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是怎樣的國家
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關聯歷史: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德國、義大利的統一,改變了維也納體系的歐陸均勢。 工業主要集中在北部,有米蘭,都靈,熱那亞的三角地區。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機械·化學·電子·紡織等。都靈是汽車城,米蘭是化學工業基地,熱那亞為造船工業。東部和中部,新興工業區,以中小企業集聚,多輕工業。南部西西里島以煉油工業為主,石油從北非·中東進口,塔蘭托建立在南部港口基礎上,便於進口鐵礦石和產品向國際市場輸出。 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旅遊業營業額達150萬億里拉(約合714億多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凈收入約53萬億里拉(約合252億多美元)。對外貿易是義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進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進出口主要對象為歐盟和美國以及東亞和拉美地區。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B. 西歐西部工業區.
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鉀鹽等礦產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頒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豐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圍發展宇航、飛機、微電子分布特點: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米蘭、都靈、熱那亞的三角工業區。都靈汽車工業發達,米蘭是重要化學工業基地,熱那亞造船工業歷史悠久。南部沿海城市塔蘭托,建立了大型鋼鐵廠
C. 缺乏能源且又多山的義大利為何如此發達
國家概況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西與法國,北與瑞士,奧地利,東與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亞得里亞海和第勒尼安海(都是地中海的子海)。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
義大利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關聯歷史: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德國、義大利的統一,改變了維也納體系的歐陸均勢。
工業主要集中在北部,有米蘭,都靈,熱那亞的三角地區。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機械·化學·電子·紡織等。都靈是汽車城,米蘭是化學工業基地,熱那亞為造船工業。東部和中部,新興工業區,以中小企業集聚,多輕工業。南部西西里島以煉油工業為主,石油從北非·中東進口,塔蘭托建立在南部港口基礎上,便於進口鐵礦石和產品向國際市場輸出。
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旅遊業營業額達150萬億里拉(約合714億多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凈收入約53萬億里拉(約合252億多美元)。對外貿易是義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進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進出口主要對象為歐盟和美國以及東亞和拉美地區。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30133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中部有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Monte Bianco)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多火山和地震,亞平寧半島西側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的活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po),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南坡,水能蘊藏豐富。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Lago di Garda)、馬焦雷湖(Lago Maggiore)、科摩湖(Lago di Como)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義大利存在著資源貧乏、工業起步較晚的劣勢。但義大利注意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重視研究和引進新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礦產資源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大理石、汞、硫磺等資源,還有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工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賴外國進口,工業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義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億噸左右,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產量居歐洲第二;塑料工業、拖拉機製造業、電力工業等也位居世界前列。伊利、埃尼和埃菲姆三大國營財團掌握著經濟命脈,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中小企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近70%的國內生產總值由這些企業創造,因此被世人稱為「中小企業王國」。在製革、製鞋、紡織、傢具、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電子工業等部門均占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勞動力安排富於伸縮性和產品出口的比例大等優點。以家庭式微型企業為主的「地下經濟」十分繁榮,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農業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0%。義大利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跡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發達,公路四通八達,旅館多為中小型。
D. 義大利有哪些城市比較出名
工業主要集中在北部,有米蘭,都靈,熱那亞的三角地區
都靈是汽車城,米蘭是化學工業基地,熱那亞為造船工業
南部西西里島以煉油工業為主
塔蘭托建立在南部港口基礎上,便於進口鐵礦石和產品向國際市場輸出。
