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smith裂解法的名詞解釋
Smith裂解法又稱氧化開裂法。指的是苷類分子中的糖基具有鄰二醇結構,可以被過碘酸氧化開裂。
Smith裂解法可以避免劇烈的酸水解條件,而獲得完整的苷元。
Ⅱ 化學式怎麼讀請說明具體的方法。
一般規律是先讀後面的,後讀前面的。比如HCl(氯化氫)、KI(碘化鉀)、Na2O(氧化鈉) 有時候不用「化」的,如果涉及到原子基團,我們要把基團讀出。比如CuSO4(硫酸銅)、AgNO3(硝酸銀)、KMnO4(高錳酸鉀) 「亞」的使用,比方說,鐵的離子有兩種 一種Fe2+帶2正電荷,一種Fe3+帶3正電荷,那麼他們的化合價就分別為+2和+3 我們規定Fe3+叫鐵離子,那麼Fe2+就叫亞鐵離子。(因為「亞」表示差一點嘛,你看 「亞軍」)。再比如CuO叫氧化銅,Cu2O就叫氧化亞銅。表示這樣意思的字有很多,比如「次」「重」「高」等 「合」的使用,多見於配合物,是配體中配位原子和配位中心的連接詞,比如氫氧化二氨合銀,這里N就為配位原子,Ag是配位中心。 「代」 多見與有機物,一般表示的是基本物質或集團被其他原子或集團取代後的命名。 「聯」「並」「雜」等,多見於苯環相關物質的命名,這個比較形象應該不用說啦吧? 「聚」多表示多種小分子的聚合,比如聚乙烯
Ⅲ 化學裂解法原理
化學裂解法是DNA序列分析方法之 一。其反應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某些化學試 劑可以使DNA鏈在1個鹼基或2個鹼基處 發生專一性斷裂的特性,精確的控制反應強 度,使一個斷裂點僅存在於少數分子中,不 同分子在不同位點斷裂,從而獲得一系列大小不同的DNA片段,將這些片段經聚丙烯 醯胺凝膠電泳分離。
Ⅳ 高中化學
裂解就是小質量的烴再分解,相對於長碳鏈的烴"裂化"成小質量的烴,化學書上有,就在石油那節里,講石油的分離利用,樓上說得不對
從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的計法來入手:設甲烷原有x摩,反應了kx摩,則乙炔有0.5kx摩,氫氣有1.5kx摩.總質量為16x,則有:
(16x)/(x-kx+0.5kx+1.5kx)=10 約去x即有k=0.6
Ⅳ 化學合成法為什麼要先知道該基因所編碼的氨基酸序列
應該是需要以此推測出基因的序列。進而根據序列合成該基因。
Ⅵ 如何分析一個不確定的蛋白質或DNA片段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確定」?你是指序列未知的待測蛋白質或DNA嗎?好吧,我能想到的「不確定」就是未知序列的意思了。
測定未知蛋白質或者DNA的序列一般都可以用三種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和物理方法。生物學方法——酶解,一般和化學方法結合使用。
對於蛋白質的測序首先測定蛋白質分子中多肽鏈的數目,然後拆分多肽鏈並斷開鏈內二硫鍵再分析每一條多肽鏈的序列。
由於測序分析的方法一次能測定的序列不能太長,所以要將獲得的多肽鏈進行裂解,一般使用酶或者溴化氫、羥胺等化學試劑。獲得小的多肽片段之後可以使用Edman降解法進行化學降解分析,也可以使用外肽酶進行水解,或者使用質譜等物理方法測定其序列,此外還可以根據所編碼的DNA序列進行推定,但是一般這種方法准確率比較低。獲得多肽片段序列之後進行肽段在多肽鏈中次序的決定,解決這個問題使用的是使用多種斷裂方法獲得不同的肽段組合,因為不同的斷裂方法切口彼此錯位,不同套的肽段正好相互跨過切口重疊,然後使用推理的方法,將肽段」組裝「起來。現在較為常用的方法是X-ray,首先異源表達獲得蛋白質晶體然後測定其三維結構,自然也就獲得了蛋白質的序列。另外核磁共振也有使用,但是由於測定蛋白質分子量受限,不如X-ray使用廣泛。
DNA的測序也是使用生物學方法和化學方法。
生物化方法可以使用與蛋白質測序類似的方法,先獲得小片段,然後疊加,R.W.Holley首先測定酵母丙氨酸tRNA序列是使用的策略就是這樣。但是一般蛋白質所含氨基酸數目從幾個到幾千,但是不會太多,相比之下DNA的核苷酸就是天文數字了,因此必須使用其他的辦法。Sanger首先提出一種策略——」加減法「,即設計方法使得DNA末端固定為某一種核苷酸,然後通過測定DNA長度來推測其序列。
