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化學中空氣浴怎麼制備

化學中空氣浴怎麼制備

發布時間:2022-05-17 22:52:19

㈠ 化學空氣浴裝置是怎麼樣的

就是一個坩堝放在燒杯上面(燒杯中加水),下面石棉網加熱

㈡ 在實驗室怎樣制備O3它具有什麼作用

個人認為實驗室臭氧可以由臭氧發生器制,但是如果一定要用葯品制,我這兒也找到了個方法
步驟:
1.較多量的高錳酸鉀與濃硫酸在浸入冰水的容器中反應,可得到棕綠色油狀液體七氧化二錳。
2KMnO4 + H2SO4 = Mn2O7 + K2SO4 + H2O
2.在50度到70度的溫度下加熱反應後的物質使其中的七氧化二錳分解,注意是50度到70度,超過70度會爆炸
Mn2O7 = 2MnO2 + O3↑
如果分解過頭,會生成一體積臭氧和三體積氧氣。
臭氧是氧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它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藍色氣體。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它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
【主要的制臭氧技術有:電解法、核輻射法、紫外線、等離子體及電暈放電法等幾種。應用比較廣泛的是臭氧發生器放電氧化空氣或純氧氣成臭氧,紫外線殺菌燈分解空氣中的氧氣形成臭氧。即應用高能量互動式電流作用空氣中的氧氣使氧氣分子電離而成臭氧。 高錳酸鹽和強酸反應可以生成臭氧(O3)。】
臭氧主要功能 1 、食物凈化: 由表及裡的降解果蔬、糧食中殘留的化肥、農葯等有毒物質,清除肉、蛋中的抗生素、化學添加劑、激素等有害物質,殺滅海鮮中容易引起中毒的嗜鹽性菌,把住病從口入關。 2 、飲用水凈化: 自來水經臭氧處理後是一種優質的生飲水。每升水只需通入 O3 2 分鍾即可去除水中的余氯,殺菌、消毒、去味、去除重金屬,防止致癌物質三氯甲烷的生成,增加水中含氧量,自製理想純凈的飲用水。 3 、消毒滅菌: 將清洗後的餐飲用具放入水中通入 O?20 分鍾,可去除洗滌劑殘留物,殺滅細菌、病毒,替代電子消毒櫃,避免餐飲用具傳染疾病。還可對衣物、毛巾、抹布、襪子等進行水介質消毒、除味。 4 、空氣凈化: 將臭氧排氣管掛在 1.7 米以上高度,排放 O?20--30 分鍾,即可有效去除室內煙塵或裝飾材料的異味,降塵滅菌,增加空氣含氧量,清新空氣,讓您在家中享受到雨後森林般清新的空氣(可用於家庭、辦公室、會議室、娛樂場所的除煙、除塵、消毒、去味)。 5 、果蔬保鮮、防霉: 家庭果蔬保鮮只需往袋裝果蔬中通入 O?2 分鍾,可延長保鮮期 7 天,也可用於菜窖防霉、果蔬運輸。 6 、洗浴、美容、保健: 洗臭氧浴在國外已成為時尚,通過臭氧浴治療疾病已有多年歷史,這是 O?的又一神奇功效。經常洗臭氧浴能排除體內毒素,活化表皮細胞,消除痤瘡,美白皮膚,對風濕病、皮膚病、婦科病、糖尿病及灰指甲等有良好療效。 7 、養魚、澆花: 澆花、大棚蔬菜的噴灌,能避免蟲害,減少農葯使用量。 養魚、水產養殖, O?進入水中釋放出初生態氧,消滅細菌、病毒,氧化雜質,防止水質腐壞變質,增加水中養份。 8 、除臭: 因臭氧有很強的氧化分解能力,可迅速而徹底的消除空氣中、水中的各種異味。

㈢ 空氣浴如何保健

空氣浴就是讓身體皮膚廣泛地、直接地接觸新鮮空氣來保健身體。人生活在空氣中,而空氣里的溫度(氣溫)、空氣的流速(氣流,也稱作風)、空氣的濕度(氣濕)、空氣的壓力(氣壓)以及空氣的化學成分(如陰離子和陽離子含量)經常變化,為提高身體對外界空氣變化的適應能力,在生活的環境中有意識地進行空氣浴是健身的方法之一。

1.空氣浴的方法做到盡量少穿衣服,或脫光衣服只穿短褲,使皮膚廣泛接觸空氣,可在家中的陽台上進行,也可在戶外進行。空氣浴分為如下幾種,可循序漸進地進行。

1.暖空氣浴暖空氣浴的氣溫通常為20~30℃左右,剛開始鍛煉時間可短些,以後可慢慢延長。

2.涼空氣浴涼空氣浴的氣溫通常為15~20℃左右。涼空氣浴最好在夏季暖空氣浴的基礎上進行,鍛煉時間可短些,以身體不出現寒冷為度。涼空氣浴比暖空氣浴對人體的保健作用大。

3.冷空氣浴冷空氣浴要在涼空氣浴的基礎上進行,氣溫通常在14℃以下,但不宜低於0度。初練者每次不應超過5分鍾,鍛煉一周後逐漸加長時間,以6~20分鍾為宜,煉前、煉後均宜做全身的擦摩運動,以使皮膚發熱為度。在濕度過低時可配合體操、跳繩、跑步等健身運動進行,不可靜坐或站立不動。冷空氣浴的鍛煉最好在機體出現寒顫前結束。

2.空氣浴的保健效應1.對環境的適應性通過空氣浴,可使人體適應外界環境,少患季節病。

2.電離子的作用空氣中的電離子,對人體的益處尤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空氣中的電離子進入呼吸道、接觸皮膚後可發生生理效應,刺激呼吸道及肺內大量迷走神經纖維,把興奮傳給延腦、迷走神經和呼吸中樞,然後擴散、波及延腦血管運動等生命中樞,導致各種相應的良好的生理效應。所以在國外有些病人在醫生的輔導下堅持進行空氣浴,治療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神經紊亂、麻痹或痙攣等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空氣中的電離子還可促進鼻黏膜上皮細胞再生,恢復黏膜功能,防治萎縮性鼻炎等。

(2)空氣中的電離子進入血液循環後,可使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等增多,因而有助於防治血液系統疾病,提高機體免疫力。