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拉齊奧不是一個城市,是一個行政區。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共104個省,8098個市(鎮)。20個行政區是:皮埃蒙特、瓦萊達奧斯塔、倫巴第、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托、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齊、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西西里島、撒丁島。
義大利首都羅馬(Rome或Roma)是有著輝煌歷史的歐洲文明古城,由於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並有悠久的歷史,故被稱為「七丘城」和「永恆之城」。羅馬位於亞平寧半島中部的台伯河畔,總面積為1507.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8平方公里。羅馬市現由55個居民區組成,人口約264萬多。
還有那不勒斯 卡利亞里 比薩 維羅納這些城市還是很出名的
E. 歐洲西部的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哪些國家的哪個方位
法國主要工業區:巴黎盆地和塞納河下游綜合性工業區;東北部阿爾薩斯和洛林工業區;北部工業區;羅訥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工業區。主要工業中心:法國主要的工業中心有里爾、敦刻爾克、馬賽、福斯。
德國是工業區:德國西北部的魯爾區是世界上重要的傳統工業區之一,是煤炭、鋼鐵、化學工業集中分布地區,西南部的薩爾工業區,煤炭儲量大,鋼鐵和機械工業發達。德國新興工業逐步向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圖加特發展,慕尼黑是南部的主要工業中心,以宇航、飛機製造、微電子等工業為主。義大利工業:義大利的老工業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蘭、都靈、熱那亞最為發達,是義大利的「工業三角地帶」,全國的經濟中心,主要工業以傳統工業為主,有汽車、造船、紡織、冶金、化學等部門。義大利的新興工業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北部。這里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一直以農業經濟為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們充分利用這里的區位優勢及國內外有利條件,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為了同西北部的傳統工業區和至今工業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區別,人們把義大利的新興工業區稱為「第三義大利」。
F. 義大利的工業三城是指那三個城市
義大利的老工業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蘭、都靈、熱那亞最為發達,是義大利的「工業三角地帶」,全國的經濟中心,主要工業以傳統工業為主,有汽車、造船、紡織、冶金、化學等部門。義大利的新興工業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北部。這里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一直以農業經濟為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們充分利用這里的區位優勢及國內外有利條件,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為了同西北部的傳統工業區和至今工業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區別,人們把義大利的新興工業區稱為「第三義大利」。
2.發展機遇及條件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傳統上是農業、旅遊業和輕工業生產區,工業組織鬆散、設備落後、手工作坊。70年代以後,西北地區傳統工業受到沖擊,出現衰退,而這里由於具有廉價的勞動力、眾多的中小企業和較好的社會、文化教育環境,形成了許多專業性較強的、內部經濟聯系密切的、由中小企業組成的工業小區,使得經濟蓬勃發展。
以後,又由於政府的大力支持、義大利經濟高度開放。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等條件和機遇(如課本圖5.37),使得這里迅速發展成了一新興工業區。
以上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其中,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先決條件,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和國內經濟的高度開放是經濟保障,而原料和能源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使新興工業選擇了低能耗、污染小的輕工業。新興工業區的工業,正是以輕工業和傳統輕工業為主,主要有紡織業、服裝業、製鞋業、陶瓷業、木工機械、食品業和自動化設備等工業,它們都分散在眾多的工業小區內。
3.新興工業區的特點
從以上的分析中則可了解到,它與傳統工業區相比,具有明顯的差別。為了便於更方便地了解,我列出下表對其進行比較(如下表)。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與傳統工業區對比
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中小型企業為主
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
資金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
集中
從以上表格中,可明顯地看出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4.工業小區的含義及模式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是以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為獨特的發展模式。
在義大利,工業小區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它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這種工業小區,在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內星羅棋布,如課本圖5.38所標注的工業小區,這只是這里眾多工業小區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普拉托的毛紡業小區靠近歷史文化名城佛羅倫薩,是義大利眾多新興工業小區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這里的紡織業,歷史悠久,技藝高超,在國際市場中處於優勝地位,曾與曼徹斯特(英國)、里昂(法國)並稱為歐洲三大紡織工業中心。
G. 義大利都靈市的著名工業城市是什麼
都靈是義大利第三大城市,大工業中心之一,皮埃蒙特區首府,義大利的汽車城,也是歐洲最大的汽車產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發展迅速,尤以汽車製造業聞名於世。現為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多大型的現代化企業。義大利的汽車城,也是歐洲最大的汽車產地,產量佔全國的90%。菲亞特汽車公司產量居全國之冠。在阿爾卑斯山脈廉價水電基礎上,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有發動機、機床、電子、電器、化學、軸承、飛機、精密儀器、儀表以及軍火工業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意、德重要的軍火製造中心。電力煉鋼業較發達。附近的伊夫雷亞市是打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生產中心 。橡膠、造紙、皮革、印刷等工業重要。所產巧克力和各種葡萄酒著名。