首先,在做「加法體系」和「減法體系」以前的工作。
待測DNA的單鏈作為模板,一個合適的引物,四種dNTP,用同位素標記。
DNA聚合酶從引物開始合成一條互補鏈,理想情況是,合成所產生各種長度的片段都存在。
然後除去那些未參與合成的dNTP,將剩下的合成產物,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用於加法系統,一部分用於減法系統。
加法系統:將用於加法系統的產物再分成四小份,每一小份中僅僅將四份中的dNTP的一種加入反應體系。比如僅加入dATP。由於DNA由聚合酶具有3′→5′的外切酶活性,而反應體系中缺少另外三種必要的dNTP,合成產物就從3′→5′方向降解。然而由於存在dATP,顯然遇到dA的位置降解反應就停止了。因而所有的片段都是以A結尾的。同理,可以分別制備以C、G或T結尾的另外三組片段。
四組片段在同一塊凝膠板的不同樣品槽中同時電泳(這類圖LZ可以在書上隨便找到),從放射自顯圖上就可以推斷出鹼基序列,因為從A樣品槽查出的放射性區帶代表A在片段中的位置,同理也可定出C、G和T的位置。
【加法系統實際就是以降解為條件,以DNA聚合酶的3′→5′的外切酶活性為基礎,當降解過程遇到試劑中所富含的dNTP時,反應就停止】
按理只用一個加法系統就足以推斷DNA的鹼基序列了。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只用一種方法有時不能得到完全正確的結果,因此又設計了一種減法系統。
減法系統:也是將上述酶促產物分成四小份,每一小份中只加入三種dNTP,比如缺少dATP。在這個反應體系中,DNA聚合酶能夠把片段繼續合成下去,但是在遇到應該是dATP參入的位置時,合成反應就停下來了。這就可以得到一個都是以A前一個位置為結尾的片段組,電泳後同樣可以定出A的位置。
【減法系統實際就是以合成為條件,當合成過程缺少需要的dNTP時,反應就停止】
但此加減法並不盡如人意,由於反應速度上的差異,有些片段可能多些,另一些片段可能少些,有時可能導致漏讀和重讀,有時圖譜上還會出現假譜線,當同樣鹼基排列時圖譜上有時只出現一條帶。因此用這個方法測定DNA片段可能有1/50的誤差。目前常用的是它的改進法-雙脫氧末端終止法。
剩下的就是讀板的問題,可以想到,在理想情況下,比如以A結尾的各種長度的片段,出現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那麼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中,相對分子量小的片段遷移速度快。書上的圖,都是一塊板子,有四個列,分別是以四種不同結尾的核苷酸的電泳情況。跑在越前面的(也就是最靠近底部的),就第一個被讀出來,隨後的相對分子量不斷增大,遷移速度慢,也就是比較大的片段,按其順序和所處的列,就克直觀讀出序列。
化學法由Maxam-Gilbert在1977年發明。
一、取待測DNA片段,既可以是單鏈也可以是雙鏈。
此法又叫化學切割法,或化學降解法,切割之前先對待測片段作末端標記。用放射性P32-磷酸集團標記鏈的末端之一。
二、將標記完的樣品,分成四份。分別採用不同的化學試劑對所得樣品,進行修飾進而切割【切割就是利用特異的化學試劑,修飾DNA分子中不同的鹼基,使被修飾的鹼基之間的連接變得不穩定,發生斷裂,而產生各種長度的DNA片段。】
【四組切割的方法,在G、G+A、T+C、C處切割】
「+」就是同時切割,有點討厭的是這點,能修飾A,使其糖苷鍵不穩定的甲酸,同時也會使G的不穩定,所以無奈就有了G+A並在一起,
(1)G反應,"硫酸二甲酯",使鳥嘌呤G的N7原子甲基化,而與脫氧戊糖之間的糖苷鍵不穩定,可在中性環境中受熱斷裂,得到一系列G末端的片段。
(2)G+A反應 "甲酸",使A和G嘌呤環上的N原子質子化,糖苷鍵變得不穩定,可用哌啶將其斷裂,得到一系列A和G混合的末端的片段。
(3)T+C反應 "肼",使T和C的嘧啶環斷裂,通過消除反應,使DNA鏈發生斷裂,得到一系列T+C末端的片段。
(4)C反應 在NaCl存在時,只有C與肼反應,得到一系列C末端的片段。
用上面加減法一樣的電泳,克得到結果,直觀讀出。
至於為什麼(2)(3)兩步,為什麼是G+A、T+C?
