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預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預防控制措施
目前採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變更工藝、隔離、通風、個體防護和保持衛生。
(1)替代。控制、預防化學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但這很難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學品。例如,用甲苯替代噴漆和塗漆中用的苯,用脂肪烴替代膠水或黏合劑中的芳烴等。
(2)變更工藝。雖然替代是控制化學品危害的首選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選擇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別是因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產、使用有害化學品。這時可通過變更工藝消除或降低化學品危害,如以往用乙炔制乙醛,採用汞做催化劑,現在發展為用乙烯為原料,通過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劑。通過變更工藝,徹底消除了汞害。
(3)隔離與屏蔽。屏蔽就是通過封閉、設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暴露於有害環境中。最常用的屏蔽方法是將生產或使用的設備完全封閉起來,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觸化學品。隔離操作是另一種常用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把生產設備與操作室隔離開。最簡單的形式就是把生產設備的管線閥門、電控開頭放在與生產地點完全隔離的操作室內。
(4)通風。通風是控製作業場所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藉助於有效的通風,使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的濃度低於規定濃度,保證工人的身體健康,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通風分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兩種。
(5)個體防護。當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超標時,工人就必須使用合適的個體防護用品。個體防護用品不能降低作業場所在有害化學品的濃度,它僅僅是一道阻止有害物進入人體的屏障。防護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著保護屏障的消失,因此個體就能被視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措施。
防護用品主要有頭部防護器具、呼吸防護器具、眼防護器具、軀干防護用品、手足防護用品等。
(6)保持衛生。保持衛生包括保持作業場所清潔和作業人員的個人衛生兩個方面。經常清洗作業場所,對廢棄物、溢出物加以適當處置,保持作業場清潔,也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化學品危害。作業人員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有害物附著在皮膚上,通過皮膚滲入體內。
職業安全防護措施
據調查統計資料分析,大多數傷亡事故都是由於過量的或干擾人體與外界正常能量交換的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引起的。
『貳』 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的預防措施是什麼
法律分析:
主要措施如下:
(一)作業場所與生活場所分開,作業場所不得住人;(二)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高毒作業場所與其他作業場所隔離;(三)設置有效的通風裝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業場所,設置自動報警裝置和事故通風設施;(四)高毒作業場所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法律依據:
《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
第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設立,應當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設立條件,並依法辦理有關手續,取得營業執照。用人單位的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除應當符合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的職業衛生要求外,還必須符合下列要求:(一)作業場所與生活場所分開,作業場所不得住人;(二)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高毒作業場所與其他作業場所隔離;(三)設置有效的通風裝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業場所,設置自動報警裝置和事故通風設施;(四)高毒作業場所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叄』 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處置原則
