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如何評價一個化學新方法

如何評價一個化學新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8 20:56:16

A. 怎樣評價一個化學反應的優缺點

怎樣評價一個化學反應的優缺點
好的反應首先是操作方便,簡潔,易於到車間放大生產;
然後是收率高,用的原料便宜,成本低;
最後是三廢少,或者廢物處理起來容易,對環境污染盡可能的小。

B. 初中化學新課程的評價將有哪些變化

所有的人,特別是第一線的教師都強烈呼籲:傳統的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已經無法適應和滿足新課程的要求,如果不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將會阻礙新課程的實施和推廣。那麼,化學教與學評價的現狀是什麼,存在哪些與新課程不相適應的主要問題?國外教與學評價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是什麼,對我們有何啟示?初中化學新課程對教與學的評價有哪些新的導向和要求?應該使用和發展什麼樣的評價策略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1中學化學教與學評價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教與學的評價問題近二十年來受到國內化學教育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對此開展了許多的研究,使其理論與實踐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完全恢復正常,以及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建立,人們對於教與學的評價的需求,開始轉為對考試和測驗的依賴,追求考試和測驗的科學化、客觀化、定量化。美國的標准化考試和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傳入我國後,對國內化學教與學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開始建立以目標為導向、以客觀性試題和標准化測驗為基本方法的化學教學評價體系。進入90年代,課程和教學目標重視和提倡培養能力,教與學的評價開始關注學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評價,人們普遍認為應該在紙筆測驗和考試內容上體現對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的評價,中考題和高考題的出題方式和導向發生了明顯變化,同時認識到用紙筆測驗考查實驗能力的局限性,於是開發使用了實驗技能操作考查的評價形式,制定了具體詳細的實驗操作基本技能的考查評價指標,全國都在高考會考中加入了專項的實驗操作考試,部分地區的中考也附加了實驗操作考查,採用現場的活動評價方式,這是我們國家基礎教育評價方法改革的一大進步。
90年代後期,科學教育越來越多地關注社會生活實際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理科課程開始重視學科間的綜合。這些反映到評價上的變化是考試題目的內容強調要更多地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用社會生活實際包裝雙基內容,同時出現了跨學科的綜合考試內容和題目形式。
但是,如同科學教育和基礎教育一樣,化學教與學的評價也受到現行的教育觀念和目標、課程結構與內容、教學方式、中考和高考制度以及升學壓力的強烈影響和制約,因此,化學教與學的評價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缺陷和問題。總體上說主要是評價觀念陳舊落後、評價功能過分偏狹、評價手段過分單一等。這在教學實踐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具體反映在,將評價僅只作為對於教師和學生進行管理的工具;過分強調評價的競爭刺激作用;將評價等同於考試和測驗;將考試和測驗全部集中在對知識學習水平的評價上;評價過於追求客觀、標准、量化,已經嚴重的要素化和細節化;將過程性和形成性評價與中考甚至高考完全對應起來等等方面。
總之,化學教學評價正在經歷著從知識取向→雙基取向→能力取向→實際應用取向→科學素養的多元取向的轉變,以及從單純基於考試和測驗的評價向基於多樣化的評估手段的轉變。但是這個轉變過程非常艱難和緩慢,還遠未完成。
2國外教與學評價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
國際科學教育教學及其評價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評價的價值取向、評價的發展特點以及評價的方法改革等方面。
自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育中評價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以來,它的發展經歷了大約4個時期:測驗時期、評價時期、描述時期和判斷與建構時期。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評價理念、價值取向以及不同的評價模式和方法。
伴隨同時,教學評價方式也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當前,西方世界正在形成一場體現上述特點的所謂「評定改革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誕生了一系列新的評定方式,如「檔案袋評定」(portfolio
assess-ments)、「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Socratic seminars)、「表現展示評定」(performance
exhibitions)等等,形成了一種「表現評定體系」。該評定體系的主題詞「performance
assessment」,正體現了它與傳統的學業成就測驗之不同------後者把學生的學業成就從整個教育中、從學生完整的學校生活中、從課程中游離出來,作為全部學校教育的重心和焦點,從而造就了測驗的諸多病端;而前者則重新回歸於學生在教育中、在課程教學中的完整而真實的表現,集中體現了新的課程評價觀,代表了課程評價領域的發展方向[1]。
從世界范圍的科學教育課程改革來看,也已經越來越多地關注評價方面。下面是一些國家在科學教育課程標准中所提出的共同性的評價觀念與策略。
·科學課程的評價是一個系統,也是一種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結果。它涉含學生的需要、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資源的適合性以及學校和社會的期望等等。它包括短時或長時間的進行計劃和做出決定以及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包括准備、評估、評價和反饋的循環過程,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的決策。這4種環節在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中都存在。
·科學課程的評價需要根據科學素養的要求和課程規定的學習目標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對知識與理解、科學探究、交流、聯系與應用等科學素養的重要維度進行有計劃的全面的整體評價,要根據理科課程所計劃的體現科學素養要求的具體學習目標開展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的評價必須關注學與教的過程的有效性。它包括:教師是否關注學生所具有的個人認識和先有經驗?學生是否成為學習過程的中心?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和參與學習過程?教師是否採用多種教學策略,以適應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教師是否使用了信息技術?科學教學是否採用了綜合的互動的方式?學生在學習中能否合作?是否對自己負責?學習的經歷和活動是否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評價任務是否反映出了學生學習了什麼、是如何學習的?
