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2019年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多少年

2019年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5-08 15:32:34

⑴ 你知道元素周期表是怎麼來的嗎

我們現在看到的元素周期表感覺非常簡單,易懂,但其實它是幾位科學家花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才將這些元素組裝成這種格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慶祝慶祝活動的網站上寫道:「化學元素周期表不僅僅是宇宙中整個已知原子的指南或目錄;它本質上是一扇了解宇宙的窗口,有助於擴大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

⑵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起源簡介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於1869年發明周期表,此後不斷有人提出各種類型周期表不下170餘種,歸納起來主要有:短式表(以門捷列夫為代表)、長式表(維爾納式為代表)、特長表(以波爾塔式為代表);平面螺線表和圓形表(以達姆開夫式為代表);立體周期表(以萊西的圓錐柱立體表為代表)等。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原子序數跟元素的原子結構有如下關系:

質子數=原子序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

利用周期表,門捷列夫成功的預測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特性(鎵、鈧、鍺)。

1913年英國科學家莫色勒利用陰極射線撞擊金屬產生射線X,發現原子序越大,X射線的頻率就越高,因此他認為核的正電荷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並把元素依照核內正電荷(即質子數或原子序)排列。後來又經過多名科學家多年的修訂才形成當代的周期表。

將元素按照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並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一個縱列。每一種元素都有一個序號,大小恰好等於該元素原子的核內質子數,這個序號稱為原子序數。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前。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2)2019年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多少年擴展閱讀:

原子半徑: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稀有氣體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徑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減小;

(2)同一族的元素從上到下,隨電子層數增多,原子半徑增大。(五、六周期間的副族除外)

元素化合價: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從左到右,第二周期元素最高正價由鹼金屬+1遞增到氮元素+5(氟無正價,氧無最高正價),其他周期元素最高正價由鹼金屬+1遞增到+7,非金屬元素負價都由碳族-4遞增到-1。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價、最低負價均相同。(ⅥA、ⅦA、0族除外)

單質的熔點:

(1)同一周期元素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組成的金屬單質的熔點遞增,非金屬單質的熔點遞減;(副族熔點在VIB族達到最高,以後依次遞減)

(2)同一族元素從上到下,元素組成的金屬單質的熔點遞減,非金屬單質的熔點遞增。(副族不規則)

元素的金屬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從左到右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

(2)同一主族元素從上到下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

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酸鹼性: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鹼性越強;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F和O除外)

⑶ 化學元素的概念

化學元素(Chemical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從哲學角度解析,元素是原子的電子數目發生量變而導致質變的結果。

化學元素(英語:Chemicalelement),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它們只由一種原子組成,其原子核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分解,並且能構成一切物質。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2012年為止,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94種存在於地球上。

(3)2019年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多少年擴展閱讀:

2019年01月31日10:13來源:中國新聞網的文章《化學元素周期表150周年:部分元素百年內或消失》講述了化學元素不是一直存在的,也有能會消失,文章部分內容如下:

中新網1月31日電,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2019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150周年。但歐洲化學學會近日發布的一張「扭曲」元素周期表顯示,由於人類的過度使用,一些化學元素將在未來100年內面臨從地球上消失的風險。

據「扭曲」的元素周期表顯示,作為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元素,氧不會面臨枯竭風險,但用於製造手機和計算機觸屏的銦有「瀕危」風險,游離態的銦是一種銀白色金屬,但其在地殼中的分布少而稀散。

歐洲化學學會會長戴維•科爾-漢米爾頓表示,如果人類按目前使用習慣,每隔幾年就丟掉舊電腦和舊手機,銦可能很快面臨枯竭問題。

他表示,「僅在英國,人們每個月就要換掉100萬部智能手機。如果我們按現有速度繼續使用銦,它的儲量只夠再用20年。」

「扭曲」的元素周期表還顯示,元素氦也面臨「瀕危」風險。氦本是宇宙中儲量第二豐富的元素,但在地球上,由於人類放飛太多氦氣球,剩下的氦可能只夠再用幾十年。

科爾-漢米爾頓說,磁共振成像儀和深海潛水通常循環使用氦氣,但放飛的氦氣球會把氦氣直接釋放到大氣中,最終這些氦氣將散逸到太空中,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他呼籲不要再放氦氣球。

