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織物燒焦化學處理方法
燒毛工序是織物前處理工序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正常情況下,織物在前處理時是需要經過燒毛加工工序的,但並不是所有產品都一定要經過燒毛處理,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磨毛織物一般不需要經過燒毛處理;為了防止滌綸和彈力絲不耐高溫的問題則要根據產品要求調整燒毛工藝,採取高溫快速燒毛,反面不燒毛,或者正反面都不燒毛等工藝。
生產過程中,經常會因某以質量問題需要從織物上來判斷其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經過了燒毛工序,以找出產生質量問題的真正原因。
★從布面光潔度來判斷:經過燒毛的織物布面光潔度較好,長毛幾乎沒有,短毛有明顯減少,布面棉結較少,顏色飽滿均勻。而沒有經過燒毛的織物迎著光看能發現有少量5mm以上的長纖維,而2mm左右短纖維則較多,布面棉結較多,織物顏色明顯不均勻,在布面上能看出深淺差異。
★從織物布邊的整齊度來判斷:經過燒毛的織物布邊殘留的緯紗會出現明顯的長短差異,這種差異的大小與燒毛工藝有很大的關系;沒有經過燒毛工藝處理的織物則布邊毛羽整齊一致,沒有明顯長短不勻的差異。
★從纖維燃燒後殘留的痕跡來判斷:織物緯向還有化學纖維的織物則可以通過分析織物布邊緯紗的形狀來判斷是否經過了燒毛處理。由於化學纖維存在一個熔融過程,經過燒毛加工的織物則會在織物邊組織緯紗殘留中看到化學纖維熔融的痕跡。正常情況下,肉眼就能觀察到,手摸有球狀和刺痛感,在顯微鏡下能清楚的看到其熔融的痕跡。
燒毛工藝的目的和原理
將紗線外面的短絨毛燒掉後,織物會變得光潔、平整,這不僅提高了織物的品質,而且還能提高織物的耐臟污性,燒毛降低了織物起毛起球的程度,是前處理不可缺少的工序之一。由實驗可知:織物的燒毛效果對染色質量有影響,而燒毛條花在染色工序中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因此,在燒毛工序中對織物進行均勻一致的燒毛處理是至關重要的。
1、燒毛的目的:纖維在紡紗、並線及織造過程中受到摩擦時,會有很多短而鬆散的纖維露於紗線的表面,在織物表面就聳立著一層短纖維。這層絨毛不僅影響織物的光潔度,在生產過程中還容易沾灰塵,以及在印染加工中還會造成各種疵病。因此,除某些特殊品種以外,一般棉織物都要經過燒毛處理。
2、燒毛的原理:燒毛就是使織物以平幅狀態迅速通過燒毛機的火焰或擦過赤熱的金屬表面,以除去織物表面的絨毛,獲得光潔表面的加工過程。此時布面上的絨毛因靠近火焰且呈疏鬆狀,因此能很快升溫燃燒。而織物本身比較緊密、厚實,且離火焰較遠,故升溫較慢,在溫度尚未達到著火點時早已離開了火焰或赤熱的金屬表面,因此,利用布身與絨毛升溫速率不同的原理,達到只燒去織物表面的絨毛,而不損傷織物的目的。
㈡ 化學纖維選配的工作要點是什麼
化學纖維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過制備紡絲原液、紡絲和後處理等工序製得的具有紡織性能的纖維。纖維的長短、粗細、白度、光澤等性質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加以調節。並分別具有耐光、耐磨、易洗易干、不霉爛、不被蟲蛀等優點。廣泛用於製造衣著織物、濾布、運輸帶、水龍帶、繩索、漁網、電絕緣線、醫療縫線、輪胎簾子布和降落傘等。一般可將高分子化合物製成溶液或熔體,從噴絲頭細孔中壓出,再經凝固而成纖維。產品可以是連綿不斷的長絲、截成一定長度的短纖維或未經切斷的絲束等。化學纖維的商品名稱,中國暫行規定合成短纖維一律名「綸」(例如,錦綸、滌綸),纖維素短纖維一律名「纖」(例如,粘纖、銅氨纖),長絲則在末尾加一「絲」字,或將「綸」、「纖」、改為「絲」。
