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有機化學中含過氧基怎麼命名

有機化學中含過氧基怎麼命名

發布時間:2022-05-18 08:25:03

⑴ 過氧化物的有機過氧化物

含過氧基(-O-O-)的有機化合物 編號 品 名 別 名 備注 52001 2,2-過氧化二氫丙烷 [含量≤27%,帶有惰性固體] 2178 52002 2,5-二甲基-2,5-過氧化二氫己烷 [含量≤82%,含水] 2174 52003 2,2-雙-(過氧化叔丁基)丙烷 [在溶液中,含量≤52%] 2883 [含量,≤42%,帶有惰性固體,帶有A 型稀釋劑≥13%] 2884 52004 2,2-雙-(過氧化叔丁基)丁烷[在溶液中, 含量≤52%] 2111 52005 2,5-二甲基-2,5-雙-(過氧化叔丁基)己烷[工業純][含量≤52%,帶有惰性固體] 2155 52006 2,2-雙-(4,4-二叔丁基過氧化環己基)丙烷[含量≤42%,帶有惰性固體] 2168 52007 2,5-二甲基-2,5-雙-(過氧化-2-乙基己醯) 己烷[工業純] 2157 52008 2,5-二甲基-2,5-雙-(過氧化-3,5,5-三甲基己 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77%] 2,5-二甲基-2,5-雙-(過氧化異壬醯)己烷 3060 52009 2,5-二甲基-2,5-雙-(過氧化苯甲醯)己烷 [工業純] 2172 [含量≤82%,帶有惰性固體] 2173 [含量≤82%,含水] 2959 52010 1,1-雙-(過氧化叔丁基)環乙烷 [工業純] 2179 [在溶液中,含量≤52%] 2897 [在溶液中,含量>52%~≤77%] 2180 [含量,≤42%,帶有惰性固體,帶有A 型稀釋劑≥13%] 2885 [在溶液中,含量≤27%,帶有A型稀釋劑≥36%和乙基苯≥36%] 3069 52011 1,1-雙-(過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環己烷 [工業純] 2145 [在溶液中,含量≤57%] 2146 [含量≤57%,帶有惰性固體] 2147 52012 過氧化乙醯磺醯環己烷 乙醯過氧化磺醯環己烷 [含量≤82%,含水≥12%] 2082 [在溶液中,含量≤32%] 2083 52013 過氧化雙-(1-羥基環己烷)[工業純] 2118 52014 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環壬烷 [工業純] 2165 [在溶液中,含量≤52%] 2166 [含量≤52%,帶有惰性固體] 2167 52015 2,5-二甲基-2,5-雙-(過氧化叔丁基)-3-己炔 [工業純] 2158 [含量≤52%,帶有惰性固體] 2159 52016 過氧化氫異丙基 異丙基過氧化氫 52017 過氧化氫叔丁基 過氧化氫第三丁基;過氧化叔丁醇 [含量≤80%,帶有氫過氧化二叔丁基和/ 或A型稀釋劑] 2092 [含量≤72%,含水] 2093 [含量>72%~≤90%,含水] 2094 [含量≤82%,含水≥7%,含氫過氧化二 叔丁基≥9%] 3075 52018 過氧化氫叔戊基 [在溶液中,含量≤88%,含水≥6%] 3067 52019 1,1,3,3-四甲基丁基過氧化氫[工業純] 過氧化氫叔辛基 2160 52020 過氧化氫異丙苯[工業純] 過氧化羥基茴香素;枯基過氧化氫 2116 52021 過氧化氫二異丙(基)苯 [在溶液中,含量≤72%] 2171 52022 過氧化氫二叔丁基異丙(基)苯 52023 過氧化氫蒎烷[工業純] 過氧化氫-2,6,6-三甲基降蒎基 2162 52024 過氧化氫(對)孟烷[工業純] 2125 52025 過氧化氫四氫化萘[工業純] 2136 52026 過氧化二叔丁基[工業純] 2102 52027 過氧化叔丁基苯[工業純] 52028 過氧化叔丁基異丙(基)苯[工業純] 2091 52029 1,3-雙-(2-叔丁基過氧化異丙基)苯 [工業純] 2112 [含量>42%,帶有惰性固體] 1,4-雙-(2-叔丁基過氧化異丙基)苯 [工業純] [含量>42%,帶有惰性固體] 52030 過氧化二異丙苯 過氧化二枯基;硫化劑DCP 2121 [工業純] [含量>42%,帶有惰性固體] 52031 過氧化異丁基甲基甲酮 2126 [在溶液中,含量≤62%,帶有A型稀釋劑] [含A型稀釋劑≥19%和含甲基異丁基酮 ≥19%] 52032 過氧化甲乙酮 過氧化丁酮液;催化劑糊M [在溶液中,含量≤45%,含有效氧≤10%] 2550 [在溶液中,含量≤52%,含有效氧>10%] 2563 [在尼龍酸二異丁酯中,含量≤40%,含有效氧≤8.2%] 3068 52033 過氧化乙醯丙酮 [在溶液中,含量≤42%,含水≥8%,含 A型稀釋劑≥48%,含有效氧≤4.7%] 2080 [糊狀物,含量≤32%,含溶劑≥44%, 含水≥9%,帶有惰性固體≥11%] 3061 52034 過氧化環己酮 [在溶液中,含量≤72%,含有效氧≤9%] 2118 [含量≤91%,含水] 2119 [糊狀物,含量≤72%,含有效氧≤9%] 2896 過氧化環己酮漿 如:催化劑糊H 催化劑糊HCH 52035 過氧化甲基環己酮[在溶液中,含量≤67%] 3046 52036 過氧化二丙酮醇[在混合物中,含量≤ 57%,含水≥8%,含二丙酮醇≤26%, 含過氧化氫≤9%,含有效氧≤10%] 2163 52037 過氧化(二)乙醯[在溶液中,含量≤27%] 2084 52038 過氧化(二)丙醯[在溶液中,含量≤27%] 2132 52039 過氧化(二)異丁醯[在溶液中,含量≤52%] 2182 52040 過氧化(二)正辛醯[工業純] 2129 52041 過氧化(二)正壬醯[工業純] 2130 52042 過氧化(二)異壬醯[工業純 過氧化二-(3,5,5-三甲基己醯) 2128 52043 過氧化(二)癸醯[工業純] 52044 過氧化十二(烷)醯[工業純] 過氧化(二)月桂醯;引發劑B 2124 [含量≤42%,在水中均勻分布] 2893 52045 過氧化(二)苯甲醯 [工業純] 2085 [含量>52%,帶有惰性固體] 2085 [糊狀物,含量≤72%] 2087 [含量>77%~<95%,含水] 2088 [含量≥32%~≤52%,帶有惰性固體] 2089 [含量≤77%,含水] 2090 [含量≤62%,帶有惰性固體≥28%,含水 ≥10%] 3074 過氧化(二)苯甲醯油膏 52046 過氧化二-(2-甲基苯甲醯)
[含量≤87%,含水] 過氧化二-(鄰甲基苯甲醯) 2593 52047 過氧化二-(2-氯苯甲醯) 過氧化二-(鄰氯苯甲醯) [含量≤77%,含水] 過氧化二-(4-氯苯甲醯) [含量≤77%,含水] [糊狀物,含量≤52%] 2114 [在溶液中,含量≤52%] 2115 52048 過氧化二-(2,4-二氯苯甲醯) 2,4,2,4-四氯過氧化二苯甲醯 [含量≤77%,含水] 硫化劑DCBP 2137 [糊狀物,含量≤52%] 2138 [在溶液中,含量≤52%] 2139 52049 過氧化乙醯苯甲醯[在溶液中含量≤45%] 乙醯過氧化苯(甲)醯 2081 52050 過甲酸 過蟻酸 52051 過乙酸 過醋酸;過氧化乙酸;乙醯過氧化氫 [含量≤43%,含水≥5%,含乙酸≥35%, 含過氧化氫≤6%,含有穩定劑] 2131 [含量≤16%,含水≥39%,含乙酸≥ 15%,含過氧化氫≤24%,含有穩定劑] 3045 52052 過氧化(二)丁二酸 過氧化雙丁二酸;過氧化丁二醯;過氧化(二)琥珀酸 [工業純] 2135 [含量≤72%,含水] 2962 52053 雙過氧化壬二酸[含量≤27%,含壬二酸≥ 13%,含硫酸鈉≥53%] 2958 52054 雙過氧化十二烷二酸 [含量≤42%,含硫酸鈉≥56%] 3063 52055 過氧化氫苯甲醯 過苯甲酸 52056 