您好,由於問題不夠精準,本篇回答整理了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事故的應急處理、危化品泄漏應急處理措施、危險氣體泄漏的應急處置三部分內容,希望幫助大家了解到應急措施的重要性。
近年來,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事故發生較為頻繁,而且一旦發生事故,影響往往都很惡劣。因此,從業人員懂得發生事故時的應急處理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爆炸品
滅火方法:用水冷卻達到滅火目的,但不能採取窒息法或隔離法。禁止使用砂土覆蓋燃燒的爆炸品,否則會由燃燒轉為爆炸。撲救有毒性的爆炸品火災時,滅火人員應佩戴防毒面具。
撒漏處理:對爆炸物品撒漏物,應及時用水濕潤,再撒以鋸末或棉絮等松軟物品收集後,保持相當濕度,報請消防人員處理,絕對不允許將收集的撒漏物重新裝入原包裝內。
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
滅火方法:將未著火的氣瓶迅速移至安全處;對已著火的氣瓶使用大量霧狀水噴灑;火勢不大時,可用二氧化碳、乾粉、泡沫等滅火器撲救。
撒漏處理:運輸中發現氣瓶漏氣時,特別是有毒氣體,應迅速將氣瓶移至安全處,並根據氣體性質做好相應的防護,人站在上風處,將閥門旋緊。大部分有毒氣體能溶解於水,緊急情況時,可用浸過清水的毛巾捂住口鼻進行操作,若不能制止,可將氣瓶推入水中,並及時通知相關部門處理。
易燃液體
滅火方法:消滅易燃液體火災的最有效方法是採用泡沫、二氧化碳、乾粉等滅火器撲救。
撒漏處理:及時用砂土或松軟材料覆蓋吸附後,集中至空曠安全處處理。覆蓋時,要注意防止液體流入下水道、河道等地方,以防污染環境。
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
滅火方法:根據易燃固體的不同性質,可用水、砂土、泡沫、二氧化碳、乾粉滅火劑來滅火,但必須注意:遇水反應的易燃固體不得用水撲救,如鋁粉、鈦粉等金屬粉末應用乾燥的砂土、乾粉滅火器進行撲救;有爆炸危險的易燃固體如硝基化合物禁用砂土壓蓋;遇水或酸產生劇毒氣體的易燃固體,如磷的化合物和硝基化合物(包括硝化棉)、氮化合物、硫磺等,燃燒時產生有毒和刺激性氣體,嚴禁用硝鹼、泡沫滅火劑撲救,撲救時必須注意戴好防毒面具;赤磷在高溫下會轉化為黃磷,變成自燃物品,處理時應謹慎。
撲滅自燃物品火災時也要注意:此類物品滅火時,一般可用乾粉、砂土(乾燥時有爆炸危險的自燃物品除外)和二氧化碳滅火劑滅火。與水能發生反應的物品如三乙基鋁、鋁鐵溶劑等禁用水撲救;黃磷被水撲滅後只是暫時熄滅,殘留黃磷待水分揮發後又會自燃,所以現場應有專人密切觀察,同時撲救時應穿防護服,戴防毒面具。
撲滅遇濕易燃物品時也應注意:此類物品發生火災時,應迅速將未燃物品從火場撤離或與燃燒物進行有效隔離,用干砂、乾粉進行撲救;與酸或氧化劑等反應的物質,禁用酸鹼和泡沫滅火劑撲救;活潑金屬禁用二氧化碳滅火器進行撲救,應用蘇打、食鹽、氮或石墨粉來撲救;鋰的火災只能用石墨粉來撲救。
撒漏處理:上述三類貨物撒漏時,可以收集起來另行包裝。收集的殘留物不能任意排放、拋棄。對與水反應的撒漏物處理時不能用水,但清掃後的現場可以用大量水沖刷清洗。
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
滅火方法:有機過氧化物、金屬過氧化物只能用砂土、乾粉、二氧化碳滅火劑撲救;撲救時應佩戴防毒面具。
撒漏處理:在裝卸過程中,由於包裝不良或操作不當,造成氧化劑撒漏時,應輕輕掃起,另行包裝,但不得同車發運,須留在安全地方,對撒漏的少量氧化劑或殘留物應清掃干凈。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滅火方法:撲滅毒害品及感染性物品火災時應注意:氰化物發生火災時,不得用酸鹼滅火器撲救,可用水及砂土撲救;滅火人員撲滅毒害品的火災時應根據其性質採取相應的滅火方法。撲救時盡可能站在上風方向,並戴好防毒面具。
撒漏處理:固體毒害品及感染性物品,可在掃集後裝入容器中;液體毒害品及感染性物品應用棉絮、鋸末等松軟物浸潤,吸附後收集,盛入容器中。
腐蝕品
滅火方法:無機腐蝕品或有機腐蝕品直接燃燒時,除具有與水反應特性的物質外,一般可用大量的水撲救。但宜用霧狀水,不能用高壓水柱直接噴射物品,以免飛濺的水珠帶上腐蝕品灼傷滅火人員。
撒漏處理:液體腐蝕品應用干砂、干土覆蓋吸收,掃干凈後,再用水洗刷。大量溢出時可用稀酸或稀鹼中和。中和時,要防止發生劇烈反應。用水洗刷撒漏現場時,只能緩慢地澆洗或用霧狀水噴淋,以防水珠飛濺傷人
來源:中國網路網
疏散與隔離
在生產、儲運過程中一旦發生泄漏,首先要啟用應急產品防止擴散,緊接著要疏散無關人員,隔離泄漏污染區。
如果是易燃易爆化學品的大量泄漏,一定要第一時間撥打「119」報警。
切斷火源
切斷火源對化學品泄漏處理特別重要,如果泄漏物是易燃物,則必須立即消除泄漏污染區域內的各種火源。
自我防護
參加泄漏處理的人員應對泄漏的化學品性質和反映特性有充分的了解,要於高處和上風處進行處理,要嚴禁單獨行動,身邊一定要有監護人。
泄漏控制
如果在生產使用過程中發生泄漏,要在統一指揮下,通過關閉有關閥門,切斷與之相連的設備、管線,停止作業,或改變工藝流程等方法來控制化學品的泄漏。
