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烏頭類的葯材有哪些
比較常用的烏頭類的葯材有川烏,草烏,還有附子等,此類葯材最好不要和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等同用,
2. 有一個中葯叫烏頭什麼來著
【中文篇名】烏頭類中葯的毒性及中毒處理
【英文篇名】Aconite toxicity and poisoning management
【編著】張宏順%Zhang Hongshun
【期刊】葯物不良反應雜志 ADVERSE DRUG REACTIONS JOURNAL 2005年 7卷 2期
【中文摘要】烏頭類中葯主要毒性成分是鳥頭鹼等生物鹼,人口服鳥頭鹼3~5 mg可使人致死.烏頭鹼主要損害循環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其對循環系統的損害主要是導致各種心律失常.目前治療上尚無特效解毒劑,早期、足量、反復給予阿托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葯物的使用是主要的治療措施,血液灌流對於重度中毒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3. 烏頭類有那些中葯
烏頭類葯材包括川烏、草烏、附子)反貝母(川貝母、浙貝母)、瓜蔞、天花粉、半夏、白蘞、白及等
4. 附子烏葯可不可以使用矮壯素
據華商報報道說12月29日因食用流動小販兜售的未煮熟的「烏葯」,周至縣終南鎮東大堅村25名中老年人中毒,出現口舌腿腳麻木和嘔吐症狀。經專家確診,中毒原因為烏頭鹼中毒。昨日,西安市已組織有關專家,會同周至縣聯合急救。衛生、警方已介入調查。那麼烏葯到底是什麼東西?能有如此毒性?響石潭記得之前中葯課本上學時候也沒有聽說過烏葯能有此般能耐,竟可毒倒25人?華商報下面的相關鏈接說「烏葯一般為黑褐色,形似荸薺、生薑。本身含有烏頭鹼有毒成分,如果煮不熟,病毒很難排凈。首先煮葯要用開水慢煮,不能用涼水;慢火熬十餘個小時,徹底煮熟,服用時最好不要喝涼水。」,再看也不像是在說烏葯啊,倒像是再說另一味中葯「烏頭」。華商網接下來的鏈接就直接說烏頭了,文中說「烏頭類葯物包括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川烏、草烏,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可溫中散寒、祛風止痛。烏頭類葯物均含烏頭類生物鹼,對中樞神經有強烈興奮作用。直接作用於心肌,先興奮,後抑制,用量過大可導致心肌麻痹而死亡。民間傳說可以壯陽。」。那烏葯到底和烏頭有哪些不同?中毒的究竟是烏葯還是烏頭?烏葯屬於中葯裡面的理氣葯,屬於為樟科山胡椒屬植物,英文名:RadixLinderae,而烏頭則屬於中葯中的溫里葯,屬於毛莨科,烏頭屬。而它的根就是中葯附子。就化學成分而言,烏葯根、葉、果皮及種子中均含有揮發油,揮發油中主要組成大多為常見的單萜和倍半萜類化合物。根中揮發油主要含有龍腦(borneol)、檸檬烯(limonene)、β-草烯(β-humulene)等。葉中揮發油主要含有羅勒烯(ocimene)、月桂烯(myrcene)、聚傘花素(cymene)、莰烯(camphene)、龍腦、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依蘭烯(muurolene)、β-欖香烯(elemene)、β-草烯、β-蛇床烯(selinene)、畢澄茄烯(cadinene)等,並不含有烏頭鹼。而烏頭則主要含有主要含有烏頭鹼,具有毒性。