(3)臨床觀察實驗還證明,空氣中的負離子進入人體後,可使萎縮的神經興奮,腦的活動轉佳;並可提高肺的換氣功能,使呼吸系數增加;還可使血糖和膽固醇降低,促進胃液分泌;並可改善慢性腎炎、肝炎及前列腺炎等慢性病的症狀。

3.抗衰老作用科學人員測定,人們在室外的涼空氣浴中,皮膚溫度可降低1~2℃,脈搏減少4~8次,心臟負擔減少,血壓降低,有利於抗衰老與防治慢性疾病。

4.振奮精神,促進血液循環作用科學實驗和臨床實踐都表明,冷空氣浴能振奮精神,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某些激素分泌增多,可起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並可改善呼吸系統和造血功能。對於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感冒、咽喉炎、抑鬱症、凍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有良好的作用。為此,日本有以「冷療」為主的醫療機構。

3.空氣浴的留心事項①空氣浴一定要因人而異、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千萬不可盲目亂來。

②大汗或身體過度疲勞時,不要進行空氣浴,因大汗時皮膚血管擴張、毛眼開張,這時進行空氣浴極容易著涼感冒。飯後一小時內也不要進行空氣浴。

③發熱病人、虛弱的幼兒、老人及有嚴重心臟病的人以及各種急症患者均不宜進行冷空氣浴。

④空氣浴最好在環境優美:樹木繁茂、花草莊稼叢生的地方進行,也可在江湖海畔空氣新鮮的地方進行,因為這些地方氧氣多,空氣中的陰離子也多,最不宜在人口稠密或氧氣少、陰離子少的地方進行。

㈣ 高考化學實驗

一.中學化學實驗操作中的七原則
掌握下列七個有關操作順序的原則,就可以正確解答「實驗程序判斷題」。
1.「從下往上」原則。以Cl2實驗室製法為例,裝配發生裝置順序是:放好鐵架台→擺好酒精燈→根據酒精燈位置固定好鐵圈→石棉網→固定好圓底燒瓶。
2.「從左到右」原則。裝配復雜裝置應遵循從左到右順序。如上裝置裝配順序為:發生裝置→集氣瓶→燒杯。
3.先「塞」後「定」原則。帶導管的塞子在燒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燒瓶固定後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緊或因用力過猛而損壞儀器。
4.「固體先放」原則。上例中,燒瓶內試劑MnO2應在燒瓶固定前裝入,以免固體放入時損壞燒瓶。總之固體試劑應在固定前加入相應容器中。
5.「液體後加」原則。液體葯品在燒瓶固定後加入。如上例中濃鹽酸應在燒瓶固定後在分液漏斗中緩慢加入。
6.先驗氣密性(裝入葯口前進行)原則。
7.後點酒精燈(所有裝置裝完後再點酒精燈)原則。
二.中學化學實驗中溫度計的使用分哪三種情況以及哪些實驗需要溫度計
1.測反應混合物的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需要測出反應混合物的准確溫度,因此,應將溫度計插入混合物中間。
①測物質溶解度。②實驗室制乙烯。
2.測蒸氣的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多用於測量物質的沸點,由於液體在沸騰時,液體和蒸氣的溫度相同,所以只要測蒸氣的溫度。①實驗室蒸餾石油。②測定乙醇的沸點。
3.測水浴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往往只要使反應物的溫度保持相對穩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熱,溫度計則插入水浴中。①溫度對反應速率影響的反應。②苯的硝化反應。
三.常見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實驗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實驗:
熱KMnO4制氧氣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別是:防止KMnO4粉末進入導管;防止實驗中產生的泡沫湧入導管;防止氨氣與空氣對流,以縮短收集NH3的時間。

㈤ 初中化學實驗有哪些最好有步驟,謝謝

一.中學化學實驗操作中的七原則

掌握下列七個有關操作順序的原則,就可以正確解答「實驗程序判斷題」。

1.「從下往上」原則。以Cl2實驗室製法為例,裝配發生裝置順序是:放好鐵架台→擺好酒精燈→根據酒精燈位置固定好鐵圈→石棉網→固定好圓底燒瓶。

2.「從左到右」原則。裝配復雜裝置應遵循從左到右順序。如上裝置裝配順序為:發生裝置→集氣瓶→燒杯。

3.先「塞」後「定」原則。帶導管的塞子在燒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燒瓶固定後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緊或因用力過猛而損壞儀器。

4.「固體先放」原則。上例中,燒瓶內試劑MnO2應在燒瓶固定前裝入,以免固體放入時損壞燒瓶。總之固體試劑應在固定前加入相應容器中。

5.「液體後加」原則。液體葯品在燒瓶固定後加入。如上例中濃鹽酸應在燒瓶固定後在分液漏斗中緩慢加入。

6.先驗氣密性(裝入葯口前進行)原則。

7.後點酒精燈(所有裝置裝完後再點酒精燈)原則。

二.中學化學實驗中溫度計的使用分哪三種情況以及哪些實驗需要溫度計

1.測反應混合物的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需要測出反應混合物的准確溫度,因此,應將溫度計插入混合物中間。

①測物質溶解度。②實驗室制乙烯。

2.測蒸氣的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多用於測量物質的沸點,由於液體在沸騰時,液體和蒸氣的溫度相同,所以只要測蒸氣的溫度。①實驗室蒸餾石油。②測定乙醇的沸點。

3.測水浴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往往只要使反應物的溫度保持相對穩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熱,溫度計則插入水浴中。①溫度對反應速率影響的反應。②苯的硝化反應。

三.常見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實驗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實驗:

熱KMnO4制氧氣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別是:防止KMnO4粉末進入導管;防止實驗中產生的泡沫湧入導管;防止氨氣與空氣對流,以縮短收集NH3的時間。

四.常見物質分離提純的10種方法

1.結晶和重結晶:利用物質在溶液中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如NaCl,KNO3。

2.蒸餾冷卻法:在沸點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餾。

3.過濾法:溶與不溶。

4.升華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來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過量的NaOH溶液里過濾分離。

7.增加法:把雜質轉化成所需要的物質:CO2(CO):通過

熱的CuO;CO2(SO2):通過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氣體中的氣體雜質,氣體雜質必須被葯品吸收:N2(O2):將混合氣體通過銅網吸收O2。