過氧化-3-氯苯甲酸 過氧化間氯苯甲酸 [含量>57%~≤86%,帶有3-氯苯甲酸] 2755 [含量≤57%,含水和3-氯苯甲酸] 3081 52057 過苯二甲酸 52058 叔丁基過苯二甲酸 第三丁基過苯二甲酸 52059 過氧化乙酸叔丁酯 過氧化醋酸叔丁酯;過氧化叔丁基乙酸酯 [在溶液中,含量>52%~≤77%] 2095 [在溶液中,含量≤52%] 2096 52060 過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 過氧化二乙基醋酸叔丁酯;過氧化叔丁基二乙基乙酸酯 [工業純] 2144 [在溶液中,含量≤33%,帶有過氧化苯甲酸叔丁酯≤33%] 2551 52061 3,3-雙-(過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 [工業純] 2184 [在溶液中,含量≤77%] 2185 [含量≤52%,帶有惰性固體] 2598 52062 過氧化異丁酸叔丁酯 過氧化叔丁基異丁酸酯 [在溶液中,含量>52%~≤77%] 2142 [在溶液中,含量≤52%] 2562 52063 4,4-雙-(過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 [工業純] 2140 [含量≤52%,帶有惰性固體] 2141 52064 過氧化新戊酸叔丁酯 過氧化叔丁基新戊酸酯 2110 [在溶液中,含量>67%~≤77%] 3047 [在溶液中,含量≤67%] 52065 過氧化新戊酸叔戊酯 [在溶液中,含量≤77%] 過氧化叔戊基新戊酸酯 2957 52066 過新化新戊酸異丙基苯酯 [在溶液中,含量≤77%] 過氧化異丙苯基新戊酸酯;過氧化新戊酸枯基酯 2961 52067 過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 過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 [工業純] 2143 [含量≤31%,含2,2-二-(過氧化叔丁基) 丁烷≤36%,含鈍感劑≥33%] 2886 [含量≤12%,含2,2-二-(過氧化叔丁基) 丁烷≤14%,含A型稀釋劑≥14%,帶有 惰性固體≥60%] 2887 [在溶液中,含量≤52%] 2888 52068 過氧化-2-乙基己酸叔戊酯[工業純] 過氧化叔戊基-2-乙基己酸酯 2398 52069 過氧化-2-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 [工業純] 過氧化-1,1,3,3-四甲基丁基-2-乙基乙酸酯;過氧化-2-乙基己酸叔辛酯 2161 52070 過氧化-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工業純]
過 過氧化異壬酸叔丁酯;過氧化叔丁基-3,5,5-三甲基己酸酯 2104 52071 過氧化新癸酸叔丁酯 過氧化叔丁基新癸酸酯 [工業純] 2594 [在溶液中,含量≤77%] 2177 52072 過氧化新癸酸叔戊酯 過氧化叔戊基新癸酸酯 [在溶液中,含量≤77%] 2891 52073 過氧化新癸酸異丙基苯酯 [在溶液中,含量≤77%] 過氧化異丙苯基新癸酸酯;過氧化新癸酸枯基酯 52074 過氧化丁烯酸叔丁酯 [在溶液中,含量≤77%] 過氧化叔丁基丁烯酸酯;過氧化巴豆酸叔丁酯 2183 52075 過氧化順式丁烯二酸叔丁酯 過氧化叔丁基順式丁烯二酸酯;過氧化馬來酸叔丁酯 [工業純] 2099 [在溶液中,含量≤52%] 2100 [糊狀物,含量≤52%] 2101 52076 過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過氧化叔丁基苯甲酸酯 [工業純] 2097 [在溶液中,含量>77%] 2097 [在溶液中,含量≤77%] 2098 [含量≤52%,帶有惰性固體] 2890 52077 過氧化苯甲酸叔戊酯 [在溶液中,含量≤92%] 3044 52078 過氧化鄰苯二甲酸叔丁酯[工業純] 過氧化叔丁基鄰苯二甲酸酯 2105 52079 雙-(過氧化叔丁基)鄰苯二甲酸酯 [工業純] 2106 [在溶液中,含量≤52%] 2107 [糊狀物,含量≤52%] 2108 52080 過氧化異丙基碳酸叔丁酯 [在溶液中,含量≤77%] 叔丁基過氧化異丙基碳酸酯 2103 52081 過氧化十八烷醯碳酸叔丁酯[工業純] 叔丁基過氧化硬脂醯碳酸酯 3062 52082 2,4,4-三甲基戊基-2-過氧化苯氧基乙酸酯 [在溶液中,含量≤37%] 2,4,4-三甲基戊基-2-過氧化苯氧基醋酸酯 2961 52083 3- 過氧化叔丁基-3-鄰羥甲基苯甲酸內酯 [工業純] 3-過氧化叔丁基-3-苯基酞內酯 2596 52084 過氧化二碳酸二乙酯
[在溶液中,含量≤27%] 過氧化二乙基二碳酸酯 2175 52085 過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工業純] 過氧化二正丙基二碳酸酯 2176 52086 過氧化二碳酸二異丙酯 過氧化二異丙基二碳酸酯 [工業純] 2133 [在溶液中,含量≤52%] 2134 52087 過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 過氧化二正丁基二碳酸酯 [在溶液中,含量≤52%] 2169 [在溶液中,含量≤27%] 2170 52088 過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 過氧化二仲丁基二碳酸酯 [工業純] 2150 [在溶液中,含量≤52%] 2151 52089 過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過氧化二-(2-乙基己基)二碳酸酯 [工業純] 2122 [在溶液中,含量≤77%] 2123 [含量≤42%,在水中均勻分布] 2060 52090 過氧化二碳酸二(異十三烷基)酯[工業純] 過氧化二(異十三烷基)二碳酸酯 2889 52091 過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 過氧化二(十四烷基)戊碳酸酯 [工業純] 2595 [含量≤42%,在水中均勻分布] 2892 52092 過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 過氧化二(十六烷基)二碳酸酯 [工業純] 2164 [含量≤42%,在水中均勻分布] 2895 52093 過氧化二碳酸二(十八烷基)酯 [含量≤87%,含有十八烷醇] 過氧化二(十八烷基)二碳酸酯;過氧化二碳酸二硬脂醯酯 2592 52094 過氧化二碳酸二環己酯 過氧化二環己基二碳酸酯 [工業純] 2152 [含量≤91%,含水] 2153 52095 過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環己基)酯 過氧化-二-(4-叔丁基環己基)二碳酸酯 [工業純] 2154 [含量≤42%,在水中均勻分布] 2894 52096 過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含量≤87%,含水] 過氧化苄基二碳酸酯 2149 52097 過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 過氧化-二-(2-苯氧基乙基)二碳酸酯 [工業純] 3058 [含量≤85%,含水] 3059 52098 過氧化二-(3,5,5-三甲基-1,2-二氧戊環) [糊狀物,含量≤52%] 2597 52099 過氧化蒎烯 52100 土荊芥油 藜油;除蛔素;除蛔油 52101 有機過氧化物混合物[未列名的] 2756 52102 有機過氧化物[未列名的] 2255,2289

