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常用的消毒方式有哪些
消毒方法大體上可分為物理法和化學法兩大類。物理法主要有加熱、冷凍、輻射、紫外線和微波消毒等方法,化學法是利用各種化學葯劑進行消毒。
1.物理消毒法物理消毒法主要指利用太陽光和紫外線照射等進行消毒的方法,這種消毒方法簡單方便,不需要使用葯劑,是一種綠色環保的消毒方法,應大力提倡使用。
2.化學消毒法化學消毒法是指使用化學葯劑進行清除、殺滅和滅活致病微生物的方法。化學消毒法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根據化學結構和消毒效果可分為以下幾類:
鹼類:主要包括氫氧化鈉、生石灰等,一般具有較高消毒效果,適用於潮濕和陽光照不到的環境消毒,也用於排水溝和糞尿的消毒,但有一定的刺激性及腐蝕性,價格較低。
氧化劑類:主要有雙氧水、高錳酸鉀、過氧化氫等。
鹵素類:氟化鈉對真菌及芽孢有強大的殺菌力,1%~2%的碘酊常用作皮膚消毒,碘甘油常用於黏膜的消毒。細菌芽孢比繁殖體對碘還要敏感2倍~8倍。還有漂白粉、碘酊、氯胺等。
醇類:75%乙醇常用於皮膚、工具、設備、容器的消毒。
酚類:有苯酚、魚石脂、甲酚等,消毒效力較高,但具有一定的毒性、腐蝕性,污染環境,價格也較高。
醛類:甲醛、戊二醛、環氧乙烷等,可消毒排泄物、金屬器械,也可用於欄舍的熏蒸,可殺菌並使毒素下降。具有刺激性、毒性,長期接觸會致癌。
表面活性劑類:常用的有新潔爾滅、消毒凈、杜滅芬,一般適於皮膚、黏膜、手術器械、污染的工作服的消毒。
季銨鹽類:新潔爾滅、度米芬、洗必泰等,既為表面活性劑,又為鹵素類消毒劑。主要用於皮膚、黏膜、手術器械、污染的工作服的消毒
㈡ 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有含氯消毒劑、氧化消毒劑、碘類消毒劑、醛類消毒劑、雜環類氣體消毒劑、酚類消毒劑、醇類消毒劑、季胺類消毒劑等。
㈢ 化學消毒劑有哪些
84消毒液,氯氣都是常用的消毒劑
㈣ 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有哪些
碘類
75酒精
用於皮膚粘膜消毒;
含氯消毒劑多用物體表面消毒
如
84消毒液
泡騰片
㈤ 常用化學消毒劑及使用方法
浸泡法
選用殺菌譜廣、腐蝕性弱、水溶性消毒劑,將物品浸沒於消毒劑內,在標準的濃度和時間內,達到消毒滅菌目的。浸泡消毒時,消毒液連續使用過程中,消毒有效成分不斷消耗,因此需要注意有效成分濃度變化,應及時添加或更換消毒液。當使用低效消毒劑浸泡時,需注意消毒液被污染的問題,從而避免疫源性的感染。
擦拭法
選用易溶於水、穿透性強的消毒劑,擦拭物品表面或動物體表皮膚、黏膜、傷口等處。在標準的濃度和時間里達到消毒滅菌目的。
噴灑法
將消毒液均勻地噴灑在被消毒物體上。用5%來蘇兒溶液噴灑消毒鴨舍地面等。
噴霧法
將消毒液通過噴霧形式對物體表面、鴨舍或鴨群體表進行消毒。
發泡(泡沫)法
此法是自體表噴霧消毒後開發的又一新的消毒方法。所謂發泡消毒是把高濃度的消毒液用專用的發泡機製成泡沫散布在鴨舍內面及設施表面。主要用於水資源貧乏的地區,或為了避免消毒後的污水進入污水處理系統而破壞活性污泥的活性以及自動環境控制的鴨舍,一般用水量僅為常規消毒法的1/10。採用發泡消毒法,對一些形狀復雜的器具、設備進行消毒時,由於泡沫能較好地附著在消毒對象的表面,故能得到較為一致的消毒效果,且由於泡沫能較長時間附著在消毒對象表面,延長了消毒劑的作用時間。
洗刷法
用毛刷等蘸取消毒劑溶液在消毒對象表面洗刷。如外科手術前術者的手用洗手刷在0.1%新潔爾滅溶液中洗刷消毒。
沖洗法
將配製好的消毒液沖濕物體表面進行消毒。這種方法消耗大量的消毒液,一般較少使用。
熏蒸法
通過加熱或加入氧化劑,使消毒劑呈氣體或煙霧,在標準的濃度和時間里達到消毒滅菌目的。適用於鴨舍內物品及空氣消毒或精密貴重儀器和不能蒸、煮、浸泡消毒的物品的消毒。環氧乙烷、甲醛、過氧乙酸以及含氯消毒劑均可通過此種方式進行消毒,熏蒸消毒時環境濕度是影響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
撒布法
將粉劑型消毒劑均勻地撒布在消毒對象表面。如含氯消毒劑可直接用葯物粉劑進行消毒處理,通常用於地面消毒。消毒時,需要較高的濕度使葯物潮解才能發揮作用。