9.轉化法:兩種物質難以直接分離,加葯品變得容易分離,然後再還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過濾,除去Fe(OH)3,再加酸讓NaAlO2轉化成A1(OH)3。

10.紙上層析(不作要求)

五.常用的去除雜質的方法10種

1.雜質轉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氫氧化鈉,使苯酚轉化為酚鈉,利用酚鈉易溶於水,使之與苯分開。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熱的方法。

2.吸收洗滌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氫和水,可使混合氣體先通過飽和碳酸氫鈉的溶液後,再通過濃硫酸。

3.沉澱過濾法:欲除去硫酸亞鐵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銅,加入過量鐵粉,待充分反應後,過濾除去不溶物,達到目的。

4.加熱升華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採用此法。

5.溶劑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採用此法。

6.溶液結晶法(結晶和重結晶):欲除去硝酸鈉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鈉,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溫度,使硝酸鈉結晶析出,得到硝酸鈉純晶。

7.分餾蒸餾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採用多次蒸餾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將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分離,可採用此法,如將苯和水分離。

9.滲析法:欲除去膠體中的離子,可採用此法。如除去氫氧化鐵膠體中的氯離子。

10.綜合法:欲除去某物質中的雜質,可採用以上各種方法或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六.化學實驗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實驗室里的葯品,不能用手接觸;不要鼻子湊到容器口去聞氣體的氣味,更不能嘗結晶的味道。

2.做完實驗,用剩的葯品不得拋棄,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潑金屬鈉、鉀等例外)。

3.取用液體葯品時,把瓶塞打開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標簽應向著手心,不應向下;放回原處時標簽不應向里。

4.如果皮膚上不慎灑上濃H2SO4,不得先用水洗,應根據情況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沖洗;若眼睛裡濺進了酸或鹼,切不可用手揉眼,應及時想辦法處理。

5.稱量葯品時,不能把稱量物直接放在托盤上;也不能把稱量物放在右盤上;加法碼時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體時,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試管)或接觸筒壁(試管壁)。

7.向酒精燈里添加酒精時,不得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也不得少於容積的1/3。

8.不得用燃著的酒精燈去對點另一

只酒精燈;熄滅時不得用嘴去吹。

9.給物質加熱時不得用酒精燈的內焰和焰心。

10.給試管加熱時,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試管口對著自己或旁人;液體的體積一般不要超過試管容積的1/3。

11.給燒瓶加熱時不要忘了墊上石棉網。

12.用坩堝或蒸發皿加熱完後,不要直接用手拿回,應用坩堝鉗夾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熱時,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燈芯接觸,以免容器破裂。燒得很熱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沖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過濾液體時,漏斗里的液體的液面不要高於濾紙的邊緣,以免雜質進入濾液。

15.在燒瓶口塞橡皮塞時,切不可把燒瓶放在桌上再使勁塞進塞子,以免壓破燒瓶。

七.化學實驗中的先與後22例

1.加熱試管時,應先均勻加熱後局部加熱。

2.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先拿出導管後撤酒精燈。

3.製取氣體時,先檢驗氣密性後裝葯品。

4.收集氣體時,先排凈裝置中的空氣後再收集。

5.稀釋濃硫酸時,燒杯中先裝一定量蒸餾水後再沿器壁緩慢注入濃硫酸。

6.點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氣體時,先檢驗純度再點燃。

7.檢驗鹵化烴分子的鹵元素時,在水解後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檢驗NH3(用紅色石蕊試紙)、Cl2(用澱粉KI試紙)、H2S[用Pb(Ac)2試紙]等氣體時,先用蒸餾水潤濕試紙後再與氣體接觸。

9.做固體葯品之間的反應實驗時,先單獨研碎後再混合。

10.配製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鹽溶液時,先溶於少量濃鹽酸中,再稀釋。

11.中和滴定實驗時,用蒸餾水洗過的滴定管先用標准液潤洗後再裝標准掖;先用待測液潤洗後再移取液體;滴定管讀數時先等一二分鍾後再讀數;觀察錐形瓶中溶液顏色的改變時,先等半分鍾顏色不變後即為滴定終點。

12.焰色反應實驗時,每做一次,鉑絲應先沾上稀鹽酸放在火焰上灼燒到無色時,再做下一次實驗。

13.用H2還原CuO時,先通H2流,後加熱CuO,反應完畢後先撤酒精燈,冷卻後再停止通H2。

14.配製物質的量濃度溶液時,先用燒杯加蒸餾水至容量瓶刻度線1cm~2cm後,再改用膠頭滴管加水至刻度線。

15.安裝發生裝置時,遵循的原則是:自下而上,先左後右或先下後上,先左後右。

16.濃H2SO4不慎灑到皮膚上,先迅速用布擦乾,再用水沖洗,最後再塗上3%一5%的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時,先水洗,後塗NaHCO3溶液。

17.鹼液沾到皮膚上,先水洗後塗硼酸溶液。

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後用布擦。

19.檢驗蔗糖、澱粉、纖維素是否水解時,先在水解後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銀氨溶液或Cu(OH)2懸濁液。

20.用pH試紙時,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測溶液塗到試紙上,再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跟標准比色卡對比,定出pH。

21.配製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氣氧化的鹽溶液時;先把蒸餾水煮沸趕走O2,再溶解,並加入少量的相應金屬粉末和相應酸。

22.稱量葯品時,先在盤上各放二張大小,重量相等的紙(腐蝕葯品放在燒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葯品。加熱後的葯品,先冷卻,後稱量。

八.實驗中導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許多化學實驗中都要用到導管和漏斗,因此,它們在實驗裝置中的位置正確與否均直接影響到實驗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實驗中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下面擬結合實驗和化學課本中的實驗圖,作一簡要的分析和歸納。

1.氣體發生裝置中的導管;在容器內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許或與其平行,不然將不利於排氣。

2.用排空氣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氣體時,導管都必領伸到集氣瓶或試管的底部附近。這樣利於排盡集氣瓶或試管內的空氣,而收集到較純凈的氣體。

3.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導管只需要伸到集氣瓶或試管的口部。原因是「導管伸入集氣瓶和試管的多少都不影響氣體的收集」,但兩者比較,前者操作方便。