·科學課程的評價必須關注教與學的過程對所有學生的適切性和針對性。評價中必須適合與針對不同性別的學生;學生的能力范圍;學生的文化背景范圍;學生的個人概念、心理和語言的發展情況;學生的特殊需要;學生使用科學的語言和表徵形式的自信心和能力是否得到了發展?
·科學課程的評價手段和工具更加豐富。整個的評價計劃應該能夠反映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風格,展示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的不同的方式。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其特別喜歡的學習方式,也許會有展示他們能力的特定方式。通過多種評估工具的平衡使用,教師會更好地判斷他的學生所取得的學業成就。理想的評價應該是多種方式的相互結合。綜觀當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教與學評價改革呈現出如下鮮明特點[2]:
(1)以質性評定統整、取代量化評定;
(2)評定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
(3)既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定中學會合作;
(4)強調評定問題的真實性、情境性;
(5)評定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
3初中化學教與學評價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評價的基本功能是診斷與甄別、促進與發展、調整與管理,但核心的是依據並服務於標准和目標,評價與目標具有很強的對應性。要對初中化學教與學評價進行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新的化學課程的目標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初中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激發學生認識和探究化學事物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對於物質世界的認識,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合理使用化學品的重要性;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如何對上述各方面的課程目標進行評估,如何對學生在上述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進行有效的評估?是化學學科學習評價必須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人們首先應該明確初中化學學生學習評價和教師教學評價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3.1初中化學新課程對學生學習評價的重點和策略
初中化學新的課程目標對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首要的是將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作為化學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由此決定了新的評價將不再僅僅評價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會更加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而且,即使是評價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更加關注學生對化學現象和有關科學問題的理解與認識的發展,而不再糾纏對概念名詞術語和具體細節性事實的記憶背誦,更加重視學生應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真實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查和評價。這些恰恰是現行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嚴重缺陷和弊病,這樣就對新的化學課程評價提出了強烈的挑戰,它既包括評價在價值取向、目的標准、功能任務上的重要轉變也包括評價手段和方式上的發展變化。
.由唯認知性評價轉向對科學素養的評價; .由以甄別與選拔為主要目的轉向以激勵和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宗旨的評價;
.由要素性評價轉向綜合的整體性評價;
.由靜態結果性評價轉向活動過程與活動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
.由只針對個體的評價轉向對個體與小組評價相結合的評價;
.由追求客觀性和唯一標准答案的評價轉向重視個體的認識和理解的相對性評價。
為了實現上述轉變,應該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主要的矛盾和關系:
(1)平時的評價與中考和高考評價的關系。平時的評價與中考和高考評價有密切關系,但不是簡單、直接的對應關系。這其實是發展性評價與升學評價的關系。從現在開始,從實驗區開始,改革平時的教與學的評價是更重要的,是優先要做好的。
(2)現行的評價觀念和方法體系與新課程所倡導的評價觀念和方法體系的關系。二者具有本質的不同,現行的評價觀念和方法體系不是可改可不改,而是無論遇到多大的現實阻力和困難,都必須改變。
(3)教師與新的評價體系的關系。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進行化學教與學評價的設計並認真實施,應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教師工作進行評價的內容之一。每一位教師自己就是評價的研究者、改革者和實踐者。
(4)評價行為和方式與教學行為和方式的關系。評價行為和方式與教學行為和方式是既「等」又不「等」的關系。二者既應該融合統一,又不能相互替代。
(5)評價與課程標準的關系。二者是既「等」又不「等」的關系。不是每項標准都要評價,更不是都要用認知的紙筆測驗來評價。不能考什麼教什麼學什麼,教的學的應該比考的多。
評價是一項系統工作,要做好對學生學業成就發展的評價工作,必須具有綜合設計的意識,要全面考慮評價的目的和功能、評價的內容和目標、評價的方式和方法、評價工具、評價的時間間隔、評價的組織實施、評價的標准和指標以及評價結果的呈現、分析及反饋方式等各方面。
初中化學新課程渴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多元化的課程目標和新的評價理念呼喚新型的評價策略和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1)新課程要求利用以學習成長檔案為主的自我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與發展。初中化學新課程提倡在重視教師及他人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採用建立化學學習檔案的方式。學生在學習檔案中收錄化學學習的重要資料,包括單元知識總結、疑難問題及其解答、探究活動的設計方案與過程記錄、收集的化學學習信息和資料、學習方法和策略、自我評價以及他人評價的結果。