⑵ 有機物的命名方法

有機物命名法

有機物的命名方法有系統命名法,習慣命名法,有些有機物還有俗名。

一,系統命名法(IUPAC)

IUPAC有機物命名法是一種有系統命名有機化合物的方法。該命名法是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規定的,最近一次修訂是在1993年。其前身是1892年日內瓦國際化學會的「系統命名法」。最理想的情況是,每一種有清楚的結構式的有機化合物都可以用一個確定的名稱來描述它。它其實並不是嚴格的系統命名法,因為它同時接受一些物質和基團的慣用普通命名。

中文的系統命名法是中國化學會在英文IUPAC命名法的基礎上,再結合漢字的特點制定的。1960年制定,1980年根據1979年英文版進行了修定。

1: 一般規則

取代基的順序規則
當主鏈上有多種取代基時,由順序規則決定名稱中基團的先後順序。一般的規則是:
1. 取代基的第一個原子質量越大,順序越高;
2.如果第一個原子相同,那麼比較它們第一個原子上連接的原子的順序;如有雙鍵或三鍵,則視為 連接了2或3個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團作為主要官能團,命名時放在最後。其他官能團,命名時順序越低名稱越靠前。
主鏈或主環系的選取
以含有主要官能團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靠近該官能團的一端標為1號碳。
如果化合物的核心是一個環(系),那麼該環系看作母體;除苯環以外,各個環系按照自己的規則確定1號碳,但同時要保證取代基的位置號最小。
支鏈中與主鏈相連的一個碳原子標為1號碳。
數詞
位置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官能團的數目用漢字數字表示。
碳鏈上碳原子的數目,10以內用天干表示,10以外用漢字數字表示。
各類化合物的具體規則
烷烴
找出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依碳數命名主鏈,前十個以天干(甲、乙、丙...)代表碳數,碳數多於十個時,以中文數字命名,如:十一烷。
從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編號: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數字越小越好)。以數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數字與中文數字之間以 - 隔開。
有多個取代基時,以取代基數字最小且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並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順序列出所有取代基。
有兩個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時,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數字: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 , 隔開,一起列於取代基前面。

甲基 CH3-
乙基 CH3CH2-
(正)丙基 CH3CH2CH2-
(正)丁基 CH3CH2CH2CH2-
烯烴
命名方式與烷類類似,但以含有雙鍵的最長鍵當作主鏈。
以最靠近雙鍵的碳開始編號,分別標示取代基和雙鍵的位置。
若分子中出現二次以上的雙鍵,則以「二烯」或「三烯」命名。
烯類的異構體中常出現順反異構體,故須註明「順」或」反」。
炔烴
命名方式與烯類類似,但以含有叄鍵的最長鍵當作主鏈。
以最靠近叄鍵的碳開始編號,分別標示取代基和叄鍵的位置。
炔類沒有環炔類和順反異構物。
分子中既有雙鍵又有三鍵時,名字以烯先炔後,分別標注位置號,碳數寫在「烯」前面。
鹵代烴•醚
鹵代烴命名以相應烴作為母體,鹵原子作為取代基。
如有碳鏈取代基,根據順序規則碳鏈要寫在鹵原子的前面;如有多種鹵原子,列出次序為氟、氯、溴、碘。
醚的命名以碳鏈較長的一端為母體,另一端和氧原子合起來作為取代基,稱烴氧基。