按照2016年修訂的新版元素周期表,目前已知118種元素,其中90種自然存在,另28種由人工合成。

據報道,這張形狀「扭曲」的元素周期表由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歐洲化學學會製作,嘗試通過每種元素在周期表上所佔面積等方式,展示出90種自然存在元素的稀缺程度。

科爾-漢米爾頓說,製作這一周期表不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更是要提醒人們有一些元素由於人類過度使用正面臨消失的危險,可能「再過不到100年,我們就很難獲得它們」。

同時,歐洲化學學會呼籲在不同層面採取措施保護「瀕危」元素。對個人來說,更換手機或電子設備時應考慮是否必要,對舊設備應予以回收以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在宏觀層面,應認識到稀缺元素的「瀕危」危險,制定政策促進循環利用。

⑷ 門捷列夫到底用了多少年時間發現並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19世紀中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出生於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仍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後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並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稱: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來,在物質上會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性質;可根據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後來一個個發現新元素的實驗證實,反過來,元素周期表又指導化學家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尋找新的化學元素。至此,人們對元素的認識跨過漫長的探索歷程,終於進入了自由王國。

門捷列夫,這位化學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在他死後;人們格外懷念這位個子魁偉,留著長發,有著碧藍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寬廣的前額的化學家。他生前總是穿著自己設計的似乎有點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別大,據說那是便於放下厚厚的筆記本——他一想到什麼,總是習慣地立即從衣袋裡掏出筆記本,把它順手記下。

門捷列夫生活上總是以簡朴為樂。即使是沙皇想接見他,他也事先聲明——平時穿什麼,接見時就穿什麼。對於衣服的式樣,他毫不在乎,說:「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頭發式樣也很隨便。那時,男人們流行戴假發,對此,門捷列夫總是搖著頭說:「我喜歡我的真頭發。」

捷列夫把元素卡片進行系統地整理。門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時間的教授突然熱衷於「紙牌」感到奇怪。門捷列夫旁若無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紙牌那樣,收起、擺開,再收起、再擺開,皺著眉頭地玩「牌」……

冬去春來。門捷列夫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內在的規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擺弄起「紙牌」來了,擺著,擺著,門捷列夫像觸電似的站了起來,在他面前出現了完全沒有料到的現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質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從上到下地逐漸變化著。

門捷列夫激動得雙手不斷顫抖著。「這就是說,元素的性質與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關系。」門捷列夫興奮地在室內踱著步子,然後,迅速地抓起記事簿在上面寫道:「根據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學性質的近似性試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門捷列夫終於在化學元素符號的排列中,發現了元素具有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同年,德國化學家邁爾根據元素的物理性質及其他性質,也制出了一個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門捷列夫已經積累了關於元素化學組成和性質的足夠材料。

元素周期律一舉連中三元,使人類認識到化學元素性質發生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把原來認為各種元素之間彼此孤立、互不相關的觀點徹底打破了,使化學研究從只限於對無數個別的零星事實作無規律的羅列中擺脫出來,從而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

⑸ 元素周期表是誰發現的是幾幾年

19世紀中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出生於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仍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後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並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稱: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來,在物質上會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性質;可根據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後來一個個發現新元素的實驗證實,反過來,元素周期表又指導化學家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尋找新的化學元素。至此,人們對元素的認識跨過漫長的探索歷程,終於進入了自由王國。

門捷列夫,這位化學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在他死後;人們格外懷念這位個子魁偉,留著長發,有著碧藍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寬廣的前額的化學家。他生前總是穿著自己設計的似乎有點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別大,據說那是便於放下厚厚的筆記本——他一想到什麼,總是習慣地立即從衣袋裡掏出筆記本,把它順手記下。