4.進行氣體與溶液反應的實驗時,導管應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這樣利於兩者接觸,充分發生反應。

5.點燃H2、CH4等並證明有水生成時,不僅要用大而冷的燒杯,而且導管以伸入燒杯的1/3為宜。若導管伸入燒杯過多,產生的霧滴則會很快氣化,結果觀察不到水滴。

6.進行一種氣體在另一種氣體中燃燒的實驗時,被點燃的氣體的導管應放在盛有另一種氣體的集氣瓶的中央。不然,若與瓶壁相碰或離得太近,燃燒產生的高溫會使集氣瓶炸裂。

7.用加熱方法製得的物質蒸氣,在試管中冷凝並收集時,導管口都必須與試管中液體的液面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防止液體經導管倒吸到反應器中。

8.若需將HCl、NH3等易溶於水的氣體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須在導管上倒接一漏斗並使漏斗邊沿稍許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應器而導致實驗失敗。

9.洗氣瓶中供進氣的導管務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雜質氣體與溶液充分反應而除盡。供出氣的導管則又務必與塞子齊平或稍長一點,以利排氣。

11.制H2、CO2、H2S和C2H2等氣體時,為方便添加酸液或

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裝一長頸漏斗,且務必使漏斗頸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氣。

12.制Cl2、HCl、C2H4氣體時,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應器的塞子上裝一漏斗。但由於這些反應都需要加熱,所以漏斗頸都必須置於反應液之上,因而都選用分液漏斗。

九.特殊試劑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絕空氣;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態烷烴中),(Li用石蠟密封保存)。用鑷子取,玻片上切,濾紙吸煤油,剩餘部分隨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處。鑷子取,並立即放入水中用長柄小刀切取,濾紙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揮發,盛於磨口的細口瓶中,並用水封。瓶蓋嚴密。

4.I2:易升華,且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應保存在用蠟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溫處。

5.濃HNO3,AgNO3:見光易分解,應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溫避光處。

6.固體燒鹼:易潮解,應用易於密封的乾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膠塞塞嚴或用塑料蓋蓋緊。

7.NH3?H2O:易揮發,應密封放低溫處。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揮發、易燃,應密封存放低溫處,並遠離火源。

9.Fe2+鹽溶液、H2SO3及其鹽溶液、氫硫酸及其鹽溶液:因易被空氣氧化,不宜長期放置,應現用現配。

10.鹵水、石灰水、銀氨溶液、Cu(OH)2懸濁液等,都要隨配隨用,不能長時間放置。

十.中學化學中與「0」有關的實驗問題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溫度計中間刻度是0。

4.托盤天平的標尺中央數值是0。

十一.能夠做噴泉實驗的氣體

NH3、HCl、HBr、HI等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均可做噴泉實驗。其它氣體若能極易溶於某液體中時(如CO2易溶於燒鹼溶液中),亦可做噴泉實驗。

十二.主要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的具體實驗80例

1.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強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白煙同時生成一種白色物質。

2.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

3.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物質。

5.加熱試管中碳酸氫銨: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試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現淡藍色。

7.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產生大量的熱。

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還原氧化銅粉末,使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銅變為有光澤的金屬顆粒,石灰水變渾濁。

10.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藍色的火焰,放出熱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鉀固體的試管中滴加鹽酸:有氣體生成。

12.加熱試管中的硫酸銅晶體:藍色晶體逐漸變為白色粉末,且試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鈉在氯氣中燃燒:劇烈燃燒,生成白色固體。

14.點燃純凈的氯氣,用乾冷燒杯罩在火焰上:發出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

17.一帶銹鐵釘投入盛稀硫酸的試管中並加熱:鐵銹逐漸溶解,溶液呈淺黃色,並有氣體生成。

18.在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藍色絮狀沉澱生成。

19.將Cl2通入無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質產生。

20.在三氯化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紅褐色沉澱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試管里加少量水:反應劇烈,發出大量熱。

22.將一潔凈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鐵釘表面有紅色物質附著,溶液顏色逐漸變淺。

23.將銅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銅片表面有銀白色物質附著。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試管里,注入濃的碳酸鈉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

25.細銅絲在氯氣中燃燒後加入水:有棕色的煙生成,加水後生成綠色的溶液。

26.強光照射氫氣、氯氣的混合氣體:迅速反應發生爆炸。

27.紅磷在氯氣中燃燒:有白色煙霧生成。

28.氯氣遇到濕的有色布條:有色布條的顏色退去。

29.加熱濃鹽酸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有黃綠色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

30.給氯化鈉(固)與硫酸(濃)的混合物加熱:有霧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氣味生成。

31.在溴化鈉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後再加稀硝酸:有淺黃色沉澱生成。

32.在碘化鉀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後再加稀硝酸:有黃色沉澱生成。

33.I2遇澱粉,生成藍色溶液。

34.細銅絲在硫蒸氣中燃燒:細銅絲發紅後生成黑色物質。

35.鐵粉與硫粉混合後加熱到紅熱:反應繼續進行,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物質。

36.硫化氫氣體不完全燃燒(在火焰上罩上蒸發皿):火焰呈淡藍色(蒸發皿底部有黃色的粉末)。

37.硫化氫氣體完全燃燒(在火焰上罩上乾冷燒杯):火焰呈淡藍色,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燒杯內壁有液滴生成)。

38

.在集氣瓶中混合硫化氫和二氧化硫:瓶內壁有黃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氣體通入品紅溶液後再加熱:紅色退去,加熱後又恢復原來顏色。

40.過量的銅投入盛有濃硫酸的試管,並加熱,反應畢,待溶液冷卻後加水: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生成,加水後溶液呈天藍色。

41.加熱盛有濃硫酸和木炭的試管:有氣體生成,且氣體有刺激性的氣味。

42.鈉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黃色,生成淡黃色物質。

43.鈉投入水中:反應激烈,鈉浮於水面,放出大量的熱使鈉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動,有「嗤嗤」聲。

44.把水滴入盛有過氧化鈉固體的試管里,將帶火星木條伸入試管口:木條復燃。

45.加熱碳酸氫鈉固體,使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6.氨氣與氯化氫相遇:有大量的白煙產生。