醇的命名,以含有醇羥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
由這條鏈上的碳數決定叫某醇,編號時讓醇羥基的位置號盡量小;
其他基團按取代基處理。
主鏈上有多個醇羥基時,可以按羥基的數目分別稱為二醇、三醇等。

醛的命名,以含有醛基的最長的碳鏈為主鏈,其他部分作為取代基;
決定名稱的碳數包括醛基的一個碳。
如果有多個醛基,則以含有2個醛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稱二醛。
醛基作取代基時稱甲醯基(或氧代)。

以含有酮羰基最長的碳鏈為主鏈,按此鏈上的碳數(包括該羰基)稱為「某酮」;並把羰基的位置號標在前面,盡量使位置號最小。
如果主鏈上有多個羰基,可稱為二酮、三酮等。
羰基作取代基時稱「氧代」。
羧酸
以含有羧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依照碳數(包括羧基)稱為某酸。
主鏈上有2個羧基時,稱為二酸。
羧酸酐
以形成酸酐的酸的名稱稱呼酸酐,再加「酐」字。
(如:CH3CO-O-CO-C2H5——乙酸丙酸酐)
若形成酸酐的兩分子酸相同,直接稱為「某酸酐」。

以形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稱命名,稱為某酸某(醇)酯或某醇某酸酯。
若有多個醇或酸分子參與成酯,那麼要在相應的醇或酸前面加上數目。
胺類
以與氮原子相連的最長碳鏈為主鏈,按照該鏈上的碳原子數稱為「某胺」;
若是亞胺,氮原子上的較短烴基視作取代基,命名時稱「N-某基」(N表示取代基連在氮上)
脂環烴類
單脂環烴
環烷烴的命名與烷烴類似,直接在烷類前面加「環」字即可。
環烯烴的命名與烯烴類似,編號由雙鍵先設定為 1 , 2 號碳。
橋環烷烴
橋環烷烴中,多個環公用的碳原子稱為橋頭碳;
給碳原子編號,從一個橋頭碳原子開始,依照環由大到小順序編完所有的碳原子;
命名時,先稱環的個數,然後在中括弧里標明各個環上橋頭碳之間的碳原子的個數,數字之間用點分隔,數字的個數總比環數多一個;
最後,按照環繫上碳原子的個數,稱為「某烷」。
如:
稱為二環[3.2.0]庚烷。
螺環烷烴
螺環烷烴中,兩個環公用的一個四級碳原子稱為螺原子;
編號從小環開始,1號碳是緊挨螺原子的一個碳原子;
命名時,先稱「螺」字,然後在中括弧里標明各個環上非螺原子的個數,數字之間用點分隔;
最後,按照環繫上碳原子的個數,稱為「某烷」。
如:
稱為螺[3.5]壬烷。
多環烯、炔烴
按照多環烷烴的規則命名,編號時盡量使重鍵的位置號最小,再把「烷」字換成「烯」或「炔」即可。
芳香族化合物
苯環系
苯的鹵代物、烷基代物等,先稱呼取代基的位置號和名稱,再加「苯」字。甲基、乙基等簡單烷基的「基」字可以省去。(如:1,2-二甲苯)
苯的烯、炔、醇、醛、酮、羧酸、磺酸、胺基代物等,以取代基的原形作為母體,先稱「苯」(表示苯基),再稱取代基的原形,編號時以取代基為主鏈,苯環為支鏈,與取代基相連的碳為1號碳。(如:苯乙烯)
芳烴的羥基代物稱為酚,對於苯來說是苯酚。苯環上直接連有兩個羥基時叫苯二酚。
其他環系
各種芳環系都有不同的名字,其取代物的命名方法和苯環類似。但這些環系一般都固定了編號的順序(而不是像苯環一樣只由取代基決定):
萘環系
蒽環系
等等。
雜環化合物
把雜環看作碳環中碳原子被雜原子替換而形成的環,稱為「某雜(環的名稱)」;(如:氧雜環戊烷)
給雜原子編號,使雜原子的位置號盡量小。
其他官能團視為取代基。
1.帶支鏈烷烴
主鏈 選碳鏈最長、帶支鏈最多者。
編號 按最低系列規則。從*側鏈最近端編號,如兩端號碼相同時,則依次比較下一取代基位次,最先遇到最小位次定為最低系統(不管取代基性質如何)。
2,3,5-三甲基己烷,不叫2,4,5-三甲基己烷,因2,3,5與2,4,5對比是最低系列。
取代基次序IUPAC規定依英文名第一字母次序排列。我國規定採用立體化學中「次序規則」:優先基團放在後面,如第一原子相同則比較下一原子。
2-甲基-3-乙基戊烷,因—CH2CH3>—CH3,故將—CH3放在前面。
2.單官能團化合物
主鏈 選含官能團的最長碳鏈、帶側鏈最多者,稱為某烯(或炔、醇、醛、酮、酸、酯、……)。鹵代烴、硝基化合物、醚則以烴為母體,以鹵素、硝基、烴氧基為取代基,並標明取代基位置。
編號 從*近官能團(或上述取代基)端開始,按次序規則優先基團列在後面。
3.多官能團化合物
(1)脂肪族
選含官能團最多(盡量包括重鍵)的最長碳鏈為主鏈。官能團詞尾取法習慣上按下列次序,
—OH>—NH2(=NH)>C≡C>C=C
如烯、炔處在相同位次時則給雙鍵以最低編號。
(2)脂環族、芳香族
如側鏈簡單,選環作母體;如取代基復雜,取碳鏈作主鏈。
(3)雜環
從雜原子開始編號,有多種雜原子時,按O、S、N、P順序編號。
4.順反異構體
(1)順反命名法
環狀化合物用順、反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原子或基因處於同側稱為順式,處於異側稱為反式。
(2)Z,E命名法
化合物中含有雙鍵時用Z、E表示。按「次序規則」比較雙鍵原子所連基團大小,較大基團處於同側稱為Z,處於異側稱為E。
次序規則是:
(Ⅰ)原子序數大的優先,如I>Br>Cl>S>P>F>O>N>C>H,未共享電子對:為最小;
(Ⅱ)同位素質量高的優先,如D>H;
(Ⅲ)二個基團中第一個原子相同時,依次比較第二、第三個原子;
(Ⅳ)重鍵
分別可看作
(Ⅴ)Z優先於 E,R優先於S。
5.旋光異構體
(1)D,L構型
主要應用於糖類及有關化合物,以甘油醛為標准,規定右旋構型為D,左旋構型為L。凡分子中離羰基最遠的手性碳原子的構型與D-(+)-甘油醛相同的糖稱D型;反之屬L型。
氨基酸習慣上也用D、L標記。除甘氨酸無旋光性外,α-氨基酸碳原子的構型都是L型。
其餘化合物可以通過化學轉變的方法,與標准物質相聯系確定。
(2)R,S構型
含一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Cabcd命名時,先將手性碳原子上所連四個原子或基團按「次序規則」由大到小排列(比如a>b>c>d),然後將最小的d放在遠離觀察者方向,其餘三個基團指向觀察者,則a→b→c順時針為R,逆時針為S;如d指向觀察者,則順時針為S,逆時針為R。在實際使用中,最常用的表示式是Fischer投影式,
(R)-2-氯丁烷。因為Cl>C2H5>CH3>H,最小基團H在C原子上下(表示向後),處於遠離觀察者的方向,故命名法規定Cl→C2H5→CH3順時針為R。