事實上,如果有單獨只斷A的或只斷T的修飾方法,也可以。但從書上列出的圖中,可以看出,斷裂的混合物G+A、T+C電泳後並不影響讀結果。
Ⅶ 簡述化學降解法測序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應用范圍
這一方法的基本步驟為:
(1)先將DNA的末端之一進行標記,通常為放射性同位素32P;
(2)在多組互相獨立的化學反應中分別進行特定鹼基的化學修飾;
(3)在修飾鹼基位置化學法斷開DNA鏈;
(4)凝膠電泳將DNA鏈按長短分開;
(5)根據放射自顯影顯示區帶,直接讀出DNA的核苷酸序列
化學降解較之鏈終止法具有明顯優點:所測序列來自原DNA分子而不是酶促合成所產生的拷貝
現在第二代帶三代測序都出來了,還用化學降解法,是不是很老套?
Ⅷ 化學測序法怎麼看條帶
化學測序法一般都用32P標記,所以與用32S標記作標記的末端終止法相比,它顯示的條帶較寬且有擴散現象,這限制了化學降解法在對較大DNA片段測序時的分辨能力。
化學測序法:
(1)先將DNA的末端之一進行標記,通常為放射性同位素32P;
(2)在多組互相獨立的化學反應中分別進行特定鹼基的化學修飾;
(3)在修飾鹼基位置化學法斷開DNA鏈;
(4)凝膠電泳將DNA鏈按長短分開;
(5)根據放射自顯影顯示區帶,直接讀出DNA的核苷酸序列;
化學降解較之鏈終止法具有明顯優點:所測序列來自原DNA分子而不是酶促合成所產生的拷貝。
Ⅸ 化學式的讀法
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
一.
化學式的寫法
(一)單質化學式的寫法
1.
單原子構成的單質
(1)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已達到相對穩定結構,其單質由單原子構成,化學式用元素符號表示。如:氦He、氖Ne等。
(2)金屬、某些固態非金屬(如碳、磷、硫等)的化學式,也用元素符號表示。
2.
多原子構成的單質
寫多原子構成的單質的化學式時,它的分子是由幾個同種原子構成的,就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寫上數字幾。如:氧分子由兩個氧原子構成,其化學式是
。
氣體單質多是雙原子分子(稀有氣體、臭氧等例外),液態溴(
)、固態碘(
)等單質也是雙原子分子。
(二)化合物化學式的寫法
1.
氧化物:氧元素寫在右邊,其他元素寫在左邊。如
等。
2.
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金(金屬)左,非(非金屬)右。如
等。
二.
化學式的讀法
1.
單質化學式的讀法
一般除稀有氣體和雙原子分子構成的氣體單質在元素名稱後加「氣」字外,其餘直接讀元素的名稱。如:「
」讀作「氧氣」,「
」讀作「鐵」等。
2.
化合物化學式的讀法
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化學式名稱一般讀作「某化某」,如:「
」讀作「氯化鈉」。這恰好與書寫順序相反。
在讀化合物的化學式時,有時要讀出各元素的原子個數,但「1」一般不讀出。如「
」讀作「氧化銅」。若該元素能組成多種不同的物質,在這些物質的化學式中,該元素的原子個數不同,此時這個「1」字就要讀出。如「
」讀作「二氧化碳」,「CO」讀作「一氧化碳」。
Ⅹ dna化學降解法測序的電泳圖如何讀
帶電顆粒在電場作用下,向著與其電性相反的電極移動,稱為電泳(electrophoresis, EP)。利用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移動速度不同而達到分離的技術稱為電泳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