它們二者在中葯裡面的葯效也不同,烏葯具順氣、開郁、散寒、止痛功效,能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而烏頭的母根叫烏頭,為鎮痙劑,冶風庳,風濕神經痛。側根(子根)入葯,叫附子。有回陽、逐冷、祛風濕的作用。治大汗之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愛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痛、腳氣等症。就它們二者炮製方法來看,也是相差懸殊烏頭的根需要炮製,烏頭有大毒,內服應制用,禁生用。如赤丸方用炮烏頭,烏頭煎方強調應「熬,去皮」用。炮、熬即焙烤烘乾之意。而烏頭的側根也就是附子,其炮製主要有幾下幾種:(1)鹽附子將較大的生附子洗凈後,置入大瓦缸中,倒入膽水及鹽水的混合液(叫膽巴鹵汁,主要是硫酸鎂),50千克生附子需膽巴20千克,食鹽15千克,加水30千克而成,浸泡5日後,撈出暴曬至外表水干,又放入缸中浸泡一日,撈出再曬、再泡,如此反復3次,歷時2~3天。每次浸泡時都應適當添加膽水和鹽水的混合液。使溶液濃度不變並始終保持淹沒附子,每次曬的時間可逐步增加到4~5小時,使其逐漸吸收膽鹽。然後白天曬,晚上浸,歷時5~6天,使附子充分吸鹽,至附子表面現出大量鹽的結晶,內部也充滿鹽霜變為堅硬時為止。每50千克生附子,可製成鹽附子60千克。此鹽附子可直接入葯。(2)白附子選個大、邊角少的鮮附子洗凈後,放入瓦缸中用膽巴水液(每50千克附子,用20千克膽巴,15千克水),浸泡5日後即可。膽附子為制各種附片的原料。再加膽巴水5千克,泡膽附子的水(老水)5千克,煮膽附子50分鍾左右,煮透.撈放有少量老水的清水中浸泡10小時,縱切成薄片,放清水中浸泡,撈出放竹籠中蒸煮,蒸氣上升半小時,取出曬,有圈角時,放密閉容器中用硫磺熏,取出曬干。(3)黑附片(黑順片)用泡製過膽附子的「老水」放入鍋中加熱至沸,倒入肝附子煮約50分鍾,透心為度,然後撈起倒入有少許「老水」的溶液中浸泡一日撈出,不去皮,縱切成厚約1.5厘米的片子,放入清水中浸漂2日(48小時),把片撈起倒入另一清水缸內,並加入經烤炒成汁的紅糖(每50千克片子用紅糖0.075千克)充分拌勻混合,浸泡至片子成棕色(時間隨當地氣溫而定),再用清水漂至無麻辣味取出再蒸,蒸時火力必須掌握均勻,不能中途停頓,蒸10~12小時,片子出現有油麵、光澤為度。然後將蒸好的片子放在烤片摺子上,用木炭火烤,注意勤翻,切勿燒焦或起泡,烤上8~9成干後,再改用日曬至全平即成。(4)熟片(蘇片)用泡製過膽附子的「老水」放入鍋中加熱至沸,倒入膽附子煮約50分鍾,透心為度,然後撈起倒入有少許「老水」的溶液中浸泡一日撈出,剝皮去尾,放入清水缸中浸泡10~12小時,取出橫切成2厘米厚的片子,再放進清水中3-4尺(換2~3次水),然後撈出蒸片。蒸時火力必須掌握均勻,不能中途停頓,蒸8-10小時,以片子出現有油麵、光澤力度,將蒸好的片放在烤片摺子上,用木炭火烤,注意勤翻,切勿烤焦或起泡,烤至8~9成干後,再改用日曬至全乾即成。而烏葯則是曬干後生用或者麥麩炒用即可。綜上,很明顯,周至中毒的應該是烏頭,而非烏葯。雖然華商報的文章中「烏葯」一詞加了引號,但還是讓烏葯背負了莫須有的罪名。
5. 什麼是烏頭類葯葯材
黑豆,又名櫓豆、料豆、零烏豆,向有豆中之王的美稱。
中醫歷來認為,黑豆為腎之谷,入腎。具有健脾利水,消腫下氣;滋腎陰,潤肺燥,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止盜汗,烏發黑發以及延年益壽的功能。現代葯理研究證實,黑豆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脂肪及維生素外,尚含黑色素及煙酸。正因為如此,黑豆一直被人們視為葯食兩用的佳品。
6. 請問首烏、首烏藤是烏頭類中葯嗎謝謝!
