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品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危害
食品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危害很大,所以要遠離。主要危害有:
1.導致食用者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傳染病。
2.對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的損傷和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
3.輕者有脫毛、感染等症狀。當劑量更大時,出現腹瀉、嘔吐等腸胃損傷。在極高的劑量照射下,發生中樞神經損傷至直死亡。
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
1.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質有來自地殼中的放射性物質,稱為天然本底;也有來自核武器試驗或和平利用放射能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即人為的放射性污染。
2.由於生物體和其所處的外環境之間固有的物質交換過程,在絕大多數動植物性食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質,亦即食品的放射性本底食品放射性污染地區。
3.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可通過食物鏈向食品中轉移,向水生生物體內轉移,向動植物轉移。
預防預防食品放射性污染及其對人體危害的主要措施:
1.加強對污染源的衛生防護和經常性的衛生監督。定期進行食品衛生監測,嚴格執行國家衛生標准,使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的含量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之內。
註:食品污染無論是對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會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在經歷了時間的積累之後才會有明顯的效果。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是加強對污染源的管理,加強對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與凈化,防止在高放射性地區生產、加工的食品流入市場。
『貳』 放射性污染有哪些危害
放射性污染:人類活動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環境的放射性水平高於自然本底或超過國家規定的標准。放射物質可以通過空氣、飲用水、食物鏈等多種途徑進入人體,能使人的身體致殘,誘發惡性腫瘤、白血病以及各種傳染性疾病等。
放射性污染源有原子能工業排放的廢物、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醫療放射源、科研放射源等。
『叄』 放射性污染的來源與危害
一、來源
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呼吸道進入、消化道食入、皮膚或粘膜侵入。
1、呼吸道吸入
從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質的吸收程度與其氣態物質的性質和狀態有關。難溶性氣溶膠吸收較慢,可溶性較快;氣溶膠粒徑越大,在肺部的沉積越少。氣溶膠被肺泡膜吸收後,可直接進入血液流向全身。
2、消化道食入
消化道食入是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重要途徑。放射性物質既能被人體直接攝入,也能通過生物體,經食物鏈途徑進入體內。
3、皮膚或粘膜侵入
皮膚對放射性物質的吸收能力波動范圍較大,一般在 1%~1.2%左右,經由皮膚侵入的放射性污染物, 能隨血液直接輸送到全身。由傷口進入的放射性物質吸收率較高。
二、危害
對人體的危害主要包括三方面:
1、直接損傷
放射性物質直接使機體物質的原子或分子電離,破壞機體內某些大分子如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質分子及一些重要的酶。
2、間接損傷
各種放射線首先將體內廣泛存在的水分子電離,生成活性很強的 H+、OH-和分子產物等,繼而通過它們與機體的有機成份作用,產生與直接損傷作用相同的結果。
3、遠期效應
主要包括輻射致癌、白血病、白內障、壽命縮短等方面的損害以及遺傳效應等。根據有關資料介紹,青年婦女在懷孕前受到診斷性照射後其小孩發生 Downs 綜合症的幾率增加 9 倍。
(3)放射性污染和化學污染哪個危害更大擴展閱讀:
污染源
1、原子能工業排放的廢物
原子能工業中核燃料的提煉、精製和核燃料元件的製造,都會有放射性廢棄物產生和廢水、廢氣的排放。這些放射性「三廢」都有可能造成污染,由於原子能工業生產過程的操作運行都採取了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
2、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
在進行大氣層、地面或地下核試驗時,排入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與大氣中的飄塵相結合,由於重力作用或雨雪的沖刷而沉降於地球表面,這些物質稱為放射性沉降物或放射性粉塵。
放射性沉降物播散的范圍很大,往往可以沉降到整個地球表面,而且沉降很慢,一般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落到大氣對流層或地面,衰變則需上百年甚至上萬年。
3、醫療放射性
醫療檢查和診斷過程中,患者身體都要受到一定劑量的放射性照射,例如,進行一次肺部x光透視,約接受(4—20)×0.0001Sv的劑量(1sv相當於每克物質吸收0.001J的能量),進行一次胃部透視,約接受0.015-0.03SV的劑量。
『肆』 按污染物性質分為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和什麼污染
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化學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化學污染物又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又可分為雜訊、微波輻射、放射性污染物等;生物污染物又可分為病原體、變應原污染物等。
按污染物在環境中物理、化學性狀的變化可分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此外,為了強調污染物對人體的某些有害作用,還可劃分出致畸物、致突變物和致癌物、可吸入的顆粒物以及惡臭物質等。
(4)放射性污染和化學污染哪個危害更大擴展閱讀
污染物如沒有充分利用而大量排放,或不加以回收和重復利用,就會成為環境中的污染物。因此,一種物質成為污染物,必須在特定的環境中達到一定的數量或濃度,並且持續一定的時間。
數量或濃度低於某個水平(如低於環境標准容許值或不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或只短暫地存在,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例如鉻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氮和磷是植物的營養元素。如果它們較長時期在環境中濃度較高,就會造成人體中毒、水體富營養化等有害後果。
有的污染物進入環境後,通過化學或物理反應或在生物作用下會轉變成新的危害更大的污染物,也可能降解成無害的物質。不同污染物同時存在時,由於拮抗或協同作用,會使毒性降低或增大。
隨著人類生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原有污染物的排放量和種類會逐漸減少。但與此同時,也會發現和產生更多新的污染物。
污染物的作用對象是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物。環境污染物由於人類的活動進入環境,使環境正常組成和性質發生改變,直接或者間接有害於生物和人類的物質。
『伍』 什麼叫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
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放射性對生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放射性損傷有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如果人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的X射線、γ射線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會產生急性損傷。輕者有脫毛、感染等症狀。當劑量更大時,出現腹瀉、嘔吐等腸胃損傷。在極高的劑量照射下,發生中樞神經損傷直至死亡。