(2)通過活動表現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傳統的紙筆測驗側重對學生知識掌握的結果進行評價。但對學生在探究能力、實驗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則更需要通過學生的活動表現來做出評價。活動表現評價是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認識和應用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進行多方位的評價。評價結果以簡單的方式加以記錄,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給學生恰當的反饋予以激勵和促進。活動表現評價可以採用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既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後進行。在評價過程中應該注意既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又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活動表現評價是一種不同於以往傳統評價方法的新型的評價方法。它是用來評估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結果和產品的質量的體系。它將學習與活動結合起來,令學生在活動中培養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3)紙筆測驗仍然是常用的評價方式,但必須根據課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積極的改進。考核的重點不要放在知識點的簡單記憶和重現上,不應孤立地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測試,而應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背景中去評價,從知識的整體聯繫上去考核。初中化學新課程所強調的認知評價的重點與以往相比有許多變化(如表1所示)。
紙筆測驗要設置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實際問題情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能力。
3.2初中化學新課程對於教師教學評價的重點和策略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課程教材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學改革將是一場更持久的、更復雜的攻堅戰。
教師教學評價改革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評價的重點、內容和標準的制定必須有利於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這樣才可能保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落實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
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評價的基本原則應為:有利於發揮教師教學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教師實現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利於教師角色的積極轉變;有利於良好的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利於教師反思意識和專業能力的發展。另外還應該有2個基準:一是以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和全面發展為基準;二是以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和新的課程標准為基準。
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評價的重點和內容包括:
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師擁有怎樣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最重要的是教師是否願意接受新鮮事物?是否願意並善於進行自我反思、不斷地調整和發展自我?
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盡管是新課程,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反而是更高了。例如,教師的語言、講解功底如何?教師的板書、書寫技能高低?教師能否清楚流暢和重點突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是否善於發現、概括別人的觀點?教師的演示和實驗技能如何?
教師課堂教學的高級教學策略水平:是否善於提出驅動性問題、引發和組織討論?是否善於處理課堂中出現的突發事件?是否善於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控制和減少課堂中的無關行為?是否善於引導學生或驅動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制定計劃、實施實驗、收集處理有關數據資料、概括得出結論、進行合理的解釋推論?是否善於在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及時、適時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恰當、有效的評價和指導?是否能夠運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和策略揭示和了解學生的先有認識和觀點?是否能夠運用有力的事件事實、問題情景、實驗證據、模型推理等方法策略使學生的現有認識和觀點發生積極的轉變和發展?
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應該更注重上述各方面,而不是教師是否按時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感受和收獲多少、發展和變化有多少,而不是教師講了多少、說了多少、做了多少。
人們可以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的次數和質量如何?學生分組討論和實驗活動時是否積極和有序?課堂上所研究的問題是否有意義、有價值?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的還是由教師提出的?是否鼓勵學生自己針對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學生有無針對問題的答案提出自己的假設?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是否與課程標准吻合相關?教學是否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等來幫助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
除此之外,還應該評價教師為了課堂教學做了哪些准備?為了克服教學中的困難做了哪些努力?為學生做了哪些輔導和服務?選擇製作了多少有意義的課程資源?教師是如何處理課程標准、教材、課程資源與課時和學生的關系的?
教師教學評價的方法和策略必須多元化和多樣化。以適應不同教師不同的教學風格以及教學活動的類型多樣化的需要。其中課堂教學的評價可以採用現場聽課、錄像觀摩、教案和教師工作檔案評定等方法;評價主體應有教師自評、教師同行評價、學生和學生家長評價。

