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學無機化學怎麼學啊
無機化學的學習 需要在上課時認真聽老師講的知識 注意老師的分析過程 最好提前作好預習
大學老師講課一般都是用PPT 所以很快 預習有利於跟上老師的步伐 課後用些時間來復習 基本差不多了 願你學習進步
Ⅱ 無機化學論文的課題研究怎麼寫呢
論文寫作,先不說內容,首先格式要正確,一篇完整的論文,題目,摘要(中英文),目錄,正文(引言,正文,結語),致謝,參考文獻。規定的格式,字體,段落,頁眉頁腳,開始寫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論文算是寫好了五分之一。
然後,選題,你的題目時間寬裕,那就好好考慮,選一個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較多的閱讀相關的參考文獻,從裡面獲得思路,確定一個模板性質的東西,照著來,寫出自己的東西。如果時間緊急,那就隨便找一個參考文獻,然後用和這個參考文獻相關的文獻,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語言必須是學術的語言。一定先列好提綱,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麼,保證內容不亂,將內容放進去,寫好了就。
參考文獻去中國知網搜索,校園網免費下載。
合適採納
Ⅲ 什麼是無機化學
無機化學是研究元素、單質和無機化合物的來源、制備、結構、性質、變化和應用的一門化學分支。對於礦物資源的綜合利用,近代技術中無機原材料及功能材料的生產和研究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當前無機化學正處在蓬勃發展的新時期,許多邊緣領域迅速崛起,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已形成無機合成、豐產元素化學、配位化學、有機金屬化學、無機固體化學、生物無機化學和同位素化學等領域。
無機化學是除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外,對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他們的反應進行實驗研究和理論解釋的科學,是化學學科中發展最早的一個分支學科。
由於最初化學所研究的多為無機物,所以近代無機化學的建立就標志著近代化學的創始。建立近代化學貢獻最大的化學家有三人,即英國的玻意耳、法國的拉瓦錫和英國的道爾頓。
Ⅳ 大學化學實驗。《無機化學》實驗報告大致格式是什麼弄一篇報告範文唄。(跪求有經驗的人)
一般來說包含
實驗目的
實驗原理
實驗器材和葯品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問題與討論
Ⅳ 大一無機化學該怎麼復習
無機化學的復習方法,這里給你一些思路:
1、章節復習,不管是那門學科都分為大的章節和小的課時,一般當講完一個章節的所有課時就會把整個章節串起來在系統的講一遍,作為復習,我們同樣可以這么做,因為既然是一個章節的知識,所有的課時之前一定有聯系,因此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採用聯系記憶法把這些零碎的知識通過線串起來,更方便我們記憶。
2、輪番復習,雖然我們學習的科目不止一項,但是有些學生就喜歡單一的復習,例如語文不好,就一直在復習語文上下功夫,其他科目一概不問,其實這是個不好的習慣,當人在長時間重復的做某一件事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疲勞,進而產生倦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做復習的時候不要單一復習一門科目,應該使它們輪番上陣,看語文看煩了,就換換數學,在煩了就換換英語,這樣可以把單調的復習變為一件有趣的事情,從而提高復習效果。
3、糾錯整理:考試的過程中難免會做錯題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會,都要習慣性的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因此你既然錯過一次,保不準會錯第二次,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在同樣的問題上再次失分。
4、思維導圖復習:思維導圖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將知識用思維導圖畫出來進行整理記憶,可以很快分析出知識的脈絡和重點,並且記得牢固。
復習中需要閱讀大量的學習資料,想讓閱讀更有效率的同學,可以通過《精英特全腦快速閱讀軟體》來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堅持就會有收獲,祝你成功!
