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黃芩的化學成分有哪些

黃芩的化學成分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8 21:44:00

A. 中葯黃苓長什兒樣

【異名】腐腸(《本經》),黃文、虹勝、經芩、印頭、內虛(《吳普本草》),空腸(《別錄》),元芩、土金茶根(《東北葯植志》)。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植物形態】黃芩,又名:空心草、黃金茶。
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大,略呈圓錐狀,外皮褐色。莖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葉對生,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3~12毫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全緣,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點,光滑或僅在中肋有短毛;無柄或有短柄。總狀花序膿生,花偏向一方;萼鍾形,被白色長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長,筒狀,上部膨大,基部甚細,紫色,長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強;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著生。小堅果4,近圓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草原、高燥礫質的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四川、雲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黃芩子)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下列同屬植物亦同供葯用:
①粘毛黃芩,又名:黃花黃芩。形態與黃芩相似,唯植株較矮,高僅10~27厘米。花淡黃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堅果被長柔毛。
生砂礫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②滇黃芩,又名:西南黃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莖直立,每節間密被兩縱列白色柔毛及腺毛。葉片長橢圓形或廣披針形,長達3.5厘米,寬約1.2厘米,全緣或稍具疏齒,兩面疏被微柔毛;無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冠藍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堅果橢圓形,棕褐色,被柔毛。
生於山區林邊或疏林間。分布四川、雲南等地。

③甘肅黃芩,形態與滇黃芩相近,但葉較寬,呈卵狀三角形,葉緣有不等的鋸齒,葉柄顯著。
多生於石山地向陽草坡上。分布甘肅、陝西及山西。

④薄葉黃芩,植株較小,高約35厘米。葉較薄,上面無毛或散生短毛,下面葉脈及邊緣具短毛,散生腺點。
分布東北至寧夏等地。

⑤麗江黃芩,莖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葉近無柄,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花冠黃白色、黃色至綠黃色,常帶紫斑。
生灌叢、草坡或松林下。分布雲南西北部。

⑥川黃芩,莖高10~30厘米。葉片大多為卵形。花冠白色、綠白色至紫色、紫藍色。小堅果卵球形,具瘤。
生於草坡、高山森林林緣。分布四川西部。

【採集】春季至夏初採收(秋季亦可)。選生長3~4年的植株。將根挖出後除去莖苗、須根及泥土,曬至半干時撞去栓皮,再曬至全乾。

【葯材】乾燥根呈倒圓錐形,扭曲不直,長7~27厘米,徑約1~2廈米。表面深黃色或黃棕色。上部皮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皮細,有順紋或細皺紋,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狀支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深黃色,中間有棕紅色圓心。老根斷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狀,習稱"枯黃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堅硬,呈劈破狀者,習稱"黃芩瓣"。根遇潮濕或冷水則變為黃綠色。無臭,味苦。以條粗長、質堅實、色黃、除凈外皮者為佳。條短、質松、色深黃、成瓣狀者質次。
主產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陝西等地。此外,遼寧、黑龍江亦產。

四川、雲南所產的黃芩,為植物滇黃芩的根。葯材外形相似,但較細,直徑一般約0.5~1厘米,常有分枝,斷面為極明顯的黃綠色,質量較差。

【化學成分】黃芩根含黃芩甙元、黃芩甙、漢黃芩素、漢黃芩甙和黃芩新素,還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莖葉中含黃芩素甙。

【葯理作用】①抗炎抗變態反應
黃芩甙、黃芩甙元對豚鼠寓體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均有緩解作用,並與麻黃鹼表現協同。甙元的磷酸鈉鹽較硫酸鈉鹽作用強,黃芩甙元能抑制離體氣管及回腸之Sehultz-Dale反應,對豚鼠被動性皮膚過敏反應、組織胺皮膚反應亦表現抑制,在抗變態反應方面,甙元較甙作用強。黃芩此種抗變態反應,是由於傷害了肥大細胞的酶激活系統(SH-酶),抑制了過敏性介體的釋放,因而不產生過敏反應,此外它對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鬆弛作用。黃芩甙元及黃芩甙均能抑制過敏性之浮腫及炎症,二者並能降低小鼠:耳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後者尚能防止低氣壓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②抗微生物作用
黃芩有較廣的抗菌譜,在試管內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以及腦膜炎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煎劑作喉頭噴霧,對腦膜炎帶菌者亦有效,即使對青黴素等抗菌素已產生抗葯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黃芩仍屬敏感。試管內對人型結核桿菌的抑製作用,報告不一致,煎劑對小白鼠實驗性結核病有效,但對豚鼠則無效。試管內對流感病毒PR株有抑製作用,鼠痞染病毒後,能使之減輕肺部損傷和延長存活日期。對多種皮膚致病性真菌,體外亦有抑制效力,並能殺死鉤端螺旋體。

