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化學變化 舉例說明
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如鐵的生銹、鎂條能燃燒生成氧化鎂、水能電解出氧氣和氫氣、氫氣能還原氧化銅成銅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宏觀上可以看到各種化學變化都產生了新物質,這是化學變化的特徵。但要注意跟物理變化的區別,物理變化也常伴有放出氣體(啟開汽水瓶蓋)、產生沉澱物(明礬凈水)等,只是沒有新物質生成。
化學變化的種類:
1、氧化反應: 還原劑(反應物)→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偏離→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產物。
2、還原反應: 氧化劑(反應物)→得電子或共用電子對偏向→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產物。
(1)怎麼來判斷反應物能發生化學反應擴展閱讀:
化學變化的特點
1、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個數沒有變化,僅僅是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結合方式發生了改變,原子是化學變化的最小微粒。
2、對於分子構成的物質來說,就是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物質的化學性質需要通過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可以利用使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來研究物質的化學性質,製取新的物質。
3、化學變化常伴有光、熱、氣體、沉澱產生或顏色氣味改變等表現現象發生,可以參照這些現象來判斷有無化學反應發生。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種類不同可以把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分解、置換和復分解4種基本類型。
4、物體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是化學性質。
5、化學變化里一定包含物理變化,物理變化里一定沒有化學變化。
2. 化學中怎麼判斷兩種物質能不能發生反應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反應物溶於水(或有酸參加的另一種溶於酸),生成物有沉澱、氣體或水。
如強制弱,強酸強鹼制出弱酸弱鹼,這樣就能反應,反過來弱酸弱鹼就不能制強酸強鹼。也可運用相對氧化還原性強弱來判斷,同樣是強制弱。但是具體物質間能否反應還要看實際是否有這樣的反應,不能用這些規律去捏造不存在的反應。
化學放映伴隨著物質和能量的變化。所以判斷兩種物質是發生化學反應,本質是看有沒有新物質生成,並伴有能量的變化(發光﹑放熱),新物質的形態(氣體和沉澱)也是要關注下的。
實質
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在反應中常伴有發光、發熱、變色、生成沉澱物等。判斷一個反應是否為化學反應的依據是反應是否生成新的物質。根據化學鍵理論,又可根據一個變化過程中是否有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生成來判斷其是否為化學反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化學反應
3. 怎樣判斷任意兩個物質能不能發生化學反應
有點復雜,沒有長篇大論是講不清楚的,先簡單說說吧
化學反應中有兩個核心問題(1)熱力學問題或平衡問題;(2)動力學問題,即化學反應速率問題。
熱力學問題強調:化學反應的動力是能量問題,即生成穩定性更高的物質,同時有能量釋放。即能量上有利的反應是可以進行的。
但能量上不利的反應是不是就一定不能進行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還有反應條件設計,改變反應條件,使反應進行,這就是外界給它做功,使反應顛倒過來,通過平衡的移動來實現。
舉個例子吧:2Na + Cl2 = 2NaCl,這個反應正向進行容易,因為在能量上非常有利;而反過來:
2NaCl = 2Na + Cl2 就不能進行了。但可以通過外界給它做功,如電功輸入,熔鹽電解,這個反應就可以進行了。
再看一個例子:NaH2PO4 + HCl = H3PO4 + NaCl,這個反應正向容易進行,因為能量上有利;反過來: H3PO4 + NaCl = NaH2PO4 + HCl, 就不能進行了。但可以通過加熱,外界給它輸入能量,從而使方向改變!生成的HCl以氣體的形式離開體系,平衡發生移動,也就可以進行了。
一個能量上有利的反應也並不見得一定進行,如果它的速率太慢了,事實上也就不進行,這就是動力學問題。