不屬於同一類中葯。首烏、
首烏藤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根塊和藤莖或帶葉藤莖。而毛茛科植物烏頭類中葯是附子、川烏、草烏等。
7. 草烏的毒性有多大
2-4毫克可致死。
草烏含烏頭鹼等劇毒物質,口服純烏頭鹼0.2mg會使人出現中毒症狀;口服純烏頭鹼3~5mg能致人死亡。
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都屬於烏頭類葯物,很多中成葯,如舒筋活絡丸、活絡丹、追風丸、三七傷葯片、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木瓜丸、右歸丸、正天丸等都有它的蹤影。
烏頭類葯物的毒性主要來自有毒成分烏頭鹼,一般中毒量為0.2毫克,致死量為2~4毫克,中毒後主要是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並可直接作用於心臟,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顫而死亡。
(7)烏頭類葯材還有哪些化學成分擴展閱讀
炮製祛除草烏毒性方法
為了去除毒素,草烏在使用時通常要經過浸泡蒸煮或配伍(將兩味以上葯物配合同用)來降低毒性。
據《健康時報》報道,《中國葯典》記載了草烏的炮製方法:「取草烏,按大小個體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取出,再加水煮至取大個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後切成薄片,然後進行乾燥處理即可。」
通過這樣的炮製方法,可以將劇毒的雙酯性烏頭鹼轉變為毒性較小的單酯性烏頭鹼,從而降低草烏對人體的危害。
8. 烏頭類葯物是什麼
病情分析:烏頭鹼類葯物有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川烏,草烏,附子是中醫臨床常用中葯,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川烏,草烏可溫中散寒,祛風止痛,附子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臨床用之恰當,可起沉痾,救危逆.因其毒性大,用之不慎,中毒者亦屢見不鮮. 意見建議:烏頭類葯物均含烏頭類生物鹼,對心臟毒性大.其中以雪上一枝蒿毒性最劇烈,口服150ml即可中毒,是川烏,草烏毒性的幾十倍.草烏的毒性大於川烏,附子為川烏的子根加工品,其毒性小於川烏.附子葯用有三種規格,鹽附子毒性大於蒸制過的黑附片,白附片. 烏頭鹼對中樞神經有強烈興奮作用.直接作用於心肌,先興奮,後抑制,用量過大可導致心肌麻痹而死亡. 中毒表現為唇,舌,顏面,四肢麻木及流涎,嘔吐,煩躁,心慌,心率減慢或心動過速,膚冷,血壓下降,早期瞳孔縮小/後放大,肌肉強直,呼吸痙攣,窒息而危及生命. 生活護理:烏頭鹼對中樞神經有強烈興奮作用.直接作用於心肌,先興奮,後抑制,用量過大可導致心肌麻痹而死亡. 中毒表現為唇,舌,顏面,四肢麻木及流涎,嘔吐,煩躁,心慌,心率減慢或心動過速,膚冷,血壓下降,早期瞳孔縮小/後放大,肌肉強直,呼吸痙攣,窒息而危及生命.病情分析: 你好, 烏頭鹼類葯物有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意見建議:川烏,草烏,附子是中醫臨床常用中葯,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川烏,草烏可溫中散寒,祛風止痛,附子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生活護理:在中葯的禁忌中貝母,白蘞,半夏,栝樓,白芨都是不能和烏頭類葯物合用的
9. 瓜蔞的功效與作用
瓜蔞的功效是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腸。用於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痹心痛,乳癰、肺癰、腸癰腫痛。
果實卵圓形或類球形,長7~15cm,直徑6~10cm,表面深橙黃色至橙紅色,皺縮或較平滑,頂端有殘存花柱基,基部有果梗殘跡;質脆,易破開,果皮稍厚,內表面黃白色,果瓤橙黃色,與多數種子粘結成團。氣如焦糖;味微酸甜。
(9)烏頭類葯材還有哪些化學成分擴展閱讀
瓜蔞繁殖方法
1、種子直播
9-10月選橙黃色短柄的成熟果實。翌春於3-4月間,將種子用40-50℃溫水浸泡1晝夜,取出晾乾,並經用濕砂催芽,按穴距2m下種,上覆土3-4cm。播後15-20d出苗。
2、分根繁殖
北方在3-4月份,南方在10-12月份,將塊根和蘆頭全部挖出,選擇無病蟲,新鮮的作用種,分成7-10cm的小段。注意雌、雄株的根要適當搭配,以利授粉。按行株距2m×0.3m挖穴播種,1個月左右即可出苗。
3、壓條繁殖
在夏、秋季,將健壯莖蔓拉於地面,在葉的基部壓土,待根長出,剪斷莖部,長出新莖,成為新株。翌年可移栽。
10. 請問人參是烏頭類葯材么
不是的,人參是補氣類葯,主要治療氣虛乏力等症,烏頭類葯物有川烏、草烏、附片等屬於補陽葯,用於陽虛、寒濕的病症,如腎陽虛,風濕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