門捷列夫生活上總是以簡朴為樂。即使是沙皇想接見他,他也事先聲明——平時穿什麼,接見時就穿什麼。對於衣服的式樣,他毫不在乎,說:「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頭發式樣也很隨便。那時,男人們流行戴假發,對此,門捷列夫總是搖著頭說:「我喜歡我的真頭發。」

⑹ 元素周期表發展史

◆誕生: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編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依據:按照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排列,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縱行

◆意義:揭示了化學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成為化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發展:隨著科學的發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後被填滿。

⑺ 元素周期表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創造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相對原子質量大小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列,製成元素周期表的雛形。經過多年修訂後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作者是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羅斯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准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門捷列夫對化學這一學科發展最大貢獻在於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繼承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大量實驗事實進行了訂正、分析和概括,總結出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門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稱為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前身

公元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元素進行反復排列,發現第八個和第一個元素性質相近。他把這叫做「八音律」。若他繼續研究或許現在就沒人知道門捷列夫。可惜他並沒繼續研究元素之間的規律。

門捷列夫的改進

門捷列夫把每張紙正面標明已知元素名稱、原子量、化合價等基本信息。他發現夾在碳與氮中間的鈹是多餘的,進一步發現鋅後面本來是砷,但砷的化學性質與磷相似。門捷列夫通過排列紙片,在35歲這年發現了元素周期律。

主要成就

研究領域

1、化學,特別是無機化學、物理化學

2、門捷列夫除了發現元素周期律外,還研究過氣體定律、氣象學、石油工業、農業化學、無煙火葯、度量衡,由於他的辛勤勞動,在這些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績。

人物貢獻

向左轉|向右轉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手稿

在門捷列夫編制的周期表中,還留有很多空格,這些空格應由尚未發現的元素來填滿。門捷列夫從理論上計算出這些尚未發現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質,斷定它們介於鄰近元素的性質之間。例如,在鋅與砷之間的兩個空格中,他預言這兩個未知元素的性質分別為類鋁和類硅。就在他預言後的四年,法國化學家布阿勃朗用光譜分析法,從門鋅礦中發現了鎵。實驗證明,鎵的性質非常像鋁,也就是門捷列夫預言的類鋁。鎵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充分說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條客觀規律;為以後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資、新材料的尋找,提供了一個可遵循的規律。元素周期律像重炮一樣,在世界上空轟響了!

⑻ 誰能告訴我有關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歷史

Cannizzaro
坎尼扎羅
坎尼扎羅(1826~1910)
Cannizzaro,Stanislao
義大利化學家。1826年7月13日生於巴勒莫,1910年5月10日卒於羅馬。15歲時入巴勒莫大學學醫,後轉到那不勒斯大學攻讀化學,1845年秋轉到比薩大學。1849年在巴黎法國化學家M.-E.謝弗勒爾的實驗室工作。1852年回國,在皮埃蒙特任亞歷山德里亞工學院物理和化學教授。1855年任熱那亞大學化學教授。1861年任巴勒莫大學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教授。1871年在羅馬大學主持化學講座。1906年國際應用化學會在羅馬開會時,被選為大會臨時主席。
坎尼扎羅1852年開始研究苯甲酸及其特徵反應,發現了苯甲醛和鹼液作用生成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反應。這個研究成果發表於1853年,後人稱這類反應為坎尼扎羅反應。坎尼扎羅不僅精於實驗,而且一直注意化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1858年他在義大利科學雜志《新試驗》上發表了題為《化學哲學教程概要》的論文。1862年他當選為倫敦化學會名譽會員,1873年被推舉為德國化學會名譽會員。189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科普利獎章。
Mendeleev
編輯詞條門捷列夫