有機化學里所有命名詳細講解

簡單點說:

1.選擇含官能團在內的相對最長的一條碳鏈為主鏈

2.從里官能團最近的一端開始給碳鏈編號

3.書寫名稱時先寫支鏈名稱後寫主鏈名稱,並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出支鏈和官能團的位置,阿拉伯數字和漢字之間用連字元連接,相同的支鏈可以合並,用大寫數字表示個數


IUPAC有機物命名法

一般規則


取代基的順序規則

當主鏈上有多種取代基時,由順序規則決定名稱中基團的先後順序。一般的規則是:


取代基的第一個原子質量越大,順序越高;

如果第一個原子相同,那麼比較它們第一個原子上連接的原子的順序;如有雙鍵或三鍵,則視為連接了2或3個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團作為主要官能團,命名時放在最後。其他官能團,命名時順序越低名稱越靠前。

主鏈或主環系的選取

以含有主要官能團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靠近該官能團的一端標為1號碳。


如果化合物的核心是一個環(系),那麼該環系看作母體;除苯環以外,各個環系按照自己的規則確定1號碳,但同時要保證取代基的位置號最小。


支鏈中與主鏈相連的一個碳原子標為1號碳。


數詞

位置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官能團的數目用漢字數字表示。

碳鏈上碳原子的數目,10以內用天干表示,10以外用漢字數字表示。

各類化合物的具體規則


烷烴

找出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依碳數命名主鏈,前十個以天干(甲、乙、丙...)代表碳數,碳數多於十個時,以中文數字命名,如:十一烷。

從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編號: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數字越小越好)。以數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數字與中文數字之間以-隔開。

有多個取代基時,以取代基數字最小且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並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順序列出所有取代基。

有兩個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時,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數字: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隔開,一起列於取代基前面。


烯烴

命名方式與烷類類似,但以含有雙鍵的最長鍵當作主鏈。

以最靠近雙鍵的碳開始編號,分別標示取代基和雙鍵的位置。

若分子中出現二次以上的雙鍵,則以「二烯」或「三烯」命名。

烯類的異構體中常出現順反異構體,故須註明「順」或」反」。


炔烴

命名方式與烯類類似,但以含有叄鍵的最長鍵當作主鏈。

以最靠近叄鍵的碳開始編號,分別標示取代基和叄鍵的位置。

炔類沒有環炔類和順反異構物。

分子中既有雙鍵又有三鍵時,名字以烯先炔後,分別標注位置號,碳數寫在「烯」前面。


鹵代烴·醚

鹵代烴命名以相應烴作為母體,鹵原子作為取代基。

如有碳鏈取代基,根據順序規則碳鏈要寫在鹵原子的前面;如有多種鹵原子,列出次序為氟、氯、溴、碘。

醚的命名以碳鏈較長的一端為母體,另一端和氧原子合起來作為取代基,稱烴氧基。


醇的命名,以含有醇羥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

由這條鏈上的碳數決定叫某醇,編號時讓醇羥基的位置號盡量小;

其他基團按取代基處理。

主鏈上有多個醇羥基時,可以按羥基的數目分別稱為二醇、三醇等。


醛的命名,以含有醛基的最長的碳鏈為主鏈,其他部分作為取代基;

決定名稱的碳數包括醛基的一個碳。

如果有多個醛基,則以含有2個醛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稱二醛。

醛基作取代基時稱甲醯基(或氧代)。


以含有酮羰基最長的碳鏈為主鏈,按此鏈上的碳數(包括該羰基)稱為「某酮」;並把羰基的位置號標在前面,盡量使位置號最小。

如果主鏈上有多個羰基,可稱為二酮、三酮等。

羰基作取代基時稱「氧代」。


羧酸

以含有羧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依照碳數(包括羧基)稱為某酸。

主鏈上有2個羧基時,稱為二酸。

羧酸酐

以形成酸酐的酸的名稱稱呼酸酐,再加「酐」字。

(如:CH3CO-O-CO-C2H5--乙酸丙酸酐)

若形成酸酐的兩分子酸相同,直接稱為「某酸酐」。


以形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稱命名,稱為某酸某(醇)酯或某醇某酸酯。

若有多個醇或酸分子參與成酯,那麼要在相應的醇或酸前面加上數目。


胺類

以與氮原子相連的最長碳鏈為主鏈,按照該鏈上的碳原子數稱為「某胺」;

若是亞胺,氮原子上的較短烴基視作取代基,命名時稱「N-某基」(N表示取代基連在氮上)


