變③正逆推理,綜合比較選擇最佳方案
合成原則:①原料價廉,原理正確②路線簡捷,便於操作,條件適宜③易於分離,產率高
解題思路:①剖析要合成的物質(目標分子),選擇原料,路線(正向,逆向思維.結合題給信息)②合理的合成路線由什麼基本反應完全,目標分子骨架③目標分子中官能團引入
合成關鍵:選擇出合理簡單的合成路線;熟練掌握各類有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相互衍變關系以及重要官能團的引入方法等基礎知識.
四、官能團的引入:
官能團的引入
引入-OH
烯烴與水加成,醛/酮加氫,鹵代烴水解,酯的水解
引入-X
烴與X2取代,不飽和烴與HX或X2加成,醇與HX取代
引入C=C
某些醇和鹵代烴的消去,炔烴加氫
引入-CHO
某些醇氧化,烯氧化,炔水化,糖類水解
引入-COOH
醛氧化,苯的同系物被強氧化劑氧化,羧酸鹽酸化,酯酸性水解
引入-COO-
酯化反應
Ⅳ 有機化學醚的性質
因為能和水形成的氫鍵少,所以醚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如果你從物理化學的角度分析,醚與水的混合Gibbs函數變其實是很小的負值。
而大部分的有機化合物是質子供體,可以和四氫呋喃和1,4-二氧六環的O形成氫鍵,所以是良溶劑。
Ⅳ 酚和醇還有醚怎麼鑒別
酚是指苯環上直接連接著羥基-OH的化合物
醇是碳鏈上連有C-OH結構的有機化合物
醚是含有C-O-C結構的有機化合物
最簡便的方法是把這三種物質都加入水,觀察溶解性。
常溫下能與水互溶的是醇;常溫下微溶於水,加熱後溶解度大大增加的是酚; 常溫下微溶於水,加熱後溶解度變化不大的是醚。
要記住幾種有機物的特徵反應:
酚和三氯化鐵的顯色反應,通入二氧化碳使其變澄清的反應。
醛的銀鏡反應,和氫氧化銅鹼性懸濁液的反應。
羧酸主要是酸的通性。
醇主要是醇羥基中的氫比較活潑,可以和鈉放出氫氣,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與水互溶。
(5)如何判斷有機化學中是否有單醚擴展閱讀:
羥基直接和芳烴核(苯環或稠苯環)的sp2雜化碳原子相連的分子稱為酚,這種結構與脂肪烯醇有相似之處,故也會發生互變異構,稱為酚式結構互變。但是,酚的結構較為穩定,因為它能滿足一個方向環的結構,故在互變異構平衡中苯酚是主要存在形式。
酚類化合物種類繁多,有苯酚、甲酚、氨基酚、硝基酚、萘酚、氯酚等,而以苯酚、甲酚污染最突出。
苯酚簡稱酚,又名石炭酸,微酸性(腐蝕性),常溫下能揮發,放出一種特殊的刺激性臭味,在空氣中變粉紅色。醫院常用的「來蘇水」消毒劑便是苯酚鈉鹽的稀溶液。
甲酚又稱煤酚,與苯酚的化學活性及毒性類似,也經常同時存在。
一般所指的醇,羥基是與一個飽和的,sp3雜化的碳原子相連。若羥基與苯環相連,則是酚;若羥基與sp2雜化的烯類碳相連,則是烯醇。酚與烯醇與一般的醇性質上有較大差異。另外,「醇」還有酒味厚重、淳樸、質朴等意思。
在脂肪醚中,分子中不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結合成環狀醚結構的醚稱為無環醚。還可細分為飽和醚和不飽和醚。有氧原子和碳原子結合成環狀醚結構的醚稱為環醚。環上含氧的醚稱為內醚或環氧化合物。含有多個氧的大環醚因形如皇冠稱之為冠醚。
Ⅵ 有機化學中醚是如何命名的,說下不通醚的
醚鍵,就是那個氧原子。看左面和右面。假如左右一樣,那麼就是某醚,比如CH3OCH3,二甲醚,或者簡稱甲醚
要注意啊,這時候,這個天干命名,只是對一端的。
再比如C2H5OCH3,左右不一樣,那麼,看左看右,命名甲乙醚。
有取代基的時候,標明就可以了。
Ⅶ 有機化學鑒別方法的總結
1烷烴與烯烴,炔烴的鑒別方法是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溴的ccl4溶液(烴的含氧衍生物均可以使高錳酸鉀褪色,只是快慢不同 )
2烷烴和芳香烴就不好說了,但芳香烴里,甲苯,二甲苯可以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苯就不行
3另外,醇的話,顯中性
4酚:常溫下酚可以被氧氣氧化呈粉紅色,而且苯酚還可以和氯化鐵反應顯紫色
5可利用溴水區分醛糖與酮糖
6醚在避光的情況下與氯或溴反應,可生成氯代醚或溴代醚。醚在光助催化下與空氣中的氧作用,生成過氧化合物。
