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他生前有哪些代表作品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由於病重醫治無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曹楚南在中國領導和開拓了腐蝕電化學領域,一生成就和貢獻有許多,生前代表作品有《腐蝕電化學原理》他從平衡熱力學、不可逆過程熱力學、多電極系統和多反應耦合系統的電極過程動力學等方面論述了腐蝕電化學的特殊規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將數理統計和隨機過程理論應用於腐蝕科學中。著作更是多達12本,分別是《電化學阻抗譜導論》、《現代化學基礎叢書 典藏版》、《腐蝕電化學原理 第3版》、《中國材料的自然環境腐蝕》、《電化學阻抗譜導論》、《腐蝕電化學原理 第2版》、《材料腐蝕學原理》、《悄悄進行的破壞 金屬腐蝕》、《腐蝕電化學》、《腐蝕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腐蝕電化學原理》、《腐蝕試驗的統計分析方法》。他還翻譯了尼·柏·茹克的《金屬的腐蝕及保護計算方法》,(蘇)阿基莫夫,Г.В.的《金屬的腐蝕與保護學基礎》。
Ⅱ 對中國近代化學做出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近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和金錢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普及科學的先驅,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鄭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號心南,福州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於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鄭貞文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發起人。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普及科學的先驅。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一的中文用語。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近代和現代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將他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並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他在國際上,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原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Society)會員,以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1949年)和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生物化學界一代巨人。
中國近代和現代物理電化學創立者,量子電化學開拓者,電化學開拓和奠基者之一。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 。田昭武主要從事電化學研究,重視與數理及其他化學學科的結合,研究領域包括光電化學、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三維微加工技術、晶元生化實驗研究、譜學電化學和量子電化學等 。1949年,開始獨立主講《物理化學》和《物質結構》兩門主幹課。他還承擔國家部委委託廈門大學舉辦的全國性電化學培訓班、研討班擔任主講 。田昭武提出多孔電極極化的「特徵電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創立電極絕對等效電路的新解法和測量電極瞬間阻抗的選相調輝技術。設計和推廣多種電化學技術和儀器,如新一代的離子色譜抑制器、微區腐蝕測量系統和中國國內第一台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等。在化學電源、金屬腐蝕和電化學分析方面,都有結合生產實際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後獲得國際發明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共35項,其中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為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共七項。
Ⅲ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他是個怎樣的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搶救無效逝世,那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為我國做了哪些貢獻呢?
除了這些現實實驗的進步之外,在著書立說方面也是登峰造極的。比如1985年時,他著書立說了《腐蝕電化學原理》,這本書一經發出就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這本書在地位方面也是讓無數學者嘆為觀止,被稱作國內外唯一一本論述有關金屬腐蝕過程的電化學理論體系專著。他用自己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了化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中國人的勤勞朴實,綜上來看,他是一個值得讓人尊敬、為中國科技奉獻一生的勞動楷模。
Ⅳ 孫世剛的簡介
廈門大學副校長
2015年12月7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8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77級),隨即考取國家教委出國研究生,赴法國巴黎居里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86年獲法國巴黎居里大學授予的國家博士學位,在法國科學院界面電化學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後研究,於1987年10月回國進入廈門大學化學博士後流動站。先後擔任廈門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化學系系主任,校長助理,並於2000年1月起任廈門大學副校長。此外,兼任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副會長,以及廈門市留學生聯誼會首屆會長等工作,為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吸引和促進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做出了努力。
多年來他都堅持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愛崗敬業、學風正派,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長期主講化學本科主幹核心課程物理化學,為研究生開設選修課。完成和主持 「八五」和「九五」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5年度)、「十五」「973」計劃子項目和 「納米科技基礎研究」重大計劃的重點課題等重要科學研究項目,是國家首批創新研究群體(固體表面物理化學)的學術帶頭人之一; 在表面電化學與電催化方面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在國際和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10篇(SCI收錄130篇,EI收錄 85篇,CSCD收錄95篇,據不完全統計被引用1500餘次),申請6項國家發明專利(兩項獲授權)。擔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常務理事,《物理化學學報》和《電化學》編委、《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副主編等學術職務,為我國有關學術領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先後於1993年6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年10月,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4年12月,獲中國光華科技基金獎二等獎;並被國家計委、財政部、科委聯合表彰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進工作者」,獲「金牛獎」;同年12月還榮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頒發的「中國博士後首屆『國氏』獎」;1997年3月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年8月被評為福建省優秀專家;1998年8月,被評為福建省優秀教師; 1999年6月,被評為福建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12月,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2年12月,榮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稱號。在多次應邀赴加拿大、法國、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講學和科研合作中,孫世剛副校長都因學術道德良好,遵守外事紀律贏得國際同行的尊敬。他多次被邀請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和分會報告,並擔任大會主席或組委會成員,還多次應邀為國際和國內科學出版社的科學著作撰寫專章,以及主編專著。他從1999年起被國際學術期刊J. Electroanal. Chem.聘為編委(該刊物創刊40多年聘任的首位中國學者),「2005初擔任國際電化學會(ISE)物理電化學分會副主席(目前ISE及其分會領導中唯一中國專家)。 」1993年起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兩次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中國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首屆「國氏」獎,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金牛獎等多項獎項。被評為福建省優秀教師和優秀專家,全國百名優秀博士後,國家級教學名師。