Ⅵ 無機化學主要講什麼啊
無機化學
無機化學是研究無機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和反應的科學,它是化學中最古老的分支學科。無機物質包括所有化學元素和它們的化合物,不過大部分的碳化合物除外。(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鹽等簡單的碳化合物仍屬無機物質外,其餘均屬於有機物質。)
過去認為無機物質即無生命的物質,如岩石、土壤,礦物、水等;而有機物質則是由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產生,如蛋白質、油脂、澱粉、纖維素、尿素等。1828年德意志化學家維勒從無機物氰酸銨製得尿素,從而破除了有機物只能由生命力產生的迷信,明確了這兩類物質都是由化學力結合而成。現在這兩類物質是按上述組分不同而劃分的。
無機化學發展簡史
原始人類即能辨別自然界存在的無機物質的性質而加以利用。後來偶然發現自然物質能變化成性質不同的新物質,於是加以仿效,這就是古代化學工藝的開始。
如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中國原始人即知燒粘土製陶器,並逐漸發展為彩陶、白陶,釉陶和瓷器。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類發現天然銅性質堅韌,用作器具不易破損。後又觀察到銅礦石如孔雀石 (鹼式碳酸銅)與燃熾的木炭接觸而被分解為氧化銅,進而被還原為金屬銅,經過反復觀察和試驗,終於掌握以木炭還原銅礦石的煉銅技術。以後又陸續掌握煉錫、煉鋅、煉鎳等技術。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即掌握了從鐵礦冶鐵和由鐵煉鋼的技術,公元前2世紀中國發現鐵能與銅化合物溶液反應產生銅,這個反應成為後來生產銅的方法之一。
化合物方面,在公元前17世紀的殷商時代即知食鹽(氧化鈉)是調味品,苦鹽(氫化鎂)的味苦。公元前五世紀已有琉璃(聚硅酸鹽)器皿。公元七世紀,中國即有焰硝(硝酸鉀)、硫黃和木炭做成火葯的記載。明朝宋應星在1637年刊行的《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述了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其中有陶瓷器、銅、鋼鐵、食鹽、焰硝、石灰、紅黃礬、等幾十種無機物的生產過程。由此可見,在化學科學建立前,人類已掌握了大量無機化學的知識和技術。
古代的煉丹術是化學科學的先驅,煉丹術就是企圖將丹砂(硫化汞)之類葯劑變成黃金,並煉制出長生不老之丹的方術。中國金丹術始於公元前2、3世紀的秦漢時代。公元142年中國金丹家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論述金丹術的書,約在360年有葛洪著的《抱朴子》,這兩本書記載了60多種無機物和它們的許多變化。約在公元8世紀,歐洲金丹術興起,後來歐洲的金丹術逐漸演進為近代的化學科學,而中國的金丹術則未能進一步演進。
金丹家關於無機物變化的知識主要從實驗中得來。他們設計製造了加熱爐、反應室、蒸餾器、研磨器等實驗用具。金丹家所追求的目的雖屬荒誕,但所使用的操作方法和積累的感性知識,卻成為化學科學的前驅。
由於最初化學所研究的多為無機物,所以近代無機化學的建立就標志著近代化學的創始。建立近代化學貢獻最大的化學家有三人,即英國的玻意耳、法國的拉瓦錫和英國的道爾頓。
玻意耳在化學方面進行過很多實驗,如磷、氫的制備,金屬在酸中的溶解以及硫、氫等物的燃燒。他從實驗結果闡述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區別,提出元素是一種不能分出其他物質的物質。這些新概念和新觀點,把化學這門科學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路線,對建立近代化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拉瓦錫採用天平作為研究物質變化的重要工具,進行了硫、磷的燃燒,錫、汞等金屬在空氣中加熱的定量實驗,確立了物質的燃燒是氧化作用的正確概念,推翻了盛行百年之久的燃素說。拉瓦錫在大量定量實驗的基礎上,於1774年提出質量守恆定律,即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不變。1789年,在他所著的《化學概要》中,提出第一個化學元素分類表和新的化學命名法,並運用正確的定量觀點,敘述當時的化學知識,從而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由於拉瓦錫的提倡,天平開始普遍應用於化合物組成和變化的研究。