㈥ 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有哪些
消毒是養殖場重要且必需的環節,消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預防養殖場疫病感染和控制疫病暴發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養殖場高效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農村養殖場戶消毒意識很強,此項工作也在天天進行。但是,真正能夠進行科學消毒的並不是很多,很大一部分養殖場戶對消毒的基本常識不是很清楚,往往是跟從和模仿,消毒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為此對常用消毒劑的種類及使用注意事項做一下介紹。
消毒是指清除和殺滅環境和物體中的致病微生物或使微生物滅活的過程,分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兩種。物理消毒主要指陽光和紫外線照射等。化學消毒指用化學葯品清除、殺滅和滅活致病微生物的過程。常用化學消毒劑根據化學結構可分為:
1.鹼類:主要包括氫氧化鈉、生石灰等,一般具有較高消毒效果,適用於潮濕和陽光照不到的環境消毒,也用於排水溝和糞尿的消毒,但有一定的刺激性及腐蝕性,價格較低。
2.氧化劑類:主要有雙氧水、高錳酸鉀、過氧化氫等。
3.鹵素類:氟化鈉對真菌及芽孢有強大的殺菌力,1%2%的碘酊常用作皮膚消毒,碘甘油常用於黏膜的消毒。細菌芽孢比繁殖體對碘還要敏感28倍。還有漂白粉、碘酊、氯胺等。
4.醇類:75%乙醇常用於皮膚、工具、設備、容器的消毒。
5.酚類:有苯酚、魚石脂、甲酚等,消毒能力較高,但具有一定的毒性、腐蝕性,污染環境,價格也較高。
6.醛:甲醛、戊二醛、環氧乙烷等,可消毒排泄物、金屬器械,也可用於欄舍的熏蒸,可殺菌並使毒素下降。具有刺激性、毒性,長期會致癌。
7.表面活性劑:常用的有新潔爾滅、消毒凈、杜滅芬,一般適於皮膚、黏膜、手術器械、污染的工作服的消毒。
8.季銨鹽:新潔爾滅、度米芬、洗必泰等,既為表面活性劑,又為鹵素類消毒劑。主要用於皮膚、黏膜、手術器械、污染的工作服的消毒。
根據消毒效果又可分為:
1.高效消毒劑:戊二醛、甲醛、過氧乙酸。
2.中效消毒劑: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鈉、二氯異氰尿酸鈉、(優氯凈)、碘(碘伏、復合碘,(皮膚、黏膜新型消毒劑)酒精。
3.低效消毒劑:新潔爾滅、洗必泰。
在選擇消毒肌范冠既攉煥圭唯氦瀝劑時通常遵循以下原則:
(1)在使用條件下高效、低毒、無腐蝕性,無特殊的嗅味和顏色,不對設備、物料、產品產生污染。
(2)在有效抗菌濃度時,易溶或混溶於水,與其他消毒劑無配伍禁忌。
(3)對大幅度溫度變化顯示長效穩定性,貯存過程中穩定。
(4)價格便宜。在使用消毒劑時應注意:
1.將需要消毒的環境或物品清理干凈,去掉灰塵和覆蓋物,有利於消毒劑發揮作用。
2.養殖場應多備幾種消毒劑,定期交替使用,以免產生耐葯性。
3.密切注意消毒劑市場的發展動態,及時選用和更換最佳的消毒新產品,以達最佳消毒效果。
㈦ 常見的消毒液種類有哪些
2.1醇類消毒劑
主要代表產品是75%乙醇。其作用機制是通過使病原微生物脫水或溶解病毒脂質外套膜從而殺滅細菌或滅活病毒,但有效濃度必須達到75%以上,因此研究提示75%酒精既能殺滅細菌也能滅活病毒。75%酒精消毒可以應用多種場景:①皮膚消毒[3]:一項研究提示使用 75%酒精棉球擦手1min消毒, 手上衛生合格率平均為98.6%;②物體表面消毒[4]:一項研究提示用75%酒精消毒物體表面,檢出存活菌數平均為3 cfu/cm2,符合標准。75%酒精優點:價格便宜,容易獲取,安全性好,可以用於皮膚粘膜消毒。缺點在於酒精易燃,存在安全隱患,且容易揮發持續時間不長,一旦噴灑揮發無法達到75%濃度,因此只能用於皮膚及小物品消毒,應禁止對家中空氣、環境等大范圍噴灑消毒,保證安全。
2.2含氯消毒劑