編輯本段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

編輯本段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2.8~1907.2.2),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於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於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鹼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於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後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牆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後,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松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於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於實踐,敢於宣傳自己的觀點,終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人們將美國化學家希伯格在1955年發現的第101號新元素命名為Mendelevium,即「鍆」。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規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門捷列夫根據這個道理,不但糾正了一些有錯誤的原子量,還先後預言了15種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結果,有三個元素在門捷列夫還在世的時候就被發現了。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蘭,發現了第一個待填補的元素,命名為鎵。這個元素的一切性質都和門捷列夫預言的一樣,只是比重不一致。門捷列夫為此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科學院,指出鎵的比重應該是5.9左右,而不是4.7。當時鎵還在布瓦博德蘭手裡,門捷列夫還沒有見到過。這件事使布瓦博德蘭大為驚訝,於是他設法提純,重新測量鎵的比重,結果證實了門捷列夫的預言,比重確實是5.94。這一結果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元素周期律的認識,它也說明很多科學理論被稱為真理,不是在科學家創立這些理論的時候,而是在這一理論不斷被實踐所證實的時候。當年門捷列夫通過元素周期表預言新元素時,有的科學家說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過實踐,門捷列夫的理論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重視。
後來,人們根據周期律理論,把已經發現的100多種元素排列、分類,列出了今天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張貼於實驗室牆壁上,編排於辭書後面。它更是我們每一位學生在學化學的時候,都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課。
現在,我們知道,在人類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質都是由這100多種元素組成的,包括我們人本身在內。
可是,化學元素是什麼呢?化學元素是同類原子的總稱。所以,人們常說,原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磚石」,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還是可以的。然而,化學元素周期律說明,化學元素並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無關聯的。這些事實意味著,元素原子還肯定會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里已經蘊育著物質結構理論的變革。
終於,到了19世紀末,實踐有了新的發展,放射性元素和電子被發現了,這本來是揭開原子內幕的極好機會。可是門捷列夫在實踐面前卻產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這些發現「會使事情復雜化」,動搖「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感到這「將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規律的原因也許會被揭示」。但門捷列夫本人就在將要揭開周期律本質的前夜,1907年帶著這種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門捷列夫並沒有看到,正是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系列偉大發現和實踐,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揚棄了門捷列夫那個時代關於原子不可分的舊觀念。在揚棄其不準確的部分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內涵和歷史地位。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論,比當年門捷列夫的理論更具有真理性。
【門捷列夫的平生】
1907年1月27日,俄國首都彼得堡寒風凜冽,太陽黯淡無光,寒暑表上的水銀柱降到零下20多度,街上到處點著蒙有黑紗的燈籠,顯出一派悲哀的氣氛。幾萬人的送葬隊伍在街上緩緩移動著,在隊伍最前頭,既不是花圈,也不是遺像,而是由十幾個青年學生扛著的一塊大木牌,上面畫著好多方格,方格里寫著「C」、「O」、「Fe」、「Zn」等元素符號。