47.加熱氯化銨與氫氧化鈣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

48.加熱盛有固體氯化銨的試管:在試管口有白色晶體產生。

49.無色試劑瓶內的濃硝酸受到陽光照射:瓶中空間部分顯棕色,硝酸呈黃色。

50.銅片與濃硝酸反應:反應激烈,有紅棕色氣體產生。

51.銅片與稀硝酸反應:試管下端產生無色氣體,氣體上升逐漸變成紅棕色。

52.在硅酸鈉溶液中加入稀鹽酸,有白色膠狀沉澱產生。

53.在氫氧化鐵膠體中加硫酸鎂溶液:膠體變渾濁。

54.加熱氫氧化鐵膠體:膠體變渾濁。

55.將點燃的鎂條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劇烈燃燒,有黑色物質附著於集氣瓶內壁。

56.向硫酸鋁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鬆的白色絮狀物質。

57.向硫酸亞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白色絮狀沉澱生成,立即轉變為灰綠色,一會兒又轉變為紅褐色沉澱。

58.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紅色。

59.向硫化鈉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變渾濁。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漸減少,且有沉澱產生。

61.在空氣中點燃甲烷,並在火焰上放乾冷燒杯:火焰呈淡藍色,燒杯內壁有液滴產生。

62.光照甲烷與氯氣的混合氣體:黃綠色逐漸變淺,時間較長,(容器內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熱(170℃)乙醇與濃硫酸的混合物,並使產生的氣體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有氣體產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漸變淺。

64.在空氣中點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煙產生,放出熱量。

65.在空氣中點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濃煙產生,放出熱量。

66.苯在空

氣中燃燒:火焰明亮,並帶有黑煙。

67.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現淡藍色。

68.將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顏色。

69.將乙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紫色逐漸變淺,直至褪去。

70.苯與溴在有鐵粉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有白霧產生,生成物油狀且帶有褐色。

71.將少量甲苯倒入適量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振盪:紫色褪色。

72.將金屬鈉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試管中:有氣體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試管中滴入過量的濃溴水:有白色沉澱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試管中滴入幾滴三氯化鐵溶液,振盪:溶液顯紫色。

75.乙醛與銀氨溶液在試管中反應:潔凈的試管內壁附著一層光亮如鏡的物質。

76.在加熱至沸騰的情況下乙醛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有紅色沉澱生成。

77.在適宜條件下乙醇和乙酸反應:有透明的帶香味的油狀液體生成。

78.蛋白質遇到濃HNO3溶液:變成黃色。

79.紫色的石蕊試液遇鹼:變成藍色。

80.無色酚酞試液遇鹼:變成紅色。

十三.有機實驗的八項注意

有機實驗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高考會考的常考內容。對於有機實驗的操作及復習必須注意以下八點內容。

1.注意加熱方式

有機實驗往往需要加熱,而不同的實驗其加熱方式可能不一樣。

⑴酒精燈加熱。酒精燈的火焰溫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溫度不太高的實驗都可用酒精燈加熱。教材中用酒精燈加熱的有機實驗是:「乙烯的制備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蒸餾石油實驗」和「石蠟的催化裂化實驗」。

⑵酒精噴燈加熱。酒精噴燈的火焰溫度比酒精燈的火焰溫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較高溫度的有機實驗可採用酒精噴燈加熱。教材中用酒精噴燈加熱的有機實驗是:「煤的干餾實驗」。

⑶水浴加熱。水浴加熱的溫度不超過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熱的有機實驗有:「銀鏡實驗(包括醛類、糖類等的所有的銀鏡實驗)」、「硝基苯的製取實驗(水浴溫度為60℃)」、「酚醛樹酯的製取實驗(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實驗(水浴溫度為70℃~80℃)」和「糖類(包括二糖、澱粉和纖維素等)水解實驗(熱水浴)」。

⑷用溫度計測溫的有機實驗有:「硝基苯的製取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以上兩個實驗中的溫度計水銀球都是插在反應液外的水浴液中,測定水浴的溫度

)、「乙烯的實驗室製取實驗」(溫度計水銀球插入反應液中,測定反應液的溫度)和「石油的蒸餾實驗」(溫度計水銀球應插在具支燒瓶支管口處,測定餾出物的溫度)。

2、注意催化劑的使用

⑴硫酸做催化劑的實驗有:「乙烯的製取實驗」、「硝基苯的製取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纖維素硝酸酯的製取實驗」、「糖類(包括二糖、澱粉和纖維素)水解實驗」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實驗」。

其中前四個實驗的催化劑為濃硫酸,後兩個實驗的催化劑為稀硫酸,其中最後一個實驗也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做催化劑

⑵鐵做催化劑的實驗有:溴苯的製取實驗(實際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與鐵反應後生成的溴化鐵)。

⑶氧化鋁做催化劑的實驗有:石蠟的催化裂化實驗。

3、注意反應物的量

有機實驗要注意嚴格控制反應物的量及各反應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備實驗」必須注意乙醇和濃硫酸的比例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則反應物升溫太慢,副反應較多,從而影響了乙烯的產率。

4、注意冷卻

有機實驗中的反應物和產物多為揮發性的有害物質,所以必須注意對揮發出的反應物和產物進行冷卻。

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裝)冷卻的實驗:「蒸餾水的製取實驗」和「石油的蒸餾實驗」。

⑵用空氣冷卻(用長玻璃管連接反應裝置)的實驗:「硝基苯的製取實驗」、「酚醛樹酯的製取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石蠟的催化裂化實驗」和「溴苯的製取實驗」。

這些實驗需要冷卻的目的是減少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揮發,既保證了實驗的順利進行,又減少了這些揮發物對人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

5、注意除雜

有機物的實驗往往副反應較多,導致產物中的雜質也多,為了保證產物的純凈,必須注意對產物進行凈化除雜。如「乙烯的制備實驗」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雜質氣體,可將這種混合氣體通入到濃鹼液中除去酸性氣體;再如「溴苯的制備實驗」和「硝基苯的制備實驗」,產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別含有溴和NO2,因此,產物可用濃鹼液洗滌。

6、注意攪拌

注意不斷攪拌也是有機實驗的一個注意條件。如「濃硫酸使蔗糖脫水實驗」(也稱「黑麵包」實驗)(目的是使濃硫酸與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時間內急