㈢ 化學纖維分類有哪些,製造方法是什麼
一、按形狀分
(1)長絲:化學纖維加工中不切斷的纖維。長絲又分為單絲和復絲。
單絲:只有一根絲,透明、均勻、薄。
復絲:幾根單絲並合成絲條。
(2)短纖維:化學纖維在紡絲後加工中可以切斷成各種長度規格的纖維。
(3)異形纖維:改變噴絲頭形狀而製得的不同截面或空心的纖維。
①、改變纖維彈性,抱合性與覆蓋能力,增加表面積,對光線的反射性增強。
②、特殊光澤。如五葉形、三角形。
③、質輕、保暖、吸濕性好。如中空。
④、減少靜電。
⑤、改善起毛、起球性能,提高纖維摩擦系數,改善手感。
(4)復合纖維: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聚合體,以熔體或溶液的方式分別輸入同一噴絲頭,從同一紡絲孔中噴出而形成的纖維。又稱為雙組分或多組分纖維。復合纖維一般都具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捲曲,體積高度蓬鬆,彈性好,抱合好,覆蓋能力好。特點是:
①、結構不均勻。
②、組分不均勻。
③、膨脹不均勻。
(5)變形絲:經過變形加工的化纖紗或化纖絲。
①、高彈滌綸絲:利用合纖的熱塑性加工,50~300%的伸長率。
②、低彈滌綸絲:伸長率控制在35%以下。
③、腈綸膨體紗;利用腈綸的熱彈性。熱拉伸——高收縮,收縮可達45~53%,與低收縮纖維混合紡紗,經蒸汽處理。
二、按用途分
(1)普通纖維:再生纖維與合成纖維。
(2)特種纖維:耐高溫纖維、高強力纖維、高模量纖維、耐輻射纖維。
製造:化學纖維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過制備紡絲原液、紡絲和後處理等工序製得的具有紡織性能的纖維。
纖維的長短、粗細、白度、光澤等性質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加以調節。並分別具有耐光、耐磨、易洗易干、不霉爛、不被蟲蛀等優點。廣泛用於製造衣著織物、濾布、運輸帶、水龍帶、繩索、漁網、電絕緣線、醫療縫線、輪胎簾子布和降落傘等。
一般可將高分子化合物製成溶液或熔體,從噴絲頭細孔中壓出,再經凝固而成纖維。產品可以是連綿不斷的長絲、截成一定長度的短纖維或未經切斷的絲束等。化學纖維的商品名稱,中國暫行規定合成短纖維一律名「綸」(例如,錦綸、滌綸),纖維素短纖維一律名「纖」(例如,粘纖、銅氨纖),長絲則在末尾加一「絲」字,或將「綸」、「纖」、改為「絲」。
㈣ 化學纖維紡絲有哪些方法紡絲得到的初生纖維為什麼要進行後處理
化學纖維紡可分為熔融紡絲法(熔體紡絲)和溶液紡絲法。紡絲得到的初生纖維強度低、伸長大、沸水收縮率大,不能直接用於紡織加工,因此還需經過一系列的後加工,主要工序包括牽伸和熱定型。
㈤ 為何對絲網進行前處理其方法有哪些
絲網的製造、運輸、存放、使用過程中其表面會粘附灰塵、油污等物,絲網表面粘附灰塵、油污後會嚴重影響絲網與感光膠的結合,造成絲網印版的質量下降,為了保證絲網與感光膠緊密結合,要在塗布感光膠之前對絲網進行前處理。絲網前處理是製作絲網印版的重要工序。對絲網的前處理通常採用兩種方法。即物理處理法和化學處理法。物理處理法:這種方法的目的的使絲網表面極化,以利於絲網與感光膠的結合。這種方法的用浮石和硅酮碳化物經研磨成粉狀,通過機械對絲網表面處理。或使用硅酮碳化物粉末對絲網進行處理,粉末顆粒為20微米以下。處理後用水將絲網清洗干凈並乾燥,然後即可用於製版。化學處理法:通常在製版前使用苯酚、甲酚和磷酸類腐蝕劑,對合成纖維絲網表面進行處理,以使絲網表面粗糙,達到與感光膠緊密結合的目的,但是,使用苯酚、甲酚和磷酸類腐蝕劑容易損傷絲網,所以在進行化學處理時要充分注意。除了對絲網表面進行極化處理外,還可以苛性鹼、清洗劑等對絲網進行脫脂清洗,採用脫酯清洗方法可有效地去除絲網表面油污、灰塵等物質,使絲網與感光膠粘接牢固。用上述溶劑清洗後還要用清水沖洗,乾燥後,即可用於製版。