脂環烴類

單脂環烴

環烷烴的命名與烷烴類似,直接在烷類前面加「環」字即可。

環烯烴的命名與烯烴類似,編號由雙鍵先設定為1,2號碳。

橋環烷烴

橋環烷烴中,多個環公用的碳原子稱為橋頭碳;

給碳原子編號,從一個橋頭碳原子開始,依照環由大到小順序編完所有的碳原子;

命名時,先稱環的個數,然後在中括弧里標明各個環上橋頭碳之間的碳原子的個數,數字之間用點分隔,數字的個數總比環數多一個;

最後,按照環繫上碳原子的個數,稱為「某烷」。

如:

稱為二環[3.2.0]庚烷。


螺環烷烴

螺環烷烴中,兩個環公用的一個四級碳原子稱為螺原子;

編號從小環開始,1號碳是緊挨螺原子的一個碳原子;

命名時,先稱「螺」字,然後在中括弧里標明各個環上非螺原子的個數,數字之間用點分隔;

最後,按照環繫上碳原子的個數,稱為「某烷」。

如:

稱為螺[3.5]壬烷。


多環烯、炔烴

按照多環烷烴的規則命名,編號時盡量使重鍵的位置號最小,再把「烷」字換成「烯」或「炔」即可。


芳香族化合物

苯環系

苯的鹵代物、烷基代物等,先稱呼取代基的位置號和名稱,再加「苯」字。甲基、乙基等簡單烷基的「基」字可以省去。(如:1,2-二甲苯)

苯的烯、炔、醇、醛、酮、羧酸、磺酸、胺基代物等,以取代基的原形作為母體,先稱「苯」(表示苯基),再稱取代基的原形,編號時以取代基為主鏈,苯環為支鏈,與取代基相連的碳為1號碳。(如:苯乙烯)

芳烴的羥基代物稱為酚,對於苯來說是苯酚。苯環上直接連有兩個羥基時叫苯二酚。

其他環系

各種芳環系都有不同的名字,其取代物的命名方法和苯環類似。但這些環系一般都固定了編號的順序(而不是像苯環一樣只由取代基決定):

萘環系

蒽環系

等等。


雜環化合物

把雜環看作碳環中碳原子被雜原子替換而形成的環,稱為「某雜(環的名稱)」;(如:氧雜環戊烷)

給雜原子編號,使雜原子的位置號盡量小。

其他官能團視為取代基

⑷ 高中化學有機化學的命名原則是什麼

飽和烴:最長碳鏈當主鏈,從主鏈兩側離支鏈,最近的C開始標號。

不飽和烴:有不飽和鍵的當主鏈,從主鏈兩側離支鏈,最近的C開始標號。

取代基的第一個原子質量越大,順序越高;如果第一個原子相同,那麼比較它們第一個原子上連接的原子的順序;如有雙鍵或三鍵,則視為連接了2或3個相同的原子。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團作為主要官能團,命名時放在最後。

有機反應按機理分類:

1、離子反應,囊括上面入門版分類的所有門類。

2、自由基反應,特點是不涉及離子,反應可控制的程度總體偏低,尚未完全開發。

3、協同反應,特點是不涉及中間體。

4、金屬有機反應,有機金屬反應本質上是上述三大反應的綜合,但在一些地方有其特殊性,故單列一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有機化學

⑸ 在化學中是如何定義過氧化物(要比較簡單的解釋)

含有過氧基-O-O-的化合物。可看成過氧化氫的衍生物,分子中含有過氧離子(O2^2-)是其特徵。過氧化物包括金屬過氧化物、過氧化氫、過氧酸鹽和有機過氧化物。周期表中ⅠA、ⅡA、ⅢB、ⅣB族元素以及某些過渡元素(如銅、銀、汞)能形成金屬過氧化物。

⑹ 有機化學命名規則是什麼

有機化學命名規則是取代基的順序規則。當主鏈上有多種取代基時,由順序規則決定名稱中基團的先後順序,一般的規則是取代基的第一個原子質量越大,順序越高,如果第一個原子相同,那麼比較它們第一個原子上連接的原子的順序,如有雙鍵或三鍵,則視為連接了2或3個相同的原子。

有機化學命名原則口訣

只含CH稱為烴,結構成鏈或成環,雙鍵為烯叄鍵炔,單鍵相連便是烷,脂肪族的排成鏈,芳香族的帶苯環,異構共用分子式,通式通用同系間,烯烴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團,羧酸羥基連烴基,稱作醇醛及羧酸,羰基醚鍵和氨基,衍生物是酮醚胺。

苯帶羥基稱苯酚,萘是雙苯相並聯,去氫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氫叫還原,醇類氧化變酮醛,醛類氧化變羧酸,羧酸都比碳酸強,碳酸強於石碳酸,光照鹵代在側鏈,催化鹵代在苯環,烴的鹵代衍生物,鹵素能被羥基換,消去一個小分子,生成稀和氫鹵酸。

鉀鈉能換醇中氫,銀鏡反應可辨醛,氫氧化銅多元醇,溶液混合呈絳藍,醇加羧酸生成酯,酯類水解變醇酸,苯酚遇溴沉澱白,澱粉遇碘色變藍,氨基酸兼酸鹼性,甲酸是酸又像醛,聚合單體變鏈節,斷裂π鍵相串聯。

⑺ 過氧化基是什麼東東

過氧基 -O-O-
具有強氧化性。含有過氧基的化合物叫過氧化合物,可分為有機過氧化合物和無機過氧化合物。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雙氧水(過氧化氫),還有非典時期被大家熟悉的過氧乙酸(CH3CO2OH)
下面是維基網路的資料,解釋的很全面
Peroxid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Hydrogen peroxide is often abbreviated to peroxide. For other uses, see Peroxide (disambiguation)
A peroxide is a compound containing an oxygen-oxygen single bond. The simplest stable peroxide is hydrogen peroxide. Superoxides, dioxygenyls, ozones and ozonides compound are considered separately.

