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時期日本的化學武器是咋回事
細菌是生物武器
以化學毒劑殺傷有生力量的各種武器、器材統稱為化學武器。如裝有毒劑的化學炮彈、化學航彈、化學火箭彈、化學導彈、化學地雷和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材等。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相比有以下特點:
第一,傷害途徑多。毒劑以多種形式通過多種途徑使人畜遭到傷害。吸入染毒空氣,皮膚接觸毒劑的液滴和氣霧,食入染毒的水和食物,都能遭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第二,作用時間長。常規武器的殺傷作用只限於爆炸或彈丸飛行的瞬間。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短則幾分鍾到幾十分鍾,長則幾天、十幾天。
第三,殺傷范圍廣。化學炮彈比同口徑普通炮彈的殺傷威力要大幾倍到幾十倍。毒劑蒸氣能到處擴散,無孔不入,滲入工事內部,殺傷隱蔽的有生力量。
第四,受氣象、地形、地物的影響較大。不是全天候武器。
由於化學武器具有突出的殺傷效能,俄、美軍都把它作為現代條件下作戰的一種重要手段。他們大量裝備、儲存、並不斷發展化學武器。俄軍正式裝備的具有彈葯型號的毒劑有沙林、梭曼、塔崩、芥子氣、路易氏氣、氫氰酸、光氣、苯氯乙酮、亞當氏氣。美軍裝備的有沙林、維埃克斯(VS)、芥子氣、氫氰酸、氯化氰、光氣、畢茲(BZ)、西埃斯(CS)、苯氯乙酮、亞當氏氣。據國外報導,俄軍還裝備有「V」類毒劑和「藍-X」失能劑以及「黃雨」等。美國還裝備有西阿爾(CR)毒劑。
另外,美、俄都在積極研製二元化學武器。其特點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能合成毒劑的物質分別裝填在隔開的容器內。化學彈發射後,在彈體飛行的短暫時間內,隔膜破裂,這些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毒劑,在到達目標的瞬間殺傷人員。二元化學武器的突出優點是製造、貯存和使用都比較安全。它是現代化學武器的發展方向。據估計俄軍的毒劑儲備量為35萬噸以上,其中神經性毒劑約佔705,其它毒劑佔30%。美國的毒劑儲備量約為十幾萬噸。
http://academy2003.cpst.net.cn/popul/guard/manys/artic/20819170703.html
化學武器種類
化學武器是利用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遲滯、困擾其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之總稱,它包括:
1.毒劑
又稱化學毒劑、化學戰劑、軍用毒劑,是軍事行動中以毒害作用殺傷人畜的化學物質。它是化學武器的基礎,對化學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著決定作用。目前外軍裝備的毒劑主要有6類14種。
2.化學武器
狹義的化學武器是指各種化學彈葯和毒劑布灑器。化學彈葯是指戰斗部內主要裝填毒劑(或二元化學武器前體)的彈葯。主要有化學炮彈、化學航彈、化學手榴彈、化學槍榴彈、化學地雷、化學火箭彈和導彈的化學彈頭等。由兩種以上可以生成毒劑的無毒或低毒的化學物質構成的武器稱為二元化學武器。化學物質分裝在彈體中由隔膜隔開的容器內,在投射過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質依靠旋轉或攪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劑。
化學武器按毒劑分散方式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1)爆炸分散型 借炸葯爆炸使毒劑成氣霧狀或液滴狀分散。主要有化學炮彈、航彈、火箭彈、地雷等。
(2)熱分散型 借煙火劑、火葯的化學反應產生的熱源或高速熱氣流使毒劑蒸發、升華、形成毒煙(氣溶膠)、毒霧。主要有裝填固體毒劑的手榴彈、炮彈及裝填液體毒劑的毒霧航彈等。
(3)布灑型 利用高壓氣流將容器內的固體粉未毒劑、低揮發度液態毒劑噴出,使空氣、地面和武器裝備染毒。主要有毒煙罐、氣溶膠發生器、布毒車、航空布灑器和噴灑型彈葯等。
化學武器按裝備對象可分為步兵化學武器,炮兵、導彈部隊化學武器和航空兵化學武器等三類。他們分別適用於小規模、近距離攻擊或設置化學障礙;快速實施突襲;集中的化學襲擊和化學縱深攻擊;以及靈活機動地實施遠距離、大縱深、大規模的化學襲擊。
二、防化器材
又稱防化裝備或「三防」裝備,是用於防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偵檢、防護、洗消、急救的各種器材、裝備之總稱。
1.偵察器材
通常由報警、偵毒、化驗器材和毒劑偵察車等組成。
2.防護器材
分為個人和集體防護器材。前者指用於個人防止毒劑、放射性灰塵和生物戰劑氣溶膠傷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體防護器材包括永備工事、特種車輛的集防裝置、野戰掩蔽部、過濾通風設備等。
3.洗消器材包括個人洗消設備、小(大)型洗消設備、核生化戰場上的供水設備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針、次氯酸鈣懸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氣等。
三、化學毒劑的殺傷作用
毒劑按毒理作用分為六類。現分別介紹其主要殺傷作用機理。
(一)神經性毒劑
以神經系統受傷害為特點的毒劑,可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途徑使人員中毒,破壞神經沖動傳導。中毒症狀主要有:瞳孔收縮、流口水、惡心、嘔吐、肌顫、痙攣和呼吸麻痹,很低的劑量或濃度即能致死。
神經性毒劑均含磷元素,屬有機膦酸酯類化合物。此類毒劑為速殺性毒劑,可作為暫時性或持久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水源、地面或物體表面染毒,殺傷人畜,封鎖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
(二)糜爛性毒劑
以皮膚糜爛作用為主要傷害特點的毒劑,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其作用機理是破壞細胞中重要的酶和核酸,造成組織壞死。吸入後損傷呼吸道、肺組織及神經系統。接觸皮膚和粘膜,引起紅腫、起泡、潰瘍,對眼睛也會造成嚴重傷害。
此類毒劑可作持久性或暫時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地面、物體大面染毒。糜爛性毒劑有三種,最重要的是芥子氣。
(三)全身中毒性毒劑
又稱血液性毒劑,主要抑制人體細胞和組織內的呼吸酶,造成全身性組織缺氧,例如吸入氫氰酸後立即出現昏迷、痙孿、呼吸困難,嚴重又未救治者將迅速死亡。
(四)窒息性毒劑
破壞組織引起肺水腫降低血液攝取氧的能力,造成機體缺氧以致窒息死亡的毒劑。對眼、鼻、喉也有一定刺激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量使用過,但以後作為軍用毒劑的價值已日趨下降。
主要成員為光氣(Phosgene),代號為:CO(美)和PG(英),學名二氯化碳醯。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氣體,有爛於草味,吸入中毒,潛伏期數小時,表現為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乃至死亡。
(五)失能性毒劑
造成思維功能和軀體功能障礙,使人員暫時喪失戰鬥力的毒劑,簡稱失能劑。一般不引起死亡或造成永久性傷害。中毒後主要症狀是口乾、瞳孔散大、眩暈、反應遲鈍、步態蹣跚、產生幻覺、癱軟、暫時失明、血壓降低等。主要成員為畢茲(BZ),是精神失能劑,白色或黃色結晶,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能溶於稀酸和有機溶劑。國外正研究軀體失能劑。
(六)刺激性毒劑
以對人眼、鼻、喉、皮膚的局部刺激為主要毒害作用的毒劑。中毒後有流淚、眼痛、噴嚏、咳嗽、惡心、嘔吐、胸痛、頭痛及皮膚的痛等症狀,使人員短時間失去戰鬥力,大量吸入也能造成肺部損傷甚至死亡。此類毒劑主要有四種:CS、CR、DM和CN。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Science/DL/DL-63833
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
http://www.fmcoprc.gov.hk/chn/tyyflsw/gjgy/t54945.htm
Ⅱ 連自己人都覺得缺德,二戰日本發明的病毒武器究竟是何
日本發明的這種武器是用來對付美軍的。
到那時,美軍的戰鬥力將會減弱。當日本馬說這話時,許多日本人感到有些生氣。他的想法太糟糕了,以至於讓日本人感到無恥。 1940年,金馬獎號在日本在一艘大型潛水艇上攜帶這種最不完美的武器病毒,並駛向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為土著婦女接種疫苗。但是,日本的病毒武器最終並沒有贏得美國,但據報道,日本和美國在那場戰爭中遭受了重大人員傷亡,特別是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軍將這種病毒用作與美軍討價還價的籌碼,並將其秘密移交給美國,並承諾永遠不會對外開放。
Ⅲ 關於二戰期間日本的生化武器
日本人的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只對中國人用過,沒有對盟軍和蘇聯使用。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沒有支持非常規戰爭的工業基礎,也就沒有非常規戰爭的能力,所以日本人想怎麼用就怎麼用(不會遭到報復),稍微留神一點不要惹到「文明社會」就行了。對美國人,日本人不敢用,因為一旦使用非常規武器,日本完全不是美國的對手個,對蘇聯,日本人一樣不敢用,原因也是一樣。(美蘇都准備了大量的生化武器)
二戰後,美國以不在東京審判中涉及731部隊為條件,從日軍手中取得了731部隊的所有研究成果,而731部隊也因此從未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中被提及,與之有關的許多戰犯也因此逍遙法外。
Ⅳ 日本人二戰使用生化武器的證據
61年前,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以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的巨大代價,敲響了侵略者的喪鍾;但61年來,喪鍾並沒有終結侵略者在這片土地上的肆虐------61年中,不僅當年倖存的受害者未能索賠成功,就連戰爭後的中國人民也被捲入了無休止的日本侵華戰爭遺棄化武之害。 有關資料顯示,日本陸軍和海軍在二戰期間生產芥子氣,路易氏劑等毒劑共計7000多噸,其中,化學武器絕大多數運到了中國。日本戰敗後,為掩蓋其違反國際法使用化學武器的證據,將數百萬件化學武器就地掩埋,或棄之於江河湖泊中,給中國人民生命財產和生態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 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指揮工程學院履約事務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自1950年我國發現日本遺棄化學武器受害者以來,目前已有14個省(區)60個地點發現了當年侵華日軍遺棄的芥子氣,路易氏劑等7種化學毒劑。僅2003年至2005年,就發生了4起日本遺棄化學武器傷人事件,造成49名中國居民中毒,其中一人死亡。 外交部處理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問題辦公室主任劉毅仁說:「目前,所有已經發現並處理的化學武器沒有一枚被銷毀。」按相關國際公約規定,日本有義務在2007年4月前徹底銷毀所有遺棄在華化學武器,但日本處理這一問題的效果「很不理想」。 侵略者的喪鍾早已敲響,公理和正義卻並未如期而至
Ⅳ 日本化學武器的研發經歷了哪些歷程
一戰中在歐洲戰場上廣泛使用的毒氣戰,雖然並未改變整個戰爭形勢,但其所產生的巨大殺傷力及對敵方士氣造成的恐慌,無疑使戰後各國軍方對這類新式武器產生了毫不掩飾的興趣,盡管戰後制定的國際法明令禁止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但各國仍未放棄對化學武器的研究。日本就是這其中一個很典型的國家。
簡單來說,負責研究開發毒氣武器的是陸軍科學研究所的第3部,後來轉到了第2部,還有陸軍第6技術研究所,海軍的技術研究院毒氣部也是研究化學戰的重要機構,雖然日本海軍於1923年開始研究化學武器,1925年陸軍才步其後塵,但日本陸軍對化學戰始終抱有極大的熱情,不惜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來研究化學戰。日本的各細菌戰研究機構,在進行細菌戰研究的同時,也肩負對化學戰的研究工作。
日本於1928年開始實驗性生產芥子氣。6年後日本人每周生產一噸路易氏氣,1937年產量上升到每天兩噸。大量地製造毒氣是在瀨戶內海的大久野島,稱為陸軍造兵廠火工廠-忠海兵器製造所,該廠主要生產合成毒劑和各種化學炮彈。
日本海軍則在神奈川縣寒川「相模兵工廠」製造類似產品。在福岡縣企救郡的曾根兵工廠專門將大久野島的毒氣工廠生產的毒氣和製造的彈體裝填成毒氣槍彈。
日本人獻身於化學戰的研究工作精神,有時到了狂熱的地步。對於1933年在東京東21英里的千葉縣的習志野成立的佔地40英畝由陸軍教育總監管轄的陸軍化學兵學校則是研究毒氣戰和培養訓練實戰人員的教育機關。
該校專門培養化學戰軍官、士官,戰爭中增開學期1~2個月的短期培訓班,設立教導聯隊(團)。一萬多名在此接受化學戰訓練的軍官和軍士成為化學戰的急先鋒。在以後的12年裡共培養了3350名化學戰專家,志野學校的畢業生被分配到陸軍第六技術研究所,從事毒氣的研究和發明。
1939年8月,在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火車站以東一公里的郊外成立的關東軍第五一六部隊,正式名稱是關東軍化學部第五一六部隊即以恐怖名聲威震滿洲的毒瓦斯部隊,其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駐齊齊哈爾市隸屬關東軍技術部的化學兵器部,五一六部隊對外又稱齊齊哈爾研究所(是陸軍軍械部第6技術研究所派駐我國東北的分支機構),下設4個課,分別負責毒劑的偵檢,毒物的合成,化學制劑的研究,防護和治療,編制為250人。
第五一六部隊在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使用毒氣武器的實驗和訓練,並曾和第七三一部隊合作共同進行過多達50餘次的毒瓦斯人體實驗,2003年8月4日齊齊哈爾的日軍遺棄化武傷人事件也與這支惡魔部隊有著重大幹系。
關東軍五一六毒瓦斯部隊等於第六技術研究所駐滿洲的常駐機關,第六技術研究所發明的毒瓦斯使用方法經過習志野練習隊的特別訓練,由設置在滿洲齊齊哈爾的五一六部隊實施。
日軍廣泛的化學武器試驗包括1930年在台灣熱帶條件下的試驗,促使研究出一系列可怕的毒氣武器,能夠把十升戰劑投射到二英里外的布毒器,發射「毒霧」的裝置,把經改裝後噴射氫氰酸的火焰噴射器吊在降落傘下,在慢慢飄行的過程中釋放出毒氣流的芥子氣噴灑炸彈,能用芥子氣鋪染七米寬的地段的遙控染毒拖車;還有一種能裝置一公斤的氫氰酸的手擲反坦克武器。
防護方面的研究也並駕齊驅,並極力尋找適合馬,駱駝佩帶的防毒面具(有兩英尺長,八英寸寬)以及狗佩帶的防毒面具,綁腿和鞋。
1936年,西安事變。日本退出國聯裁軍會議。日本陸軍計劃采購防毒面具、防毒斗篷300萬套,輕便防毒具120萬件。1937年,日軍正式裝備氯氰酸。日軍的化學武器已達到了很強的攻擊作戰能力。「讓實驗室的成果走向戰場」已成為狂熱的軍國主義份子叫囂的口號,災難正逐漸迫近。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真正在戰場上長期地,有組織地,大規模地進行違反國際法的化學戰的國家只有日本。而從1937年起,日本人在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就廣泛使用了毒氣,換句話說,日軍早在二戰正式爆發前即有系統,有針對性的對中國進行了化學戰。
日本化學武器
Ⅵ 什麼叫日遺化武。
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公然違反國際法,大肆對中國軍民使用化學武器,造成我軍民近20萬人傷亡。日本戰敗投降後,為掩蓋其罪惡行徑,將大量化學武器或埋於地下,或拋於江河,遺棄在中國境內。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些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簡稱日遺化武
Ⅶ 二戰時期日本的化學武器是怎麼回事
細菌是生物武器
以化學毒劑殺傷有生力量的各種武器、器材統稱為化學武器。如裝有毒劑的化學炮彈、化學航彈、化學火箭彈、化學導彈、化學地雷和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材等。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相比有以下特點:
第一,傷害途徑多。毒劑以多種形式通過多種途徑使人畜遭到傷害。吸入染毒空氣,皮膚接觸毒劑的液滴和氣霧,食入染毒的水和食物,都能遭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第二,作用時間長。常規武器的殺傷作用只限於爆炸或彈丸飛行的瞬間。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短則幾分鍾到幾十分鍾,長則幾天、十幾天。
第三,殺傷范圍廣。化學炮彈比同口徑普通炮彈的殺傷威力要大幾倍到幾十倍。毒劑蒸氣能到處擴散,無孔不入,滲入工事內部,殺傷隱蔽的有生力量。
第四,受氣象、地形、地物的影響較大。不是全天候武器。
由於化學武器具有突出的殺傷效能,俄、美軍都把它作為現代條件下作戰的一種重要手段。他們大量裝備、儲存、並不斷發展化學武器。俄軍正式裝備的具有彈葯型號的毒劑有沙林、梭曼、塔崩、芥子氣、路易氏氣、氫氰酸、光氣、苯氯乙酮、亞當氏氣。美軍裝備的有沙林、維埃克斯(VS)、芥子氣、氫氰酸、氯化氰、光氣、畢茲(BZ)、西埃斯(CS)、苯氯乙酮、亞當氏氣。據國外報導,俄軍還裝備有「V」類毒劑和「藍-X」失能劑以及「黃雨」等。美國還裝備有西阿爾(CR)毒劑。
另外,美、俄都在積極研製二元化學武器。其特點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能合成毒劑的物質分別裝填在隔開的容器內。化學彈發射後,在彈體飛行的短暫時間內,隔膜破裂,這些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毒劑,在到達目標的瞬間殺傷人員。二元化學武器的突出優點是製造、貯存和使用都比較安全。它是現代化學武器的發展方向。據估計俄軍的毒劑儲備量為35萬噸以上,其中神經性毒劑約佔705,其它毒劑佔30%。美國的毒劑儲備量約為十幾萬噸。
http://academy2003.cpst.net.cn/popul/guard/manys/artic/20819170703.html
化學武器種類
化學武器是利用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遲滯、困擾其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之總稱,它包括:
1.毒劑
又稱化學毒劑、化學戰劑、軍用毒劑,是軍事行動中以毒害作用殺傷人畜的化學物質。它是化學武器的基礎,對化學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著決定作用。目前外軍裝備的毒劑主要有6類14種。
2.化學武器
狹義的化學武器是指各種化學彈葯和毒劑布灑器。化學彈葯是指戰斗部內主要裝填毒劑(或二元化學武器前體)的彈葯。主要有化學炮彈、化學航彈、化學手榴彈、化學槍榴彈、化學地雷、化學火箭彈和導彈的化學彈頭等。由兩種以上可以生成毒劑的無毒或低毒的化學物質構成的武器稱為二元化學武器。化學物質分裝在彈體中由隔膜隔開的容器內,在投射過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質依靠旋轉或攪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劑。
化學武器按毒劑分散方式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1)爆炸分散型 借炸葯爆炸使毒劑成氣霧狀或液滴狀分散。主要有化學炮彈、航彈、火箭彈、地雷等。
(2)熱分散型 借煙火劑、火葯的化學反應產生的熱源或高速熱氣流使毒劑蒸發、升華、形成毒煙(氣溶膠)、毒霧。主要有裝填固體毒劑的手榴彈、炮彈及裝填液體毒劑的毒霧航彈等。
(3)布灑型 利用高壓氣流將容器內的固體粉未毒劑、低揮發度液態毒劑噴出,使空氣、地面和武器裝備染毒。主要有毒煙罐、氣溶膠發生器、布毒車、航空布灑器和噴灑型彈葯等。
化學武器按裝備對象可分為步兵化學武器,炮兵、導彈部隊化學武器和航空兵化學武器等三類。他們分別適用於小規模、近距離攻擊或設置化學障礙;快速實施突襲;集中的化學襲擊和化學縱深攻擊;以及靈活機動地實施遠距離、大縱深、大規模的化學襲擊。
二、防化器材
又稱防化裝備或「三防」裝備,是用於防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偵檢、防護、洗消、急救的各種器材、裝備之總稱。
1.偵察器材
通常由報警、偵毒、化驗器材和毒劑偵察車等組成。
2.防護器材
分為個人和集體防護器材。前者指用於個人防止毒劑、放射性灰塵和生物戰劑氣溶膠傷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體防護器材包括永備工事、特種車輛的集防裝置、野戰掩蔽部、過濾通風設備等。
3.洗消器材包括個人洗消設備、小(大)型洗消設備、核生化戰場上的供水設備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針、次氯酸鈣懸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氣等。
三、化學毒劑的殺傷作用
毒劑按毒理作用分為六類。現分別介紹其主要殺傷作用機理。
(一)神經性毒劑
以神經系統受傷害為特點的毒劑,可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途徑使人員中毒,破壞神經沖動傳導。中毒症狀主要有:瞳孔收縮、流口水、惡心、嘔吐、肌顫、痙攣和呼吸麻痹,很低的劑量或濃度即能致死。
神經性毒劑均含磷元素,屬有機膦酸酯類化合物。此類毒劑為速殺性毒劑,可作為暫時性或持久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水源、地面或物體表面染毒,殺傷人畜,封鎖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
(二)糜爛性毒劑
以皮膚糜爛作用為主要傷害特點的毒劑,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其作用機理是破壞細胞中重要的酶和核酸,造成組織壞死。吸入後損傷呼吸道、肺組織及神經系統。接觸皮膚和粘膜,引起紅腫、起泡、潰瘍,對眼睛也會造成嚴重傷害。
此類毒劑可作持久性或暫時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地面、物體大面染毒。糜爛性毒劑有三種,最重要的是芥子氣。
(三)全身中毒性毒劑
又稱血液性毒劑,主要抑制人體細胞和組織內的呼吸酶,造成全身性組織缺氧,例如吸入氫氰酸後立即出現昏迷、痙孿、呼吸困難,嚴重又未救治者將迅速死亡。
(四)窒息性毒劑
破壞組織引起肺水腫降低血液攝取氧的能力,造成機體缺氧以致窒息死亡的毒劑。對眼、鼻、喉也有一定刺激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量使用過,但以後作為軍用毒劑的價值已日趨下降。
主要成員為光氣(Phosgene),代號為:CO(美)和PG(英),學名二氯化碳醯。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氣體,有爛於草味,吸入中毒,潛伏期數小時,表現為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乃至死亡。
(五)失能性毒劑
造成思維功能和軀體功能障礙,使人員暫時喪失戰鬥力的毒劑,簡稱失能劑。一般不引起死亡或造成永久性傷害。中毒後主要症狀是口乾、瞳孔散大、眩暈、反應遲鈍、步態蹣跚、產生幻覺、癱軟、暫時失明、血壓降低等。主要成員為畢茲(BZ),是精神失能劑,白色或黃色結晶,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能溶於稀酸和有機溶劑。國外正研究軀體失能劑。
(六)刺激性毒劑
以對人眼、鼻、喉、皮膚的局部刺激為主要毒害作用的毒劑。中毒後有流淚、眼痛、噴嚏、咳嗽、惡心、嘔吐、胸痛、頭痛及皮膚的痛等症狀,使人員短時間失去戰鬥力,大量吸入也能造成肺部損傷甚至死亡。此類毒劑主要有四種:CS、CR、DM和CN。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Science/DL/DL-63833
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
http://www.fmcoprc.gov.hk/chn/tyyflsw/gjgy/t54945.htm
第二個問題,自己去查,731的惡行我不想多說,收起你的笑臉,我相信在你看過日本人拿中國人做化學武器試驗的場景後,你就笑不出來了。
Ⅷ 二戰中為什麼日本在中國多次用化學武器,而在其他國家很少使用
:芥子氣(德式)、芥子氣(法式)、不凍芥子氣(德式)、路易氏氣、二苯氰胂、光氣、苯氯乙酮、氰溴甲苯和氫氰酸。這些毒劑往往隨火箭炮、迫擊炮、加農炮、手榴彈等一起發射,以此造成更大、更多的傷亡。
生物武器有:肉毒桿菌、鼠疫、傷寒, 二戰中日本在中國主要使用芥子氣,隨迫擊炮使用。
諾門坎事件時日本人在河水裡投過鼠疫 肉毒桿菌 ,但是蘇聯軍隊使用的是輸水管道的自來水,所以沒有任何蘇聯人中毒,反倒是很多日本兵誤飲河水中毒傷亡、
Ⅸ 二戰時日本對中國使用化學武器,為何挨了原子彈也不對美軍使用呢
日本是唯一一個遭受過原子彈襲擊的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整個二戰期間,日本也是唯一一個,有計劃有步驟地大量使用化學武器的國家。更加耐人尋味的是,日本使用這種武器時,竟然還分國籍:如,在危急情況下,可以對中國人使用,但是對美國人,則絕對不允許使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一切還得從一座曾經神秘消失三十年的島嶼說起。巧合的是,這座島嶼就在後來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南面的瀨戶內海上。
對於日軍在中國使用毒氣,美國一直密切關注和強烈譴責。1941年總統羅斯福就發表聲明警告說:「如果日本在中國或者其他盟國,繼續使用這種非人道的戰爭武器,我國政府將把此行為看作是針對美國的,並給予同樣而且充分的報復。」
Ⅹ 二戰時期日本侵略者製造的生化武器為何最終沒有得逞
首先,說明一點,生物武器和生化武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生化室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合稱。接著,回答樓主的補充問題,為什麼沒有在蘇軍和盟軍軍隊中造成大規模的流行。
說起這個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日軍自身的問題。生化武器確實有很大的殺傷力,但是其殺傷效果也是受到很多因素制約的,其中包括軍隊在武器使用方面的訓練,兵種之間的相互配合,關於這點下面要提到。日軍的生化武器,主要是生物武器,在最初的使用階段,存在著很大的可靠性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可靠性問題,尤其是對生物武器來講,就需要大量的實驗來驗證武器的實際使用效能,什麼才是這種實驗最好的材料?回答曰人。因為武器在戰場上要殺的是人,而不是其他動物,只有用活人去實驗生物武器的效果,這種實驗得出的數據才是最真實、最可靠的,731的存在和所作所為就是基於這種目的——為了使生物武器在戰場上更有效,需要專門的部隊進行大量的實驗。還有就是生物武器的存貯與投放,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日軍直到二戰結束前的才初步解決了這方面的一些問題。
其次,制約的另一個因素,環境,尤其是各種不可預知的自然因素。比如說一戰的時候,毒氣的使用,就有很多制約因素。在那場永遠載於世界戰爭史上的,人類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毒氣的戰役——伊普雷毒氣戰中,在戰役爆發前,德軍已經開始了精心的准備,首先確定的就是當天的風向、風速等自然因素問題,風向不穩,毒氣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殺死自己的一把劍,風速過低,毒氣飄不過去,或者說擴散范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就造成了殺傷范圍小,達不到消滅敵人、為己方部隊提供火力壓制的效果,會為後續部隊的進攻造成阻力,無法充分發揮毒氣的優勢。雖然一戰結束後,到後來,生化武器在各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比如化學武器的種類增加,生物武器的殺傷力更強,感染范圍更廣,但是還是免不了受自然因素的制約。值得一提的是,在蘇日諾門坎之戰中,雙方主要的交戰是在開闊的原野之上,這也是蘇軍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蘇軍的大規模機械化軍團的優勢,在廣袤的原野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具有很大的陸上優勢,其次是制空權,日軍在奪取制空權上,也是費了很大的力,但最終還是沒佔到便宜。主力會戰失敗的結局,整體的劣勢,不是一兩次的生化武器參戰能扭轉的,而且這種平坦的地形和自然環境,不利於生化武器的大規模使用。具體到這次戰役,還有日軍兵員素質和兵種之間的協調問題,詳細的你可以參見網路諾門坎之戰,居然把自己人給毒死了。
在南太平洋上也是這樣,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是很大因素,比如說,南太平氣候潮熱,而且多雨,是惡劣的熱帶叢林環境,你放芥子氣,雨一沖,沒了,你放老鼠虱子,天太熱,那東西在東北出來的,到那活都活不了。當然,這只是通俗點的說法,戰爭畢竟是戰爭,使用這種武器,是不可能沒有任何效果的,只是有的時候相對其他武器,沒有那麼明顯而已。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整體實力的對比,盟軍在反攻階段佔有絕對優勢,而且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是以海上作戰為主,以海促陸,通過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來支援陸上的進攻,在整體的優勢下,日軍不能發起有效的反攻,即使是使用生化武器也無濟於事。通俗點講就是被人壓著打。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蘇軍和盟軍的醫護條件很到位。總的來說,就是醫療保障條件要好過日本和中國,這也是生化武器無法產生大規模殺傷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盟軍在二戰時有專門的醫院船,負責後送受傷傷員,而日軍到中後期,由於資源匱乏,而前線又連連失利,有的駐軍醫葯相當匱乏,這也與日軍偏重精神,而忽略了士兵的基本戰場需要有關。而蘇軍和盟軍在這方面的優勢,則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使得日軍的陰謀未能得成。
下面是樓主的主要問題,日本最終為什麼會失敗,而沒有得逞。這並不是說日本人當時沒有這種想法,而是已經沒有了實施的條件和機會。關於這一點,你去看看731部隊那個視頻吧。總的來說還是實力的問題,日本本土在戰爭後期頻繁被盟軍轟炸機轟炸,遭受了很大的打擊,尤其是美國的原子彈,使日本遭受的打擊更是毀滅性的,戰爭實力的急劇消耗,已經使日本窮途末路,連守衛本土的軍隊都沒有足夠的武器,再現了一戰末期的時候,東線俄軍戰場兩個人甚至是三個人才有一支步槍的悲慘局面。如果要實施大規模的生化武器戰爭,那就需要起碼的投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火炮、運輸載具等,但當時日本可以作戰的飛機都投到了太平洋戰場,可是根本不夠用,怎麼辦?神風特攻隊,可就是這樣還是不夠,本土的軍用物資的生產根本供不上戰爭的消耗,可以想像,這樣的軍隊在盟軍面前時多麼的不堪一擊,蘇軍對日宣戰,80萬關東軍幾個月就土崩瓦解。物資極度匱乏,軍隊和老百姓都這樣,而且戰爭工業的生產能力被炸的幾乎回到了明治維新之前時代。總體實力的削弱與消耗,日本根本無力再展開像開戰初期那樣大規模的進攻和反擊了,這是物質層面上的原因,也就是沒有了實施的條件。再者,盟軍步步緊逼日本本土,正准備實施奧林匹克作戰計劃,登陸日本本土,不過最後還是美國的原子彈幫了忙,徹底摧毀了日本高層的戰爭意志,於是不久就無條件投降了。但投降之前,731那些家禽還在滿腦子幻想靠大規模的生化戰爭扭轉局面,可大本營投降的事實,砸碎了他們的美夢,雖然他們已經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就這樣,在自行撤退的命令下,殘存的實驗部隊撤離,回到日本後解散。發動大規模生化戰爭的狂想就此徹底破滅。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生化武器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想法,日本在二戰結束之前一直都有,只是在戰爭的後期,迫於局勢,才沒有發動,這種情況,就像今天日本沒有原子彈一樣,其實他們很希望擁有這東西,因為這是真正的國之柱石,可只是迫於當前局勢,他們不能擁有,但絕對不代表他們不具備生產這種武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