㈥ 化纖工藝相關介紹
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各種不同種類的布料製成的,而布料又是用纖維紡織而成,織布所用的纖維種類不同,其製成的布料種類也不同。我們都知道,衣服有純棉的、綢緞的、化纖的等幾大類,一般傳統的衣服面料都是棉布、麻布或其它天然纖維布,但隨著化工業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化學纖維陸續出現,使得我們的衣服的面料越來越豐富。最早的化學纖維面料叫滌綸,這種化學纖維面料的衣服外觀得到很大的改善,與普通面料的衣服相比,化學纖維面料的衣服外表更加美觀。那麼化學纖維是怎樣製作而成的呢?它有著什麼樣的製作工藝呢?下文小兔就給介紹一下化學纖維及其製作工藝。
一、關於化學纖維
所謂的化學纖維就是人造纖維的主要類型之一,它是人們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過一系列的製造工序製作而成的纖維。天然纖維的長短、粗細、光澤、色度是天然的,難以做大的改變,而化學纖維可以通過在製作工藝過程中的一些調節來改變上述的一系列要素,這也是化學纖維與天然纖維相比外表更加美觀、質感更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二、不同種類的化學纖維的製作工藝及特性
所有的化纖的製作工藝都十分的類似,即包括制備紡絲溶液或熔體、紡絲和後期處理三大工序。下面我就一些常見的化學纖維的生產工藝給大家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1、再生纖維,它是與天然纖維最接近的一種化學纖維,包括再生纖維素纖維和富強纖維兩大類,它們都是由纖維素和蛋白質等化合物為原料,然後經過一定的化學工藝製作成紡絲溶液,最後是紡絲並處理成成品纖維。
2、合成纖維,它是名副其實的人造纖維,包括滌綸、棉綸、氯綸、氨綸、維綸等,它們都是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的,這一點與再生纖維形成鮮明的對比。
3、化學纖維的製作工藝最關鍵的一個工序是紡絲,而根據紡絲這個工序的不同又可以將化纖分為長絲、短纖維、異性纖維、復合纖維、變形絲等幾個類型。
不同種類的化學纖維,其特性和用途是不同的,例如再生纖維具有光澤好、強度大、質感柔軟、易染色、吸濕透氣性好、彈性優良等優點,因此,它被廣泛地用於服裝製造行業,用人造纖維製成的衣服,不但外表美觀、舒適度高,而衣服經久耐穿。
㈦ 黏膠纖維織物前處理的目的是什麼
① 粘膠的制備:包括浸漬、壓榨、粉碎、老化、黃化、溶解、熟成、過濾、脫泡等工序。漿粕經濃度為18%左右的氫氧化鈉水溶液浸漬,使纖維素轉化成鹼纖維素,半纖維素溶出,聚合度部分下降;再經壓榨除去多餘的鹼液。塊狀的鹼纖維素在粉碎機上粉碎後變為疏鬆的絮狀體,由於表面積增大使以後的化學反應均勻性提高。鹼纖維素在氧的作用下發生氧化裂解使平均聚合度下降,這個過程稱為老化。聚合度下降的程度與溫度、時間有關。老化後將鹼纖維素與二硫化碳反應生成纖維素黃酸酯稱黃化,使大分子間的氫鍵進一步削弱,由於黃酸基團的親水性,使纖維素黃酸酯在稀鹼液中的溶解性能大為提高。把固體纖維素黃酸酯溶解在稀鹼液中,即是粘膠。剛製成的粘膠因粘度和鹽值較高不易成形,必須在一定溫度下放置一定時間稱為熟成,使粘膠中纖維素黃酸鈉逐漸水解和皂化,酯化度降低,粘度和對電解質作用的穩定性也隨著改變。在熟成的同時應進行脫泡和過濾,以除去氣泡和雜質。