1799年,法國化學家普魯斯特歸納化合物組成測定的結果,提出定比定律,即每個化合物各組分元素的重量皆有一定比例。結合質量守恆定律,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宣布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不能毀滅的稱為原子的微粒所組成。並從這個學說引伸出倍比定律,即如果兩種元素化合成幾種不同的化合物,則在這些化合物中,與一定重量的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重量必互成簡單的整數比。這個推論得到定量實驗結果的充分印證。原子學說建立後,化學這門科學開始宣告成立。
19世紀30年代,已知的元素已達60多種,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研究了這些元素的性質,在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元素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這個定律揭示了化學元素的自然系統分類。元素周期表就是根據周期律將化學元素按周期和族類排列的,周期律對於無機化學的研究、應用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109種,其中94種存在於自然界,15種是人造的。代表化學元素的符號大都是拉丁文名稱縮寫。中文名稱有些是中國自古以來就熟知的元素,如金、鋁、銅、鐵、錫、硫、砷、磷等;有些是由外文音譯的,如鈉、錳、鈾、氦等;也有按意新創的,如氫(輕的氣)、溴(臭的水)、鉑(白色的金,同時也是外文名字的譯音)等。
周期律對化學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根據周期律,門捷列夫曾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存在和性質。周期律還指導了對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系統研究,成為現代物質結構理論發展的基礎。系統無機化學一般就是指按周期分類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結構及其反應所進行的敘述和討論。
19世紀末的一系列發現,開創了現代無機化學;1895年倫琴發現 X射線;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1897年湯姆遜發現電子;1898年,居里夫婦發現釙和鐳的放射性。20世紀初盧瑟福和玻爾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所組成的結構模型,改變了道爾頓原子學說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
1916年科塞爾提出電價鍵理論,路易斯提出共價鍵理論,圓滿地解釋了元素的原子價和化合物的結構等問題。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電子等物質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論;1926年,薛定諤建立微粒運動的波動方程;次年,海特勒和倫敦應用量子力學處理氫分子,證明在氫分子中的兩個氫核間,電子幾率密度有顯著的集中,從而提出了化學鍵的現代觀點。
此後,經過幾方面的工作,發展成為化學鍵的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和配位場理論。這三個基本理論是現代無機化學的理論基礎。
無機化學的研究內容
無機化學在成立之初,其知識內容已有四類,即事實、概念、定律和學說。
用感官直接觀察事物所得的材料,稱為事實;對於事物的具體特徵加以分析、比較、綜合和概括得到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化合、化分、氧化、還原、原子等皆是無機化學最初明確的概念;組合相應的概念以概括相同的事實則成定律,例如,不同元素化合成各種各樣的化合物,總結它們的定量關系得出質量守恆、定比、倍比等定律;建立新概念以說明有關的定律,該新概念又經實驗證明為正確的,即成學說。例如,原子學說可以說明當時已成立的有關元素化合重量關系的各定律。
化學知識的這種派生關系表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定律綜合事實,學說解釋並貫串定律,從而把整個化學內容組織成為一個有系統的科學知識。人們認為近代化學是在道爾頓創立原子學說之後建立起來的,因為該學說把當時的化學內容進行了科學系統化。
系統的化學知識是按照科學方法進行研究的。科學方法主要分為三步:
搜集事實 搜集的方法有觀察和實驗。實驗是控制條件下的觀察。化學研究特別重視實驗,因為自然界的化學變化現象都很復雜,直接觀察不易得到事物的本質。例如,鐵生銹是常見的化學變化,若不控制發生作用的條件,如水氣、氧、二氧化碳、空氣中的雜質和溫度等就不易了解所起的反應和所形成的產物。
無論觀察或實驗,所搜集的事實必須切實准確。化學實驗中的各種操作,如沉澱、過濾、灼燒、稱重、蒸餾、滴定、結晶、萃取等等,都是在控制條件下獲得正確可靠事實知識的實驗手段。正確知識的獲得,既要靠熟練的技術,也要靠精密的儀器,近代化學是由天平的應用開始的。通過對每一現象的測量,並用數字表示,才算對此現象有了確切知識。