③解熱作用
早年報告,對疫苗引起發熱的家兔靜脈注射6%黃芩浸劑4~6毫升,有解熱作用,以後有人用大劑量黃芩水煎劑(比上述報告靜脈注射黃芩浸劑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證實有解熱作用,如靜脈注射則有輕微解熱作用,此情況與靜脈注射生理鹽水一樣,黃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熱穿刺法致熱的家兔退熱。但腹腔或靜脈注射黃芩甙,口服黃芩煎劑,對疫苗或酵母致熱的家兔均能解熱。上述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由於植物來源多未作生葯學檢定,品種混亂,粗製劑靜脈注射影響血壓,亦能幹擾解熱作用。因此黃芩是否有解熱性質,有待進一步研究。黃芩提取物對正常家兔無降溫作用。

④降壓、利尿作用
黃芩酊劑、浸劑、煎劑、醇或水提取物、黃芩甙對麻醉犬、貓、兔靜脈、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壓作用。浸劑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腎性高血壓犬的血壓,酊劑可使神經性高血壓犬血壓回至正常。浸劑口服的降壓作用,以雲南產者為最佳,河北次之,西北的較差。黃芩的降壓原理,一般認為系直接擴張血管,也可能作用於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壓。黃芩同屬植物Scutellariagalericulata則無降壓作用。

在急性利尿實驗中,黃芩甙元作用最強,漢黃芩素次之,黃芩甙更差。黃芩醇提取物及煎劑(正常人及家兔)亦有利尿作用。

⑤對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黃芩及三黃制劑(黃連:黃芩:大黃為1:1:1)對正常家兔血清中總膽甾醇/總磷脂之比值無影響,但能降低飼養膽甾醇7周後家兔的此種比值,對切除甲狀腺家兔的此種比值,三黃制劑亦能降低之。黃芩能使血糖輕度上升。

⑥和膽,解痙作用
黃芩煎劑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兔膽汁排泄量,黃芩甙元較黃芩甙作用明顯,漢黃芩素無影響;黃芩甙使結扎總輸膽管的家兔在1~6小時內膽紅素(較對照組)增高,但24~48小時後則使之降低。黃芩酊劑、煎劑對在位腸管有明顯的抑製作用,酊劑可拮抗毛果芸香鹼引起的腸管運動增強現象,切斷迷走神經後並不影響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腸段進行解痙的效價測定,漢黃芩素只有弱的解痙作用,黃芩甙元則無解痙效力。

⑦鎮靜作用
黃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發活動,作用強度與劑量有關,黃芩煎劑可抑制小鼠陽性條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於它加強了皮層抑制過程所致,可用於神經興奮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壓患者。

⑧其他作用
黃芩根莖的酊劑靜脈注射,對士的寧中毒的蛙、貓、狗,可消除強直性痙攣的症狀,並使動物免於死亡。黃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寧中毒死亡率,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數致死量約2.5倍。從測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組含量較高,黃芩甙次之,黃芩甙元最低。

【毒性】黃芩毒性極低,煎劑給兔灌胃,醇提取液靜脈注射,僅呈活動減弱,黃芩浸劑4克/公斤給狗灌胃8周,亦未見任何毒性反應,如將黃芩浸劑2克/公斤靜脈注射於健康兔,先表現鎮靜,以後死亡,可見靜脈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黃芩提取物肌肉及靜脈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細胞總數短時間內顯著降低。

【炮製】黃芩:揀去雜質,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潤透後切片曬干(注意避免曝曬過度發紅)。酒黃芩:取黃芩片噴淋黃酒,拌勻,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每黃芩100斤,用黃酒10~15斤)炒黃芩:取黃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為度,取出,放涼。黃芩炭:取黃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邊緣帶黑色為度,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干。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葯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心、肺、膽、大腸經。

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陽明經。"

②《綱目》:"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

③《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大腸、膀胱、膽四經。"

【功用主治】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①《本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②《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④《葯性論》:"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疞痛,心腹堅脹。"

⑤《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⑥《珍珠囊》:"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

