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學怎麼判斷哪個離子先反應
1、金屬看金屬活動順序。
2、酸根離子看能否和陽離子生成沉澱、氣體、水,可以的優先。
『貳』 怎樣判斷化學反應的先後順序
可以這樣考慮
假設氯化鎂先和碳酸鈉反應
生成了碳酸鎂
碳酸鎂再和硫酸反應
又生成了二氧化碳
其結果和碳酸鈉先和硫酸反應是一樣的
只是中間多了一步反應
這樣的多餘要省去
就是碳酸鈉直接和硫酸反應了
『叄』 怎樣判斷化學反應的先後順序
氧化還原反應型:
在氧化還原中,經常遇到同一種氧化劑與多種還原劑反應,或者同一還原劑與多種氧化劑反應。要解答這類問題,就必須考慮反應先後順序。
一般來說,含多種還原劑的溶液中加入一種氧化劑時,還原性強的還原劑(離子)先被氧化;反之,含多種氧化劑的溶液中,加入一種還原劑時,氧化性強的氧化劑(離子)先被還原。
非氧化還原反應 :
在非氧化還原反應(主要就是復分解反應)的離子反應中,由於無法通過上述的氧化性和還原性比較的方法來解釋,所以相對比較復雜,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來解決:
1、假設法。如某溶液中存在鈉離子、偏鋁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向該溶液中滴加鹽酸,問產生現象的順序是什麼,並寫出相關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2、根據反應後生成物的溶解度來判斷,生成物溶解度越小的離子越先反應,但有時也要考慮離子共存(例如雙水解)的影響。
,雖然反應有電子對偏移,但由於IUPAC規定中,單質氧化數為0 ,所以這個反應並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有機化學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判定通常以碳的氧化數是否發生變化為依據:碳的氧化數上升,則此反應為氧化反應;碳的氧化數下降,則此反應為還原反應。由於在絕大多數有機物中,氫總呈現正價態,氧總呈現負價態,因此一般又將有機物得氫失氧的反應稱為還原反應,得氧失氫的反應稱為氧化反應。
『肆』 如何判斷混合物中化學反應順序
是Gibbs不是Gibbis,其餘完全正確
簡單地說,如果混合物被氧化,誰還原性強誰先反應。
如果是沉澱反應,哪個產物溶解度低哪個先反應。其他同理。
『伍』 化學如何判斷兩個反應誰先發生。
可以根據反應物的活潑性進行判斷,一般來說反應物越活潑,越先反應,如果有固體生成的話,生成物溶解度越小的越先反應
『陸』 反應時怎麼判斷誰與誰先反應化學中幾
總體上說,如果兩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與加入的新物質都反應,那就要看反應後生成的物質與原來混合溶液中另一物質是否反應,如果反應則會出現先後的,如硫酸銅和硫酸混合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因為生成的氫氧化銅與硫酸反應,所以加入的氫氧化鈉會與硫酸先反應,後與硫酸銅反應,
『柒』 怎麼判斷化學反應的先後順序。 可能同時進行多個反應嗎
一、氧化還原反應型
在氧化還原中,經常遇到同一種氧化劑與多種還原劑反應,或者同一還原劑與多種氧化劑反應。要解答這類問題,就必須考慮反應先後順序。一般來說,含多種還原劑的溶液中加入一種氧化劑時,還原性強的還原劑(離子)先被氧化;反之,含多種氧化劑的溶液中,加入一種還原劑時,氧化性強的氧化劑(離子)先被還原。最常見的就是將Cl2通入含Fe2+ 和Br- 的溶液中,反應的過程什麼?根據已學知識Fe3+ 和Br- 可以共存,還原性:Fe2+ > Br- ,所以Cl2先和Fe2+ 反應,反應方程式為Cl2 + 2Fe2+ ==2Fe3+ + 2Cl- ;當Fe2+ 完全反應後,Cl2 再與Br- 反應,反應方程式為Cl2 + 2Br- == Br2 + 2Cl- 。
二、非氧化還原反應
在非氧化還原反應(主要就是復分解反應)的離子反應中,由於無法通過上述的氧化性和還原性比較的方法來解釋,所以相對比較復雜,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來解決:
1.假設法。如某溶液中存在鈉離子、偏鋁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向該溶液中滴加鹽酸,問產生現象的順序是什麼,並寫出相關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現在我們先判斷一下離子間的反應順序,然後根據反應順序再得出相應的現象和離子反應式,因為偏鋁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氫氧根離子都要和氫離子反應,我們可以假設H+ 先和偏鋁酸根離子反應,那麼生成的氫氧化鋁又要與原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反應,而重新生成偏鋁酸根離子,即假設不成立。同理,假設H+ 先與另外兩個反應。通過假設可以判斷出離子反應順序為氫氧根離子>偏鋁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
2.根據反應後生成物的溶解度來判斷,生成物溶解度越小的離子越先反應,但有時也要考慮離子共存(例如雙水解)的影響。如在含有NH4+、Al3+、H+、Mg2+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請依次寫出各步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根據離子反應條件,上述離子均能與OH- 反應生成難電離的物質及沉澱而反應,但有先後問題,由於H2O是極弱的電解質,是高中化學所學最弱的電解質[且H+ 與Mg(OH)2及Al(OH)3不共存],故H+ 優先於其他離子與OH- 反應,Mg2+與Al3+優先於NH4+反應,因為沉澱更難電離或者可解釋為NH4+與OH-生成的NH3· H2O又可與Mg2+及Al3+反應後變成NH4+, 再由於Al(OH)3更弱更難溶,所以Al3+優先於Mg2+反應,Mg2+優先NH4+反應,此時除了剩下的NH4+可與OH-反應外,還有生成的Al(OH)3也可與OH-反應,哪一個優先反應呢?可藉助雙水解判斷。假設 Al(OH)3 先反應,則生成的AlO2-與NH4+又發生水解而不能共存,重新生成Al(OH)3及NH3·H2O, 所以NH4+ 先反應,Al(OH)3後反應。
3.根據反應後生成物的電離程度來判斷,其生成物電離程度越小的離子越先反應,如在CH3COONa,NaHCO3,C6H5ONa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鹽酸,請依次寫出各步離子方程式。根據離子反應條件,生成沉澱、氣體、難電離的物質方可發生離子反應,CH3COO-、HCO3-、C6H5O- 均可與H+生成難電離的弱電質而發生反應,由於HCl是逐滴滴入的,所以H+ 濃度逐漸增大,只有最弱的電解質酸根C6H5O-最先與溶液中H+ 達到電離平衡生成弱電解質,所以生成的電解質越弱、越難電離,則該離子反應最先發生。由於酸性順序是:CH3COOH > H2CO3 > C6H5OH,三個離子反應的順序應為:①C6H5O-+H+==C6H5OH ②HCO3-+H+==H2CO3 ③CH3COO-+H+==CH3COOH
『捌』 如何定性判斷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
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程度,用單位時間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來表示。
表達式:△v(A)=△c(A)/△t
單位:mol/(L·s)或mol/(L·min)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溫度,濃度,壓強,催化劑。
另外,x射線,γ射線,固體物質的表面積,與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反應物的濃度也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
化學反應的計算公式:
對於下列反應:
mA+nB=pC+qD
有v(A):v(B):v(C):v(D)=m:n:p:q
對於沒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可逆反應:
v(正)≠v(逆)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壓強:
對於有氣體參與的化學反應,其他條件不變時(除體積),增大壓強,即體積減小,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增多,單位時間內有效碰撞次數增多,反應速率加快;反之則減小。若體積不變,加壓(加入不參加此化學反應的氣體)反應速率就不變。因為濃度不變,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就不變。但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加入反應物,同樣是加壓,增加反應物濃度,速率也會增加。