原來,死者是著名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木牌上畫著好多方格的表是化學元素周期表——門捷列夫對化學的主要貢獻。
門捷列夫生於一位有十七個子女的中學校長家庭,他排行十四。出生剛數月,父親雙目突然失明,接著又丟掉了校長的職務。微薄的退休金難以維持生計,全家搬進附近一個村子裡,因為舅舅在那裡經營一個小型玻璃廠。工人們熔煉和加工玻璃的場景,對他以後從事與燒杯、燒瓶打交道的化學研究產生很大影響。1841年秋,不滿七周歲的門捷列夫和十幾歲的哥哥一起考進市中學,在當地轟動一時。不幸總愛跟隨貧苦人家。門捷列夫13歲時父親去世,14歲時工廠遭火災化為灰燼,母親只好再次搬家,將成年的女兒們嫁出去,讓兩個兒子參加工作。1849年春,門捷列夫中學畢業,母親變賣家產,一心想讓小兒子上大學。在父親的一位朋友的幫助下,門捷列夫進入彼得堡師范學院物理系。只過了一年,就成為優等生。緊張學習之餘,還撰寫科學簡評得到少量稿費。這時他已經失去任何經濟支持:舅舅和母親相繼去世。1854年,他大學畢業並榮獲學院的金質獎章,23歲成為副教授,31歲成為教授。
使他獲得最初聲望的是《有機化學》,為了寫這本書,他幾乎兩個月沒離開過書桌。年過七旬後,積勞成疾,竟雙目半盲。每天從清晨工作到下午5:30,「中飯」後繼續工作到深夜。他是在書桌前死去的,去世時手裡還握著筆。1869年元素周期律的發現使他名聲大噪,好多外國科學院紛紛聘請他為名譽院士。一次,有個記者問他是怎樣想出周期律的,門捷列夫聽了大笑:「這個問題我考慮了20年之久,而您卻認為我坐著不動,5個戈比1行、5個戈比1行地排列著,突然就成功了?」
誠然,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門捷列夫的格言:「什麼是天才?終身努力,便成天才!」
名言
科學的種子,是為了人民的收獲而生長的。
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管它多麼漂亮,都會失去分量,不會為人所承認;沒有以有分量的理論作基礎的實踐一定會遭到失敗。
科學不但能「給青年人以知識,給老年人以快樂」,還能使人慣於勞動和追求真理,能為人民創造真正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能創造出沒有它就不能獲得的東西。
一個人要發現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萬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天才就是這樣,終身勞動,便成天才!
科學的種子,是為了人民的收獲而生長的。
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
【元素周期的探索之路】
攀登科學高峰的路,是一條艱苦而又曲折的路。門捷列夫在這條路上,也是吃盡了苦頭。當他擔任化學副教授以後,負責講授《化學基礎》課。在理論化學里應該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間有什麼異同和存在什麼內部聯系?新的元素應該怎樣去發現?這些問題,當時的化學界正處在探索階段。近五十多年來,各國的化學家們,為了打開這秘密的大門,進行了頑強的努力。雖然有些化學家如德貝萊納和紐蘭茲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觀地敘述了元素間的某些聯系,但由於他們沒有把所有元素作為整體來概括,所以沒有找到元素的正確分類原則。年輕的學者門捷列夫也毫無畏懼地沖進了這個領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後將每個元素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他企圖在元素全部的復雜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幹下去。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又走出實驗室,開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資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國海德爾堡進行科學深造。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學,使他探索元素間內在聯系的基礎更扎實了。 一八六二年,他對巴庫油田進行了考察,對液體進行了深入研究,重測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對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八六七年,他借應邀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世界工業展覽俄羅斯陳列館工作的機會,參觀和考察了法國、德國、比利時的許多化工廠、實驗室,大開眼界,豐富了知識。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增長了他認識自然的才幹,而且對他發現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門捷列夫又返回實驗室,繼續研究他的紙卡。他把重新測定過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來。他發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並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質不同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緊緊抓住元素的原子量與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停地研究著。