⑦李杲:"治發熱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⑨《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⑾《科學的民間葯草》:"外洗創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①《葯對》:"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②《本草經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選方】①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黃芩散)

②瀉肺火,降膈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氣管炎:黃芩、葶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葯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濾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並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節pH為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生黃色沉澱,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澱物裝入布袋中加水過濾,烘乾,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⑤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芩,酒浸透,曬干為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三兩,芍葯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黃芩湯)

⑦治淋,亦主下血: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溫服。(《聖惠方》黃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黃芩,為細末。每服一錢,燒秤錘淬酒調下。(《本事方》)

⑩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後,天癸卻行,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⑾安胎:白術、黃芩、炒曲。上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⑿治肝熱生翳,不拘大Z"bJL: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末。每服三錢,以熱豬肝襄吃,溫揚送下,日二撮。忌酒,面。((衛生家寶方))

⒀治眉眶痛,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漫,炒)、白芷。上為末,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⒁治灸瘡血出:酒炒黃芩二錢。為末,酒服。((怪證奇方》)

⒂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敷之。((G陰沸驗方))

⒃治產後血渴,飲水不止:黃芩(新瓦上焙乾)、麥門冬(去心)各半兩。上件,細切。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倘氏家藏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黃芩煎液,1歲以下每天6毫升,1歲以上8~10毫升,5歲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經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氣管炎11例,急性扁桃體炎1例。治後體溫降至正常、症狀消失者51例,無效12例。體溫多在3天內恢復正常,症狀消失多為4天。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黃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開水10斤,攪拌浸泡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8斤。將煎液緩緩加入石灰水中,邊加邊攪拌,至pH呈7~8為止。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治療35例,臨床治癒2例,顯效16例。對單純型療效較好。

③治療急性菌痢
取黃芩、訶子等量,以明礬沉澱法提製成粉。每次2克,日服4次,小兒酌減。對症治療:失水者補液,高熱者配合解熱劑。治療100例,平均2.5天症狀消失,3.3天大便鏡檢正常,4.3天大便培養轉陰,5.3天臨床治癒。

④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取黃芩、銀花、連翹等量,分別製成黃芩素及銀花、連翹浸膏,混合製成片劑,每片重0.5克,相當於生葯3.7克。每次10~15片,6小時服1次,小兒酌減。共治65例,其中一個地區收治59例,治癒58例;另一地區收治6例,失敗4例,療效差異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葯後,開始降溫時間平均為7.5小時,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8天,臨床症狀和體征大多在2~5天內減輕或消失。以對中、輕度病人療效較好,退熱較快,對重度晚期病人退熱較慢,療效較差。服葯期間未見嚴重毒性反應,僅少數病例有輕微惡心、嘔吐及腹瀉現象,停葯後即可消失。

⑤治療傳染性肝炎
將黃芩的提取物-黃芩素裝膠囊,每粒0.25克。每次2粒,日服3次,兒童酌減。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27例,自覺症狀和體征均於1月內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其中治療半月,谷丙轉氨酶即降至正常者佔74.1%。亦有用黃芩素針劑,每日肌注2毫升(含黃芩素40毫克),1個月為一療程,治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癒4例,顯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盤組織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劑,治療遷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癒4例,顯效1例,有效2例;治療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癒13例,顯效6例,有效14例,無效14例。未見明顯副作用。

⑥治療腎炎、腎盂腎炎
用黃芩提取物製成5%黃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兒童減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療期間除配合卧床休息、低鹽飲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葯物。結果急性腎炎11例,治癒(臨床症狀完全消失;復查尿液兩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轉(臨床症狀完全消失,復查尿液僅有少量紅、白細胞)5例;腎盂腎炎9例,治癒、好轉(標准同上)各4例,1例用葯10天無變化。療程最長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癒病例臨床症狀的消失時間平均為9天,尿檢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5.6天。黃芩治療腎病所以奏效,可能與其具有抗菌、降血壓、利水等作用有關。

⑦治療高血壓病
將黃芩製成20%的酊劑,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療51例,服葯前血壓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葯1~12月後血壓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佔70%以上。一般臨床症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據觀察,本葯雖經較長時期服用,仍能發揮繼續降壓作用。無明顯副作用。

此外,以黃芩煎荊預防猩紅熱,黃芩含片預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名家論述】①《葯對》:"黃芩,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

②《本草圖經》:"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③《醫學啟源》:"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葯。泄肺中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雲,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風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

④張元素:"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黃芩與芍葯、甘草同用。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芩,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葯,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葯用之。"