還是例子生動:H2和O2,只是簡單地放在起,別干擾它們,那放它一萬年也不會有明顯反應!這是因為在常溫下兩種氣體都非常穩定,反應速率慢。但一旦點火,卻會爆炸,因為該反應劇烈放熱,產生的熱量源源不斷引發後續反應。化學反應速率的控制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所以,要判斷任意物質之間能不能起反應,可以使用相關的資料庫收集的數據來計算;算出來了還得想招來控制它速率的快慢,包括速率控制也有許多實驗數據積累。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但經驗積累是必要的,天底下沒有一蹴而就的易事。
4. 怎樣才能鑒別出物質是否發生化學反應
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反應,關鍵是看有沒有新物質生成,如果是酸鹼鹽溶液之間發生的復分解反應,就要看生成物中是否有沉澱、氣體、和水,如果有就是為可以發生反應,如果是置換反應,對於一種金屬和一種鹽溶液是否能發生反應,要看這種金屬單質是否排在鹽溶液中金屬的前面(金屬活動順序表),如果是非金屬之間的置換,要看非金屬的活動性,一般不管是金屬還是非金屬都是活潑的置換不活潑的,比如鐵比銅活潑,那麼Fe+CuSO4====Cu+FeSO4,氯比碘活潑,那麼氯氣可以把碘化鉀中的碘置換出來,再有,對於一些化學反應可以藉助反應後物質的狀態、顏色、火焰、產生氣體等來判斷,但這些都不是判斷化學變化的根本依據,化學變化的實質就是有新物質生成
5. 如何判斷化學方程式的兩種物質能否發生化學反映
兩種物質能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標志是:看他們的生成物中是否含有以下物質:水、氣體、沉澱、弱酸、弱鹼、反應物中是不是氧化劑和還原劑反應,上述條件只要含有一種便能反應。
至於硫酸鈉和二氧化硫,因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但是它不能在氧化硫酸鈉了(因為硫酸鈉中的S元素已經呈最高價態),因此二者是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的。
6. 如何判斷化學反應能否發生需要專業的回答
按照熱力學第三定律的觀點,萬事萬物總是趨向混亂最大化,度量混亂的這個概念就是熵。
學生到了操場,如果沒有刻意安排的話,操場上總會變得亂糟糟的。把紅墨水滴入水中,紅墨水不會保持原來的一團 ,總會混入水中。這個過程是混亂度增加的過程,也是熵增加的過程。
同樣的道理,化學反應也會想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我們只需要測定物質的熵值,然後按照假定的化學方程式將熵值計算出來,如果方程式的熵值增加了,那麼這個化學反應就能夠發生,反之則不能發生。
熵值在不同的狀態下是不同的,改變溫度、壓力等外部條件,熵值會發生變化。有些化學反應在通常條件下(常溫常壓)是不會發生的,但是如果改變的條件,例如放在高溫的環境下,如果熵值增加了,這個反應就會變得能夠進行。
7. 如何判斷兩種物質是否能發生化學反應
一般符合下面幾種條件即可發生反應:
①金屬 + 氧氣金屬氧化物
除Ag、Pt、Au外的金屬, 一般都可與氧氣發生化合反應, 金屬越活潑與氧化合就越容易, 反應就越劇烈。金屬氧化物大多數是鹼性氧化物。
②鹼性氧化物 + 水可溶性鹼
可溶性鹼對應的鹼性氧化物能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鹼, K2O、Na2O、BaO都能跟水反應。Ca(OH)2微溶於水, 它對應的CaO也能與水反應。其餘的鹼性氧化物一般與水不反應或不易反應。
③鹼鹽
由鹼轉化成鹽的途徑有三個:
鹼 + 酸性氧化物鹽 + 水
鹼 + 酸鹽 + 水
鹼 + 某些鹽另一種鹼 + 另一種鹽
④鹼鹼性氧化物 + 水
不溶性的鹼在加熱的條件下, 一般可分解為對應的鹼性氧化物和水。鹼中的金屬越不活潑, 則該鹼越容易分解。
⑤非金屬 + 氧氣非金屬氧化物
除F2、Cl2、Br2、I2外的非金屬, 一般都可直接與O2反應生成非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大多數是鹼性氧化物。
⑥酸性氧化物 + 水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2外, 常見的酸性氧化物都可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含氧酸。
⑦酸鹽
由酸轉化成鹽的途徑有四個:
某些金屬 + 某些酸鹽 + 氫氣
酸 + 鹼性氧化物鹽 + 水
酸 + 鹼鹽 + 水
酸 + 某些鹽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⑧酸酸性氧化物 + 水
在一定條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⑨金屬 + 非金屬無氧酸鹽
此處的非金屬H2、O2除外。當金屬越活潑, 非金屬也越活潑時, 反應就越容易進行。
⑩酸性氧化物 + 鹼性氧化物含氧酸鹽
強酸(H2SO4、HNO3)的酸酐與活潑金屬的氧化物在常溫下即可反應, 其餘的需在加熱或高溫條件下才能發生反應。