制備粘膠的設備主要有古典法、連續浸漬壓榨粉碎和五合機等三種形式。
② 紡絲成形:採用濕法紡絲。粘膠通過噴絲孔形成細流進入含酸凝固浴,粘膠中鹼被中和,細流凝固成絲條,纖維素黃酸酯分解再生成水化纖維素。凝固和分解可同時發生,也可先後進行。在同一浴中完成凝固和分解的方法稱單浴法紡絲。粘膠長絲用單浴法紡絲。在一浴內凝固而在另一浴中分解再生的方法稱二浴法紡絲。強力絲或短纖維一般用二浴法紡絲。為改善纖維的某些性能,也有採用三浴法、四浴法甚至五浴法的。凝固浴是硫酸和硫酸鋅的水溶液,各組分的含量因纖維品種而不同。
③ 後處理:成形後纖維需經過水洗、脫硫、酸洗、上油和乾燥等後處理加工。水洗是除去附在纖維表面的硫酸及其鹽類和部分硫。脫硫可在氫氧化鈉、亞硫酸鈉或硫化鈉的水溶液中進行。金屬離子可用鹽酸處理去除。上油可降低纖維的摩擦系數,減少靜電效應,改善纖維手感,提高纖維的可紡性能。上油後的絲條經過乾燥即可包裝出廠。粘膠短纖維的切段工序通常在後處理以前進行。強力絲主要作為輪胎或運輸帶的簾子布,對纖維的外觀無特殊要求,只需用熱水洗去纖維上硫酸及其鹽類,經上油、乾燥後即可,後處理可在紡絲機上進行。
㈧ 機織的織前准備
絲織物的織前准備包括對生絲和其他原料檢驗,確定可加工的織物品種。生絲在絡絲前須進行浸漬,讓浸漬液中的油脂分子浸入絲膠分子鏈之間,使纖維變軟。在浸漬同時進行著色,以便後道工序區別經、緯用絲拈向等。對於先織造後練染的生織絲織物,生絲在浸漬、乾燥、抖松後再經絡紗、並紗、拈線、定拈、整經和卷緯過程,最後進行織造;對於先練染後織造的熟織絲織物,生絲在浸漬、乾燥、抖松後,要經過絡絲、加拈、並絲、拈線,然後以絞線形式練染,在再絡、整經和卷緯之後進行織造,一般不經過漿紗工藝;對於低拈人造絲、人造短纖維和合成纖維則要經過漿紗,以增加耐磨牢度,提高可織性。筒裝和餅裝的化學纖維長絲,可以直接整經和卷緯,不經過絡絲過程。絞裝化學纖維長絲可直接染色,省去成絞工藝。除素織物外,一般大花紋絲織物在織造中採用提花開口機構。在起絨絲織物的織造中,大都採用經絲起絨的雙層織造方法,然後在兩層織物之間通過割絨刀把絨經割斷,形成絨毛。綢坯整理過程比較簡單,綢坯經檢驗後即可入庫。
在麻織生產的織前准備中,由於麻類纖維較短,經紗不耐磨,為了提高其可織性,通常經漿紗處理。但用並紗、拈線後的股線作經紗時,則不必漿紗;用黃麻紗來加工麻袋織物時,因為經紗較粗,也可不經漿紗。為了改善薴麻紗的上漿質量,提高細號薄型薴麻紗織物的織造性能,可以採用單紗上漿法。亞麻織物的生產過程類似於色織物絞紗練染的織物生產過程。一般紗線先經煮練,除去脂肪、木質素、蛋白質等雜質,再經漂白或染色,使之軟化,以利於後續的上漿、絡紗、整經工藝。薴麻和亞麻紗線的織造和織坯整理過程與棉織物類似。黃麻織造中大多採用空芯紆子,以增加緯紗容量。袋坯織成後,經高溫高壓烘筒熨燙軋光、折疊裁切、縫邊和縫口等織坯整理便成麻袋產品。
①絡紗。把紡廠來的管紗或絞紗繞成容量較大、卷裝形式符合需要的筒子紗,便於後道工序順利進行;同時除去紗線上的雜質和疵點,提高紗線質量。絡紗時為了使筒子表面,尤其是筒子兩端點的紗線處於穩定狀態,避免紗線張力鬆弛,卷裝鬆散,甚至引起亂紗損失,絡紗機卷繞成形機構的螺旋線升角必須滿足一定要求。
②整經。將絡成的許多筒子紗,按一定根數和規定長度平行地卷繞在規定幅度的經軸上,使各根經紗張力一致,密度均勻分布。為了減少經軸上因各根經紗長度差異而造成的浪費,整經機的斷頭自停和制動機構應該十分靈敏。
③漿紗。使一部分漿液浸透到紗線內部,粘合纖維,以增加紗線的彈性和強度。一部分漿液被覆在紗線表面,經烘燥後形成一層粒狀薄膜,把紗線表面的茸毛粘附在紗線干體上,從而增加紗線的光滑程度,提高耐磨牢度,以便抵抗織造時綜筘的拉伸和摩擦作用,減少經紗斷頭率。
④穿經。把織軸上的經紗,按照一定次序逐根穿過經停片、綜絲眼孔和鋼筘的齒隙;接經是用接續的方法把上機新織軸上的經紗頭與了機時的經紗尾逐根打結連接起來。