⑤李杲:"黃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黃芩、白術乃安胎聖葯,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葯,能降火下行,白術能補脾也。"

⑦《綱目》:"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泄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大陰、少陽六經典。蓋黃芩氣寒味苦,苦人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楊士瀛《直指方》雲,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黃芩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熱,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葯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術安胎。"

⑧《本草經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濕熱也,黃疸、腸澼、泄痢,皆溫熱勝之病也,折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入血室,令人經閉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而為癰腫潰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別錄》消痰熱者,熱在胸中,則生痰火,在少腹則絞痛,小兒內熱則腹痛,胃中濕熱去,則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熱在陰分也;其治往來寒熱者,邪在少陽也;五淋者,濕熱勝所致也;苦寒清肅之氣勝,則邪氣自解,是伐其本也。""黃芩為苦寒清肅之葯,功在除熱邪,而非補益之品,當與黃連並列,雖能清熱利濕消痰,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之。"

⑨《本草匯言》:"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上焦之火,山梔可降,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

⑩《葯品化義》:"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膈上熱痰,咳嗽喘急,目赤齒痛,吐衄失血,發斑發黃,痘疹瘡毒,以其大能涼膈也。其條芩體重主降,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閉結,小便淋濁,小腹急脹,腸紅痢疾,血熱崩中,胎漏下血,挾熱腹痛,譫語狂言,以其能清大腸也。"

⑾《本經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為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泄蘊著,一主風木客邪,一主濕土蘊著,詎可混論。芩雖苦寒,畢竟治標之葯,惟軀殼熱者宜之,若陰虛伏熱,虛陽發霉,可輕試乎?其條實者兼行沖脈,治血熱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熱,經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⑿《本經疏證》:"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桂枝湯);血分熱結者,與芍葯為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蟅蟲丸、奔豚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葯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巳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葯,能泄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

B. 黃芩主要成分

含多種黃酮類化合物, 主要為黃芩甙(calin), 黃芩素(calein), 漢黃芩甙(wogonoside), 漢黃芩素(wogonin), 7-甲氧基黃芩素, 7-甲氧基去甲基漢黃芩素, 黃芩黃酮Ⅰ, 黃芩黃酮II

C. 什麼是黃芩

【葯 名】:黃芩

【拼 音】:HUANGQIN休

【英文名】:Baical Skullcap Root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功 效】: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

【主 治】: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痘,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性味歸經】:苦,寒。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大寒,無毒。」③《葯性論》:「味苦甘。」

入心、肺、膽、大腸經。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陽明經。」②《綱目》:「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③《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大腸、膀胱、膽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未撒。

【用葯忌宜】:」②《本草經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葯物配伍】:《葯對》:「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配柴胡,通調表裡,和解少陽;配白術,清熱安胎;配半夏,苦降辛開;配黃連,清熱燥濕;配枳實、厚朴,消食和胃。

【別 名】:腐腸(《木經》)、黃文、虹勝、經芩、印頭、內虛(《吳普本草》)、奼葿(《廣雅》)、空腸(《別錄》)、元芩、土金茶根(《東北葯植志》)、印頭、妒婦(《吳普本草》)、子芩、鼠尾芩(《陶弘景》)、條芩(《本草綱目》)、尾芩(《唐本草》)葯材黃芩又名:空心草、黃金茶。下列同屬植物:①粘毛黃芩,又名:黃花黃芩。② 滇黃芩又名:西南黃芩。

【處方名】:黃芩、條芩、子芩、片芩、枯芩、淡芩、淡黃芩、酒芩、酒黃芩、黃芩炭、炒黃芩、炒條芩

處方中寫黃芩、條芩、子芩、枯芩、淡芩、淡黃芩均指生黃芩。為原葯材去雜質曬干,蒸透(或清水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偏於清熱。

酒黃芩又名酒芩。為黃芩片用黃酒噴灑拌勻,稍潤,放鍋內微炒入葯者。偏清上焦。

黃芩炭為黃芩片放鍋內炒至外面呈黑色,裡面帶黃心,存性,噴灑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入葯者。偏於止血。

【商品名】:枯黃芩:又名枯芩、片芩、片黃芩。為老根斷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狀者。

