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范圍和項目分別有哪些
你好多睦健康為您解答:伴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品質不斷提高,生活中的疾病類型也越來越多,身體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隨著醫療技術的越來越進步,核磁共振是近年來較為常見的一個檢查方式,核磁共振可以檢查什麼呢?下面康康小編給大家講一講關於核磁共振檢查的內容:
核磁共振,又稱為磁共振成像,一種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一種。核磁共振其實是一種物理現象,現在被廣泛運用於物理,化學,生物和醫學檢查等各個領域上,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當人體處於一種特殊的磁場中會發生核共振並且在此期間還會吸收能量並發出特定的頻率,而這種特定的頻率經過專門的儀器收入,射電信號會由電子計算機處理成為一種圖像,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擺脫了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傷害,又有較為准確的分析力,可以多方位成像,現如今也被醫學界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並已經成為一種成熟臨床疾病的診斷方式,而且對有些疾病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
核磁共振檢查范圍
一般來說,核磁共振可以用於檢查以下疾病:首先可以檢查心血管疾病,可用於心臟病,心包腫瘤和心積液等疾病的診斷,而且對神經系統病變如胎兒先天畸形和腦梗塞疾病也可以較為准確的檢查出來,及時的發現早期病變。核磁共振對腹部疾病,比如肝癌,肝囊腫等疾病的診斷也較好。
核磁共振還可以檢查出骨骼與關節方面的問題,對於骨內感染,腫瘤或外傷診斷以及一些細微的骨挫傷有著較高的診斷價值。雖然核磁共振和有很多好處,也可以較好地檢查出一些疾病,而且正確率高,但是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做核磁共振的。
在做核磁共振之前也需要注意到以下幾點問題:
1、首先是核磁共振儀器無論在不工作時都是存在著強大的磁場,對於正在檢查的患者來說,核磁共振儀器會有比較大的磁場出現。
2、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時,患者會相當於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內。有幽閉恐懼症的患者,其實是不建議做核磁共振。
3、對於懷孕期間的女性也應該盡量減少做核磁共振的次數,因為不確定核磁共振的磁場是否會對體內胎兒有一定的影響。
4、一些金屬製品是嚴禁帶入核磁共振檢查室中,而體內有鋼釘,鋼板,心臟起搏器和假肢的檢查者來說是嚴禁做核磁共振的,因為這些金屬會與核磁共振本身所有的磁場有互相吸引的特性,會影響檢查儀器的正常工作。
如果有這發面的需要,您可以聯系多睦健康呢!
② 核磁共振主要用於研究什麼
1946年發現核磁共振現象後,到1972年,核磁共振主要被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用於研究分子的結構。1973年,英國學者勞特布爾在主磁場內附加一個不均勻的磁場,並逐點地誘發核磁共振無線電波,然後對這些一維投影值進行組合,從而獲得了一幅二維的核磁共振圖像。1974~1978年,英國諾丁漢大學和阿伯丁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研製核磁共振圖像系統方面取得較大進展。1978年5月28日,他們取得了第一幅人體頭部的核磁共振圖像,1980年下半年取得了第一幅胸、腹部圖像。從此,英國、美國、聯邦德國、荷蘭、日本等國紛紛投入主要技術力量從事核磁共振系統研製。到1982年底,已有許多醫院和科研單位,把這種圖像技術應用到臨床診斷和其他醫學領域的研究中去。
③ 什麼是「核磁共振法」「紅外光譜法」「質譜法」「透射電子顯微鏡法」適用於哪些范圍
核磁共振波譜法主要用於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結構分析;紅外光譜法是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質譜法分析離子可獲得化合物的分子量、化學結構、裂解規律和由單分子分解形成的某些離子間存在的某種相互關系等;透射電子顯微鏡在材料科學 、生物學上應用較多,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時的樣品需要處理得很薄。
核磁共振波譜法是研究處於強磁場中的原子核對射頻輻射的吸收,從而獲得有關化合物分子結構信息的分析方法。以1H核為研究對象所獲得的譜圖稱為氫核磁共振波譜圖;以13C核為研究對象所獲得的譜圖稱為碳核磁共振波譜圖。核磁共振波譜與紅外吸收光譜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已成為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結構分析強有力的工具之一。近年來,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技術發展迅速,超導核磁、二維和三維核磁一脈沖傅里葉變換核磁等技術的應用也日益廣泛。http://ke..com/link?url=_0kY3GGdh-ZoPbi2R8JbFKrP14ZH_yvIbuK