⑤卷緯。把各種卷裝形式的緯紗重新卷繞成適用的紆子,並除去紗線上的部分雜質,提高紗線質量。為了降低紗線加拈後的內應力,防止緯紗或經過並紗、拈線工藝後的紗線在鬆弛狀態下出現扭結,緯紗尤其是並紗拈線後的紗線還要經過熱濕定拈。
㈨ 化纖布織造工藝流程主要有哪些
化纖布織造工藝流程主要如下:
1.整經:這道工序一般按產品特點,可分為分軸整經和分條整經兩種。
分軸整經是把一個整軸分成幾個來整,通過漿絲後再合並成一個整軸。如:一個整軸的總經是10000根。上排筒子只有1000個,那麼就要分10個分軸。每個分軸的經線根數為1000根。每個分軸的門幅都要一樣寬。如果產品要求的門幅是170CM。那分軸的門幅也是170CM。
分條整經:這是應用比較多鐵整經方式。如上面說的,一個整軸的總經是10000根,上排的筒 子是1000個,那麼整軸就要分10條來完成。每條經的寬度為17CM,總門幅為170CM
整經的長度一般按大園框的轉數來計算經絲的長度。這樣的長度計算方式不是很標准,因為隨著轉數的增加,大園框的外面直徑在變大,同時周長也在增加。大園框的周長一般有2。5米、4米、5米的。以4米的為多。如第一條經的轉數是100轉。那麼後面的同樣也要是100轉了,不能有多或少的,多的叫長掛,少的叫短掛。長了只能剪掉,就要浪費原料,短了就要接上去,上機時織到這個位置。因為有很多結子,就很難織造了。那怕織過了,布面也是疵品了。
兩種整經方式的共同點是經絲先整到大園框上,再從大園框上盤到空碟片內。
2.漿絲:把整好的經軸拉到放上漿絲機,讓經面通過漿料槽吸漿,通過烘箱烘乾。再盤到空碟片上。漿絲的目的是為了讓絲的單纖相互粘結,增加絲的斷裂強度,以利於上機的順利織造。
隨著紡織機械的發展,現在已有了整漿聯合的機器了,就是在分軸整經時,不再通過在園框和碟片的周轉了,從筒 子架上出來的絲形成經面後直接進入漿槽和烘箱。直接盤入空碟片。這樣就簡化了工序的同時,提高了效益,也提高了產品質量。但投資較大。
3.並軸:把上過漿料的分軸按要求進行合並。這樣軸與軸之間的長度會能整經和上漿時的張力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那就只有按最短的來做了,長的就只能剪掉了。
4.分絞:為便於織造時的順利,用分絞機把經絲分上下兩層,分好後用繩子穿入絞口。
5.穿綜撈筘:把一個完整的經軸拉到穿綜車間內,有專業人員,拉出經面,按分絞機分的絞,分出經線,穿入產品工藝要求的綜框內。這個過程叫穿綜。穿好綜後,再用撈筘刀把一定的經絲根數撈入筘片間的空隙內。這個過程就叫撈筘。
6.上機織造:這個過程分定筘、吊經、植紋釘、改緯密。這樣就可以開機試車了。
㈩ 化學纖維服裝的洗滌要點有哪些
化纖維服裝的洗滌事項
人造纖維、人造絲綢、人造棉布製作的服裝質地柔軟、手感滑爽、穿著舒適、色彩鮮艷,但彈性差,容易下垂、起褶皺,不挺括,耐磨性和耐光性差,縮水率比較大,因此,洗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洗滌時不宜在水中長時間浸泡,更不能用沸水、鹼性重的肥皂或純鹼洗滌;
(2)要輕搓,不要用力擰;
(3)洗後不要暴曬,最好在通風處晾乾;
(4)熨燙時的溫度應該比棉織品低一些。
化纖維服裝的洗滌事項,化纖品的分類,化纖是化學纖維的簡稱。它是利用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纖維紡織品。通常分為再生纖維與合成纖維兩大類。它們共同的優點是色彩鮮艷、質地柔軟、懸垂挺括、爽滑舒適。它們的缺點則是耐磨性、耐熱性、吸濕性、透氣性較差,遇熱容易變形,容易產生靜電。它雖可用於製作各類服裝,但總體檔次不高。
1.化纖品的分類
化纖可根據原料來源的不同,分為再生纖維和合成纖維。關於面料知識大家還可以看一下雪紡是什麼面料和天絲和純棉哪個好說不定對你有需要哦!