黃芩瓣:為中空而不堅實,呈劈破狀者。

條芩:又名條黃芩、子黃芩、子芩、嫩黃芩、嫩芩。為外呈黃色、中實色青的細條嫩根。

大枝芩:為體形粗大、空心多者。

枝芩:為形體較小、空心少者。

尖芩:為形體細小或折斷的尾部。

瓣芩:為黃芩破碎的片塊。

熱河黃芩:又稱北芩。為產於河北承德和內蒙古昭蒙者。品質最優。銷往全國,並供出口。其中最上等者稱「大條」,主供出口。

東芩:為產於山東者。品質亦佳。主銷江浙一帶,亦銷全國。

以上商品以根條粗長、乾燥、堅實、色黃者為佳。

【葯用部位】:本植物的果實(黃芩子)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四川、雲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下列同屬植物亦同供葯用:①粘毛黃芩分布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滇黃芩分布四川、雲南等地。③甘肅黃芩分布甘肅、陝西及山西。④薄葉黃芩分布東北至寧夏等地。 ⑤麗江黃芩分布雲南西北部。⑥川黃芩莖高1o~30厘米,葉片大多為卵形。花冠白色、緣白色至紫色、紫藍色。小堅果卵球形,具瘤。分布四川西部。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春季至夏初採收(秋季亦可)。選生長3~4年的植株。將根挖出後除去莖苗、須根及泥上,曬至半干時撞去栓皮,再曬至全乾。

【拉丁名】:葯材Radix Scutellariae 原植物黃芩Scutellaria calensis Georgi,同屬植物: ①粘毛黃芩Scutellaria viscila Bge.,②滇黃芩Sratellaruaamoena C.H.Wright, ③甘肅黃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is,④薄葉黃芩Scutellaria ikonnikovii juz. , ⑤麗江黃芩Scutella ria likiangensis Diels,⑥川黃芩Scutellariahypericifolia Levl.,

【炮製方法】:黃芩:揀去雜質,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潤透後切片曬干(注意避免曝曬過度發紅)。酒黃芩:取黃芥片噴淋黃酒,拌勻,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每黃芩100斤,用黃酒10~15斤)炒黃芩:取黃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為度,取出,放涼。黃芩炭:取黃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邊緣帶黑色為度,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干。

【考 證】:出自《吳普本草》:「黃芩,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莖空,中或方員,高三、四尺,四月花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至九月采。」②《別錄》:「黃芩生秭歸川穀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陰干。」③陶弘景:「黃芩,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惟取深色堅實者為好。」④《綱目》:「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雲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

【生葯材鑒定】:乾燥根呈倒圓錐形,扭曲不直,長7~27厘米,徑約1~2厘米。表面深黃色或黃棕色。上部皮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皮細,有順紋或細皺絞,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狀支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深黃色,中間有棕紅色圓心。老根斷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狀,習稱「枯黃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堅硬,呈劈破狀者,習稱 「黃芩瓣」。根遇潮濕或冷水則變為黃綠色。無臭,味苦。以條粗長、質堅實、色黃、除凈外皮者為佳。條短、質松、色深黃、成瓣狀者質次。主產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陝西等地。此外,遼寧、黑龍江亦產。四川、雲南所產的黃芩,為植物滇黃芥的根。葯材外形相似,但較細,直徑一般約0.5~1厘米,常有分枝,斷面為極明顯的黃綠色,質量較差。顯微鑒定: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至20餘列木栓細胞,外緣多破裂。皮層多夾窄,細胞多切向排列;有纖維及石細胞。韌皮部較廣;纖維及石細胞較多,單個散在或數個群。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束呈層狀排列;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周圍有木纖維束;木射線較寬;老根中央常有1至多個同心狀的木栓組織環。粉末:深黃色。①韌皮纖維微黃色,梭形,兩端尖或鈍圓,長51-200(-271) μm,直徑9- 33μm,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②石細胞類方形、類圓形、橢圓形、類三角形、紡錘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4-48μm,長約85(-160)μm,壁厚至24μm;偶見黃棕色石細胞,類圓形,直徑約66μm。③紡錘形木薄壁細胞常於導管旁,壁稍厚,非木化,細胞中部有菲薄橫隔。④韌皮薄壁細胞紡錘形或長圓形,壁有時連珠狀增厚。⑤網紋、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72μm,導管分子較短,端壁傾斜,常延長成尾狀;有時呈扭曲狀。⑥木纖維細長,壁稍厚,具斜紋孔或具緣紋孔。另有澱粉粒,木栓細胞。