C. 鐵帽評價新方法的基本原理

鐵帽評價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如下:①不同成因的鐵帽各有其特徵的地球化學元素組合;②對一個具體的礦床而言,其鐵帽中礦物的演化是有規律的,通常是不可逆的;③在表生條件下,鐵帽中礦物的演化(亦即元素相態的變化)嚴格受該元素的化學性質和特定的景觀地球化學條件所制約。

1.根據褐鐵礦中特徵的地球化學元素組合評價鐵帽

存在於地表的各種成因的褐鐵礦,由於其物質來源不同,賦存在褐鐵礦中的多種痕量元素的含量就必然不同。殘積褐鐵礦(礦床鐵帽的必要條件)的物質成分主要來源於礦體的原生礦物和岩石,該褐鐵礦中賦存的多種痕量元素必然保留有原生礦石和岩石的特徵,但必須注意在表生條件下某些元素可能因沉積而富集,某些元素可能因淋失而貧化。

哪些元素會富集,哪些元素會貧化,則應根據鐵帽所在地區的景觀地球化學條件來分析判斷。例如,某含有硫化物礦物的菱鐵礦礦床氧化後形成的鐵帽褐鐵礦,由於在表生條件下主要的化學作用是氧化作用和水化作用,鐵帽與原生礦石相比,鐵元素相對富集。這是由於菱鐵礦(FeCO3)被氧化變成為褐鐵礦(Fe2O3·nH2O)。鈣、鎂、鉀、鈉相對貧化了,是由於水的淋濾作用。硫含量相對貧化,是由於S被氧化成

而流失了。硅和鋁相對富集了,是由於硅酸鹽礦物被分解後,一方面形成了更穩定的石英和新的硅酸鹽礦物,另外,褐鐵礦對硅酸和氧化鋁的強烈吸附作用。磷的含量通常提高了,這是由於不僅原來礦石中的

,也包括地表水帶來的植物腐爛後析出的

;均被褐鐵礦吸附的緣故。鉛含量通常提高了,因為無論是PbSO4或PbCO3,它們的溶解度都是很小的。銅的規律將依地表水的pH而定,地表水呈鹼性時,銅形成孔雀石而沉積,在地表水呈酸性時則被淋失。鋅元素由於具有兩性,通常是淋失,往往遷移較遠。錳元素的消長決定於氧化作用是否強烈,氧化作用佔主導地位時,錳形成沉積,否則,Mn2+將與Ca2+、Mg2+一樣被淋失。

以上討論說明,不同成因的褐鐵礦中多種痕量元素的含量與其原生礦石中相應的痕量元素相比,盡管有的元素富集,有的元素貧化,但變化是有規律的。據此,通過研究各種已知成因的鐵帽褐鐵礦中多種痕量元素的含量特徵,仍有可能找到判別鐵帽褐鐵礦的原生礦石的類型。這就是應用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評價鐵帽的主要理論依據。

2.根據褐鐵礦中某些元素的相態特徵評價鐵帽

不同的礦物在表生條件下各有其特徵的演化規律。比如方鉛礦(PbS)先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鉛礬(PbSO4),繼之,由於化合物溶解度積的差異,鉛礬又與地表水中的

反應形成更穩定的白鉛礦(PbCO3)。黃銅礦(FeCuS2)被氧化後分解成Fe2O3·n H2O、Cu2+

,對Cu2+來說,如果地表水呈鹼性,則很容易與

反應,隨即形成孔雀石(CuCO3·Cu(OH)2)。地表水中鹵素離子較高時,則Cu2+易呈

狀態被帶正電的Fe(OH)3膠體或褐鐵礦所吸附。如果地表水呈酸性,則Cu2+將淋失,下滲或遷移至合適環境再析出。通常含有呈類質同象狀態存在的鎂和錳的菱鐵礦(Fe,Mg,Mn)CO3,在被氧化後,如果地區的雨量較少,地表水不發育,則 Fe2+變為 Fe2O3·n H2O,Mn2+變為Mn2O3·nH2O、Mg2+

淋失。Fe3+和Mn3+的氧化物仍保留著原來菱鐵礦礦物相似的空間分布狀態。如果地區的雨量豐富,地表水發育,則水的淋濾作用將使菱鐵礦分解,呈 Fe2+、Mn2+、Mg2+

下滲或遷移。但 Fe2+很快會被氧化為Fe3+,呈Fe(OH)3沉積,逐漸變為褐鐵礦。當條件有利於Mn2+被氧化至Mn4+時形成MnO2·H2O沉積,脫水後形成軟錳礦(MnO2)。Mg2+

則繼續隨地表水遷移至更深或更遠。

原生礦物在表生條件下特徵的礦物演化規律(也就是元素相變規律)可用來通過查明鐵帽褐鐵礦中某些元素的相態特徵,結合景觀地球化學條件,溯推元素的原始存在狀態,查明鐵帽的原始礦物。這就是應用化學物相分析技術評價鐵帽的理論依據。