[edit] Organic chemistry
Main article: Organic peroxide
Organic peroxides are compounds with a specific functional group or a molecule containing an oxygen-oxygen single bond (R-O-O-R'). When the other oxygen bears a hydrogen, it is called a hydroperoxide (R-O-O-H). The radical HOO· is known as hydroperoxide radical, and is thought to be involved in combustion of hydrocarbons in air. Organic peroxides tend to decompose easily to free radicals of the form RO. This makes them useful as catalysts for some types of polymerisation, such as the polyester resins used in glass-reinforced plastics. MEKP (methyl ethyl ketone peroxide) is commonly used for this purpose.

However, the same property also means that organic peroxides can accidentally initiate explosive polymerization in materials with unsaturated chemical bonds. Since peroxides can form spontaneously in some materials, some caution must be exercised with such "peroxide-forming materials." Triacetone triperoxide (TATP) and hexamethylene triperoxide diamine are explosive organic peroxide compounds; TATP may be formed accidentally as a waste proct in some reactions. In addition, many liquid ethers in the presence of air, light, and metal slowly (over a period of months) form ether peroxides (e.g., diethyl ether peroxide), which are extremely unstable. As a consequenc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ether be stored over potassium hydroxide, which not only destroys peroxides but also acts as a powerful desiccant. Extreme care must be taken with samples showing signs of crystal growth or precipitates.

TATP is an easily synthesized, inexpensive, explosive compound that is difficult to detect by normal screening methods. Consequently, it is an explosive favored by terrorists. TATP was used in the 2005 London Underground bombings and the 2001 "shoe bomber." In 2002, a simple mass spectrometry screening method was developed.[1]

[edit] Inorganic chemistry
In inorganic chemistry, peroxide is the anion O22−. It is highly basic, and present in ionic compounds. Pure peroxides (containing only cations and the peroxide anions) are usually formed by burning alkali metals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in air or oxygen. Sodium peroxide Na2O2 is a typical example.

The peroxide ion contains two electrons more than the oxygen molecule. These two electrons, according to the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complete the two π* antibonding orbitals. This has as result a weakening of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peroxide ion and a greater length for the bond O-O : Li2O2 130 pm to BaO2 147 pm. Furthermore, the peroxide ion is diamagnetic.

The peroxides of the alkali metals and Ca, Sr and Ba are ionic. The peroxides of a number of electropositive metals such as Mg, the lanthanides and the uranyl-ion show an intermediary character, between ionic and covalent. The peroxides of metals such as Zn, Cd and Hg are mainly covalent.

Peroxides are powerful oxidizers, and usually fairly unstable. Ionic peroxides react with water and diluted acids to form hydrogen peroxide. Organic compounds are oxidized to carbonates, even at normal temperatures. Sodium peroxide is a powerful oxidator of metals, such as iron.

The oxides, peroxides and superoxides are closely related, forming a chain of oxygen ions of progressively higher oxidation number.

Barium peroxide is used in pyrotechnics and tracer ammunition, and was once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hydrogen peroxide. Sodium peroxide is used as a carbon dioxide absorber and oxygen regenerator (e.g. in some submarines), through the reaction:

2 Na2O2 + 2 CO2 → 2 Na2CO3 + O2

⑻ 如何對有機化學物進行命名

IUPAC有機物命名法
一般規則

取代基的順序規則
當主鏈上有多種取代基時,由順序規則決定名稱中基團的先後順序。一般的規則是:

取代基的第一個原子質量越大,順序越高;
如果第一個原子相同,那麼比較它們第一個原子上連接的原子的順序;如有雙鍵或三鍵,則視為連接了2或3個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團作為主要官能團,命名時放在最後。其他官能團,命名時順序越低名稱越靠前。
主鏈或主環系的選取
以含有主要官能團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靠近該官能團的一端標為1號碳。

如果化合物的核心是一個環(系),那麼該環系看作母體;除苯環以外,各個環系按照自己的規則確定1號碳,但同時要保證取代基的位置號最小。

支鏈中與主鏈相連的一個碳原子標為1號碳。

數詞
位置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官能團的數目用漢字數字表示。
碳鏈上碳原子的數目,10以內用天干表示,10以外用漢字數字表示。
各類化合物的具體規則

烷烴
找出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依碳數命名主鏈,前十個以天干(甲、乙、丙...)代表碳數,碳數多於十個時,以中文數字命名,如:十一烷。
從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編號: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數字越小越好)。以數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數字與中文數字之間以 - 隔開。
有多個取代基時,以取代基數字最小且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並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順序列出所有取代基。
有兩個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時,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數字: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 , 隔開,一起列於取代基前面。

烯烴
命名方式與烷類類似,但以含有雙鍵的最長鍵當作主鏈。
以最靠近雙鍵的碳開始編號,分別標示取代基和雙鍵的位置。
若分子中出現二次以上的雙鍵,則以「二烯」或「三烯」命名。
烯類的異構體中常出現順反異構體,故須註明「順」或」反」。

炔烴
命名方式與烯類類似,但以含有叄鍵的最長鍵當作主鏈。
以最靠近叄鍵的碳開始編號,分別標示取代基和叄鍵的位置。
炔類沒有環炔類和順反異構物。
分子中既有雙鍵又有三鍵時,名字以烯先炔後,分別標注位置號,碳數寫在「烯」前面。

鹵代烴·醚
鹵代烴命名以相應烴作為母體,鹵原子作為取代基。
如有碳鏈取代基,根據順序規則碳鏈要寫在鹵原子的前面;如有多種鹵原子,列出次序為氟、氯、溴、碘。
醚的命名以碳鏈較長的一端為母體,另一端和氧原子合起來作為取代基,稱烴氧基。


醇的命名,以含有醇羥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
由這條鏈上的碳數決定叫某醇,編號時讓醇羥基的位置號盡量小;
其他基團按取代基處理。
主鏈上有多個醇羥基時,可以按羥基的數目分別稱為二醇、三醇等。


醛的命名,以含有醛基的最長的碳鏈為主鏈,其他部分作為取代基;
決定名稱的碳數包括醛基的一個碳。
如果有多個醛基,則以含有2個醛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稱二醛。
醛基作取代基時稱甲醯基(或氧代)。


以含有酮羰基最長的碳鏈為主鏈,按此鏈上的碳數(包括該羰基)稱為「某酮」;並把羰基的位置號標在前面,盡量使位置號最小。
如果主鏈上有多個羰基,可稱為二酮、三酮等。
羰基作取代基時稱「氧代」。