【中葯化學成分】:根含黃芩甙(calin)4.0%-5.0%、黃芩素(calein)、漢黃芩甙(wogonoside)、漢黃芩素(wogonin)、黃芩新素(neocalein)、7-甲氧基黃芩素(7-methoxycalein)、 7-甲氧基去甲基漢黃芩素(7-methoxynorwogonin)、木蝴蝶素A(oroxylin A)、黃芩黃酮 Ⅰ(skullcapflavoneⅠ,5,2ˊ-二羥基-6,8-二甲氧基黃酮)、 黃芩黃酮Ⅱ(skullcapflavone Ⅱ,5,2ˊ-二羥基-6,7,8,6ˊ-四甲氧基黃酮)。黃芩黃酮Ⅰ結構現修訂為黃芩黃酮Ⅰ5,2ˊ -二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另報道尚含木蝴蝶素A葡萄糖醛酸甙、5,7-二羥基-6,8,2ˊ, 3ˊ-四甲氧基黃酮、5,8,2ˊ-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5,8,2ˊ-trihydroxy-7- methoxyflavone)、5,8,2ˊ-三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8,2ˊ-trihydroxy-6,7- dimethoxyfla-vone)、5,7,4ˊ-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5,7,4ˊ-trihydroxy-6- methoxyflavone)、二氫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和白楊素(chrysin)。此外。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酸。

【中葯化學鑒定】: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迴流加熱15min,濾過,取濾液1ml,加醋酸鉛試液2- 3滴,即生成桔黃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鎂粉少許及鹽酸3-4滴,顯紅色(檢查黃酮類)。

D. 黃芹的葯理是什麼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心、肝、膽、大腸經。功效: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血,安胎。
化學成分:含黃芩素、黃芩苷、黃芩黃酮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另含苯乙醇葡萄糖苷、14種氨基酸、揮發油及甾醇類。
葯理作用:1、對多種球菌和桿菌及真菌有抑製作用。2、有抗炎作用。3、對皮膚過敏反應有明顯抑製作用。4、有顯著降壓作用。5、可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6、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並具有抗凝作用。7、有抗氧化作用。8、有鎮靜、解熱作用。9、有保肝作用。10具有抗腫瘤作用。

