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球12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什麼成就
1.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是一種能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葯物。她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
2。莫言: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高密。2012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獲獎的原因是通過虛幻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融為一體。
9。丁肇中: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他的祖籍是中國山東日照。他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0。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11。李正道:李正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中國上海。1957年,他和楊振寧一起,發現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2。賽珍珠:賽珍珠1892年6月26日在西弗吉尼亞州。四個月後,他和他的傳教士父母來到中國。她在鎮江、蘇州、南京、廬山等地生活和工作近40年,其中在鎮江工作18年。她在鎮江經歷了早年的生活,所以她稱鎮江為「中國的故鄉」。1938年,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她也是最流行語言的美國作家。
⑵ 華人獲諾貝爾獎的人有哪些
1、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2、楊振寧——美籍華人物理學家
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首位華裔科學家。 今年2月,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
3、丁肇中——華裔物理學家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祖籍山東日照市,1936年出生於美國,1949年丁肇中進入台灣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的數學、物理和歷史學習成績優秀。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李遠哲——台灣化學家
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生於台灣新竹,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台灣人。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
5、朱棣文——美籍華人物理學家
朱棣文,祖籍江蘇太倉,1948年生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98年6月,朱棣文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6、崔琦——美籍華人物理學家
崔琦,生於河南平頂山,1951年隻身遠赴香港,後考入香港大學並赴美留學。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00年6月,崔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也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之後,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
7、高行健——法籍華人作家
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1987年移居法國。2000年10月,時年60歲的他因「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語作家。
8、錢永健——華裔生物化學家
錢永健,1952年生於紐約,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9、高錕——華裔物理學家
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金山,為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華文媒體譽之為「光纖之父」,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Father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與其他兩人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0、屠呦呦是唯一華人
提到屠呦呦,很多人沒有忘記那一年她為中國醫學界帶來的榮耀。她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11、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省高密市。1980年代中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幕幕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
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造出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地敘述,陌生化地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⑶ 請問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有誰
只有一個:錢永健(1952.2.1 - )
Roger Yonchien Tsien
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我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我不是中國科學家……我得獎有中國人高興,如果這樣讓很多年輕人對科學發生興趣,這是很好的事。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出於一個開放的社會,多元包容的價值是關鍵。」
生於中國台灣省新竹市,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台灣省人。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省。
⑷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有哪些
截止到2021年總共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高錕、莫言和屠呦呦。
1、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 ),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浙江寧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2、莫言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當代作家。
1981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1985年,因發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轟動。
3、高錕
高錕(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於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華裔物理學家、教育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華文媒體譽之為「光纖之父」、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4、錢永健
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先後任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5、高行健
高行健(1940- ),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畫家、導演、評論家。
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⑸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哪幾位
截止2018年1月16日,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錕。
1、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2、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3、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現反氘核;
1967年測量電子半徑,發現電子是沒有體積的,半徑小於10E-14厘米;1969年測量普通光和有質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間的轉變,證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變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1974年發現第4種誇克的束縛態—J粒子,因此貢獻,1975年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197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79年發現膠子噴注;1989年確定三代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發現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間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很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
4、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獲化學獎,時年50歲;
1959年李遠哲本科畢業於台灣大學 ,並於1961年獲得台灣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次年去美國深造,196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sitry)博士學位 。
其後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 ,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並返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 、同時擔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197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
5、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
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現任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 ,1976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 。
1993年,獲頒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1994年,獲亞瑟蕭洛獎及威廉梅格斯獎;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6、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
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7、高錕,1933年11月4日生於中國上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2009年,與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6歲;
高錕於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0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96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大紫荊勛章;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⑹ 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哪幾個
截止到2018年總共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高錕、莫言和屠呦呦。
1、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
⑺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截至2021年,中國一共有11位諾貝爾獲獎者。中國籍的3個分別是楊振寧、屠呦呦、莫言。華裔有8個,分別為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高錕。
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均為中華台北籍貫;均為中華民國籍。其中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後放棄美國國籍)。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文學家)。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科學家),是首位獲科學類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1976年,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祖籍山東日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1986年,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1997年,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太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
1998年,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2000年,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首位圓中文作家諾獎夢。
2008年,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祖籍浙江杭州)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英美雙國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諾貝爾獎獎項綜述
諾貝爾獎包括由諾貝爾基金會官方頒發的6個獎項,分別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peace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獎金數額可以在兩份工作成果之間平均分配,每份工作成果都應被視為可獲獎。如果一份工作成果是由兩個或三個人完成的,則應共同獎勵。在任何情況下,獎金數額均不得超過三人。」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如果沒有找到足夠重要的工作成果,這筆獎金將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即便如此,仍不能授予該獎項,則應將其金額添加到基金會的資金中。」
⑻ 獲得諾貝爾獎的外籍華人有那些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9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遠哲、高行健、錢永健和高錕。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0年,高行健憑借作品《靈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首位華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08年,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華裔科學家高錕,
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三人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