溫度:
只要升高溫度,反應物分子獲得能量,使一部分原來能量較低分子變成活化分子,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數,使得有效碰撞次數增多,故反應速率加大(主要原因)。當然,由於溫度升高,使分子運動速率加快,單位時間內反應物分子碰撞次數增多反應也會相應加快(次要原因)
催化劑:
使用正催化劑能夠降低反應所需的能量,使更多的反應物分子成為活化分子,大大提高了單位體積內反應物分子的百分數,從而成千上萬倍地增大了反應物速率.負催化劑則反之。
濃度:
當其它條件一致下,增加反應物濃度就增加了單位體積的活化分子的數目,從而增加有效碰撞,反應速率增加,但活化分子百分數是不變的 。
其他因素:
增大一定量固體的表面積(如粉碎),可增大反應速率,光照一般也可增大某些反應的速率;此外,超聲波、電磁波、溶劑等對反應速率也有影響。
溶劑對反應速度的影響
在均相反應中,溶液的反應遠比氣相反應多得多(有人粗略估計有90%以上均相反應是在溶液中進行的)。但研究溶液中反應的動力學要考慮溶劑分子所起的物理的或化學的影響,另外在溶液中有離子參加的反應常常是瞬間完成的,這也造成了觀測動力學數據的困難。最簡單的情況是溶劑僅引起介質作用的情況。
在溶液中起反應的分子要通過擴散穿周圍的溶劑分子之後,才能彼此接觸,反應後生成物分子也要穿國周圍的溶劑分子通過擴散而離開。
擴散——就是對周圍溶劑分子的反復擠撞,從微觀角度,可以把周圍溶劑分子看成是形成了一個籠,而反應分子則處於籠中。分子在籠中持續時間比氣體分子互相碰撞的持續時間大10-100倍,這相當於它在籠中可以經歷反復的多次碰撞。
籠效應——就是指反應分子在溶劑分子形成的籠中進行多次的碰撞(或振動)。這種連續反復碰撞則稱為一次偶遇,所以溶劑分子的存在雖然限制了反應分子作遠距離的移動,減少了與遠距離分子的碰撞機會,但卻增加了近距離分子的重復碰撞。總的碰撞頻率並未減低。
據粗略估計,在水溶液中,對於一對無相互作用的分子,在依次偶遇中它們在籠中的時間約為10-12-10-11s,在這段時間內大約要進行100-1000次的碰撞。然後偶爾有機
會躍出這個籠子,擴散到別處,又進入另一個籠中。可見溶液中分子的碰撞與氣體中分子的碰撞不同,後者的碰撞是連續進行的,而前者則是分批進行的,一次偶遇相當於一批碰撞,它包含著多次的碰撞。而就單位時間內的總碰撞次數而論,大致相同,不會有商量級上的變化。所以溶劑的存在不會使活化分子減少。A和B發生反應必須通過擴散進入同一籠中,反應物分子通過溶劑分子所構成的籠所需要的活化能一般不會超過20kJ·mol-1,而分子碰撞進行反應的活化能一般子40 -400kJ·mol-1之間。
由於擴散作用的活化能小得多,所以擴散作用一般不會影響反應的速率。但也有不少反應它的活化能很小,例如自由基的復合反應,水溶液中的離子反應等。則反應速率取決於分子的擴散速度,即與它在籠中時間成正比。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如果溶劑分子與反應分子沒有顯著的作用,則一般說來碰撞理論對溶液中的反應也是適用的,並且對於同一反應無論在氣相中或在溶液中進行,其概率因素P和活化能都大體具有同樣的數量級,因而反應速率也大體相同。但是也有一些反應,溶劑對反應有顯著的影響。例如某些平行反應,常可藉助溶劑的選擇使得其中一種反應的速率變得較快,使某種產品的數量增多。
溶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一般說來:
(1)溶劑的介電常數對於有離子參加的反應有影響。因為溶劑的介電常數越大,離子間的引力越弱,所以介電常數比較大的溶劑常不利與離子間的化合反應。
(2)溶劑的極性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如果生成物的極性比反應物大,則在極性溶劑中反應速率比較大;反之,如反應物的極性比生成物大,則在極性溶劑中的反應速率必變小。
(3)溶劑化的影響,一般說來。作用物與生成物在溶液中都能或多或少的形成溶劑化物。這些溶劑化物若與任一種反應分子生成不穩定的中間化合物而使活化能降低,則可以使反應速率加快。如果溶劑分子與作用物生成比較穩定的化合物,則一般常能使活化能增高,而減慢反應速率。如果活化絡合物溶劑化後的能量降低,因而降低了活化能,就會使反應速率加快。
(4)離子強度的影響(也稱為原鹽效應)。在稀溶液中如果作用物都是電解質,則反應的速率與溶液的離子強度有關。也就是說第三種電解質的存在對於反應速率有影響.