紅外光譜法又稱「紅外分光光度分析法」。是分子吸收光譜的一種。根據不同物質會有選擇性的吸收紅外光區的電磁輻射來進行結構分析;對各種吸收紅外光的化合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一種方法。物質是由不斷振動的狀態的原子構成,這些原子振動頻率與紅外光的振動頻率相當。用紅外光照射有機物時,分子吸收紅外光會發生振動能級躍遷,不同的化學鍵或官能團吸收頻率不同,每個有機物分子只吸收與其分子振動、轉動頻率相一致的紅外光譜,所得到的吸收光譜通常稱為紅外吸收光譜,簡稱紅外光譜「IR」,。對紅外光譜進行分析,可對物質進行定性分析。各個物質的含量也將反映在紅外吸收光譜上,可根據峰位置、吸收強度進行定量分析。http://ke..com/link?url=-vdVF4m_qVyAw2rS1HclCZpQL1ma1Ha
質譜法(Mass Spectrometry,MS)即用電場和磁場將運動的離子(帶電荷的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有分子離子、同位素離子、碎片離子、重排離子、多電荷離子、亞穩離子、負離子和離子-分子相互作用產生的離子)按它們的質荷比分離後進行檢測的方法。測出離子准確質量即可確定離子的化合物組成。這是由於核素的准確質量是一多位小數,決不會有兩個核素的質量是一樣的,而且決不會有一種核素的質量恰好是另一核素質量的整數倍。分析這些離子可獲得化合物的分子量、化學結構、裂解規律和由單分子分解形成的某些離子間存在的某種相互關系等信息。http://ke..com/link?url=5Aa0ZZ8WqrtR-py_
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TEM),可以看到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清的小於0.2um的細微結構,這些結構稱為亞顯微結構或超微結構。要想看清這些結構,就必須選擇波長更短的光源,以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1932年Ruska發明了以電子束為光源的透射電子顯微鏡,電子束的波長要比可見光和紫外光短得多,並且電子束的波長與發射電子束的電壓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說電壓越高波長越短。目前TEM的分辨力可達0.2nm。http://ke..com/link?url=RuGqHB--kOxqdJ6KcLh-#15
午禾科技http://www.wuhe.com.cn/
④ 11. 什麼是核磁共振什麼是核磁共振譜核磁共振譜在分析化學中有何作用
將磁性自旋原子放在強磁場中,原子核核自旋能級分裂,當電磁波的頻率一定時,便可引起核自旋能級的躍遷。
核磁共振主要用於測定有機物的化學結構和立體結構。
⑤ 核磁共振成像術有哪些方面的應用
194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伯塞爾和斯坦福大學的布洛克兩名教授分別發現了「核磁共振」的現象,並為此在195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個物理現象一經發現,立即受到高度重視,在一些領域里馬上得到應用。1972年,就有一些醫生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做醫療診斷的設想。經過大約10年的研究和實驗,此項技術日臻成熟,終於,在80年代,科學家將核磁共振原理同空間編碼技術、數學變換和電影電視影像技術結合,發明了一種嶄新的掃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術(簡稱MRI)。
MRI是一種比X射線成像更為優越的技術。它不需要通過放射線照射和掃描來形成影像,對人體更安全,可以說是徹底的無損傷檢查。它的工作原理頗復雜,讓我們簡略介紹一下吧。
我們知道,世上萬物均由原子組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圍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組成,原子核則是由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不帶電荷的中子組成。許多原子核的運動類似「自旋體」,不停地以一定的頻率自旋,如能設法讓它進入一個恆定的磁場的話,它就會沿著這磁場方向迴旋。這時如用特定的射頻電磁波去照射這些含有原子核的物體,物體就會吸收電磁波的能量,發生「共振」;當射頻電磁波撤掉後,吸收了能量的原子核又會把這部分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出來,即發射所謂「核磁共振」信號。
這種核磁共振信號攜帶著物質內部結構的大量信息。對這些信號進行測量和分析,可以進一步獲得此物質的物理和化學信息,比如密度、分布特點及組織的成分等。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核磁共振現象來了解物體內部的情況。
在人體中有著大量的水,有著許許多多氫原子,MRI就是利用人體中的氫原子,在強磁場內受到脈沖的激發後,所產生的核磁共振現象。在共振過程中,不同的組織器官的共振信號強度不同,恢復到激發前的平衡狀態所需的時間也不同,這些信息經過電子計算機的處理後形成不同的圖像。這種圖像很清楚,不僅可以提供人體清晰的解剖細節,而且還能提供組織器官和病灶細胞內外的物理、化學、生物和生物化學等方面的診斷信息,便於醫生據此作出診斷。
在做MRI檢查時,病人要拿掉身上各種帶金屬的物件,平躺在檢查床上,然後被徐徐送入診室,程序十分簡便。它不必使用任何造影劑,即可顯示出血管等微細結構。它還可以從任何方向做切層檢查,且成像有高度靈活性,解析度高,僅在短短的一二秒鍾內即可成像。
