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簡述化學品侵入人體的途徑及防護措施
通過網上可以看到牛人整理的信息: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800萬種化學物質,其中常用的化學品就有7萬多種,且每年還有上千種新的化學品問世。在品種繁多的化學品中,有許多系有毒化學物質,在生產、使用、貯存和運輸過程中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和造成巨大災難性事故。例如,1991年江西上饒地區發生了一甲胺急性中毒特大事故,中毒人數達到150餘人,39人死亡;1984年印度博帕爾市發生的大量異氰酸甲酯泄漏事件,造成20萬人中毒,2500人死亡,舉世震驚。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學物質對人體危害的基本知識,對於加強有毒化學物質的管理,防止其對人體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發生,無論對管理人員還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1、毒物的分類
毒物的分類方法有多種,而常用的分類方法是將毒物分為以下幾類。
1.1金屬和類金屬
常見的金屬和類金屬毒物有鉛、汞、錳、鎳、鈹、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1.2刺激性氣體
是指對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氣體。它是化學工業常遇到的有毒氣體。刺激性氣體的種類甚多,最常見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氣、氟化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酸等。
1.3窒息性氣體
是指能造成機體缺氧的有毒氣體。窒息性氣體可分為單純窒息性氣體、血液窒息性氣體和細胞窒息性氣體。如氮氣、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氣、氰化氫、硫化氫等。
1.4農葯
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殺蟎劑、除草劑等。農葯的使用對保證農作物的增產起著重要作用,但如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過程中末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1.5有機化合物
大多數屬有毒有害物質,例如應用廣泛的有機溶劑,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1.6高分子化台物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無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可釋放出遊離單體對人體產生危害,如酚醛樹脂遇熱釋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於受熱、氧化而產生毒性更為強烈的物質,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熱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異丁烯,吸入後引起化學性肺炎或肺水腫。高分子化合物生產中常用的單體多數對人體有危害。
2、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
毒物可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進入體內,在工業生產中,毒物主要經呼吸道和皮膚進入體內,亦可經消化道進入,但比較次要。
2.1呼吸道
是工業生產中毒物進入體內的最重要的途徑。凡是以氣體、蒸氣、霧、煙、粉塵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經呼吸道侵入體內。人的肺臟由億萬個肺泡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毒物一旦進入肺臟,很快就會通過肺泡壁進入血循環而被運送到全身。通過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其在空氣中的濃度,濃度越高,吸收越快。
2.2皮膚
在工業生產中,毒物經皮膚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較常見。脂溶性毒物經表皮吸收後,還需有水溶性,才能進一步擴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質(如苯胺)易被皮膚吸收。
2.3消化道
在工業生產中,毒物經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於個人衛生習慣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隨進食、飲水或吸煙等而進入消化道。進入呼吸道的難溶性毒物被清除後,可經由咽部被咽下而進入消化道。
3、毒物在體內的過程
3.1分布
毒物被吸收後,隨血液循環(部分隨淋巴液)分布到全身。當在作用點達到一定濃度時,就可發生中毒。毒物在體內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勻的,同一種毒物在不同的組織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對集中於某組織或器官中,例如鉛、氟主要集中在骨質,苯多分布於骨髓及類脂質。
3.2生物轉化