建立定律 古代化學工藝和金丹術積累的化學知識雖然很多,但不能稱為科學。要知識成為科學,必須將搜集到的大量事實加以分析比較,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地將類似的事實歸納成為定律。例如普魯斯特注意化合物的成分,他分析了大量的、采自世界各地的、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多種化合物,經過八年的努力後發現每一種化合物的組成都是完全相同的,於是歸納這類事實,提出定比定律。
創立學說 化學定律雖比事實為少,但為數仍多,而且各自分立,互不相關。化學家要求理解各定律的意義及其相互關系。道爾頓由表及裡地提出物質由原子構成的概念,創立原子學說,解釋了關於元素化合和化合物變化的重量關系的各個定律,並使之連貫起來,從而將化學知識按其形成的層次組織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
由於各學科的深入發展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形成許多跨學科的新的研究領域。無機化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而形成的新興研究領域很多,例如生物無機化學就是無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結合的邊緣學科。
現代物理實驗方法如:X射線、中子衍射、電子衍射、磁共振、光譜、質譜、色譜等方法的應用,使無機物的研究由宏觀深入到微觀,從而將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反應同結構聯系起來,形成現代無機化學。現代無機化學就是應用現代物理技術及物質微觀結構的觀點來研究和闡述化學元素及其所有無機化合物的組成、性能、結構和反應的科學。無機化學的發展趨向主要是新型化合物的合成和應用,以及新研究領域的開辟和建立。
Ⅶ 高中無機化學全內容(分析.講解)
一.盡快去找化學老師,讓他告訴你以前學過的關鍵知識點,在短期內掌握,目的是能夠大致跟上現在的教學進度,以聽懂老師講授的新知識。 要想進步,必須弄清楚導致化學成績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常用的幾個公式、概念沒記住,還是很重要的幾個基本解題方法不能熟練應用,或者是以前的一些重點知識沒有理解透徹等等。象摩爾、物質的量濃度、氧化還原反應,以及差量法、守恆法、離子方程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其相關計算等,是高中階段出題的核心內容,有一個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有幾個弄不清楚,就可能聽不懂化學課。找准之後,趕緊把關鍵的知識補上,補的時候要想辦法讓你現在的化學老師「一對一」地進行輔導,手把手地教會你「補」的方法。同時要特別注意處理好看書與做題的關系。看書與做題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比6甚至3比7。所謂「看書」是指一字一句地閱讀課本內容,畫出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經過短時間的思考後要馬上去問老師,認真聽老師的分析,糾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甚至頓悟:「原來是這樣啊!」那些平時困繞你的許多問題,答案原來就在課本上!你甚至會為此而感到悔恨:「我怎麼連課本都沒有仔細地看過一遍!」至此,你才明白,原來你並不笨,只是當時沒有看書而已。 但是,一做題,你可能又沒有了信心:有不少的題你根本無從下手。 因此,要學好化學,必須做一定量的習題。你沒有必要做對每一道題!能做對60%~70%就達到目的了。在從「差」到「優」的轉化過程中,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實際上,看完書後,會做50%的題就不錯了,有30%的題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題根本就不會,這是正常現象。但是,看完書不馬上去做題,過一段時間後再做,你不會的題目就會上升到60%。因此,看完書「馬上做題」是關鍵。只有通過做題,才能檢驗你對課本的理解是否正確。並且,只做課本上的題也是不夠的,每一節都要做一些任課老師推薦的課外習題(題量不宜太大,以時間不超過30分鍾為宜),進一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做題,你就逐漸的有一些問題產生,有一些奇思妙想出現,你就會發現你也可以象那些「好學生」一樣,經常去問老師,經常與老師交流。然後你就會體會到:學好化學原來如此簡單。在此基礎上,你還會逐步體會到:只要方法得當,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每一個學科都能學好的。 二、上課堅決不能「走神」! 