7醌類化合物是中葯中一類具有醌式結構的化學成分,主要分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種類型,具體顏色不同反應類型較多 一.各類化合物的鑒別方法
1.烯烴、二烯、炔烴: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紅色腿去
(2)高錳酸鉀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氫的炔烴:
(1) 硝酸銀,生成炔化銀白色沉澱
(2) 氯化亞銅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亞銅紅色沉澱。
3.小環烴:三、四元脂環烴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鹵代烴:硝酸銀的醇溶液,生成鹵化銀沉澱;不同結構的鹵代烴生成沉澱的速度不同,叔鹵代烴和烯丙式鹵代烴最快,仲鹵代烴次之,伯鹵代烴需加熱才出現沉澱。
5.醇:
(1) 與金屬鈉反應放出氫氣(鑒別6個碳原子以下的醇);
(2) 用盧卡斯試劑鑒別伯、仲、叔醇,叔醇立刻變渾濁,仲醇放置後變渾濁,伯醇放置後也無變化。
6.酚或烯醇類化合物:
(1) 用三氯化鐵溶液產生顏色(苯酚產生蘭紫色)。
(2) 苯酚與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澱。
7.羰基化合物:
(1) 鑒別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產生黃色或橙紅色沉澱;
(2) 區別醛與酮用托倫試劑,醛能生成銀鏡,而酮不能;
(3) 區別芳香醛與脂肪醛或酮與脂肪醛,用斐林試劑,脂肪醛生成磚紅色沉澱,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 鑒別甲基酮和具有結構的醇,用碘的氫氧化鈉溶液,生成黃色的碘仿沉澱。
8.甲酸:用托倫試劑,甲酸能生成銀鏡,而其他酸不能。
9.胺:區別伯、仲、叔胺有兩種方法
(1)用苯磺醯氯或對甲苯磺醯氯,在NaOH溶液中反應,伯胺生成的產物溶於NaOH;仲胺生成的產物不溶於NaOH溶液;叔胺不發生反應。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氣,仲胺生成黃色油狀物,叔胺不反應。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鹽,仲胺生成黃色油狀物,叔胺生成綠色固體。
10.糖:
(1) 單糖都能與托倫試劑和斐林試劑作用,產生銀鏡或磚紅色沉澱;
(2) 葡萄糖與果糖:用溴水可區別葡萄糖與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麥芽糖與蔗糖:用托倫試劑或斐林試劑,麥芽糖可生成銀鏡或磚紅色沉澱,而蔗糖不能。
二.例題解析
例1.用化學方法鑒別丁烷、1-丁炔、2-丁炔。
分析:上面三種化合物中,丁烷為飽和烴,1-丁炔和2-丁炔為不飽和烴,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可區別飽和烴和不飽和烴,1-丁炔具有炔氫而2-丁炔沒有,可用硝酸銀或氯化亞銅的氨溶液鑒別。因此,上面一組化合物的鑒別方法為:
例2.用化學方法鑒別氯苄、1-氯丙烷和2-氯丙烷。
分析:上面三種化合物都是鹵代烴,是同一類化合物,都能與硝酸銀的醇溶液反應生成鹵化銀沉澱,但由於三種化合物的結構不同,分別為苄基、二級、一級鹵代烴,它們在反應中的活性不同,因此,可根據其反應速度進行鑒別。上面一組化合物的鑒別方法為:
例3.用化學方法鑒別下列化合物
苯甲醛、丙醛、2-戊酮、3-戊酮、正丙醇、異丙醇、苯酚
分析:上面一組化合物中有醛、酮、醇、酚四類,醛和酮都是羰基化合物,因此,首先用鑒別羰基化合物的試劑將醛酮與醇酚區別,然後用托倫試劑區別醛與酮,用斐林試劑區別芳香醛與脂肪醛,用碘仿反應鑒別甲基酮;用三氯化鐵的顏色反應區別酚與醇,用碘仿反應鑒別可氧化成甲基酮的醇。鑒別方法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 將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別放在7支試管中,各加入幾滴2,4-二硝基苯肼試劑,有黃色沉澱生成的為羰基化合物,即苯甲醛、丙醛、2-戊酮、3-戊酮,無沉澱生成的是醇與酚。