劇反應,以便反應放出的氣體和大量的熱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體物質快速膨脹)、「乙烯制備實驗」中醇酸混合液的配製。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機實驗:⑴實驗室中製取乙烯的實驗;⑵石油蒸餾實驗。

8、注意尾氣的處理

有機實驗中往往揮發或產生有害氣體,因此必須對這種有害氣體的尾氣進行無害化處理。

⑴如甲烷、乙烯、乙炔的製取實驗中可將可燃性的尾氣燃燒掉;⑵「溴苯的製取實驗」和「硝基苯的制備實驗」中可用冷卻的方法將有害揮發物迴流。

㈥ 用氧氣制臭氧的化學方程式

方程式:3O₂=通電=2O₃

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除了稀有氣體、活性小的金屬元素如金、鉑、銀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與氧氣反應,這些反應稱為氧化反應,而經過反應產生的化合物。

幾乎所有的有機化合物,可在氧中劇烈燃生成二氧化碳與水。化學上曾將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化學反應定義為氧化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指發生電子轉移或偏移的反應。氧氣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6)化學中空氣浴怎麼制備擴展閱讀:

臭氧在水溶液中的分解速度比其在氣相中的分解速度快。臭氧在水中分解半衰期與溫度及pH值有關。隨著溫度升高,分解速度加快。

溫度超過100℃時,分解劇烈;溫度達到270℃時,可立即轉化為氧氣。pH值越高,分解就越快。在常溫常態常壓的空氣中分解。

與有機不飽和物反應,可生成臭氧化物,這些臭氧化物在水的存在下可分解,原來的不飽和鍵開鏈,生成醛、酮和羧酸等。由於產生臭氧分解,故可用作合成手段及確定有機物結構。

㈦ 有趣的化學實驗

神奇的瓶子
〔實驗原理〕
染料酸性靛藍在溶液中能被硫化鈉還原為還原態,呈黃色。在振盪時還原態的黃色靛藍,又能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綠色氧化態的靛藍。兩種顏色之間存在一系列過渡色。
〔實驗操作〕
取一隻無色透明的500 mL的帶有密封蓋的玻璃瓶,加2 g硫化鈉和200 mL蒸餾水,製成溶液,再滴加1%的酸性靛藍溶液到整個溶液呈綠色,蓋緊密封蓋,靜置,溶液由綠漸變→褐→紅→橙→黃。振盪瓶子,則溶液由黃漸變→橙→紅→褐→綠。再靜置又重復前面的顏色變化,可以反復做幾次。
〔實驗成敗關鍵及注意事項〕]
實驗要在25 ℃~30 ℃時做效果才好,如果冬天做,要用溫水浴加熱。

㈧ 高中化學 有機化學知識點

化學有機物總結

一、物理性質
甲烷:無色無味難溶
乙烯:無色稍有氣味難溶
乙炔:無色無味微溶
(電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難聞的臭味)
苯:無色有特殊氣味液體難溶有毒
乙醇:無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揮發
乙酸:無色刺激性氣味易溶能揮發

二、實驗室製法
①:甲烷:CH3COONa + NaOH →(CaO,加熱) → CH4↑+Na2CO3
註:無水醋酸鈉:鹼石灰=1:3
固固加熱(同O2、NH3)
無水(不能用NaAc晶體)
CaO:吸水、稀釋NaOH、不是催化劑
②:乙烯:C2H5OH →(濃H2SO4,170℃)→ CH2=CH2↑+H2O
註:V酒精:V濃硫酸=1:3(被脫水,混合液呈棕色)
排水收集(同Cl2、HCl)控溫170℃(140℃:乙醚)
鹼石灰除雜SO2、CO2
碎瓷片:防止暴沸

③:乙炔:CaC2 + 2H2O → C2H2↑ + Ca(OH)2
註:排水收集無除雜
不能用啟普發生器
飽和NaCl:降低反應速率
導管口放棉花:防止微溶的Ca(OH)2泡沫堵塞導管

④:乙醇:CH2=CH2 + H2O →(催化劑,加熱,加壓)→CH3CH2OH
(話說我不知道這是工業還實驗室。。。)
註:無水CuSO4驗水(白→藍)
提升濃度:加CaO 再加熱蒸餾

三、燃燒現象
烷:火焰呈淡藍色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有黑煙
炔:火焰明亮有濃烈黑煙(純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大量黑煙(同炔)
醇:火焰呈淡藍色放大量熱

四、酸性KMnO4&溴水
烷:都不褪色
烯炔:都褪色(前者氧化後者加成)
苯:KMnO4不褪色萃取使溴水褪色
五、重要反應方程式
①:烷:取代
CH4 + Cl2 →(光照)→ CH3Cl(g) + HCl
CH3Cl + Cl2 →(光照)→ CH2Cl2(l) + HCl
CH2Cl + Cl2 →(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 Cl2 →(光照)→ CCl4(l) + HCl
現象:顏色變淺裝置壁上有油狀液體
註:4種生成物里只有一氯甲烷是氣體
三氯甲烷 = 氯仿
四氯化碳作滅火劑

②:烯:1、加成
CH2=CH2 + Br2 → CH2BrCH2Br
CH2=CH2 + HCl →(催化劑) → CH3CH2Cl
CH2=CH2 + H2 →(催化劑,加熱) → CH3CH3 乙烷
CH2=CH2 + H2O →(催化劑,加熱加壓) → CH3CH2OH 乙醇
2、聚合(加聚)
nCH2=CH2 →(一定條件) → [-CH2-CH2-]n
(單體→高聚物)
註:斷雙鍵→兩個「半鍵」
高聚物(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

③炔:基本同烯。。。

④:苯:1.1、取代(溴)
◎ + Br2 →(Fe或FeBr3)→◎-Br + HBr
註:V苯:V溴=4:1
長導管:冷凝迴流導氣
防倒吸
NaOH除雜
現象:導管口白霧、淺黃色沉澱(AgBr)、CCl4:褐色不溶於水的液體(溴苯)

