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一化學----用Fe、C、NaCl溶液可以構成原電池嗎
題目的意思是可以,但是樓主說的不大精準
以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NaCl溶液為電解質溶液,則空氣中的氧氣溶解在電解質溶液中,並在正極放電,則鐵在負極放電從而電極反應式為
負極 Fe-2e-=Fe2+
正極O2+4e-+2H20=4OH-
因而在電極中間還會形成少量白色Fe(OH)2沉澱
❷ 高一化學,關於原電池
以鎂條、鋁片為電極,以稀NaOH為電解質溶液構成的原電池,人們普遍認為Al是負極。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探究該原電池究竟誰是負極,發生怎樣的電極反應,進行如下的實驗:剪取大小相近的鎂條和鋁片,用砂紙去膜,使鎂條和鋁片分別與電流表的「-」、「+」端相連接,迅速將電極插入盛有NaOH稀溶液的燒杯中。
開始,電表指針向右偏移,鋁片表面有許多氣泡,很快電流逐漸減小至0;隨後,指針向左偏移,且電流逐漸增大,此時,鋁片表面旗袍有所減少,但鎂條表面只有極少量的氣泡產生。
(1)開始階段,原電池的正極是_Al_(填Mg或Al);鋁片表面產生的氣泡是_H2_;負極發生的反應是__Mg-2e-+2OH-=Mg(OH)2
______。
(2)隨後階段,鋁片發生的電極反應式是___Al-3e‑+4OH-=AlO-2+2H2O
_____;鎂條表面只有極少量的氣泡產生,其原因是:由於在鎂條表面不斷生成的Mg(OH)2並沒有形成沉澱,而是緊密覆蓋於鎂條的表面形成膜層,使鎂條表面很快發生了鈍化。,試判斷此電極發生的主要反應是_____O2+4e‑+2H2O=4OH-(主要);2H++2e-=H2↑(極少)___;鋁片表面氣泡有所減少,但未消失,產生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由於在NaOH溶液中鎂條發生了鈍化,不僅改變了原電池的正負極,而且正極反應也由析氫變為主要吸氧。鋁片表面仍有許多氣泡的原因可能是鋁片不純導致鋁片在NaOH溶液中形成了許多微小原電池。
________。
在這里,自己看看http://www.hxzxs.cn/article.asp?articleid=4309
❸ 高中化學關於原電池的問題
如果X是鹽橋,我們發現,存在Zn + Cu2+=Zn2+ + Cu 這個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但由於在同一個電極附近,無法形成有效的原電池,但考慮到溶液中存在溶解氧,我們可以認為在該系統中存在2Zn+O2 +2H2O =2Zn(OH)¬2¬的自發反應,所以也可以形成原電池,但電流一定很小!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吸氧腐蝕!
但在真實的實驗過程中,在Zn表面一定有金屬銅得到。
但假如不考慮氧氣的存在。我們就認為答案A是不正確的!我想關於A就可以這樣回答!
當然,假如A中是硫酸鋅,B中是硫酸銅,則就是非常好的一個原電池裝置!能得到穩定電流的實用電池了!
如果X是銅絲,相當於兩個銅電極用導線連接。
我們就可以把原來的裝置抽象為上圖2,這個時候,左邊裝置就是一個原電池裝置,也就是我們高中階段的實驗電池,具體如下
負極:鋅片A:Zn - 2e = Zn2+
正極:銅絲X:Cu2+ + 2e = Cu
而右邊則是一個電解裝置,相當於電極都是銅,銅絲為陽極,B為陰極,具體如下:
銅絲(陽極):Cu- 2e= Cu2+
B電極(陰極)
(1)一開始是:2H+ + 2e = H2
(2)也可能為:O2 - 4e + 2 H2O=4OH-。這里當然是考慮到溶解在水中的O2得到電子的情況
(3)後階段:Cu2+ + 2e = Cu。隨時間的推移,溶液中的Cu2+濃度不斷增加,這個時候,銅離子得到電子了。
(4)如果把左邊的硫酸鋅換做硫酸銅,而銅絲是粗銅的話,那麼左邊就是精煉銅的裝置了。
通過以上分析,顯然這道題目的答案就是A或者C,更確切或者說,題目只有一個答案的話,那麼這個題目就答案為C了!
這篇日記來源於一次和網友的討論和交流,謝謝網友:曉熊_MB!
圖中,電源的正負電極畫錯了!請仔細分析!不好意思!圖片不修改了!
❹ 高一化學原電池
金屬活動順序是: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 Au
也就是說後面的金屬更不容易失去電子,兩個原電池電極比如說Cu和Zn原電池因為Cu比Zn不活潑也就是說不容易失去電子,這樣Zn失去電子形成Zn2+也就是被氧化,但是不是說Cu的氧化性強,或者說Zn的還原性越強。根本原因是因為Zn比Cu容易先失去電子;因為這是原電池反應,是電子的遷移,化學能變成電能的一個過程。
❺ 高中化學,電解池和原電池,是不是就這兩種,怎麼容易理解,電解池和原電池各有什麼種類的電池
電解池不是電池,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用來電解的池子。電池有一次電池和二次電池。一次電池有干電池,二次電池即可充電,有鋰電池等。
如果要方便理解,那麼原電池就是給別人電的,電解池是被電的。
(如果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❻ 高一化學 有關原電池的問題
嘿嘿,我化學經常100+的,我來給你說哈,原電池的反應原理是利用兩個電極之間金屬性的不同,產生電勢差,從而使電子的流動,產生電流。注意是電勢差,的確Fe 沒有和氯化鈉反應,但是兩端存在電勢差啊。反應的實質是電子之間的流動,只有電子可以流動就是反應嘛。氯化鈉提供的是閉合迴路,水的電解質很弱的,不能很好的提供迴路的。鐵離子失去電子給了氯離子,所以成了亞鐵離子,不能生成三價的鐵離子是因為三價的鐵離子的氧化性比氯氣要強,若生成了,就違背了強氧化制備弱氧化的原理了
❼ 高一化學關於銅鋅原電池
鋅棒是負極,銅棒是正極。將正極與負極用導線連接後,電池開始
工作(電子從鋅棒經過導線流向銅棒)。
現象是:
負極:鋅棒漸漸溶解(鋅棒上的鋅失去電子,變成鋅離子進入溶液)
Zn
=
Zn2+
+
2e-
正極:銅棒質量增加,表面析出紅色的銅
(溶液中的銅離子在銅棒上得到電子變成銅原子吸附在銅棒上)
Cu2+
+
2e-
=
Cu
有電鍍,是往活潑金屬上鍍不活潑的金屬
達到保護的作用
防止其被腐蝕等。
一般來說不可以,因為這種原電池能提供的電能太小,不足以讓普通的用電器工作
除非多個原電池串聯
但如果使小燈泡的話
也是可以的
❽ 高一化學:關於鐵 碳 氯化鈉 組成的原電池
負極:Fe-2e-=Fe2+
正極:O2+H2O+4E-=4OH-
總反應:O2+H2O+2Fe=2Fe(OH)2
看總反應.反應是實質就是鐵被氧氣氧化了,但是我們知道,氧氣是氧化性不是特別的強的,所以它沒有把鐵氧化成Fe3+的能力。
正極,O2是空氣中的,而水是溶液中的,可為什麼是O2來得電子而不是Na+來得呢,因為Na+的最外層電子數已經達到了8個,它已經很穩定了,很難再得到電子,且,Na的金屬性強於Fe,因此只能是O2來得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