(2) 將4種羰基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別放在4支試管中,各加入托倫試劑(氫氧化銀的氨溶液),在水浴上加熱,有銀鏡生成的為醛,即苯甲醛和丙醛,無銀鏡生成的是2-戊酮和3-戊酮。
(3) 將2種醛各取少量分別放在2支試管中,各加入斐林試劑(酒石酸鉀鈉、硫酸酮、氫氧化鈉的混合液),有紅色沉澱生成的為丙醛,無沉澱生成的是苯甲醛。
(4) 將2種酮各取少量分別放在2支試管中,各加入碘的氫氧化鈉溶液,有黃色沉澱生成的為2-戊酮,無黃色沉澱生成的是3-戊酮。
(5) 將3種醇和酚各取少量分別放在3支試管中,各加入幾滴三氯化鐵溶液,出現蘭紫色的為苯酚,無蘭紫色的是醇。
(6) 將2種醇各取少量分別放在支試管中,各加入幾滴碘的氫氧化鈉溶液,有黃色沉澱生成的為異丙醇,無黃色沉澱生成的是丙醇。
Ⅷ 如何判別有機物的類別
【烴】由碳和氫兩種元素構成的一類有機化合物,亦稱「碳氫化合物」。種類很多,按結構和性質,可以分類如下:
【開鏈烴】分子中碳原子彼此結合成鏈狀,而無環狀結構的烴,稱為開鏈烴。
【脂肪烴】亦稱「鏈烴」。因為脂肪是鏈烴的衍生物,故鏈烴又稱為脂肪烴。
【飽和烴】飽和烴可分為鏈狀飽和烴即烷烴(亦稱石蠟烴)和另一類含有碳碳單鍵而呈環狀的飽和烴即環烷烴(參見閉鏈烴)。
【烷烴】即飽和鏈烴,亦稱石蠟烴。通式為CnH2n+2(n≥1),烷烴中的含氫量已達到飽和。
【不飽和烴】系分子中含有「C=C」或「C≡C」的烴。這類烴也可分為不飽和鏈烴和不飽和環烴。【烯烴】系分子中含「C=C」的烴。根據分子中含「C=C」的數目,可分為單烯烴和二烯烴。單【二烯烴】系含有兩個「C=C」的鏈烴或環烴。如1,3-丁二烯。2-甲基-1,3-丁二烯、環戊二烯等。
【炔烴】系分子中含有「C≡C」的不飽和鏈烴。根據分子中碳碳叄鍵的數目,可分為單炔烴和多炔烴,單炔烴的通式為CnHn-2,其中n≥2。炔烴和二烯烴是同分異構體。
【閉鍵烴】亦稱「環烴」。是具有環狀結構的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脂環烴(或稱脂肪族環烴)具有脂肪族類的性質,脂環烴又分為飽和環烷 其中n≥3。環烷烴和烯烴是同分異構體。環烷烴存在於某些石油中,環烯烴常存在於植物精油中。環烴的另一類是芳香烴,大多數芳香烴是有苯環結構和芳香族化合物的性質。
【環烷烴】在環烴分子中,碳原子間以單鍵相互結合的叫環烷烴,是飽和脂環烴。具有三環和四環的環烷烴,穩定性較差,在一定條件下容易開環。五環以上的環烷烴較穩定,其性質與烷烴相似。常見的環烷烴有環丙烷、環丁烷、環戊烷、環己烷等。
【芳香烴】一般是指分子中含有苯環結構的烴。根據分子中所含苯環的數目以及苯環間的聯結方式,可分為單環芳香烴、多環芳香烴、稠環芳香烴等。單環芳香烴的通式為CnH2n-6,其中n≥6,單環芳香烴中重要的有苯
【稠環芳香烴】分子中含有兩個或多個苯環,苯環間通過共用兩個相
【雜環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碳原子和氧、氮、硫等其它原子形成環狀結構的化合物叫雜環化合物。其中以五原子和六原子的雜環較穩定。具有芳香性的稱作芳雜環,
【鹵代烴】烴分子中一個或多個氫原子被鹵素原子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稱為鹵代烴。根據取代上去的不同鹵素原子可分為氟代烴、氯代烴、溴代烴、碘代烴等。
【醇】烴分子中的一個或幾個氫原子被羥基取代後的產物稱為醇(若苯環上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後的生成物屬於酚類)。根據醇分子中羥基的數目,可分為一元醇、二元醇、三元醇等,根據醇分子中烴基的不同,可分為飽和醇不飽和醇和芳香醇。
【芳香醇】系芳香烴分子中苯環的側鍵上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而成的物質。如苯甲醇(亦稱苄醇)。
