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將這些知識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讓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也要引起學生的重視,平時要加強引導,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
B. 如何在中學化學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兒極為重要的學科,無論是幼兒,小學初中甚至大學的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就可以滲透。
C. 如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親 需要發表論文嗎
D. 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化學教學中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 小學學科教學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其隱性的教育價值,協同發展小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也就是在常規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指在學校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在傳遞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注重挖掘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中的內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幫助小學生提高認知和技能、情意特質和人格素養,從而完善心理機能的一種課程形式。
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在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小學學科教學目標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科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還應該包括認知、情意和行為。任何一門學科課程的目標都應同時反映學生的心理層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標體系,一方面,學科內容傳遞的過程以人的心理發展為基礎,服從心理規律,使學科內容心理化,這是解決教育過程中學生與課程矛盾問題的正確策略;另—方面,學科內容的傳遞是著眼於學生整體發展的,即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並行不悖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體現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科位置與教育價值。
傳統的學科教學強調社會本位和知識本位,學生要適應教學,從而忽視了學生心理發展與主觀需求;而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則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要,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創造性的培養。下面以小學社會課《我家的鄰居》為例,說明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該課的教學目標有:
①懂得良好的鄰居關系的重要性;
②培養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情感;
③主動維護住宅公共部位的環境衛生並且能主動招呼、關心鄰居。
其中①是認知方面的目標,②是情感方面的目標,③是行為方面的目標。
二、在小學學科教學內容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現行的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內容中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經過適當利用和挖掘,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德育課程中對學生道德意識傾向性(道德需要、道德動機、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質(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養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德育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定向和動力作用,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教育,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個體心理和行為的最高調節器,是維護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異常的根本條件。在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過程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重疊、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師要善於挖掘德育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處理教材,善於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線索。
三、在小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從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層面來分析,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集中反映在學科課堂心理環境的創設與優化上。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改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使學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學科知識和提高能力,又能發展良好的個性和提高心理素質。 優化課堂心理環境,是指教師根據培養學生心理品質的目標和對學生心理特點的了解,通過把握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來優化課堂教學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產生積極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以營造課堂教學氣氛的過程。它是學科課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優化課堂心理環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貫徹心理健康教育原則來實施的,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主要有和諧原則、民主原則、興趣原則、成功原則和探究原則。優化課堂心理環境要以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核心,以情感溝通為橋梁,教師要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滿足或引導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的行為動機,使學生產生積極健康的學習行為,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學風班風,而這種良好的學風班風又會反過來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逐漸養成積極健康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的保持最終會形成新的心理結構,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品質獲得健康發展。各學科教師在貫徹優化課堂教學心理環境五大原則時,還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來進行教學:教師活動:巧設情境—指導實驗—激發探究—點撥引導。學生活動:好奇觀察—動手實驗—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心理過程:增強動機—感性認識—理性思考—領悟內化。鍛煉能力:科學興趣、觀察動手、質疑探究、思維想像。塑造人格:新鮮感、務實感、責任感、求知慾、好奇性、參與性、堅忍性、科學性。
四、在小學學科教學評價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評價是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傳統的課程評價受「應試教育」的干擾,對教與學的評價是以知識理解為中心,是單維的、片面的評價;重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標准化答案,輕創造力考核,把考試與評價等同,把分數與效果,即學生的價值等同起來。這種評價只關注預期的、靜態的、客觀的目標,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主體心理層面的因素;它單純追求分數、升學率,學生負擔重,創造性、個性受到摧殘,壓抑了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損害了學生身心整體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帶來了傳統學科課程評價的變化,它要求評價的多元化,注意評價的心理層面,兼顧到學生心理發展的各個要素和各個層面,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確立課程評價的心理指數,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E.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紀是一個高科技的世紀,是一個信息的世紀,是一個競爭更加激烈的世紀。中國在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充滿了發展的機遇,這對當代青年的成長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學生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有社會、學校的要求,父母的期望,學生自身發展的渴望等。青少年時期是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的心理沖突和生理矛盾較為劇烈的時期,同時又面臨升學的巨大壓力,如何根據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地進行心理衛生教育,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在化學教學中加強知識、實驗技能指導的同時,也注意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和人生形成的關鍵期,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正確地認識現實,處理好個人和現實之間的關系,能與客觀現實保持積極的平衡,對中學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1.結合化學史,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