H. 義大利的歷史、地理、人文情況!!
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主要由靴子型的亞平寧半島和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大島西西里島和薩丁島組成。義大利在北方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包圍著兩個袖珍國——聖馬利諾和梵蒂岡。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共103個省,8088個市(鎮)。首都羅馬。其服務業、旅遊業及對外貿易尤為發達。國內各大區經濟差距較大,南北差距明顯。義大利因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為數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產而被稱為美麗的國度。義大利是世界上高度發達國家之一,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西與法國,北與瑞士,奧地利,東與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亞得里亞海和第勒尼安海(都是地中海的子海)。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 義大利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關聯歷史: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德國、義大利的統一,改變了維也納體系的歐陸均勢。 工業主要集中在北部,有米蘭,都靈,熱那亞的三角地區。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機械·化學·電子·紡織等。都靈是汽車城,米蘭是化學工業基地,熱那亞為造船工業。東部和中部,新興工業區,以中小企業集聚,多輕工業。南部西西里島以煉油工業為主,石油從北非·中東進口,塔蘭托建立在南部港口基礎上,便於進口鐵礦石和產品向國際市場輸出。 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旅遊業營業額達150萬億里拉(約合714億多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凈收入約53萬億里拉(約合252億多美元)。對外貿易是義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進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進出口主要對象為歐盟和美國以及東亞和拉美地區。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義大利主要是義大利人,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 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路德(SALUTE)!(祝你健康)」。另外,當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被認為是不禮貌和討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馬上對旁邊的人表示「對不起」。據說是因為歐洲曾有過因重感流行而置死人命的先例,感冒在義大利人眼中也如洪水猛獸般恐怖,因為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路德(SALUTE)!(祝你健康)」。 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在正式場合,穿著十分講究。見面禮是握手或招手示意;對長者、有地位和不太熟悉的人,要稱呼他的姓,加上「先生」、「太太」、「小姐」和榮譽職稱;在就餐、乘車、乘電梯等情況下,都會讓女士先行。和義大利人談話要注意分寸,一般談論工作、新聞、足球;不要談論政治和美式橄欖球。義大利人忌諱交叉握手,忌諱數字「17」。 在義大利人心目中,自由是最重要的,義大利人的守時和集體觀念相對就差一點,宴會遲到20分鍾左右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義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燴水果、喝酸牛奶的習慣。酒特別是葡萄酒是義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不論男女幾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時,也要摻上一些酒。 義大利人忌諱菊花。 義大利的婚喪嫁娶習俗,與歐洲其他國家相似,儀式多與宗教儀式相關。義大利人的嫁娶需要經過訂婚(交換訂婚戒指)、結婚(分為民政和教堂婚禮)兩道儀式,3月、4月是義大利青年選擇結婚高峰期。義大利人在1974年5月以前是不允許離婚的,在1974年5月16日全民公決後,義大利人的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 義大利人的埋葬方式多為土葬,多葬在大型公墓內。 義大利人完全以家庭為中心,祖母(nonna)非常受人尊重——每年甚至還有一個「最酷奶奶」的評選(最近的優勝者因赤腳跳快速旋轉的塔蘭台拉舞而擊敗了其他競爭者,在比賽中勝出)。
I. 西歐主要國家的主要工業,例如德國煤炭,
法國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 法國的能源工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由其是其核能工業,與美國同屬於世界第一梯隊。法國的高速鐵路技術、航空航天技術亦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佔有重要影響,軍工技術在歐洲領先。法國化妝品業和奢侈品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德國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豐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水源充足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圍發展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 林 義大利工業發達,但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米蘭、都靈、熱那亞的三角工業區。都靈汽車工業發達,米蘭是重要化學工業基地,熱那亞造船工業歷史悠久。南部沿海城市塔蘭托,建立了大型鋼鐵廠英國 西歐的島國 汽車、飛機、電子工業頒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J. 分析比較日本,印度,中國,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美國的工業分布
日本