對於中樞神經,症狀主要有無力、怠倦、無欲、虛脫、昏睡等,嚴重時全身肌肉震顫而引起癲癇樣痙攣。細胞分裂旺盛的小腸對電離輻射的敏感性很高,如果受到照射,上皮細胞分裂受到抑制,很快會引起淋巴組織破壞。
「當心電離輻射」標志
放射能引起淋巴細胞染色體的變化。在染色體異常中,用雙著絲粒體和著絲立體環估計放射劑量。放射照射後的慢性損傷會導致人群白血病和各種癌症的發病率增加。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變過程放出α、β、γ射線的現象,俗稱放射性。由放射性物質所造成的污染,叫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的來源有:原子能工業排放的放射性廢物,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以及醫療、科研排出的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廢氣、廢渣等。
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可以由多種途徑進入人體,他們發出的射線會破壞機體內的大分子結構,甚至直接破壞細胞和組織結構,給人體造成損傷。高強度輻射會灼傷皮膚,引發白血病和各種癌症,破壞人的生殖技能,嚴重的能在短期內致死。少量累積照射會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等受到損害,發病過程往往延續幾十年。
『陸』 放射性污染有什麼危害
放射性對生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放射性損傷有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如果人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的X射線、γ射線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會產生急性損傷。輕者有脫毛、感染等症狀。當劑量更大時,出現腹瀉、嘔吐等腸胃損傷。在極高的劑量照射下,發生中樞神經損傷至直死亡。
中樞神經症狀主要有無力、怠倦、無欲、虛脫、昏睡等,嚴重時全身肌肉震顫而引起癲癇樣痙攣。細胞分裂旺盛的小腸對電離輻射的敏感性很高,如果受到照射,上皮細胞分裂受到抑制,很快會引起淋巴組織破壞。
「當心電離輻射」標志放射能引起淋巴細胞染色體的變化。在染色體異常中,用雙著絲粒體和著絲立體環估計放射劑量。放射照射後的慢性損傷會導致人群白血病和各種癌症的發病率增加。
『柒』 根據污染物的種類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為哪些
一、.食品污染按污染源的性質: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放射性污染 。
(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和昆蟲的污染、有毒生物組織污染 、昆蟲污染,主要以微生物污染為主,危害較大,主要為細菌和細菌毒素、黴菌和黴菌毒素。
(2)化學性污染來源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3)放射性污染 環境中人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核爆炸、核廢物的排放、意外事故。 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可通過食物鏈向食品中轉移,其主要的轉移途徑有:向水生生物體內轉移、向植物轉移、向動物轉移。食品放射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攝入污染食品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和細胞產生的低劑量長期內照射效應。主要表現為對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的損傷和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
二.食品污染的途徑
1.內源性污染
(1) 內源性污染
(2)內源性生物性污染:畜禽生前感染人獸共患病.(肉,蛋,乳被污染) ;畜禽生前感染固有疾病,抵抗力下降引起繼發性感染。 ;畜禽生活期間帶染某些微生物,畜禽抵抗力下降引起這些微生物浸入肌肉,肝臟等部位,造成肉品污染。
(3)內源性化學污染
(4)內源性放射性污染
2.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生物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由於不遵守操作規程,使起受到微生物等的污染. 主要有(1)通過水的污染 (2)通過空氣的污染 (3)通過土壤的污染(4)生產加工過程的污染 (5)運輸/保藏過程的污染 (6)病媒害蟲的污染
外源性化學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受到有毒害化學物質的污染 。主要有:(1)空氣 (2)水 (3)土壤4)運輸 (5)生產加工
『捌』 環境污染有哪些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環境污染按照不同的要素來分,有以下幾種類型。
1、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聲污染、農葯污染、輻射污染、熱污染。
2、按屬性分:顯性污染,隱性污染。
3、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4、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固體廢物污染、液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玖』 什麼是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放射性對生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放射性損傷有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如果人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的X射線、γ射線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會產生急性損傷。輕者有脫毛、感染等症狀。當劑量更大時,出現腹瀉、嘔吐等腸胃損傷。在極高的劑量照射下,發生中樞神經損傷直至死亡。
(9)放射性污染和化學污染哪個危害更大擴展閱讀:
污染來源:
1、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在大氣層進行核試驗的情況下,核彈爆炸的瞬間,由熾熱蒸汽和氣體形成大球(即蘑菇雲)攜帶著彈殼、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煙雲上升,隨著與空氣的混合,輻射熱逐漸損失,溫度漸趨降低,於是氣態物凝聚成微粒或附著在其它的塵粒上,最後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環的「三廢」排放。原子能工業的中心問題是核燃料的產生、使用與回收、核燃料循環的各個階段均會產生「三廢」,能對周圍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污染。
3、醫療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由於輻射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已使醫用射線源成為主要的環境人工污染源。
4、其它各方面來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輻射污染來源可歸納為兩類:
一 工業、醫療、軍隊、核艦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運輸事故、遺失、偷竊、誤用,以及廢物處理等失去控制而對居民造成大劑量照射或污染環境;
二是一般居民消費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產品,如放射性發光表盤、夜光錶以及彩色電視機產生的照射,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拾』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你知道什麼
引言:放射性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大的,會讓人在短時間內出現急性損傷。輕微的患者會出現脫發、感染。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腹瀉、嘔吐等現象,並且會讓腸胃受到部分損傷,還會損傷中樞神經。所以今天小編想分享的話題就是,放射性污染的危害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