教學中適當地介紹一些化學家的成長過程和化學史的故事,讓學生理解有些化學家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注意某些現象後,經過積極努力認真地探索、思考,發現規律從而成為化學家的。如:啟普是商人,後來才成為化學家的;在講純鹼(碳酸鈉)時,要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化學家、制鹼工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侯德榜為打破外國技術壟斷,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鹼法,並將其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公布與眾的高尚人格等等。這些教學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使他們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和學習,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面對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
2、滿足學生實驗成功需要,引發學生體驗自我價值
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化學實驗,除了訓練學生實驗操作技能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價值。即滿足學生實驗成功的需要,讓學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化學實驗的人文價值。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可以布置給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到桃子的」這樣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經驗、鍛煉意志,這是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又一個重要的途徑。如:可以有目的的開放實驗室;布置家庭趣味小實驗;設計含有新信息的綜合實驗等方式,使學生在實驗的氛圍中去探求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收獲發現的喜悅的同時,深刻領悟到在化學學習中,只有具備堅韌的毅力、頑強的精神、善於控制自己的消極的情緒,才能夠實現學習目的。
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是人腦對物質世界及其聯系作 出適當反應的內部心態,它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質。
1.提高實驗成功率,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教師精彩的示範並指導學生成功地完成規定的實驗過程,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有效途徑。學生實驗成功率高是學生具有科學態度的重要標志。例如,銀鏡反應是師生較難做好的實驗之一,試管潔凈,配製的銀氨溶液剛好澄清是實驗成功的關鍵。教師在演示過程中規范地示範每一步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並很快做出光亮銀鏡,必然激發出強烈的感覺興趣、操作興趣、探究興趣和創造興趣。實驗完畢,及時引導學生討論:洗凈試管的最佳方案,葯劑的適宜濃度和用量,最佳反應條件,反應現象和本質,防止發生事故和污染的措施,使學生明確「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那樣做」的道理,再結合介紹銀鏡反應的應用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製造平面銀鏡?老師在評價學生的實驗方案的基礎上,演示製取平面銀鏡,當得到與日常使用的鏡子相差無幾的平面銀鏡並讓學生欣賞時,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實驗積極性。當學生在做銀鏡反應實驗時,就會像老師那樣操作,耐心觀察,幾乎都能做出光亮銀鏡。實驗證明,這樣教學不僅實驗成功率高,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實事求實、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正確對待挫折和成績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挫折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培養學生正視現實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教會他們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中的矛盾,使之掌握轉移注意力、擺脫困境的技巧,要教會學生善於調節自己厭學的情緒,可讓學生做些家庭小實驗,或測定一些事物的酸鹼度等,趣味實驗調節情緒,使學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不過度表現或壓抑自己的興奮與憂傷,引導學生順境不驕,逆境不喪氣。
3.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
要教育學生全面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避免將自己的不滿與自責等不良情緒投射在別人和自己身上。消除心理緊張,還要學會正確評價他人,要客觀地一分為二地認識他人,即:實驗課上,讓每位小組成員實事求是做出評價自己的表現和同組學生的表現。這樣既利於向他人學習長處,又利於通過別人進行自省發現短處。
4.學會自我調節、張弛有度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身體健康的學生往往學習效率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強。學生應學會科學用腦,一方面保證充足的睡眠,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使大腦得到積極休息,增強情緒的穩定性和適應能力。
三、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中學生階段是人的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階段,要引導學生善於處理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和同學間的關系。如:在學生分組實驗中,盡量讓同組人在合作中學會相處,體驗到只有同組人配合默契,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實驗。以此,要鼓勵和支持學生真誠地與他人交往、樂於分享,給予和接受愛和友誼,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使他們從中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情誼和生活的樂趣,團隊精神,這樣就能去除挫折和矛盾引起的焦慮、郁悶等不良情緒,形成積極的個性。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健康發展,而且也有利於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更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當前,教育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既要培養學生身體健康又要注重心理健康,後者顯得更為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F.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豆丁網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轉型時期。面對嚴峻的升學、就業的壓力,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嚴重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注重群體正面引導,重視對學生消極心理狀態的改良和不良行為的矯正,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化學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談談個人的看法。
1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
心理健康是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如果把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對少數學生的心理咨詢,心理疾病的治療,心理障礙的疏導,用治療取向代替預防、發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醫學化的傾向,就會忽略全體學生的身心發展。心理咨詢僅僅面向個別學生,它只是學校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不能成為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為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把學生表面的行為「上綱上線」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視了行為背後潛藏的真正原因——學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為是班主任和政教、團隊工作者的任務。誤將心理問題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內容上,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單純地開設心理課,或開展心理咨詢,或進行心理測驗。首先,學校這方面工作者大多為半路出家,專業性不是很強,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於非知識性的內容,需要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身體驗的方式才能實現,而且心理課程只能解決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問題,很難能解決個性的或特殊性的問題。常常因措施不當以致公開結果,人為分類,結果無意中傷害了學生,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疾病。
2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師的表率作用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質量。」教師完善的人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並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有理想,有抱負,對事業兢兢業業,刻苦認真。有正氣,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行為等,體現出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學識廣博,思維敏捷,良好儀態,充沛精力,開朗性格,樂觀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風度,有較強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友善等。教師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動學生的心,足以使學生心悅誠服,達到效仿療法的目的。對學生人格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2.2課堂的滲透作用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的主渠道。