日本工業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設備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布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來源地和產品的銷售地。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周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來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業的問題。工業布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展;(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中國
中國經濟界把裝備重工業自身的重工業部門稱為基礎工業,是重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冶金、石油、煤炭、電力、化學、機械工業等。
以上是基礎工業的定義。根據這個定義來看,現在國內的基礎工業大部分集中在一些傳統的重工業地區,比如說是東北三省,四川,貴州,陝西等地。其中,陝西集中了大量的科研部門。四川是中國軍工廠最密集的地區。
義大利
義大利的老工業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蘭、都靈、熱那亞最為發達,是義大利的「工業三角地帶」,全國的經濟中心,主要工業以傳統工業為主,有汽車、造船、紡織、冶金、化學等部門。義大利的新興工業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北部。這里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一直以農業經濟為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們充分利用這里的區位優勢及國內外有利條件,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為了同西北部的傳統工業區和至今工業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區別,人們把義大利的新興工業區稱為「第三義大利」。
與傳統工業區相比,具有明顯的差別。為了便於更方便地了解,我列出下表對其進行比較(如下表)。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與傳統工業區對比
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中小型企業為主
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
資金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
集中
法國
汽車工業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斯特拉斯堡、聖艾蒂安;航空航天工業主要分布在巴黎、圖盧茲、波爾多、馬賽、特爾貝斯等;電力工業主要在布列塔尼、盧瓦爾河流域和羅衲河地區比較集中;化學工業主要有里昂、巴黎、南錫等都是傳統化學工業中心。
俄羅斯
俄羅斯是重要的工業大國,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重工業部門突出。俄工業結構不合理,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有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工業中心。
在烏拉爾一帶,建有以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為主的烏拉爾工業區。
在西伯利亞地區,則以石油,機械,森林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聖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主要燃料基地有西西伯利亞(秋明)油田,伏爾加-烏拉爾油氣田,庫茲巴斯煤田。
美國
美國工業的分布大體上分為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全國的鋼鐵、機械、汽車、化工等傳統工業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這里。南部地區過去以農業為主。由於這里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較東北部小,美國工業逐漸由東北部向南部發展,形成美國新興的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工業基地。太平洋沿岸的狹窄平原和谷地,是西部工業的集中地帶,宇航、電子、信息技術等新興工業發展較快。
印度
英國對印度的長期殖民統治,使印度的工業分布極不合理,工業高度集中在幾個沿海的大城市。沿海地區的孟買、加爾各答、阿默達巴德所在的三個邦的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工業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的狀況已經有所改善,工業分布趨於合理。目前,印度已經形成了五個重要的工業區。
1.加爾各答工業區。加爾各答工業區是印度形成最早、規模最大的工業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爾各答工業區發展緩慢,其工業產值在印度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現在,加爾各答工業區的工業總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10/100左右。恆河三角洲是印度的黃麻產地,加爾各答是印度的麻紡織工業中心,也是機械製造工業中心。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城市。
2.孟買一浦那工業區。孟買一浦那工業區是一個綜合性的工業基地,主要工業部門有棉紡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冶煉工業等,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孟買一浦那工業區棉紡織工業重要,其棉紡織工業產值佔印度棉紡織工業總產值30%。盂買一浦那工業區是印度最大的工業區,其工業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16.7%。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港口,棉花及其棉紡織品的輸出地,印度第二大城市。
3.阿默達巴德工業區。阿默達巴德工業區是印度的棉花、油料產地,發達的農業為業提供豐富的工業原料,促進了工業的發展。阿默達巴德工業區以傳統工業為主,主要工業部門有棉紡織工業、油脂工業等。其中,棉紡織工業,油脂工業產值居印度首位。水泥工業、化學工業地位重要。
4.馬德拉斯一班加羅爾工業區。馬德拉斯—班加羅爾工業區是印度發展最快的一個工業區,其工業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9.6%0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工業、飛機製造、造船工業、石油冶煉、電子工業、電機製造工業等,是一—個以新興工業為主的工業區。
5.那格浦爾工業區。那格浦爾工業區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傳統工業區,被譽為印度的「魯爾」區。那格浦爾工業區分布在煤炭、鐵礦產地附近,屬於「煤鐵復合體型」工業布局。煤炭、鋼鐵產量佔印度煤炭、鋼鐵總產量的75%。在煤炭、鋼鐵工業的基礎上,還發展了電力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