他的腦子因過度緊張,而經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並沒有白費,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終於發現了原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說明:簡單物體的性質,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質,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賴關系。門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過程中,又大膽指出,當時一些公認的原子量不準確。如那時金的原子量公認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應排在鋨、鉑的前面,因為它們被公認的原子量分別為198.6、196.7,而門捷列夫堅定地認為金應排列在這三種元素的後面,原子量都應重新測定。大家重測的結果,鋨為190.9、鉑為195.2,而金是197.2。實踐證實了門捷列夫的論斷,也證明了周期律的正確性。
在門捷列夫編制的周期表中,還留有很多空格,這些空格應由尚未發現的元素來填滿。門捷列夫從理論上計算出這些尚未發現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質,斷定它們介於鄰近元素的性質之間。例如,在鋅與砷之間的兩個空格中,他預言這兩個未知元素的性質分別為類鋁和類硅。就在他預言後的四年,法國化學家布阿勃朗用光譜分析法,從門鋅礦中發現了鎵。實驗證明,鎵的性質非常象鋁,也就是門捷列夫預言的類鋁。鎵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充分說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條客觀規律;為以後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資、新材料的尋找,提供了一個可遵循的規律。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樣,在世界上空轟響了!
http://ke..com/view/4476.html
Moseley
編輯詞條莫塞萊
莫塞萊(Moseley,Henry Gwyn-Jeffreys)
英國物理學家。1887年11月23日生於多塞特郡韋默思;1915年8月10日卒於土耳其的格利博盧。
莫塞萊的父親是一位人類學家兼比較解剖學教授,曾作為博物學家參加首次到深海考察的「挑戰者」號探險隊。他父親去世時,莫塞萊年僅四歲。年輕的莫塞萊並不打算將來從事生命科學的研究,而是對物理學感興趣。他先後就讀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在這兩所學校,他都獲得了獎學金)。後來,他在盧瑟福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在盧瑟福的那些才年橫溢的青年助手當中,數他年齡最小,也最聰明。
在勞厄和布喇格父子證明X射線會受到晶體的衍射之後,莫塞萊便利用這項技術去確定和比較各種元素的標識X射線輻射的波長;這類輻射是巴克拉在幾年前發現的。
莫塞萊在進行上述研究時,明確證實了巴克拉的猜想,即標識X射線的波長隨發射元素原子量的增大而均勻地減小。莫塞萊把這一規律歸因於原子量增大時原子中的電子數的增加和原子核中的正電荷的增加。(後來發現,核電荷反映了核內帶正電的質子的數目。)
這一發現導致了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一項重大改進。門捷列夫曾按照原子量的順序排列出他的元素周期表,但是為了說明周期性,表中在兩個地方變更了這一順序。莫塞萊證明,如果元素是按照它們的核電荷數目(也就是說,按照原子核中的質子數即此後所說的原子序數)排列的,便沒有必要作這樣的改動。
再者,在門捷列夫周期表中的任意兩個相鄰的元素之間,均可設想插入數目不等的一些元素,因為相鄰元素在原子量上的最小差值沒有什麼規律。然而,如果按照原子序數去排列,情況便迥然不同。原子序數必須是整數,因此,在原子序數為26的鐵和原子序數為27的鈷之間,不可能再有未被發現的新元素存在。這還意味著,從當時所知的最簡單的元素氫到最復雜的元素鈾,總共僅能有92種元素存在。進而言之,莫塞萊的X射線技術還能夠確定周期表中代表尚未被發現的各元素的空位。實際上,在莫塞萊於1914年悟出原子序數概念時,尚存在七個這樣的空位。此外,如果有人宣稱發現了填補某個空位的新元素,那麼便可以利用莫塞萊的X射線技術去檢驗這個報道的真實性,例如,為鑒定於爾班關於celtium和赫維西關於鉿(hafnium)的兩個報道的真偽,就使用了這種方法。
就這方面而言,X射線分析是二十世紀出現的一種復雜的化學分析新技術,它與海洛夫斯基的旋光分析法一樣,不再藉助於古老的稱重和滴定方式,而是採用測定吸光性能和電位變化等更為精密的方法。
換言之,莫塞萊的工作雖然並沒有對門捷列夫的周期表作重大的改動,但卻使各種元素在周期表中應處的位置完全固定下來。
這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莫塞萊立即應征入伍,當上了工程兵中尉。當時的人們還很不理解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因此不認為有什麼理由不讓莫塞萊與千百萬其他軍人一樣去戰場出生入死。盧瑟福曾設法爭取派莫塞萊從事科學工作,但沒有成功。1915年6月13日,莫塞萊乘船開赴土耳其,兩個月之後在格利博盧陣亡,為一場無足輕重而稀里糊塗的戰役送了命。他的死並沒有帶給英國和全世界任何好處(如果硬要找的話,倒也有一點,就是他把自己的財產遺贈給英國皇家學會)。從他已取得的成就來看(他死時才二十七歲),在戰爭所殺害的無數人當中,要數他的死給人類造厲的損失最大。
如果莫塞萊能活下來的話,無論科學的發展多麼難以逆料,他會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點則是可以肯定的。西格班繼承了莫塞萊的研究工作,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http://ke..com/view/1849201.html?tp=5_01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歷史
http://ke..com/view/77198.htm自己點進去看!
在網路裡面有你可以自己搜下!