【酚】芳香烴分子中苯環上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稱作酚類。根據酚分子中所含羥基的數目,可分為一元酚,二元酚和多元酚等。
【醚】兩個烴基通過一個氧原子連結而成的化合物稱作醚。可用通式R-O-R』表示。若R與R』相同,叫簡單醚,如甲醚CH3-O-CH3、乙醚C2H5-O-C2H5等。
【芳香醛】分子中醛基與苯環直接相連而形成的醛,稱作芳香醛。如苯甲醛。
【羧酸】烴基或氫原子與羧基連結而形成的化合物稱為羧酸,根據羧酸分子中羧基的數目,可分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等。
【羧酸衍生物】羧酸分子中羧基里的羥基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羧酸衍生物。如醯鹵、醯胺、酸酐等。
【醯鹵】系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羥基被鹵素原子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等。
【醯胺】系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羥基被氨基-NH2或者是被取代過的氨基 等。
【酸酐】兩個分子的一元羧酸分子間失水或者二元羧酸分子內失水而形成的化合物,稱作酸酐。如兩個乙酸分子失去一個水分子形成乙酸酐(CH3-
【酯】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羥基被烷氧基-O-R'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稱
【油脂】系高級脂肪酸甘油酯的總稱。在室溫下呈液態的叫油,呈固態的叫作脂肪。可用通式表示:若R、R'、R〃相同,稱為單甘油酯;若R、R'、R〃不同,稱為混甘油酯。
【硝基化合物】系烴分子中的氫原子被硝基-NO2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可用通式R-NO2表示,R可以是烷基,也可以是苯環。如硝基乙烷CH3CH2NO2、
【胺】系氨分子中的氫原子被烴基取代後而形成的有機化合物。根據取 根據烴基結構的不同,可分為脂肪胺如甲胺CH3NH2、二甲胺CH3-NH-CH3和芳香胺如苯胺C6H5-NH2、二苯胺(C6H5)2NH等。
【腈】系烴基與氰基(-CN)相連而成的化合物。通式為R-CN,如乙腈CH3CN。
【重氮化合物】大多是通式為R—N2—X的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含有
【重氮鹽】是一種重氮化合物,其中以芳香族重氮鹽最為重要。可用 化學性質活動,是製取偶氮染料的中間體。
【偶氮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偶氮基(-N=N-)的有機化合物。用通式R-N=N-R表示,其中R是烴基,偶氮化合物都有顏色,有的可作染料。如偶氮
【磺酸】系烴分子中的氫原子被磺酸基-SO3H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可用RSO3H表示。脂肪族磺酸的制備常用間接法,而芳香族磺酸可通過磺化反應直接製得。
【氨基酸】系羧酸分子中烴基上的氫原子被氨基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根據氨基取代的位置可分為α-氨基酸、β-氨基酸、γ-氨基酸等。
【肽】系一分子氨基酸中的氨基與另一分子氨基酸中的羧基縮合失去水分子後而形成的化合物。兩個氨基酸分子形成的肽叫二肽,如兩個分子氨基
【多肽】由多個a-氨基酸分子縮合消去水分子而形成含有多個肽鍵-
【蛋白質】亦稱朊。一般分子量大於10000。蛋白質是生物體的一種主要組成物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各種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組成、排列順序、肽鏈的立體結構都不相同。