主要代表產品是84消毒液(次氯酸鈉),84消毒液是次氯酸鈉和氯化鈉的混合溶液,消毒時起作用的是次氯酸鈉。84消毒液作用機理:具有極強的氧化性,氧化細菌/病毒核酸物質從而殺滅細菌及病毒[5]。84消毒液主要用於醫療、衛生、公共場所消毒,一項研究顯示採用84消毒液對醫院門把手的擦拭顯示其可顯著殺滅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胞、銅綠假單胞桿菌[5]。另一項研究提示次氯酸鈉對貓杯狀病毒、人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犬瘟熱病毒、人皰疹病毒、人腺病毒、犬腺病毒和犬細小病毒有較好的滅活作用[6]。84消毒液的優點是價格便宜,不易揮發滅菌持久,病毒滅活能力較強。但缺點是84消毒液具有強烈氧化性及漂白性,對金屬、衣物、皮革、皮膚粘膜具有較強的腐蝕性,此外84消毒液遇到酸性成份容易生成氯氣對呼吸道粘膜產生損傷,且可能致畸,因此84消毒液被建議用於敞開通風的公共環境消毒,不能用於室內家庭消毒,也不用於皮膚黏膜、食物、衣物、衛生間等消毒,易造成腐蝕及中毒發生,尤其是家有孕婦不能使用,使用過程必須帶上手套。
2.3酚類
主要代表產品是對氯間二甲苯酚(滴露、威露士),是廣譜防霉抗菌劑,對多數細菌繁殖體、真菌都有殺滅功效,機理主要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性而達到抑菌作用,但對病毒無滅活作用[7]。對氯間二甲苯酚應用消毒場景較多,包括:①皮膚消毒:一項研究證實對氯間二甲苯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分別作用5 min和10 min,平均殺滅對數值均>5;用濃度為500 mg/L的對氯間二甲苯酚消毒液,對白色念珠菌作用10 min,平均殺滅對數值>5[7]。 ②物品(衣物,玩具等)消毒:一項研究證實對氯間二甲苯酚消毒劑作用1.5 min,對懸液內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平均殺滅率對數值>5.00[8]。對氯間二甲苯酚消毒劑優點在於刺激性小,安全性高,可用於皮膚黏膜、衣物、玩具、辦公用品等消毒。其缺點在於對氯間二甲苯酚對於病毒無滅活作用,在防疫期間應用價值有限,且價格相對昂貴,不適合於家庭環境、公共環境消毒。
2.4季銨鹽類消毒劑
主要代表產品是苯扎氯銨,其是一種季銨鹽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苯扎氯銨屬於雙功能消毒劑,既能殺滅細菌/真菌、又能滅活病毒。大量國內外文獻證實苯扎氯銨具有廣譜殺滅細菌/真菌作用,體外研究證實苯扎氯銨具有顯著殺滅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糞腸球菌、白色念珠菌,黑麴黴菌等病原微生物,也能顯著滅活SARS、MERSr-CoV、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副流感病毒(PSV-1、2、3)、禽流感病毒(H7N9)、紐卡斯爾病病毒、法氏囊病病毒、腺病毒、HIV病毒、HSV-2,腸道病毒、巨細胞病毒、BK病毒、髓灰質炎病毒(PV)、柯薩奇病毒、埃博拉病毒,滅活率超過95%,其病毒滅活能力甚至優於次氯酸鈉[9-10]。苯扎氯銨可用於多場景消毒:①皮膚粘膜消毒:一項國外關於苯扎氯銨洗手液減少醫護人員皮膚瞬時金黃色葡萄球菌研究顯示[11],相比與70%乙醇洗手,苯扎氯銨洗手液使用一周醫護人員指尖的瞬時金黃色葡萄球菌數量明顯減少;②物品(衣物,玩具、辦公用品等)消毒:一項來自於日本化學治療所的研究提示[9],採用苯扎氯銨處理後,SARS、MERSr-CoV、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副流感病毒(PSV-1、2、3)、禽流感病毒(H7N9等)均被顯著滅活,且人沒有損害,顯著優於次氯酸鈉(84消毒液),因此被強烈推薦於疫苗生產設備的滅活;③用於環境消毒:一項來自於巴黎布魯塞爾醫院的研究提示[10],採用苯扎氯銨處理5min後HSV-2,CMV、RSV、ADV病毒滅活率超過95%,最低滅活濃度為0.0025%, 處理1min後,ENV、BKV、ADV病毒滅活率超過99%。苯扎氯銨優點:無色無味無刺激,可用於皮膚黏膜,衣服消毒;不易揮發持續時間長適合環境及物品消毒;安全性高,可用於孕婦新生兒。苯扎氯銨的缺點:價格相對較高,獲取渠道有限。