再生纖維。是用纖維素和蛋白質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化學加工製成高分子濃溶液,再經紡絲和後處理而製得的紡織纖維。
(1)再生纖維素纖維主要是黏膠纖維,是以天然棉短絨、木材為原料製成,它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優點:第一,手感柔軟光澤好,黏膠纖維像纖維一樣柔軟、像絲纖維一樣光滑;第二,吸濕性、透氣性良好,是所有化學纖維中吸濕性與透氣性最好的一種;第三染色性能好,比棉纖維更容易上色,色彩純正、艷麗,色譜也最齊全。黏膠纖維最大的缺點是濕牢度差,彈性也較差,織物易褶皺且不易恢復;耐酸、耐鹼性也不如棉纖維。
(2)富強纖維俗稱虎木棉、強力人造棉。它是變性的黏膠纖維。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第一,強度大,也就是說富強纖維織物比黏膠纖維織物結實耐穿。第二,縮水率小,富強纖維的縮水率比黏膠纖維小一倍。第三,彈性好,用富強纖維製作的衣服比較板正,耐褶皺性比黏膠纖維好。第四,耐鹼性好,製成的成品在洗滌過程中對肥皂等洗滌劑的要求就不像黏膠纖維那樣嚴格。
合成纖維。合成纖維是由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服裝面料中常用的合成纖維有滌綸、錦綸、腈綸等。
(1)滌綸。學名簡稱聚酯纖維。滌綸由於原料易得、性能優異、用途廣泛,所以發展非常迅速,現在的產量已居化學纖維的首位。
滌綸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彈性比任何纖維都強;強度和耐磨性較好,製作的服裝挺括、不易變現,有「免燙」的美稱;耐熱性也很強,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在正常溫度下都不會與弱酸、弱鹼、氧化劑發生反應。
缺點是吸濕性極差,由它紡織的面料穿在身上發悶、不透氣。另外,由於纖維表面光滑,纖維之間的抱合力差,衣服經常摩擦之處易起毛、結球。
(2)錦綸。說到錦綸大家有可能感到陌生,但如果說「尼龍」真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不錯,錦綸在國外的商品名就叫「尼龍」。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合成纖維品種。錦綸的最大特點是強度高、耐磨性好,它的強度及耐磨性居所有纖維之首。錦綸的缺點與滌綸一樣,吸濕性和通透性都較差。在乾燥環境下,錦綸易產生靜電,短纖維織物也易起毛、起球。錦綸的耐熱、耐光性都不夠好,熨燙承受溫度應控制在140℃以下。此外,錦綸的保形差,用其做成的衣服不如滌綸挺括,易變形。但它可以隨身附體,是製作各種體形衫的好材料。
(3)腈綸。外觀呈現白色,捲曲、蓬鬆,手感柔軟,酷似羊毛,多用來和羊毛混紡或作為羊毛的代用品,故又被稱為「合成羊毛」。錦綸的吸濕性不夠好,但潤濕性卻比羊毛、絲纖維好。它的耐磨性是合成纖維中較差的,腈綸纖維的熨燙承受溫度在130℃以下。
以上三種合成纖維時市面上常見的服裝面料,其中腈綸的結構非常穩定,有耐紫外線輻射的本領,加上腈綸採用陽離子染色,不僅色彩鮮艷,而且耐曬牢度極高,常被用作遮陽類產品;而錦綸的耐磨性使它廣泛用於運動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