【糖】亦稱碳水化合物。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以及經過水解可生成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的化合物的總稱。
【單糖】系不能水解的最簡單的糖,如葡萄糖(醛糖)
【低聚糖】在水解時能生成2~10個分子單糖的糖叫低聚糖。其中以二糖最重要,如蔗糖、麥芽糖、乳糖等。
【多聚糖】亦稱多糖。一個分子多聚糖水解時能生成10個分子以上單糖的糖叫多聚糖,如澱粉和纖維素,可用通式(C6H10O5)n表示。n可以是幾百到幾千。
【高分子化合物】亦稱「大分子化合物」或「高聚物」。分子量可高達數千乃至數百萬以上。可分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兩大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質、核酸、澱粉、纖維素、天然橡膠等。
有機物的命名,最重要的是找主鏈,就是無官能團的看最長鏈(有最多C的鏈),若有好幾個,就看支鏈順序和最小的那條,那個就是主鏈。碳原子個數從1到十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還要注意,能選支鏈C少的就不選多的,比如某物質有兩個鏈C最多,其中一個支鏈里有乙基,而另一個只有甲基,則選甲基不選乙基。
Ⅸ 有機化學中的醚,酮,醇等有機物如何區別
有機化學中的醚,酮,醇等有機物如何區別
從結構上區分
有機化學中的醚,應該為C-O-C這種結構,兩邊碳原子相連,兩邊的碳原子不能有碳氧雙鍵呀
有機化學中的酮
酮中的氧原子與碳形成雙鍵C=O,此外這個碳原子又於兩個碳相連C-(C=O)-C,這是碳原子沒有特殊要求,可以使直鏈碳原子也可以是苯環上的碳原子,還可以是環狀碳原子。
有機化學中的醇氧原子一端均與氫相連另一端與碳C-O-H,另一端的碳原子不能為苯環上的碳原子
Ⅹ 哪種化學試劑可以檢測醚類化合物
格氏試劑 Grignard reagent
一種金屬有機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烴基,X代表鹵素)。1901年由F.-A.V.格利雅首次使用鹵代烴RX與鎂在醚類溶液中反應製得。又稱格利雅試劑。格氏試劑廣泛用於有機合成中,從RMgX可以製得RH、R—COOH、R—CHO、R—CH2OH、R—OH、CROHRR′、CRR′O和RnM(n為金屬的化合價,M為其他金屬)。在合適的情況下,RMgX還能與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發生共軛的加成反應。
格氏試劑的製法是將鹵代烴(常用氯代烷或溴代烷)乙醚溶液緩緩加入被乙醚浸泡著的鎂屑中,加料速度應能維持乙醚微沸,直至鎂屑消失,即得格氏試劑。反應是放熱的,如果反應起動遲鈍,可加一小粒碘來啟動,一旦反應開始,乙醚發生沸騰後,乙醚的蒸氣足以排除系統內空氣的氧化作用,但不允許有水。格氏試劑易與空氣或水反應,故製得後應就近在容器中反應。氯乙烯和結合在烯碳上的氯不能在乙醚中與鎂反應,如用四氫呋喃代替乙醚,可製得氯化乙烯基鎂試劑。這種試劑有人稱為諾曼試劑。為了更好地啟動鎂與鹵代烴的反應,可用少量1,2-二溴乙烷代替碘,特別是乙醚中如有少量水時,二溴乙烷與鎂很快反應,生成溴化鎂和乙烯,溴化鎂有去水乾燥作用,新鮮的鎂與給定的鹵代烴就可反應生成需要的格氏試劑。
格氏試劑在醚的稀溶液中以單體形式存在,並與兩分子醚絡合,濃溶液中以二聚體存在。
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他發現了金屬鎂與許多鹵代烴的醚溶液反應,生成了一類有機合成的中間體——有機金屬鎂化合物,即格氏試劑。
維克多·格林尼亞的家庭很富有,但他不愛讀書,成為「沒出息的花花公子」。1892年,在一次宴會上,他邀請一位女伯爵跳舞。女伯爵拒絕,並說她最討厭他這樣的花花公子。他受此羞辱,悔恨交加,終於猛醒過來,決心拋棄惡習,奮發上進。他離開了家庭,補習功課兩年後,終於考取了里昂大學化學系。經過大學7年的刻苦學習,於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歷任南希大學、里昂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