2.5含碘消毒劑
目前主要產品包括碘伏,聚維酮碘。其是一類高效、廣譜消毒劑,能殺滅細菌、芽胞、極少部分病毒(DNA病毒)、噬菌體、分枝桿菌、原蟲、真菌等病原體,應用范圍廣泛。碘伏起殺菌作用的主要是碘元素本身,它可鹵化菌體蛋白質,使酶失去活性,導致微生物死亡[12-13]。目前碘伏/聚維酮碘主要用於傷口或皮膚消毒,多項研究證實碘伏或聚維酮碘可用於術前皮膚消毒,也可用於術後傷口消毒,可顯著減少感染發生[14-15]。含碘消毒劑優點:無刺激,安全性高,因此常用於醫療環境中的皮膚黏膜消毒。缺點則是具有較深的顏色,且相對較為昂貴,不適合於物品消毒、環境消毒。
㈧ 中效消毒劑包括哪些
人們常稱消毒劑為「化學消毒劑」,按照其作用的水平可分為滅菌劑、高效消毒劑、中效消毒劑、低效消毒劑。
高效消毒劑:指可殺滅一切細菌繁殖體(包括分枝桿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對細菌芽胞也有一定殺滅作用,達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劑。
中效消毒劑:指僅可殺滅分枝桿菌、真菌、病毒及細菌繁殖體等微生物,達到消毒要求的制劑。包括含碘消毒劑、醇類消毒劑、酚類消毒劑等。
常用中效消毒劑包括:含氯消毒劑、乙醇、碘伏,消毒劑是指用於殺滅傳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達到無害化要求的制劑,它不同於抗生素,它在防病中的主要作用是將病原微生物消滅於人體之外,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達到控制傳染病的目的。
低效消毒劑:指僅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和親脂病毒,達到消毒劑要求的制劑。包括苯扎溴銨等季銨鹽類消毒劑、氯己定(洗必泰)等二胍類消毒劑,汞、銀、銅等金屬離子類消毒劑及中草葯消毒劑。按化學性質的不同,現在較常用的化學消毒劑包括:過氧化物類消毒劑:由於它們具有強氧化能力,各種微生物對其十分敏感,可將所有微生物殺滅。
此外,還有雙胍類和季銨鹽類消毒劑,它們屬於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殺菌和去污作用,醫院里一般用於非關鍵物品的清潔消毒,也可用於手消毒,將其溶於乙醇可增強其殺菌效果作為皮膚消毒劑。由於這類化合物可以改變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常將它們與其他消毒劑復配以提高其殺菌效果和殺菌速度。
㈨ 常用化學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化學消毒劑如下:
(1)戊二醛的適用范圍:常用制劑有2%鹼性戊二醛、2%強化酸性戊二醛;適用於不耐熱的精密儀器、醫療器械的消毒與滅菌;消毒需浸泡10-30分鍾;滅菌需浸泡4-10小時。
(2)甲醛的適用范圍:甲醛10-20ml/m³加水20-40ml,加熱,用於室內消毒;甲醛40-60ml/m³加高錳酸鉀20-40g,用於櫃內熏蒸,需密閉6-12小時;4-10%甲醛溶液用於大體解剖、病理組織標本固定。
(3)含氯消毒劑的適用范圍:適用於餐具、茶具、水、環境及疫源地等的消毒;含有效氯0.02%的消毒液浸泡待消毒物品需10分鍾;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浸泡被乙肝病毒、結核分枝桿菌、細菌芽孢污染的物品需30分鍾;用於噴灑時有效氯的含量、消毒時間均需加倍;排泄物的消毒: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劑1份攪拌,放置2-6小時。
(4)乙醇的適用范圍:適用於皮膚、物品表面及醫療器械的消毒;70-75%溶液多用於皮膚消毒;95%溶液用於燃燒滅菌。
注意事項:消毒用的濃度切勿超過80%,濃度過高或過低均影響殺菌效果;不適用於手術器械滅菌;易燃、易揮發,須加蓋保存,置於避火處,並定期檢測溶液濃度;有刺激性,不宜用於黏膜及創面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