1.2、取代——硝化(硝酸)
◎ + HNO3 →(濃H2SO4,60℃)→◎-NO2 + H2O
註:先加濃硝酸再加濃硫酸冷卻至室溫再加苯
50℃-60℃【水浴】溫度計插入燒杯 反應液面以下
除混酸:NaOH
硝基苯:無色油狀液體難溶苦杏仁味毒

1.3、取代——磺化(濃硫酸)
◎ + H2SO4(濃) →(70-80度)→◎-SO3H + H2O
2、加成
◎ + 3H2 →(Ni,加熱)→○(環己烷)

⑤:醇:1、置換(活潑金屬)
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 + H2↑
鈉密度大於醇反應平穩
{cf.}鈉密度小於水反應劇烈
2、消去(分子內脫水)
C2H5OH →(濃H2SO4,170℃)→ CH2=CH2↑+H2O
3、取代(分子間脫水)
2CH3CH2OH →(濃H2SO4,140度)→ CH3CH2OCH2CH3 (乙醚)+ H2O
(乙醚:無色無毒易揮發液體麻醉劑)
4、催化氧化
2CH3CH2OH + O2 →(Cu,加熱)→ 2CH3CHO(乙醛) + 2H2O
現象:銅絲表面變黑浸入乙醇後變紅液體有特殊刺激性氣味

⑥:酸:取代(酯化)
CH3COOH + C2H5OH →(濃H2SO4,加熱)→ CH3COOC2H5 + H2O
(乙酸乙酯:有香味的無色油狀液體)
註:【酸脫羥基醇脫氫】(同位素示蹤法)
碎瓷片:防止暴沸
濃硫酸:催化脫水吸水
飽和Na2CO3:便於分離和提純
鹵代烴:1、取代(水解)【NaOH水溶液】
CH3CH2X + NaOH →(H2O,加熱)→ CH3CH2OH + NaX
註:NaOH作用:中和HBr 加快反應速率
檢驗X: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 觀察沉澱
2、消去【NaOH醇溶液】
CH3CH2Cl + NaOH →(醇,加熱)→ CH2=CH2↑ +NaCl + H2O
註:相鄰C原子上有H才可消去
加H加在H多處,脫H脫在H少處(馬氏規律)
醇溶液:抑制水解(抑制NaOH電離)

六、通式
CnH2n+2 烷烴
CnH2n 烯烴 / 環烷烴
CnH2n-2 炔烴 / 二烯烴
CnH2n-6 苯及其同系物
CnH2n+2O 一元醇 / 烷基醚
CnH2nO 飽和一元醛 / 酮
CnH2n-6O 芳香醇 / 酚
CnH2nO2 羧酸 / 酯
七、其他知識點
1、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燃燒公式:CxHy + (x+y/4)O2 →(點燃)→ x CO2 + y/2 H2O
CxHyOz + (x+y/4-z/2)O2 →(點燃)→ x CO2 + y/2 H2O
3、反應前後壓強 / 體積不變:y = 4
變小:y < 4
變大:y > 4

4、耗氧量:等物質的量(等V):C越多耗氧越多
等質量:C%越高耗氧越少
5、不飽和度=(C原子數×2+2 – H原子數)/ 2
雙鍵 / 環 = 1,三鍵 = 2,可疊加
6、工業制烯烴:【裂解】(不是裂化)
7、醫用酒精:75%
工業酒精:95%(含甲醇有毒)
無水酒精:99%
8、甘油:丙三醇
9、乙酸酸性介於HCl和H2CO3之間
食醋:3%~5%
冰醋酸:純乙酸【純凈物】
10、烷基不屬於官能團

高一化學方程式`部分`總結

1、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離子的檢驗: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鈉與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還原氧化銅: 2CuO + C 高溫 2Cu + CO2↑
5、鐵片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鈣與碳酸鈉溶液反應: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鈉在空氣中燃燒:2Na + O2 △ Na2O2
鈉與氧氣反應:4Na + O2 = 2Na2O
8、過氧化鈉與水反應: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鈉與水反應:2Na + 2H2O = 2NaOH + H2↑
11、鐵與水蒸氣反應: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鈣與水反應: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鐵與鹽酸反應: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鋁與鹽酸反應: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鐵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亞鐵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氫氧化亞鐵被氧化成氫氧化鐵: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氫氧化鐵加熱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21、實驗室製取氫氧化鋁: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氫氧化鋁與鹽酸反應: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氫氧化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氫氧化鋁加熱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鐵溶液與鐵粉反應: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亞鐵中通入氯氣: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與氫氟酸反應: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單質與氫氟酸反應: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與氧化鈣高溫反應:SiO2 + CaO 高溫 CaSiO3
29、二氧化硅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鈉與鹽酸反應: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氣與金屬鐵反應:2Fe + 3Cl2 點燃 2FeCl3
33、氯氣與金屬銅反應:Cu + Cl2 點燃 CuCl2
34、氯氣與金屬鈉反應:2Na + Cl2 點燃 2NaCl
35、氯氣與水反應: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 O2↑
37、氯氣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氣與消石灰反應: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鹽酸與硝酸銀溶液反應: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長期置露在空氣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41、二氧化硫與水反應:SO2 + H2O ≈ H2SO3
42、氮氣與氧氣在放電下反應:N2 + O2 放電 2NO
43、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2NO + O2 = 2NO2
44、二氧化氮與水反應: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與氧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2SO2 + O2 催化劑 2SO3
46、三氧化硫與水反應:SO3 + H2O = H2SO4
47、濃硫酸與銅反應:Cu + 2H2SO4(濃) △ CuSO4 + 2H2O + SO2↑
48、濃硫酸與木炭反應:C + 2H2SO4(濃) △ CO2 ↑+ 2SO2↑ + 2H2O
49、濃硝酸與銅反應:Cu + 4HNO3(濃)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與銅反應: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熱分解:NH3?H2O △ NH3↑ + H2O
52、氨氣與氯化氫反應: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銨受熱分解:NH4Cl △ NH3↑ + HCl↑
54、碳酸氫氨受熱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
55、硝酸銨與氫氧化鈉反應: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
56、氨氣的實驗室製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氣與氫氣反應:Cl2 + H2 點燃 2HCl
58、硫酸銨與氫氧化鈉反應:(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1、SO2 + Ca(OH)2 = CaSO3↓ + H2O
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3、SO2 + 2H2S = 3S + 2H2O
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
65、Si + 2F 2 = SiF4
66、Si + 2NaOH + H2O = Na2SiO3 +2H2↑
67、硅單質的實驗室製法:粗硅的製取:SiO2 + 2C 高溫電爐 Si + 2CO
(石英沙)(焦碳) (粗硅)
粗硅轉變為純硅:Si(粗) + 2Cl2 △ SiCl4
SiCl4 + 2H2 高溫 Si(純)+ 4HCl