E. 黃芩長啥樣

看看黃芩長什麼樣

黃芩的根入葯,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



黃芩的根入葯,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產生抗葯性。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黃芩圖片,看看黃芩到底長什麼樣?
一、黃芩圖片
1、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肉質,徑達2厘米,伸長而分枝。莖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徑2.5-3毫米,鈍四棱形,具細條紋,近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綠色或帶紫色,自基部多分枝。葉堅紙質,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0.5~1.2厘米,頂端鈍,基部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無毛或疏被貼生至開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較淡,無毛或沿中脈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點,側脈4對,與中脈上面下陷下面凸出;葉柄短,長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總狀,長7~15厘米,常再於莖頂聚成圓錐花序;花梗長3毫米,與序軸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葉,上部者遠較小,卵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11毫米,近於無毛。花萼開花時長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緣被疏柔毛,內面無毛,果時花萼長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紅至藍色,長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內面在囊狀膨大處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顯膝曲,中部徑1.5毫米,至喉部寬達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7.5毫米,兩側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對較長,具半葯,退化半葯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葯,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狀毛;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前對在內側後對在兩側被小疏柔毛。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花盤環狀,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後方延伸成極短子房柄。子房褐色,無毛。小堅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徑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生長習性1)根的生長:黃芩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長正常,其主根長度、粗度、鮮重和乾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黃芩苷含量較高。第四年以後,生長速度開始變慢,部分主根開始出現枯心,以後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黃芩幾乎所有主根及較粗的側根全部枯心,而且黃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2)莖、葉生長:出苗後,主莖逐漸長高,葉數逐漸增加,隨後形成分枝並現蕾、開花、結實。5~6月為莖葉生長期,一年生黃芩主莖約可長出30對葉,其中前五對葉每4~6天長出1對,其後葉片每2~3天長出1對。3)開花結果:一年生植株一般出苗後2個月開始現蕾,二年生及其以後的黃芩,多於返青出苗後70~80天開始現蕾,現蕾後10天左右開始開花,40天左右果實開始成熟,如環境條件適宜黃芩開花結實可持續到霜枯期。
3、生長環境生於向陽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黃芩野生於山頂、山坡、林緣、路旁等向陽較乾燥的地方。喜溫暖,耐嚴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溫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溫不致枯死,但不能經受40℃以上連續高溫天氣。耐旱怕澇,地內積水或雨水過多,生長不良,重者爛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種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質壤士,酸鹼度以中性和微鹼性為好,忌連作。
二、中葯黃芩圖片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calensisGeorgi的乾燥根。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陝西等地。春、秋兩季採挖,去除須根及泥沙,曬後撞去粗皮,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曬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葯性】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應用】1.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燥濕,善清肺胃膽及大腸之濕熱,尤長於清中上焦濕熱。治濕溫、暑濕證,濕熱阻遏氣機而致胸悶惡心嘔吐、身熱不揚、舌苔黃膩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葯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若配黃連、乾薑、半夏等,可治濕熱中阻,痞滿嘔吐,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若配黃連、葛根等葯用,可治大腸濕熱之泄瀉、痢疾,如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若配茵陳、梔子,可治濕熱黃疸。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本品主入肺經,善清瀉肺火及上焦實熱,用治肺熱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單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蘇子,可治肺熱咳嗽氣喘,如清肺湯(《萬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熱咳嗽痰多,如黃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本品苦寒,清熱瀉火力強,配薄荷、梔子、大黃等,可用治外感熱病,中上焦熱盛所致之高熱煩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黃脈數者,如涼膈散(《和劑局方》)。3.血熱吐衄。本品能清熱瀉火以涼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大黃用,如大黃湯(《聖濟總錄》)。本品經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證,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熱便血;配當歸,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醫鑒》)。4.癰腫瘡毒。本品有清熱瀉火,清解熱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熾盛之癰腫瘡毒,常與黃連、黃柏、梔子配伍,如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若治熱毒壅滯痔瘡熱痛,則常配黃連、大黃、槐花等葯用。5.胎動不安。本品具清熱安胎之功,用治血熱胎動不安,可配生地黃、黃柏等葯用,如保陰煎(《景岳全書》);若配白術用,可治氣虛血熱胎動不安,如芩術湯(《醫學入門》);若配熟地黃、續斷、人參等葯用,可治腎虛有熱胎動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岳全書》)。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鑒別用葯】黃芩分枯芩與子芩。枯芩為生長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體輕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熱咳嗽痰黃;子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體實而堅,質重主降,善瀉大腸濕熱,主治濕熱瀉痢腹痛。【古籍摘要】1.《神農本草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2.《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咳,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萎、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現代研究】1.化學成分:本品含黃芩苷元、黃芩苷、漢黃芩素、漢黃芩苷、黃芩新素、苯乙酮、棕櫚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黃芩酶、β-谷甾醇等。2.葯理作用:黃芩煎劑在體外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霍亂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黃芩苷、黃芩苷元對豚鼠離體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均有緩解作用,並與麻黃鹼有協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細血管通透性;本品還有解熱、降壓、鎮靜、保肝、利膽、抑制腸管蠕動、降血脂、抗氧化、調節cAMP水平、抗腫瘤等作用;黃芩水提物對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製作用。3.臨床研究:結合傳統用本品治療肺熱咳嗽,現代臨床常用以治療小兒肺炎、支氣管炎等;用黃芩、金銀花,水煎服,治療麥粒腫150例,一般1—2日即愈(山東醫葯,1989,1:22);用雙黃連粉針劑(由黃芩、金銀花、連翹組成),加入生理鹽水中緩慢靜脈滴注,治療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33例,痊癒30例(中華皮膚科雜志,1999,6:412);用以黃芩為主葯,配玄參、麥冬、石斛、三棱製成的皰疹I號口服液口服,治療帶狀皰疹157例,其疼痛緩解及消失時間明顯短於龍膽瀉肝顆粒對照組,後遺症的發生率亦少於對照組(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2001,6:388);此外,臨床上還用黃芩等制劑治療高血壓、病毒性肝炎、流腦帶菌者、沙眼等。

F. 黃芩的來源是什麼,其化學成分主要是什麼,在加工炮製中應該注意什麼,為什麼

黃芩生於向陽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產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甘肅,陝西,山西,山東,四川等地,中國北方多數省區都可種植。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俄羅斯。