毒物吸收後受到體內生化過程的作用,其化學結構發生一定改變,稱之為毒物的生物轉化。其結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轉化可歸結為氧化、還原、水解及結合。經轉化形成的毒物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3.3排出
毒物在體內可經轉化後或不經轉化而排出。毒物可經腎、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徑排出,其中經腎隨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徑。尿液中毒物濃度與血液中的濃度密切相關,常測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謝物,以監測和診斷毒物吸收和中毒。
3.4蓄積
毒物進入體內的總量超過轉化和排出總量時,體內的毒物就會逐漸增加,這種現象就稱之為毒物的蓄積。此時毒物大多相對集中於某些部位,毒物對這些蓄積部位可產生毒作用。毒物在體內的蓄積是發生慢性中毒的基礎。
4、對人體的危害
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主要為引起中毒。中毒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
毒物一次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後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長期進入人體所引起的中毒稱為慢性中毒;介於兩者之間者,稱之為亞急性中毒。接觸毒物不同,中毒後出現的病狀亦不一樣;現按人體的系統或器官將毒物中毒後的主要病狀分述如下。
4.1呼吸系統
在工業生產中,呼吸道最易接觸毒物,特別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輕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發生化學性肺炎或防水腫。常見引起呼吸系統損害的毒物有氯氣、氨、二氧化硫、光氣、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類、酯類、磷化物等。
4.1.1急性中毒
4.1.1.1急性呼吸道炎
刺激性毒物可引起鼻炎、咽喉炎、聲門水腫、氣管支氣管炎等,症狀有流涕、噴嚏、咽痛、咳嗽、咯痰、胸悶、胸痛、氣急、呼吸困難等。
4.1.1.2化學性肺炎
肺臟發生炎症,比急性呼吸道炎更嚴重。患者有劇烈咳嗽、咳痰(有時痰中帶血絲)、胸悶、胸痛、氣急、呼吸困難、發熱等。
4.1.1.3化學性肺水腫
患者肺泡內和肺泡間充滿液體,多為大量吸入刺激性氣體引起,是最嚴重的呼吸道病變,搶救不及時可造成死亡。患者有明顯的呼吸困難,皮膚、黏膜青紫(紫紺),劇咳,帶有大量粉紅色泡沫痰,煩躁不安等。
4.1.2慢性影響
長期接觸鉻及砷化合物,可引起鼻黏膜糜爛、潰瘍甚至發生鼻中隔穿孔。長期低濃度吸人刺激性氣體或粉塵,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重者可發生肺氣腫。某些對呼吸道有致敏性的毒物,如甲苯二異氰酸酯(TDI)、乙二胺等,可引起哮喘。
4.2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包括腦和脊髓)和周圍神經(由腦和脊髓發出,分布於全身皮膚、肌肉、內臟等處)組成。有毒物質可損害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主要侵犯神經系統的毒物稱為「親神經性毒物」。
4.2.1神經衰弱綜合症
這是許多毒物慢性中毒的早期表現。患者出現頭痛、頭暈、乏力、情緒不穩、記憶力減退、睡眠不好、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4.2.2周圍神經病
常見引起周圍神經病的毒物有鉛、鉈、砷、正已烷、丙烯醯胺、氯丙烯等。毒物可侵犯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混合神經。表現有運動障礙,四肢遠端的手套、襪套樣分布的感覺減退或消失,反射減弱,肌肉萎縮等,嚴重者可出現癱瘓。
4.2.3中毒性腦病
中毒性腦病多是由能引起組織缺氧的毒物和直接對神經系統有選擇性毒性的毒物引起。前者如一氧化碳、硫化氫、氰化物、氮氣、甲烷等;後者如鉛、四乙基鉛、汞、錳、二硫化碳等。急性中毒性腦病是急性中毒中最嚴重的病變之一,常見症狀有頭痛、頭暈、嗜唾、視力模糊、步態蹣跚,甚至煩躁、抽搐、驚厥、昏迷等。可出現精神症狀、癱瘓等,嚴重者可發生腦疝而死亡。慢性中毒性腦病可有痴呆型、精神分裂症型、震顫麻痹型、共濟失調型等。
4.3血液系統
在工業生產中,有許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統損害。如:苯、砷、鉛等,能引起貧血;苯、琉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細胞減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現為皮膚、黏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壞紅細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製造血機能,引起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認,其發病率為0.14‰。
4.4消化系統
有毒物質對消化系統的損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導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經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腸炎;鉛中毒,可有腹絞痛;黃磷、砷化合物、四氮化碳、苯胺等物質可致中毒性肝病。
4.5循環系統
