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口玻璃瓶怎麼封口,這個封口膜是怎麼封上去的,請教,哪裡有的買,叫什麼名稱。
封口的塑膠套是泡在酒精里的,被泡的又厚又大。封口時,拿起來套在瓶口上,酒精自然蒸發,塑膠套兒就把瓶口封得緊緊的、嚴嚴的了。
㈡ 裝有氣體的玻璃管怎樣封口
一般情況下,玻璃管封口可能都是用蠟封口,或者一些其他的木塞再加上蠟來封口保證氣體不外泄。
㈢ 注射液的那種小玻璃瓶是怎麼弄開的
在瓶頸周圍有一個藍色的點,用小的紐扣大的砂輪沿藍色的點劃一圈,在那位置掰開就容易多了。如果沒有砂輪,也可用其他東西代替。其實有時候我們是不劃,直接沿藍點掰開。怕劃到手,可以用布包著,還可以防止玻璃飛濺。
有的瓶子上是有個紅點,大拇指按住它,右手捏住瓶的上半部分,左手捏住瓶身,以凹進去的瓶勁為使力點,然用手掰,不用用怕,實在怕就找個紙包一下再掰。同時葯物平時要放在陰涼處,而且兒童摸不到的地方。用好後要處理好瓶子,不可隨意丟棄。污染環境。應該用垃圾袋包好並在表面表明內有易碎物品。
(3)化學葯品的玻璃怎麼封口的擴展閱讀
安剖瓶是一種用於裝針劑的物品,近似保齡球瓶的玻璃瓶。
安剖瓶(ampulla bottle)一般這種瓶子較薄,容量小但密封性較好。頂部用高溫處理使玻璃熔融密封。在其瓶頸處常有劃痕,打開時用硬物在外痕處敲擊即可打開。
注射器是一種常見的醫療用具。早在15世紀,義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主要用針頭抽取或者注入氣體或者液體。
注射器也可以用於醫療設備、容器、如有些色譜法中的科學儀器穿過橡膠隔膜注射。
無針注射器的出現是醫療用具領域一次劃時代的革命。注射器的出現是醫療用具領域一次劃時代的革命用以及針頭抽取或者注入氣體或者液體的這個過程叫作注射。
注射器由前端帶有小孔的針筒以及與之匹配的活塞芯桿組成,用來將少量的液體或其注入到其它方法無法接近的區域或者從那些地方抽出,在芯桿拔出的時候液體或者氣體從針筒前端小孔吸入,在芯桿推入時將液體或者氣體擠出。
據醫學史書記載,注射器出現的最初形態是灌腸器。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寫於公元219年)《陽明全篇》中寫道:「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在此書的「豬膽汁方」一文中又明確指出:「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陳醋少許,以灌穀道(肛門)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如何「灌穀道」呢?
他寫道:「以小竹管……內入穀道中。」這種小竹管就是灌腸器——注射器的雛形。
㈣ 用火焰對裝有葯品的玻璃容器進行封口
手工:多採用拉封法,按火焰的多少分為單焰和雙焰,火焰可以用煤氣、汽化汽油等,即用鑷子夾祝住安培瓶兩頭,稍傾斜,用火焰燒熔上半部瓶的細頸並適當轉動,上部鑷子夾住熔化的玻璃慢慢提拉,封口後,用火焰熔圓拉絲即可。
機械:有多種型號的封口機,適當配置即可。
以上各法嚴禁用於製造假葯劣葯,否則後果自負!
㈤ 化學中鹼性葯品用橡膠塞或塑料塞存放,酸性葯品用軟木塞或玻璃塞存放,那麼中性用什麼存放,什麼是磨口塞
中性無所謂,玻璃塞就行了,磨口塞是玻璃口磨的很平整的塞子,這樣就不易滑動,但是如果盛鹼性溶液的話就會發生反應生成有粘性的硅酸鈉,會把塞子粘住,所以鹼性用橡膠塞之類的
㈥ 為什麼化學實驗中的集氣瓶通常是用玻璃片的毛面朝下蓋住瓶口急
集氣瓶的瓶口上沿是經過打磨的,用玻璃片的毛面蓋住,即兩個粗糙面接觸,密封性較好
㈦ 玻璃管怎麼封口不要說用機器,最好在家裡可用的,要實踐過的
玻璃管封口的簡單方法是堵住,就是用石蠟、不幹膠紙、火漆、膠塞等堵住。
真正要封口,需要在高溫火焰上操作。可以把一端放在煤氣火焰上灼燒,等到變軟時用鑷子邊旋轉邊往裡夾,逐步拉掉熔化的多餘部分。等到封住以後再灼燒到圓滑。不可以一下子離火,需要慢慢降溫,慢慢冷卻,否則收縮不均勻,容易裂開。
注意防止燙傷。
㈧ 化學實驗中的玻璃片為什麼不能直接蓋上
有剩餘化學葯劑殘留,需等到葯劑完全揮發,與空氣反應完全才能蓋上,否則容易污染葯品,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