1.化學反應轉化速率的定義
設有化學反應,其計量方程為
按IUPAC的建議,該化學反應的轉化速率定義為
(7-1)
式中,ξ為化學反應進度;t為反應時間;為化學反應轉化速率,即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反應進度。
設反應的參與物的物質的量為nB時,因有,所以式(7-1)可改寫成
(7-2)
2.定容反應的反應速率
對於定容反應,反應系統的體積不隨時間而變,則物質B的量濃度,於是式(7-2)可寫成
(7-3)
定義(7-4)
式(7-4)作為定容反應的反應速率的常用定義。
由式(7-4),對反應
aA+bB→yY+zZ
則有(7-5)詳細說明
在氣相反應中,常用混合氣體組分的分壓的消耗速率或增長速率來表示反應速率,若為理想混合氣體,則有pB=cBRT,代入式(7-6)及(7-7),則有
(7-8)
通常選用反應物組分中反應物之一作為主反應物,若以組分A代表主反應物,設nA,0及nA分別為反應初始時及反應到時間t時A的物質的量,xA為時間t=0®t=t時反應物A的轉化率,其定義為
(7-9)
xA通常稱為A的動力學轉化率,xA≤xA,e,xA,e為熱力學平衡轉化率。
由式(7-9),有
nA=nA,0(1-xA) (7-10)
當反應系統為定容時,則有
cA=cA,0(1-xA) (7-11)
式中,cA,0,cA分別為t=0及t=t時反應物A的物質的量濃度。將式(7-11)代入式(7-6),有
(7-12)
http://wenda.haosou.com/q/1365358417064050
『玖』 如何判斷三個物質誰和誰先發生化學反應
不說具體什麼物質,讓我很難回答。先分類吧
溶液中的反應:
復分解反應:要綜合考慮酸(鹼)的強弱,沉澱溶解平衡
氧化還原反應:氧化性還原性的比較
氣體之間的反應:這個太復雜,看具體情況吧
固相反應:高考不會考
最後提供一個小技巧:先假設反應物A與反應物B先反應,產生產物D,在看產物D是否與反應物C反應。如果不反應,則反應物A與反應物B先反應。如果產物D與反應物C反應生成反應物B和產物E,那麼可以確定,反應物A與反應物C先反應,生成產物E 。
看上去有點復雜,其實蠻好懂的,認真看看,能理解的。
『拾』 怎樣判斷化學反應先後順序
從反應【過程】來看,可能同時進行多個反應。
從反應【結果】來看,不是同時進行多個反應,而是遵循一定的先後順序,尤其是氧化還原反應。
比如金屬和鹽溶液的置換反應中,如果金屬單質和金屬離子均有多種,從反應【結果】來看:
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排在最前的金屬單質先反應,反應沒了以後依次向後推;排在最後面的金屬離子先被置換出來,反應沒了以後依次向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