除此之外,要防止泄漏物擴散,殃及周圍的建築物、車輛及人群,萬一控制不住泄漏口,一定要及時處置泄漏物,嚴密監視,防止火災爆炸。
泄漏物的處置
氣體泄漏物應及時合理的通風。
少量液體泄漏物可用可用砂土或其他不燃吸附劑吸附後做處理。
固體泄漏物應採用適當的工具收集,再用水沖洗地面。
來源:內蒙古化工
1、氫氣(H2)
易燃易爆氣體
一旦發生大的泄漏,應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立即隔離,嚴格限制進入。疏散無關人員並建立警戒區。切斷火源,盡可能切斷泄漏氣源,打開所有的門窗,讓其自然通風,加速擴散。如有可能,將漏出氣體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
2、一氧化碳(CO)
易燃易爆、劇毒氣體
區域人員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上風無一氧化碳處。泄漏區附近禁止吸煙、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切斷電源,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物或泄漏源,噴霧狀水抑制或改變蒸汽雲流向,抽排(室內)或強力通風(室外)。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性空間。如有可能,將漏出氣體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也可以用管路導至爐中、凹地焚燒。漏氣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經過技術處理以消除可能剩下的氣體。禁止接觸或跨越泄漏物。作業時所有設備應接地。制定可行的堵漏方案,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漏。
3、硫化氫(H2S)
易燃易爆、有毒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隔離至氣體散盡。切斷火源,合理通風,切斷氣源,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注意收集並處理廢水。抽排(室內)或強力通風(室外)。如有可能,將殘余氣體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或使其通過三氯化鐵水溶液,管路裝止回裝置以防止溶液倒吸。
4、天然氣(沼氣)
易燃易爆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防治泄漏物進入受限制的空間(如下水道等),以避免發生爆炸。如有可能,將漏出氣體用防爆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
5、丙烯(C3H6)
易燃易爆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隔離至氣體散盡。消除所有點火源(泄漏區附近禁止吸煙、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控制泄漏,切斷氣源。噴霧狀水稀釋、溶解。防止泄漏物通過下水道、通風系統和密閉性空間擴散。如有可能,將漏出氣體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
6、丙烷(C3H8)
易燃易爆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隔離至氣體散盡。消除所有點火源(泄漏區附近禁止吸煙、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控制泄漏,切斷氣源。噴霧狀水稀釋、溶解。防止泄漏物通過下水道、通風系統和密閉性空間擴散。如有可能,將漏出氣體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
7、乙炔(C2H2)
易燃易爆氣體
區域人員立即撤離泄漏區到上風區,疏散無關人員並建立警戒區,切斷泄漏源,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堵漏,但不得使用金、銀、銅質工具。消除所有點火源(泄漏區附近禁止吸煙、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性空間。禁止接觸和跨越匯漏物。用噴霧狀水抑制蒸氣或改變蒸氣流向。
8、環氧乙烷(C2H4O)
易燃易爆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立即進行隔離。盡可能切斷泄漏源,用工業覆蓋層或吸附/吸收劑蓋住泄漏點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氣體進入。合理通風,加強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將漏出氣體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後再用。
9、液化石油氣
易燃易爆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建立警戒區。消除所有點火源(泄漏區附近禁止吸煙、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控制泄漏,切斷氣源。噴霧狀水抑制或改變蒸汽流向。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漏或翻轉泄漏的容器(鋼瓶)以免液體漏出。防止泄漏物通過下水道、通風系統和密閉性空間擴散。禁止接觸和跨越泄漏物。噴霧狀水稀釋。如有可能,將漏出氣體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