化學成分

黃芩根含黃酮類化合物:黃芩素(calein),黃芩新素(neocalein),即黃芩黃酮Ⅱ(skullcapflavoneⅡ),黃芩甙(calin),漢黃芩素(wogonin),漢黃芩甙(wogono-side),木蝴蝶素A(oroxylin,oroxylin A),7-甲氧基黃芩素(7-methoxc alein),黃芩黃酮(skullcapflavone)Ⅰ,二氫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白楊素(chrysin),2,5,8-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2,5,8-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2,5,8-三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2,5,8-tri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4,5,7-三羥基-6-甲氧基黃烷酮(4,5,7-trhydroxy-6-methoxyflavanone),2,3,5,6,7-五羥基黃烷酮(2,3,5,6,7-pentahydroxyflavanone),漢黃芩素-5-β-D-葡萄糖甙(wogonin-5-β-D-glucoside),2-(3-羥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醯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白楊素-6-C-α-L-阿拉伯糖甙(chrysin-6-C-β-D-glucoside-8-C-β-L-arabinoside),白楊素-6-C-α-L-阿拉伯糖甙-8-C-β-D-葡萄糖甙(chrysin-6-C-α-L-arabi-noside-8-C-β-D-glucoside),(2S)-2,5,6,7-四羥基黃烷酮〔(2S)-25,6,7-terahydroxyflavanone〕,5,7,2,6-四羥基黃酮(5,7,2,6-tetrahydroxyflavone),5,8-二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8-dihydroxy-6,7-drimethoxyflavone),5,7,4-三羥基-8-甲氧基黃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ucuronide),5,7,2-三羥基甲氧基黃酮(5,7,2-trihyroxy-6-methoxyflavone),5,2-二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5,2-d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5-閎基-7,8-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去甲漢黃芩素(norwogonin),二氫黃芩素(dihydro-calin),5,7,2-三羥基黃酮(5,7,2-trihydroxyflavone),5,7,2-三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5,7,2-tri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5,7,2,5-四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即粘毛黃芩素Ⅲ(5,7,2,5-tetra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vis-ciiin Ⅲ,5,2,5-三羥基三甲氧基黃酮(5,2,5-tr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黃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lein-7-O-β-D-gluranoside),5,7,2-三羥基-8-甲氧基黃酮(5,7,2-trhiyroxy-8-methoxyflavone),5,7,2,3-四羥基黃酮(5,7,2,3-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閎基黃酮(5,7,2,3-tetrahydroxyflavone),3,5,7,2,5,6-五羥基黃酮(3,5,7,2,5,6-pentahydroxyflavone)即粘毛黃芩素Ⅰ(viscilin Ⅰ),(2S)-7,2,6-三羥基-5-甲氧基黃烷酮〔(2S)-7,2,6-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e〕,2,6,2,4-四羥基-6-甲氧基查爾酮(2,6,2,4-tetrahydroxy-6-methoxychalcone),5,7,2,5-四羥基黃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左旋聖草素(eriodictyol),半枝蓮種素(rivularin)及粘毛黃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lin Ⅲ-2-O-β-D-glucoplyranoside)等。另外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豆甾醇(stigmasterol)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G. 黃芩在儲存過程中,為什麼會變綠,它的化學成分有何變化用化學式表達

黃芩在夏季、高溫、多濕的條件下,極易變質,減失療效。黃芩變質主要是由於黃芩中有水解黃芩苷的酶,在溫熱、潮濕的條件下,這種酶將黃芩苷水解成黃芩素,由於氣單化的原因,黃芩素有轉化為漢黃芩素,呈鮮綠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綠芩。由於黃芩中主要有效成分黃芩苷的轉變,黃芩也就失去一具療效。我們利用微波法處理黃芩,滅活黃芩中的水解酶,然後再密封保存,便可以保證黃芩的質量不受溫熱和潮濕條件的影響而變質

H. 我想知道黃芪黃芩黃苓的區別呀

黃 芪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葯。它的主要葯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症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葯,主葯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葯。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癒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芩

黃芩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根,性味苦寒,人心、肺、膽、大腸及小腸經。功效為清熱燥濕、止血、安胎。主治肺熱咳嗽、濕熱下痢、胎動不安及血熱妄行諸症。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黃芩含有黃芩甙和黃芩新素等成分。它的抗菌譜較廣,對多種細菌、皮膚真菌、鉤端螺旋體等,都有抑製作用。即使是對青黴素等抗生素產生抗葯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黃芩仍然極其敏感。
黃芩還有降血壓、鎮靜、利尿、利膽、解除平滑肌痙攣等作用。此外,在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傳染性肝炎、慢性氣管炎、急性菌痢、腎盂腎炎等病,也有理想的療效。
黃芩生用抗菌功效最好。單用,取黃芩10-20克,用水煎湯飲服有清熱、消炎、止血作用。不宜多服、久服。

閱讀全文

與黃芩的化學成分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