統計結果顯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課走神造成的。「走神」的表現多種多樣,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學、觀察老師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課外書的、有與別人說閑話的、有想其他問題或其他事情的……如此等等。特別是打瞌睡,簡直可以說是「嚴重的聽課事故」,是退步的導火線,是學習進入「惡性循環」的開始。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師的思路,沒法搶答,沒法知道老師下一步的講解內容。只能成為被動的聽講者,無法成為課堂教學中主動的參與者。 因此,只有杜絕上課走神,你才能進步,才能提高化學成績,做一個快樂而輕松的學生。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時間,一定要保證兩個最重要的睡眠時間。一個是晚上11點之後一定要開始睡覺,一個是中午要有10到30分鍾的午休時間。這是你提高成績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絕「打瞌睡」。有不少同學在尋找自己學習的失誤時都忽略了這一點,然而,這一點處理不當,對於中等以下程度的學習者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你可以回憶你的學習歷程,你肯定也有過輝煌的時候,是什麼時候開始下降的?是經常在中午時去操場打球,還是連續有一段時間總是中午有事?總是熬夜?導致白天瞌睡難耐?特別是晚自習效率極低,完不成作業,因而成績逐步下降。其次,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與「三閑」做堅持不懈的斗爭。所謂「三閑」是指:閑話、閑事、閑思。這是做學生的最大敵人。能控制住「三閑」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 三.爭取在課堂上多表現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說給老師聽。 現在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集體授課」。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進行「因材施教」。這對成績不很理想的學生來說是很不利的。面對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教師不可能針對每一個人的理解進行分析和解答。成績差的同學往往還沒有聽明白,老師就往下講了。課堂上講的內容,有很多時候又是環環相扣的,前面的沒有完全理解,就有可能導致下面的更加難以理解,最終導致聽課失敗,如果課後又沒有進行及時的補
Ⅷ 大學無機化學,求教
1、先把題目問的東西轉化成化學語言:相當於問以下反應
2【Cu(NH3)2】+ = 【Cu(NH3)4 】2+ + Cu
的進行方向,若向右,則Cu+不能在氨水中存在,反之則可以存在。
2、思考如何判斷這個反應的進行方向呢?只要算出它的平衡常數K便可。利用疊加原理將方程式拆開:
2【Cu(NH3)2】+ = 2Cu+ + 4NH3 設平衡常數為K1
Cu2+ + 4NH3 =【Cu(NH3)4 】2+ 設平衡常數為K2
2Cu+ = Cu2+ + Cu 設平衡常數為K3
疊加這三個方程式得原反應,故K=K1K2K3。下面的任務就變成分別計算K1 K2 K3了。
第一個反應是【Cu(NH3)2】+解離反應的二倍,故K1=[1/K穩【Cu(NH3)2】+]^2=[1/10^10.86]^2=1.905*10^-22
第二個反應是 【Cu(NH3)4 】2+的生成反應,故K2就等於K穩 【Cu(NH3)4 】2+,即K2=10^13.32=2.089*10^13。
第三個反應是Cu+的歧化反應,這個反應相當於Cu+作為氧化劑把自己氧化了,故E=φCu+/Cu-φCu2+/Cu+,φCu+/Cu=0.52V,但φCu2+/Cu+不知道怎麼辦?要利用題目給出的電極電勢來計算。利用電勢圖就能求出Cu2+/Cu+的標准電極電勢:
Cu2+ ------待求量X-------Cu+-------0.52V----------Cu
|--------------------------0.34V---------------------------|
X+0.52=0.34*2 解得: X=0.16 V。
OK了,所以E=0.52-0.16=0.36 V
由熱力學ΔG=-RTlnK3=-nFE得:
K3=e^[nFE/RT]=1.226*10^6(假設溫度T=298 K)
3、所以K=K1K2K3=1.905*10^-22*2.089*10^13*1.226*10^6=4.88*10^-3。OK現在可以討論了,這個K值是不太大的,說明我們一開始說的那個反應並不明顯的向右進行,所以【Cu(NH3)2】+是可以穩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