常見的有:有機溶劑中的苯、有機磷農葯以及某些刺激性氣體和窒息性氣體對心肌的損害,其表現為心慌、胸悶、心前區不適、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現的休克;長期接觸;氧化碳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等等。
4.6泌尿系統
經腎隨尿排出是有毒物質排出體外的最重要的途徑,加之腎血流量豐富,易受損害。泌尿系統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質損害,如慢性鈹中毒常伴有尿路結石,殺蟲脒中毒可出現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見的還是腎損害。不少生產性毒物對腎有毒性,尤以重金屬和鹵代烴最為突出。如汞、鉛、鉈、鎘、四氯化碳、氯仿、六氟丙烯、二氯乙烷、溴甲烷、溴乙烷、碘乙烷等。
4.7骨駱損害
長期接觸氟可引起氟骨症。磷中毒下頜改變首先表現為牙槽嵴的吸收,隨著吸收的加重發生感染,嚴重者發生下頜骨壞死。長期接觸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發生骨缺損。鎘中毒可發生骨軟化。
4.8眼損害
生產性毒物引起的眼損害分為接觸性和中毒性兩類。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於眼部所致;後者則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變。接觸性眼損害主要為酸、鹼及其他腐蝕性毒物引起的眼灼傷。限部的化學灼傷重者可造成終生失明,必須及時救治。引起中毒性眼病最典型的毒物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甲醇急性中毒的眼部表現有視覺模糊、眼球壓痛、畏光、視力減退、視野縮小等,嚴重中毒時有復視、雙目失明。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為中毒性白內障,即眼晶狀體發生混濁,混濁一旦出現,停止接觸不會消退,晶狀體全部泥濁時可導致失明。
4.9皮膚損害
職業性皮膚病是職業性疾病中最常見、發病率最高的職業性傷害,其中化學性因素引起者佔多數。根據作用機制不同引起皮膚損害的化學性物質分為:原發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常見原發性刺激物為酸類、鹼類、金屑鹽、溶劑等;常見皮膚致敏物有金屬鹽類(如鉻鹽、鎳鹽)、合成樹脂類、染料、橡膠添加劑等;光敏感物有瀝青、焦油、吡啶、蒽、菲等。常見的疾病有接觸性皮炎、油疹及氯唑瘡、皮膚黑變病、皮膚潰瘍、角化過度及疲裂等。
4.10化學灼傷
化學灼傷是化工生產中的常見急症。是化學物質對皮膚、黏膜刺激、腐蝕及化學反應熱引起的急性損害。按臨床分類有體表(皮膚)化學灼傷、呼吸道化學灼傷、消化道化學灼傷、眼化學灼傷。常見的致傷物有酸、鹼、酚類、黃磷等。某些化學物質在致傷的同時可經皮膚、黏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黃磷灼傷、酚灼傷、氯乙酸灼傷,甚至引起死亡。
4.11職業性腫瘤
接觸職業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腫瘤,稱為職業性腫瘤。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1994年公布了對人肯定有致癌性的63種物質或環境。致癌物質有苯、鈹及其化合物、鎘及其化合物、六價鉻化合物、鎳及其化合物、環氧乙烷、砷及其化合物、a—荼胺、4—氨基聯苯、聯苯胺、煤焦油瀝青、石棉、氯甲醚等;致癌環境有煤的氣化、焦炭生產等。我國1987年頒布的職業病名單中規定石棉所致肺癌、間皮瘤,聯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膚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爐工人肺癌和鉻酸鹽製造工人肺癌為法定的職業性腫瘤。
毒物引起的中毒往往是多器官、多系統的損害。如常見毒物鉛可引起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血系統及腎臟損害;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現白內障、中毒性肝病、貧血、高鐵血紅蛋白血症等。同一種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其損害的器官及表現亦可有很大差別。例如,苯急性中毒主要表現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麻醉作用,而慢性中毒主要為造血系統的損害。這在有毒化學物質對機體的危害作用中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此外,有毒化學物質對機體的危害,尚取決於一系列因素和條件,如毒物本身的特性(化學結構、理化特性),毒物的劑量、濃度和作用時間,毒物的聯合作用,個體的感受性等。總之,機體與有毒化學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中毒後的表現千變萬化,了解和掌握這些過程和表現,無疑將有助於我們對有毒化學物質中毒的了解和防治管理。」
防護措施:
「
」
以上全部來自網上信息收集,希望能幫助你。
2. 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哪些
(1)替代,即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學品;
(2)變更工藝,即通過變更工藝消除或降低化學品毒害;
(3)隔離,即通過封閉、設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暴露於有害環境中;
(4)通風,即藉助於有效的通風,使作業場所中有害氣體、蒸汽或粉塵的濃度低於規定的濃度,保證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3. 長期呆在化學實驗室,如何預防慢性化學品中毒
第一,避免直接接觸化學葯品,做好防護措施!
第二,不要在化驗室工作區域飲食,需要飲食的在飲食前必須要消毒!
第三,平時注意飲食上的調理,多喝豆漿,牛奶等乳製品、豆製品!
這是鄙人的一點點小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4. 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的預防措施是什麼
法律分析:
主要措施如下:
(一)作業場所與生活場所分開,作業場所不得住人;(二)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高毒作業場所與其他作業場所隔離;(三)設置有效的通風裝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業場所,設置自動報警裝置和事故通風設施;(四)高毒作業場所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法律依據:
《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
第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設立,應當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設立條件,並依法辦理有關手續,取得營業執照。用人單位的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除應當符合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的職業衛生要求外,還必須符合下列要求:(一)作業場所與生活場所分開,作業場所不得住人;(二)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高毒作業場所與其他作業場所隔離;(三)設置有效的通風裝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業場所,設置自動報警裝置和事故通風設施;(四)高毒作業場所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5. 如何避免生活中有毒化學物質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果蔬應反復清洗,可用專業除農殘的清潔劑洗滌,或者用鹼水、淘米水等浸泡10分鍾,再用清水洗凈;間隙性讓身體得到休息,採用低熱量的蔬菜水果為主食,額外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確保營養不缺,但體能消耗減少,消化吸收效率提高。
選擇新鮮、冷凍或自製的罐頭食品,以限制和減少接觸雙酚A的風險;減少食用高脂肪的肉類和奶製品;選擇有機食物;有機農場禁止使用有毒合成除草劑阿特拉津;少吃肉(美國種植玉米銷售國內外的80%用作動物飼料,被宰殺的動物體內都含有這種除草劑)。
(5)如何預防化學品中毒擴展閱讀:
各種不同性質的有害物質,對身體將造成不同的傷害,水溶性的有害物質會傷害我們的腎臟和肺部;脂溶性的有害物質,則會造成我們肝臟,皮膚和心腦血管的傷害。那些既不溶解於水也不溶解於脂肪的有害物質,對神經系統,微循環系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人類對於天然的有害物質和細菌,已經產生了系統的防禦機制,列如我們吃到臟的或者發霉的食物,味覺首先會做出反應,感覺味道不好,身體會做出反應。
6. 預防有毒化學品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①技術控制
技術控制的目的是通過採取適當的措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場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業時受到有害物質的侵害。採取的措施主要有替代、變更工藝、隔離、通風、個體防護和衛生等幾個方面。
a、替代。控制、預防化學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不使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化學品,通常的做法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選用可燃化學品替代易燃化學品(如:甲苯替代噴漆、除漆中用的苯)。
b、變更工藝。
c、隔離。隔離就是通過封閉、設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暴露於有害環境中。最常見的隔離方法是將生產或使用的設備完全封閉起來,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觸化學品。這類方法在上了一定規模的化工企業里早已採用,較為普遍。
d、通風。通風是控製作業場所中有毒氣體、蒸汽或粉塵最有效的措施。藉助有效的通風,使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有害氣體、蒸汽或粉塵的濃度低於安全濃度,保證工人的身體健康,也能較好地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e、個體防護。當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超標時,工人就必須使用合適的個體防護用品,它是一道較為有效的阻止有害物進入人體的屏障。防護用品包括:頭部防護器具、呼吸防護器具、眼防護器具、身體防護用品、手足防護用品等。至於採用哪類防護用品,主要是根據該化學品的特性及危害性而定。
f、衛生。衛生包括保持作業場所清潔和作業人員的個人衛生兩個方面。經常清洗作業場所,對廢物溢出物加以適當處置,保護作業場所清潔,也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化學品危害。作業人員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有害物附著在皮膚上,防止有害物質通過皮膚深入體內。
②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通過各種管理手段,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各類標准而建立起來的管理程序和措施,是預防危險化學品事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如建立隱患排查制度、對作業場所進行危險識別、化工行業安全生產禁令四十一條、張貼警示標志、操作規程、貼制安全標簽、產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等。
7. 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預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預防控制措施
目前採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變更工藝、隔離、通風、個體防護和保持衛生。
(1)替代。控制、預防化學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但這很難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學品。例如,用甲苯替代噴漆和塗漆中用的苯,用脂肪烴替代膠水或黏合劑中的芳烴等。
(2)變更工藝。雖然替代是控制化學品危害的首選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選擇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別是因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產、使用有害化學品。這時可通過變更工藝消除或降低化學品危害,如以往用乙炔制乙醛,採用汞做催化劑,現在發展為用乙烯為原料,通過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劑。通過變更工藝,徹底消除了汞害。
(3)隔離與屏蔽。屏蔽就是通過封閉、設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暴露於有害環境中。最常用的屏蔽方法是將生產或使用的設備完全封閉起來,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觸化學品。隔離操作是另一種常用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把生產設備與操作室隔離開。最簡單的形式就是把生產設備的管線閥門、電控開頭放在與生產地點完全隔離的操作室內。
(4)通風。通風是控製作業場所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藉助於有效的通風,使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的濃度低於規定濃度,保證工人的身體健康,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通風分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兩種。
(5)個體防護。當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超標時,工人就必須使用合適的個體防護用品。個體防護用品不能降低作業場所在有害化學品的濃度,它僅僅是一道阻止有害物進入人體的屏障。防護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著保護屏障的消失,因此個體就能被視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措施。
防護用品主要有頭部防護器具、呼吸防護器具、眼防護器具、軀干防護用品、手足防護用品等。
(6)保持衛生。保持衛生包括保持作業場所清潔和作業人員的個人衛生兩個方面。經常清洗作業場所,對廢棄物、溢出物加以適當處置,保持作業場清潔,也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化學品危害。作業人員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有害物附著在皮膚上,通過皮膚滲入體內。
職業安全防護措施
據調查統計資料分析,大多數傷亡事故都是由於過量的或干擾人體與外界正常能量交換的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引起的。
8. 化學品危害的預防方法
對危險化學品危害的防治單靠某一種措施是難以奏效,必須採取一系列的綜合措施,多管齊下,方能消除其危害。
1、組織管理措施:
1.1 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對我國的《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必須嚴格貫徹執行。
1.2 設置安全衛生管理機構: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應設置安全衛生管理機構或明確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部門,不能對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形成空白。
1.3 配備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在管理層應配備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對危險化學品從業人員的安全健康進行管理。
1.4 制定安全衛生管理的規章制度: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必須制定安全衛生管理的規章制度,規范從業人員的安全行為和衛生習慣。
2、工程技術措施:
2.1 堅持「三同時」: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進行新建、改建、擴建和技術引進的工程項目時,其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工程主體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使用。對工程設計要進行安全、職業衛生預評價;對工程竣工後要進行安全、職業衛生的竣工驗收。
2.2 採取新技術、新工藝,消除職業危害: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工藝應盡量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採用微機控制,隔離操作,消除作業人員直接接觸危險化學品。
2.3 加強通風,改善作業環境:生產裝置盡量採用框架式,現場的泄漏物易予消散;生產廠房應加強全面通風和局部送風,使作業人員所在環境的空氣一直處於新鮮狀態。
2.4 安全檢修,避免事故發生:危險化學品的生產裝置都要定期檢修。檢修時都要拆開設備,發生泄漏,容易發生事故。因此,檢修前一定要制訂檢修方案,辦理各種安全作業證,做好防護,專人監護,防止事故發生。
3、衛生保健措施:
3.1 職業健康監護: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對作業人員都要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和應急的健康檢查,並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
3.2 作業環境定期監測:危險化學品的作業環境空氣中的危險化學品濃度要定期進行監測,監測結果要公布,並建立職業衛生檔案,監測結果要存檔。
3.3 發放保健食品:給有毒有害的作業工人要發放保健食品,如牛奶等,增強作業人員的體質和抗病能力。
4、做好個體防護:
4.1 發給個體防護用品:企業按國家的規定要發給作業者合格、有效的個體防護用品。如工作服、呼吸防護器、防護手套等,並教會工人能正確使用。
4.2 不佩帶防護用品,不得上崗:作業人員不佩帶好個體防護用品,不得上崗作業。管理人員應嚴格檢查,嚴格執行。
4.3 對防護用品做好檢查、維修:企業對防護用品應加強管理,放置固定地點,定期進行檢查,及時進行維修,使其一直處於良好的狀態。
9. 危險化學品需要哪些安全防護措施
1、替代
控制、預防化學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但這很難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選用可燃化學品替代易燃化學品。例如,甲苯替代噴漆和除漆用的苯,用脂肪族烴替代膠水或粘合劑中的芳烴等。
2、變更工藝
雖然替代是控制化學品危害的首選方案,但是可供選擇的替代品很有限,特別是因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產、使用有害化學品。
這時可通過變更工藝消除或降低化學品危害。如以往從乙炔制乙醛,採用汞做催化劑,直到發展為用乙烯為原料,通過氧化或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劑。通過變更工藝,徹底消除了汞害。
3、隔離
隔離就是通過封閉、設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暴露於有害環境中。最常用的隔離方法是將生產或使用的設備完全封閉起來,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觸化學品。
隔離操作是另一種常用的隔離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把生產設備與操作室隔離開。最簡單形式就是把生產設備的管線閥門、電控開關放在與生產地點完全隔開的操作室內。
4、通風
通風是控製作業場所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最有效的措施。藉助於有效的通風,使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的濃度低於安全濃度,保證工人的身體健康,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通風分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兩種。局部排風是把污染源罩起來,抽出污染空氣,所需風量小,經濟有效,並便於凈化回收。全面通風亦稱稀釋通風,其原理是向作業場所提供新鮮空氣,抽出污染空氣,降低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在作業場所中的濃度。全面通風所需風量大,不能凈化回收。
對於點式擴散源,可使用局部排風。使用局部排風時,應使污染源處於通風罩控制范圍內。為了確保通風系統的高效率,通風系統設計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對於已安裝的通風系統,要經常加以維護和保養,使其有效地發揮作用。
對於面式擴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風。採用全面通風時,在廠房設計階段就要考慮空氣流向等因素。因為全面通風的目的不是消除污染物,而是將污染物分散稀釋,所以全面通風僅適合於低毒性作業場所,不適合於腐蝕性、污染物量大的作業場所。
像實驗室中的通風櫥、焊接室或噴漆室可移動的通風管和導管都是局部排風設備。在冶金廠,熔化的物質從一端流向另一端時散發出有毒的煙和氣,需要兩種通風系統都要使用。
5、個體防護
當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超標時,工人就必須使用合適的個體防護用品。個體防護用品既不能降低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也不能消除作業場所的有害化學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進入人體的屏障。
防護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著保護屏障的消失,因此個體防護不能被視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措施。
防護用品主要有頭部防護器具、呼吸防護器具、眼防護器具、身體防護用品、手足防護用品等。
6、保持衛生
衛生包括保持作業場所清潔和作業人員的個人衛生兩個方面。經常清洗作業場所,對廢物、溢出物加以適當處置,保持作業場所清潔,也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化學品危害。作業人員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有害物附著在皮膚上,防止有害物通過皮膚滲入體內。
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
1、立即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疏散、撤離或者採取其他措施保護危害區域內的其他人員。
2、迅速控制危害源,測定危險化學品的性質、事故的危害區域及危害程度。
3、針對事故對人體、動植物、土壤、水源、大氣造成的現實危害和可能產生的危害,迅速採取封閉、隔離、洗消等措施。
4、對危險化學品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進行監測、評估,並採取相應的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措施。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危險化學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10. 怎麼預防化學性食物中毒
化學性食物中毒的因素比較復雜,針對不同的中毒原因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才能更有效的預防。主要預防原則如下:
(1)嚴格農葯的保管、使用。無論是集體或農戶,都要有專人保管、專庫(專櫥)存放、專車運輸、專用容器盛裝,嚴禁與食品交叉污染。
(2)嚴格控制農葯使用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品種,減少對人畜及周圍環境的污染。
(3)施用農葯後一定在安全間隔期滿後,方能收獲農作物供應市場,尤其是蔬菜和瓜果。
(4)禁止用加工糧食的磨、碾子磨壓農葯制劑。糧倉滅蟲時,嚴禁葯劑與一般糧食接觸。
(5)凡是有毒化學品,一定要在包裝上註明「有毒」等明顯的標志,經農葯處理過的糧食種子應有專倉專人保管,嚴防誤食中毒。
(6)從市場上購回的蔬菜要用清水短時間浸泡、反復沖洗,既新鮮又干凈、安全。水果宜洗凈削皮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