10、氯化氫(HCL)
遇水後有強腐蝕性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立即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穿防毒(化)服。從上風向進入現場。採取措施,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氨水(稀鹼水)或霧狀水中和、溶解。如有可能,將殘余氣體或漏出氣體導到收集系統或中和溶液。處置產生的廢水和漏氣容器妥善處理。
11、氯氣(Cl2)
劇毒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向,並立即進行隔離(警戒),嚴格限制出入。從上風向進入現場,避免與乙炔、松節油、氨等物質接觸。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或稀鹼水溶解、中和。也可結合抽排(室內)或強力通風(室外)。如有可能,將泄漏的氯氣或液氯導至收集系統或中和溶液,也可將漏氣鋼瓶浸入石灰乳液中,處置產生的廢水和漏氣容器妥善處理。
12、氨氣(NH3)
易爆、劇毒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隔離至氣體散盡,切斷火源。現場噴含鹽酸的霧狀水中和、稀釋、溶解,然後抽排(室內)或強力通風(室外)。也可將殘余氣體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禁止接觸和跨越泄漏物。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漏或翻轉泄漏的容器(鋼瓶)以免液體漏出。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性空間。
13、一氧化氮(NO)
有毒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立即隔離,嚴格限制出入,並隔離至氣體散盡。關閉泄漏閥門,切斷泄漏源,勿使泄漏物與可燃物質(木材、紙、油等)接觸,噴霧狀水稀釋、溶解,合理通風,加速擴散。有條件可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應將吸入有毒氣體的患者立即送醫院診治。
14、二氧化氮(NO2)
劇毒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隔離嚴格限制出入,至氣體散盡。盡可能切斷泄漏源。若是氣體,合理通風,加速擴散。若是液體,用大量水沖洗,稀釋後放入廢水系統。若大量泄漏,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噴霧狀水冷卻和吸收蒸汽。
15、二氧化硫(SO2)
有毒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立即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至氣體散盡。從上風處進入現場,盡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氣體進入下水道,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如有可能,可用捕集器使氣體通過鹼性溶液吸收,中毒人員應立即脫離中毒現場,靜卧、保暖、吸氧,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洗眼結膜囊後送醫院治療。
16、煤氣
易燃易爆、有毒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隔離至氣體散盡。切斷火源,盡可能切斷泄漏器閥門,或採用堵漏技術和工具堵漏。合理通風,加速擴散。防止泄漏煤氣進入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性空間。如有可能將漏出氣體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噴頭燒掉,也可以用管路導至爐中或空曠地焚燒。
17、光氣(COCL2碳醯氯)
易燃易爆有毒氣體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隔離直至氣體散盡。下風向撤離至500米。切斷氣源。現場噴氨水或其它稀鹼液中和。然後抽排(室內)或強力排風(室外)。也可將殘余氣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相連的通風櫥內。禁止接觸和跨越泄漏物。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漏或翻轉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體漏出。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性空間。漏氣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經過技術處理以消除可能剩下的氣體。
來源:化工設備人
『肆』 危險化學品中毒了的人在等待過程中應採取什麼措施
保持通風透氣,減少活動,防止毒素通過呼吸和血液加速流通!
