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作場所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下列三類:
(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生產性毒物,如鉛、苯系物、氯、汞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主要為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雜訊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電離輻射如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其他如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
(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不能合理地安排與勞動者身體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度因窗門緊閉而帶通風不良等;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⑵ 導致職業病的職業有害因素有哪些
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以下幾大類: 化學性因素,包括粉塵、毒物等等; 物理因素,包括雜訊、高溫、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等等; 生物因素,主要是致病微生物等等
⑶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哪些,如何防護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
(一)生產工藝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1)生產性毒物。如鉛、苯、汞、一氧化碳、有機磷農葯等。(2)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煤塵、水泥塵、石棉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1)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2)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3)雜訊、振動。(4)非電離輻射。如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微波、激光等。(5)電離輻射。如α、β、γ、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源體。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勞動休息制度不合理。
2.勞動過度精神(心理)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勞動安排不當,不能合理安排與勞動者的生理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勞動時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用不良體位和姿勢勞動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的太陽輻射。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與無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車間。
3.來自其他生產過程散發的有害因素的生產環境污染。
職業病的防護措施:
一、組織管理措施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條例、規范、標准,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有領導、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職業衛生工作,並將職業病防治工作納人到議事日程,制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有關職業衛生防護辦法和應急救援方案。同時還要開展職業衛生的培訓和宣傳,加強職業衛生工作的檢查,切實做到安全生產,文明生產。
二、設備技術措施
(1)改革工藝從工藝上改革、消除或控制生產勞動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如用低毒或無毒的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用機械遙控操作代替人工操作等。
(2)隔離密閉對產生塵毒等有毒有害因素的設備或作業,應採取隔離的原則,使污染源不擴散;有些設備要加強密閉,控制跑、冒、滴、漏。
(3)通風排毒發生塵毒的工作場所,應設置通風裝置,排除塵毒。對排除的塵毒必須凈化、中和或過濾,防止周圍環境污染。有高溫輻射熱的工作場所要做好隔熱及通風降溫。一切通風設施事先應合理設計,並保持經常的維修保養。
三、衛生保健措施
(1)開展健康監護為了全面掌握職工健康狀況,必須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職業健康體檢,早期發現職工的健康改變和職業禁忌,對健康受損害的職工要早期治療,對有職業禁忌的職工應調離原工作崗位、予以妥善安排。這是職業衛生和預防職業病的重要手段。
(2)加強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監測企業應當實施專人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監測,制定監測管理制度,按照國家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程度、防護設備的效果、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對發現的問題、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崗位及隱患應制定整改計劃,按時完成整改。
(3)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設備,是預防職業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包括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護眼鏡、手套、圍裙、膠鞋等。防護皮膚損傷用的皮膚防護膏;防輻射熱的防熱服;在有酸、鹼等腐蝕性物質處應設置沖洗設備等。在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故的崗位應配備防護用具、醫療葯械等
⑷ 危險化學品作業現場職業危害因素有哪些
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下列三類:
(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生產性毒物,如鉛、苯系物、氯、汞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主要為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雜訊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電離輻射如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其他如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
(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不能合理地安排與勞動者身體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度因窗門緊閉而帶通風不良等;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⑸ 什麼是職業性有害化學因素,職業中毒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化學因素是引起職業病的常見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它主要包括生產性毒物和生產性粉塵.
生產性毒物是指生產過程中形成或應用的各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生產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碳等;刺激性毒物,如氯氣、氨氣、二氧化硫、光氣、氯化氫、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氣、硝酸蒸氣、高分子化合物等
⑹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哪些
這個應該分為兩種說法,一種是以職業病危害因素來源分:
那麼就可以分為三大類:
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3、工作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又分為化學因素(常見的化學性有害因素包括生產性毒物和生產性粉塵)和物理因素,更詳細的就自己上中國職業病網查閱吧。
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則是一下幾點:
1)、作息制度與勞動組織不合理;
2)、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過長;
3)、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如機動車駕駛;
4)、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
5)、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工作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則是:
1)、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炎熱季節的太陽輻射、高原環境的低壓等等;
2)、廠房的建築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職業衛生標准,如通風不良、採光照明不足等;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或不當的管理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另外一種說法呢,則是以職業病危害因素導致的法定職業病分類:
《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列出的我國目前應重點預防控制的十大危害因素:
粉塵類
放射性物質類
化學物質類
物理因素類
生物因素類
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
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職業性腫瘤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
⑺ 化學單位有哪些職業病
您想問的是:化工行業主要有哪些職業病危害因素嗎?
化工行業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三類:
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如鉛、苯系物,氯、汞等生產性毒物;生產性粉塵、雜訊、高低溫、電離輻射及傳染性病原體等;
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勞動者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等。
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節因窗門緊閉而通風不良等;廠房建設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和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等。
因此,以下的職業病都可能會涉及的:
1. 職業中毒。有鉛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2. 塵肺。有矽肺、煤工塵肺等。
3. 物理因素職業病。有中暑、減壓病等。
4. 職業性眼病。有化學性眼部燒傷、電光性眼炎等。
5. 職業性耳鼻喉疾病。有雜訊聾、鉻鼻病。
6. 職業性腫瘤。有石棉所致肺癌、間皮癌,聯苯胺所致膀胱癌等。
7. 職業性傳染病。有炭疽、森林腦炎等。
8. 職業性皮膚病。有接觸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
9. 其他職業病。有化學灼傷、金屬煙熱等。
⑻ 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哪些
由於行業的多樣性,不同行業在勞動過程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也不一樣,但根據其來源不同,可分為三類: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法律分析
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1、化學因素,有毒物質,如鉛、汞,乙烯生產過程中,有苯、甲苯、乙基苯、苯乙烯等毒物;生產丁苯橡膠過程中有丁二烯、苯乙烯、高芳烴油、亞硝酸鈉、過氧化二異丙苯等幾十種。生產性粉塵,如煉油生產過程中,有石油焦粉塵,使用催化劑硅酸鋁粉(粉塵狀)等;催化劑生產過程中,有金屬粉塵、水泥粉塵等,此外,還有石棉塵、煤塵等。2、物理因素: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雜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微波、激光。電離輻射,如X射線、放射性同位素儀表產生的丫射線等。3、生物因素,如附著在皮毛上的炭疽桿菌、蔗渣上的黴菌等。在石化行業少見。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勞動過程是指生產過程的勞動組織、操作體位和方式以及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比例等。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有:大檢修或搶修期間,易發生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精神緊張;自動化程度高,儀表代替了笨重的體力勞動和手工操作,也帶來了精神緊張問題。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如安排的作業與職工生理狀況不相適應等;個別系統或器官過分緊張,如視力緊張等;長時間處於某種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第二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職業病防治活動。本法所稱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的分類和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
⑼ 化學性危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裝修,服裝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機物的污染;
汞、鉛等重金屬離子對水體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對大氣的污染。
化學因素是引起職業病的最常見的職業性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產性毒物和生產性粉塵.生產性毒物是指生產過程中形成或應用的各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生產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碳等;
刺激性毒物,如氯氣、氨氣、二氧化硫、光氣、氯化氫、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氣、硝酸蒸氣、高分子化合物等;
血液性毒物,如苯、苯的硝基化合物、氮氧化物、亞硝磷鹽、砷化氫等;
神經性毒物,如鉛、汞、錳、四乙基鉛、二硫化碳、有機磷農葯、有機氯農物、汽油、四氯化碳等.
生產性粉塵是指能夠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