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化學奧賽題 沉澱溶解平衡
一種物質(溶質)分散於另一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如食鹽或蔗糖溶解於水而成水溶液。
當兩種物質互溶時,一般把質量大的物質稱為溶質(如有水在其中,一般習慣將水稱為溶劑)
物質溶解於水,通常經過兩個過程: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的擴散過程,這種過程為物理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另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和溶劑(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劑(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的過程,這種過程是化學過程,放出熱量。當放出的熱量大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就會升高,如濃硫酸、氫氧化鈉、氧化鈣(生石灰)等;當放出的熱量小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就會降低,如硝酸銨等;當放出的熱量等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不變,如鹽、蔗糖。
一些溶質溶解後,會改變原有溶劑的性質,如氯化鈉溶解在水中,電離為自由移動的鈉離子與氯離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導電性(純水不導電);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點。
[編輯本段]物質的溶解性
達到(化學)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納更多的溶質(當然,其他溶質仍能溶解),我們稱之為飽和溶液。在特殊條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質會比正常情況多,這時它便成為過飽和溶液。每份(通常是每份質量)溶劑(有時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質的最大值就是「溶質在這種溶劑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劑,通常意味著溶劑為水,比如「氯化鈉的溶解度」和「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認為是具有同樣的意思。溶解度並不是一個恆定的值。一種溶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由它們的分子間作用力、溫度、溶解過程中所伴隨的熵的變化以及其他物質的存在及多少,有時還與氣壓或氣體溶質的分壓有關。因此,一種物質的溶解度最好能夠表述成:「在某溫度,某氣壓下,某物質在某物質中的溶解度為xxxx。」,如無指明,則溫度及氣壓通常指的是標准狀況(STP)
溶劑通常分為兩大類:極性溶劑、非極性溶劑。溶劑種類與物質溶解性的關系可以被概括為:「溶其所似」。意思是說,極性溶劑能夠溶解離子化合物以及能離解的共價化合物,而非極性溶劑則只能夠溶解非極性的共價化合物。比如,食鹽,是一種離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卻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在有機化學中一般會用到的溶劑有丙酮、乙醇、水和苯。
水以及非極性溶劑是不能互溶的;如果你非要這么做,它們也不會形成均一的混合物,最終會分離為兩層,又或者是形成看起來像牛奶一樣的乳濁液。
溶解性
①是指物質在溶劑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②溶解性是物理性質,溶解是物理變化。
③溶解性是由20℃時某物質的溶解度決定的。(固體)
難溶(不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20℃) <0.01g 0.01~1g 1g~10g >10g
④利用溶解性可有以下應用:
a、判斷氣體收集方法
可溶(易溶)於水的氣體不能用排水取氣法
如:CO2而H2,O2溶解性不好,可用排水取氣法。
b、判斷混合物分離方法
兩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性明顯不同時,可用過濾法分離。
如:KNO3(易溶)與CaCO3(難溶)可用過濾法分離;
而C與MnO2二者均不溶NaClKNO3均易溶,都不能用過濾法分離。
溶解度演算法:溶質質量/溶劑質量(通常為水)
單位: g/100g水
[編輯本段]溶解度
1、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用字母s表示,其單位是「g/100g水」。在未註明的情況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質在水裡的溶解度。
2、氣體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該氣體(其壓強為1標准大氣壓)在一定溫度時溶解在1體積水裡的體積數。也常用「g/100g水」作單位(自然也可用體積)。
3、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通常是水)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
4、特別注意:溶解度的單位是克(或者是克/100克水)而不是沒有單位
[編輯本段]常見沉澱
白色:BaSO4 BaCO3 CaCO3 AgCl Ag2CO3 Mg(OH)2
黃色:AgI
淺黃色:AgBr
相關詞條:溶解度、熔解熱、溶液、溶解氧
⑵ 關於高中化學的沉澱溶解平衡問題
是,因為沉澱溶解平衡的定義是:
一定溫度下,雖然難溶電解質AmBn(s)難溶於水,但在水溶液中仍有部分An+和Bm-離開固體表面溶解進入溶液,同時進入溶液中的An+和Bm-又會在固體表面沉澱下來,當這兩個過程速率相等時,An+和Bm-生成 的沉澱與AmBn固體的溶解達到平衡狀態,稱之為達到沉澱溶解平衡狀態。
電解質一般指酸、鹼、鹽、活潑金屬氧化物和水。所以沉澱也是電解質,沉澱會有很少部分溶於水,但是溶於水的部分就可以電離,因此,是電解。
是的,加入其中一種離子就是增加了他的濃度,根據勒夏特勒原理知道平衡要向著減少這種離子的方向移動。
⑶ 高中化學沉澱溶解平衡:問題請見補充說明。謝謝!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把溶解度與溶度積(Ksp)二者的方程寫出來。
如果說在這個方程里邊,除了溶度積之外,還有其他的字母在不同類型的難溶電解質中依然是不同的取值,那就能說明,為什麼在不同類型的難溶電解質中溶度積不能直接當成溶解度的比較因素。
像氯化銀和磷酸鈣就不能僅僅通過溶度積的大小去判斷溶解度的大小了,因為二者已經不是同一個函數了(當然這里的函數指的是一元函數,即定義域只有一個變數)
所以綜上所述才說,不同類型的難溶電解質不能僅僅憑借溶度積的大小就判斷溶解度的大小。
⑷ 高中化學沉澱溶解平衡
當agcl的qc=ksp,是溶液達到飽和狀態,沉澱的生成的溶解達到動態平衡,既沒有沉澱析出。
agcl飽和溶液中沒有沉澱,就像飽和氯化鈉溶液一樣。而agcl的溶解平衡體系中是飽和溶液和沉澱共存的體系。
⑸ 高中化學:沉澱溶解平衡原理是什麼有什麼例子
沉澱溶解平衡,就是再難溶的物質也會多多少少溶解一部分的
以AgCl為例,盡管AgCl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並不是完全不溶解。
從固體溶解平衡角度認識:AgCl在溶液中存在下屬兩個過程:
①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和Cl-脫離AgCl表面溶入水中;
②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負離子的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沉澱。
在一定溫度下,當沉澱溶解和沉澱生成的速率相等時,得到AgCl的飽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動態平衡:
AgCl(s)<=>
Ag+(aq)+
Cl-(aq)
溶解平衡的特點是動態平衡,即溶解速率等於結晶速率,且不等於零。
其平衡常數Ksp稱為溶解平衡常數;它只是溫度的函數,即一定溫度下Ksp一定。
常考的例子就是AgCL沉澱中加NaI
沉澱顏色變黃
⑹ 高中化學 沉澱溶解平衡
當Cl-沉澱時,銀離子濃度為1.8*10^-8mol/L ((1.8*10^-10)/(10^-2)).
當CrO42-沉澱時,銀離子濃度為4.36*10^-5mol/L (根號((1.9*10^-12)/(10^-3))).
所以Cl-先沉澱。
當CrO42-沉澱時,銀離子濃度為4.36*10^-5mol/L,此時Cl-濃度應為4.13*10^-6mol/L
((1.8*10^-10)/(4.36*10^-5)).
⑺ 高中化學有關沉澱溶解平衡的計算,快高考了,非常緊急
等體積,濃度稀釋一半,平衡前C(SO3)=0.005, C(SO4)=0.0005,C(Ba)=0.0105,
C(Cl)=0.01(平衡後不會改變);設溶解平衡後,C(SO3)=x, C(SO4)=y, C(Ba)=z,
則,電荷平衡:2x+2y+0.01=2z;兩溶解平衡:
yz=1.1*10^-10;
xz=8.4*10^-7
⑻ 高中化學鹽類的水解,電離,沉澱溶解平衡知識點小結
【沉澱溶解平衡知識點總結】
本節所學為中學化學的四大平衡之一,其特徵與化學平衡相似,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對其同樣適用。
1、溶解平衡的建立:在一定條件下,難溶電解質溶於水,當沉澱溶解的速率和沉澱生成的速率相等時,形成溶質的飽和溶液,達到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稱為沉澱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特徵:溶解平衡同樣具有:逆、等、動、定、變等特徵。
溶解平衡的表達式:MmAn mMn+(aq)+nAm-(aq);
2、影響沉澱溶解平衡的內因:難溶電解質本身的性質。絕對不溶的電解質是沒有的。同是難溶電解質,溶解度差別也很大。
影響沉澱溶解平衡的外因:濃度、溫度、同離子效應。
3、溶度積規則:在一定溫度下,在難溶電解質的飽和溶液中,各離子濃度冪之乘積為一常數,稱為溶度積常數,簡稱溶度積。用符號Ksp表示。對於AmBn型電解質來說,其溶度積的公式是:
4、沉澱的生成:可通過調節溶液的pH或加入某些沉澱劑實現。
沉澱的溶解:
(1)生成弱電解質。如生成弱酸、弱鹼、水或微溶氣體使沉澱溶解。
(2)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即利用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降低電解質離子濃度的方法使沉澱溶解。
(3)生成難電離的配離子,指利用絡合反應降低電解質離子濃度的方法使沉澱溶解。
5、沉澱的轉化:沉澱的轉化的實質就是沉澱溶解平衡的移動。溶液中的沉澱反應總是向著離子濃度減少的方向進行,簡而言之,即溶解度大的生成溶解度小的,溶解度小的生成溶解度更小的。
【沉澱溶解平衡考點分析】
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溶解平衡的特徵,溶解平衡的影響因素,溶度積常數與沉澱的轉化的關系,這些考題的切入點一般不難,細心計算是第一要務。
【沉澱溶解平衡知識點誤區】
1、易溶電解質做溶質時只要是飽和溶液也可存在溶解平衡。如將一塊形狀不規則的NaCl固體放入NaCl飽和溶液中,一晝夜後觀察發現,固體變為規則的立方體,而質量卻未發生變化。
2、沉澱的生成、溶解、轉化本質上都是沉澱溶解平衡的移動問題。
⑼ 高中化學溶解平衡問題
銀離子和草酸根離子濃度乘積始終等於草酸銀的離子積常數,硝酸銀是易溶於水的,加入後銀離子濃度增加,要遵守溶解平衡原則,則草酸根濃度一定會變小。說白了,就是兩個數相乘,積為不變的常數,其中一個數變大,另一個數就一定會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