3.科學地判斷正確地應用元素相態變化規律,是評價鐵帽的重要環節

在表生條件下元素的相態變化是嚴格受元素的化學性質和景觀地球化學條件制約的。因而在特定的景觀條件下,不同的元素均各有其特定的變化規律。這里重要的是景觀地球化學條件的調研。

鐵帽評價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判別鐵帽是殘積的還是遷積的,因為這是區分礦體鐵帽和非礦「鐵帽」的重要標志。礦體鐵帽,只能是殘積的,經過遷移以後再沉積形成的褐鐵礦絕大部分不是找礦的標志。從觀察褐鐵礦石的結構構造,多數情況下可簡單判別,但有些卻很困難。根據元素在表生條件下的遷移、沉積規律,查明一些主成礦元素的相態特徵,可較簡便地區分殘積鐵帽和遷積鐵帽。

以Cu、Pb、Zn元素為例,在殘積鐵帽中,原生工業礦物黃銅礦(FeCuS2)、方鉛礦(PbS)和閃鋅礦(ZnS)在氧化後,部分礦物被分解,析出Cu2+、Pb2+、Zn2+,除非它們淋失遷移,離開了原地,如果留在原地,則主要形成某些次生礦物,如孔雀石藍銅礦(2CuCO3·Cu(OH)2),鉛礬、白鉛礦,菱鋅礦(ZnCO3)、紅鋅礦(ZnO)。因此殘積鐵帽中Cu、Pb、Zn的主要相態應是原生工業礦物相和次生礦物相。而在遷積褐鐵礦中,Cu2+、Pb2+、Zn2+是隨地表水遷移來的,地表水中的膠態Fe(OH)3在遷移過程中很易吸附這些元素的絡陰離子,當Fe(OH)3沉積時,Cu2+、Pb2+、Zn2+也形成膠體混合物沉澱,遷移途中未被Fe(OH)3吸附的離子流經已沉積的褐鐵礦體時,也可能被褐鐵礦吸附而沉積。因此,遷移褐鐵礦中Cu、Pb、Zn元素的相態特徵主要呈吸附狀態存在。當然,在殘積鐵帽中也可能有少量呈吸附狀態的Cu、Pb、Zn,在遷積褐鐵礦中也可能有少量隨泥沙夾帶下來的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但它們不可能是主要的。應用相態分析技術查明Cu、Pb、Zn的主要存在形式,即以獨立礦物(包括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為主還是以吸附狀態為主,就不難判別鐵帽褐鐵礦是殘積的還是遷積的。

D. 如何評好化學課 如何評好化學課

優質課是對已掌握教學常規和基本功,有一定教學工作經驗的教師的授課要求,其具體要求通常為: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內容是否科學、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組織教學能力是否強、教學效果是否優良等方面。那麼,如何對一節優質化學課進行評價呢?

一般意義上,優質化學課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以一節化學課的教學為研究對象,以化學教學大綱和教學原則為依據,對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正確恰當的、公平合理的教學分析評價,可以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進而全面落實化學教學目標。因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被評價者是化學教師,所以,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可將優質化學課的課堂教學評價分為教師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本篇文章將著重討論以同行教師的分析評價為評價主體的、以化學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表現及其所產生的學生反應或教學效果為主要評價內容的優質課堂教學評價活動。

一、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細則

由於同行們有著相似的學術水平,因而他們能緊密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做出全面的、綜合的、切合實際的分析評價,同時,作為有準備的課後分析往往也是同行們的一次有意義的交流教學經驗的教研活動,這對教者來說都將有所收獲。同行們對教學質量的分析評價,通常是用於對優質課或典示範課的評價。其評價細則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1、教學目標

目標制定必須符合教學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切合學生實際水平。能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並通過師生共同配合,達到完成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一定要保證正確無誤,符合大綱,知識連貫,邏輯性強。內容要密切聯系生產、生活、科學技術實驗等實踐活動。注意知識結構和學生認識結構相統一。教學時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找准關鍵點,能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於教學之中。

3、教學方法和手段

所運用的教學方法能否注意學生實際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是否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教學過程中能否注意情感和認識活動的結合,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意對學生注意力、意志力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是否注意調動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否重視和加強化學實驗,能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4、教學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否教態親切、語言簡練、板書工整、布局合理。是否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課堂教學組織是否嚴密,安排是否合理、有序。師生是否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是否生動活潑、和諧,能否及時了解教學效果,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節教學過程和內容,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實驗效果是否明顯,實驗及使用電教手段時是否適用熟練、操作規范。

5、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應該始終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展開,並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中能對學生的提問顯示良好的反應,鞏固練習及書面檢查的正確率也比較高。