11 鹼性氧化物 + 酸鹽 + 水
強酸(H2SO4、HNO3、HCl)可與所有鹼性氧化物反應, 弱酸(H2CO3、H2S等)只能和活潑金屬的氧化物反應。
12 酸性氧化物 + 鹼鹽 + 水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條件下都可與強鹼溶液反應, 但SiO2與NaOH固體(或KOH固體)需在強熱條件下才發反應。
13 酸 + 鹼鹽 + 水
參加反應的酸和鹼至少有一種是易溶於水的。
14 鹼 + 鹽另一種鹼 + 另一種鹽
參加反應的鹼和鹽必須都能溶於水, 同時生成物中必須有難溶物或容易揮發的鹼(NH3•H2O)。
15 酸 + 鹽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酸和鹽反應的前提條件比較復雜, 在現階段應掌握以下幾點:
這里所說的酸和鹽的反應是在水溶液中發生的復分解反應, 必須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酸與鹽才能發生反應。
如果反應物中的鹽是難溶物, 那麼生成物必須都是可溶的, 否則反應將不能繼續進行。在實驗室用石灰石製取CO2時, 只能選用鹽酸而不能用硫酸, 就是這個道理。
必須掌握弱酸鹽(如Na2CO3、CaCO3)跟強酸HCl、H2SO4、HNO3的反應, 和生成BaSO4、AgCl的反應。
16 鹽 + 鹽另兩種鹽
參加反應的兩種鹽必須都能溶於水, 若生成物中有一種是難溶性的鹽時, 則反應可以進行。
17 金屬 + 鹽另一種金屬 + 另一種鹽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 排在前面的金屬(K、Ca、Na除外)能把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
17金屬 + 酸鹽 + 氫氣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 排在氫前的金屬能從酸溶液中把氫置換出來。這里的酸主要是指鹽酸和稀硫酸。濃硫酸和硝酸因有強氧化性, 跟金屬反應時不會生成氫氣, 而是生成鹽、水和其它氣體。
8. (初中化學)怎麼辨別化學反應能發生。
首先要知道化學反應有多少種
1。中和反應 即酸和鹼發生反應 具體的要看反應條件 在水中的話 有不溶的就不反映
2。復分解反應 反應產物中有不容物或氣體 2種鹽[也可以是其他]就會反應
3。置換反應 比如還原性氣體置換金屬的反應 鹵素和鹵素化合物的反應。
4.氧化還原反應 主要看兩種物質是不是具有相對的 相反的氧化還原性質。
中學階段的化學,判斷物質間是否反應有些規律遵從。
如強制弱,強酸強鹼制出弱酸弱鹼,這樣就能反應,反過來弱酸弱鹼就不能制強酸強鹼。
也可運用相對氧化還原性強弱來判斷,同樣是強制弱。但是具體物質間能否反應還要看實際是否有這樣的反應,不能用這些規律去捏造不存在的反應。另外中學階段還要多記一些反應,多做些題目,在判斷能否反應上可以進行類比,也有很大幫助
比如復分解反應要生成沉澱,氣體,水。這是最好理解的
9. 怎樣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就看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質。
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也叫化學反應。
1、宏觀上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有新分子生成。
2、化學變化常常伴隨一些反應現象,例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生成沉澱等。有時可通過反應現象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或者產物是什麼物質。
新物質的生成判斷:
1、狀態的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
2、形態的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
3、物質的組成結構變化有新物質的生成。
(9)怎麼來判斷反應物能發生化學反應擴展閱讀
誤區:有變色、發光、放熱、氣體或沉澱現象發生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在於變化時有無新物質生成,而變色、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或沉澱等往往是化學變化中產生的現象,在變化類型的判斷時,僅起到輔助判斷作用。
注意事項
1、不能把現象描述為結論。
現象是物質變化時伴隨產生的,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產生的現象為「生成黑色固體」,不能將現象敘述為實驗結論,如「生成四氧化三鐵」。
2、狀態變化不包括生成氣體或沉澱。
物質的狀態變化一般屬於物理變化,而生成氣體或沉澱的變化一般是由於化學變化而產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