物理性質:
一:熔沸點
1. 烴、鹵代烴及醛
有機物微粒間的作用是分子間作用力,分子間的作用力比較小,因此烴的熔沸點比較低。對於同系物,隨著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加,分子間作用力增大,因此同系物的熔沸點隨著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大而升高。
各種烴的同系物、鹵代烴及醛的熔沸點隨著分子中碳原子數的增加而升高。如: 、 都是烷烴,熔沸點的高低順序為: ; 都是烯烴,熔沸點的高低順序為: ;再有 , 等。
同類型的同分異構體之間,主鏈上碳原子數目越多,烴的熔沸點越高;支鏈數目越多,空間位置越對稱,熔沸點越低。如 。

2. 醇
由於分子中含有—OH,醇分子之間存在氫鍵,分子間的作用力較一般的分子間作用力強,因此與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烴比較,醇的熔沸點高的多,如 的沸點為78℃, 的沸點為-42℃, 的沸點為-48℃。
影響醇的沸點的因素有:
(1) 分子中—OH個數的多少:—OH個數越多,沸點越高。如乙醇的沸點為78℃,乙二醇的沸點為179℃。
(2) 分子中碳原子個數的多少:碳原子數越多,沸點越高。如甲醇的沸點為65℃,乙醇的沸點為78℃。

3. 羧酸
羧酸分子中含有—COOH,分子之間存在氫鍵,不僅羧酸分子間羥基氧和羥基氫之間存在氫鍵,而且羧酸分子間羰基氧和羥基氫之間也存在氫鍵,因此羧酸分子之間形成氫鍵的機會比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多,因此羧酸的沸點比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的沸點高,如1-丙醇的沸點為97.4℃,乙酸的沸點為118℃。
影響羧酸的沸點的因素有:
(1) 分子中羧基的個數:羧基的個數越多,羧酸的沸點越高;
(2) 分子中碳原子的個數:碳原子的個數越多,羧酸的沸點越高。

二、狀態
物質的狀態與熔沸點密切相關,都決定於分子間作用力的大小。
由於有機物大都為大分子(相對無機物來說),所以有機物分子間引力較大,因此一般情況下呈液態和固態,只有少部分小分子的有機物呈氣態。
1. 隨著分子中碳原子數的增多,烴由氣態經液態到固態。分子中含有1~4個碳原子的烴一般為氣態,5~16個碳原子的烴一般為液態,17個以上的為固態。如通常狀況下 、 呈氣態,苯及苯的同系物一般呈液態,大多數呈固態。
2. 醇類、羧酸類物質中由於含有—OH,分子之間存在氫鍵,所以醇類、羧酸類物質分子中碳原子較少的,在通常狀況下呈液態,分子中碳原子較多的呈固態,如:甲醇、乙醇、甲酸和乙酸等呈液態。
3. 醛類:通常狀況下除碳原子數較少的甲醛呈氣態、乙醛等幾種醛呈液態外,相對分子質量大於100的醛一般呈固態。
4. 酯類:通常狀況下一般分子中碳原子數較少的酯呈液態,其餘都呈固態。
5. 苯酚及其同系物:由於含有—OH,且苯環相對分子質量較大,故通常狀況下此類物質呈固態。
三、密度
烴的密度一般隨碳原子數的增多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對密度隨著碳原子數的增加而減小。
注意:
1、 通常氣態有機物的密度與空氣相比,相對分子質量大於29的,比空氣的密度大。
2、 通常液態有機物與水相比:
(1)密度比水小的有烴、酯、一氯代烴、一元醇、醛、酮、高級脂肪酸等;
(2)密度比水大的有溴代烴、硝基苯、四氯化碳、氯仿、乙二醇、丙三醇等。
四、溶解性
研究有機物的溶解性時,常將有機物分子的基團分為憎水基和親水基:具有不溶於水的性質或對水無吸引力的基團,稱為憎水基團;具有溶於水的性質或對水有吸引力的基團,稱為親水基團。有機物的溶解性由分子中親水基團和憎水基團的溶解性決定。
1. 官能團的溶解性:
(1) 易溶於水的基團(即親水基團)有:—OH、—CHO、—COOH、—NH2。
(2) 難溶於水的基團(即憎水基團)有:所有的烴基(如— 、—CH=CH2、—C6H5等)、鹵原子(—X)、硝基(—NO2)等。
2. 分子中親水基團與憎水基團的比例影響物質的溶解性:
(1) 當官能團的個數相同時,隨著烴基(憎水基團)碳原子數目的增大,溶解性逐漸降低,如溶解性: >(一般地,碳原子個數大於5的醇難溶於水);再如,分子中碳原子數在4以下的羧酸與水互溶,隨著分子中碳鏈的增長,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減小,直至與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烷烴的溶解度相近。
(2) 當烴基中碳原子數相同時,親水基團的個數越多,物質的溶解性越強。如溶解性: 。
(3) 當親水基團與憎水基團對溶解性的影響大致相同時,物質微溶於水。例如,常見的微溶於水的物質有:苯酚 、苯胺 、苯甲酸 、正戊醇 (上述物質的結構簡式中「-」左邊的為憎水基團,右邊的為親水基團)。
(4) 由兩種憎水基團組成的物質,一定難溶於水。例如,鹵代烴R—X、硝基化合物R— 均為憎水基團,故均難溶於水。
3. 有機物在汽油、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中的溶解性與在水中相反。如乙醇是由較小憎水基團 和親水基團—OH構成,所以乙醇易溶於水,同時因含有憎水基團,所以也必定溶於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中。其他醇類物質由於都含有親水基團—OH,小分子都溶於水,但在水中的溶解度隨著憎水基團的不斷增大而逐漸減小,在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則逐漸增大。

閱讀全文

與化學中空氣浴怎麼制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