MRI不但能夠像CT一樣提供受檢部位解剖信息的圖像,還可以為我們提供有關組織生理生化信息的專門圖像,比CT更靈敏地分辨出正常或異常的組織,為我們清楚地顯示出病變的部位、范圍,常可在病變處器官的形狀、功能還未出現明顯改變之前,就向人們發出警告。所以它在對腫瘤的早期檢測及鑒別腫瘤的性質上有特別大的幫助。
MRI除了可以顯示任何方向截面解剖部位的病變外,還可以透過骨骼的屏障,獲得令人滿意的斷層圖像,所以在臨床應用中,MRI某些方面的功效明顯優於CT。可以說,MRI是一種比CT用途更廣泛的新型檢查儀器。
1995年2月,一個即將被執行死刑的美國犯人,為表示他對自己罪行的追悔和對世人的歉意,表示願將遺體獻給科學機構作研究之用。科學家在犯人被處決之前先用MRI對他的身體進行成像掃描,獲得許多圖像資料。在處決後又將他的遺體冷凍後從頭到腳切成2700片不及1毫米厚的薄片,再一一照相。科學家對這些相片與MRI獲得的斷層圖像作比較,從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這2700張斷面照片現已由德國慕尼黑的一家電子企業加工成光碟,它是世界上第一張詳細記錄人體內部結構圖像的光碟。它的問世,不僅可為醫學院提供史無前例的詳盡的人體解剖資料,對人們如何進一步用好、改進包括MRI在內的新型醫療檢查儀器,也會有很大的作用。
⑥ 什麼是核磁共振怎麼應用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
MR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
★小松博客原創整理.轉載請註明★
⑦ 核磁共振成像的化學領域應用
MRI在化學領域的應用沒有醫學領域那麼廣泛,主要是因為技術上的難題及成像材料上的困難,目前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在高分子化學領域,如碳纖維增強環氧樹脂的研究、固態反應的空間有向性研究、聚合物中溶劑擴散的研究、聚合物硫化及彈性體的均勻性研究等;
在金屬陶瓷中,通過對多孔結構的研究來檢測陶瓷製品中存在的砂眼;
在火箭燃料中,用於探測固體燃料中的缺陷以及填充物、增塑劑和推進劑的分布情況;
在石油化學方面,主要側重於研究流體在岩石中的分布狀態和流通性以及對油藏描述與強化採油機理的研究。
⑧ 核磁共振技術在物理化學方面有哪些應用
用於測定機物等效原類型數目1H核磁共振氫譜則等效氫原種類
⑨ 幾種有機小分子溶液動態性質的核磁共振研究
核磁共振(NMR)波譜技術不僅在結構分析中具有強大的功能,而且在動態過程研究方面也具有顯著的優勢。本論文運用NMR方法對幾種有機小分子在溶液中處於平衡狀態以及非平衡狀態下的一些動態過程進行了研究,涉及的方法有一維核磁共振譜,同核二維核磁共振譜,異核二維核磁共振譜,動態交換譜等。 本文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甲基-4-苯基-2-(2,4,6-三異丙基)苯磺醯胺基-丁-3-烯酸酯(MPSN)是一種含氮化合物,常被用作Aza-Diels-Alder(ADAR)反應前體。本課題運用1HNMR、13CNMR、COSY、gHMBC、gHSQC、NOESY等一系列核磁共振技術解析了其結構,並對其1H、13C化學位移進行了全歸屬。通過1H和13C的共振信號研究發現該化合物在溶液中存在兩種構象(a和b),這兩種構象存在著化學位移范圍內的慢交換。運用不同溫度下的1HNMR和EXSY譜分析計算得到構象交換過程的動力學及熱力學參數,並推導出構象交換可能是由C=N鍵的旋轉引起的。 二、三唑並嘧啶類雜環衍生物由於其分子結構中同時含有三唑和嘧啶這兩類重要的活性結構單元,因而表現出了廣泛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1,2,4-三唑並[1,5-a]嘧啶類化合物在鹼催化下能夠發生開環反應,但是其開環活性部位尚不清楚。本課題用核磁共振技術研究了三唑並嘧啶化合物BMTP在鹼催化條件下的氫氘交換過程,並研究了溫度和鹼濃度對BMTP氫氘交換的影響。結果顯示隨著溫度或者鹼濃度的升高,潛在開環活性部位的質子發生氫氘交換的速率都是增大的;但是在相同的條件下,它們的氫氘交換速率各不相同,這為開環反應機制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水合紅菲繞啉二磺酸鈉(DSBPNa2),常作為水溶性金屬配合物的配體使用。然而,在市面上該化合物通常標示為同分異構體形式出售。人們對這類由於異構體混合物而合成的其他金屬配合物的化學性質和結構都很少關注。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二磺酸根鄰菲啰啉(DSBP2-)的雙環金屬化銥配合物,他們分別是Ir(L)2DSBPNa,L=2-phenylpyridine(ppy),2,4-difluorophenylpyridine(fppy)和l-phenylisoquinoline(piq),這些化合物是新型水溶性電化學發光物質。運用1HNMR、13C NMR、COSY、gHMBC、gHSQC、NOESY等一系列核磁共振技術解析了其結構,並對其1H、13C化學位移進行了全歸屬,指認出磺酸根在這些配體中的位置,很好的表徵了含有二磺酸根鄰菲噦啉配體的金屬配合物。 四、金屬鈀催化C-N偶聯反應是構建碳氮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已經被廣泛用於具有活性的生物醫葯中間體的合成。
⑩ 核磁共振儀的作用(高中化學)
用於測定有機物分子中等效原子的類型和數目。如果是¹H核磁共振氫譜法,則是等效氫原子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