二、化學課堂評價指標的建立

在具體實施對教師優質課的授課質量進行測量與評價時,必須首先要確立一個測評標准,即建立授課質量測評的指標體系,把授課工作分解為一系列可測評的要素,然後才可以對照指標進行測評、分析、統計,最後得出評價結果。筆者認為,在進行化學優質課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建立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要做到全面、具體與切實可行相結合。

在建立評課指標體系時,一定要注意根據評課人的實際水平及評課條件,努力做到既切實可行又全面具體。

2、要反映化學課型與教學內容的特點。

為了使評優課更為合理、公平些,我們需要在全面要求的指標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課型或教學內容,制定出與被評課的課型或教學內容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3、要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予以適當的評價。

從理論上來講,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最終會反映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上。因此,在建立化學評優課的指標體系時,不可忽視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的評價。但是,對教師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的評價,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課堂教學效果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滯後性,同時還受學生的努力水平,情感因素、家庭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所以對課堂教學實際效果進行評價時,要綜合各個方面的信息,適當地評價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E. 對化學新課程評價的認識

摘要:〔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化學措施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准,力求以學生為 本,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促進 學生全面發展為重任,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 新課程。學習新課標,正確解讀新課程標准, 解讀新教材對新課程標準的體現,是教師把 握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前提條 件,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必要保證。而通過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又能使解讀 更確切、更深刻。
1 高中新課程的特點
1.1 新的課程理念。新課程從學科本位知 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轉變,它立 足於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的發展的需 要,著眼於提高21 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構 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 系。設置多樣化的化學課程模塊,努力開發 課程資源,拓展學生選擇的空間,以適應學 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 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進一 步學習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 學的世界觀,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社會 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 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 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 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 也為化學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和研究提 供更多的空間和機會。
1.2 新的教學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 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教學 觀念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新:①教學不 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 與開發的過程。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 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 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 驗課程」。這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 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 成部分,教師不應該只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 和傳遞著,學生也不應該只是既定課程的接 受者和吸收者。②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 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倡教 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豐 富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相長,教學過程不再 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機械疊加。③教學不僅 要重結論,而且要重過程。④教學價值從以 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課堂不 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而且是人性養育 的聖殿。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 和人格養成,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 驗。這樣學生在知識增長的同時,也進行著 人格的完善。

F. 分析化學中,如何對選定的分析方法進行評價

評價方法是:測定其標准物質。測定結果誤差小於±0.2%,就可以評價:准確度合乎要求。

G. 化學教育評價手段有什麼

一、化學教學評價的現狀及其問題

1 .評價的三個階段

教學的評價問題近 20 年來受到國內化學教育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對此開展了許多的研究,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獲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我國,從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起,隨著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趨於規范,中考和高考要求提高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出現·了對考試和測驗客觀化、定量化的研究。美國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傳人我國後,對國內化學教與學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開始建立以目標為導向、以客觀性試題和標准化測驗為基本方法的化學教學評價體系。

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課程和教學目標重視和提倡培養能力,開始關注學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評價,人們普遍認為應該在紙筆測驗和考試內容上體現對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的評價,中考題和高考題的出題方式和導向發生了明顯變化,同時認識到用紙筆測驗考查實驗能力的局限性,開發了實驗技能操作考查的評價形式,制定了具體詳細的實驗操作基本技能的考查評價指標,在會考中加入了專項的實驗操作考試,部分地區的中考也附加了實驗操作考查,採用現場的活動評價方式,這是我們國家基礎教育評價方法改革的一大進步。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理科教育越來越多地關注社會生活實際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理科課程開始重視學科間的綜合。這些反映到評價上的變化是考試題目的內容強調要更多地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用社會生活實際包裝雙基內容,同時出現了跨學科的綜合考試內容和題目形式。

2 .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化學教學的評價也受到現行的教育觀念和目標、課程結構與內容、教學方式以及中考與高考制度和升學壓力的強烈影響和制約,因此化學教學的評價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缺陷和問題。總體上說主要是評價觀念陳舊落後、評價功能過於褊狹、評價手段過分單一等。這在教學實踐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具體反映在:將評價僅只作為對於教師和學生進行管理的工具;過分強調評價的競爭刺激作用;將評價等同於考試和測驗;將考試和測驗全部集中在對知識學習水平的評價上;評價過於追求客觀、標准、量化,導致評價要素的細節化;將過程性評價排除在中考、高考之外等等。