Ⅳ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今年我國已痛失多少位院士
今年我國以痛失24位院士。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於江蘇常熟。1948年7月考入同濟大學化學系,1952年7月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原物理化學研究所應用電化學研究組。1953年4月隨研究所遷至吉林省長春市,後並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1982年8月晉升為研究員。1987年4月調入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曾任該所學位委員會主任及中國金屬腐蝕科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1990年任中國科學院材料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郁銘芳逝世。
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相繼逝世。
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逝世。
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先後逝世。
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逝世。
Ⅵ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了
是的,據中科院消息,8月27日,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病逝,享年91歲。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於江蘇常熟。195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浙江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曹楚南在中國領導和開拓了腐蝕電化學領域,是我國腐蝕電化學研究的倡導者和學術帶頭人。專著《腐蝕電化學原理》、《電化學阻抗譜導論》等已成為腐蝕電化學工作者的必讀書籍。
(6)中國電化學專家有哪些人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8月27日,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
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葯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葯學家周同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5人逝世。
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4人逝世。
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郁銘芳逝世。
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相繼逝世。
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逝世。
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先後逝世。
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逝世。
Ⅶ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的個人簡介如何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7日),出生於江蘇常熟,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2年曹楚南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分配至中國科學院;1982年任研究員;1985年兼任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同年任該所學位委員會主任。
199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材料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調入浙江大學任化學系教授;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委;1999年兼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曹楚南領導和開拓了中國腐蝕電化學領域的發展。
2020年8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
(7)中國電化學專家有哪些人擴展閱讀:
主要科研成就:
20世紀50年代前期,曹楚南就開始從事電化學和金屬腐蝕研究。1979年以前,曹楚南曾在鋼鐵表面磷化處理、鋁合金和鎂合金的陽極氧化處理、鉛的土壤腐蝕、腐蝕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酸性緩蝕劑、天然氣井緩蝕劑、低合金鋼的海水腐蝕和鋼鐵的局部腐蝕等領域從事過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
1979年以後曹楚南在腐蝕電化學領域中從事過金屬的陽極溶解過程、緩蝕劑的吸附及緩蝕劑作用機理、鈍化膜的穩定性、電化學瞬態測量技術及其理論、不可逆電極過程的電化學阻抗譜理論及其應用和腐蝕電化學研究與測量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他研究了線性極化電阻的理論誤差,證明了在腐蝕電流密度與微分極化電阻之間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關系式並提出了一個可以避免線性極化電阻理論誤差的微分極化電阻測量方法。還發展了一種由恆電位階躍瞬態曲線求阻抗譜的線性近似拉普拉斯(Laplace)轉換技術。
Ⅷ 五位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仍然健在的五位科學家:
1、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屠呦呦,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2015年10月,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蔡其鞏,金屬物理與斷裂力學專家。國家冶金工業局鋼鐵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從事金屬結構和力學性能關系的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60年代末,首先在國內引進了線彈性斷裂力學,促進了殼體用超高強度馬氏體時效鋼試製成功。70年代初,從事彈塑性斷裂力學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在國際上首先成功地把J積分理論用於高應變區裂紋容限分析和應變疲勞壽命分析。曾擔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名譽理事。
4、田昭武,物理化學家。首創:用於測定瞬間交流阻抗的選相調輝和選相檢波測定法;用於測定超低腐蝕速率的控制電位脈沖技術;用於測定早期局部腐蝕的掃描微電極技術;建立復制超微復雜三維圖形新技術——約束刻蝕劑層技術。研製並批量生產的儀器有:電化學綜合測試儀、電鍍參數測試儀、新一代離子色譜抑制器,是中國電化學學科帶頭人之一。
5、吳祖澤,1935年10月19日出生,浙江鎮海人。1957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是中國實驗血液學研究的先驅,他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人緣性幹細胞生長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譽為「中國造血幹細胞之父」。
Ⅸ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他生前主要是研究哪個領域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
曹楚南教授的主要領域在腐蝕電化學,他是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之一,在電化學這種基礎理論的研究領域也一直是我國科學的薄弱環節,在電化學的基礎理論應用於研究和闡釋腐蝕現象,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很好地研究和解決。曹楚南開拓了領導了電化學在腐蝕方向的領域,發表了多篇關於電化學腐蝕的論文,還出版了《腐蝕電化學原理》,從專業方面來解釋和闡述,對各種現象作出了嚴謹的理論解釋。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的四等獎。
也許他在普通人眼裡毫不出名,但在他的專業領域,他是巨星,在這些背後的默默無聞的學者群里他同發著閃耀的光芒的明星。
Ⅹ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是否有透漏去世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曹楚南院士於2020年8月2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具體的病因尚未公布。
2020年我們就已經痛失24位院士了,他們把最好的青春都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讓我們共同緬懷,老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