羧酸
以含有羧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依照碳數(包括羧基)稱為某酸。
主鏈上有2個羧基時,稱為二酸。
羧酸酐
以形成酸酐的酸的名稱稱呼酸酐,再加「酐」字。
(如:CH3CO-O-CO-C2H5——乙酸丙酸酐)
若形成酸酐的兩分子酸相同,直接稱為「某酸酐」。


以形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稱命名,稱為某酸某(醇)酯或某醇某酸酯。
若有多個醇或酸分子參與成酯,那麼要在相應的醇或酸前面加上數目。

胺類
以與氮原子相連的最長碳鏈為主鏈,按照該鏈上的碳原子數稱為「某胺」;
若是亞胺,氮原子上的較短烴基視作取代基,命名時稱「N-某基」(N表示取代基連在氮上)

脂環烴類
單脂環烴
環烷烴的命名與烷烴類似,直接在烷類前面加「環」字即可。
環烯烴的命名與烯烴類似,編號由雙鍵先設定為 1 , 2 號碳。
橋環烷烴
橋環烷烴中,多個環公用的碳原子稱為橋頭碳;
給碳原子編號,從一個橋頭碳原子開始,依照環由大到小順序編完所有的碳原子;
命名時,先稱環的個數,然後在中括弧里標明各個環上橋頭碳之間的碳原子的個數,數字之間用點分隔,數字的個數總比環數多一個;
最後,按照環繫上碳原子的個數,稱為「某烷」。
如:
稱為二環[3.2.0]庚烷。

螺環烷烴
螺環烷烴中,兩個環公用的一個四級碳原子稱為螺原子;
編號從小環開始,1號碳是緊挨螺原子的一個碳原子;
命名時,先稱「螺」字,然後在中括弧里標明各個環上非螺原子的個數,數字之間用點分隔;
最後,按照環繫上碳原子的個數,稱為「某烷」。
如:
稱為螺[3.5]壬烷。

多環烯、炔烴
按照多環烷烴的規則命名,編號時盡量使重鍵的位置號最小,再把「烷」字換成「烯」或「炔」即可。

芳香族化合物
苯環系
苯的鹵代物、烷基代物等,先稱呼取代基的位置號和名稱,再加「苯」字。甲基、乙基等簡單烷基的「基」字可以省去。(如:1,2-二甲苯)
苯的烯、炔、醇、醛、酮、羧酸、磺酸、胺基代物等,以取代基的原形作為母體,先稱「苯」(表示苯基),再稱取代基的原形,編號時以取代基為主鏈,苯環為支鏈,與取代基相連的碳為1號碳。(如:苯乙烯)
芳烴的羥基代物稱為酚,對於苯來說是苯酚。苯環上直接連有兩個羥基時叫苯二酚。
其他環系
各種芳環系都有不同的名字,其取代物的命名方法和苯環類似。但這些環系一般都固定了編號的順序(而不是像苯環一樣只由取代基決定):
萘環系
蒽環系
等等。

雜環化合物
把雜環看作碳環中碳原子被雜原子替換而形成的環,稱為「某雜(環的名稱)」;(如:氧雜環戊烷)
給雜原子編號,使雜原子的位置號盡量小。
其他官能團視為取代基。

⑼ 化學里次,亞,超,過,偏是什麼意思

在化學中次代表氯酸鈉;亞是硝酸鈉;超是超氧化物;過是過氧化物;偏是偏鋁酸鈉。

具體表示:

1、次:氯酸鈉,工業上主要用於製造二氧化氯、亞氯酸鈉、高氯酸鹽及其它氯酸鹽。

2、亞:一般至指比常見化合價低一些的化合物,例如說亞硫酸、亞氯酸、亞硝酸。

3、超:指超氧化物(superoxide )

金屬離子和超氧離子形成的化合物。鉀、銣、銫、鈣、鍶、鋇能形成超氧化物,特徵是分子中含有超氧離子。超氧化物易潮解,加熱時便釋放出氧氣,性質不穩定,具有強氧化性,與水或二氧化碳發生反應時,都能釋放氧氣。

超氧化物的製法有:

①過氧化物與氧氣作用。

②鉀、銣、銫在過量的氧氣中燃燒。

③將氧氣通入鉀、銣、銫的液氨溶液中。

超氧化鉀與宇航員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作用,產生的氧氣可供他們呼吸。

4、過:過氧化物,指含有過氧基的化合物。可看成過氧化氫的衍生物,分子中含有過氧離子是其特徵。過氧化物分為無機過氧化物和有機過氧化物。

5、偏:指偏鋁酸鈉, 溶液中的鋁酸鈉是偏鋁酸鈉, 分子內脫水形成偏鋁酸鈉。

超氧,過氧, 跟疊氮差不多, 都屬於特例,記住即可。

化合價,具有不同的價態和不同的失水程度,當同一種元素顯現不同的化合價時,往往這樣表示:

①高氯酸 +7

②氯酸 +5

③亞氯酸 +3

④次氯酸 +1

⑤鹽酸-1

(9)有機化學中含過氧基怎麼命名擴展閱讀:

如果「高、亞、次」附於字首,常用以表示化合物中某一元素價態的高低或某種原子數目的多少。如某元素能生成幾種含氧酸時,以其中較穩定而常見的酸為標准,叫「某酸」,較之多1個氧原子的酸叫「高某酸」,較之少1個氧原子的酸為「亞某酸」,再少1個氧原子的叫「次某酸」。

如果「原、正、偏」附於字首,則常用於表示縮水含氧酸的命名。含氧酸根中的氧原子數目與中心元素化合價相等的稱為「原某酸」,原某酸脫去一分子水稱為「正某酸」,再脫一分子水稱為「偏某酸」。

⑽ 「過氧基」是什麼東西

氧分子雙原子分子O2,當它在一定條件下得到2個電子時,得到的電子分別進入2個軌道,而這時2個原子間仍有化學鍵相連,所以形成了-O-O-離子,這就是過氧基,過氧基也是一種官能團,是一種能決定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的原子團。

閱讀全文

與有機化學中含過氧基怎麼命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