另外,人們已經對於現行的標准化的考試測驗產生了強烈的心理依賴,即使學生在其他的活動表現評價中表現較好,但是教師甚至學生本人都仍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表現,認為只有在紙筆測驗中獲得好的成績才算有真本事。有的學生上課積極參與討論,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實驗動手能力強,也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和思考,但是在紙筆測驗中成績並不理想。面對這種情況,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其他學生都會認為這名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紙筆考試成績已經作為一名學生評「三好」、分班、從家長處獲得獎勵、贏得同學尊敬等等的不是惟一也幾近惟一的根據和標准。無論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員還是教師對於學生的學業成就的評價幾乎就只剩下紙筆測驗以及圍繞著測驗成績的對學生的評判。更加可悲的是有些人非但沒有深刻反省自己在評價方面的觀念落後和偏差、手段和方法的貧乏、意識和行動上的懶惰,反而借故說非紙筆的、非純認知的評價方法不客觀、不夠標准化,與中考在形式和內容上不匹配等等理由而拒絕和排斥使用其他的評價體系。

總之,化學教學評價正在經歷著從知識取向一雙基取向一能力取向一實際應用取向一科學素養的多元取向的轉變,以及從單純基於考試和測驗的評價向基於多樣化的評估手段的轉變。但是這個轉變過程非常艱難和緩慢,還遠未完成。

H. 如何看待化學

結論:化學是地位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一級學科,它具有一切現代科學所需要具備的特徵。
但是初等教育的格局註定學生難以完備地了解化學的歷史、現狀、研究方法和發展方向。

首先,題主提出的所謂一級一級往上學習而「糾正錯誤」的現象,這是化學初等教育出於無奈而對許多化學結論作出過度簡化的結果。比如先學了牛頓定律再學了相對論,你不能說牛頓定律就在瞎扯,它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相對論的正常簡化,具有應用價值。化學的高級結論對「初級結論」也具有這種包含性,但是沒有那麼明顯,但是直接說「錯誤」其實是不妥當的,應該是「不完備的」。對於初高中生,只能先從現象和經驗進行教學,而無法直接從基礎理論開始(量子力學和統計物理),這就是因為現代化學是建立在現代物理學基礎上的。所以初高中化學的一個重點其實還是實驗化學的基礎,但是也不可能給你們講光譜學、質譜學等高級的實驗與分析理論。

其次,有化學黑一直在諷刺化學研究是「奴役勞動力」的偽科學,甚至認為化學應該是合並在物理學下的「二級學科」。第一點其實我也不否認,由於技術限制現在許多化學專業的學生需要進行繁雜的機械操作獲得結果,這是需要改革的地方。關於第二點,其實有挺多可說的。物理學確實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但是化學所關注的問題與研究方法的獨特性,使得其必然與物理學相分離。
一方面,化學的理論基礎都是物理學,甚至於化學的最基礎部分就叫做「物理化學」,包括量子化學、化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但是另一方面,化學所處理的尺度都在原子以上,看似基礎理論完備的量子力學和統計物理其實還無法直接解釋復雜系統的規律。所以化學家一方面發展了龐大的實驗化學體系來探究化學現象,另一方面也在以物理學方法為工具來對實驗現象進行理論計算與解釋。

此外,化學也是直接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這也是化學地位特殊的原因,因為我們身邊的一切物質的性質研究、製造方法都與化學有關,而不可能用簡單的物理學理論進行那樣的研究。所以無機化學家和有機化學家都在通過物理學基礎知識與相應的實驗手段為我們貢獻知識。

化學是個坑,其實當前所有的不能直接變現的基礎學科和人文學課都是坑,這就是現代人的價值觀。但是如果你無意從事基礎研究但又喜愛化學,用化學的知識直接投入工業界也是很重要的方向。

現代化學依然極具生命力,特別是有機合成化學、催化化學、量子化學與計算化學等領域仍有許多前沿熱點問題,這些問題又和能源、環境、材料、醫療密切相關

I. 有沒有關於中學生化學創新實驗的看法急用啊!!!!!!!

摘要 化學是實驗科學,實驗能力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多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要加強實驗教學,教師的實驗素質是關鍵。本文從我縣舉行的教師創新實驗大賽中談了幾點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改進的嘗試,以期與同行商榷。

「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檢驗化學科學知識真理性的標准;是化學教學中學生獲取化學經驗知識和檢驗化學知識的重要媒體和手段,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以實驗為基礎展開化學教學已成為所有化學教學工作者的共識。那麼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使化學實驗教學更切合教學改革的潮流、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需求呢?只有對化學實驗進行不斷改進和創新,化學實驗才會充滿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學教學中的獨特魅力。

化學實驗創新的方法很多,教師應該學會如何選擇創新點,即學會尋找從何處創新。筆者有幸親歷了縣第三屆中學化學創新實驗大賽,深有感觸,現從中摘取一二,以饗讀者。

一、化學創新實驗的特點

中學化學創新實驗的發展方向在哪裡?我認為關鍵要體現一個「新」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高質量地發揮實驗功能。下面我就列舉在本次活動中的幾個精彩片段,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改造實驗儀器,使操作簡便易行