『伍』 危險化學品中毒人員在施救前應該做到什麼
你好!首先自己要防止中毒,還有就是不要被毒氣傷害到自己。
『陸』 危險化學品中毒事故如何處理
經呼吸道吸入中毒者
首先保持呼吸道暢通,並立即轉移至室外,向上風向轉移,解開衣領和褲帶,呼吸新鮮空氣並注意保暖;對休克者應施以人工呼吸,但不要用口對口法,立即送醫院急救。
經皮膚吸收中毒者
應迅速脫去污染的衣服、鞋襪等,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15~30min,也可用微溫水,禁用熱水;頭面部受污染時,要注意眼睛的沖洗。
誤服吞咽中毒者
催吐 適用於神志清醒合作者,禁用於吞強酸、強鹼等腐蝕品及汽油、煤油等有機溶劑者。
洗胃 是治療常規,有催吐禁忌者慎用。
清瀉 可通過口服或胃管送入大劑量的瀉葯,如硫酸鎂、硫酸鈉等而進行清瀉。
注意事項
使用解毒、防毒及其他排毒葯物進行解毒如強腐蝕性毒物中毒時,禁止洗胃,並按醫囑給予葯物及物理性對抗劑,如牛奶、蛋清、米湯、豆漿等保護胃黏膜。
對中毒引起呼吸、心跳停者,應進行心肺復甦術,主要的方法有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擠壓術。
參加救護者,必須做好個人防護,進入中毒現場必須戴防毒面具或供氧式防毒面具。
答案來自
『柒』 危險化學品需要哪些安全防護措施
1、替代
控制、預防化學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但這很難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選用可燃化學品替代易燃化學品。例如,甲苯替代噴漆和除漆用的苯,用脂肪族烴替代膠水或粘合劑中的芳烴等。
2、變更工藝
雖然替代是控制化學品危害的首選方案,但是可供選擇的替代品很有限,特別是因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產、使用有害化學品。
這時可通過變更工藝消除或降低化學品危害。如以往從乙炔制乙醛,採用汞做催化劑,直到發展為用乙烯為原料,通過氧化或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劑。通過變更工藝,徹底消除了汞害。
3、隔離
隔離就是通過封閉、設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暴露於有害環境中。最常用的隔離方法是將生產或使用的設備完全封閉起來,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觸化學品。
隔離操作是另一種常用的隔離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把生產設備與操作室隔離開。最簡單形式就是把生產設備的管線閥門、電控開關放在與生產地點完全隔開的操作室內。
4、通風
通風是控製作業場所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最有效的措施。藉助於有效的通風,使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的濃度低於安全濃度,保證工人的身體健康,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通風分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兩種。局部排風是把污染源罩起來,抽出污染空氣,所需風量小,經濟有效,並便於凈化回收。全面通風亦稱稀釋通風,其原理是向作業場所提供新鮮空氣,抽出污染空氣,降低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在作業場所中的濃度。全面通風所需風量大,不能凈化回收。
對於點式擴散源,可使用局部排風。使用局部排風時,應使污染源處於通風罩控制范圍內。為了確保通風系統的高效率,通風系統設計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對於已安裝的通風系統,要經常加以維護和保養,使其有效地發揮作用。
對於面式擴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風。採用全面通風時,在廠房設計階段就要考慮空氣流向等因素。因為全面通風的目的不是消除污染物,而是將污染物分散稀釋,所以全面通風僅適合於低毒性作業場所,不適合於腐蝕性、污染物量大的作業場所。
像實驗室中的通風櫥、焊接室或噴漆室可移動的通風管和導管都是局部排風設備。在冶金廠,熔化的物質從一端流向另一端時散發出有毒的煙和氣,需要兩種通風系統都要使用。
5、個體防護
當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超標時,工人就必須使用合適的個體防護用品。個體防護用品既不能降低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也不能消除作業場所的有害化學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進入人體的屏障。
防護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著保護屏障的消失,因此個體防護不能被視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措施。
防護用品主要有頭部防護器具、呼吸防護器具、眼防護器具、身體防護用品、手足防護用品等。
6、保持衛生