⑼ 元素周期表的歷史演變過程是什麼

你好,元素周期表的歷史演變可以追溯到18世紀,由於化學元素的不斷發現,種類越來越多,反應的性質越來越復雜。化學家開始對它們進行了整理、分類的研究,以尋求系統的元素分類體系。
一、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前對元素分類的研究
(1)1789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他的專著《化學綱要》一書中,列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元素表。他把已知的33種元素分成了氣體元素、非金屬、金屬、能成鹽之土質等四類。但他把一些物,如光、石灰、鎂土都列入元素。
1.屬於氣態的簡單物質,可以認為是元素:光、熱、氧氣、氮氣、氫氣。
2.能氧化和成酸的簡單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基、氫氟酸基、硼酸基。
3.能氧化和成鹽的簡單金屬物質:銻、砷、銀、認鑽、銅、錫。鐵、錳、汞、鉬、金、鉑、鉛、鎢、鋅。
4.能成鹽的簡單土質:石灰、苦土、重土、礬土、硅土。
(2)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Dobereiner,J.W.1780-1849)根據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在已知的54種元素中有5個相似的元素組,每組有3種元素,稱為「三元素組」,如鈣、鍶、鋇、氯、溴、磺。每組中間一種元素的原子量為其它二種的平均值。例如,鋰、鈉、鉀,鈉的原子量為
(69+39.1)/2=23。
(3)1862年,法國的地質學家尚古多(Chancourtois,A.E.B.1820-1886)繪出了「螺旋圖」。他將已知的62個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次序排列成一條圍繞圓筒的螺線,性質相近的元素出現在一條堅線上。他第一個指出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
(4)1863年,英國的化學家紐蘭茲(Newlands,J.A.R.1837-1898)排出一個「八音律」。他把已知的性質有周期性重復,每第八個元素與第一個元素性質相似,就好象音樂中八音度的第八個音符有相似的重復一樣。
H1 Li2 G3 Bo4 C5 N6 O7
F8 Na9 Mg10 Al11 Si12 P13 S14
Cl15 K16 Ca17 Cr18 Ti18 Mn20 Fe21
Co或Ni22 Cu23 Zn25 Y24 Zn26 As27 Se28
Br29 Rb30 Sr31 Ce或La33 Zr32 V或Mo34 Ro或Ru35
Pd36 Ag37 Cd38 V40 Sn39 Sb41 Fe43
I42 Cs44 Ba或V45 Ta46 W47 Nb48 Au49
Pt或Ir50 Tl53 Pb54 Th56 Hg52 Bi55 Os51
二、元素周期律的發現
1869年3月,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1907)公開發表了論文《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列出了周期表,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元素原子量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他在論文中指出:「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來的元素,在性質上呈現明顯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特徵。」「無素的某些同類元素將按他們原子量的大小而被發現。」
1869年12月,德國的化學家邁耶爾(Meyer,J.L.1830-1895)獨立地發表了他的元素周期表,明確指出元素性質是它們原子量的函數。在他的表中,出現了過渡元素族。
為什麼門捷列夫理論能戰勝前期和同期理論,獨占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權呢?分析科學史上的這一重大案例,可知門捷列夫理論在以下幾方面較其他理論優越:
⒈材料豐富
在前門捷列夫時期,發現的元素及有關的材料較少,分類工作都是局限於部分元素,而不是把所有元素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解釋過去和現有的實驗事實和化學現象。