2.2.1選擇恰當教學內容
強加給學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無力的,是很難被學生接受的。每一堂課所要「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是該堂課的教學素材中所蘊涵的,是份內的、自然的。例如通過介紹我國的某些化學工藝如造紙、制火葯、燒瓷器發明很早,對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貢獻,我國勞動人民在商代就會製造出精美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就會冶鐵和煉鋼等古代的化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講純鹼時,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化學家、制鹼工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侯德榜為打破外國技術壟斷,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鹼法,並將其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公布與眾的高尚人格。通過「化學與社會發展」的教學,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化學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從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到人造衛星上天,從現代海洋開發到合理利用資源,從現代化工業發展到人類環境的保護,從人的衣食住行到衛生保健,都離不開化學知識,從而使學生適時產生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時機,向學生展示學習化學的價值。使學生明顯地感覺到,學好化學能夠培養科學情感和科學態度,提高科學實踐意識,優化思維品質,培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知難而進勇於探索堅忍不拔的毅力。
2.2.2營造良好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教學環境中無形的方面,是教師和學生共處於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可感的某種心理氣氛和情景,是教學過程中對師生產生「共振性」即整體傾向性的心理情緒。創設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求知慾和理智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學生的主體,體現出與學生的平等。善於觀察、了解學生,多賞識,少責備,多表揚鼓勵,樹立每位學生的威信,寬容學生,善待他們的錯誤。一次測驗中,有個基礎較好的學生做得很不好,該做的都沒有寫。在評講試卷時,其中有一道比較難的習題讓他講解,結果講的很好。我接著說:「試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這道題沒有錯的話不是更完美了嗎?」這種心理的溝通給了他很大的鼓舞,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一直保持優異的成績。
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用情感和愛心
G.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轉型時期。面對嚴峻的升學、就業的壓力,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嚴重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注重群體正面引導,重視對學生消極心理狀態的改良和不良行為的矯正,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化學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談談個人的看法。
1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
心理健康是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如果把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對少數學生的心理咨詢,心理疾病的治療,心理障礙的疏導,用治療取向代替預防、發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醫學化的傾向,就會忽略全體學生的身心發展。心理咨詢僅僅面向個別學生,它只是學校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不能成為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為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把學生表面的行為「上綱上線」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視了行為背後潛藏的真正原因——學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為是班主任和政教、團隊工作者的任務。誤將心理問題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內容上,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單純地開設心理課,或開展心理咨詢,或進行心理測驗。首先,學校這方面工作者大多為半路出家,專業性不是很強,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於非知識性的內容,需要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身體驗的方式才能實現,而且心理課程只能解決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問題,很難能解決個性的或特殊性的問題。常常因措施不當以致公開結果,人為分類,結果無意中傷害了學生,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疾病。
2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師的表率作用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質量。」教師完善的人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並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有理想,有抱負,對事業兢兢業業,刻苦認真。有正氣,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行為等,體現出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學識廣博,思維敏捷,良好儀態,充沛精力,開朗性格,樂觀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風度,有較強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友善等。教師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動學生的心,足以使學生心悅誠服,達到效仿療法的目的。對學生人格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2.2課堂的滲透作用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的主渠道。
2.2.1選擇恰當教學內容
強加給學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無力的,是很難被學生接受的。每一堂課所要「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是該堂課的教學素材中所蘊涵的,是份內的、自然的。例如通過介紹我國的某些化學工藝如造紙、制火葯、燒瓷器發明很早,對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貢獻,我國勞動人民在商代就會製造出精美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就會冶鐵和煉鋼等古代的化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講純鹼時,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化學家、制鹼工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侯德榜為打破外國技術壟斷,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鹼法,並將其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公布與眾的高尚人格。通過「化學與社會發展」的教學,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化學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從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到人造衛星上天,從現代海洋開發到合理利用資源,從現代化工業發展到人類環境的保護,從人的衣食住行到衛生保健,都離不開化學知識,從而使學生適時產生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時機,向學生展示學習化學的價值。使學生明顯地感覺到,學好化學能夠培養科學情感和科學態度,提高科學實踐意識,優化思維品質,培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知難而進勇於探索堅忍不拔的毅力。
2.2.2營造良好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教學環境中無形的方面,是教師和學生共處於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可感的某種心理氣氛和情景,是教學過程中對師生產生「共振性」即整體傾向性的心理情緒。創設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求知慾和理智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學生的主體,體現出與學生的平等。善於觀察、了解學生,多賞識,少責備,多表揚鼓勵,樹立每位學生的威信,寬容學生,善待他們的錯誤。一次測驗中,有個基礎較好的學生做得很不好,該做的都沒有寫。在評講試卷時,其中有一道比較難的習題讓他講解,結果講的很好。我接著說:「試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這道題沒有錯的話不是更完美了嗎?」這種心理的溝通給了他很大的鼓舞,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一直保持優異的成績。
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用情感和愛心去感染和打動學生,使學生在富有情感的環境中獲得知識[2]。例如教學「奇妙的二氧化碳」: