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微觀角度分析一條化學問題
溶液中氫離子所處的環境與反應關系很大:某些陰離子(氯離子。對於氯離子的去鈍化作用我們應該熟知!因為它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大的應用價值。)能破壞鋁表面緻密的氧化膜。而硫酸中的硫酸根離子卻沒有這種能力。
⑵ 高中化學 從微觀角度分析,一摩爾任何物質的粒子數是相同的,但體積不同,決定因素是什麼
相同個數的粒子,體積不同,決定因素如下:
1、如果是固體或者液體,粒子之間的距離較小,總體積主要由粒子的體積決定。
粒子的體積大,1mol物質得體積也就越大。
當然,粒子之間的距離也對體積有影響,比如,熱脹冷縮。就是粒子間距離變化導致的。
2、對於氣體,由於粒子之間的距離較大,總體積主要由粒子之間的距離決定,粒子的大小一般退到次要的地位。
而氣體粒子間的距離,主要由溫度和壓強決定,也就是說,相同溫度和壓強下,1mol氣體的體積近似相同。
標准狀況下,1mol氣體的體積約為22.4升
⑶ 請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化學變化的實質是
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徵是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新的分子,原子的重新組合
⑷ 化學問題。從微觀的角度解釋一下。謝謝。
鈍化dùn huà 英文表示Passivation; Inactivation; Deactivation 金屬由於介質的作用生成的腐蝕產物如果具有緻密的結構,形成了一層薄膜(往往是看不見的),緊密覆蓋在金屬的表面,則改變了金屬的表面狀態,使金屬的電極電位大大向正方向躍變,而成為耐蝕的鈍態。如Fe→Fe++時標准電位為-0.44V,鈍化後躍變到+0.5~1V,而顯示出耐腐蝕的貴金屬性能,這層薄膜就叫鈍化膜。 金屬的鈍化也可能是自發的過程(如在金屬的表面生成一層難溶解的化合物,即氧化物膜)。在工業上是用鈍化劑(主要是氧化劑)對金屬進行鈍化處理,形成一層保護膜。 編輯本段機理概述 我們知道,鐵、鋁在稀HNO3或稀H2SO4中能很快溶解,但在濃HNO3或濃H2SO4中溶解現象幾乎完全停止了,碳鋼通常很容易生銹,若在鋼中加入適量的Ni、Cr,就成為不銹鋼了。金屬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響,化學穩定性明顯增強的現象,稱為鈍化。由某些鈍化劑(化學葯品)所引起的金屬鈍化現象,稱為化學鈍化。如濃HNO3、濃H2SO4、HClO3、K2Cr2O7、KMnO4等氧化劑都可使金屬鈍化。金屬鈍化後, 其電極電勢向正方向移動,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 ,如鈍化了的鐵在銅鹽中不能將銅置換出。此外,用電化學方法也可使金屬鈍化,如將Fe置於H2SO4溶液中作為陽極,用外加電流使陽極極化,採用一定儀器使鐵電位升高一定程度,Fe就鈍化了。由陽極極化引起的金屬鈍化現象, 叫陽極鈍化或電化學鈍化 。 金屬處於鈍化狀態能保護金屬防止腐蝕,但有時為了保證金屬能正常參與反應而溶解,又必須防止鈍化,如電鍍和化學電源等。 金屬是如何鈍化的呢?其鈍化機理是怎樣的?首先要清楚,鈍化現象是金屬相和溶液相所引起的,還是由界面現象所引起的。有人曾研究過機械性刮磨對處在鈍化狀態的金屬的影響。實驗表明,測量時不斷刮磨金屬表面,則金屬的電勢劇烈向負方向移動,也就是修整金屬表面可引起處在鈍態金屬的活化。即證明鈍化現象是一種界面現象。它是在一定條件下,金屬與介質相互接觸的界面上發生變化的。電化學鈍化是陽極極化時,金屬的電位發生變化而在電極表面上形成金屬氧化物或鹽類。這些物質緊密地覆蓋在金屬表面上成為鈍化膜而導致金屬鈍化,化學鈍化則是像濃HNO3等氧化劑直接對金屬的作用而在表面形成氧化膜,或加入易鈍化的金屬如Cr、Ni等而引起的。化學鈍化時,加入的氧化劑濃度還不應小於某一臨界值,不然不但不會導致鈍態,反將引起金屬更快的溶解。 金屬表面的鈍化膜是什麼結構?是獨立相膜還是吸附性膜呢? 目前主要有兩種學說,即成相膜理論和吸附理論。 成相膜理論 認 為,當金屬溶解時,處在鈍化條件下, 在表面生成緊密的、復蓋性良好的固態物質 ,這種物質形成獨立的相,稱為鈍化膜或稱成相膜, 此膜將金屬表面和溶液機械地隔離開 ,使金屬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而呈鈍態。實驗證據是在某些鈍化的金屬表面上,可看到成相膜的存在,並能測其厚度和組成。如採用某種能夠溶解金屬而與氧化膜不起作用的試劑,小心地溶解除去膜下的金屬,就可分離出能看見的鈍化膜,鈍化膜是怎樣形成的?當金屬陽極溶解時,其周圍附近的溶液層成分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溶解下來的金屬離子因擴散速度不夠快(溶解速度快)而有所積累。另一方面,界面層中的氫離子也要向陰極遷移,溶液中的負離子(包括OH-)向陽極遷移。結果,陽極附近有OH-離子和其他負離子富集。隨著電解反應的延續,處於緊鄰陽極界面的溶液層中,電解質濃度有可能發展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於是,溶度積較小的金屬氫氧化物或某種鹽類就要沉積在金屬表面並形成一層不溶性膜,這膜往往很疏鬆,它還不足以直接導致金屬的鈍化,而只能阻礙金屬的溶解,但電極表面被它覆蓋了,溶液和金屬的接觸面積大為縮小。於是,就要增大電極的電流密度,電極的電位會變得更正。這就有可能引起OH-離子在電極上放電,其產物(如OH)又和電極表面上的金屬原子反應而生成鈍化膜。分析得知大多數鈍化膜由金屬氧化物組成(如鐵之Fe3O4),但少數也有由氫氧化物、鉻酸鹽、磷酸鹽、硅酸鹽及難溶硫酸鹽和氯化物等組成。 吸附理論 認 為,金屬表面 並不需要形成固態產物膜才鈍化 ,而只要表面或部分表面形成一層氧或含氧粒子(如O2-或OH-)的吸附層也就足以引起鈍化了。這吸附層雖只有單分子層厚薄,但由於氧在金屬表面上的吸附,改變了金屬與溶液的界面結構,使電極反應的活化能升高,金屬表面反應能力下降而鈍化。此理論主要實驗依據是測量界面電容和使某些金屬鈍化所需電量。實驗結果表明,不需形成成相膜也可使一些金屬鈍化。 兩種鈍化理論都能較好地解釋部分實驗事實,但又都有成功和不足之處。金屬鈍化膜確具有成相膜結構,但同時也存在著單分子層的吸附性膜。目前尚不清楚在什麼條件下形成成相膜,在什麼條件下形成吸附膜。 兩種理論相互結合還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因而鈍化理論還有待深入地研究。
⑸ 從微觀角度看為什麼有些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
從微觀上可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個數沒有變化,僅僅是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結合方式發生了改變。例如對於分子構成的物質來說,就是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物質的化學性質需要通過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可以利用使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來研究物質的化學性質,製取新的物質。
按照原子碰撞理論,分子間發生化學變化是通過碰撞完成的,要完成碰撞發生反應的分子需滿足兩個條件(1)具有足夠的能量和(2)正確的取向。因為反應需克服一定的分子能壘,所以須具有較高的能量來克服分子能壘。兩個相碰撞的分子須有正確的取向才能發生舊鍵斷裂。
⑹ 化學里什麼是宏觀角度什麼是微觀角度
宏觀就是你肉眼能看到的現象,或者用一般的儀器能夠測量出的,而微觀主要是指從分子,原子等一些粒子的角度來分析的現象.如一個化學反映,從宏觀的角度講,反應現象是什麼,如放熱,有火花,溶液變色什麼的,生成了多少質量(用一般儀器測出的數量值),從微觀的角度講就是反應了多少摩爾(注意是摩爾作單位)的物質,生成了多少摩爾的物質,等等,你自己把握,反正更原子,分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有關的就是子微觀啦!
⑺ 化學中的宏觀和微觀的區別是什麼
化學中的宏觀和微觀的理解可以這樣理解,宏觀世界是人的肉眼能夠觀察到的,它包括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能通過現象感知到),微觀世界是不能通過人的肉眼觀察到的,必須藉助化學儀器才能觀察到的世界。
具體說,化學中宏觀物質包括物質、元素;
圍觀物質包括分子、原子、離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核、質子、中子、
電子
我們通常感知到的各種變化實際上都是通過微觀粒子相互作用,發生反應,然後通過宏觀物質表現出來的。即變化的實質是微觀粒子的變化,宏觀物質表現。
⑻ 從微觀角度分析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是
在示意圖中,其中的X原子沒有完全參加反應,因此反應的方程式為:X+YZ 2 =XY+Z 2 ,則:
(1)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個數、質量都沒有發生改變,因此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故填: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個數、質量都沒有發生改變;
(2)該反應是單質和化合物生成新的單質和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屬於置換反應;故填:置換反應.
答案:
(1)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個數、質量都沒有發生改變;
(2)置換反應.
⑼ 從微觀看,化學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化學變化在生產和生活中普遍存在。如鐵的生銹、節日的焰火、酸鹼中和等等。宏觀上可以看到各種化學變化都產生了新物質,這是化學變化的特徵。從微觀上可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個數沒有變化,僅僅是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結合方式發生了改變。例如對於分子構成的物質來說,就是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物質的化學性質需要通過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可以利用使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來研究物質的化學性質,製取新的物質。化學變化常伴有光、熱、氣體、沉澱產生或顏色氣味改變等表現現象發生,可以參照這些現象來判斷有無化學反應發生。但要注意跟物理變化的區別。物理變化也常伴有發光(電燈)、放熱(摩擦)、放出氣體(啟開汽水瓶蓋)、顏色變化(氧氣變成液氧)等現象發生,只是沒有新物質生成,這是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種類不同可以把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分解、置換和復分解4種基本類型。也可以從其他角度給化學反應分類,如分成氧化還原反應與非氧化還原反應;吸熱反應與放熱反應等等。物體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是化學性質。
⑽ 物質之間是如何進行化學反應的(從微觀角度分析)
物質間通過斷鍵成鍵發生化學反應。離子化合物具有離子鍵,是有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形成的。共價化合物則通過共價鍵結合,包含σ鍵π鍵,但σ鍵比π鍵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