衛生包括保持作業場所清潔和作業人員的個人衛生兩個方面。經常清洗作業場所,對廢物、溢出物加以適當處置,保持作業場所清潔,也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化學品危害。作業人員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有害物附著在皮膚上,防止有害物通過皮膚滲入體內。
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
1、立即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疏散、撤離或者採取其他措施保護危害區域內的其他人員。
2、迅速控制危害源,測定危險化學品的性質、事故的危害區域及危害程度。
3、針對事故對人體、動植物、土壤、水源、大氣造成的現實危害和可能產生的危害,迅速採取封閉、隔離、洗消等措施。
4、對危險化學品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進行監測、評估,並採取相應的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措施。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危險化學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捌』 有哪些常見化學品中毒的應急措施
1.氯氣
進入眼睛:用2%小蘇打水或食鹽水清洗。
進入呼吸道:用2%小蘇打水或食鹽水洗鼻、漱口,吸入水蒸氣。
嚴重者要輸氧和注射強心劑。
2.氨
眼睛和皮膚:用清水或3%硼酸水或1%明礬水清洗。
眼角膜潰瘍:紅黴素、氯黴素眼葯水或金黴素眼膏塗眼。
支氣管炎、肺炎:及時送醫院治療。
3.一氧化碳
迅速移至空氣新鮮處,解開衣領、腰帶等,保持呼吸暢通。
呼吸困難的要輸氧。
停止呼吸的要進行人工呼吸。
4.氰化物
呼吸困難者需施行超壓輸氧,呼吸停止者進行人工呼吸。
口服0.2%高錳酸鉀或3%氧化氫和高濃度食鹽水,反復引吐和洗胃。
清醒者吸入亞硝酸異戊酯,10分鍾3~6滴。
失去知覺者注入3%亞硝酸鈉10毫升,注射10%硫代硫酸鈉溶液。
5.有機磷農葯
保證呼吸和心跳正常,必要時施行人工呼吸或體外心臟按壓。
解毒葯:解磷針、阿托品、曼陀羅、氯磷啶等。
皮膚污染: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
眼睛污染:2%小蘇打水洗眼。
個人防護措施
了解所使用的危險化學品的特性,不盲目操作,不違章使用。
妥善保管身邊的危險化學品,做到:標簽完整,密封保存;避熱、避光、遠離火種。
居室內不要存放危險化學品。
嚴防室內積聚高濃度易燃易爆氣體。
乘船、乘車不攜帶危險化學品。
發現被遺棄的化學品,不要撿拾,應立即撥打報警電話,說清具體位置、包裝標志、大致數量,以及是否有氣味等情況。
不要在事發地周圍逗留;不要在事發地吸煙。
遇到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發生事故,應盡快離開事故現場,撤離到上風口位置,不圍觀,並立即撥打報警電話;其他機動車駕駛員要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有序地通過事故現場。
居民小區施工過程中挖掘出有異味的土壤時,應立即撥打當地政府值班電話說明情況,同時在其周圍拉上警戒線或豎立警示標志。在異味土壤清走之前,周圍居民和單位不要開窗通風。
受到危險化學品傷害時,應立即到醫院救治,不要拖延。
『玖』 化學危險品事故應急救援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1、控制危險源
化學危險品事故應急救援的首要任務是盡快控制危險源,防止危險源區擴大或加劇,要及時有效地採取閉閥、堵漏及其它搶險措施等手段,防止有毒有害物質的迅速外泄,縮小污染范圍,減輕污染程度,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特別對發生在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區的化學事故,應盡快組織工程搶險隊和事故單位技術人員一起及時堵源,控制事故擴散。
2、及時搶救受害人員
搶救受害人員是應急救援中的重要任務,在應急救援行動中,應及時、有序、有效地實施現場急救與安全轉運傷員是降低死亡率,減少事故損失的關鍵。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傷害作用快、毒害大,現場的早期急救是挽救中毒人員生命或減輕毒傷程度的最有效措施。
3、指導群眾防護和組織撤離
化學事故發生後,應根據有毒有害物質擴散方向和擴散范圍,及時指導群眾採取各種措施進行防護。對事故危害持續時間長或可能受到較大危害的區域,應及時組織群眾撤離。
4、消除事故危害後果
化學事故發生後期,對受染的空氣、水源、食品、用品進行處理;危險源地面及建築物的消毒;人員的洗消及其它方面的事項進行消除處理,防止對人的繼續危害和環境的污染。化學事故應急救援除上述基本任務外,還涉及偵察、監測、擴散估計、環境評價及與救援直接有關的交通管制、治安保衛、消防滅火、消除堵塞等工作。
『拾』 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哪些
(1)替代,即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學品;
(2)變更工藝,即通過變更工藝消除或降低化學品毒害;
(3)隔離,即通過封閉、設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暴露於有害環境中;
(4)通風,即藉助於有效的通風,使作業場所中有害氣體、蒸汽或粉塵的濃度低於規定的濃度,保證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