教學中我們已習慣使用傳統的實驗儀器,雖然會帶來較好的效果,卻往往忽視儀器的笨拙和使用時的千萬小心,這種視經典為權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師缺乏創新的症結所在。實際上,科學的實驗方法就是應該不斷的發現問題,傳統儀器的不當之處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實驗創新的課題。

例如,在「物質加熱」實驗中,人們已習慣於用鐵架台(帶鐵夾)夾持試管,考慮到鐵架台的笨重、使用不便,設計了如圖(一)所示裝置,改進後的儀器簡單且取材方便,也容易攜帶。另外,有人又根據酒精燈使用不太安全的因素,設計了簡易的「安全酒精燈」(見圖一)。

又如,學習「質量守恆定律」一節時,在使用托盤天平稱量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的質量時,由於操作繁瑣且直觀性不強,可以利用浮力原理,設計了如圖(二)所示裝置,通過觀察比較反應前後試管浸在液面中的高度即可(試管作上標記)。經過改進後的實驗操作起來方便,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科間的融合。
2、改造實驗裝置,體現化學反應的「綠色化」

對於一個傳統的實驗裝置,其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連接儀器較多,操作起來不方便;反應時間長,不利於教學;產生有毒尾氣,危害人體健康;等等。要進行實驗的創新與改革,這些都應成為考慮的因素。

例如,在教學「燃燒的條件」時,若把紅磷、白磷直接放在空氣中燃燒,既污染環境又危害健康,如果能創造條件讓實驗在封閉的條件下完成,即可解決上述弊端。圖(三)就是該實驗的「綠色環保」設計,具體做法是:①擠壓氣泵通入空氣,無明顯現象(說明可燃物雖與氧氣接觸,但溫度達不到著火點也不會燃燒);②用酒精燈先給試管均勻預熱,後對准紅磷與白磷的中間部位集中加熱,同時擠壓氣泵(使空氣先通過紅磷再通過白磷),此時可觀察到白磷劇烈燃燒而紅磷無明顯變化,由此即可證明燃燒的條件。本實驗最大的優點是自始至終都在封閉的條件下完成,有利於環境保護,符號綠色化學的要求。

又如,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由於教材提供的實驗裝置密封性不易控制,加上導氣管內尚留有空氣導致誤差較大,基於此可進行如下改進:將足量白磷放在試管中並塞緊膠塞,用酒精燈加熱使白磷充分燃燒,待試管冷卻後浸入水中,在水面下拿掉膠塞,過一會再塞上膠塞拿出水面觀察(事先把試管五等份)。本實驗所用儀器少且效果十分好。
3、針對實驗中的安全隱患,設計解決方案

在一些實驗過程中,常常由於物質化學性質的特殊性,給實驗增加了難度甚至危險性,老師們大都避而不談或只給學生講原理。殊不知,在這些實驗中卻蘊藏著豐富的創新素材,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上教版教材(九年級)關於麵粉爆炸實驗,做該實驗有一定的難度和危險性,若想辦法克服困難,讓學生在安全、好奇的狀態下完成實驗,不但能加深他們對實驗原理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能消除對實驗的畏懼感,培養科學的「實驗」觀。圖(四)就是經過改進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用洗耳球吸滿麵粉,點燃蠟燭後蓋上蓋(不宜太緊),然後用力擠壓洗耳球讓麵粉充滿整個容器,隨著「砰」的一聲響蓋子騰空而起,在一群歡呼聲中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4、根據物質的化學性質,設計趣味實驗

教學中,可以根據物質化學性質的特殊性,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既能豐富課堂內容,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根據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又不能支持燃燒的性質,可以設計比較有趣的滅火實驗: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然後將蘸有酒精的棉條點燃後放進集氣瓶中(注意不要將棉條全放進瓶中),可觀察到浸入瓶中的那部分熄滅,若把棉條提出後又恢復燃燒。通過這一簡單的實驗設計,學生的思維火花也耀燃紙上。

二、對實驗教學的反思

盡管這次活動得到了與會領導和老師的一致好評,對化學實驗的改革與創新起到了很好的倒向作用,但實驗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創新、探究的力度不夠,一些實驗仍偏向「高、大、長」發展的趨勢…

新課標實驗教學改革在化學課程改革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教師的觀念、態度和改革力度都將直接影響整個新教材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實驗,啟發引導學生關注實驗過程,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加強實驗教學中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與評價等。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一個化學新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