在門捷列夫時期,發現的元素已佔全部元素(現周期表上元素)的一半,且掌握了這些元素的有關知識,如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化合價等,測定元素性質的方法得到了重大突破,特別是原子量的測定工作不斷取得進展。1860年,在世界化學家大會上,化學家們同意形成統一的原子量測定方法和系統的原子量表。門捷列夫出席了這次大會,並接受了阿佛加德羅的分子論。這促使他能提出正確的元素周期律。
⒉自洽性好
紐蘭茲機械地按當時測定的原子量大小排列元素,沒有估計到原子量數值存在錯誤,又沒有考慮尚未發現的元素,因此很難將事物的內在規律清楚地揭示出來。理論內部的混亂引來了其它人的嘲笑和譏諷。而邁耶爾犯了同樣的錯誤。門捷列夫卻對一些原子量進行了大膽地修改,從而消除理論內部的矛盾。如當時公認金的原子量為169.2,金就應排在鋨198.6,銥196.7的前面,而門捷列夫認為應排在這些元素後面。經重新測定這些元素的原子量分別為:鋨190.9,銥193.1,鉑195.2,金197.2。事實證明了門捷列夫的正確。另外,他還大膽地修改了鈾、銦、鑭、釔、鉺、鈰、釷的原子量。
⒊預見性好
門捷列夫在表中對尚未發現的元素留下了4個空格,在1871年的新表中又列出6個空格,且預言了這些元素的存在及它們的性質。邁耶爾雖然也在表中留有空格,但他沒有對未知元素的性質作出預言。
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阿博德朗(Boisbandran,P.E.L.1838-1912)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閃鋅礦時發現一種新元素,命名為鎵(法國的古名叫加里亞)。這只是又發現了一個新元素而已──第65個元素,本身並無精彩出奇的地方。然而,令鎵的發現者吃驚的是一封來信,筆跡不熟,來自「聖·彼得堡」。來信說,他所找到的鎵的性質並不完全對,特別是該金屬的比重不應當是布阿博德朗所求出的4.7,而應當在5.9到6.0之間。署名是「聖·彼德堡大學教授狄米德里·門捷列夫」。布阿博德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手中拿著剛發現鎵的人,從沒見過鎵的俄羅斯教授怎麼能這樣說呢?
布阿博德朗感慨萬千。但畢竟他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他用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對待此事。他重新測定了純凈鎵的比重,是5.96。憤慨變為欽佩。布阿博德朗在一篇論文中寫到:「我認為沒有必要再來說明門捷列夫先生的這一理論的偉大意義了。」這是科學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事先預言一個新元素的發現。
1879年,瑞典化學家尼爾森(Nilson.L.F.1840-1899)發現了經門捷列夫預言並詳細描述了的第二個元素「類硼」。尼爾森把它叫做鈧。他寫到:俄羅斯化學家的思想已經得到了最明白的證明了。
1885年,德國的化學家文克列爾(Winkler.C.A.1838-1904)發現了元素鍺。門捷列夫在1870年就曾經特別詳細地預言過這個他叫「類硅」的元素性質。文克列爾的論文一問世,人們就把它與15年前門捷列夫的預言相比,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巧合。發明者本人說到:未必再有例子能更明顯地證明元素周期學說的正確性了。
1895年英國化學家拉姆塞(Ramsay.W.1852-1916)等人發現了氣體元素氦、氬、氙等一系列惰性氣體元素;1899年,居里夫人等人發現釙、鐳等放射性元素,它們都按門捷列夫周期表中預定的位置就座。另外,在Mn一列留下的空位,後由電力公司老闆不惜重金去探索這一元素。1925年,德國化學家諾塔克(Noddack.W.1893-1960)夫婦發現了它──錸,一種制白熱電燈的極好燈絲的元素。這些都是科學思維的偉大勝利。
因此,對此理論的發現,有人作了這樣的描述:在科學大道上,有一塊寶石,它就是元素周期律。拉瓦錫、德貝萊納、紐蘭茲、邁耶爾等人從它身邊走過,都把它拿起來看看,然後又把它扔掉。是門捷列夫吸取前人經驗,仔細研究它,使之散發出本身的光彩,最後他拿著這塊寶石,登上了化學的高峰,統一了整個無機化學。以上是關於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概要,不足之處望斧正! 2013年2月25日 15:58

閱讀全文

與2019年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